一三 庚子惠州之役

關燈
庚子惠州之役,起事于庚子年閏八月十五日(1900年10月8日),而籌劃則開始于己亥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秋冬之際,孫中山命令陳少白回港創辦《中國日報》之時。

    (陳少白的五年放逐令剛剛期滿。

    ) 《中國日報》在己亥年十二月出版。

    社址設在中環士丹利街二十四号。

    十月間,畢永年已經邀約了兩湖的哥老會首領,金龍山的山主楊鴻鈞,騰龍山的山主李雲彪、辜天佑、李堃、張堯卿等七人來到香港,會同三合會的首領黃福等二人,與代表興中會的陳少白等三人,合組興漢會,選舉孫中山為總會長,公推這時候也在香港的宮崎寅藏把刻好的總會長印章帶到日本,交給孫中山。

     興中會的總辦一席,孫中山原已于乙未廣州之役發動的前夕,讓給了楊衢雲。

    事敗以後,楊衢雲經由西貢、新加坡、印度某地,去了南非,成立了幾個分會。

    丙申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的冬天,楊衢雲來日本,與孫中山會面,承認自己不該于九月初十把人員與槍械送上輪船,不該倉猝離開香港等等。

    孫中山對他完全原諒。

    他就留在日本,以教英文為生。

    到了己亥年秋冬之交,他辭了興中會總辦之職,請孫中山繼任。

    不久,便回香港,與陳少白、謝缵泰共同籌劃再度起義,甚為努力。

     楊衢雲是福建海澄人,畢業于香港皇仁書院,曆充灣仔“國家書院”教員,招商局駐港總書記,新沙室洋行副經理。

    謝缵泰是廣東開平人,生長于澳大利亞的悉尼(Sydney),與楊衢雲在皇仁書院同學,成為好友。

    兩人在壬辰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便已集合周超嶽等十幾人買了不少書報,組織成一個“輔仁文社”,設在百子裡一号二樓。

    兩年以後,該社社友全體加入了香港興中會。

     謝缵泰在乙未廣州之役失敗以後,仍舊留在香港,因此在戊戌政變以前便與康有為及其弟康廣仁相識,勸康氏兄弟與孫中山合作,未成。

    己亥年(1899年)秋冬之際,陳少白從日本回港,謝缵泰和他恢複了香港興中會的活動,吸收了新會員李紀堂、史堅如、黃福、黃耀庭、鄧子如等一百多人。

     鄧蔭南在乙未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毀家救國,賣了家産,把賣得的一萬數千元完全捐出,随同孫中山來港,進行廣州的起義。

    事敗以後,住在澳門。

    到了戊戌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夏天,聽說廣西有一位遊勇李立亭起兵反清,便偕同“四大寇”之一的尢列與檀香山回來的宋居仁,同去廣西找李立亭,走到藤縣之時,李立亭已經兵敗身逃,鄧隻得和尢、宋二人折回香港,在己亥年陳少白歸來之時,也積極參加了重振香港興中會,籌備再度起義的工作。

     作為一個插曲的是:謝缵泰與興中會另一會友徐喜亭在庚子年春天救出關在澳門監獄的經元善。

    經元善原為上海電報局局長,曾經在庚子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領銜與蔡元培等一千二百三十一人聯名通電,反對慈禧太後立溥儁為太子,企圖廢掉光緒,事後逃到澳門,被禁。

    謝徐二人與經元善素昧平生,卻輾轉托了英國香港總督,向葡國澳門總督說項,獲準。

     鄧蔭南不顧生命危險,和史堅如去廣州,重組興中會廣州分會,設機關于榮華東街,撫署後樓房,及水上的一艘紫洞艇。

    所吸收的新同志計有蘇焯南、練達成、吳羲如、張碩臣、黎俊民、毛文敏、胡心澄、胡心泉、宋少東、黎禮,等等,數十人。

     尢列于廣西之行以後,在庚子年去長江一帶聯絡會黨。

    他是否與宮崎寅藏及史堅如同去的,待考。

    似乎頗有可能。

    因為,宮崎與史二人均與會黨,尤其是長江流域的會黨素無淵源。

    真正有密切關系的,是畢永年,然而和畢永年同去的,是平山周,不是宮崎與史二人。

    (其後畢帶了長江會黨領袖來香港,與三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