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關燈
聖上宜宵衣肝食,大臣宜皇皇汲汲,講求救之之策,不可但已也。

    」 ○玉堂啓:「尹百源不可移配及頃日論親祭之意。

    」守愼仍啓:「前日批敎玉堂之未安。

    又啓:『臺諫所言,多不聽從,亦未安。

    」上曰:「謂予不從其事乎?近日臺諫所言,皆不可從之事,而歸咎於我,可乎?」辭氣頗峻厲,守愼曰:「不但指近事也。

    大槪小虛受之量,下情悶鬱耳。

    」守愼又啓曰:「謁聖不必取人。

    」大司憲李陽元言:「太學近處,癘疫方熾,不可視學。

    」時上將視學取士故雲。

    於是乃止。

    吏曹判書鄭宗榮言:「武人欲多敍東班正、佐郞。

    」上曰:「銓曹自當酌處。

    」又言:「四館積滯,宜爲別遷。

    」上曰:「間間爲之無妨。

    」宇顒進啓曰:「小臣病甚,退伏田園。

    今者殿下克終禮制,祗謁宗廟、社稷,萬化維新,百姓鹹覩。

    臣雖以病廢,然懸懸魏闕之心,不後衆人。

    玆以黽勉扶曳上來,要得一望天光,得陳微悃而歸耳。

    且臣氣質殘弱,不及平人十分之一,而疾病深重,陳力就列之事,本非所望。

    頃者幸得遭遇聖明,過於臨照,謂臣稍知廉恥,自惟孤賤,見知明主,恩義至重,不敢告去,猶欲勉悉螢爝之微,仰助日月之光。

    旣而舊疾發動,不可復止,而竭盡思慮,亦無小補之事。

    臣之計窮矣。

    於是瀝情陳懇,退處一年,而沈痾略無少平,計於一生,無復報補涓埃之望也。

    區區私處,隻祝聖體康寧,聖學日就,朝廷平和,政化維新,未死之前,得見如此之時,則臣之幸也。

    前有召命,病甚未就而陳疏,略陳下情,亦隻是此意也。

    」又曰小臣扶疾登程,幸免顚仆,今得再見聖主,雖退就溝壑,亦無憾矣。

    「言訖而退,不聞天語矣。

     5月11日 ○戊戌,有朝講。

    入侍進講夏暑雨,至君牙終篇。

    許葑曰:「此篇言敎養之事,須是先養,而後有敎。

    衣食不足,焉知禮義?因言恤民之事。

    」宇顒曰:「雖是如此,二事不可不兼擧。

    今日敎化不明,人心不正,民窮財立,生理日縮,養民之政,尤當急講,敎之之道,亦不可忽。

    大抵帝王爲學,須是體之身,而施之用,不可隻理會文句也。

    」至丕承哉!武王烈,宇顒曰:「人君當如武王之承文王,方是善承祖宗。

    若嗣守成業,因循怠惰,不然,增大其烈,隻以考循前例爲事,則恐不可雲丕承也。

    」上令講官執冊進榻前啓辭,然終無發落。

     ○許篈進啓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而至於民無措手足。

    今者稱大院君廟曰:」家廟「此何名也?國家安有家廟,隻令稱大院君廟,或稱私親廟也。

    殿下稱安嬪爲我祖,甚非也。

    雖大院君在,亦壓於嫡,而不敢母其母,況殿下入承大統,安敢稱祖乎?且大院君,以諸侯別子,爲百世不遷之廟,安嬪是妾母,隻合祭之私室,不可入始祖之廟。

    且殿下以秀荃,比之螟蛉,亦非也。

    前史稱宋明帝保字螟蛉,此是取他子故雲。

    若同宗,則雖踈屬,猶是一體,安可曰螟蛉乎?」宇顒啓曰:「此等處,殿下初不輕意,而泛稱之耳。

    至於禮文之事,臣愚昧不能博考,然篈言大槪有理。

    」上厲聲曰:「許篈敢獨爲許多說話,古人雲:『不以辭害義,』安嬪是祖母,雖曰我祖,何害?家廟亦有何妨?秀荃謂之螟蛉,言非親子也,亦何害?乃敢較計言語,橫生議論,予不識其何意也。

    」左相洪暹曰:「年少之人,隻讀古書,不曾經事,生出過當之論,自上皆當包容,隻於心裏,以爲過當而已,不可摧抑之如此也。

    如此,則恐皆不敢達懷也。

    」篈退,宇顒啓曰:「今朝廷之上,不見百僚敬讓,同寅協恭之風,盡心國事,欲濟生靈者爲誰耶?小民愁苦,生理無門,臣在鄕裡,目覩土崩之勢。

    今若不爲之計,臣不知稅駕之所,殿下深居九重,豈能眞知如此耶?殿下承祖宗艱大之業,不能增大,而反以壞之,豈不可懼哉?今天變作於上,地變作於下,無非亂亡之像。

    至於癘疫大熾,生靈夭劄,計以十萬,而狀啓四至,都城亦甚,此何等時也?殿下宵旰憂勤,想不敢自弛矣。

    然有憂民之心,則當有憂民之事,臣謂殿下,當亟下哀痛之敎,與大臣近臣,咨問計畫,圖爲救民之策,不當晏然無事,如平時也,如此,則下人安知殿下之心哉?」上不答。

    宇顒仍啓曰:「臣以廢疾,不堪陳力之意,前已盡啓矣。

    比來朝廷有弊習,疾病不堪任事之人,亦必循例注擬,自上雖知其不堪,亦或循例落點,以是爲政事之體當然也。

    然自其人身上計之,欲承命奔走,以盡臣子之恭,恐顚仆道路,以隕其軀,雖或造朝,亦不堪事,而徒勞驛路,往來屑屑,其或以病甚,不能上道則君命到門,晏然安坐,在臣子之義,豈敢自安?進退惟谷,狼狽窘迫,自古待臣下,豈有如此之時乎?不能乎內者,或以補外,外亦不堪,則亦使之自安。

    宋時退休之臣,奉祀家居,此亦一事也。

    臣稟性愚拙,百事不能,隻知掇拾糟粕。

    今又以病廢學,無一事可做,隻合養拙柴門而已。

    但臣居鄕,見鄕校廢弛尤甚,蓋緣訓導差遣時,隻用宰臣行下,或賂書吏而爲之。

    彼又安知敎導之爲何事乎?以故敎導之職,爲人賤惡,人若得差,以爲羞辱矣。

    若欲救此,當以薦擧公選差之,雖未盡得其人,而其事體得正,當救得一半矣。

    臣愚以爲:『今以病作散,居鄕之人,如祠官之例,使爲其邑敎官,以主敎導之事,似合事宜。

    』臣雖愚陋若使爲此職,則當恪奉香火,黽勉職敎,或使世俗,賤惡敎官之風少息,亦非無補,以此養疾,庶免非分之召,則天恩罔極矣。

    」上不答。

     5月15日 ○壬寅,副提學柳希春卒。

    別緻賻,下書全羅監司護喪。

    且令一路各官,護送喪柩。

     5月21日 ○戊申,司諫院啓:「鏡城判官李澍,以權知正字爲注書,未得行公而遞。

    今乃超授五品官爵,猥濫,請命改正。

    近來銓曹,不畏公論,專任己私,用人之際,隻以請托高下,族屬鄕裡之親近者,連續注擬。

    除目一出街巷,指點馴緻,倖門大開,仕路溷濁,請堂上、色郞廳推考痛治。

    」啓允。

     ○二品以上會議,入啓:「大院君奉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