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較,與之對辨,則恐反爲朝廷之羞,而徒傷大體,無益於事,非予之所喜也。
當更加留念。
」 1月20日 ○甲辰,司憲府、司諫院啓曰:「檢閱黃汝一,以下番史官,不顧事體,任意出入,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
」 ○司憲府啓曰:「平壤判官鄭應召,庸暗,請罷。
校書博士金遵長在鄕家,六品階級,將坐而得之,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
」 1月22日 ○丙午,傳曰:「雲頭裡權管崔成峻,入寇上國地方,搶掠官木,事幹此乃逆賊。
大義所關,不容姑息,當以軍法誅之。
宜命宣傳官械往境上,請莅于唐官梟首,以謝上國。
問于大臣。
」大臣鄭惟吉、柳?、金貴榮議:「上敎允當。
」傳曰:「宣傳官金景訥送之,且令義禁府都事押去,可也。
」 ○領議政盧守愼,身病呈辭,傳曰:「當爲不允批答,而病中起居非便,招其司郞廳,安心調理事,言之。
」 1月25日 ○己酉,司憲府、司諫院啓曰:「崔成峻不爲憑劾取服,徑行處斷,啓他日無窮之弊,請取服正刑。
」院則幷論承旨無復逆之義,請色承旨推考。
答曰:「誰倡此議?竝不允。
」司諫院再啓,成峻及色承旨事,答曰:「成峻事,趁時爲之事,故累次啓之當矣,色承旨,以何事至再論啓乎?問之城上所。
」回啓曰:「因一事竝發,而不當一啓一停,故循例再啓矣。
」答曰:「知道。
」仍爲避嫌辭職。
答曰:「曾無是例。
所見駭怪,勿辭。
」退待物論。
○玉堂上箚,論成峻事,答曰:「箚事誠然。
予亦計之熟矣,非敢妄作也,下邦邊人,潛自越江,入犯上國,寇掠官材,其在大義,沐浴當討,揆以軍法,按律當然。
非是輕殺,正爲討賊。
辭證已具,豈容更鞫。
貸賊一人,而環一國爲逆,《春秋》之義也?論說雖密,但傷固滯,深嘉所論之意,而不敢從所論之說也。
」 1月26日 ○庚戌,司憲府前啓:「崔成峻事。
」答曰:「群議如此,予何強執,以爲口實?朝廷自能善處,終必有以大服華人之心,而永枉奸萠矣。
秪恐傳笑四國,大義不伸,而反貽患於無窮也。
當依啓,崔成峻勿爲行刑,還爲拿鞫事,宣傳官尹夢瑞,持標信發行。
」 ○吏曹判書李山海身病,五度呈辭,連加給由,又上箚子,答曰:「觀卿箚辭,俱悉至意,予之情事,甚於卿之情事。
卿所悶者,私情也,予所悶者,國事也。
予何敢姑息目前區區矜慰,輕許遞免,自取顚躋之辱哉?勢已至此,雖欲勉副,其道末由。
抑古之人臣,以身徇國,水火不避,今卿祈免乞辭,前後相踵,豈非予不能以至誠待之,有以緻此歟?卿一呈告,予一自反矣。
冢宰之任,曠闕數朔,有妨國體,速爲調理出仕。
」 1月27日 ○辛亥,北兵使啓本:「慶源藩胡,鹿屯島作賊時錢部落,今月十四日,率本道土兵及京將士二千五百餘名,分道入送,二更行軍,三更越江,十五日平明時,焚蕩穹廬二百餘坐,斬獲三百八十級,馬九匹,牛二十首,全師回還事。
」 1月28日 ○壬子,全羅監司尹鬥壽見邸報申石溪除長興府使,衰耗不合,迎送有弊,改差事,啓下吏曹,吏曹回啓:「石溪年未六十,且有心略,未赴任前,監司徑自啓稟,有妨事體,仍送試可。
」啓依允。
○司憲府啓曰:「崔成峻勿爲行刑事,臺諫論啓,則政院所當反覆啓請,使之停留,而泛然一啓之後,噤不更言,公論自此漸輕。
後日之弊,有難勝言,請色承旨罷職,同參承旨遞差。
」答曰:「轉駁政院,未曉其意。
逆賊成峻,已生春風長途,足以翺翔而還。
憲府可以自慰也,毋爲太怒。
」政院,以批答未安,再啓。
答曰:「知道。
」憲府仍避嫌而退。
1月29日 ○癸醜,備邊司啓曰:「時錢藩胡,方爲上京者五人,其室家,皆焚蕩,下去必生怨毒之心。
請貸死流絶島。
」依允。
命流濟州。
二月 2月3日 ○丙辰,黃海監司書狀,信川郡守李民覺,病重罷黜事,歷陳民覺病重,及前爲守令有聲績事,入啓,傳曰:「當此救荒方急,不畏朝廷,托病窺避,驕縱放恣。
推考。
」 ○司憲府啓:「黃海監司裵三益,曲遂李民覺之意,請罷,李民覺,請準期不敍。
」答曰:「裵三益推考,李民覺推考,則自然依法爲之矣。
然當依啓。
」 2月7日 ○庚申,司諫院啓:「靈巖郡守趙景祿,泛濫作弊,請罷。
」答曰:「景祿善射,可合邊將。
然旣被論,難可在職,依啓。
近日頻彈守令,此不能善居之緻也。
第臺諫之論之也,非因目覩,出於風聞。
當今人心不淑,毀譽未必盡出於公心也。
近所論之倅,多在南土,南土是猾豪之巢,其言尤不足信也。
一守令遞代,殃於民害於官,有不可言。
今後更加詳察,務存大體。
」 2月8日 ○辛酉,諫院,以昨日之敎未安,避縑。
答曰:「此乃職分當然。
第慮風聞或未至於十分盡實,故有所雲雲,爾勿辭,更加盡職。
」 2月9日 ○壬戌,義禁府都事睦守欽押罪人,夜過平壤境,衣籠爲草賊所奪去。
○司憲府啓曰:「日本國使臣,於禮曹下馬宴時,妓工處給面皮、丹木、胡椒等物,爭相攘奪,以取笑侮,請禮曹堂上推考,色郞廳罷職。
」依啓。
2月13日 ○丙寅,司諫院啓:「嘉山郡守金玄成昏劣,政委下吏,請罷。
」依啓。
2月16日 ○己巳,南兵使啓本:賊胡犯惠山境,僉使李遐領軍接戰,中箭而死,軍官及軍人,多被殺傷事,入啓,卽日爲政,以樸錫命爲僉使,翌日幷其軍官給馬發送。
2月19日 ○壬申,司憲府啓:「監察李忠信,潛奸友人蓄妾,請罷職不敍,礪山郡守姜晟,恣行泛濫,請罷,平安虞候奇孝謹麤妄,請遞。
刑曹於金輿、樸德龍之訟,於輿則欲伸之,於德龍則欲加之罪,鍛鍊成獄,請堂上、色郞廳,竝命罷職。
」答曰:「依啓。
刑曹推考。
」 2月24日 ○丁醜,王子義安君,以疫疾,當日卒逝,停朝市三日。
2月26日 ○己卯,上移禦于昌慶宮。
2月29日 ○壬午,以兵曹判書鄭彥信,特拜右贊成。
三月 3月1日 ○朔甲申,司憲府啓:「四山枯松,該官監伐煮鹽焇時,帖給親舊,使之斫伐,男負女戴,絡繹道路,請四山監役,工曹、漢城府色郞廳罷職。
」依啓。
四山監役樸東彥,工曹佐郞崔濂,漢城判官金昉罷後,又以應罷之人,承旨踈漏捧承傳,憲府劾罷同副承旨趙仁後,漢城參軍柳光雯,工曹正郞黃璡,四山監役權克窺、宋垓等。
3月4日 ○丁亥,東西班二品,六曹參議以上,會于中樞府,日本國通信使議得,皆以爲不可遽從其請而遣使。
上命依議施行。
3月5日 ○戊子,上令吏曹大臣,議薦兵判可當人,以李陽元爲兵曹判書。
3月9日 ○壬辰,以執義鄭昌衍拜同副承旨,資僅朝散,而上特令擬之。
○京畿救荒敬差官宋言愼書狀:道內進士金大淺,幼學姜潭、洪箎、洪籍等,正租各二百石納官,租子補用,令吏曹聞見,相當職除授事。
吏曹以外方各邑,此類必多,以有限官爵,一一除授,勢所難能,擧行安徐。
3月11日 ○甲午,院啓:「釜山僉使李艤,狡猾貪濁,請罷,江界府使李璥,病不坐衙,請罷。
」依啓。
李璥或中其願,不允,後允之。
○府啓:「端川郡守李渾,泛濫貪鄙,請罷,刑曹佐郞高尙顔,昏劣請遞。
」依允。
3月12日 ○乙未,傳曰:「前例,王子女封爵,未婚禮之前卒逝,則奉祀何以爲之?問于禮曹。
」 3月15日 ○戊戌,領相盧守愼身病,十一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事,諭之。
」 3月16日 ○己亥,全羅監司書狀,珍島郡守李濈,病重罷黜事。
○平安道救荒敬差官洪世恭書狀,永柔縣令任兌,不謹救荒,罷黜事。
3月23日 ○丙午,司憲府啓:「江界府使林植,麤猾泛濫,荒廢職事,不可陞授堂上,請罷,龜城府使元士宗,無武略,請遞。
」答曰:「林植依啓,元士宗當今乏人之時,何處得人乎?不當遞也。
」後允之。
3月26日 ○己酉,義安君卒逝,雖已授職,而未行婚禮,立後前例有無,令禮曹考啓,禮曹啓:「以文宗朝,潭陽君未婚而卒,其時論議不一,而謄錄散失,相考無據矣。
」傳曰:「立後無例,托食於同生,可矣。
」 ○是時,自上慮有南方倭變,令備邊司,武士罪廢中可用者,抄啓敍用,而犯軍律、贓汚,或犯欺罔者,亦在敍用之中,居下等者亦參。
○憲府啓:「以猥濫請收成命。
」答以:「諸公所會之地,旣已書啓,想亦公論,不可還收。
」後令更議啓之。
3月27日 ○庚戌,司諫院啓:「京畿水使金鋘,以南陽移除遞去之時,官庫之物,公然輸去,請罷,慶尙水虞候宋益壽,悖戾酗酒,請罷,司僕主簿高賢,淩蔑道主,請罷。
」依啓。
○江界府使李璥,赴任逾年之後,以前府使李壽麟會計,付官廳上,木綿十匹持去事,報監司,監司啓聞請罷。
壽麟公緘,答以旣已依數傳掌李璥,解由成給之,後歸罪瞹昧雲。
上曰:「解由成給與否,則的實,令徵于李璥處。
」 3月28日 ○辛亥,謝恩使兪泓書狀,《大明會典》本國宗系,惡名改正一冊,禮部題準給送,皇帝降勑事入啓。
傳于承文院曰:「賴諸卿之力,今日得有此事,不知所諭,今見兪泓書狀,皇恩罔極,不知所諭。
古之後嗣之君,莫大於中興祖業,光復舊物,然此不過外物耳,豈如今日得雪。
數百年至痛,使祖宗無父而有父,無君而有君,而環蝶域數千裡之場,始得爲人類,彜倫攸敍,東韓再造,祖宗在天之靈,以爲如何?予可以有辭矣。
目今譾薄,何以得此?莫非朝廷諸賢,盡心周旋,有以緻之。
心實罔極,故敢諭予意,政院知悉。
」政院回啓曰:「伏承下敎,不勝感激。
上自列聖,下至臣庶,含冤抱痛垂二百年。
今觀寶典新頒,東韓再造,無非自上奉先盡孝,事大至誠之緻。
臣等亦何幸親於身見之,無任欣抃之至。
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 夏四月 4月3日 ○丙辰,承文院都提調鄭惟吉、柳?,提調、副提調等啓曰:「今蒙勑諭丁寧,且受寶典而來,此實聖上誠孝格天,宗社神靈默佑之緻。
臣等歡欣鼓舞而已,豈有一毫之稗?而頃日下敎敦諭,不勝驚惶之至,敢來謝。
」答曰:「被誣抱痛,無以自立於天地間,不圖今日,特頒新典,永雪歸正,此實諸臣盡忠周旋之緻。
可謂功在社稷,不知所以爲報。
」 ○前提督官趙憲上疏,歷詆卿相,極其醜罵,且陳樸淳、鄭澈、成渾、宋翼弼、沈義謙之賢,欲以嫁禍士類,請竄黜,上答以不足與較,不允。
○謝恩使右議政柳?,副使崔滉。
4月10日 ○癸亥,傳曰:「謝恩使進獻馬,以內廐南陽騘等馬十匹,首書於咨文,餘馬亦極擇。
如前苟充,則色員當拿鞫。
且良馬作騸,恐反緻傷,今後不必作騸鼻割事,言于大僕提調。
」 ○宣慰使韓孝純書狀,日本客人,聞慶地大橋過去時,不意崩壞,客人落水僅免,驛子緻死事,入啓。
傳曰:「聞慶縣監趙宗道,差使員尙州判官趙希轍罷職。
」 4月13日 ○丙寅,有政。
以任國老拜大司憲,李訒拜大司諫。
○備邊司:「上敎下三道慮有倭變,預出防禦使,先送助防將事,爲公事。
李艤以釜山僉使被駁,未離本鎭,旋請復敍除助防將。
」傳于備邊司曰:「將者,三軍之司命,將非其人,是以士卒與敵也,覆軍殃民,行將至矣。
觀前日差出諸將,多未洽當,及其僨事,噬臍無及。
如李艤,一堡僉使,尙以不謹被駁,不旬日,反膺節制之權,恐士卒解體,而朝廷事體,亦以爲未穩也,備邊司,以邊璣代之。
」 4月14日 ○丁卯,憲府啓:「龜城府使尹承吉,不解操弓,請遞。
」答曰:「如此則有厭憚之習,不可遞也。
」 ○救荒敬差官宋言愼書狀,驪州牧使李海壽,龍仁縣令趙希顔,不謹救荒,罷黜事。
○京畿監司書狀,敬差官宋言愼,在交河縣傷發熱,證勢非輕,藥物下送事,傳曰:「宋言愼遞差,給馬齎藥救療。
鄭淑男代之。
」 4月18日 ○辛未,吏曹判書李山海,六度呈辭。
加給由。
○禮曹,以改宗系,請大擧別試規矩取稟,傳曰:「科擧有法式,不可頻數。
隻資僥倖。
因慶取人,在古何據?無乃東國之弊習也?然今則不可不爲,其額數,議大臣定之。
前因賜蟒衣降勑,已定別試則勿爲似當。
」大臣請依卽位後增廣別試規矩,取人,前定別試,則勿爲,答曰:「依議施行。
」 4月22日 ○乙亥,日本國客人別運,回到星州八莒縣,接待埋沒,至於闕役,隻差使員。
欲推色吏,則盡爲逃散不現,宣慰使因差使員所報,移文監司,推考星州官吏。
上以韓孝純不能拿緻嚴鞫啓聞,而泛然移牒,備忘記曰: 接待隣國使命,其任非輕,所當刻勵嚴勑,勿緻有一毫之未盡,以副國家柔遠之道,而星州官吏所犯,極爲駭愕。
此由號令不嚴,慢忽接待之緻,大負委寄之意。
且其色吏不爲捉緻窮問,其緩劣可想,尤爲無謂,推考。
4月23日 ○丙子,有政。
羅州牧使任允臣病死,其代無可當者,尹又新以準期不敍,特命敍用差送。
○同知經筵柳成龍在家辭職,命遞之。
○稷山縣監申應榘,以病辭,觀察使以請遞馳啓。
司憲府啓:「守令呈辭,例爲罷黜,而監司李憲國乃以請遞改爲辭,請李憲國推考,申應榘罷職。
」答曰:「出於優賢之意耳,不須推罷。
」後允之。
4月24日 ○丁醜,謝恩使兪泓,賫奉《會典》出來,入啓,傳曰:「《會典》,可於親祭時,陳於宗廟。
但列聖前,一冊難於盡陳,則陳于太祖前可矣。
議處。
」禮曹回啓:「雲雲。
臣等之意,依上敎施行允當。
而問于大臣,則大臣之意亦然矣。
」傳曰:「依啓。
」 ○政院啓稟:「別試規矩,以何年例爲之。
」傳曰:「依?中廟卽位時規矩,施行。
」 4月29日 ○壬午,幼學黃蘋上疏,力擧前日以奏請使赴京人等有功之狀,請立碑于大廟,以頌功德,漢吏學官安廷蘭上疏,自陳前者奏請之行,要爲赴京,多受褒賞,且請裒聚前後奏請之辭,及皇勑刊布,使內外詳知事。
五月 5月2日 ○甲申,上出慕華館迎勑,以權停禮,受賀。
謝恩使兪泓超資,賜田三十結,奴婢幷五口,家舍價正木三十同,書狀官尹暹陞職,賜田二十結,奴婢幷三口,家舍價正木二十同。
書狀官尹暹陞職,賜田二十結,奴婢幷三口,家舍價正二十同。
通事吳淳、漢吏學官李鵬祥加資,賜田十結,家舍價正木十同,命頒赦。
時兪泓充謝恩使赴京,皇帝賜蟒龍衣故也。
上以皇朝《會典》將成,命泓力請齎來。
泓前進禮部,呈文陳乞,禮部以爲未經禦覽,難於先賜。
泓率一行人,泣血跪請之,尙書沈鯉感其誠,卽具題本,奏請順付,蒙天子準可,特賜本國付卷,又降勑書。
泓齎出山海關,兵部主事馬維銘,作詩賀之。
其詩曰: 國王共帝命,貢獻獨虔誠。
曉騎隨秦驛,宵驂度漢營。
上林瞻繫鷹,長樂聽啼鷪。
歸去無煩頌,天朝自聖明。
兪泓和韻以贈,其詩曰: 雨露天恩洽,玄黃效遠誠。
幾虧關北月,重過海西營。
星座瞻陽鳳,鄕愁惱曉鷪。
揮毫酬秀句,才調愧三明。
又曰: 黃麻宣九闕,白日照微誠。
漢市新豐酒,秦城細柳營。
鄕程多逸興,珠曲送嬌鷪。
鴨渚春應好,煙花十裡明。
上於聞見事件,見馬主事詩,命館閣詞臣和進,仍備忘曰: 萬曆戊子春,謝恩使兪泓因到山海關,主事馬維銘贈送以詩,兪泓遂和二首。
夫兪泓之是行也,間關萬裡,殫盡一心,手捧綸音,親擎寶典,變禽獸之域,爲禮義之邦,是吾東方再造,箕疇復敍之日也,可使其詩泯滅前後。
予爲是惜,爰命詞臣,各次其韻,詞臣反歸功於予,失其旨也。
予亦不可無言。
夫詩以言志,他不足計,不以辭害意可也。
詩曰: 宗祊今始正,莫謂是予誠。
列祖功曾積,諸賢悃幾營。
恩霑同大造,歌競及流鷪。
願守區區志,千秋戴聖明。
〈時,群臣欲加徽疏,故語及區區。
〉。
○上,以宗系惡名得正,歸功於下,承文院都提調、提調、副提調等,各賜馬,子壻弟姪中,命除職。
○司憲府啓曰:「赦者,賊良民而惠奸宄,孔明之不妄下,吳、漢之願無赦,良以此也。
因慶肆赦,固是末世謬擧,人主之所當愼重,豈可援以爲例?況今者告廟之禮未擧,而先下渙汗之音,曉諭
當更加留念。
」 1月20日 ○甲辰,司憲府、司諫院啓曰:「檢閱黃汝一,以下番史官,不顧事體,任意出入,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
」 ○司憲府啓曰:「平壤判官鄭應召,庸暗,請罷。
校書博士金遵長在鄕家,六品階級,將坐而得之,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
」 1月22日 ○丙午,傳曰:「雲頭裡權管崔成峻,入寇上國地方,搶掠官木,事幹此乃逆賊。
大義所關,不容姑息,當以軍法誅之。
宜命宣傳官械往境上,請莅于唐官梟首,以謝上國。
問于大臣。
」大臣鄭惟吉、柳?、金貴榮議:「上敎允當。
」傳曰:「宣傳官金景訥送之,且令義禁府都事押去,可也。
」 ○領議政盧守愼,身病呈辭,傳曰:「當爲不允批答,而病中起居非便,招其司郞廳,安心調理事,言之。
」 1月25日 ○己酉,司憲府、司諫院啓曰:「崔成峻不爲憑劾取服,徑行處斷,啓他日無窮之弊,請取服正刑。
」院則幷論承旨無復逆之義,請色承旨推考。
答曰:「誰倡此議?竝不允。
」司諫院再啓,成峻及色承旨事,答曰:「成峻事,趁時爲之事,故累次啓之當矣,色承旨,以何事至再論啓乎?問之城上所。
」回啓曰:「因一事竝發,而不當一啓一停,故循例再啓矣。
」答曰:「知道。
」仍爲避嫌辭職。
答曰:「曾無是例。
所見駭怪,勿辭。
」退待物論。
○玉堂上箚,論成峻事,答曰:「箚事誠然。
予亦計之熟矣,非敢妄作也,下邦邊人,潛自越江,入犯上國,寇掠官材,其在大義,沐浴當討,揆以軍法,按律當然。
非是輕殺,正爲討賊。
辭證已具,豈容更鞫。
貸賊一人,而環一國爲逆,《春秋》之義也?論說雖密,但傷固滯,深嘉所論之意,而不敢從所論之說也。
」 1月26日 ○庚戌,司憲府前啓:「崔成峻事。
」答曰:「群議如此,予何強執,以爲口實?朝廷自能善處,終必有以大服華人之心,而永枉奸萠矣。
秪恐傳笑四國,大義不伸,而反貽患於無窮也。
當依啓,崔成峻勿爲行刑,還爲拿鞫事,宣傳官尹夢瑞,持標信發行。
」 ○吏曹判書李山海身病,五度呈辭,連加給由,又上箚子,答曰:「觀卿箚辭,俱悉至意,予之情事,甚於卿之情事。
卿所悶者,私情也,予所悶者,國事也。
予何敢姑息目前區區矜慰,輕許遞免,自取顚躋之辱哉?勢已至此,雖欲勉副,其道末由。
抑古之人臣,以身徇國,水火不避,今卿祈免乞辭,前後相踵,豈非予不能以至誠待之,有以緻此歟?卿一呈告,予一自反矣。
冢宰之任,曠闕數朔,有妨國體,速爲調理出仕。
」 1月27日 ○辛亥,北兵使啓本:「慶源藩胡,鹿屯島作賊時錢部落,今月十四日,率本道土兵及京將士二千五百餘名,分道入送,二更行軍,三更越江,十五日平明時,焚蕩穹廬二百餘坐,斬獲三百八十級,馬九匹,牛二十首,全師回還事。
」 1月28日 ○壬子,全羅監司尹鬥壽見邸報申石溪除長興府使,衰耗不合,迎送有弊,改差事,啓下吏曹,吏曹回啓:「石溪年未六十,且有心略,未赴任前,監司徑自啓稟,有妨事體,仍送試可。
」啓依允。
○司憲府啓曰:「崔成峻勿爲行刑事,臺諫論啓,則政院所當反覆啓請,使之停留,而泛然一啓之後,噤不更言,公論自此漸輕。
後日之弊,有難勝言,請色承旨罷職,同參承旨遞差。
」答曰:「轉駁政院,未曉其意。
逆賊成峻,已生春風長途,足以翺翔而還。
憲府可以自慰也,毋爲太怒。
」政院,以批答未安,再啓。
答曰:「知道。
」憲府仍避嫌而退。
1月29日 ○癸醜,備邊司啓曰:「時錢藩胡,方爲上京者五人,其室家,皆焚蕩,下去必生怨毒之心。
請貸死流絶島。
」依允。
命流濟州。
二月 2月3日 ○丙辰,黃海監司書狀,信川郡守李民覺,病重罷黜事,歷陳民覺病重,及前爲守令有聲績事,入啓,傳曰:「當此救荒方急,不畏朝廷,托病窺避,驕縱放恣。
推考。
」 ○司憲府啓:「黃海監司裵三益,曲遂李民覺之意,請罷,李民覺,請準期不敍。
」答曰:「裵三益推考,李民覺推考,則自然依法爲之矣。
然當依啓。
」 2月7日 ○庚申,司諫院啓:「靈巖郡守趙景祿,泛濫作弊,請罷。
」答曰:「景祿善射,可合邊將。
然旣被論,難可在職,依啓。
近日頻彈守令,此不能善居之緻也。
第臺諫之論之也,非因目覩,出於風聞。
當今人心不淑,毀譽未必盡出於公心也。
近所論之倅,多在南土,南土是猾豪之巢,其言尤不足信也。
一守令遞代,殃於民害於官,有不可言。
今後更加詳察,務存大體。
」 2月8日 ○辛酉,諫院,以昨日之敎未安,避縑。
答曰:「此乃職分當然。
第慮風聞或未至於十分盡實,故有所雲雲,爾勿辭,更加盡職。
」 2月9日 ○壬戌,義禁府都事睦守欽押罪人,夜過平壤境,衣籠爲草賊所奪去。
○司憲府啓曰:「日本國使臣,於禮曹下馬宴時,妓工處給面皮、丹木、胡椒等物,爭相攘奪,以取笑侮,請禮曹堂上推考,色郞廳罷職。
」依啓。
2月13日 ○丙寅,司諫院啓:「嘉山郡守金玄成昏劣,政委下吏,請罷。
」依啓。
2月16日 ○己巳,南兵使啓本:賊胡犯惠山境,僉使李遐領軍接戰,中箭而死,軍官及軍人,多被殺傷事,入啓,卽日爲政,以樸錫命爲僉使,翌日幷其軍官給馬發送。
2月19日 ○壬申,司憲府啓:「監察李忠信,潛奸友人蓄妾,請罷職不敍,礪山郡守姜晟,恣行泛濫,請罷,平安虞候奇孝謹麤妄,請遞。
刑曹於金輿、樸德龍之訟,於輿則欲伸之,於德龍則欲加之罪,鍛鍊成獄,請堂上、色郞廳,竝命罷職。
」答曰:「依啓。
刑曹推考。
」 2月24日 ○丁醜,王子義安君,以疫疾,當日卒逝,停朝市三日。
2月26日 ○己卯,上移禦于昌慶宮。
2月29日 ○壬午,以兵曹判書鄭彥信,特拜右贊成。
三月 3月1日 ○朔甲申,司憲府啓:「四山枯松,該官監伐煮鹽焇時,帖給親舊,使之斫伐,男負女戴,絡繹道路,請四山監役,工曹、漢城府色郞廳罷職。
」依啓。
四山監役樸東彥,工曹佐郞崔濂,漢城判官金昉罷後,又以應罷之人,承旨踈漏捧承傳,憲府劾罷同副承旨趙仁後,漢城參軍柳光雯,工曹正郞黃璡,四山監役權克窺、宋垓等。
3月4日 ○丁亥,東西班二品,六曹參議以上,會于中樞府,日本國通信使議得,皆以爲不可遽從其請而遣使。
上命依議施行。
3月5日 ○戊子,上令吏曹大臣,議薦兵判可當人,以李陽元爲兵曹判書。
3月9日 ○壬辰,以執義鄭昌衍拜同副承旨,資僅朝散,而上特令擬之。
○京畿救荒敬差官宋言愼書狀:道內進士金大淺,幼學姜潭、洪箎、洪籍等,正租各二百石納官,租子補用,令吏曹聞見,相當職除授事。
吏曹以外方各邑,此類必多,以有限官爵,一一除授,勢所難能,擧行安徐。
3月11日 ○甲午,院啓:「釜山僉使李艤,狡猾貪濁,請罷,江界府使李璥,病不坐衙,請罷。
」依啓。
李璥或中其願,不允,後允之。
○府啓:「端川郡守李渾,泛濫貪鄙,請罷,刑曹佐郞高尙顔,昏劣請遞。
」依允。
3月12日 ○乙未,傳曰:「前例,王子女封爵,未婚禮之前卒逝,則奉祀何以爲之?問于禮曹。
」 3月15日 ○戊戌,領相盧守愼身病,十一度呈辭,傳曰:「安心調理事,諭之。
」 3月16日 ○己亥,全羅監司書狀,珍島郡守李濈,病重罷黜事。
○平安道救荒敬差官洪世恭書狀,永柔縣令任兌,不謹救荒,罷黜事。
3月23日 ○丙午,司憲府啓:「江界府使林植,麤猾泛濫,荒廢職事,不可陞授堂上,請罷,龜城府使元士宗,無武略,請遞。
」答曰:「林植依啓,元士宗當今乏人之時,何處得人乎?不當遞也。
」後允之。
3月26日 ○己酉,義安君卒逝,雖已授職,而未行婚禮,立後前例有無,令禮曹考啓,禮曹啓:「以文宗朝,潭陽君未婚而卒,其時論議不一,而謄錄散失,相考無據矣。
」傳曰:「立後無例,托食於同生,可矣。
」 ○是時,自上慮有南方倭變,令備邊司,武士罪廢中可用者,抄啓敍用,而犯軍律、贓汚,或犯欺罔者,亦在敍用之中,居下等者亦參。
○憲府啓:「以猥濫請收成命。
」答以:「諸公所會之地,旣已書啓,想亦公論,不可還收。
」後令更議啓之。
3月27日 ○庚戌,司諫院啓:「京畿水使金鋘,以南陽移除遞去之時,官庫之物,公然輸去,請罷,慶尙水虞候宋益壽,悖戾酗酒,請罷,司僕主簿高賢,淩蔑道主,請罷。
」依啓。
○江界府使李璥,赴任逾年之後,以前府使李壽麟會計,付官廳上,木綿十匹持去事,報監司,監司啓聞請罷。
壽麟公緘,答以旣已依數傳掌李璥,解由成給之,後歸罪瞹昧雲。
上曰:「解由成給與否,則的實,令徵于李璥處。
」 3月28日 ○辛亥,謝恩使兪泓書狀,《大明會典》本國宗系,惡名改正一冊,禮部題準給送,皇帝降勑事入啓。
傳于承文院曰:「賴諸卿之力,今日得有此事,不知所諭,今見兪泓書狀,皇恩罔極,不知所諭。
古之後嗣之君,莫大於中興祖業,光復舊物,然此不過外物耳,豈如今日得雪。
數百年至痛,使祖宗無父而有父,無君而有君,而環蝶域數千裡之場,始得爲人類,彜倫攸敍,東韓再造,祖宗在天之靈,以爲如何?予可以有辭矣。
目今譾薄,何以得此?莫非朝廷諸賢,盡心周旋,有以緻之。
心實罔極,故敢諭予意,政院知悉。
」政院回啓曰:「伏承下敎,不勝感激。
上自列聖,下至臣庶,含冤抱痛垂二百年。
今觀寶典新頒,東韓再造,無非自上奉先盡孝,事大至誠之緻。
臣等亦何幸親於身見之,無任欣抃之至。
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 夏四月 4月3日 ○丙辰,承文院都提調鄭惟吉、柳?,提調、副提調等啓曰:「今蒙勑諭丁寧,且受寶典而來,此實聖上誠孝格天,宗社神靈默佑之緻。
臣等歡欣鼓舞而已,豈有一毫之稗?而頃日下敎敦諭,不勝驚惶之至,敢來謝。
」答曰:「被誣抱痛,無以自立於天地間,不圖今日,特頒新典,永雪歸正,此實諸臣盡忠周旋之緻。
可謂功在社稷,不知所以爲報。
」 ○前提督官趙憲上疏,歷詆卿相,極其醜罵,且陳樸淳、鄭澈、成渾、宋翼弼、沈義謙之賢,欲以嫁禍士類,請竄黜,上答以不足與較,不允。
○謝恩使右議政柳?,副使崔滉。
4月10日 ○癸亥,傳曰:「謝恩使進獻馬,以內廐南陽騘等馬十匹,首書於咨文,餘馬亦極擇。
如前苟充,則色員當拿鞫。
且良馬作騸,恐反緻傷,今後不必作騸鼻割事,言于大僕提調。
」 ○宣慰使韓孝純書狀,日本客人,聞慶地大橋過去時,不意崩壞,客人落水僅免,驛子緻死事,入啓。
傳曰:「聞慶縣監趙宗道,差使員尙州判官趙希轍罷職。
」 4月13日 ○丙寅,有政。
以任國老拜大司憲,李訒拜大司諫。
○備邊司:「上敎下三道慮有倭變,預出防禦使,先送助防將事,爲公事。
李艤以釜山僉使被駁,未離本鎭,旋請復敍除助防將。
」傳于備邊司曰:「將者,三軍之司命,將非其人,是以士卒與敵也,覆軍殃民,行將至矣。
觀前日差出諸將,多未洽當,及其僨事,噬臍無及。
如李艤,一堡僉使,尙以不謹被駁,不旬日,反膺節制之權,恐士卒解體,而朝廷事體,亦以爲未穩也,備邊司,以邊璣代之。
」 4月14日 ○丁卯,憲府啓:「龜城府使尹承吉,不解操弓,請遞。
」答曰:「如此則有厭憚之習,不可遞也。
」 ○救荒敬差官宋言愼書狀,驪州牧使李海壽,龍仁縣令趙希顔,不謹救荒,罷黜事。
○京畿監司書狀,敬差官宋言愼,在交河縣傷發熱,證勢非輕,藥物下送事,傳曰:「宋言愼遞差,給馬齎藥救療。
鄭淑男代之。
」 4月18日 ○辛未,吏曹判書李山海,六度呈辭。
加給由。
○禮曹,以改宗系,請大擧別試規矩取稟,傳曰:「科擧有法式,不可頻數。
隻資僥倖。
因慶取人,在古何據?無乃東國之弊習也?然今則不可不爲,其額數,議大臣定之。
前因賜蟒衣降勑,已定別試則勿爲似當。
」大臣請依卽位後增廣別試規矩,取人,前定別試,則勿爲,答曰:「依議施行。
」 4月22日 ○乙亥,日本國客人別運,回到星州八莒縣,接待埋沒,至於闕役,隻差使員。
欲推色吏,則盡爲逃散不現,宣慰使因差使員所報,移文監司,推考星州官吏。
上以韓孝純不能拿緻嚴鞫啓聞,而泛然移牒,備忘記曰: 接待隣國使命,其任非輕,所當刻勵嚴勑,勿緻有一毫之未盡,以副國家柔遠之道,而星州官吏所犯,極爲駭愕。
此由號令不嚴,慢忽接待之緻,大負委寄之意。
且其色吏不爲捉緻窮問,其緩劣可想,尤爲無謂,推考。
4月23日 ○丙子,有政。
羅州牧使任允臣病死,其代無可當者,尹又新以準期不敍,特命敍用差送。
○同知經筵柳成龍在家辭職,命遞之。
○稷山縣監申應榘,以病辭,觀察使以請遞馳啓。
司憲府啓:「守令呈辭,例爲罷黜,而監司李憲國乃以請遞改爲辭,請李憲國推考,申應榘罷職。
」答曰:「出於優賢之意耳,不須推罷。
」後允之。
4月24日 ○丁醜,謝恩使兪泓,賫奉《會典》出來,入啓,傳曰:「《會典》,可於親祭時,陳於宗廟。
但列聖前,一冊難於盡陳,則陳于太祖前可矣。
議處。
」禮曹回啓:「雲雲。
臣等之意,依上敎施行允當。
而問于大臣,則大臣之意亦然矣。
」傳曰:「依啓。
」 ○政院啓稟:「別試規矩,以何年例爲之。
」傳曰:「依?中廟卽位時規矩,施行。
」 4月29日 ○壬午,幼學黃蘋上疏,力擧前日以奏請使赴京人等有功之狀,請立碑于大廟,以頌功德,漢吏學官安廷蘭上疏,自陳前者奏請之行,要爲赴京,多受褒賞,且請裒聚前後奏請之辭,及皇勑刊布,使內外詳知事。
五月 5月2日 ○甲申,上出慕華館迎勑,以權停禮,受賀。
謝恩使兪泓超資,賜田三十結,奴婢幷五口,家舍價正木三十同,書狀官尹暹陞職,賜田二十結,奴婢幷三口,家舍價正木二十同。
書狀官尹暹陞職,賜田二十結,奴婢幷三口,家舍價正二十同。
通事吳淳、漢吏學官李鵬祥加資,賜田十結,家舍價正木十同,命頒赦。
時兪泓充謝恩使赴京,皇帝賜蟒龍衣故也。
上以皇朝《會典》將成,命泓力請齎來。
泓前進禮部,呈文陳乞,禮部以爲未經禦覽,難於先賜。
泓率一行人,泣血跪請之,尙書沈鯉感其誠,卽具題本,奏請順付,蒙天子準可,特賜本國付卷,又降勑書。
泓齎出山海關,兵部主事馬維銘,作詩賀之。
其詩曰: 國王共帝命,貢獻獨虔誠。
曉騎隨秦驛,宵驂度漢營。
上林瞻繫鷹,長樂聽啼鷪。
歸去無煩頌,天朝自聖明。
兪泓和韻以贈,其詩曰: 雨露天恩洽,玄黃效遠誠。
幾虧關北月,重過海西營。
星座瞻陽鳳,鄕愁惱曉鷪。
揮毫酬秀句,才調愧三明。
又曰: 黃麻宣九闕,白日照微誠。
漢市新豐酒,秦城細柳營。
鄕程多逸興,珠曲送嬌鷪。
鴨渚春應好,煙花十裡明。
上於聞見事件,見馬主事詩,命館閣詞臣和進,仍備忘曰: 萬曆戊子春,謝恩使兪泓因到山海關,主事馬維銘贈送以詩,兪泓遂和二首。
夫兪泓之是行也,間關萬裡,殫盡一心,手捧綸音,親擎寶典,變禽獸之域,爲禮義之邦,是吾東方再造,箕疇復敍之日也,可使其詩泯滅前後。
予爲是惜,爰命詞臣,各次其韻,詞臣反歸功於予,失其旨也。
予亦不可無言。
夫詩以言志,他不足計,不以辭害意可也。
詩曰: 宗祊今始正,莫謂是予誠。
列祖功曾積,諸賢悃幾營。
恩霑同大造,歌競及流鷪。
願守區區志,千秋戴聖明。
〈時,群臣欲加徽疏,故語及區區。
〉。
○上,以宗系惡名得正,歸功於下,承文院都提調、提調、副提調等,各賜馬,子壻弟姪中,命除職。
○司憲府啓曰:「赦者,賊良民而惠奸宄,孔明之不妄下,吳、漢之願無赦,良以此也。
因慶肆赦,固是末世謬擧,人主之所當愼重,豈可援以爲例?況今者告廟之禮未擧,而先下渙汗之音,曉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