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戊子)二十一年大明萬曆十六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乙酉,全羅監司尹鬥壽狀啓:
龍潭縣,去十二月十五日,地震,自西南,聲甚轟輵。
1月2日 ○丙戌,二所巡廳軍號,趁不受去。
兵曹啓:「以夜深,不爲受去。
」傳曰:「軍法解弛,於此可見。
」命囚巡將李準,監軍宣傳官金鐺于詔獄。
1月3日 ○丁亥,行正朝賀禮。
○別坐李命生上疏,秘密入啓。
大槪: 昔?成湯隣葛,爲其殺一童子而征之,況日本之隣我邦久矣。
聞其主見廢,變異非常,今之來使,其可接待,侮辱我禮義之君臣耶?爭田之虞芮,不敢履文王之庭,廢主之倭奴,忝辱我殿下之賓筵,將何以觀感彼此,有所勸戒於後來耶?安知托名歲遣之例,爲觀釁逞兇之術耶?獸心難測,將來之患,未知如何,宜拘留來使,告于天朝,擧六師而征之,此乃通天下萬世之義也。
○初更,上禦便殿。
參贊官黃暹,侍讀官洪麟祥,檢討官趙仁得,記事官鄭期遠入侍,進講《通鑑綱目》東漢獻帝。
麟祥啓曰:「此時劉備,以一時英雄,帝室之胄,與孫權合力圖操,此計甚得。
若無備如權,決不能獨當操矣。
」仁得曰:「若隻有備,則亦不能敵操,操之能敵,以有周瑜耳。
」上曰:「劉備若平吳定魏,而獻帝猶存,則當爲輔佑而已乎?」仁得曰:「昭烈聞獻帝兇聞後卽位,獻帝若存,昭烈亦不帝矣。
」上曰:「然則備必臣事之矣,項羽若不殺義帝,漢高終守臣節乎?」麟祥曰:「觀聽蕫公說,然後始發義帝喪,君臣之義,豈假人言而定哉?以此論之,漢高之心,固不可謂純乎天理也。
然一時縞素,澟澟大義,惟漢高能之,他人次不能也。
昭烈之臣,唯諸葛亮外,知大義者無一人。
亮雖志存匡復,漢末士氣,斲喪無餘,何以爲國?國以士氣扶持矣。
」講訖,麟祥進啓曰:「臣道有懷必達。
頃者臺諫所論,別無大段誤事,而敎辭嚴峻,極爲未安。
唐太宗非甚良主,而能容魏徵,亦奇矣。
」仁得啓曰:「權悏,秋毫非生事之人。
此後人懷先懼上心謂何,莫敢開口矣。
」暹啓曰:「古人獻芹獻曝,豈貴其物。
隻有愛上之心,而欲獻耳。
且近來士習極敗,京外同然,尙德修行者遠矣,讀書能文者亦無之,此固寒心。
臣於漆室,妄有愚計,各道監司,於巡行時,講學試才,啓聞論賞,則或可以興起士心矣。
」麟祥曰:「士氣盛衰,國以之興亡。
聖上卽位初年戊辰、己巳年間,宿儒如李滉者在,爲士者知尊之,聞其名而想其人,皆有志于《小學》、《近思錄》等書,當時士氣,蔚然可觀,今則時無表師之人,國乏培養之方,士習頹靡,漸趨汚下,自上何以知之?知之則睿憂亦多矣。
」仁得曰:「小臣丙戌年赴京,聖節朝賀,千官朝服,服立東班,臣等以黑衣,立於其下,中書舍人庶吉士等,爭來問曰:『何以服黑衣?』對曰:『自前已然。
』曰:『立於東班者,當服朝服。
』雲雲,視西班後行,則暹羅國、回回國使臣,果不服矣。
臣意,呈文禮部,請以朝服入班似當。
」上曰:「近久不禦經筵,民間飢饉疾苦,爾等有所聞乎?且西路如何?」仁得曰:「如郭山、龍川、肅川、博川、安州、義州等邑,飢饉最甚,民盡流離,畿邑亦然。
小臣曾見金虎門外及兩行廊下,懸鶉荷薦者甚多,問之則皆乞食流民,聲甚哀慘,不忍聞也。
」上曰:「民無蓄積,故纔値一年兇歉,便如是難救。
」暹曰:「凡財貨百物有限,今則奢侈成風,衣服飮食之弊,紛不可防,自上宜宗儉德,以化風俗,則百姓足而君足矣。
」麟祥曰:「甚於天災,古人之言,豈偶然哉?」上曰:「今日承旨見李命生上疏乎?」暹曰:「小臣在院見之,處置極難。
」上曰:「何以難之?」曰:「非施行之策,而徒煩於傳播。
」上曰:「傳播何妨?要使彼虜,知我國亦有是言好矣。
且使臣來意,予殊未曉也。
」暹曰:「恐不過借重於我國耳。
當初傳敎,萬古橫貫,有關倫紀,至爲允當。
然這虜叵測,臣亦未知其情也。
」麟祥曰:「弑君之賊,人得以誅。
豈有容而納之之理乎?大槪海外慓悍之人,何可以中國禮義責之哉?」上曰:「然矣。
來請我使,必有其意,鉤情而善處可矣。
」暹曰:「來使一庸武夫,前日以都船主,頻來我國者也。
」上曰:「渠國不無解文字僧,遣僧求好如何,而必送武夫,或者請使不許,執此爲作賊計,此言如何?」暹曰:「要在我無失道。
安知彼虜情乎?觀其來使,似無遠略,當遇之以來者,不拒之義而已。
」麟祥曰:「國家民力不傷,邊備不疏,彼雖有某謀,不足慮也。
今者國運不幸,兵民俱病,根本已拔,會逢小寇,受侮不小,倘有大賊,艱虞必多。
此君臣上下日夜所講者也。
」 1月4日 ○戊子,黃暹啓曰:「昨日夜對,檢討官趙仁得所啓我國使臣朝中朝時,使書狀朝服入班事,臣暹所啓,外方士子,監司於巡行時,講學試才,論賞啓聞事,竝無發落,取稟。
」傳曰:「朝服,自前不爲,今難咨請,外方士子,監司自當勸奬。
」 ○前公州提督官趙憲上疏,入啓。
1月5日 ○己醜,備忘記曰: 今見趙憲之疏,此乃人妖,天之譴告至深,不勝兢惕,豈非寡昧於賢相名卿,不能待以至誠,委任不專,有以緻此耶?尤不勝慙恧。
疏不可不下,而此疏不忍下,一下,所損甚大。
予寧受過,已焚之矣,願史官大書予過,以戒後世足矣。
初憲自沃川郡,投疏于監司權徵,徵令憲自呈政院,至是呈于院曰: 頃年上疏,政院先爲簡通于柳?、盧植,然後始爲入啓。
使憲久立門外。
今此上疏,毋爲簡通,宜速入之。
政院知其疏中,多有錯書處,有違格處,而怒其言,一番看過,遂入之。
方欲爲一言回啓起草,焚命遽下,遂止。
疏旨大槪,論道術,論國步,論軍食,論邊策。
末終論征日本,有絶彼之策,有強我之策,疏中又有別幅二度,每條下有大註,註中又有小註,動引朱子之言,以證李珥之學。
又與李滉志同道同,而滉之門徒,無一人識其師意,好加詆毀,遂欲岐珥而二之,彼盧守愼粗知讀書,而與滉相反,僞學也,引其欲者人之性,人欲非天性,二詩而證之。
又曰:「守愼不聽臣憲之諫,昵比頑童,生年乙亥者,身居相位,雖胥吏必與作契。
」註曰:「沃郡護喪之吏,使之年年反貿木花,招權納財,子弟親戚除官者十一人,籌邊,待價國之大事,而春則與客對飮,不赴備邊之召,秋則托病不來。
」雲雲。
惟吉不聽民覺之諫,蠱心醫女,大毀祖風,註曰:「惟吉大恒之友,而大恒旣死,取其妾,貴榮、?朋邪之魁,負國召寇,一聽應南、惟讓、篈、潑之謀,專擅朝柄,而爲其謀主者山海也。
」註曰:「?素無遠計,惟結山海,得躋崇班,鄭澈至欲裂?麻,澈今日之陽城也。
山海惡之,竝與珥、澈之舊交而絶之,賤交貴忌,鄙夫之態也。
仁元、岱,今日東人之巨擘也。
沈巖之緩其死,岱爲之弟也,禮元之不卽刑,仁元爲其兄也,而薦巖?也。
用禮元山海也。
以是言之,則巖之敗軍,?之敗軍也。
禮元之僨事,山海之僨事也。
巖雖已死,兩人尙在,南北之人,孰肯用命哉?爲先罷黜此兩人,亟遣中使,召還淳、澈,授以國柄,議建儲嗣。
」又曰:「彥信負國之惡,克禮賣爵之奸。
』註曰:」國家方患,國食不足,湖嶺運米一百碩,賂篈、應漑而任允臣、韓伯厚,欲於會計入啓,爲盧植所脅,伯厚竟不果,植雖已死,宜削奪官爵,彥信亦宜責降,克禮貪淫縱濫。
「雲雲。
又曰:」臣隻有一弟,死於涸轍,是三公殺我弟也。
三公之任,爕理陰陽,時和歲豐,則臣弟必不至死。
而今之三公,苟充其任,雖謂之殺吾弟可也。
「又曰:」尹暻善事許篈者也。
篈之倘應南、惟讓、可臣、潑、潔相爲締結,朝廷救之,故其子弘烈緩於捉囚。
「又曰:」篈與養中,自少相善之友,而同奸一妓。
「又曰:」士奇已死,徐益又亡,軍國重事,無人可堪,請以徐起、宋翼弼,置于軍中,參贊軍機,又以樸麟迹爲屯田官,可以責效。
「又曰:」拘留日本使臣,上告天子,爲問罪之擧,則改宗系一事,亦可易必矣。
「又曰:」先王朝,蔔相得人,風俗淳美,無有綱常之變,隻洪吉同、李連壽兩人而已,閭裡詬謾,必以此兩人辱之,今則相不得人,風俗乖敗,綱常之變,在在皆然,吉同、連壽之名沒矣。
「又曰:」欲議軍國之事,請召黃琳、李增、安自裕、李俊民、金命元、洪聖民、黃廷彧、李山甫。
皆質實儒雅,可與議事。
「又曰:」我國小人某某,必有梁淵,然後可除安老。
必有李鐸,然後可除李樑,必有樸淳,然後可除元衡,必有鄭澈,然後可除金鎧,正人君子在朝,然後姦邪自退。
「又曰:」或者曰:『爾以微賤之人,指斥朝廷,無乃自上有厭聞之事耶?禍必及己。
』臣意曰:『不然,淳忠烈之士也,自先朝著稱者,澈忠藎之士也,自上倚重者,渾學問之士也,自上所聘召者。
閔純之爲持平也,春金之獄,白帽之疏,自上所采用者。
試見臣疏,則必有嘉納之理』「雲雲。
○司憲府啓曰:「司僕主簿柳之榮,爲人愚妄,處事顚倒,請命遞差。
」答曰:「依啓。
」 1月7日 ○辛卯,以白惟讓爲成均館大司成,鄭士偉爲全州府尹。
傳于吏批曰:「李德馨、李好閔、金弘微,塡差弘文館闕處。
」 1月8日 ○壬辰,召夜對。
初更,上禦便殿。
參贊官李誠中,侍讀官吳億齡,檢討官盧稷,記事官尹泂等入侍,進講《通鑑綱日》。
億齡啓曰:「曺操自赤壁敗後還譙,密遣蔣幹說周瑜,瑜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聽計從雲雲。
』雖以權、瑜,君臣相得如此,豈偶然哉?瑜固賢矣,權亦非輕主矣。
」上曰:「操之衆惡固捨是,此虜讓還三縣,胡不讓還魏王之封,九錫之加也?不過示渠心術於天下耳。
吾誰欺,欺天乎?且此虜爲疑塚雲,信史言耶?」稷曰:「臣亦未知見於何書,但《文選》註中,有此言。
」上曰:「塚可爲也,亂賊人人之所當討,雖百塚其可免乎?凡爲惡者,必自知其惡之不可掩。
苟可以掩匿其肺肝者,無所不用其極,而本心則終不可掩矣。
」誠中曰:「龐統死於蜀,當初取劉璋,統之謀也。
」億齡曰:「乃亮之勸也。
況璋之父於漢乃叛臣也。
」上曰:「常言削髮入山,頑奴乃敢挾詐如此。
」誠中曰:「亮之取璋,以叛取之則好矣,而以削髮取之,非計之得也。
」上曰:「劉備非但豪傑,實乃仁人。
觀處劉璋,可知其善。
」又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三代以後所無之言也。
」誠中曰:「精一執中,主善爲師數語外,此語頗精密。
」上曰:「如知其不可,君可自取,此非公天下之心乎?非亮,詎聞此哉?」誠中曰:「觀昭烈日月如流之說,千載以下,使人雪涕。
」上曰:「福善禍淫,乃其常理,殘賊而主中國,帝冑而寄一隅,天道乖絶,一何如是?」誠中曰:「昭烈之臣,宣力四方者,如關羽、張飛、趙雲相繼而殞,未幾先主俎,亮又死,豈有可興之理哉?非昭烈不能立國,乃天道之不幸耳。
」講訖。
億齡欲有所啓,上曰:「爾等起坐言之。
」億齡啓曰:「頃者,趙憲之疏,臣等不見,未知所言如何?但伏見自上傳敎之辭,其間必多慘酷之言,聖鑑高明,洞燭下敎,安有如此朝廷之福也?近來士心疑貳,國論靡定,自上每欲鎭定,此實至極道理,而間有不正之輩,屢陳怪鬼之說,被渠指點之人,豈非不幸哉?幸其情狀,自上畢照,願於消長之際,更加澄省之工,使朝廷和平。
」誠中曰:「如無狀小臣,雖昵侍近密,豈有些小之補哉?近來柳成龍,久不收召,當此人才眇然之際,自上豈無顧念而踈棄之何也?其才器,責以錢穀甲兵,猶優爲之,況置諸經幄間,則其所補益聖德,豈淺淺哉?且今日北兵使伊靑阿捉囚啓本入來,此時朝廷處置極難。
當初再諭旨時,惟以上敎爲傳敎,慮有如此將來難處事,而備邊司許令好還勿殺之意,不欲啓知。
小臣曾與李輅言之,而業已來故啓之耳。
大槪婦人刷還,不無一手段。
必渠通同之術也。
」上曰:「不無通同,然朝貢之胡,予何忍遽殺?若邊將自爲處置,如囚者殺之,來者放還,有何妨也?」誠中曰:「邊將必不能十分省得矣。
且渠禽獸。
何以殺父之日,卽請來朝乎?」上曰:「雖曰禽獸,殺其父而許其子來朝,邊將之待胡,深爲未穩。
」稷曰:「今年三道飢荒,敬差官別設衙門,多率卒徒,出入閭巷,民甚苦之。
不如令監司遣都事,分察之爲便。
」億齡曰:「暗行禦史,最爲除弊,守令亦操心,臣意暗行似便。
」誠中曰:「三道之中,平安尤甚,救荒移轉穀五萬石,已到江華矣。
且麥熟前,暗行不可久留,一人筋力,又安能堪耶?」稷曰:「大槪監司主察,而都事料理。
不然,特遣禦史,少除一分之弊矣。
」誠中曰:「監司多事,必不如敬差官之專於賑飢。
但敬差官大有弊,果如稷之言矣。
」啓訖,以次退。
1月9日 ○癸巳,黃暹以備邊司秘密啓辭,啓曰:「頃因兩胡處置事傳敎,竝令許還,勿爲捉囚事回啓,而今見李鎰狀啓,依前月十五日秘密下諭,施行計科雲。
當初兩胡,則已在匣中,而恐魁賊失捕,許令上京,及其下去時,中路捉囚,恐事體有妨,亦令許還。
今者魁賊見捕,虛實間若已推閱,兩胡名,現出於魁賊之招,則似不可不爲憑閱,而竝令許還。
且此書狀已爲上送,則雖或祗受許還諭旨,而此書狀未回下前亦難。
臣等之意,雖已捉囚,若待擧事後處置,則兩胡捉囚辭緣,其前必爲啓聞,姑待此議處宜當。
其土風孫等,決罰示威事,則自在邊將處置中,而勿令中路捉囚事,竝爲回諭,何如?」傳曰:「依啓。
」 ○義州牧使書狀:「長奠堡官牌文內,我國金永蕃稱名人,以郭山居人,轉入上國地,方押送事。
」 1月10日 ○甲午,立春。
自卯至辰,四方有霧氣。
○禦題過鹿屯島戰場有感,七言律二首,令政院、玉堂、翰林注書製進,檢閱韓俊謙居首,賜阿多介,以下次次論賞。
1月11日 ○乙未,司憲府啓曰:「關西失稔,郭山尤甚,賑救之事,一日爲急,而方伯至請乘馹下送,新郡守金昉,有七十餘歲老母,勢難赴任。
若待該曹處置,則必至遲滯,請命遞差,十分擇按,刻期下送。
前提督官趙憲,賦性陰險,處事怪僻,平生所爲,無非飾詐發身之謀,而一自見棄於公論,挾憾蓄怨,經營造謗,無所不至。
乃於頃年陳疏肆誣,歷詆搢紳,其爲計實欲網打,而聖度包容,謂不足責,朝廷羞與爲較,亦不請罪。
自以爲幸,益無忌憚。
至于今日,構虛捏無,極口醜詆,使擧朝卿士,盡入於罪罟之中,其心兇且慘矣。
自上明燭其奸狀,痛朝廷之浼辱,引過焚疏,此亦不得已之擧也。
但此疏之作,非一朝一夕,傳播道路,孰不知之?人懷疑懼,皆不得自安,其震憾朝廷,傾陷士林之罪大矣。
若不痛絶之,以示好惡之正,則讒人交亂,將無以爲國。
請命削去仕版。
」答曰:「但當置之而已,未可與較。
金昉依啓。
」 1月12日 ○丙申,夜二更,月入東井星。
○司憲府啓曰:「趙憲事,大槪臣等非不知置之度外,不足與較。
第念讒賊之禍,必至於空國而後已,原其情狀,合置重典。
而臣等之論,隻從末減,亦所以將順聖明含弘之量也。
」答曰:「治之以不治可矣。
豈足誅責?」 1月13日 ○丁酉,司憲府啓曰:「前啓趙憲事。
衿川縣監金興宗,到任之後,處事顚倒,刑罰不中,民甚怨苦,請命罷職。
」答曰:「不允。
新啓,依啓。
」 1月14日 ○戊戌,以鄭彥智爲大司憲,樸應福爲兵曹參知。
○鹹鏡監司啓本,永興本月初三日巳時,鹹興同月初七日申時,白虹貫日,啓。
○司憲府啓曰:「前啓趙憲事。
」答曰:「已焚其疏,勿復置諸齒牙間,斯爲得之。
」 ○備忘記曰: 扶餘奴惡同等,有司以司贍寺收貢事入啓,允下行移,則是朝廷命令也。
縣監徐仁元,以一外官小臣,不有朝廷命令,至於再度搪報監司,自明其使喚之語,其爲人心猾,泛濫可見。
罷職。
監司權徵,以有識宰臣,身爲方伯,不揆朝廷事體,聽命於守令,乃至再度啓聞,敢使幺麿小臣,得以犯弄有司之權,尤爲駭愕。
遞差。
1月15日 ○己亥,樸崇元:「以鹹興日變國形,與書狀各異,殊無詳察之意,監司李洸;判官李愼忠,請竝推考。
」傳曰:「依啓。
」 1月17日 ○辛醜,弘文館箚子,大槪趙憲事,入啓,答曰:「箚陳讜論,良用嘉焉。
趙憲之疏,本不足數,而柏府劾之,玉堂論之,何其意勤?予雖不敏,固非一憲所能動。
渠亦豈敢必其說之得行乎?第其術有在正欲傳播其疏耳。
焚其疏,乃焚其心也。
所貴乎人之處事,當隨時而應得其道而已。
若以焚疏爲非,則顧甘心受責,後當爲戒,若縷縷相
1月2日 ○丙戌,二所巡廳軍號,趁不受去。
兵曹啓:「以夜深,不爲受去。
」傳曰:「軍法解弛,於此可見。
」命囚巡將李準,監軍宣傳官金鐺于詔獄。
1月3日 ○丁亥,行正朝賀禮。
○別坐李命生上疏,秘密入啓。
大槪: 昔?成湯隣葛,爲其殺一童子而征之,況日本之隣我邦久矣。
聞其主見廢,變異非常,今之來使,其可接待,侮辱我禮義之君臣耶?爭田之虞芮,不敢履文王之庭,廢主之倭奴,忝辱我殿下之賓筵,將何以觀感彼此,有所勸戒於後來耶?安知托名歲遣之例,爲觀釁逞兇之術耶?獸心難測,將來之患,未知如何,宜拘留來使,告于天朝,擧六師而征之,此乃通天下萬世之義也。
○初更,上禦便殿。
參贊官黃暹,侍讀官洪麟祥,檢討官趙仁得,記事官鄭期遠入侍,進講《通鑑綱目》東漢獻帝。
麟祥啓曰:「此時劉備,以一時英雄,帝室之胄,與孫權合力圖操,此計甚得。
若無備如權,決不能獨當操矣。
」仁得曰:「若隻有備,則亦不能敵操,操之能敵,以有周瑜耳。
」上曰:「劉備若平吳定魏,而獻帝猶存,則當爲輔佑而已乎?」仁得曰:「昭烈聞獻帝兇聞後卽位,獻帝若存,昭烈亦不帝矣。
」上曰:「然則備必臣事之矣,項羽若不殺義帝,漢高終守臣節乎?」麟祥曰:「觀聽蕫公說,然後始發義帝喪,君臣之義,豈假人言而定哉?以此論之,漢高之心,固不可謂純乎天理也。
然一時縞素,澟澟大義,惟漢高能之,他人次不能也。
昭烈之臣,唯諸葛亮外,知大義者無一人。
亮雖志存匡復,漢末士氣,斲喪無餘,何以爲國?國以士氣扶持矣。
」講訖,麟祥進啓曰:「臣道有懷必達。
頃者臺諫所論,別無大段誤事,而敎辭嚴峻,極爲未安。
唐太宗非甚良主,而能容魏徵,亦奇矣。
」仁得啓曰:「權悏,秋毫非生事之人。
此後人懷先懼上心謂何,莫敢開口矣。
」暹啓曰:「古人獻芹獻曝,豈貴其物。
隻有愛上之心,而欲獻耳。
且近來士習極敗,京外同然,尙德修行者遠矣,讀書能文者亦無之,此固寒心。
臣於漆室,妄有愚計,各道監司,於巡行時,講學試才,啓聞論賞,則或可以興起士心矣。
」麟祥曰:「士氣盛衰,國以之興亡。
聖上卽位初年戊辰、己巳年間,宿儒如李滉者在,爲士者知尊之,聞其名而想其人,皆有志于《小學》、《近思錄》等書,當時士氣,蔚然可觀,今則時無表師之人,國乏培養之方,士習頹靡,漸趨汚下,自上何以知之?知之則睿憂亦多矣。
」仁得曰:「小臣丙戌年赴京,聖節朝賀,千官朝服,服立東班,臣等以黑衣,立於其下,中書舍人庶吉士等,爭來問曰:『何以服黑衣?』對曰:『自前已然。
』曰:『立於東班者,當服朝服。
』雲雲,視西班後行,則暹羅國、回回國使臣,果不服矣。
臣意,呈文禮部,請以朝服入班似當。
」上曰:「近久不禦經筵,民間飢饉疾苦,爾等有所聞乎?且西路如何?」仁得曰:「如郭山、龍川、肅川、博川、安州、義州等邑,飢饉最甚,民盡流離,畿邑亦然。
小臣曾見金虎門外及兩行廊下,懸鶉荷薦者甚多,問之則皆乞食流民,聲甚哀慘,不忍聞也。
」上曰:「民無蓄積,故纔値一年兇歉,便如是難救。
」暹曰:「凡財貨百物有限,今則奢侈成風,衣服飮食之弊,紛不可防,自上宜宗儉德,以化風俗,則百姓足而君足矣。
」麟祥曰:「甚於天災,古人之言,豈偶然哉?」上曰:「今日承旨見李命生上疏乎?」暹曰:「小臣在院見之,處置極難。
」上曰:「何以難之?」曰:「非施行之策,而徒煩於傳播。
」上曰:「傳播何妨?要使彼虜,知我國亦有是言好矣。
且使臣來意,予殊未曉也。
」暹曰:「恐不過借重於我國耳。
當初傳敎,萬古橫貫,有關倫紀,至爲允當。
然這虜叵測,臣亦未知其情也。
」麟祥曰:「弑君之賊,人得以誅。
豈有容而納之之理乎?大槪海外慓悍之人,何可以中國禮義責之哉?」上曰:「然矣。
來請我使,必有其意,鉤情而善處可矣。
」暹曰:「來使一庸武夫,前日以都船主,頻來我國者也。
」上曰:「渠國不無解文字僧,遣僧求好如何,而必送武夫,或者請使不許,執此爲作賊計,此言如何?」暹曰:「要在我無失道。
安知彼虜情乎?觀其來使,似無遠略,當遇之以來者,不拒之義而已。
」麟祥曰:「國家民力不傷,邊備不疏,彼雖有某謀,不足慮也。
今者國運不幸,兵民俱病,根本已拔,會逢小寇,受侮不小,倘有大賊,艱虞必多。
此君臣上下日夜所講者也。
」 1月4日 ○戊子,黃暹啓曰:「昨日夜對,檢討官趙仁得所啓我國使臣朝中朝時,使書狀朝服入班事,臣暹所啓,外方士子,監司於巡行時,講學試才,論賞啓聞事,竝無發落,取稟。
」傳曰:「朝服,自前不爲,今難咨請,外方士子,監司自當勸奬。
」 ○前公州提督官趙憲上疏,入啓。
1月5日 ○己醜,備忘記曰: 今見趙憲之疏,此乃人妖,天之譴告至深,不勝兢惕,豈非寡昧於賢相名卿,不能待以至誠,委任不專,有以緻此耶?尤不勝慙恧。
疏不可不下,而此疏不忍下,一下,所損甚大。
予寧受過,已焚之矣,願史官大書予過,以戒後世足矣。
初憲自沃川郡,投疏于監司權徵,徵令憲自呈政院,至是呈于院曰: 頃年上疏,政院先爲簡通于柳?、盧植,然後始爲入啓。
使憲久立門外。
今此上疏,毋爲簡通,宜速入之。
政院知其疏中,多有錯書處,有違格處,而怒其言,一番看過,遂入之。
方欲爲一言回啓起草,焚命遽下,遂止。
疏旨大槪,論道術,論國步,論軍食,論邊策。
末終論征日本,有絶彼之策,有強我之策,疏中又有別幅二度,每條下有大註,註中又有小註,動引朱子之言,以證李珥之學。
又與李滉志同道同,而滉之門徒,無一人識其師意,好加詆毀,遂欲岐珥而二之,彼盧守愼粗知讀書,而與滉相反,僞學也,引其欲者人之性,人欲非天性,二詩而證之。
又曰:「守愼不聽臣憲之諫,昵比頑童,生年乙亥者,身居相位,雖胥吏必與作契。
」註曰:「沃郡護喪之吏,使之年年反貿木花,招權納財,子弟親戚除官者十一人,籌邊,待價國之大事,而春則與客對飮,不赴備邊之召,秋則托病不來。
」雲雲。
惟吉不聽民覺之諫,蠱心醫女,大毀祖風,註曰:「惟吉大恒之友,而大恒旣死,取其妾,貴榮、?朋邪之魁,負國召寇,一聽應南、惟讓、篈、潑之謀,專擅朝柄,而爲其謀主者山海也。
」註曰:「?素無遠計,惟結山海,得躋崇班,鄭澈至欲裂?麻,澈今日之陽城也。
山海惡之,竝與珥、澈之舊交而絶之,賤交貴忌,鄙夫之態也。
仁元、岱,今日東人之巨擘也。
沈巖之緩其死,岱爲之弟也,禮元之不卽刑,仁元爲其兄也,而薦巖?也。
用禮元山海也。
以是言之,則巖之敗軍,?之敗軍也。
禮元之僨事,山海之僨事也。
巖雖已死,兩人尙在,南北之人,孰肯用命哉?爲先罷黜此兩人,亟遣中使,召還淳、澈,授以國柄,議建儲嗣。
」又曰:「彥信負國之惡,克禮賣爵之奸。
』註曰:」國家方患,國食不足,湖嶺運米一百碩,賂篈、應漑而任允臣、韓伯厚,欲於會計入啓,爲盧植所脅,伯厚竟不果,植雖已死,宜削奪官爵,彥信亦宜責降,克禮貪淫縱濫。
「雲雲。
又曰:」臣隻有一弟,死於涸轍,是三公殺我弟也。
三公之任,爕理陰陽,時和歲豐,則臣弟必不至死。
而今之三公,苟充其任,雖謂之殺吾弟可也。
「又曰:」尹暻善事許篈者也。
篈之倘應南、惟讓、可臣、潑、潔相爲締結,朝廷救之,故其子弘烈緩於捉囚。
「又曰:」篈與養中,自少相善之友,而同奸一妓。
「又曰:」士奇已死,徐益又亡,軍國重事,無人可堪,請以徐起、宋翼弼,置于軍中,參贊軍機,又以樸麟迹爲屯田官,可以責效。
「又曰:」拘留日本使臣,上告天子,爲問罪之擧,則改宗系一事,亦可易必矣。
「又曰:」先王朝,蔔相得人,風俗淳美,無有綱常之變,隻洪吉同、李連壽兩人而已,閭裡詬謾,必以此兩人辱之,今則相不得人,風俗乖敗,綱常之變,在在皆然,吉同、連壽之名沒矣。
「又曰:」欲議軍國之事,請召黃琳、李增、安自裕、李俊民、金命元、洪聖民、黃廷彧、李山甫。
皆質實儒雅,可與議事。
「又曰:」我國小人某某,必有梁淵,然後可除安老。
必有李鐸,然後可除李樑,必有樸淳,然後可除元衡,必有鄭澈,然後可除金鎧,正人君子在朝,然後姦邪自退。
「又曰:」或者曰:『爾以微賤之人,指斥朝廷,無乃自上有厭聞之事耶?禍必及己。
』臣意曰:『不然,淳忠烈之士也,自先朝著稱者,澈忠藎之士也,自上倚重者,渾學問之士也,自上所聘召者。
閔純之爲持平也,春金之獄,白帽之疏,自上所采用者。
試見臣疏,則必有嘉納之理』「雲雲。
○司憲府啓曰:「司僕主簿柳之榮,爲人愚妄,處事顚倒,請命遞差。
」答曰:「依啓。
」 1月7日 ○辛卯,以白惟讓爲成均館大司成,鄭士偉爲全州府尹。
傳于吏批曰:「李德馨、李好閔、金弘微,塡差弘文館闕處。
」 1月8日 ○壬辰,召夜對。
初更,上禦便殿。
參贊官李誠中,侍讀官吳億齡,檢討官盧稷,記事官尹泂等入侍,進講《通鑑綱日》。
億齡啓曰:「曺操自赤壁敗後還譙,密遣蔣幹說周瑜,瑜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聽計從雲雲。
』雖以權、瑜,君臣相得如此,豈偶然哉?瑜固賢矣,權亦非輕主矣。
」上曰:「操之衆惡固捨是,此虜讓還三縣,胡不讓還魏王之封,九錫之加也?不過示渠心術於天下耳。
吾誰欺,欺天乎?且此虜爲疑塚雲,信史言耶?」稷曰:「臣亦未知見於何書,但《文選》註中,有此言。
」上曰:「塚可爲也,亂賊人人之所當討,雖百塚其可免乎?凡爲惡者,必自知其惡之不可掩。
苟可以掩匿其肺肝者,無所不用其極,而本心則終不可掩矣。
」誠中曰:「龐統死於蜀,當初取劉璋,統之謀也。
」億齡曰:「乃亮之勸也。
況璋之父於漢乃叛臣也。
」上曰:「常言削髮入山,頑奴乃敢挾詐如此。
」誠中曰:「亮之取璋,以叛取之則好矣,而以削髮取之,非計之得也。
」上曰:「劉備非但豪傑,實乃仁人。
觀處劉璋,可知其善。
」又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三代以後所無之言也。
」誠中曰:「精一執中,主善爲師數語外,此語頗精密。
」上曰:「如知其不可,君可自取,此非公天下之心乎?非亮,詎聞此哉?」誠中曰:「觀昭烈日月如流之說,千載以下,使人雪涕。
」上曰:「福善禍淫,乃其常理,殘賊而主中國,帝冑而寄一隅,天道乖絶,一何如是?」誠中曰:「昭烈之臣,宣力四方者,如關羽、張飛、趙雲相繼而殞,未幾先主俎,亮又死,豈有可興之理哉?非昭烈不能立國,乃天道之不幸耳。
」講訖。
億齡欲有所啓,上曰:「爾等起坐言之。
」億齡啓曰:「頃者,趙憲之疏,臣等不見,未知所言如何?但伏見自上傳敎之辭,其間必多慘酷之言,聖鑑高明,洞燭下敎,安有如此朝廷之福也?近來士心疑貳,國論靡定,自上每欲鎭定,此實至極道理,而間有不正之輩,屢陳怪鬼之說,被渠指點之人,豈非不幸哉?幸其情狀,自上畢照,願於消長之際,更加澄省之工,使朝廷和平。
」誠中曰:「如無狀小臣,雖昵侍近密,豈有些小之補哉?近來柳成龍,久不收召,當此人才眇然之際,自上豈無顧念而踈棄之何也?其才器,責以錢穀甲兵,猶優爲之,況置諸經幄間,則其所補益聖德,豈淺淺哉?且今日北兵使伊靑阿捉囚啓本入來,此時朝廷處置極難。
當初再諭旨時,惟以上敎爲傳敎,慮有如此將來難處事,而備邊司許令好還勿殺之意,不欲啓知。
小臣曾與李輅言之,而業已來故啓之耳。
大槪婦人刷還,不無一手段。
必渠通同之術也。
」上曰:「不無通同,然朝貢之胡,予何忍遽殺?若邊將自爲處置,如囚者殺之,來者放還,有何妨也?」誠中曰:「邊將必不能十分省得矣。
且渠禽獸。
何以殺父之日,卽請來朝乎?」上曰:「雖曰禽獸,殺其父而許其子來朝,邊將之待胡,深爲未穩。
」稷曰:「今年三道飢荒,敬差官別設衙門,多率卒徒,出入閭巷,民甚苦之。
不如令監司遣都事,分察之爲便。
」億齡曰:「暗行禦史,最爲除弊,守令亦操心,臣意暗行似便。
」誠中曰:「三道之中,平安尤甚,救荒移轉穀五萬石,已到江華矣。
且麥熟前,暗行不可久留,一人筋力,又安能堪耶?」稷曰:「大槪監司主察,而都事料理。
不然,特遣禦史,少除一分之弊矣。
」誠中曰:「監司多事,必不如敬差官之專於賑飢。
但敬差官大有弊,果如稷之言矣。
」啓訖,以次退。
1月9日 ○癸巳,黃暹以備邊司秘密啓辭,啓曰:「頃因兩胡處置事傳敎,竝令許還,勿爲捉囚事回啓,而今見李鎰狀啓,依前月十五日秘密下諭,施行計科雲。
當初兩胡,則已在匣中,而恐魁賊失捕,許令上京,及其下去時,中路捉囚,恐事體有妨,亦令許還。
今者魁賊見捕,虛實間若已推閱,兩胡名,現出於魁賊之招,則似不可不爲憑閱,而竝令許還。
且此書狀已爲上送,則雖或祗受許還諭旨,而此書狀未回下前亦難。
臣等之意,雖已捉囚,若待擧事後處置,則兩胡捉囚辭緣,其前必爲啓聞,姑待此議處宜當。
其土風孫等,決罰示威事,則自在邊將處置中,而勿令中路捉囚事,竝爲回諭,何如?」傳曰:「依啓。
」 ○義州牧使書狀:「長奠堡官牌文內,我國金永蕃稱名人,以郭山居人,轉入上國地,方押送事。
」 1月10日 ○甲午,立春。
自卯至辰,四方有霧氣。
○禦題過鹿屯島戰場有感,七言律二首,令政院、玉堂、翰林注書製進,檢閱韓俊謙居首,賜阿多介,以下次次論賞。
1月11日 ○乙未,司憲府啓曰:「關西失稔,郭山尤甚,賑救之事,一日爲急,而方伯至請乘馹下送,新郡守金昉,有七十餘歲老母,勢難赴任。
若待該曹處置,則必至遲滯,請命遞差,十分擇按,刻期下送。
前提督官趙憲,賦性陰險,處事怪僻,平生所爲,無非飾詐發身之謀,而一自見棄於公論,挾憾蓄怨,經營造謗,無所不至。
乃於頃年陳疏肆誣,歷詆搢紳,其爲計實欲網打,而聖度包容,謂不足責,朝廷羞與爲較,亦不請罪。
自以爲幸,益無忌憚。
至于今日,構虛捏無,極口醜詆,使擧朝卿士,盡入於罪罟之中,其心兇且慘矣。
自上明燭其奸狀,痛朝廷之浼辱,引過焚疏,此亦不得已之擧也。
但此疏之作,非一朝一夕,傳播道路,孰不知之?人懷疑懼,皆不得自安,其震憾朝廷,傾陷士林之罪大矣。
若不痛絶之,以示好惡之正,則讒人交亂,將無以爲國。
請命削去仕版。
」答曰:「但當置之而已,未可與較。
金昉依啓。
」 1月12日 ○丙申,夜二更,月入東井星。
○司憲府啓曰:「趙憲事,大槪臣等非不知置之度外,不足與較。
第念讒賊之禍,必至於空國而後已,原其情狀,合置重典。
而臣等之論,隻從末減,亦所以將順聖明含弘之量也。
」答曰:「治之以不治可矣。
豈足誅責?」 1月13日 ○丁酉,司憲府啓曰:「前啓趙憲事。
衿川縣監金興宗,到任之後,處事顚倒,刑罰不中,民甚怨苦,請命罷職。
」答曰:「不允。
新啓,依啓。
」 1月14日 ○戊戌,以鄭彥智爲大司憲,樸應福爲兵曹參知。
○鹹鏡監司啓本,永興本月初三日巳時,鹹興同月初七日申時,白虹貫日,啓。
○司憲府啓曰:「前啓趙憲事。
」答曰:「已焚其疏,勿復置諸齒牙間,斯爲得之。
」 ○備忘記曰: 扶餘奴惡同等,有司以司贍寺收貢事入啓,允下行移,則是朝廷命令也。
縣監徐仁元,以一外官小臣,不有朝廷命令,至於再度搪報監司,自明其使喚之語,其爲人心猾,泛濫可見。
罷職。
監司權徵,以有識宰臣,身爲方伯,不揆朝廷事體,聽命於守令,乃至再度啓聞,敢使幺麿小臣,得以犯弄有司之權,尤爲駭愕。
遞差。
1月15日 ○己亥,樸崇元:「以鹹興日變國形,與書狀各異,殊無詳察之意,監司李洸;判官李愼忠,請竝推考。
」傳曰:「依啓。
」 1月17日 ○辛醜,弘文館箚子,大槪趙憲事,入啓,答曰:「箚陳讜論,良用嘉焉。
趙憲之疏,本不足數,而柏府劾之,玉堂論之,何其意勤?予雖不敏,固非一憲所能動。
渠亦豈敢必其說之得行乎?第其術有在正欲傳播其疏耳。
焚其疏,乃焚其心也。
所貴乎人之處事,當隨時而應得其道而已。
若以焚疏爲非,則顧甘心受責,後當爲戒,若縷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