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其言之兇慘誣罔,非但不忍言,亦所不忍聞。
仁弘之爲此說者,未知所指者何意,所構者何事也。
方今聖明在上,元良在下,止慈止孝,兩宮歡洽,雖王季、文王之爲父子,無以加矣。
仁弘乃敢以無形罔極之言,隻欲構捏臣身,而不知自陷於窮兇極惡之地,其計慘矣,而其心則妄也。
彌遠,宋之賊臣也,而仁弘比之於臣,構陷之狀,可謂極矣,而至擧濟王之事,擬之於不敢擬之地,其心所在,尤不可測也。
臣猥以無狀,過蒙天恩,叨冒相位,今已七年。
久妨賢路,罪戾山積,前後遭謗,非止一再,而惟思反咎,未嘗自列。
今之被誣,不但禍及一身,實是係關宗社。
自有此疏,心骨俱驚,肝膽摧裂。
席藁待罪,而數日已過,刑章不加,人臣負此惡名,一日未雪,則是一日悖逆之臣,不得不籲呼於聖明之下。
伏願殿下,下臣司敗,推覈實狀,以正臣罪,以謝人言。
不勝痛迫戰灼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觀鄭仁弘上疏,極爲兇慘,而但不得解見耳。
予有心病,不能正視,瞥然看過而已。
其間至有語涉於予者,而亦不知其所以爲之說,尤極陰慘。
仁弘無故,動搖君心,傾陷領相。
意者,群小之中,欲陷領相者,做作訛言飛語,以播於南中,仁弘掇拾,爲此疏歟?其言雖不足與較,而生事於無事之中,至親之間,不得不因此緻疑而有間,朝廷之上,或有所不靜,則大爲不幸。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喧啾,有何嫌焉?且其傳敎之事,元自隻令傳于三公,非泛然傳于大臣者。
彼嘵嘵者,果何人耶?卿其安心就職,勿以爲意。
」 ○夕,王世子問安。
○忠淸道儒生進士臣李挺元等上疏曰: 伏以,賊臣柳永慶以陰險狡猾之資,負窮兇極惡之罪,竊據台鼎,假息覆載,爲神人所共憤者久矣。
幸賴前參判臣鄭仁弘忘身徇義,遠伸正議,擧國相慶,佇見顯戮,已經累日,聖旨尙閟,群情愈鬱,天地將閉。
我國家二百年宗社,終必壞於此賊之手耶?臣等伏見,兇魅久竊大柄,根柢已固,鴟張氣勢,箝制一世,朝野惴惴,畏其陰中,心知其非,口不敢言。
元臣故老,任其呼斥,臺閣、近侍承其頣指,國勢岌岌,危如朝露。
誰肯蹈機觸鋒,爲殿下一開喙乎?仁弘旣言之後,兇黨益肆,略無顧忌,職帶言責者,亦不待罪,其無君縱恣之狀,至此尤著。
履霜不戒,堅氷將至,前頭之禍,恐不忍言也。
臣等身在草野,涵泳聖澤,坐見巨猾擅國罔上,而尙未效陳東一言,臣等之負殿下,亦已多矣。
丹赤所在,忠憤自激,誓不與此賊俱生,來叫九閽,幹冒天威。
伏願殿下,亟正永慶之罪,以快臣民之憤。
臣等不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批答在下。
〉 ○弘文館典翰臣金大來箚子,略曰: 兩司〈見上。
〉竝引嫌而退。
王世子正位春宮,于今十七年。
天意已定,人心已屬,苟非大惡不道之人,疇敢有異志於其間哉?國家不幸,士林攜貳,人心之不測,已到十分地頭,搆虛捏無,無所不至,乃做流言,傳播中外,非一朝一夕矣。
仁弘之疏,遽出於此時,至以永慶動搖東宮,謀危宗社爲罪,許多辭說,極兇極慘,有非人臣所忍聞、所忍道者也。
噫!聖上之慈愛極矣;東宮之誠孝至矣。
兩宮之間,和氣藹如,一國臣民,孰不以億萬無疆之休,稱慶也哉?若使永慶,苟有其罪,則是宗社之賊,人人皆得以誅之。
如無是罪,則必出於姦人,造此無根之說,假手草野之人,陰售鬼蜮之謀,其爲計不亦巧乎?永慶之有罪、無罪,蓋不足言,而至擧兩宮之言,欲間我聖上骨肉,籲,宋人所謂:「熙、豐舊臣,多憸巧小人,他日有以父子義間上者。
」不幸近之,豈不痛哉,豈不痛哉?大抵今此之疏,不但陷一永慶,必欲一網打盡,空國而後已。
臺諫之竝被詆斥,固其所也,豈可以誣罔之言,輕遞言官乎?況疾病之來,人所難免,未得偕避,有何所失?且身遭同氣之喪,方在慘痛之中,未及製呈,勢所必至。
但無緣不作,旣有推考之例,則臺諫有應推之失,勢難在職。
請獻納成時憲、正言具寭、掌令李慶禥、南復圭、持平宋碩祚、黃謹中竝命出仕,司諫李必榮遞差。
取進止。
答曰:「允。
」 ○太白見於午地。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一罪之人,昏夜行刑,有若潛殺者然,殊無廣示衆人,快正典刑之意。
況《大典》內:『雨未晴,夜未明,勿行死刑。
』雲。
今後夜間勿行死刑事商議,永作規例事,言于禁府。
」 1月22日 ○庚戌,朝,王世子問安。
○左議政許頊、右議政韓應寅啓曰:「上年十月十一日,臣等與原任大臣,同在賓廳,伏聞命召三公之敎,奉合密符之後,卽進于差備門外,則領議政柳永慶自侍藥廳出來會坐。
未久又下往會賓廳之敎,臣等與柳永慶詣賓廳,則原任已爲出去矣。
及承傳攝之敎,繼奉內殿諺書,臣等驚惶失措,精神飛越。
回啓之際,相議措辭,隻陳臣子至情耳,豈有一毫他念於其間哉?今見前參判鄭仁弘之疏,拈出臣等啓辭中,一段文字,轉成許多說話,至以永慶爲動搖東宮,謂臣等從臾而共之,且以羽翼目之。
永慶旣以此爲罪名,則爲其羽翼者,厥罪惟均,豈可全然歸罪於永慶,而苟冒於具瞻之地哉?伏願聖慈,亟命罷斥臣等之職。
當此調攝之日,極知瀆擾之未安,而旣被人言,不得不自列於天日之下,惶恐隕越,伏地待罪。
」答曰:「仁弘之言,有同失性人之所爲,極爲痛心。
不獨誣陷領相而已,一時臺諫、侍從,皆指爲黨與,盡歸之罪網,是爲一網打盡之計,其心之慘毒如此,卿等宜安心勿待罪。
」 ○政院〈都承旨權憘、左承旨崔濂、右承旨李馨郁、左副承旨李慶涵、右副承旨李德溫、同副承旨柳希奮。
〉啓曰:「臣等俱以庸駑,待罪喉舌之地,其於出納之責,雖未能效其萬一,而至於院中流來舊規,則必欲遵守,而勿令隳廢者,此臣等區區之志也。
自前凡秘密之自外以入者,封書之自內而降者,未出朝報之前,臺諫欲爲聞知,則城上所以書劄通問於注書,注書亦以書劄答通者,乃舊規也。
上年冬初,自上命召三公,仍下封書,其時諫院則書問於注書,故卽爲答通,而憲府則使注書傳書以送。
注書來言於臣等曰:『憲府不爲簡通,而責令書送,此非規例,何以處之?』雲雲,臣等以爲:『簡劄相通,自有規例,不爲簡通,使注書直爲書送,則非院中舊例也。
』如是分付,俄而憲府簡通,故卽爲回答矣。
今見鄭仁弘上疏之辭,以臣等私秘聖旨,久不傳出,知有私黨,而不知有王事,醜詆狼藉,不遺餘力。
仁弘之誣罔構捏,固不足深較,而臣等奉職無狀,重被人言,至於此極,不勝惶恐,席藁待罪。
」傳曰:「不可因一無形妄疏,紛紛騷擾。
勿待罪。
」 ○答昨日李挺元等疏曰:「收拾鄭仁弘緖餘,誣陷大臣,此必聽人射影之嗾耳。
朝廷大體,儒生不宜妄言。
」 ○備忘記曰:「鄭仁弘欲令世子,速受傳位,其自爲謀,則自以爲於世子盡忠,而其實則不忠甚矣。
諸侯之世子,必受天子之命,然後方可謂之世子,今世子未受冊命,是天子不許也,天下不知也。
一朝遽受傳位,萬一天朝詰之曰:『汝國之所謂世子,天朝未許封,汝王私自傳位。
汝王之職,亦天子之職,非汝王所擅便者,世子亦何敢私自受之?無乃中間有所以然之故歟?』橫加不測之名於世子,而詰問大臣,則將何以結末耶?予則特因一身之悶欲退,而大臣謀國,豈可不爲周遍?豈比躁妄人之慮哉?大臣豈但以許退舊君爲不忍而已乎?今因仁弘之疏,上而予心不安,夜不能寢,晝則不食;下而大臣臺侍,皆不安其職,可謂無前之變也。
政院知悉。
」 ○夕,王世子問安。
○掌令南復圭啓曰:「前參判鄭仁弘力詆領議政柳永慶以極惡之辭,而至斥臺諫爲其爪牙。
臣之無狀,亦待罪言地,適患胸痛,未得與同僚一時避嫌,臣之所失尤大,不可靦然仍冒。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弘文館啓曰:「兩司引嫌而退。
本館當爲處置,而副提學宋應洵、副校理鄭廣成、修撰黃敬中臺諫相避,應敎李志完、修撰李好義、正字睦大欽未肅拜,副應敎睦長欽、校理閔慶基出使,校理尹孝先在外,副校理閔德男病不進,副修撰奇協呈辭受由。
今此避嫌之事,所係重大,臣大來不可獨爲處置。
未肅拜、病不進、呈辭之員竝命牌招,肅拜同參何如?」傳曰:「允。
」 ○以大司諫南以信卒逝單子,傳于政院曰:「別緻賻爲之。
」 1月23日 ○辛亥,朝,王世子問安。
○獻納成時憲啓曰:「伏見李挺元等疏辭,謂以鄭仁弘呈疏,臺諫不卽待罪,至以無君縱恣目之。
顯被詆斥,至於此極,決難靦然在職。
且司諫李好義之妾,臣同姓四寸孽妹,在法當避矣。
上年九月間,好義爲司諫時,臣忝授司憲府持平,卽欲引避,而兩司與一司有間,物議不以爲嫌,故不爲辭避,好義亦以疾,不久遞免。
以此遂爲行公,而厥後人或有以臣當初不避爲未穩者。
今則同在一司,決不可不避,而在下者當遞。
請命遞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正言具寭啓曰:「臣今見進士李挺元等疏辭,以鄭仁弘呈疏,而臺諫不卽待罪,目之以無君縱恣,顯被詆斥,至於此極,不可靦然仍冒。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掌令李慶禥、南復圭、持平黃謹中啓曰:「進士李挺元疏辭,以臣等見鄭仁弘疏,而不卽避嫌之故,至指以無君縱恣,顯然詆斥,決不可仍冒。
請命罷斥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檢閱李善行、樸海上疏曰: 臣等俱以庸劣,備員史館。
上年十月十一日,自上,下傳攝之敎,繼有內旨,臣等或進於賓廳,或詣閤門外,卽時謄書,相與傳示,本館官員,皆得參觀,豈有私秘之理乎?此外傳出,非臣等之職也。
今者伏見前參判鄭仁弘疏辭,一則曰史館私秘聖旨,久不傳出,一則曰史館之私秘聖旨,永慶之腹心也,捏加醜詆,恣意打盡。
仁弘誣構,固不足較,緣臣等奉職無狀,掛其齒牙,被斥至此,貽辱史局,臣等罪宜萬死。
當此自上靜攝之日,微末臣等,瀆擾聖聰,尤極惶恐。
席藁不勝戰灼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仁弘之疏,何足與較?可安心供職。
」 ○夕,王世子問安。
○王世子下令曰:「當此國家艱危之日,被情外之言,必不安于心,餘深用疚懷。
宜勿爲未安,安心就職事,往諭于師。
」前說書金聲發以下令之意,往諭于師,則師柳永慶達曰:「下令辭意懇至,不勝感激。
但被誣罔極,痛迫之至,不知所達。
」 1月24日 ○壬子,朝,王世子問安。
○大司諫李效元啓曰:「臣以至愚極陋,無一善狀,而遭遇聖明,竊祿朝著,二紀于玆矣。
聖恩如天,不惟不加之罪,諫長之命,又出於蒙寐之所不到,兢惶縮踧,無地自容。
臣欲退伏私室,以待公論,則跡涉窺避,貪戀聖眷,偃然承當,則人將謂何?臣之進退,實爲狼狽。
況近日之事,又有所不忍言,而難處者,則雖使剛方正直者當之,猶懼其難能,如臣庸劣,最居諸臣之下,豈敢冒據,以速官謗?伏願聖慈,特命鐫免,以安愚分。
」答曰:「勿辭。
」 ○持平宋碩祚啓曰:「臣伏見李挺元等上疏以爲:『臺諫承柳永慶頣指。
』又以爲:『職帶言責者,亦不待罪。
』臣忝在臺諫之列,被人醜詆,不可靦然在職。
昨日所當與同僚一時辭避,而適傷風寒,賤疾猝發,又緣臣父應洵方爲玉堂長官,臣又忝臺職,父子同在三司,非但私心未安,至於臺諫處置之際,亦不得參,事體苟簡,多有妨礙之事,尤極未安。
欲爲具由辭避,已呈辭單于政院,旣已呈單,則勢難行公,故未敢承命就職,而政院以大司憲臣樸承宗呈辭亦到,還給臣之辭單,進退狼狽。
今始來避,臣之逋慢之失亦大,決難仍冒。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 ○大司諫李效元來啓曰:「雲雲,〈見上。
〉竝引嫌而退。
臣伏見李挺元之疏,不過仁弘之餘論,而兇辭慘說,殆有甚焉。
必有大姦人,做作流言,假手仁弘,而恐其計之不得售,又陰嗾儒生之親切者,托以忠州之儒,有若草野之言,雄唱雌和,相爲表裏,又欲構陷於不測之地而後已。
自古小人之傾陷當事,圖濟己私者非一,而未有如此輩之兇且巧者也。
不可以姦人誣罔之言,輕遞言官,以墮其術中。
況疾病之來,人所難免,其不得赴召,勢所必至。
父子同在三司,尤無可避之嫌,而相避之員,在下者遞,法所當然。
請正言具寭、掌令李慶禥、南復圭、持平黃謹中、宋碩祚等竝命出仕,獻納成時憲遞差。
」答曰:「允。
」 ○領議政柳永慶上疏曰: 伏以,臣披瀝肝膈,冒上尺疏,冀垂辨覈之旨,甘伏刑章之加,而聖恩如天,不惟不之罪,反以溫旨慰諭之,至以安心就職爲敎,臣尤不勝惶恐悶迫,罔知所爲。
臣之橫被誣告,是何等罪惡也?覆載之所不容,神人之所共殛,未辨別之前,則是爲悖逆之臣,決不可淹延時日,苟活性命。
此臣之所以不避煩瀆,至再籲呼者也。
當初傳攝命下,群下之情,皆以爲悶迫,王世子亦聞此命,遑遑罔極。
臣與左右相,同議回啓,此固出於人情天理之所不容已者也。
今乃反轉啓辭中語,執以爲咎,至此之巧,設使其時原任大臣,一樣參看,則其將無辭遵奉,如仁弘所言乎?仁弘亦人,若知此間曲折,則雖聽人指嗾,其構陷誣捏,豈至若此之甚乎?臣年迫六十,白髮種種,位躋台鼎,涯分已極。
區區所願祝者,惟在於國家安寧、朝廷協和,而人心不淑,世道漸艱,如臣者雖在於世無補。
玆以屢爲乞退而不得,貪戀聖恩,遲回至今,受此惡名,此臣之罪也。
嗚呼!自古人臣,被誣於小人者何限,今臣被誣之事,尤極冤痛。
至於李挺元之疏,斥臣以賊臣,此乃姦人之欲害臣者,恐其情狀,畢露於聖明之下,百端謀爲,益肆姦巧,必欲遂其計而後已。
請下臣司寇,一一辨覈,然後退伏斧鑕,死無所恨。
伏願聖明,天地父母,憐臣陷於誣罔,察臣急於暴白,亟下辨覈之命,以正臣罪,以謝人言。
臣不勝痛迫戰灼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卿之被誣之情,仁弘上疏兇謀之狀,天日之所下照,一國上下之所共知,豈可足數姦人之術,乃爲辨覈之擧哉?凡事疑似,然後乃覈,旣爲無形,直是誣陷,又何覈耶?所可痛者,姦人舍沙射影之計,無所不至,至於語涉君父,此眞無君叛逆之徒也。
早晩終必現露,上天豈容此姦人乎?宜遵前旨,勿爲介意,安心就職。
」 ○政院〈都承旨權憘、左承旨崔濂、右承旨李馨郁、左副承旨李慶涵、右副承旨李德溫、同副承旨柳希奮。
〉啓曰:「臣等伏見昨昨日下本院備忘記,臣等捧讀再三,深感聖明於仁弘之疏誣罔慘毒之言,旣已洞燭,而構捏之狀,昭著而難掩,臣等何敢更贅於明鑑之下哉?第自上年以來,聖候雖在調攝之中,而裁決庶務,未嘗少廢,則十月之初,偶有感傷之證,而勿藥之喜,乃瘳之慶,佇待於數日之間者,比擧國群下之至情,而及承傳攝之敎,大臣於蒼皇憂悶之中,隻有庶幾無疾之望,而不敢遵奉聖旨者,豈有他意哉?今者仁弘拈出啓辭中無情之語,以爲傾陷嫁禍之計,籲亦慘矣!況我王世子,正位儲宮,國本已定,冊命之降,雖有遲速,而請封之奏,久徹於皇聽,宗社神人之托,積有年紀,而當其聖候違豫之時,憂形於色,廢寢與食,露立終夜,誠格于天。
及聞內降之旨,憂惶悶迫,罔知所處,至令講官懇諭師傅,期於至誠回天,則大臣之不能將順聖旨者,亦出於王世子之意也。
此豈在外臣子之所可容喙於其間者哉?一自兇疏之入,大臣、臺侍皆不得安其職,此實前古未有之變,而尤可痛心者,聖敎以爲:『予心不安,夜不能寢,晝則不食。
』言念及此,不覺心膽俱裂。
伏願聖明,勿以此疏之構誣,有所動念,而平心將谷,以盡攝養之道,此臣等區區之望也。
惶恐敢啓。
」傳曰:「啓意知道,俱見至意。
」 ○夕,王世子問安。
○禮曹啓曰:「上樑文,蒙古之事,何足引以爲例事,傳敎矣。
儒臣考出王磐所製,乃是胡元建廟之文,則聖敎所謂何足爲例者,果爲允當矣
仁弘之爲此說者,未知所指者何意,所構者何事也。
方今聖明在上,元良在下,止慈止孝,兩宮歡洽,雖王季、文王之爲父子,無以加矣。
仁弘乃敢以無形罔極之言,隻欲構捏臣身,而不知自陷於窮兇極惡之地,其計慘矣,而其心則妄也。
彌遠,宋之賊臣也,而仁弘比之於臣,構陷之狀,可謂極矣,而至擧濟王之事,擬之於不敢擬之地,其心所在,尤不可測也。
臣猥以無狀,過蒙天恩,叨冒相位,今已七年。
久妨賢路,罪戾山積,前後遭謗,非止一再,而惟思反咎,未嘗自列。
今之被誣,不但禍及一身,實是係關宗社。
自有此疏,心骨俱驚,肝膽摧裂。
席藁待罪,而數日已過,刑章不加,人臣負此惡名,一日未雪,則是一日悖逆之臣,不得不籲呼於聖明之下。
伏願殿下,下臣司敗,推覈實狀,以正臣罪,以謝人言。
不勝痛迫戰灼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觀鄭仁弘上疏,極爲兇慘,而但不得解見耳。
予有心病,不能正視,瞥然看過而已。
其間至有語涉於予者,而亦不知其所以爲之說,尤極陰慘。
仁弘無故,動搖君心,傾陷領相。
意者,群小之中,欲陷領相者,做作訛言飛語,以播於南中,仁弘掇拾,爲此疏歟?其言雖不足與較,而生事於無事之中,至親之間,不得不因此緻疑而有間,朝廷之上,或有所不靜,則大爲不幸。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喧啾,有何嫌焉?且其傳敎之事,元自隻令傳于三公,非泛然傳于大臣者。
彼嘵嘵者,果何人耶?卿其安心就職,勿以爲意。
」 ○夕,王世子問安。
○忠淸道儒生進士臣李挺元等上疏曰: 伏以,賊臣柳永慶以陰險狡猾之資,負窮兇極惡之罪,竊據台鼎,假息覆載,爲神人所共憤者久矣。
幸賴前參判臣鄭仁弘忘身徇義,遠伸正議,擧國相慶,佇見顯戮,已經累日,聖旨尙閟,群情愈鬱,天地將閉。
我國家二百年宗社,終必壞於此賊之手耶?臣等伏見,兇魅久竊大柄,根柢已固,鴟張氣勢,箝制一世,朝野惴惴,畏其陰中,心知其非,口不敢言。
元臣故老,任其呼斥,臺閣、近侍承其頣指,國勢岌岌,危如朝露。
誰肯蹈機觸鋒,爲殿下一開喙乎?仁弘旣言之後,兇黨益肆,略無顧忌,職帶言責者,亦不待罪,其無君縱恣之狀,至此尤著。
履霜不戒,堅氷將至,前頭之禍,恐不忍言也。
臣等身在草野,涵泳聖澤,坐見巨猾擅國罔上,而尙未效陳東一言,臣等之負殿下,亦已多矣。
丹赤所在,忠憤自激,誓不與此賊俱生,來叫九閽,幹冒天威。
伏願殿下,亟正永慶之罪,以快臣民之憤。
臣等不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批答在下。
〉 ○弘文館典翰臣金大來箚子,略曰: 兩司〈見上。
〉竝引嫌而退。
王世子正位春宮,于今十七年。
天意已定,人心已屬,苟非大惡不道之人,疇敢有異志於其間哉?國家不幸,士林攜貳,人心之不測,已到十分地頭,搆虛捏無,無所不至,乃做流言,傳播中外,非一朝一夕矣。
仁弘之疏,遽出於此時,至以永慶動搖東宮,謀危宗社爲罪,許多辭說,極兇極慘,有非人臣所忍聞、所忍道者也。
噫!聖上之慈愛極矣;東宮之誠孝至矣。
兩宮之間,和氣藹如,一國臣民,孰不以億萬無疆之休,稱慶也哉?若使永慶,苟有其罪,則是宗社之賊,人人皆得以誅之。
如無是罪,則必出於姦人,造此無根之說,假手草野之人,陰售鬼蜮之謀,其爲計不亦巧乎?永慶之有罪、無罪,蓋不足言,而至擧兩宮之言,欲間我聖上骨肉,籲,宋人所謂:「熙、豐舊臣,多憸巧小人,他日有以父子義間上者。
」不幸近之,豈不痛哉,豈不痛哉?大抵今此之疏,不但陷一永慶,必欲一網打盡,空國而後已。
臺諫之竝被詆斥,固其所也,豈可以誣罔之言,輕遞言官乎?況疾病之來,人所難免,未得偕避,有何所失?且身遭同氣之喪,方在慘痛之中,未及製呈,勢所必至。
但無緣不作,旣有推考之例,則臺諫有應推之失,勢難在職。
請獻納成時憲、正言具寭、掌令李慶禥、南復圭、持平宋碩祚、黃謹中竝命出仕,司諫李必榮遞差。
取進止。
答曰:「允。
」 ○太白見於午地。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一罪之人,昏夜行刑,有若潛殺者然,殊無廣示衆人,快正典刑之意。
況《大典》內:『雨未晴,夜未明,勿行死刑。
』雲。
今後夜間勿行死刑事商議,永作規例事,言于禁府。
」 1月22日 ○庚戌,朝,王世子問安。
○左議政許頊、右議政韓應寅啓曰:「上年十月十一日,臣等與原任大臣,同在賓廳,伏聞命召三公之敎,奉合密符之後,卽進于差備門外,則領議政柳永慶自侍藥廳出來會坐。
未久又下往會賓廳之敎,臣等與柳永慶詣賓廳,則原任已爲出去矣。
及承傳攝之敎,繼奉內殿諺書,臣等驚惶失措,精神飛越。
回啓之際,相議措辭,隻陳臣子至情耳,豈有一毫他念於其間哉?今見前參判鄭仁弘之疏,拈出臣等啓辭中,一段文字,轉成許多說話,至以永慶爲動搖東宮,謂臣等從臾而共之,且以羽翼目之。
永慶旣以此爲罪名,則爲其羽翼者,厥罪惟均,豈可全然歸罪於永慶,而苟冒於具瞻之地哉?伏願聖慈,亟命罷斥臣等之職。
當此調攝之日,極知瀆擾之未安,而旣被人言,不得不自列於天日之下,惶恐隕越,伏地待罪。
」答曰:「仁弘之言,有同失性人之所爲,極爲痛心。
不獨誣陷領相而已,一時臺諫、侍從,皆指爲黨與,盡歸之罪網,是爲一網打盡之計,其心之慘毒如此,卿等宜安心勿待罪。
」 ○政院〈都承旨權憘、左承旨崔濂、右承旨李馨郁、左副承旨李慶涵、右副承旨李德溫、同副承旨柳希奮。
〉啓曰:「臣等俱以庸駑,待罪喉舌之地,其於出納之責,雖未能效其萬一,而至於院中流來舊規,則必欲遵守,而勿令隳廢者,此臣等區區之志也。
自前凡秘密之自外以入者,封書之自內而降者,未出朝報之前,臺諫欲爲聞知,則城上所以書劄通問於注書,注書亦以書劄答通者,乃舊規也。
上年冬初,自上命召三公,仍下封書,其時諫院則書問於注書,故卽爲答通,而憲府則使注書傳書以送。
注書來言於臣等曰:『憲府不爲簡通,而責令書送,此非規例,何以處之?』雲雲,臣等以爲:『簡劄相通,自有規例,不爲簡通,使注書直爲書送,則非院中舊例也。
』如是分付,俄而憲府簡通,故卽爲回答矣。
今見鄭仁弘上疏之辭,以臣等私秘聖旨,久不傳出,知有私黨,而不知有王事,醜詆狼藉,不遺餘力。
仁弘之誣罔構捏,固不足深較,而臣等奉職無狀,重被人言,至於此極,不勝惶恐,席藁待罪。
」傳曰:「不可因一無形妄疏,紛紛騷擾。
勿待罪。
」 ○答昨日李挺元等疏曰:「收拾鄭仁弘緖餘,誣陷大臣,此必聽人射影之嗾耳。
朝廷大體,儒生不宜妄言。
」 ○備忘記曰:「鄭仁弘欲令世子,速受傳位,其自爲謀,則自以爲於世子盡忠,而其實則不忠甚矣。
諸侯之世子,必受天子之命,然後方可謂之世子,今世子未受冊命,是天子不許也,天下不知也。
一朝遽受傳位,萬一天朝詰之曰:『汝國之所謂世子,天朝未許封,汝王私自傳位。
汝王之職,亦天子之職,非汝王所擅便者,世子亦何敢私自受之?無乃中間有所以然之故歟?』橫加不測之名於世子,而詰問大臣,則將何以結末耶?予則特因一身之悶欲退,而大臣謀國,豈可不爲周遍?豈比躁妄人之慮哉?大臣豈但以許退舊君爲不忍而已乎?今因仁弘之疏,上而予心不安,夜不能寢,晝則不食;下而大臣臺侍,皆不安其職,可謂無前之變也。
政院知悉。
」 ○夕,王世子問安。
○掌令南復圭啓曰:「前參判鄭仁弘力詆領議政柳永慶以極惡之辭,而至斥臺諫爲其爪牙。
臣之無狀,亦待罪言地,適患胸痛,未得與同僚一時避嫌,臣之所失尤大,不可靦然仍冒。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弘文館啓曰:「兩司引嫌而退。
本館當爲處置,而副提學宋應洵、副校理鄭廣成、修撰黃敬中臺諫相避,應敎李志完、修撰李好義、正字睦大欽未肅拜,副應敎睦長欽、校理閔慶基出使,校理尹孝先在外,副校理閔德男病不進,副修撰奇協呈辭受由。
今此避嫌之事,所係重大,臣大來不可獨爲處置。
未肅拜、病不進、呈辭之員竝命牌招,肅拜同參何如?」傳曰:「允。
」 ○以大司諫南以信卒逝單子,傳于政院曰:「別緻賻爲之。
」 1月23日 ○辛亥,朝,王世子問安。
○獻納成時憲啓曰:「伏見李挺元等疏辭,謂以鄭仁弘呈疏,臺諫不卽待罪,至以無君縱恣目之。
顯被詆斥,至於此極,決難靦然在職。
且司諫李好義之妾,臣同姓四寸孽妹,在法當避矣。
上年九月間,好義爲司諫時,臣忝授司憲府持平,卽欲引避,而兩司與一司有間,物議不以爲嫌,故不爲辭避,好義亦以疾,不久遞免。
以此遂爲行公,而厥後人或有以臣當初不避爲未穩者。
今則同在一司,決不可不避,而在下者當遞。
請命遞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正言具寭啓曰:「臣今見進士李挺元等疏辭,以鄭仁弘呈疏,而臺諫不卽待罪,目之以無君縱恣,顯被詆斥,至於此極,不可靦然仍冒。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掌令李慶禥、南復圭、持平黃謹中啓曰:「進士李挺元疏辭,以臣等見鄭仁弘疏,而不卽避嫌之故,至指以無君縱恣,顯然詆斥,決不可仍冒。
請命罷斥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檢閱李善行、樸海上疏曰: 臣等俱以庸劣,備員史館。
上年十月十一日,自上,下傳攝之敎,繼有內旨,臣等或進於賓廳,或詣閤門外,卽時謄書,相與傳示,本館官員,皆得參觀,豈有私秘之理乎?此外傳出,非臣等之職也。
今者伏見前參判鄭仁弘疏辭,一則曰史館私秘聖旨,久不傳出,一則曰史館之私秘聖旨,永慶之腹心也,捏加醜詆,恣意打盡。
仁弘誣構,固不足較,緣臣等奉職無狀,掛其齒牙,被斥至此,貽辱史局,臣等罪宜萬死。
當此自上靜攝之日,微末臣等,瀆擾聖聰,尤極惶恐。
席藁不勝戰灼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仁弘之疏,何足與較?可安心供職。
」 ○夕,王世子問安。
○王世子下令曰:「當此國家艱危之日,被情外之言,必不安于心,餘深用疚懷。
宜勿爲未安,安心就職事,往諭于師。
」前說書金聲發以下令之意,往諭于師,則師柳永慶達曰:「下令辭意懇至,不勝感激。
但被誣罔極,痛迫之至,不知所達。
」 1月24日 ○壬子,朝,王世子問安。
○大司諫李效元啓曰:「臣以至愚極陋,無一善狀,而遭遇聖明,竊祿朝著,二紀于玆矣。
聖恩如天,不惟不加之罪,諫長之命,又出於蒙寐之所不到,兢惶縮踧,無地自容。
臣欲退伏私室,以待公論,則跡涉窺避,貪戀聖眷,偃然承當,則人將謂何?臣之進退,實爲狼狽。
況近日之事,又有所不忍言,而難處者,則雖使剛方正直者當之,猶懼其難能,如臣庸劣,最居諸臣之下,豈敢冒據,以速官謗?伏願聖慈,特命鐫免,以安愚分。
」答曰:「勿辭。
」 ○持平宋碩祚啓曰:「臣伏見李挺元等上疏以爲:『臺諫承柳永慶頣指。
』又以爲:『職帶言責者,亦不待罪。
』臣忝在臺諫之列,被人醜詆,不可靦然在職。
昨日所當與同僚一時辭避,而適傷風寒,賤疾猝發,又緣臣父應洵方爲玉堂長官,臣又忝臺職,父子同在三司,非但私心未安,至於臺諫處置之際,亦不得參,事體苟簡,多有妨礙之事,尤極未安。
欲爲具由辭避,已呈辭單于政院,旣已呈單,則勢難行公,故未敢承命就職,而政院以大司憲臣樸承宗呈辭亦到,還給臣之辭單,進退狼狽。
今始來避,臣之逋慢之失亦大,決難仍冒。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 ○大司諫李效元來啓曰:「雲雲,〈見上。
〉竝引嫌而退。
臣伏見李挺元之疏,不過仁弘之餘論,而兇辭慘說,殆有甚焉。
必有大姦人,做作流言,假手仁弘,而恐其計之不得售,又陰嗾儒生之親切者,托以忠州之儒,有若草野之言,雄唱雌和,相爲表裏,又欲構陷於不測之地而後已。
自古小人之傾陷當事,圖濟己私者非一,而未有如此輩之兇且巧者也。
不可以姦人誣罔之言,輕遞言官,以墮其術中。
況疾病之來,人所難免,其不得赴召,勢所必至。
父子同在三司,尤無可避之嫌,而相避之員,在下者遞,法所當然。
請正言具寭、掌令李慶禥、南復圭、持平黃謹中、宋碩祚等竝命出仕,獻納成時憲遞差。
」答曰:「允。
」 ○領議政柳永慶上疏曰: 伏以,臣披瀝肝膈,冒上尺疏,冀垂辨覈之旨,甘伏刑章之加,而聖恩如天,不惟不之罪,反以溫旨慰諭之,至以安心就職爲敎,臣尤不勝惶恐悶迫,罔知所爲。
臣之橫被誣告,是何等罪惡也?覆載之所不容,神人之所共殛,未辨別之前,則是爲悖逆之臣,決不可淹延時日,苟活性命。
此臣之所以不避煩瀆,至再籲呼者也。
當初傳攝命下,群下之情,皆以爲悶迫,王世子亦聞此命,遑遑罔極。
臣與左右相,同議回啓,此固出於人情天理之所不容已者也。
今乃反轉啓辭中語,執以爲咎,至此之巧,設使其時原任大臣,一樣參看,則其將無辭遵奉,如仁弘所言乎?仁弘亦人,若知此間曲折,則雖聽人指嗾,其構陷誣捏,豈至若此之甚乎?臣年迫六十,白髮種種,位躋台鼎,涯分已極。
區區所願祝者,惟在於國家安寧、朝廷協和,而人心不淑,世道漸艱,如臣者雖在於世無補。
玆以屢爲乞退而不得,貪戀聖恩,遲回至今,受此惡名,此臣之罪也。
嗚呼!自古人臣,被誣於小人者何限,今臣被誣之事,尤極冤痛。
至於李挺元之疏,斥臣以賊臣,此乃姦人之欲害臣者,恐其情狀,畢露於聖明之下,百端謀爲,益肆姦巧,必欲遂其計而後已。
請下臣司寇,一一辨覈,然後退伏斧鑕,死無所恨。
伏願聖明,天地父母,憐臣陷於誣罔,察臣急於暴白,亟下辨覈之命,以正臣罪,以謝人言。
臣不勝痛迫戰灼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卿之被誣之情,仁弘上疏兇謀之狀,天日之所下照,一國上下之所共知,豈可足數姦人之術,乃爲辨覈之擧哉?凡事疑似,然後乃覈,旣爲無形,直是誣陷,又何覈耶?所可痛者,姦人舍沙射影之計,無所不至,至於語涉君父,此眞無君叛逆之徒也。
早晩終必現露,上天豈容此姦人乎?宜遵前旨,勿爲介意,安心就職。
」 ○政院〈都承旨權憘、左承旨崔濂、右承旨李馨郁、左副承旨李慶涵、右副承旨李德溫、同副承旨柳希奮。
〉啓曰:「臣等伏見昨昨日下本院備忘記,臣等捧讀再三,深感聖明於仁弘之疏誣罔慘毒之言,旣已洞燭,而構捏之狀,昭著而難掩,臣等何敢更贅於明鑑之下哉?第自上年以來,聖候雖在調攝之中,而裁決庶務,未嘗少廢,則十月之初,偶有感傷之證,而勿藥之喜,乃瘳之慶,佇待於數日之間者,比擧國群下之至情,而及承傳攝之敎,大臣於蒼皇憂悶之中,隻有庶幾無疾之望,而不敢遵奉聖旨者,豈有他意哉?今者仁弘拈出啓辭中無情之語,以爲傾陷嫁禍之計,籲亦慘矣!況我王世子,正位儲宮,國本已定,冊命之降,雖有遲速,而請封之奏,久徹於皇聽,宗社神人之托,積有年紀,而當其聖候違豫之時,憂形於色,廢寢與食,露立終夜,誠格于天。
及聞內降之旨,憂惶悶迫,罔知所處,至令講官懇諭師傅,期於至誠回天,則大臣之不能將順聖旨者,亦出於王世子之意也。
此豈在外臣子之所可容喙於其間者哉?一自兇疏之入,大臣、臺侍皆不得安其職,此實前古未有之變,而尤可痛心者,聖敎以爲:『予心不安,夜不能寢,晝則不食。
』言念及此,不覺心膽俱裂。
伏願聖明,勿以此疏之構誣,有所動念,而平心將谷,以盡攝養之道,此臣等區區之望也。
惶恐敢啓。
」傳曰:「啓意知道,俱見至意。
」 ○夕,王世子問安。
○禮曹啓曰:「上樑文,蒙古之事,何足引以爲例事,傳敎矣。
儒臣考出王磐所製,乃是胡元建廟之文,則聖敎所謂何足爲例者,果爲允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