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

關燈
(乙酉)十八年大明萬曆十三年 春正月 ○復以金宇顒爲副提學。

     ○筵中語及李珥事,宇顒曰:「或言珥排小臣,此卻不然。

    臣與珥相知甚久,當初見其爲人,有學識而性坦夷無滯礙,信而交之。

    及後所見不同,且其所爲多誤,人多疑之,而臣獨以爲其心保無他也。

    珥亦與臣交密,故雖議論不同,猶欲收拾,至臣攻鄭澈,始謂臣暗昧雲,別無排斥之事也。

    」上曰:「排斥之言,予卻不聞。

    但雲珥與柳成龍,相排斥雲。

    」宇顒又言:「珥與沈義謙交厚。

    」上顧問承旨李山甫,山甫曰:「不至交厚。

    」宇顒又言:「鄭澈交結義謙。

    」山甫又曰:「不至甚厚。

    」宇顒曰:「山甫與澈交厚,敢諱其惡於君前。

    」聲色頗厲。

    上曰:「山甫爲人,不至飾辭於君前也。

    」又問:「成渾交義謙乎?」宇顒曰:「亦然。

    」上曰:「渾在草野,群臣多言其德行,勸我用之,至今日,又言義謙門客,何也?」宇顒曰:「豈至爲彼門客?但交厚耳。

    」又言:「鄭澈、辛應時等,多引私黨,濁亂朝政,賴殿下明察,以李山海爲銓長,而委任之,故彼輩不得肆耳。

    」上曰:「澈所欲用者,誰耶?」宇顒曰:「臣不能盡識,但其所交及所用,皆是群小,而山海排而不用者多矣。

    山甫其一家事,必無不知。

    自上可下問也。

    」上問山甫,山甫曰:「不然也。

    」上又問宇顒曰:「汝意謂鄭澈欲陷山海乎?」宇顒曰:「臣未之知,但澈所交群小,山海排之,故此輩百計動搖,其勢甚危。

    」山甫曰:「山海是臣從兄,未知有何誤事,人多非之,願賜遞免以全之。

    」上曰:「予不動矣。

    」翌日,判敦寧鄭澈,以筵中之語,引罪乞免,答曰:「澆世人心,反側詭怪,紛紛鬼說,予亦不免。

    卿何必與較?」宇顒卽上箚曰:「上敎如此,卽臣所言,未免鬼怪。

    內懷險薄,傾陷宰臣,罪犯極重。

    乞正刑章。

    」上曰:「予泛言耳。

    豈至目儒臣爲鬼乎?」未幾,特旨進山甫嘉善職,宇顒因謝病免,遂還鄕裡。

     ○以趙穆除工曹佐郞,兼校正廳郞廳。

     二月 2月20日 ○辛酉,夕講。

    《綱目》《哀帝紀》,李尋曰:「毋聽女謁邪臣。

    」金宇顒啓曰:「曲經邪言,斷而勿聽,最善。

    然女謁幹請之事,在明主,易爲斷絶,若假托公論,因邪徑而入者,雖明主,或未緻察,易爲所欺,最可愼也。

    」宜務崇陽抑陰雲雲,啓曰:「君子爲陽類,小人爲陰類,崇陽抑陰,乃天道也。

    故曰『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如此然後,國家治安。

    若不能分辨善惡,唯務涵容,一切欲俱收竝畜,則目前雖似無事,養成他日無窮之患,其禍甚大也。

    」本強則精神折衝,雲雲,啓曰:「人才者,國家之元氣也。

    朝廷之上,賢材多聚,則其精神自然風動四方,戎狄自服,逆亂自止。

    如淮南謀叛,而憚汲直之類。

    國之強弱,隻在人才之盛衰,其可忽哉!」賈讓言治河策,啓曰:「讓言治河事固善。

    如雲:『善爲川者,決之使道,善爲民者,宣之使言。

    』此最爲有國之法。

    夫水勢湮塞,則傷人必多,正論鬱抑,則人心不平。

    爲國者,必開廣言路,使淸議常行。

    最不可使人人憚言也。

    」講畢,進啓曰:「禦書存心養性四字,下于玉堂,令臣等製辭以進,此甚盛意也。

    臣等本無學識,豈能發揮其義,以贊聖志?但此本非二事。

    養性之道,在存其心,存心之要,不過曰敬而已。

    持敬之方,先儒論之詳矣,而朱子《敬齋箴》,最爲明備。

    願殿下常置此箴於座隅,而留心焉,乃存養之要法也。

    」又曰:「臣奉使湖南,竊見本道飢荒大槪同然。

    右道沿海七八邑尤甚。

    冬間百姓已有餓莩,至春必至大急。

    官無儲粟,賑救之策,無由措備,極可念也。

    大抵下三道乃根本也,民力已竭,而調發未已。

    國家方以北方爲憂,而根本之意不暇顧也,豈非失策?須常留念根本爲當也。

    」大司憲鄭琢啓曰:「光州牧使權德輿病甚,不能治事,而不敢告病。

    」宇顒啓曰:「臣親見之,中風不能運身,將至死地,而以罪譴出,故不敢告病矣。

    」上曰:「人君,一時偶然出送,亦何介意?如此病重,則其遞之。

    」宇顒又曰:「小臣至愚無知,本無學識。

    但自少讀書,他無所學,隻知事君如事父。

    凡有所懷,而不自盡於君父,則爲大罪惡,故前日狂妄之見,上澈冕旒,觸冒時諱。

    當伏罪譴,而不爲加罪,反加收用。

    至忝經幄,聖主天地父母之恩隆極矣。

    而在小臣分上,有不敢承當者二焉。

    疾病深痼,力不任事一也。

    學術疎昧,又以病故廢書二也。

    加以蹤跡孤危,事勢不便,固滯之見,不能變易,而隱默苟容,與時低昻,又非人臣事君之義也。

    當初陳章,旣不蒙允,欲再三陳疏而去。

    旣又思之,欲入侍筵中,瞻望天光,面陳下情,故遲留至今耳。

    」上不答乃退。

     2月日不詳 ○趙穆,承召命入都,陳疏乞辭。

    略曰: 今玆飜譯校正之任,實爲重大,雖以經學精明之人處之,尙且難於下手,況臣少無學識,僅習章句,而不通義理,到今年齡衰邁,神識昏耗,平生所習,十忘八九,茫然如未始識字之人。

    臣何敢廁於其間,而強其所不能哉? 又曰: 臣伏念殿下以聰明之德,躬稽古之學,名儒碩士,波奔雲會,相與討論經傳,以開一世之心目,此實非常莫大之盛典。

    稍有材學者,孰不明目張贍,願助聖上文明之化乎?而臣學未能明理,辭不足達意,而老病昏塞,未得劾力於下僚,亦聖主之所宜矜諒也。

     答曰:「不允。

    」 ○以趙穆遷拜工曹正郞。

     三月 ○夕講。

    哀帝至師丹論溥太後尊號,金宇顒曰:「漢世去未遠,故妾母稱尊之事,大臣正議如此。

    師丹本儒者,故其論據禮有法,可貴也。

    但:『子無爵父之義。

    』雲雲,與追王太王王季之意,有不同。

    然此在《禮記》,必有所據,似當各爲一說。

    」至鼓妖雲雲,上曰:「此言牽合。

    若此則揚忠國、李林甫作相時,何故無聲耶?」宇顒曰:「漢儒之言,固多牽合。

    然此亦有是理。

    大抵災異之生,由於人事之失,天人一理,固有是理,不可謂適然也,亦不必一一如此。

    」至師丹、王莾廢黜處,宇顒曰:「當丁、傅之時,王莽亦執正議,廢非其罪,故天下冤之。

    且莾當時折節恭儉,故人多見欺。

    」上曰:「莾此時死,則後世將謂善人乎?」宇顒:「當時惡未著而死,則後世不得謂之惡人矣。

    但其矯飾之事,識者亦必知之。

    」宇顒又曰:「師丹當時與莾,同執正議而被斥,及莾入秉政,將移漢祚,追論丁、傅事,至於發掘其墓,所爲兇慘。

    而以丹名儒,尊將封侯。

    是時丹當有正言:『王氏恣橫之禍,有甚於丁、傅。

    』雲雲可也。

    乃泯默受其封侯,俄而身死,想是衰耄而然也。

    」上微笑曰:「雖非衰耄,當如此之時,鮮有不與外戚交結者。

    後世雖號儒者,多不免此,想是丹與王氏相結而然耳。

    」宇顒曰:「交結之事,別無現處,但其去就未盡耳。

    如孔光,則分明附賊,其罪最重。

    」上因論外戚竊柄之禍。

    宇顒曰:「大抵外戚,非有忠賢特異之人,不可使當國政也。

    」上以爲然。

    講訖,詣榻下啓辭。

    宇顒曰:「敎化不明,人類變爲禽獸,至有弑母之人。

    自上欲行鄕約以牖民,甚盛意也。

    此事施爲節目亦須詳備,使可施行。

    然不可恃此而能行也。

    其本在殿下正心修身,以正朝廷與萬民,不然徒爲文具而已。

    自上正心修身之工至矣,如近日禦書存心養性字雲雲,此乃本原上事也。

    乞須留意勉行之。

    今日朝廷之上,百僚無敬讓之風,萬民何所取則乎。

    此在聖上建極明德,有以消化於不言之中,幸甚。

    」 夏四月 4月16日 ○丁巳,司諫院啓曰:「伏承聖批,至擧李山甫〈言似謹厚,而心實險詖,徒知有黨,而不知有君。

    咫尺天威,面謾無忌,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長短是非處,反覆下敎,上下之間,情意洞然,凡在瞻聆,誰不感激?但山甫之爲人,若果樸直,榻前下問之時,當以所見知實對,而反以爲不知。

    山甫之妻與沈義謙〈藉勢外戚,內通宮禁,助攻權奸,反蹈其轍,黨援非人,幾緻濁亂,惟幸聖明在上。

    身雖退伏,時禍朝端,其根已固,至今士類,不得安於朝廷之上,他日士林之禍,安保其必無乎?〉族之親切者也,而鄭澈〈素以狠愎之性,濟以黨援之謀。

    初善義謙,得塵淸班,又依李珥位極貳公。

    前後締結,權勢旣熾,聞人議己,必欲陰中,其縱恣無忌極矣。

    而況酖酬酒色,行己倡狂,餘事官務,每劾異己,至叨驄馬之榮。

    惟幸聖明洞燭,物莫逃遁,退處散地,冤入骨髓。

    〉之於義謙,追隨交結,路人所共知,則曾謂一家出入交厚之親,而有不知之理乎?此不可以一時偶然之言而貸之。

    非特無才器無見識,不當援擢而已。

    請亟下改正之音。

    」答曰:「隻遞大司憲。

    」 ○左相盧守愼〈天姿蕭灑,學問有源。

    孝友忠信,出入無譏,淸攸苦節,家國一緻。

    其耆年重望,求諸東方,豈多得乎?其德足以鎭物也,至擬喬嶽之重,其文足以華國也。

    猶有詰屈之態。

    置諸左右,啓沃多年,其所以股肱王室,彌縫治道者,實今日司馬相公也。

    〉八度呈辭。

    上遣史官,以安心調理,諭之。

     ○未正,上禦宣政殿。

    進講朱子《綱目》,講及『天命有德』之說,白惟讓〈出入帷幄,風義自持,雖非偉器,庶幾司直。

    〉啓曰:「三代之君,以爵祿爲天之有而公之,故有德者居其位,後世之君,以爵祿爲己之物而私之,故不賢者冒其位矣。

    惟彼幹進之徒,或因緣戚裡,阿附權奸,忘己量之所稱,謂爵祿可求而得之者,皆以人君私爵祿故也。

    」上曰:「今亦有是事歟?」對曰:「在上者用人惟器,則豈有冒據者乎?」上曰:「人果有能有不能,或敢於諫諍者有之,或宜於論思者有之,至於有宰相之度者焉,有將帥之略者焉。

    其器各有所長,則其用亦各有適矣。

    予觀近者朝拜暮遷,靡官不踐,甚至短於文者,或充經筵之列,其可乎?」對曰:「一時人才,固難皆得以知之。

    始雖不知而用之,使公論得伸於後,則賢邪雜進夫復何憂?伏見漢末直言者皆被罪,此漢之所以亡也。

    諫諍之臣,言雖過激,人君必容貸之矣,若不容貸,人孰敢言?」講至『單于來朝』,上曰:「自古戎狄,非征伐,無以膺之。

    」丁胤福〈識見雖似強明,氣度猶愧涵,弘徒以苛察聞亦乏廉隅焉。

    〉對曰:「門庭之寇,固不可不討,如漢武拓土地則不可。

    」鄭彥信〈第有霍光之病。

    〉亦曰:「夷夏盛衰,各有其時,當夷之盛,天下之全力,尙不可抗,況我國飢饉之民?」上曰:「隻以鹹鏡一道之兵,固不可有爲,欲徵他道兵,一灑羞何如?」對曰:「將救吾民之不贍,奚暇治戎狄哉?」上曰:「然則不擧問罪之師乎?」對曰:「罪固當問,問非其時。

    且焚蕩之時,老弱盡鏖,所見慘惔矣。

    」上曰:「不仁哉!雖曰胡,胡亦人也。

    老弱無使橫罹,予前有敎矣。

    今後可得生擒而來,分配兩南耶?」對曰:「分配兩南,則不可。

    」上曰:「北道之守,惟乃之功。

    」彥信起拜辭謝。

    且曰:「惟彼北方,雖曰可虞,顧我朝廷,其虞有大。

    夫四方,四支也,朝廷腹心也。

    今朝廷不和,是腹心已受其病,其能運四支乎?」上曰:「自分東西,不務其職,邊備諸事,皆置諸度外,今日之虞,果如卿言。

    」胤福對曰:「自上洞燭,是非用舍分明,則孰不盡心於國事乎?」上曰:「予於用舍之間,有何偏乎?用戚裡乎?用侫幸乎?」惟讓曰:「戚裡則不用。

    但言者被罪之後,仁賢退去者相繼。

    近賴聖明,雖似稍安,坐謫之人,尙未見放。

    以此人心愈久而益激矣。

    若論當時之事,則多有傷風可笑之事焉。

    」上曰:「何謂也?」對曰:「紛紜之疏,豈非無謂之甚?」上曰:「他猶可說,成渾〈初在山野,自許隱逸,及播高名,勢傾宰相。

    幹謁之來,關節之煩,不以爲嫌,以此浮薄之徒,多聚其門,一朝有薦之者。

    上以爲隱逸招之以禮。

    遂承命赴闕,上卽緻經席,縻以好爵,使留京城,以輔台德,則其所望亦至矣。

    而每言調病,不趨朝衙。

    承望風旨者,或遣門生,朝暮問候,或曳長裾雜坐其門,一時炎熱誠無比矣。

    及珥被論,惟知護珥,不顧是非,隱然請罪言者,領相樸淳助而成之。

    其時言者雖過激,自古盛時,豈有罪言官者乎?一罪言者,納君於有過之地,陷身於偏黨之私。

    名論掃盡,慙歎逃歸。

    〉疏亦然乎?」對曰:「渾之爲人,臣亦知之。

    疏中未安之語,臣見渾詰之,渾亦曰:『吾已知其過矣,雲。

    當此之時,苟非聖明,士類多傷。

    」胤福亦曰:「渾之疏,多不滿士類之心矣。

    」上曰:「予意,予將言之,史官記之。

    經席之閒,予未嘗答東西之說,紛挐之時,又未嘗擧東西二字,予別無是東而非西,是西而非東矣。

    〈史臣曰:」不可無者是非也。

    不言是非,故是者亦以爲是,非者亦以爲是,是非終莫之定矣。

    曰東曰西,自有是非,黨戚裡詆斥異己者是耶?扶士類裁抑權勢者是耶?〉但其時之人,以李珥〈初珥不得於父母,逃去作僧,晩而還俗,得魁司馬,趾護孔庭之謁,及登龍榜,退在首陽之曲,交通京洛。

    氣勢日張,旁近列邑,奔走候門,惟恐或後,關節太煩,苞苴不辭。

    至於官庫之穀,春而受糶,秋以布償,邑宰還其布而不徵其租,珥亦不以爲未安焉。

    或出或處,連章累牘,聖上旣知年少,且謂輕疎,屢加裁抑,不輕許之。

    第以捷疾之才,辯給之口,亦足以善其辭說,或以珥爲可大用者有之。

    前以戚裡之吹噓,得躋淸班,後以樸淳之推譽,位廁貳公。

    官盛志驕,器小責大,不量時措,欲變舊章。

    人或糾之,自是己見,至與言官爭辨無忌。

    加之以引進非人,市其私恩,士類之所棄者,悉皆復之。

    有一儒論珥之短處,求媚于珥者,攻其儒欲黜泮宮。

    珥聞之卽官攻其儒者,以此無敢論珥之失,而至有頌其德者。

    〉爲賣國巨奸,成渾爲義謙之黨。

    二人果小人也,論之者爲正人,二人非小人也,論之者爲小人。

    左右其各盡言。

    大抵珥、渾之爲人,予何知哉?在位之人稱贊曰:『珥才士也,渾逸人也,珥可大用,渾宜召緻。

    』及其用之召之。

    珥以小人斥之,渾以奸黨目之,此何如也?予言珥迂闊輕疎,而其時左右力薦,一朝深斥之。

    彼二人果小人也,論者非徒不罪之,當褒而大用,以勵直士之風矣。

    予意如此,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惟讓曰:」李珥扶邪抑正,稍有形迹,故激士子之論矣。

    「上曰:」論珥時,許篈首唱,宋應漑〈觸犯天怒,極論黨比,甘竄遐荒,不負言責。

    猶有敢言之氣,而但感慨時事,心懷憤惋,不覺所論之不中。

    〉繼之,此二人於珥,有不相得雲爾。

    「惟讓對曰:」許篈免喪,銓曹欲擬三司,珥曰不可。

    人必以此巧搆不相得之說也。

    臣聞兩人以文或相好。

    大槪珥之爲人,志趨不快於士類,行事率歸於謬誤,內外心迹,殆缺於人望,故諫官論之。

    三司皆殿下培養中人也,豈以攻君子爲心哉?隨珥所失而論之,其言亦臺諫之風采也。

    自上當寬假之,反流竄相繼,以此人皆側目而不敢言者,垂二三年矣。

    臣聞不敢言而敢怒,不幸近之矣。

    「上曰:」應慨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