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着了,想找點兒能發揮自己特長的事兒幹卻什麼事兒也沒幹成,整整一年裡一分工資以外的錢都沒掙着,難道能讓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嗎?!于是着急,人一着急,氣就不打一處來。
有了氣沒處發洩,于是就發洩在是老闆的男人身上。
老闆,哼,這年頭見着過的多了!哪一個都是瞎忽悠一場,都是他媽的狗屁老闆!估計這一個也是瞎忽悠一場拉倒的狗屁老闆!瞧那德性,裝模作樣人五人六的,看着就像在成心忽悠我們!…… “小妹,每人再來份兒法式牛排!” 泡酒吧是洋人教給中國人的一種消費方式,正宗酒吧裡的正宗的佐酒菜系,當然是正宗的西餐做法。
“伊人酒吧”是本市最具西方風格和情調的酒吧,一份牛排比别處的酒吧貴一倍。
“小妹,再開瓶‘人頭馬’。
我怎麼覺得你們幾位男士都沒喝好呢?這才幾點啊,先喝酒先喝酒。
一晚上的時間哪,什麼正經事兒都一會兒再談……” 不斷地點這要那的,一向總是老闆娘秦岑那些文藝界的女性同行。
新的一年裡她們更成熟了,更想通了,認為自己們雖然已是文藝界的下崗人員、弱勢群體,但自己們的時間多多少少的也得有個價吧?别賠了時間虧了嘴。
沒虧嘴就是我的時間的性價比!…… 本市的文藝界人士中,也畢竟有些成了點兒氣候的,闖出了本省郁悶的地界,闖到北京、上海、廣州去了。
甚至有幾人闖到國外去了,比如澳洲、新西蘭、日本、馬來西亞、韓國、泰國等等國家。
他們都是些較年輕的男女,二十出頭三十來歲四十以下,吹拉彈唱獻藝賣舞,至少有一技之長。
他們中誰從外地外國回來了,同行們總是要聚一聚的。
也總是湊在“伊人酒吧”。
岑姐岑妹開的酒吧嘛,湊在“伊人酒吧”尤其親熱啊!“伊人”者何人?岑姐岑妹嘛!老闆娘秦岑不是酒吧老闆娘是美聲獨唱演員時,在本市的文藝圈子裡熟人多,人緣好。
故從外地外國回到這一座家鄉城的人們都說想她的話時,有幾分是懷着真感情說的。
在“伊人酒吧”裡,在即将結束的2003年的每一個日子的晚上,以上諸類人士也輪番出現。
落魄者中的某些人,和C大學的某些教授們副教授們博士生碩士生們,漸漸地就熟了,成為朋友了。
然而他們的朋友雖然多起來了,卻仍沒有共同做成過一件什麼事。
時代不再青睐他們甚至根本不屑于再理睬他們似的狀況,一點兒都沒有改變。
他們很羨慕C大學的教授們副教授們,對方們每個月五六千元的收入,是他們夢寐以求而又祈求不到的。
他們中有些人士,每月才僅僅能從單位領取到五六百元基本工資。
他們瞻望人生的前景,往往不寒而栗。
“伊人酒吧”仿佛是他們的“希望之吧”。
他們總是幻想着某一天在那裡終于緊緊抓住了一個什麼機會,于是人生有了全面的改觀。
然而他們的幻想又總是歸于破滅。
有時候看起來那幻想幾乎就要變成現實了,但最終還是沒有變成。
隻有靜夜時分想到本市那二十幾萬無業可就,每月隻能領取到一百多元最低生活保障費的失業之人時,他們才覺得自己的命運并不算十分可憐…… 在“伊人酒吧”裡還偶爾能看到另外一些人士——老闆娘秦岑總是預先為他們留好了座位。
當然是酒吧的最裡邊地方十分寬敞的一隅。
他們一邁進酒吧,秦岑就會親自迎上去,笑盈盈地說“張哥來了?”或“李小弟來了?”——而他們一般都隻不過點點頭,不說什麼,也不回笑,表情嚴肅地跟随着秦岑往預留的坐位走。
他們絕不會一個人來的。
也不會兩個人來。
比如跟另一個男人來,或帶一個女子來。
是的,不會那樣的。
陪他們來的至少是兩個人,比如一男一女。
或三個,兩男一女。
随來的女子,又總是有幾分姿色的。
他們落座後,秦岑親自為他們服務。
他們之間似乎也沒什麼可談的。
被秦岑稱做“張哥”或“李小弟”的男人,尤其顯出沉默寡言令人莫測高深的樣子,仿佛十二分不情願來到“伊人酒吧”似的。
但他的目光卻并不多麼安分守己,一會兒從這邊掃到那邊,一會兒從那邊掃到這邊。
哪邊有如膠似漆耳鬓厮磨的情形,他的目光就更加管束不住了,一遍一遍地直往人家那邊瞟。
這點證明,“伊人酒吧”正是他因為平時來得少而又早就想來的地方。
他們都是那一條街上京劇院前邊那一些單位的人士。
而陪他們來的是有求于他們的人。
那些單位的頭頭們是一次也沒來過“伊人酒吧”的。
來過的都是那些嚴肅單位的小角色。
他們角色雖小,由于所在單位特殊,便覺自己們也很特殊了似的。
“伊人酒吧”,“伊人”在斯,酒在斯,情調在斯,情欲氛圍在斯…… 這種那種嶄新的人際關系在這裡不斷發生、發展,又不斷嬗變,再派生出更多種的人際關系;給隻剩下了靠人際關系幻想改變人生狀态的人們,帶來若有若無的極現實又似乎超現實的希望。
而多少有點兒希望對于寄托希望的人們總比半點兒希望都沒有的好。
“伊人酒吧”,在路之南,在橋之北;在形形色色的人眼裡,是個時尚的地方;而在秦岑自己眼裡,卻又隻不過是她人生的一處碼頭。
也許,還是最後的。
究竟會不會是最後的,連她自己都不清楚……
有了氣沒處發洩,于是就發洩在是老闆的男人身上。
老闆,哼,這年頭見着過的多了!哪一個都是瞎忽悠一場,都是他媽的狗屁老闆!估計這一個也是瞎忽悠一場拉倒的狗屁老闆!瞧那德性,裝模作樣人五人六的,看着就像在成心忽悠我們!…… “小妹,每人再來份兒法式牛排!” 泡酒吧是洋人教給中國人的一種消費方式,正宗酒吧裡的正宗的佐酒菜系,當然是正宗的西餐做法。
“伊人酒吧”是本市最具西方風格和情調的酒吧,一份牛排比别處的酒吧貴一倍。
“小妹,再開瓶‘人頭馬’。
我怎麼覺得你們幾位男士都沒喝好呢?這才幾點啊,先喝酒先喝酒。
一晚上的時間哪,什麼正經事兒都一會兒再談……” 不斷地點這要那的,一向總是老闆娘秦岑那些文藝界的女性同行。
新的一年裡她們更成熟了,更想通了,認為自己們雖然已是文藝界的下崗人員、弱勢群體,但自己們的時間多多少少的也得有個價吧?别賠了時間虧了嘴。
沒虧嘴就是我的時間的性價比!…… 本市的文藝界人士中,也畢竟有些成了點兒氣候的,闖出了本省郁悶的地界,闖到北京、上海、廣州去了。
甚至有幾人闖到國外去了,比如澳洲、新西蘭、日本、馬來西亞、韓國、泰國等等國家。
他們都是些較年輕的男女,二十出頭三十來歲四十以下,吹拉彈唱獻藝賣舞,至少有一技之長。
他們中誰從外地外國回來了,同行們總是要聚一聚的。
也總是湊在“伊人酒吧”。
岑姐岑妹開的酒吧嘛,湊在“伊人酒吧”尤其親熱啊!“伊人”者何人?岑姐岑妹嘛!老闆娘秦岑不是酒吧老闆娘是美聲獨唱演員時,在本市的文藝圈子裡熟人多,人緣好。
故從外地外國回到這一座家鄉城的人們都說想她的話時,有幾分是懷着真感情說的。
在“伊人酒吧”裡,在即将結束的2003年的每一個日子的晚上,以上諸類人士也輪番出現。
落魄者中的某些人,和C大學的某些教授們副教授們博士生碩士生們,漸漸地就熟了,成為朋友了。
然而他們的朋友雖然多起來了,卻仍沒有共同做成過一件什麼事。
時代不再青睐他們甚至根本不屑于再理睬他們似的狀況,一點兒都沒有改變。
他們很羨慕C大學的教授們副教授們,對方們每個月五六千元的收入,是他們夢寐以求而又祈求不到的。
他們中有些人士,每月才僅僅能從單位領取到五六百元基本工資。
他們瞻望人生的前景,往往不寒而栗。
“伊人酒吧”仿佛是他們的“希望之吧”。
他們總是幻想着某一天在那裡終于緊緊抓住了一個什麼機會,于是人生有了全面的改觀。
然而他們的幻想又總是歸于破滅。
有時候看起來那幻想幾乎就要變成現實了,但最終還是沒有變成。
隻有靜夜時分想到本市那二十幾萬無業可就,每月隻能領取到一百多元最低生活保障費的失業之人時,他們才覺得自己的命運并不算十分可憐…… 在“伊人酒吧”裡還偶爾能看到另外一些人士——老闆娘秦岑總是預先為他們留好了座位。
當然是酒吧的最裡邊地方十分寬敞的一隅。
他們一邁進酒吧,秦岑就會親自迎上去,笑盈盈地說“張哥來了?”或“李小弟來了?”——而他們一般都隻不過點點頭,不說什麼,也不回笑,表情嚴肅地跟随着秦岑往預留的坐位走。
他們絕不會一個人來的。
也不會兩個人來。
比如跟另一個男人來,或帶一個女子來。
是的,不會那樣的。
陪他們來的至少是兩個人,比如一男一女。
或三個,兩男一女。
随來的女子,又總是有幾分姿色的。
他們落座後,秦岑親自為他們服務。
他們之間似乎也沒什麼可談的。
被秦岑稱做“張哥”或“李小弟”的男人,尤其顯出沉默寡言令人莫測高深的樣子,仿佛十二分不情願來到“伊人酒吧”似的。
但他的目光卻并不多麼安分守己,一會兒從這邊掃到那邊,一會兒從那邊掃到這邊。
哪邊有如膠似漆耳鬓厮磨的情形,他的目光就更加管束不住了,一遍一遍地直往人家那邊瞟。
這點證明,“伊人酒吧”正是他因為平時來得少而又早就想來的地方。
他們都是那一條街上京劇院前邊那一些單位的人士。
而陪他們來的是有求于他們的人。
那些單位的頭頭們是一次也沒來過“伊人酒吧”的。
來過的都是那些嚴肅單位的小角色。
他們角色雖小,由于所在單位特殊,便覺自己們也很特殊了似的。
“伊人酒吧”,“伊人”在斯,酒在斯,情調在斯,情欲氛圍在斯…… 這種那種嶄新的人際關系在這裡不斷發生、發展,又不斷嬗變,再派生出更多種的人際關系;給隻剩下了靠人際關系幻想改變人生狀态的人們,帶來若有若無的極現實又似乎超現實的希望。
而多少有點兒希望對于寄托希望的人們總比半點兒希望都沒有的好。
“伊人酒吧”,在路之南,在橋之北;在形形色色的人眼裡,是個時尚的地方;而在秦岑自己眼裡,卻又隻不過是她人生的一處碼頭。
也許,還是最後的。
究竟會不會是最後的,連她自己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