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沐天瀾飛彈退賊
關燈
小
中
大
可渡驿登岸,便進入雲南境界,又從東川、曲靖兩府交界大幕山磨盤山一條官道,向省城走去。
走了幾天,居然平安無事,有一天走到嵩明州境内的梁王山,離昆明隻有二百多裡路,水旱都可通行。
從水路走,可由梁王山下普渡河雇船,直達螳螂川到省城碧雞關;如由旱路,須由梁王山再經兀泊峰一大段崎岖山路,才踏上嵩明州通昆明的平坦官道,較水行辛苦了一點。
上官旭究竟有了歲數,貪水路少受風霜,便在普渡河口雇妥一隻長行船,講明中途不準多兜搭客,即使有一二位老實客商,請求搭載,船上想弄點外快,也須本人許可才行。
途中何處停宿,何時啟行,也須本人作主。
這樣,情願雙倍出錢,酒資還格外從豐。
船上掌舵、牽夫也有三四個人,後稍還帶着家眷,大約是一家子,貪圖上官旭單身客,行李不多,手頭寬松,說話舉止又處處在行,便也樂意承攬下來。
上官旭也看得艙中幹淨,坐卧舒适,一路可以随自己心意。
船老大年紀也有五十多,手下幾個副手,大約都是兒子,一路奉承,船上做的酒飯也頗可口,一路行來,憑窗觀玩沿路風景,怡然自得,算計這樣走法,比旱道也慢不了多少,最多七八天可到。
有一天,船行到一處,岸上是個大驿站。
長長的一道街,瓦房鱗鱗,店鋪栉比。
沿江各樣船隻,密層層排着,岸上岸下,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卻好時已入暮,江面上起了逆風,西北角黑雲堆湧,似乎便有大風雨到來。
雲南氣候本來同别省不一樣,四時雖然沒有大冷大熱,卻常常倏晴倏雨,寒暖不時。
上官旭便叫船夫下帆停泊,在這市鎮熱鬧處所憩息。
船老大手搭涼蓬,向天邊望了一望,笑道:“果然今夜有點風雨。
這兒銅鼓驿出一種名酒,叫做醉八仙,四遠馳名。
客人正可上岸去随意喝幾杯,舒散舒散哩!” 上官旭果然被他說得動心,好在船上沒有多少行李,整了整衣巾,便叫船夫搭好跳闆,慢慢地踱上岸來。
沒有幾步遠,便見靠岸一座酒樓,門口挑出一竿燈籠,燈籠上“臨江樓”三個朱紅大字,酒樓下刀勺亂響,酒香撲鼻,夾着座頭上酒客們呼叱喝六的豁掌聲。
上官旭邁步進門,便有夥計殷勤接待,引上樓去。
上官旭上樓一看,樓面雖不大,一色朱漆桌凳,抹得光滑異常,四壁還挂了幾張山水屏條,靠江一面,排窗洞啟,貼窗擺了幾付座頭。
樓上吃酒的并不多,疏疏落落的有三、四個人,靠江窗下,隻有靠内一張桌上,坐着一個老僧,憑窗舉杯,似乎正在欣賞隔江蒼薄的暮色。
上官旭隻看到那僧人的背影,也沒有理會,便在僧人背後貼鄰靠窗一席上坐了下來,要了幾斤醉八仙,點了幾樣時菜,細細品酌起來,有時向窗外看看江邊夜景,隻見窗下泊岸的船隻,直排出裡把路外,船上桅巅的燈籠,密如繁星,沿岸攤販叫賣聲,混在一片岸上岸下的人聲中,顯出這銅鼓驿夜市的熱鬧。
再一細看,自己雇的那隻長行船,便在窗下不遠泊着,後梢煙氣蓬蓬,大約船老大正在做飯。
忽見從岸上走下一個彪形大漢,踏上自己那隻船頭的跳闆上,向後稍船老大說話。
那漢子一面問詢,一面呵腰向中艙張望,說話聲音不高,聽不真,看後稍船老大答話神氣,似乎那漢子探問的是船上客,心裡不禁疑惑起來,暗想我雲南沒有多少朋友,尤其此地銅鼓驿,還是生平第一次經過,哪有我的熟人,也許那漢子認不清船隻,問錯了也未可知。
卻見跳闆上的漢子,已轉身上岸,沒入人叢中不見了。
片時窗外江風大起,黑雲漫空,把已經高挂的星月,刹時遮得無影無蹤。
岸上岸下,人們亂喊雨來了,挑肩小販們,以及江邊的船夫,喧喧嘩嘩,都各人做各的防雨工作。
酒樓臨江一排格子短窗,也被江風吹得咿呀亂響。
雲南雖然四時溫和,冬天的江風吹進屋來,也是透骨砭肌。
酒樓的夥計們,慌趕來關緊排窗,在屋内又添了幾支明燭,頓時顯得一室光明,同樓外風載沿途,江濤洶湧的景象,宛然成了兩個世界。
原來這時樓外淅瀝的已下起雨來了。
忽聽樓梯響,又上來幾個酒客,分據酒座,顯見得這班酒客,一半是被雨趕進來的。
這班酒客一上來,夥計們一忙活,頓時顯得樓上熱鬧起來。
在這當口,樓梯口又露出一個腦袋。
因為這人在樓梯上走得極慢,上官旭臨窗坐着,正對着樓梯口,先見這人铮亮的秃腦門,腦後散披着短短一圈稀發,既不束頂,也不帶冠,就讓薄薄的短發散披腦後。
頂發既秃,腦門又特别大,卻又生成一付冬瓜臉,眉目鼻唇所占的位置,似乎僅及全臉三分之一,加上似有若無的兩道細長眉,一對迷縫眼,似睡非睡,卻有兩點寒星似的光芒,從若開若閉的眼縫透射出來。
皮膚卻雪白粉嫩,微聳的兩顴頰上,隐隐一暈酒紅,短鼻方唇之間,常常露着一臉笑容。
上官旭蓦地看到這人又滑稽又慈祥的一付奇特面孔,心裡一動,似乎記得有人說起這人的容貌過,一時卻又想不起來。
走了幾天,居然平安無事,有一天走到嵩明州境内的梁王山,離昆明隻有二百多裡路,水旱都可通行。
從水路走,可由梁王山下普渡河雇船,直達螳螂川到省城碧雞關;如由旱路,須由梁王山再經兀泊峰一大段崎岖山路,才踏上嵩明州通昆明的平坦官道,較水行辛苦了一點。
上官旭究竟有了歲數,貪水路少受風霜,便在普渡河口雇妥一隻長行船,講明中途不準多兜搭客,即使有一二位老實客商,請求搭載,船上想弄點外快,也須本人許可才行。
途中何處停宿,何時啟行,也須本人作主。
這樣,情願雙倍出錢,酒資還格外從豐。
船上掌舵、牽夫也有三四個人,後稍還帶着家眷,大約是一家子,貪圖上官旭單身客,行李不多,手頭寬松,說話舉止又處處在行,便也樂意承攬下來。
上官旭也看得艙中幹淨,坐卧舒适,一路可以随自己心意。
船老大年紀也有五十多,手下幾個副手,大約都是兒子,一路奉承,船上做的酒飯也頗可口,一路行來,憑窗觀玩沿路風景,怡然自得,算計這樣走法,比旱道也慢不了多少,最多七八天可到。
有一天,船行到一處,岸上是個大驿站。
長長的一道街,瓦房鱗鱗,店鋪栉比。
沿江各樣船隻,密層層排着,岸上岸下,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卻好時已入暮,江面上起了逆風,西北角黑雲堆湧,似乎便有大風雨到來。
雲南氣候本來同别省不一樣,四時雖然沒有大冷大熱,卻常常倏晴倏雨,寒暖不時。
上官旭便叫船夫下帆停泊,在這市鎮熱鬧處所憩息。
船老大手搭涼蓬,向天邊望了一望,笑道:“果然今夜有點風雨。
這兒銅鼓驿出一種名酒,叫做醉八仙,四遠馳名。
客人正可上岸去随意喝幾杯,舒散舒散哩!” 上官旭果然被他說得動心,好在船上沒有多少行李,整了整衣巾,便叫船夫搭好跳闆,慢慢地踱上岸來。
沒有幾步遠,便見靠岸一座酒樓,門口挑出一竿燈籠,燈籠上“臨江樓”三個朱紅大字,酒樓下刀勺亂響,酒香撲鼻,夾着座頭上酒客們呼叱喝六的豁掌聲。
上官旭邁步進門,便有夥計殷勤接待,引上樓去。
上官旭上樓一看,樓面雖不大,一色朱漆桌凳,抹得光滑異常,四壁還挂了幾張山水屏條,靠江一面,排窗洞啟,貼窗擺了幾付座頭。
樓上吃酒的并不多,疏疏落落的有三、四個人,靠江窗下,隻有靠内一張桌上,坐着一個老僧,憑窗舉杯,似乎正在欣賞隔江蒼薄的暮色。
上官旭隻看到那僧人的背影,也沒有理會,便在僧人背後貼鄰靠窗一席上坐了下來,要了幾斤醉八仙,點了幾樣時菜,細細品酌起來,有時向窗外看看江邊夜景,隻見窗下泊岸的船隻,直排出裡把路外,船上桅巅的燈籠,密如繁星,沿岸攤販叫賣聲,混在一片岸上岸下的人聲中,顯出這銅鼓驿夜市的熱鬧。
再一細看,自己雇的那隻長行船,便在窗下不遠泊着,後梢煙氣蓬蓬,大約船老大正在做飯。
忽見從岸上走下一個彪形大漢,踏上自己那隻船頭的跳闆上,向後稍船老大說話。
那漢子一面問詢,一面呵腰向中艙張望,說話聲音不高,聽不真,看後稍船老大答話神氣,似乎那漢子探問的是船上客,心裡不禁疑惑起來,暗想我雲南沒有多少朋友,尤其此地銅鼓驿,還是生平第一次經過,哪有我的熟人,也許那漢子認不清船隻,問錯了也未可知。
卻見跳闆上的漢子,已轉身上岸,沒入人叢中不見了。
片時窗外江風大起,黑雲漫空,把已經高挂的星月,刹時遮得無影無蹤。
岸上岸下,人們亂喊雨來了,挑肩小販們,以及江邊的船夫,喧喧嘩嘩,都各人做各的防雨工作。
酒樓臨江一排格子短窗,也被江風吹得咿呀亂響。
雲南雖然四時溫和,冬天的江風吹進屋來,也是透骨砭肌。
酒樓的夥計們,慌趕來關緊排窗,在屋内又添了幾支明燭,頓時顯得一室光明,同樓外風載沿途,江濤洶湧的景象,宛然成了兩個世界。
原來這時樓外淅瀝的已下起雨來了。
忽聽樓梯響,又上來幾個酒客,分據酒座,顯見得這班酒客,一半是被雨趕進來的。
這班酒客一上來,夥計們一忙活,頓時顯得樓上熱鬧起來。
在這當口,樓梯口又露出一個腦袋。
因為這人在樓梯上走得極慢,上官旭臨窗坐着,正對着樓梯口,先見這人铮亮的秃腦門,腦後散披着短短一圈稀發,既不束頂,也不帶冠,就讓薄薄的短發散披腦後。
頂發既秃,腦門又特别大,卻又生成一付冬瓜臉,眉目鼻唇所占的位置,似乎僅及全臉三分之一,加上似有若無的兩道細長眉,一對迷縫眼,似睡非睡,卻有兩點寒星似的光芒,從若開若閉的眼縫透射出來。
皮膚卻雪白粉嫩,微聳的兩顴頰上,隐隐一暈酒紅,短鼻方唇之間,常常露着一臉笑容。
上官旭蓦地看到這人又滑稽又慈祥的一付奇特面孔,心裡一動,似乎記得有人說起這人的容貌過,一時卻又想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