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嬰兒期:人之初
關燈
小
中
大
塔式緊張(這種緊張在恐懼狀态&mdash&mdash這是一種非常極端的狀态&mdash&mdash中達到頂點)的方式,它并不像為避免心髒停搏的裝置那樣讓人愉悅、有效、安全。
對後者來說,如果一個人足以承受心髒的停跳(事實幾乎一直都是這樣),裝置就會一直工作下去;但是,對嬰兒來說,當恐懼和焦慮混合在一起,則很容易導緻死亡。
因此,嬰兒成長過程中的脆弱性甚于我所引證的例子中心髒的脆弱性。
在我們回頭讨論如何解決情感淡漠和焦慮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時,我想暫時性地用嗜睡分離(somnolentdetachment)這個術語來指由于長時間的嚴重焦慮而引起的保護性動力機制,以區别由于需要未得滿足而引起的保護性動力機制,即情感淡漠。
我不知道嗜睡分離的動力機制是否早在嬰兒期就已顯露出來&mdash&mdash就我所能發現的而言,想要設計出解決該問題的任何程序都是不可能的&mdash&mdash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個體後來的生活中,如果焦慮嚴重且長時間存在的話,一些與情感淡漠相似的東西就會出來幹擾焦慮。
處于情感淡漠之中的孩子和處于嗜睡分離之中的孩子,其實際表現是沒有區别的。
二者之間不存在客觀上的不同。
但是,由于我們關于生命早期階段的臆測和推斷,有很多都是從後來的生活逆向地尋找它們與初始表現形式的區别,因此,我認為,我們完全有理由這麼說,即從出生伊始,這些逃避方法或安全裝置就已經存在,隻是被冠上了不同的名稱而已。
情感淡漠是由于需要得不到滿足或需要極度加劇而引起,嗜睡分離則由于無法避免且長時間存在的焦慮而引起。
也就是說,既然焦慮是由于人際情境而導緻,那麼,嗜睡分離便是一種安全裝置,它可以減弱由于人際關系而引起之焦慮緊張的敏感性。
在思考發展曆程的這一階段時,我們隻要觀察到這一點就夠了,即這些安全動力機制的幹預似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嬰兒的紊亂狀态,直至他的意識狀态發生某個重要的改變,于是,嬰兒便入睡了。
睡眠需要的緊張 我曾多次提到意識,但沒有給它下個定義。
我認為,意識狀态必定是從嬰兒身上推斷出來的;我們馬上就會有資料表明,意識不僅僅隻是一個&ldquo假定的事實&rdquo(given)。
不過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生命從出生後的第一小時開始,就有兩種存在狀态:一種是意識,這種狀态是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暫時接受的,另一種是睡眠狀态。
睡眠作為一種生命狀态非常重要,而且從某些方面來看,它同清醒(waking)一樣複雜難懂。
至少對于人類和高等動物來說,清醒和睡眠之間的生命狀态(phasic)變化是生命延續所必不可少的。
從這個視角看,情感淡漠和嗜睡分離可被視作動力機制,盡管它們對入睡能力有嚴重的幹擾,但能夠給生命以保障。
嬰兒的大部分生命都處于睡眠狀态中。
睡眠和清醒之間的粗略劃分,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呈反向的變化。
但是,這種交互關系[記住,反向變化(inversevariation)就是一種交互關系(reciprocalrelationship)]是一種複雜的機能,絕不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有關緊張和欣快之間反向關系的例子那樣簡單。
不過,我們可以說,在不涉及其他顯著因素的情況下,嬰兒花在睡眠上的那部分時間,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呈反向的變化。
我們應該指出這一點,即從子宮外生活伊始,發展年齡(developmentalage)和實足年齡(chronologicalage)是相當的,或者幾乎相當。
但是,這種一對一的關系在生命的早期就已消失;事實上,在嬰兒生活的每一天,發展年齡和實足年齡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不像日曆或時鐘所測得的那樣一一對應。
随着讨論的繼續,我們将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整個有關需要、焦慮和睡眠的話題,而且,讨論将不斷深入。
但是,由于我依然試圖闡釋有關嬰兒期發展新紀元的思考,所以,我在稍作評論之後,将推遲對睡眠這一主題的進一步闡釋。
我已說過,生命有兩種狀态變化:睡眠和清醒。
但是,處于睡眠狀态的生命并不是一種無緊張的欣快狀态。
一個人越&ldquo需要睡眠&rdquo(needssleep),特定的緊張狀态(即存在狀态的失衡,這種狀态可以通過睡眠來緩解或矯正)就會變得越強烈;因此,睡眠和這種特定的緊張狀态有關,我們可以說,對糖的需要的滿足與對糖的需要有關。
通過這種我自以為非常充分的陳述,我就可以将你們帶入與人類生活有關的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緊張領域:除了需要引發的緊張,以及由于人際關系出現障礙而引發的緊張(我們稱之為焦慮)外,我們在這裡還有與睡眠這種生命狀态有關的緊張。
我們馬上就會發現,需要
對後者來說,如果一個人足以承受心髒的停跳(事實幾乎一直都是這樣),裝置就會一直工作下去;但是,對嬰兒來說,當恐懼和焦慮混合在一起,則很容易導緻死亡。
因此,嬰兒成長過程中的脆弱性甚于我所引證的例子中心髒的脆弱性。
在我們回頭讨論如何解決情感淡漠和焦慮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時,我想暫時性地用嗜睡分離(somnolentdetachment)這個術語來指由于長時間的嚴重焦慮而引起的保護性動力機制,以區别由于需要未得滿足而引起的保護性動力機制,即情感淡漠。
我不知道嗜睡分離的動力機制是否早在嬰兒期就已顯露出來&mdash&mdash就我所能發現的而言,想要設計出解決該問題的任何程序都是不可能的&mdash&mdash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個體後來的生活中,如果焦慮嚴重且長時間存在的話,一些與情感淡漠相似的東西就會出來幹擾焦慮。
處于情感淡漠之中的孩子和處于嗜睡分離之中的孩子,其實際表現是沒有區别的。
二者之間不存在客觀上的不同。
但是,由于我們關于生命早期階段的臆測和推斷,有很多都是從後來的生活逆向地尋找它們與初始表現形式的區别,因此,我認為,我們完全有理由這麼說,即從出生伊始,這些逃避方法或安全裝置就已經存在,隻是被冠上了不同的名稱而已。
情感淡漠是由于需要得不到滿足或需要極度加劇而引起,嗜睡分離則由于無法避免且長時間存在的焦慮而引起。
也就是說,既然焦慮是由于人際情境而導緻,那麼,嗜睡分離便是一種安全裝置,它可以減弱由于人際關系而引起之焦慮緊張的敏感性。
在思考發展曆程的這一階段時,我們隻要觀察到這一點就夠了,即這些安全動力機制的幹預似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嬰兒的紊亂狀态,直至他的意識狀态發生某個重要的改變,于是,嬰兒便入睡了。
睡眠需要的緊張 我曾多次提到意識,但沒有給它下個定義。
我認為,意識狀态必定是從嬰兒身上推斷出來的;我們馬上就會有資料表明,意識不僅僅隻是一個&ldquo假定的事實&rdquo(given)。
不過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生命從出生後的第一小時開始,就有兩種存在狀态:一種是意識,這種狀态是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暫時接受的,另一種是睡眠狀态。
睡眠作為一種生命狀态非常重要,而且從某些方面來看,它同清醒(waking)一樣複雜難懂。
至少對于人類和高等動物來說,清醒和睡眠之間的生命狀态(phasic)變化是生命延續所必不可少的。
從這個視角看,情感淡漠和嗜睡分離可被視作動力機制,盡管它們對入睡能力有嚴重的幹擾,但能夠給生命以保障。
嬰兒的大部分生命都處于睡眠狀态中。
睡眠和清醒之間的粗略劃分,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呈反向的變化。
但是,這種交互關系[記住,反向變化(inversevariation)就是一種交互關系(reciprocalrelationship)]是一種複雜的機能,絕不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有關緊張和欣快之間反向關系的例子那樣簡單。
不過,我們可以說,在不涉及其他顯著因素的情況下,嬰兒花在睡眠上的那部分時間,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呈反向的變化。
我們應該指出這一點,即從子宮外生活伊始,發展年齡(developmentalage)和實足年齡(chronologicalage)是相當的,或者幾乎相當。
但是,這種一對一的關系在生命的早期就已消失;事實上,在嬰兒生活的每一天,發展年齡和實足年齡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不像日曆或時鐘所測得的那樣一一對應。
随着讨論的繼續,我們将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整個有關需要、焦慮和睡眠的話題,而且,讨論将不斷深入。
但是,由于我依然試圖闡釋有關嬰兒期發展新紀元的思考,所以,我在稍作評論之後,将推遲對睡眠這一主題的進一步闡釋。
我已說過,生命有兩種狀态變化:睡眠和清醒。
但是,處于睡眠狀态的生命并不是一種無緊張的欣快狀态。
一個人越&ldquo需要睡眠&rdquo(needssleep),特定的緊張狀态(即存在狀态的失衡,這種狀态可以通過睡眠來緩解或矯正)就會變得越強烈;因此,睡眠和這種特定的緊張狀态有關,我們可以說,對糖的需要的滿足與對糖的需要有關。
通過這種我自以為非常充分的陳述,我就可以将你們帶入與人類生活有關的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緊張領域:除了需要引發的緊張,以及由于人際關系出現障礙而引發的緊張(我們稱之為焦慮)外,我們在這裡還有與睡眠這種生命狀态有關的緊張。
我們馬上就會發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