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為一個人的嬰兒

關燈
為姿勢緊張(posturaltension),而且,就手臂肌肉即許多其他肌肉而言,這種姿勢緊張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積極主動的休息狀态,這樣,如果有幾何的變化(changesingeometry),便可立刻生效。

     由于面部有很多這種效應器結構,因此它的姿勢緊張與臂部的情形大不一樣。

    雖然一個人在咬一根約0.3米長的鐵釘時,從其表情便可以看出,他的嚼肌和咬肌保持着一種非常高度的姿勢緊張,但即使是我們稱之為情緒表情或表情姿勢(emotionalexpressionorexpressivepostures)的這些極端例子中,這些肌肉也并非随時就能輕易地準備好行動。

    事實上,轉換面部許多肌肉的姿勢緊張模式,就會導緻面部表情出現大量的變化。

     到了嬰兒中期,僅僅是因為與育兒者及其他重要他人的接觸,嬰兒便已經習得了一些正确和錯誤的面部緊張模式。

    在所有這些學習中,最為重要的是通常稱之為微笑(smiling)的面部姿勢的協調與姿勢的變化,也就是表情的運動。

    有人可能認為(事實上,我确信多年來人們也是這樣教孩子的),人生來就有微笑或諸如此類的本能,而我認為,除此之外,人還有表達各種事情(從敬慕到厭惡等)的本能。

    但是,當我們将自己的目光移開自己的社區,去看一看那些迥然不同的文化區域(例如,在大戰以前和西方文化傳播時期的巴厘島或密克羅西亞島)的嬰兒時,這一極其簡單的觀念受到了挑戰。

    非常奇怪的是,在這些地方,有些人似乎并不具有我們所說的微笑本能,相反,他們以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來表現其微笑本能,這種方式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你在另一個相似的情境裡注意到其他人也是以這種方式表示微笑時,才知道原來那就是微笑。

    問題在于,人類面部的靜止表情無窮無盡,而且,這些所謂的表情肌肉之靜止狀态又有無數的變化。

    所以說,所謂表情之數目确實多得驚人,這些表情最初通過未分化經驗的組織,後來進一步發展成為不同區域的感覺的結合,逐漸從大量面部活動中挑選出近似于文化載體視之為表情的東西。

    這事實上就是我們的各種面部表情得以形成的方式。

     面部表情始終是姿勢緊張與運動的結合。

    也就是說,例如,一種固定的皺眉蹙額的方式,很快就會喪失其與任何人交流的能力,而且會被視為一種臉部特征。

    但是,對于彼此相識的人來說,即對于處在相同文化或幾近相同文化的居民來說,從某種暫時固定的姿勢到另一種暫時固定的姿勢的規定性變化,有着重大而又可靠的交流功能。

    這些表情都是習得的&mdash&mdash而且,這種學習是在焦慮影響之下(或沒有焦慮的影響)通過試誤進行的。

    在成功的情況下,沒有什麼禁止的東西,沒有欣快所帶來的令人不适的幹擾。

    而在失敗的情況下,欣快會産生幹擾,而且還可能是因為社會責任、對智力發展的預期,以及育兒者對嬰兒的影響等因素。

    因此,人們事實上是在焦慮的影響之下,通過試誤學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的。

    現在,我不打算在這裡讨論嬰兒在其生命伊始哭叫時是什麼樣子的,而将讨論他在滿12個月大哭叫時的樣子,到了12個月大時,嬰兒的哭叫通常會表現出育兒者的預期、較小禁忌姿勢的使用、焦慮等的大量影響。

     音素的學習 現在,我将簡要介紹另一種類型的學習,它出現于嬰兒中期,對此,我将較為詳細地做一讨論。

    如果嬰兒沒有任何遺傳上或病理學上的不幸,到了6~8個月就會出現一種學習形式,它是在以後生活中居于絕對重要地位的人類潛能的一種表現:它并非焦慮影響之下的試誤學習,而是通過學習人類榜樣或模仿人類而進行的試誤學習。

    在這裡,它不是指育兒者(她決定着成敗)帶有焦慮色彩或保護欣快的态度,而是指嬰兒業已發展了的兩個相互作用區之間的協調。

    我們在前面曾談到過協調的發展,即嬰兒将拇指放進嘴裡。

    這似乎是由人類以及某些密切相關物種之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某個相當驚人的聯結來安排的,對人類以及某些密切相關的物種來說,嘴巴是早期認識現實的主要工具。

    但是,我剛剛所說的兩個區域之間的協調,是指當我們第一次提到它時,也即當我們談到嬰兒聽見自己的哭聲時,我們尚未把它分離成區域的那種協調一緻。

    下面,我來談一談作為一個獨立的相互作用區的聽覺。

    聲音産生與聽覺區活動之間的微妙協調,随着成熟而不斷發展,此時,嬰兒正在對所聽到的各種相近的聲音&ldquo進行實驗&rdquo(experimenting)注77,不用說,這些聲音當然是他人發出的。

    嬰兒無需模仿他自己的聲音&mdash&mdash他的聲音就在那裡,而且一直都會在那裡。

    我們前面提到過的第一件事,便是出生時啼哭(birthcry),我曾提出,這種啼哭是嬰兒聽得到的,但是,它也很可能是通過骨傳導(boneconduction)或其他固體傳導(solidconduction)才聽到的。

    不過,我現在要談論的是試誤學習這個較長時間的過程,據此,嬰兒開始使他自己發出的聲音接近于他所聽到的聲音。

    這一發展(追本溯源,往往出自我們平常稱之為咯咯聲和咕咕聲等頗為奇怪的噪聲)在之後數月裡繼續發展,經過牙牙學語的階段,真正到達聲音連續體上的那些特定站點(particularstations),這些站點就是音素(phonemes),嬰兒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就是憑借這些音素來建構其語言的。

    如果嬰兒失聰,那麼,這種發展就不可能出現;如果嬰兒生活在一個完全寂然無聲的環境裡,那麼,這種發展也不可能出現。

    但是,除了這些情形之外,早在嬰兒出生後8個月,聽覺感受器和發聲器之間的協調便已經開始表現出來,事實上還獲得了正确發音所需的初步能力,不久之後,語言的整個結構便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