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們之間也彼此懷疑;同時他們變得對革新上瘾,因為他們經常不得不偏離他們的習慣。
因此獨裁者喜愛的所有地帶一律是氣候溫和之處。
321 [Pütz]愛的快樂,也指高度性興奮(該詞源于希臘性愛女神阿芙洛狄特)。
[Pütz]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争的第十個年頭從一個預言得知,隻有使用赫拉克勒斯的弓箭,才能攻占特洛伊。
該弓箭在被遺棄于雷諾斯島上的傷員菲羅克忒忒斯手裡。
狡詐的奧德修斯利用天真的涅俄普托羅摩斯&mdash&mdash阿喀琉斯的兒子&mdash&mdash将菲羅克忒忒斯接到特洛伊。
根據索福克洛斯的戲劇《菲羅克忒忒斯》(公元前409),涅俄普托羅摩斯為自己幫助實施奧德修斯的狡詐計劃而羞愧,打算将受傷的菲羅克忒忒斯帶回希臘。
但是赫拉克勒斯卻顯身并命令菲羅克忒忒斯一起到特洛伊去并參加戰鬥;在那裡他也會康複。
在特洛伊,康複了的菲羅克忒忒斯用一隻毒箭殺死了帕裡斯。
[Pütz]源于希臘語propylon[前廳];在古代,當然也在特洛伊,人們建立巨大的帶紀念柱的前廳,作為神殿、宮殿和公共建築的突出部分。
前廳(Propyläen)也指歌德在1798&mdash1800年間所編藝術雜志,這些雜志被認為好像應該像前廳一樣通向完美典範。
[229]無辜蘊含的危險。
&mdash&mdash無辜的人總是最容易淪為受害者,因為他們的無知妨礙他們區分适度和過量并及時提醒自己适可而止。
因此,無辜的也即無知的青年女性最初熱衷于頻繁的雲雨之歡,當其丈夫後來不幸病倒或早衰了,就會感到難耐的寂寞;正是由于這種不懷惡意的和深信不疑的女兒之心,使其覺得頻繁的雲雨之歡(Aphrodisien)正當而合适,從而養成了一種需求,決定了未來的強烈掙紮與困厄。
概言之:誰愛上某人或某物,但卻對他愛上的人或物沒有了解,誰就會成為他若看清楚就不會愛的東西的俘虜。
在所有需要經驗、警惕和預防措施的地方,最無可救藥的人必定是天真的人;對于擺到他面前的任何事物的殘渣和苦果,他都不得不一飲而盡。
我們不妨看一下所有君主、教會、宗派、政黨和集團的實踐,在這些地方,天真的人總是被當作最危險、最惡毒陷阱的最甜美的誘餌&mdash&mdash正如奧德修斯利用天真少年涅俄普托羅摩斯騙取生病的隐居者和雷諾斯島的魔鬼的弓箭。
&mdash&mdash基督教出于對塵世的蔑視,把無知弄成了一種美德:基督教的無辜,這也許是因為,正如我們上面所說,這種無辜最經常的結果是罪過、罪惡感和絕望,因而弄成了這樣一種美德,即一種繞道地獄通向天堂的美德:因為隻有現在,基督教救贖的幽暗前廳(Propyläen)才能開啟,隻有現在,對死後第二次無辜的許諾才起作用&mdash&mdash這是基督教最美妙的發明之一。
322 [230]盡可能不用醫生地生活。
&mdash&mdash在我看來,接受醫生治療的病人比自己照料自己的病人更不關心自己的健康。
在前一種情況下,他隻要按部就班地遵守醫生的指令就行了,而在後一種情況下,他更多地注意到了這些指令的目的也就是他自己的健康,他服從得更多,将自己置于比他的醫生可能強迫他的紀律更嚴厲的約束之下。
&mdash&mdash一切規則都有這種作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不再注意規則的根本目的,變得漫不經心。
&mdash&mdash想一想吧!當人類無保留地相信上帝,将上帝當作他們的醫生,說&ldquo願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rdquo,他們該是如何極度放縱自己和敗壞自己啊! 323 天空的變暗。
&mdash&mdash你知道那些羞怯的人的複仇嗎?他們在社會中的舉止就像是有人偷走了他們的四肢?你知道那些謙卑如基督徒、日夜在世界上潛行遊蕩的人的複仇嗎?你知道那些總是急忙做出判斷又總是很快被判斷為錯誤的人的複仇嗎?你知道各種各樣的醉鬼&mdash&mdash對他們來說,清晨永遠是一天中最悲慘的時光&mdash&mdash的複仇嗎?你知道所有不再有勇氣恢複健康的弱者、病人和壓抑者的複仇嗎?這些可憐的複仇者,更不用說他們的可憐的複仇行動,是數不清的。
空氣中充滿了他們所施放的惡意冷箭的不停的嗖嗖聲,以至于生活的太陽和天空都因此變得暗淡了&mdash&mdash不僅是他們的天空,更多地是我們的、其他人的、剩餘的人的天空:這比他們在我們心靈上和皮膚上留下的道道傷痕還要糟糕。
[231]難道我們不是因為長時間沒有見到天空和太陽而有時竟然否認它們存在嗎?&mdash&mdash那就是說:孤獨!為此也要孤獨! 324 [譯注]&ldquo哲學&rdquo,Pütz版為&ldquo心理學&rdquo。
[KSA]&ldquo哲學&rdquo,在第一版中為&ldquo心理學&rdquo(大八開版全集),手稿中缺。
[Pütz]這些标志再次刻畫了瓦格納及其音樂的特征。
[KSA]結尾部分草稿:這是德意志原創天才最新推出的鬧劇。
演員的哲學。
&mdash&mdash所有偉大演員都有一種幸福的幻覺,以為其所扮演的曆史人物真像他們扮演他們時所感覺那樣感覺&mdash&mdash但他們完全錯了:他們的模仿和揣度的力量,雖然他們一心要将其說成是千裡眼式的能力,卻隻能深入到讓我們理解姿勢、聲音、面部表情和任何外表事物的程度;這也就是說,他們捕捉到某個大英雄、政治家、将領、野心家、嫉妒者、絕望者的靈魂的影子,相當靠近了靈魂,但卻沒有深入靈魂的内部,深入對象的精神。
如果隻要有演員的千裡眼,而不需要思想家、專家和專業人員的艱苦勞作,就可以澄清一個對象的本質,這可真是一個天大的發現!每當聽到這種自負,我們都應該記住,演員不過是一個完美的猴子,而且如此是一個猴子,以至于他不能相信什麼&ldquo本質&rdquo或&ldquo本質的&rdquo:在他那裡,一切無非表演、台詞、姿勢、舞台、布景和觀衆。
325 [Pütz]衛斯理(JohnWesley,1703&mdash1791),循道宗的創立者,1738年他作為英國聖公會的牧師&ldquo皈依&rdquo新教兄弟會的精神。
他多次旅行宣傳循道宗,使其在英格蘭成為一種群衆運動,在美國得到廣泛傳播。
作為宗教覺醒運動,循道宗反對聖公會的理性主義和僵化教條,并在衛斯理死後脫離聖公會。
循道宗接受宗教改革的原則,強調罪和神的救恩的普遍性、通過忏悔(皈依)獲得拯救,以及強調個人對拯救的确信和對神聖化的不懈追求。
[Pütz]伯勒爾(PeterBöhler,1712&mdash1775),盎格魯-薩克遜兄弟會的主要教會上層人物,來自親岑道夫伯爵(NikolausLudwigvonZinzendorf,1700&mdash1760)的圈子。
親岑道夫作為虔信派摩拉維亞兄弟會的創始人,通過伯勒爾影響了循道宗創始人衛斯理。
[Pütz]引文出自萊基(Lecky):《18世紀英國史》,卷2,章9,頁600。
離群索居地生活和信仰。
&mdash&mdash成為時代的先知和奇人,其方法古今一轍:離群索居地生活,幾乎沒有什麼知識,少許觀念和極端自負&mdash&mdash最終這樣一種信念就會如約而至我們這裡,即人類離開我們就無法生活,因為很顯然,我們可以離開人類而生活![232]一旦這種信念在這兒了,人們也就找到了信仰。
最後,對想要這樣做的人還有一個建議(這是衛斯理的精神教師伯勒爾送給他的):&ldquo喋喋不休宣講信仰直到你擁有它,然後你就會因為擁有它而喋喋不休地宣講它!&rdquo&mdash&mdash 326 認識其環境。
&mdash&mdash我們可以評估我們的各種不同力量表現,但是不能評估我們的力量本身。
環境不僅對我們掩蓋和揭示我們的力量&mdash&mdash不!它還放大或縮小它們。
人們應該将自己看作一可變量,他的工作能力在有利的環境下也許可以不亞于最高的量:因此,人們應該思考環境并且在觀察環境中不畏任何辛勞。
327 [Pütz]尼采選擇文學題材中永不停歇的引誘者唐璜作為比喻。
對其引誘技藝之常新的犧牲品的逐獵給予唐璜享受,而他對他所引誘的女性的愛僅僅是一個借口。
[Pütz]苦艾酒是一種(有害健康的)以苦艾為原料制成的烈性酒。
硝酸被用來分解一種金銀合金。
[譯注]石客:被唐璜邀請到他家赴宴的石頭雕像。
生前本是騎士長,因已有未婚夫的女兒被唐璜引誘,他找唐璜決鬥緻被殺。
唐璜在又一次引誘與逃離中無意來到墓地,看到了被他殺死的騎士長的雕像并受到警告。
唐璜無所畏懼地邀請石像來家中赴宴,石像如約而至并令唐璜悔改,唐璜不從以至于被地獄烈火吞滅。
一個寓言。
&mdash&mdash知識的唐璜:他還沒有被任何哲學家或詩人發現過。
他對已知的東西沒有興趣,隻有知識的追逐和探索才能打動他,引誘他,吸引他&mdash&mdash直到最高和最遠的知識星座!&mdash&mdash直至最後,除了那些絕對有害的知識以外,再沒有什麼知識留下來讓他追求了,他像一個酗酒者一樣最終喝起了苦艾酒和硝酸。
最後他開始想要地獄&mdash&mdash這是誘惑着他的最後的知識!也許這種知識也像所有知識一樣,也會使他失望。
于是他不得不被留在了永恒裡,被牢牢釘進失望裡,而且他自己變成了那位石客,帶着對他不再有份享用的一頓知識的晚餐的渴望!&mdash&mdash因為整個物質世界再沒有任何一點食物可以用來款待這位饑腸辘辘的人了。
328 [Pütz]由于加爾文-清教的傳統,在英格蘭,&ldquo禮拜日神聖化&rdquo,對世俗的娛樂、工作甚至孩子的遊戲的禁止,獲得了一種特别的重要意義。
[233]理想主義理論說明了什麼。
&mdash&mdash最保險地遇到理想主義的地方,是在毫不遲疑的實幹家那裡;因為他們的聲望需要理想的光輝。
他們本能地追求這種光輝,不認為這樣做有任何僞善:就像一個英國人很少覺得其基督教信仰和禮拜日聖化(Sonntagsheiligung)有什麼僞善一樣。
反過來:耽于沉思的人物,他們必須嚴于律己反對一切異想天開,而且也畏懼于幻想之名聲,惟有冷酷嚴厲的現實主義理論才能使他們滿意:由于同樣的本能的強迫而去追求現實主義理論,而同時又未喪失其真誠。
329 對快樂進行诋毀者。
&mdash&mdash深受生活所傷害的人,懷疑一切快樂,仿佛這種快樂始終是淺薄而幼稚的,仿佛它透露着一種非理性。
見此光景,人們隻會覺得可憐和同情他們,就好像當人們看見一個垂死的小孩在病床上還戀戀不舍地玩着他的玩具時。
這樣的人看見了隐藏在所有玫瑰下的墳墓;娛樂、喧嚷、快樂的音樂,在他們看來都像重病之人最後的自欺,最後一刻還想啜飲生命的沉醉。
但是,關于快樂的這種判斷,無非是從他們那疲倦和疾病的陰森和晦暗之根底上反射而來的光:它本身是某種感動人的、非理性的、催逼人同情的東西,是的,甚至是帶有某種孩子式和孩子氣的東西,然而卻是來自伴随老年而來和作為死亡前驅的第二個兒童期。
330 [234]還不夠!&mdash&mdash僅證明某事是不夠的,還必須能誘使或促使别人去做這事。
因此,有知識的人應該學會說出他的智慧:而且經常說,以至于它聽起來像是愚蠢! 331 正當性及其界限。
&mdash&mdash禁欲主義對這些人來說,是一種正當的思維方式。
他們不得不摒除自己的感官欲望,因為後者是盛怒的食肉動物。
但也僅僅是對這些人而已。
332 浮誇的風格。
&mdash&mdash一個藝術家,如果不是把自己的高漲的情感在作品中發洩出來,從而使自己變得輕松,而是要直接傳達這種高漲的情感,他就會變得誇誇其談,他的風格就是浮誇的風格。
333 &ldquo人性。
&rdquo&mdash&mdash我們不認為動物是道德存在。
但你覺得動物會認為我們是道德存在嗎?&mdash&mdash如果動物能開口說話,它會說:&ldquo&lsquo人性&rsquo乃是偏見,我們動物至少沒有患這種病。
&rdquo 334 慈善家。
&mdash&mdash慈善家滿足了自己内心的某種需要,當他行善時。
這需要越強烈,他就越不為滿足其需要的人着想,[235]他變得粗暴,有時甚至侮辱人。
(人們說這話是根據猶太人的善行和博愛的:衆所周知,他們這方面比其他民族更熱烈。
) 335 為了讓愛被感受為愛。
&mdash&mdash為了能夠對其他人做出那被稱為善和愛的博愛之僞裝,我們首先必須對自己誠實和非常了解自己。
336 我們會做得出什麼?&mdash&mdash有人被他不肖、邪惡的兒子折磨了一整天,忍無可忍,到了晚上殺死了他,然後舒了一口氣,對剩餘的家人說:&ldquo好了!現在我們可以安心睡覺了!&rdquo&mdash&mdash天知道我們在情境的驅使下會做出什麼事來! 337 &ldquo自然。
&rdquo&mdash&mdash至少在他的缺點方面,他是自然的&mdash&mdash這也許是可以給予拙劣藝術家的唯一贊美,他在其他方面都是做作的和不誠實的。
因此,這樣一位藝術家剛好會滿不在乎地放大他的缺點。
338 替代性良知。
&mdash&mdash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良知:若這另一個人沒有其他良知,這良知就尤為重要。
339 [Pütz]參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第一部分,第一卷,第二章(&ldquo純粹實踐理性的動機&rdquo)。
[236]義務之變遷。
&mdash&mdash當我們的義務不再是負擔,經過長期實踐後變成了一種樂趣和一種需要,與我們的義務&mdash&mdash也即我們現在的樂趣&mdash&mdash相對應的其他人的權利就變成了給我們帶來愉快的東西。
從此以後,由于他們對我們的權利,其他人變成了可愛的對象,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隻是我們畏懼和尊敬的對象。
承認和支持他們的權利範圍,現在對我們來說就是承認和支持我們的快樂。
當靜寂教徒不再覺得他們的基督教信仰是一種負擔,當他們隻有在上帝那裡才能體驗到歡樂時,他們把&ldquo一切為了主的榮耀&rdquo當作其箴言:他們在這條戒律下做的一切不再是一種犧牲;他們的箴言也可以說成是:&ldquo一切為了我們自己的快樂!&rdquo要求義務必須是負擔&mdash&mdash像康德所做的那樣&mdash&mdash實際上就是要求它永遠不會成為習慣和習俗:這一要求中藏着一絲苦行者之殘酷的殘餘。
340 表象反對曆史學家。
&mdash&mdash誰都知道,人來源于母親的身體,但當孩子長大,與母親比肩而立,這種假設顯得十分荒唐;它有了反對自己的表象。
341 錯認的好處。
&mdash&mdash某君嘗言,在其童年時期,他對憂郁性格的耽于幻想是如此鄙視,以至于直到他長大和步入中年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性格:它恰恰是一種憂郁性格。
他宣稱這是一切可能無知中最好的無知。
342 [237]别搞錯。
&mdash&mdash确實,他從各個方面考察事物;所以,你們以為他是真正熱愛知識的。
但實際上,他隻是想壓低價格,讨價還價&mdash&mdash他想買它。
343 [Pütz]高柱苦行僧,源于希臘文stylos(柱子)。
基督教修行的特殊形式,4&mdash6世紀在東方教會裡一度廣泛傳播。
為了更接近上帝,隐居者在一根柱子上孤獨地生活,并且将這種站立作為禁欲練習而常至筋疲力盡。
他們常常是朝聖的目标,而且作為預言者有巨大的影響。
自稱道德的。
&mdash&mdash你們永遠不會對自己不滿,永遠不會尋自己的煩惱&mdash&mdash你們稱之為你們的道德傾向!好吧,别人也許會稱之為你們的膽怯。
但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們永遠不會周遊世界(而這個世界就是你們自己!),對你們來說,自身永遠是一種意外,是鄉土之上的一片鄉土!難道你們以為,我們這些與你不同觀點的人,是因為我們是十足的傻瓜,才貿然走進自己的沙漠、沼澤和冰川,像那坐在柱子上修行的人(Säulenheiligen)一樣自尋煩惱和痛苦嗎? 344 [Pütz]生活在公元前8世紀,西方最早的史詩詩人,希臘人認為他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幾千年來被閱讀最多和最為人贊美的詩人。
希臘人崇敬他,将他看作他們自己的人的形象和神的世界的第一個真正的創造者。
尼采在荷馬身上看到的也同樣是希臘人的代表。
此外,尼采在此援引賀拉斯的《詩藝》,據《詩藝》,&ldquo大才如荷馬者亦時有疏忽&rdquo,雖然人們&ldquo打個盹&rdquo原諒了他的作品的冗長(行359以下)。
尼采關于&ldquo具有失眠之野心的藝術家&rdquo的評論在賀拉斯的文字中也找到了其對應,或者更準确地說,在亞曆山大大帝天真的禦用詩人利科勒斯(Choirilos)身上找到勤奮卻拙劣的文學家的原型(賀拉斯:《詩藝》,行356以下)。
([譯按]中譯參賀拉斯:《詩藝》,楊周翰譯,見《詩學·詩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頁156:&ldquo同樣,我認為一個詩人老犯錯誤,那一定變成利科勒斯第二:偶爾寫出三兩句好詩反倒會使人驚訝大笑。
當然,大詩人荷馬打瞌睡的時候,我也不能忍受;不過作品長了,瞌睡來襲,也是情有可原的。
&rdquo)失策中的精巧之處。
&mdash&mdash如果像人們所說,荷馬有時也會打盹,那他也比那些具有失眠之野心的藝術家更聰明。
人們必須讓贊揚者喘口氣,通過不時把他們變成指責者;因為沒人能夠忍受持續不斷地閃耀着并清醒着的善意;這樣一位大師走在我們前面時,他就變成了讓人痛恨的管教大師,而不是使人感到舒适愉快。
345 我們的幸福不是贊成或反對的論據。
&mdash&mdash許多人隻能獲得很少的幸福,這不是對其智慧的反駁,[238]不是對這種智慧沒有給他們提供更多幸福的指責,正如許多人死去和其他一些人總是處在病中不是對醫學的反駁。
一個人幸運地找到了能夠實現其最大幸福的生存哲學,這是可能的,但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的生活因此就不再是可憐的,就是值得羨慕的。
346 仇女性者。
&mdash&mdash&ldquo女人是我們的敵人&rdquo,一個對其他男人這樣說的男人表現了一種毫無節制的欲望,這種沖動不僅痛恨自身,而且還痛恨其滿足手段。
347 演說家之學校。
&mdash&mdash沉默一年,就會忘掉閑聊,學會雄辯。
畢達哥拉斯派是當時最好的政治家。
348 權力感。
&mdash&mdash記住這區别:有人想獲得權力感,一切手段都會用,不會輕視任何滋長其權力感的養料;有人已擁有權力感,其口味則變刁,越來越考究;他現在很難找到還能使他滿意的東西。
349 甚至并非那樣重要。
&mdash&mdash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正在死亡,心裡常會浮現出一種想法&mdash&mdash但由于一種虛假的行禮如儀的觀念,我們立刻就會将這種想法壓制下去:死并不像通常人們煞有介事地認為的那樣重要;[239]臨近死亡者在其一生中也許已經喪失了比他馬上要喪失的重要得多的東西。
很明顯,在這裡,結局并不就是目标。
350 如何最好地許諾。
&mdash&mdash做出一個許諾時,構成許諾的不是說出的言辭,而是隐藏在言辭背後的未說出的東西。
事實上,言辭甚至削弱了許諾,因其釋放和消耗了許諾的一部分力量。
因此,伸出你的手,閉上你的嘴&mdash&mdash如此你就立下了最可靠的誓約。
351 通常的誤解。
&mdash&mdash在談話中可看到,某人設下圈套,讓旁人鑽,但卻非如人們所想,出于惡意,而是出于逞機鋒之樂;還有人專門備下笑料,故意打下一結,使旁人扯散:其非如人們所想,出于善意,而是出于惡意和對尋常心智的輕視。
352 焦點。
&mdash&mdash當人們被羞恥突然襲擊時,那種感覺就會非常強烈地出現:&ldquo我是世界的焦點!&rdquo于是人們就站在那兒,麻木地,像處于洶湧的波濤中,感覺像被一隻巨大的眼睛搞得眼花缭亂,那隻眼睛從各個方面看向我們并看穿我們。
353 [Pütz]尼采在此轉述費希特原話的大意。
在其反對1788年普魯士書報檢查令的《向歐洲各國君主索回思想自由》(1793)一文中,費希特将&ldquo思想自由&rdquo,也就是發表意見的自由,理解為追求真理的前提條件。
在這一背景下他要求:&ldquo君主,你無權壓制我們的思想自由[&hellip&hellip],當你周圍的世界倒台,你和你的一夥将要被埋葬在你們的廢墟之下。
&rdquo(費希特《巴伐利亞科學院全集》,斯圖加特1964年以後,系列一,卷一,頁187)[240]言論自由。
&mdash&mdash&ldquo必須說出真理,哪怕這世界因此化為齑粉!&rdquo&mdash&mdash了不起的費希特豪氣幹雲地說!&mdash&mdash說得好!沒錯!但那也得人擁有真理!&mdash&mdash但是他若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說出自己意見,即使這會帶來混亂。
那麼,就此,我們還可以跟他争論一番。
354 勇于受苦。
&mdash&mdash時至今日,我們已能忍受許多痛苦;我們的胃已進化得相當完美,足以吞下如許堅硬之食物。
事實上,若沒有這些痛苦,我們也許會覺得生活的
因此獨裁者喜愛的所有地帶一律是氣候溫和之處。
321 [Pütz]愛的快樂,也指高度性興奮(該詞源于希臘性愛女神阿芙洛狄特)。
[Pütz]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争的第十個年頭從一個預言得知,隻有使用赫拉克勒斯的弓箭,才能攻占特洛伊。
該弓箭在被遺棄于雷諾斯島上的傷員菲羅克忒忒斯手裡。
狡詐的奧德修斯利用天真的涅俄普托羅摩斯&mdash&mdash阿喀琉斯的兒子&mdash&mdash将菲羅克忒忒斯接到特洛伊。
根據索福克洛斯的戲劇《菲羅克忒忒斯》(公元前409),涅俄普托羅摩斯為自己幫助實施奧德修斯的狡詐計劃而羞愧,打算将受傷的菲羅克忒忒斯帶回希臘。
但是赫拉克勒斯卻顯身并命令菲羅克忒忒斯一起到特洛伊去并參加戰鬥;在那裡他也會康複。
在特洛伊,康複了的菲羅克忒忒斯用一隻毒箭殺死了帕裡斯。
[Pütz]源于希臘語propylon[前廳];在古代,當然也在特洛伊,人們建立巨大的帶紀念柱的前廳,作為神殿、宮殿和公共建築的突出部分。
前廳(Propyläen)也指歌德在1798&mdash1800年間所編藝術雜志,這些雜志被認為好像應該像前廳一樣通向完美典範。
[229]無辜蘊含的危險。
&mdash&mdash無辜的人總是最容易淪為受害者,因為他們的無知妨礙他們區分适度和過量并及時提醒自己适可而止。
因此,無辜的也即無知的青年女性最初熱衷于頻繁的雲雨之歡,當其丈夫後來不幸病倒或早衰了,就會感到難耐的寂寞;正是由于這種不懷惡意的和深信不疑的女兒之心,使其覺得頻繁的雲雨之歡(Aphrodisien)正當而合适,從而養成了一種需求,決定了未來的強烈掙紮與困厄。
概言之:誰愛上某人或某物,但卻對他愛上的人或物沒有了解,誰就會成為他若看清楚就不會愛的東西的俘虜。
在所有需要經驗、警惕和預防措施的地方,最無可救藥的人必定是天真的人;對于擺到他面前的任何事物的殘渣和苦果,他都不得不一飲而盡。
我們不妨看一下所有君主、教會、宗派、政黨和集團的實踐,在這些地方,天真的人總是被當作最危險、最惡毒陷阱的最甜美的誘餌&mdash&mdash正如奧德修斯利用天真少年涅俄普托羅摩斯騙取生病的隐居者和雷諾斯島的魔鬼的弓箭。
&mdash&mdash基督教出于對塵世的蔑視,把無知弄成了一種美德:基督教的無辜,這也許是因為,正如我們上面所說,這種無辜最經常的結果是罪過、罪惡感和絕望,因而弄成了這樣一種美德,即一種繞道地獄通向天堂的美德:因為隻有現在,基督教救贖的幽暗前廳(Propyläen)才能開啟,隻有現在,對死後第二次無辜的許諾才起作用&mdash&mdash這是基督教最美妙的發明之一。
322 [230]盡可能不用醫生地生活。
&mdash&mdash在我看來,接受醫生治療的病人比自己照料自己的病人更不關心自己的健康。
在前一種情況下,他隻要按部就班地遵守醫生的指令就行了,而在後一種情況下,他更多地注意到了這些指令的目的也就是他自己的健康,他服從得更多,将自己置于比他的醫生可能強迫他的紀律更嚴厲的約束之下。
&mdash&mdash一切規則都有這種作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不再注意規則的根本目的,變得漫不經心。
&mdash&mdash想一想吧!當人類無保留地相信上帝,将上帝當作他們的醫生,說&ldquo願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rdquo,他們該是如何極度放縱自己和敗壞自己啊! 323 天空的變暗。
&mdash&mdash你知道那些羞怯的人的複仇嗎?他們在社會中的舉止就像是有人偷走了他們的四肢?你知道那些謙卑如基督徒、日夜在世界上潛行遊蕩的人的複仇嗎?你知道那些總是急忙做出判斷又總是很快被判斷為錯誤的人的複仇嗎?你知道各種各樣的醉鬼&mdash&mdash對他們來說,清晨永遠是一天中最悲慘的時光&mdash&mdash的複仇嗎?你知道所有不再有勇氣恢複健康的弱者、病人和壓抑者的複仇嗎?這些可憐的複仇者,更不用說他們的可憐的複仇行動,是數不清的。
空氣中充滿了他們所施放的惡意冷箭的不停的嗖嗖聲,以至于生活的太陽和天空都因此變得暗淡了&mdash&mdash不僅是他們的天空,更多地是我們的、其他人的、剩餘的人的天空:這比他們在我們心靈上和皮膚上留下的道道傷痕還要糟糕。
[231]難道我們不是因為長時間沒有見到天空和太陽而有時竟然否認它們存在嗎?&mdash&mdash那就是說:孤獨!為此也要孤獨! 324 [譯注]&ldquo哲學&rdquo,Pütz版為&ldquo心理學&rdquo。
[KSA]&ldquo哲學&rdquo,在第一版中為&ldquo心理學&rdquo(大八開版全集),手稿中缺。
[Pütz]這些标志再次刻畫了瓦格納及其音樂的特征。
[KSA]結尾部分草稿:這是德意志原創天才最新推出的鬧劇。
演員的哲學。
&mdash&mdash所有偉大演員都有一種幸福的幻覺,以為其所扮演的曆史人物真像他們扮演他們時所感覺那樣感覺&mdash&mdash但他們完全錯了:他們的模仿和揣度的力量,雖然他們一心要将其說成是千裡眼式的能力,卻隻能深入到讓我們理解姿勢、聲音、面部表情和任何外表事物的程度;這也就是說,他們捕捉到某個大英雄、政治家、将領、野心家、嫉妒者、絕望者的靈魂的影子,相當靠近了靈魂,但卻沒有深入靈魂的内部,深入對象的精神。
如果隻要有演員的千裡眼,而不需要思想家、專家和專業人員的艱苦勞作,就可以澄清一個對象的本質,這可真是一個天大的發現!每當聽到這種自負,我們都應該記住,演員不過是一個完美的猴子,而且如此是一個猴子,以至于他不能相信什麼&ldquo本質&rdquo或&ldquo本質的&rdquo:在他那裡,一切無非表演、台詞、姿勢、舞台、布景和觀衆。
325 [Pütz]衛斯理(JohnWesley,1703&mdash1791),循道宗的創立者,1738年他作為英國聖公會的牧師&ldquo皈依&rdquo新教兄弟會的精神。
他多次旅行宣傳循道宗,使其在英格蘭成為一種群衆運動,在美國得到廣泛傳播。
作為宗教覺醒運動,循道宗反對聖公會的理性主義和僵化教條,并在衛斯理死後脫離聖公會。
循道宗接受宗教改革的原則,強調罪和神的救恩的普遍性、通過忏悔(皈依)獲得拯救,以及強調個人對拯救的确信和對神聖化的不懈追求。
[Pütz]伯勒爾(PeterBöhler,1712&mdash1775),盎格魯-薩克遜兄弟會的主要教會上層人物,來自親岑道夫伯爵(NikolausLudwigvonZinzendorf,1700&mdash1760)的圈子。
親岑道夫作為虔信派摩拉維亞兄弟會的創始人,通過伯勒爾影響了循道宗創始人衛斯理。
[Pütz]引文出自萊基(Lecky):《18世紀英國史》,卷2,章9,頁600。
離群索居地生活和信仰。
&mdash&mdash成為時代的先知和奇人,其方法古今一轍:離群索居地生活,幾乎沒有什麼知識,少許觀念和極端自負&mdash&mdash最終這樣一種信念就會如約而至我們這裡,即人類離開我們就無法生活,因為很顯然,我們可以離開人類而生活![232]一旦這種信念在這兒了,人們也就找到了信仰。
最後,對想要這樣做的人還有一個建議(這是衛斯理的精神教師伯勒爾送給他的):&ldquo喋喋不休宣講信仰直到你擁有它,然後你就會因為擁有它而喋喋不休地宣講它!&rdquo&mdash&mdash 326 認識其環境。
&mdash&mdash我們可以評估我們的各種不同力量表現,但是不能評估我們的力量本身。
環境不僅對我們掩蓋和揭示我們的力量&mdash&mdash不!它還放大或縮小它們。
人們應該将自己看作一可變量,他的工作能力在有利的環境下也許可以不亞于最高的量:因此,人們應該思考環境并且在觀察環境中不畏任何辛勞。
327 [Pütz]尼采選擇文學題材中永不停歇的引誘者唐璜作為比喻。
對其引誘技藝之常新的犧牲品的逐獵給予唐璜享受,而他對他所引誘的女性的愛僅僅是一個借口。
[Pütz]苦艾酒是一種(有害健康的)以苦艾為原料制成的烈性酒。
硝酸被用來分解一種金銀合金。
[譯注]石客:被唐璜邀請到他家赴宴的石頭雕像。
生前本是騎士長,因已有未婚夫的女兒被唐璜引誘,他找唐璜決鬥緻被殺。
唐璜在又一次引誘與逃離中無意來到墓地,看到了被他殺死的騎士長的雕像并受到警告。
唐璜無所畏懼地邀請石像來家中赴宴,石像如約而至并令唐璜悔改,唐璜不從以至于被地獄烈火吞滅。
一個寓言。
&mdash&mdash知識的唐璜:他還沒有被任何哲學家或詩人發現過。
他對已知的東西沒有興趣,隻有知識的追逐和探索才能打動他,引誘他,吸引他&mdash&mdash直到最高和最遠的知識星座!&mdash&mdash直至最後,除了那些絕對有害的知識以外,再沒有什麼知識留下來讓他追求了,他像一個酗酒者一樣最終喝起了苦艾酒和硝酸。
最後他開始想要地獄&mdash&mdash這是誘惑着他的最後的知識!也許這種知識也像所有知識一樣,也會使他失望。
于是他不得不被留在了永恒裡,被牢牢釘進失望裡,而且他自己變成了那位石客,帶着對他不再有份享用的一頓知識的晚餐的渴望!&mdash&mdash因為整個物質世界再沒有任何一點食物可以用來款待這位饑腸辘辘的人了。
328 [Pütz]由于加爾文-清教的傳統,在英格蘭,&ldquo禮拜日神聖化&rdquo,對世俗的娛樂、工作甚至孩子的遊戲的禁止,獲得了一種特别的重要意義。
[233]理想主義理論說明了什麼。
&mdash&mdash最保險地遇到理想主義的地方,是在毫不遲疑的實幹家那裡;因為他們的聲望需要理想的光輝。
他們本能地追求這種光輝,不認為這樣做有任何僞善:就像一個英國人很少覺得其基督教信仰和禮拜日聖化(Sonntagsheiligung)有什麼僞善一樣。
反過來:耽于沉思的人物,他們必須嚴于律己反對一切異想天開,而且也畏懼于幻想之名聲,惟有冷酷嚴厲的現實主義理論才能使他們滿意:由于同樣的本能的強迫而去追求現實主義理論,而同時又未喪失其真誠。
329 對快樂進行诋毀者。
&mdash&mdash深受生活所傷害的人,懷疑一切快樂,仿佛這種快樂始終是淺薄而幼稚的,仿佛它透露着一種非理性。
見此光景,人們隻會覺得可憐和同情他們,就好像當人們看見一個垂死的小孩在病床上還戀戀不舍地玩着他的玩具時。
這樣的人看見了隐藏在所有玫瑰下的墳墓;娛樂、喧嚷、快樂的音樂,在他們看來都像重病之人最後的自欺,最後一刻還想啜飲生命的沉醉。
但是,關于快樂的這種判斷,無非是從他們那疲倦和疾病的陰森和晦暗之根底上反射而來的光:它本身是某種感動人的、非理性的、催逼人同情的東西,是的,甚至是帶有某種孩子式和孩子氣的東西,然而卻是來自伴随老年而來和作為死亡前驅的第二個兒童期。
330 [234]還不夠!&mdash&mdash僅證明某事是不夠的,還必須能誘使或促使别人去做這事。
因此,有知識的人應該學會說出他的智慧:而且經常說,以至于它聽起來像是愚蠢! 331 正當性及其界限。
&mdash&mdash禁欲主義對這些人來說,是一種正當的思維方式。
他們不得不摒除自己的感官欲望,因為後者是盛怒的食肉動物。
但也僅僅是對這些人而已。
332 浮誇的風格。
&mdash&mdash一個藝術家,如果不是把自己的高漲的情感在作品中發洩出來,從而使自己變得輕松,而是要直接傳達這種高漲的情感,他就會變得誇誇其談,他的風格就是浮誇的風格。
333 &ldquo人性。
&rdquo&mdash&mdash我們不認為動物是道德存在。
但你覺得動物會認為我們是道德存在嗎?&mdash&mdash如果動物能開口說話,它會說:&ldquo&lsquo人性&rsquo乃是偏見,我們動物至少沒有患這種病。
&rdquo 334 慈善家。
&mdash&mdash慈善家滿足了自己内心的某種需要,當他行善時。
這需要越強烈,他就越不為滿足其需要的人着想,[235]他變得粗暴,有時甚至侮辱人。
(人們說這話是根據猶太人的善行和博愛的:衆所周知,他們這方面比其他民族更熱烈。
) 335 為了讓愛被感受為愛。
&mdash&mdash為了能夠對其他人做出那被稱為善和愛的博愛之僞裝,我們首先必須對自己誠實和非常了解自己。
336 我們會做得出什麼?&mdash&mdash有人被他不肖、邪惡的兒子折磨了一整天,忍無可忍,到了晚上殺死了他,然後舒了一口氣,對剩餘的家人說:&ldquo好了!現在我們可以安心睡覺了!&rdquo&mdash&mdash天知道我們在情境的驅使下會做出什麼事來! 337 &ldquo自然。
&rdquo&mdash&mdash至少在他的缺點方面,他是自然的&mdash&mdash這也許是可以給予拙劣藝術家的唯一贊美,他在其他方面都是做作的和不誠實的。
因此,這樣一位藝術家剛好會滿不在乎地放大他的缺點。
338 替代性良知。
&mdash&mdash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良知:若這另一個人沒有其他良知,這良知就尤為重要。
339 [Pütz]參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第一部分,第一卷,第二章(&ldquo純粹實踐理性的動機&rdquo)。
[236]義務之變遷。
&mdash&mdash當我們的義務不再是負擔,經過長期實踐後變成了一種樂趣和一種需要,與我們的義務&mdash&mdash也即我們現在的樂趣&mdash&mdash相對應的其他人的權利就變成了給我們帶來愉快的東西。
從此以後,由于他們對我們的權利,其他人變成了可愛的對象,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隻是我們畏懼和尊敬的對象。
承認和支持他們的權利範圍,現在對我們來說就是承認和支持我們的快樂。
當靜寂教徒不再覺得他們的基督教信仰是一種負擔,當他們隻有在上帝那裡才能體驗到歡樂時,他們把&ldquo一切為了主的榮耀&rdquo當作其箴言:他們在這條戒律下做的一切不再是一種犧牲;他們的箴言也可以說成是:&ldquo一切為了我們自己的快樂!&rdquo要求義務必須是負擔&mdash&mdash像康德所做的那樣&mdash&mdash實際上就是要求它永遠不會成為習慣和習俗:這一要求中藏着一絲苦行者之殘酷的殘餘。
340 表象反對曆史學家。
&mdash&mdash誰都知道,人來源于母親的身體,但當孩子長大,與母親比肩而立,這種假設顯得十分荒唐;它有了反對自己的表象。
341 錯認的好處。
&mdash&mdash某君嘗言,在其童年時期,他對憂郁性格的耽于幻想是如此鄙視,以至于直到他長大和步入中年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性格:它恰恰是一種憂郁性格。
他宣稱這是一切可能無知中最好的無知。
342 [237]别搞錯。
&mdash&mdash确實,他從各個方面考察事物;所以,你們以為他是真正熱愛知識的。
但實際上,他隻是想壓低價格,讨價還價&mdash&mdash他想買它。
343 [Pütz]高柱苦行僧,源于希臘文stylos(柱子)。
基督教修行的特殊形式,4&mdash6世紀在東方教會裡一度廣泛傳播。
為了更接近上帝,隐居者在一根柱子上孤獨地生活,并且将這種站立作為禁欲練習而常至筋疲力盡。
他們常常是朝聖的目标,而且作為預言者有巨大的影響。
自稱道德的。
&mdash&mdash你們永遠不會對自己不滿,永遠不會尋自己的煩惱&mdash&mdash你們稱之為你們的道德傾向!好吧,别人也許會稱之為你們的膽怯。
但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們永遠不會周遊世界(而這個世界就是你們自己!),對你們來說,自身永遠是一種意外,是鄉土之上的一片鄉土!難道你們以為,我們這些與你不同觀點的人,是因為我們是十足的傻瓜,才貿然走進自己的沙漠、沼澤和冰川,像那坐在柱子上修行的人(Säulenheiligen)一樣自尋煩惱和痛苦嗎? 344 [Pütz]生活在公元前8世紀,西方最早的史詩詩人,希臘人認為他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幾千年來被閱讀最多和最為人贊美的詩人。
希臘人崇敬他,将他看作他們自己的人的形象和神的世界的第一個真正的創造者。
尼采在荷馬身上看到的也同樣是希臘人的代表。
此外,尼采在此援引賀拉斯的《詩藝》,據《詩藝》,&ldquo大才如荷馬者亦時有疏忽&rdquo,雖然人們&ldquo打個盹&rdquo原諒了他的作品的冗長(行359以下)。
尼采關于&ldquo具有失眠之野心的藝術家&rdquo的評論在賀拉斯的文字中也找到了其對應,或者更準确地說,在亞曆山大大帝天真的禦用詩人利科勒斯(Choirilos)身上找到勤奮卻拙劣的文學家的原型(賀拉斯:《詩藝》,行356以下)。
([譯按]中譯參賀拉斯:《詩藝》,楊周翰譯,見《詩學·詩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頁156:&ldquo同樣,我認為一個詩人老犯錯誤,那一定變成利科勒斯第二:偶爾寫出三兩句好詩反倒會使人驚訝大笑。
當然,大詩人荷馬打瞌睡的時候,我也不能忍受;不過作品長了,瞌睡來襲,也是情有可原的。
&rdquo)失策中的精巧之處。
&mdash&mdash如果像人們所說,荷馬有時也會打盹,那他也比那些具有失眠之野心的藝術家更聰明。
人們必須讓贊揚者喘口氣,通過不時把他們變成指責者;因為沒人能夠忍受持續不斷地閃耀着并清醒着的善意;這樣一位大師走在我們前面時,他就變成了讓人痛恨的管教大師,而不是使人感到舒适愉快。
345 我們的幸福不是贊成或反對的論據。
&mdash&mdash許多人隻能獲得很少的幸福,這不是對其智慧的反駁,[238]不是對這種智慧沒有給他們提供更多幸福的指責,正如許多人死去和其他一些人總是處在病中不是對醫學的反駁。
一個人幸運地找到了能夠實現其最大幸福的生存哲學,這是可能的,但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的生活因此就不再是可憐的,就是值得羨慕的。
346 仇女性者。
&mdash&mdash&ldquo女人是我們的敵人&rdquo,一個對其他男人這樣說的男人表現了一種毫無節制的欲望,這種沖動不僅痛恨自身,而且還痛恨其滿足手段。
347 演說家之學校。
&mdash&mdash沉默一年,就會忘掉閑聊,學會雄辯。
畢達哥拉斯派是當時最好的政治家。
348 權力感。
&mdash&mdash記住這區别:有人想獲得權力感,一切手段都會用,不會輕視任何滋長其權力感的養料;有人已擁有權力感,其口味則變刁,越來越考究;他現在很難找到還能使他滿意的東西。
349 甚至并非那樣重要。
&mdash&mdash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正在死亡,心裡常會浮現出一種想法&mdash&mdash但由于一種虛假的行禮如儀的觀念,我們立刻就會将這種想法壓制下去:死并不像通常人們煞有介事地認為的那樣重要;[239]臨近死亡者在其一生中也許已經喪失了比他馬上要喪失的重要得多的東西。
很明顯,在這裡,結局并不就是目标。
350 如何最好地許諾。
&mdash&mdash做出一個許諾時,構成許諾的不是說出的言辭,而是隐藏在言辭背後的未說出的東西。
事實上,言辭甚至削弱了許諾,因其釋放和消耗了許諾的一部分力量。
因此,伸出你的手,閉上你的嘴&mdash&mdash如此你就立下了最可靠的誓約。
351 通常的誤解。
&mdash&mdash在談話中可看到,某人設下圈套,讓旁人鑽,但卻非如人們所想,出于惡意,而是出于逞機鋒之樂;還有人專門備下笑料,故意打下一結,使旁人扯散:其非如人們所想,出于善意,而是出于惡意和對尋常心智的輕視。
352 焦點。
&mdash&mdash當人們被羞恥突然襲擊時,那種感覺就會非常強烈地出現:&ldquo我是世界的焦點!&rdquo于是人們就站在那兒,麻木地,像處于洶湧的波濤中,感覺像被一隻巨大的眼睛搞得眼花缭亂,那隻眼睛從各個方面看向我們并看穿我們。
353 [Pütz]尼采在此轉述費希特原話的大意。
在其反對1788年普魯士書報檢查令的《向歐洲各國君主索回思想自由》(1793)一文中,費希特将&ldquo思想自由&rdquo,也就是發表意見的自由,理解為追求真理的前提條件。
在這一背景下他要求:&ldquo君主,你無權壓制我們的思想自由[&hellip&hellip],當你周圍的世界倒台,你和你的一夥将要被埋葬在你們的廢墟之下。
&rdquo(費希特《巴伐利亞科學院全集》,斯圖加特1964年以後,系列一,卷一,頁187)[240]言論自由。
&mdash&mdash&ldquo必須說出真理,哪怕這世界因此化為齑粉!&rdquo&mdash&mdash了不起的費希特豪氣幹雲地說!&mdash&mdash說得好!沒錯!但那也得人擁有真理!&mdash&mdash但是他若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說出自己意見,即使這會帶來混亂。
那麼,就此,我們還可以跟他争論一番。
354 勇于受苦。
&mdash&mdash時至今日,我們已能忍受許多痛苦;我們的胃已進化得相當完美,足以吞下如許堅硬之食物。
事實上,若沒有這些痛苦,我們也許會覺得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