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不得不大量收回這些毀謗。
每一個推翻某種既定習俗規矩的人,迄今總是先被看作壞人,但是當人們看到,規矩遲遲得不到重建成為事實,他們就接受這一事實,并開始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談論它:曆史完全是那些後來變成友好談論對象的壞人的曆史。
21 &ldquo守律令&rdquo。
&mdash&mdash每當服從道德規定的結果不是人們預料和期待的結果,善男信女得到的不是預期的幸運,而是與希望相反的不幸和災難,那些心懷虔誠和恐懼的人就隻剩下一條路可走:&ldquo執行過程中有什麼東西被忽視了。
&rdquo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一個深度痛苦和絕望的人甚至會宣稱:&ldquo我們原本不可能真正守律令;我們徹底是虛弱的和有罪的,在靈魂深處是道德無能的,因而是不能要求成功和好運的:道德命令和道德報償是為比我們更好的存在準備的。
&rdquo 22 [Pütz]指路德根據《羅馬書》而提出的護教原則solafide[因信稱義]:&ldquo因為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rdquo(《羅馬書》3:28)[34]行動和信仰。
&mdash&mdash新教教導者一直在散布一個根本錯誤的觀念:一切都取決于信仰,從信仰必然産生行動。
這當然不是真的,但它聽來如此具有誘惑性,以至于除了路德派,其他思想者(也就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派的思想者)也都惑而不察:雖然日常生活的經驗現象每天都表明事實相反。
最确定的知識或信仰,也不能提供行動所必須的力量或技巧,不能取代那種高度複雜的完整機制的作用,而任何觀念要轉化為行動,這種機制都必須首先發動起來。
行動,既是最先發生的也是終極重要的!這也就是說,起而行之,起而行之,起而行之!有關信仰就會尾随而來&mdash&mdash這一點千真萬确! 23 我們最精于什麼。
&mdash&mdash人類千萬年來一直将事物(自然、工具和各種物品)同樣看作是活的和有靈魂的,有能力傷害人,阻止人實現其意圖,從而不必要地極大增加和強化了人類的軟弱無力感:因為這樣一來,人們不僅要用暴力、強力、讨好、約定、獻祭等對付其他人和動物,而且還要用這些手段對付事物&mdash&mdash這便是許多迷信風俗的來源,這種迷信風俗構成迄今人類全部實踐活動的一個巨大的、也許是主要的部分,雖然是多餘的和無用的部分!&mdash&mdash然而,由于無力感和恐懼感如此強烈和長期不斷地受到刺激,人的權力感(GefühlderMacht)遂以一種極微妙的方式得到發展,[35]以至于人現在可與最精密的黃金天平媲美。
這種力量感變成了他的最大樂趣,而為制造這種感覺發明的手段幾乎構成了全部文化史。
24 規則的證明。
&mdash&mdash一般來說,一條規則,比如如何烤面包的規則,好還是壞,要看在正确遵守的前提下,是否取得預期的效果。
然而,道德規則的情形卻與此不同:因為道德規則的結果或是不可見的,或是可以加以不同解釋的,因而是不确定的。
這些道德規則建立在最少科學價值的假設的基礎上,根據它們的結果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反駁它們。
但是,在過去的時代,當所有科學還處于萌芽階段而一丁點證據就可以使一件事被認為得到确證時,确定道德規則有效性的方法與我們今天确定任何其他規則有效性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結果的證明。
如果阿拉斯加土著相信下述規則,&ldquo勿将骨頭丢到火裡或喂狗&rdquo,其證明則為&ldquo這樣做的人将在狩獵時不走運&rdquo。
但是,由于一個人在狩獵過程中幾乎總會在這件事或那件事上不走運,因而通過這種方式反駁這一規則的效力是非常困難的,當懲罰的承擔者不是個人而是整個群體時就更是如此,而看來證明規則的某些情形永遠都可以找到。
25 [36]習俗與美。
&mdash&mdash應該承認,習俗的好處在于,一個人越是從小就發自内心地屈服于它,他的攻擊和防衛器官&mdash&mdash無論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mdash&mdash就越是退化:這意味着他變得越來越美!因為使一個人成為醜的和愈發醜的不是别的,正是這些器官的活動及與之相應的性情。
因此我們看到,老猩猩比年輕猩猩醜,而年輕的雌猩猩最像人:也就是看上去最美。
&mdash&mdash由此可知女性美之由來! 26 [Pütz]尼采在此已經發展起一種生理學還原方法(參節542),他在其晚期作品(《善惡的彼岸》《道德的譜系》)中充分地運用了這種方法。
最高原則觀念,真理理念,倫理的和美學的價值概念,邏輯,語法和風格等,都被追溯到身體及其體質,追溯到種族、本能以及最後追溯到某一生命形式的自我保存原則。
與這一自我調節和生命維持一同起作用的還有外在的條件,如飲食和金錢,甚至氣候也可以成為&ldquo道德的&rdquo(《朝霞》,節119、203、320)。
盡管對他那個時代的實證主義完全不陌生而且被國家社會主義的尼采解釋所接納,但尼采在此并沒有陷入一種純粹的生物主義,即使他晚期的著作有時會喚起這樣的假象;因為這種表面的生物主義仍然在概念和隐喻之間懸而未決。
因此《朝霞》甚至達到了極端的論點:&ldquo一切都是比喻說法。
&rdquo(節119)[Pütz]Chromatik在此指的不是音樂中七個主音的半音前進的&ldquo渲染&rdquo(參《悲劇的誕生》[GoldmannKlassiker7555,頁43])中的&ldquo半音音階&rdquo,而是在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動物的顔色改變。
人們在形态學的色彩改變(例如交尾期Enten-Erpeln[一種雄鴨]展示的漂亮羽毛)和物理學的顔色改變(例如變色龍的色彩改變)之間加以區别。
對環境的色彩适應建立在微小的色素沉積的基礎上;可以通過神經系統和通過激素來控制色彩改變。
[Pütz]拟态,指無自衛能力的動物在色彩和體态上适應能自衛的或其他被保護的動物,或适應一種對其來說充滿危險的環境。
[Pütz]蘇格拉底的美德表是由柏拉圖在其主要哲學著作《國家篇》(Politeia)的第四卷提供的。
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四種基本美德由于柏拉圖而成為直到近代為止的西方倫理學的典範:&ldquo我認為,我們的城邦,如果被正确地加以構建的話,将是完善的&hellip&hellip顯然,它将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
&rdquo(《國家篇》427e)在該卷接下來的章節(428以下)中,四美德被加以解釋,并被從國家傳遞到個人。
動物與道德。
&mdash&mdash小心避免任何可笑、引人注目、狂妄行為;隐藏個人的才能和強烈願望;與環境同化,順從等級秩序,自我貶抑,所有這些為文明社會所要求的做法,作為原始形式的社會道德普遍存在,甚至見于低級動物的世界,而正是在這些低級動物身上,我們才看清這許多可愛措施背後的真實目的:逃避敵人和幫助捕食。
出于這一目的,動物學會控制自己和僞裝自己,例如,通過所謂&ldquo長期适應&rdquo(ChromatischenFunktion)使自己的顔色接近環境的顔色,裝死,或模拟其他動物的樣子和顔色,或僞裝成沙礫、樹葉、地衣、菌類等等的樣子(這種種行為,英國動物學者稱之為&ldquo拟态&rdquo[mimicry])。
同樣的,個人将自己隐藏在&ldquo人&rdquo這個概念的普遍形态下,或藏身于社會之中,或有意識地與其時其地的貴族、階級、黨派、[37]輿論保持一緻:所有這些使我們顯得幸福、有禮貌、有力和可愛的巧妙行為,其實與動物世界的那些伎倆并無二緻。
甚至真理感,說到底也不過是人和動物皆有的一種安全感:人不願意自己被騙,不願意誤入歧途,他不信任地傾聽着自己情感的呼聲,迫使自己反對自己,留心自己;動物做起這一切來毫不遜色,它們的自我控制同樣來源于現實感(也就是來源于明智)。
它們同樣察言觀色,辨别其他動物對自己的反應,并根據這種反應回過頭來觀察自己,把自己&ldquo客觀化&rdquo,它們也有某種&ldquo自我意識&rdquo。
動物判斷其朋友與仇敵的活動,記住它們的特性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它們和某些種類的動物訂下永久和平協定,也能從其他一些動物走近的方式辨認它們具有和平友好的意向。
公正、明智、節制、勇敢,總之,我們所謂的蘇格拉底美德,其開端全都是動物性的,都是促使我們尋找食物和躲避敵人的同一種本能的産物。
隻要我們記住,萬物之靈的食物種類更多,他關于什麼對他有害的觀念也更高級和更精微,那麼,把整個道德現象說成是動物性的也許并無不妥。
27 [Pütz]參奧維德《變形記》卷九,行711)。
尼采用拉丁措辭來暗示信仰的荒謬。
[Pütz]在《紮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ldquo紮拉圖斯特拉的前言&rdquo中,尼采創造了&ldquo超人&rdquo這一概念,并且是在一種神學思想方式的颠倒的意義上。
人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從根本上創造出了某些超出其自身的東西,因此他是&ldquo橋梁而非目的&rdquo,&ldquo一個過渡和一種毀滅&rdquo(第4節)。
迄今為止人都從超塵世的希望出發來規定他的過渡和毀滅,他的&ldquo犧牲&rdquo&mdash存在,紮拉圖斯特拉卻教導将人的克服作為超人自己的創造。
但是反神學的對抗卻可能把它颠倒過來,人們曾想将超人重新看作人的一種&ldquo上面&rdquo和&ldquo彼岸&rdquo。
&ldquo超&rdquo的含義與其說是拉丁文的supra[高超],不如說是trans[超過]。
但借助于神學自身自我克服的思想方式,神學的克服必須最終也指向克服方式本身。
此外尼采在此還應用了另外一個附加的運動比喻:在所有矛盾之間和之上舞蹈的比喻。
所有試圖将慣常的思維習慣加以固定的意義設定,将被卷入到這一舞蹈的旋轉之中,因此無論對立還是對立的克服都不是什麼最終的東西。
信仰超人的激情的價值。
&mdash&mdash婚姻制度頑固地堅持相信,雖然愛隻是一種激情,卻能夠持續存在,甚至相信持久的和終生的愛情可以被确立為普遍規則。
[38]通過曠日持久地堅持這樣一個高貴的信念,不顧它經常和幾乎總是遭到反駁而成為&ldquo神聖的欺騙&rdquo(piafraus)的事實,婚姻使愛變得更高貴和更莊嚴了。
無論何種激情,隻要制度信仰它的持存,并把這種持存當作自己的責任,那麼,與激情的本性相反,它就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那些被這種激情擊中的人不再像過去那樣,認為他因此被降低了或陷入了危險,而是認為無論在自己眼中還是在同類眼中,自己都被提高了。
看看我們的那些制度和習俗吧,它們将一時的以身相許轉變成永遠的忠誠,将片刻的怒火中燒轉變成永遠的複仇,将瞬間的絕望轉變成永遠的悲傷,将偶然發生的簡單的語詞轉變成永遠的義務。
這種轉變每一次都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的僞善和謊言,但以此為代價,它每一次也都帶來了一種新的、超人的(übermenschlicher),也即提高了的人的概念。
28 心情作為理由。
&mdash&mdash&ldquo使行動能夠發生的愉快的決心從何而來?&rdquo&mdash&mdash此乃人類極為關注之問題。
最古老和現在仍通行的回答是:從神而來;神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知道,他批準了我們的意向。
在過去的時代,人們在做某些事情之前先去請教預言者,他們從他那裡希望得到的不是别的,就是這種愉快的決心;而每一個面對幾個不同的行動選擇的人也都這樣對自己說:&ldquo什麼使我産生這種感覺我就選擇什麼。
&rdquo因此,他所選擇的并不是最合乎理性的道路,[39]而是其形象最能喚起心靈的希望和勇氣的道路。
良好的心情被當作權衡的根據,而且是比理性更為重要的根據:心情被迷信地說成是預示成功的神的行動,神的理性的聲音因此成為最高的理性的聲音。
想想吧,那些聰明的權力渴望者過去曾利用這種偏見,而且他們現在還在利用這種偏見!&ldquo制造心情!&rdquo&mdash&mdash然後就可以取締一切理性和消除一切反對意見! 29 美德與罪的表演者。
&mdash&mdash在以美德名世的古人中,自我表演者多如過江之鲫,特别是天生的表演者希臘人,一定完全不自覺地沉醉在自我欣賞的表演中,感覺良好。
因此,每個人的美德都與另一個人或其他所有人的美德處于競賽中:為什麼不應該采取各種辦法來展示自己的美德,首先是展示給自己看,即使僅僅是為了操練的緣故!一種人們無法加以展示或不知道如何展示的美德又有什麼用!&mdash&mdash基督教給這些美德表演者的演出劃上了句号:為此它發明了罪的令人惡心的鋪陳和炫耀,它給世界帶來了一種虛假的負罪狀态(直到今天正統的基督徒還把這種&ldquo負罪狀态&rdquo視為&ldquo合宜得體&rdquo)。
30 被當作美德的巧妙的殘酷。
&mdash&mdash這是一種完全建立在傑出欲望(TriebenachAuszeichnung)基礎上的道德&mdash&mdash[40]我們不要對它評價過高!那麼,這種欲望究竟是什麼?其背後的思想又如何?我們希望我們的樣子能刺痛另一個人,能喚起他的嫉妒、他的虛弱無能感以及他的自我貶低;我們在他的舌尖上放上一滴我們的蜜,讓他嘗到一點所謂的甜頭,同時目不轉睛和不懷好意地注視着他,等待他啜飲他的命運的苦水。
請看這位已經變得謙卑和無比謙卑的先生,正在四處尋找他長久以來就渴望用他的謙卑來加以折磨的同伴!他肯定會找到他們的。
再請看另一位先生,他對動物顯示仁慈;并因此受到贊揚&mdash&mdash然而對某些人,他卻恰恰因此把他的殘酷發洩到了他們身上。
那邊站着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預感到被征服的對手的嫉妒為他帶來的歡樂,使他在成為偉大之前決不會讓自己的力量沉睡&mdash&mdash他是讓其他靈魂用多少個痛苦的瞬間來為他成就偉大買單啊!修女的貞節:對于那些過着不同生活的女人,她打量她們的眼光多麼讓人不寒而栗!其中洋溢着多少報複的歡樂!主題是簡短的,可以演奏出來的花樣卻是無窮的,幾乎永遠不會乏味的,因為追求傑出的道德根本上乃是一種巧妙的殘酷,這永遠都是一種異常矛盾和幾乎讓人痛苦的新奇。
所謂&ldquo根本&rdquo,這裡指的是創造各種道德的最初的一代,因為雖然某些表現行為的習慣累代遺傳下來,這些行為的隐秘思想背景卻沒有一起遺傳下來(思想不能遺傳,隻有情感能夠遺傳),因此,如果不通過教育重新産生這些思想,那麼即使第二代人對這種殘酷也會已經沒有多少興趣了,而不過是對于習慣感到快樂而已。
但是,這種對殘酷的快樂,卻正是&ldquo善&rdquo的最初階段。
31 [Pütz]指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Darwin,1809&mdash1882)的理論。
根據其起源學說,達爾文支持人和動物原則上的、生物學上的同等級性,因為二者都是同一個進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Pütz]指圖騰崇拜,原始民族的信仰,相信某一群體、氏族或個人與動物的、植物的或無機的自然(太陽、月亮、星星、雷鳴和閃電)中的一種确定的存在(圖騰)具有共屬關系,或者幹脆就是它們的後裔。
這種關系不僅是通過直接的起源建立的親緣關系,而且也被理解為一種共生的或同感的親緣關系。
[41]以精神為驕傲。
&mdash&mdash人類的驕傲使他對于人類起源于動物說不能認同,從而在人和自然之間劃下巨大的鴻溝。
這種驕傲的基礎是一種關于精神的性質的偏見,其曆史并不久遠。
在偉大的史前時期,人們認為精神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人的特權和專利。
相反,由于精神(以及所有本能、惡意、願望)被認作公有财産,而且是為如此多的事物所公有,以至于人并不以于出自樹木或動物為羞,那些高貴的部族反倒以擁有這樣的傳說為榮,他們在精神中看到的不是人與自然的分離,而是人與自然的聯結。
他們因此變得謙虛&mdash&mdash這是又一種偏見的結果。
32 [Pütz]崇高這一概念在古代已經産生。
這一概念之近代深化的前提條件在柏克(EdmundBurkes,1729&mdash1797)的作品《我們的崇高和美的觀念之起源的哲學探讨》(APhilosophicalenquiryintotheoriginofourideasofthesublimeandbeautiful,1757)中得到完成。
柏克第一次将美和崇高定義為矛盾。
影響尼采之将崇高解釋為&ldquo可怖之藝術性的遏制&rdquo(《悲劇的誕生》,GoldmannKlassiker7555,頁58)的,首先是康德的崇高學說,也許首先是通過叔本華的中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篇節39)。
在其《判斷力批判》(1790)中,康德将愉悅和不愉悅的感覺能力規定為審美知覺的器官。
美的愉悅來源于對一個本身合目的的形式的鑒賞,想象力和知性的一種自由而輕松的和諧。
與此相反,崇高感之形成,則是由于一種無限的大或一種巨大的自然力打倒了人類的認識和欲望,與此同時對人自己所具有的超感官的-無限的、最終倫理地規定的天性自然(Natur)的一種意識,又使他的被壓抑的力量更多地釋放出來。
席勒的古典美學試圖用&ldquo優美&rdquo(Anmut)概念來調和美和崇高。
在不久前的過去,特别是在利奧塔(Jean-FrançoisLyotard,1924&mdash1998)的推動下,與尼采之名聯系在一起的擺脫了可認識性和可描述性的現實之現代經驗,被回溯到康德關于崇高的理論。
在其中,對20世紀的藝術先鋒由于抽象和形式缺失而導緻的對一種不可描述性的東西的否定性描述。
這種描述的構想最早可見于《悲劇的誕生》的藝術哲學。
障礙。
&mdash&mdash我們因為道德的原因受苦,别人卻告訴我們這種痛苦其實隻是一個錯誤,這使我們憤怒。
對我們來說,痛苦不僅僅是痛苦,它還帶來一種獨特的安慰,使我們在痛苦中看到一個任何其他世界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更深刻的真理世界,因此我們甯願忍受痛苦,通過痛苦走向這一&ldquo更深刻的真理世界&rdquo,從而覺得自己超出現實之上,也不願沒有痛苦但也沒有這種崇高感(GefühldesErhabenen)。
阻礙我們對于道德的新理解的正是這種驕傲及其習慣的滿足方式。
用什麼力量才能消除這種障礙呢?更多的驕傲?或一種新的驕傲? 33 [42]蔑視原因、結果和現實。
&mdash&mdash每當有不幸的偶然事件&mdash&mdash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一次歉收或一場瘟疫&mdash&mdash降臨到一個群體,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習俗不知怎麼受到了冒犯,要不就是出現了什麼新的超自然的力量和精靈,需要發明新的方法加以纡解。
由于不假思索地認定超自然的原因,諸如此類的懷疑和思考使對現象的真正自然原因的任何調查都無從開始。
這是世代相傳的人類心理變态的一個來源,而人類心理變态的另一個來源與此也相去不遠;根據同樣的原則,人們對一件行動的現實自然結果遠不如對其超自然結果(即所謂神的懲罰和獎賞)來得關心。
例如,按照規定,人們要在特定的時間進行特定的洗浴,而之所以要進行洗浴,不是為了清潔,而是為了不違反規定。
人們要去避免的不是忘記洗浴帶來的肮髒的現實結果,而是忘記洗浴引起的想象中的神的不悅。
在迷信的恐懼的壓力下,人們覺得這些洗浴絕不可能僅僅是洗掉身上的污垢這麼簡單,而是具有重要得多的意義。
他們在其中找到一種又一種不相幹的意義,但卻逐漸喪失了現實感和對現實的興趣,以至于到了最後,現實于他們而言,僅僅具備作為符号的價值。
因此,在習俗道德的驅使下,人們先蔑視原因,然後蔑視結果,最後蔑視現實,同時用他們的所有更高的情感(敬畏、崇高、驕傲、感激、愛等情感)編織出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也就是所謂更高的世界。
其結果直到今天仍然可見:每當人的情感高漲,這個想象中的世界就赫然出現。
[43]在我們目前這個時代,科學工作者不得不對一切更高的情感加以懷疑,因為它們與幻想和胡說聯系得實在是太緊密了,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
它們并不是生來該受懷疑或永遠該受懷疑的:但是,在人類即将面臨的所有緩慢的淨化過程中,這些更高情感的淨化肯定是最緩慢的。
34 道德情感和道德概念。
&mdash&mdash道德情感顯然是以如下方式世代相傳的:兒童觀察到大人意欲或回避某些行動,并作為天生的猴子模仿這些意欲和嫌惡;當他們長大之後,他們身上就充滿了後天的和充分發展了的情感,并把說明和證明這些情感看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然而,這種&ldquo證明&rdquo與情感的起源和強度并無任何關系,不過是人作為理性生物應該做的:作為理性生物,人必須有理由地好惡,而這些理由又必須是可接受的和可舉證的。
就此而言,道德情感的曆史與道德概念的曆史是非常不同的。
前者的力量主要表現在行動之前,後者的力量主要表現在行動之後,以便使行動成為可理解的。
35 [Pütz]對尼采的後期哲學來說(參《善惡的彼岸》,節20;《偶像的黃昏》,&ldquo道德作為反自然&rdquo,節5),價值評估反映了一種确定種類的生命、&ldquo種族&rdquo或&ldquo類型&rdquo得以産生和維持的生理學條件。
[Pütz]尼采的這一呼籲符合啟蒙運動的原則,關于這一原則,康德在其《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一文中這樣表述:&ldquoSapereaude![敢于去知]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号。
&rdquo(《柏林月刊》[BerlinischeMonatsschrift],F.Gedike和J.E.Biester編,IV,1784,頁452)(參Pütz版編者說明)情感及其判斷來源。
&mdash&mdash&ldquo信賴你的情感!&rdquo&mdash&mdash但是,情感并非什麼終極的或原初的東西,它來源于判斷和價值評估,我們以情感(意欲、厭惡)[44]的形式繼承了這些判斷和評價。
因此,一個發自某種情感的靈感已經是一個判斷&mdash&mdash往往是一個虛假判斷&mdash&mdash的孫子,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你自己親生的。
信賴自己的情感,實際上就是聽從自己的祖父祖母以及他們的祖父祖母,而不是聽從我們内心的神靈&mdash&mdash我們的理性和我們的經驗。
36 愚蠢的虔敬及其隐秘目的。
&mdash&mdash誰第一個制造了工具和測量杆?誰最早發明了馬車、船和房屋?誰是天體秩序和乘法規則的最初發現者?啊,所有這些古代文明創造者,他們真的與我們今天的發明家和觀察家無可比拟地不同和更為高明嗎?難道這些最初的進步具有那樣大的價值,以至于我們今天世界上科學發現領域裡所有的旅行和環球航行加在一起也不能與之相比嗎?這是偏見,是貶低現代人的謊言。
誰都可以看到,在過去的時代,機遇實際上是所有發現者和觀察者中最偉大的那個,是那些古代發明家最為慷慨的教唆者;在今天最不重要的發明中消耗掉的精神、教育和科學的想象力比過去所有時代加在一起還要多。
37 [Pütz]指啟蒙運動時代的物理學神學運動(diephysikotheologiescheBewegung)。
按照物理學神學,人們從有形世界的有用性、合目的性和完善性,因此也就是從自然的有意義的秩序,推論出作為其原因的存在(Dasein),也就是推論出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的物理學證明)。
出自有用性的錯誤推論。
&mdash&mdash如果我們證明一事物具有最大有用性,我們并沒有因此說出關于這事物的起源的任何東西。
換言之,我們永遠不能從事物的有用性推出它的必然存在性。
[45]但是,直到今天,甚至在最精密的科學領域,這種回溯論仍然很有市場。
例如,在天文學中,我們不就聽說,行星排列方式的(假想的)效用(即補償因為遠離太陽而産生的光的強度的減弱,以便所有天體上的居民都不會生活在黑暗中)乃是這種排列的最終目的并因此解釋了它的起源嗎?這使我們不禁想起了哥倫布的邏輯:地球是為人類創造的,因此,所有存在的國度都必須住上人:&ldquo太陽無端揮灑它的光明,徹夜閃爍的星鬥白白懸于無人航行的海上和無人居住的陸地,這可能嗎?&rdquo 38 [Pütz]赫西俄德将嫉妒視為是&ldquo善的、仁慈的厄裡斯(Eris)在起作用&rdquo,是人格化争端的效果,是夜神紐克斯(Nyx:希臘文中的夜)的女兒不和女神在起作用,是戰神阿瑞斯(Ares)在起作用。
在《勞作與時日》的開場白之後,赫西俄德描寫了厄裡斯的兩面性(行11&mdash26)。
其邪惡的部分挑起可怕的仇恨,其好的部分卻驅使人們去競賽、工作和取得成就。
([譯按]參《勞作與時日箋釋》,吳雅淩著,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年,頁42&mdash49;頁302&mdash306。
)[Pütz]尼采提到的是所謂古代第一個寓言,更準确地說:關于鹞鷹和夜莺的寓言。
(《勞作與時日》202&mdash211)[Pütz]耶和華(Johova),原來的名字是Jahwe,由于擔心人們可能濫用,不允許妄稱其名(參《出埃及記》20:7),因此通過融合Johwe和Adonai(主人)形成了Johova一名。
對于上帝之名的敬畏反映了以色列人和其上帝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在于相信上帝的仁慈,而且也在于畏懼上帝的怒火。
被道德判斷改變的欲望。
&mdash&mdash同一種欲望,如果面對習俗譴責的壓力,就會成為一種痛苦的怯懦的感覺;相反,如果它碰到的恰好是基督教那樣的習俗,這種習俗體貼它并稱它為善,那麼它就會成為一種愉快的謙卑的感覺。
這也就是說,這種欲望既可以與好良心也可以與壞良心聯系起來。
就其本身來說,這種欲望像任何一種欲望一樣,不僅不具有這些道德性質和名稱,而且不具有任何道德性質和名稱,甚至不具有任何确定的愉快或痛苦的性質。
所有這些都是當它與其他已經被标明善和惡的欲望發生關系時作為第二天性獲得的,或者是作為那些人們已經對其進行過道德确定和道德評價的存在的性質獲得的。
&mdash&mdash因此,早期希臘人對嫉妒的感覺完全不同于我們今天對嫉妒的感覺。
在赫西俄德那裡,嫉妒乃善的、仁慈的厄裡斯所賜,可以把諸神說成是嫉妒的:[46]在一個競賽就是一切、競賽被感覺和評價為善的社會中,對于嫉妒的這種态度完全可以理解。
同樣,希臘人對希望的評價也與我們不同:在他們看來,希望是盲目的和欺騙性的,赫西俄德在一篇寓言中最強烈地表達了這種态度,其意義是如此陌生,以至于沒有多少晚近的評論者能夠恰當地理解它&mdash&mdash因為它與從基督教那裡學會将希望當作美德來信奉的現代精神背道而馳。
對希臘人來說,認識未來的通道似乎還沒有完全關上,在無數我們隻滿足于希望的情況下,他們卻把探究未來提高到宗教使命的高度:由于他們的預言家和占蔔者,希望變成了某種低級、卑劣和危險的事情。
&mdash&mdash猶太人對憤怒的感覺與我們不同,視其為神聖的:他們對于體現在人身上的盛怒的評價之高是一個歐洲人所不能想象的。
以其憤怒的神聖先知為藍本,他們創造了憤怒的神聖耶和華的形象。
與這些憤怒的形象相比,歐洲人的最偉大的憤怒者也仿佛隻不過是些赝品。
39 &ldquo純粹心靈&rdquo之偏見。
&mdash&mdash無論在哪裡,隻要所謂純粹心靈(reinenGeistigkeit)的教導流行,它就會用它的放縱摧毀堅強的神經:它教導輕視、忽視和折磨肉體,教導人們應該由于他們所有的欲望而折磨和蔑視自己;這種教導使人們變得陰郁、緊張和感到壓抑,還使這些人天真地相信,他們不僅已經找到了他們不幸感覺的根源,也許還可以動手消除它。
&ldquo根源必定在身體!身體還在野蠻生長!&rdquo&mdash&mdash[47]他們如是得出結論說,而實際上,他們感受到的痛苦表明,身體對它受到的經常的蔑視,一次又一次地提出了抗議。
最後,一種變得普遍和長期化的神經衰弱成為那些擁有美德的純粹心靈的命運:他們隻有在迷狂以及其他接近瘋狂的形式下才能感受到歡樂,而且當他們把迷狂當作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據以譴責一切世俗事物的标準時,他們的系統達到了頂峰。
40 對于習俗的冥思苦想。
&mdash&mdash無數習俗規定都是人們根據某些非常事件匆忙做出的,它們随後很快就變成不可理解的;我們既不能确切斷定隐藏在這些規定後面的意圖,也搞不清違反這些規定所帶來的懲罰的性質;我們甚至在儀式的執行方面也會發生疑問&mdash&mdash但是,伴随我們的冥思苦想,我們苦苦思索的對象的價值增長起來,而一種習俗的最荒唐部分最後竟然變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我們不可小看千萬年來人類在這方面花費的心思和力量,更不可小看對習俗的冥思苦想對人類的作用!我們面對的是一片巨大的心智訓練場,在這場地上興起和發展的不僅是宗教,這裡也是科學的光榮與可怕的史前世界,詩人、思想家、醫生和立法者也在此成長。
對于一種以我們不明白的方式要求我們參拜如儀的事物的焦慮,逐漸轉變為對難以理解事物的樂趣;當人們不知如何解釋時,他們就開始創造。
41 [Pütz]理論的、思考的人(希臘文:biostheoretikos),與行動的人(希臘文:biospraktikos)相反。
[Pütz]希臘的辯證法是對話的藝術,同時又是一種思想和證明的方法。
對蘇格拉底來說,辯證法是一種澄清概念的方法;在柏拉圖那裡是一種文學形式,同時也是認識理念(存在之根據[seinsgründe])的一種心智程序;從中世紀到18世紀是邏輯學的标志,對康德來說是理性的一種必然的趨勢:不再把經驗作為人類認識的基礎,關于上帝、自由與不朽之最終的形而上學的存在陳述,其矛盾性和幻想性被康德批判為一種辯證假象;對黑格爾的形而上學邏輯來說,則是通過矛盾和其揚棄(否定、保存和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而發生的一種存在和思想的運動,同時是作為一種生成的絕對;對馬克思來說則是經濟和階級鬥争史的運動法則。
[48]對思想人的價值測定。
&mdash&mdash作為思想人(vitacontemplativa),我們不應該忘記,沉思的各種後果給行動人(vitaactiva)帶來了哪些痛苦和不幸&mdash&mdash簡單地說,如果我們在他們面前自豪地吹噓我們的善行,行動人又該要求我們賠償他們受到的哪些損失呢?第一是所謂宗教人(religiösenNaturen),他們在思想人中人數最多,因而也是其最常見的類型。
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使實踐之人的生活變得艱難,盡可能讓他們覺得生活沒有意思:使天空暗淡,陽光消失,歡樂蒙上懷疑,希望失去價值,能幹之手殘廢&mdash&mdash他們熟知這一切,正如他們熟知如何在苦難的時刻提供安慰、幫助、施舍和祝福。
第二是藝術家,他們比宗教人要少,但在思想人的世界中仍然是常見的。
這些藝術家作為個人多半是頑劣、任性、嫉妒、暴躁和不好相處的:與其作品之歡樂和崇高的效果形成鮮明對照。
第三是哲學家,該類型集宗
每一個推翻某種既定習俗規矩的人,迄今總是先被看作壞人,但是當人們看到,規矩遲遲得不到重建成為事實,他們就接受這一事實,并開始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談論它:曆史完全是那些後來變成友好談論對象的壞人的曆史。
21 &ldquo守律令&rdquo。
&mdash&mdash每當服從道德規定的結果不是人們預料和期待的結果,善男信女得到的不是預期的幸運,而是與希望相反的不幸和災難,那些心懷虔誠和恐懼的人就隻剩下一條路可走:&ldquo執行過程中有什麼東西被忽視了。
&rdquo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一個深度痛苦和絕望的人甚至會宣稱:&ldquo我們原本不可能真正守律令;我們徹底是虛弱的和有罪的,在靈魂深處是道德無能的,因而是不能要求成功和好運的:道德命令和道德報償是為比我們更好的存在準備的。
&rdquo 22 [Pütz]指路德根據《羅馬書》而提出的護教原則solafide[因信稱義]:&ldquo因為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rdquo(《羅馬書》3:28)[34]行動和信仰。
&mdash&mdash新教教導者一直在散布一個根本錯誤的觀念:一切都取決于信仰,從信仰必然産生行動。
這當然不是真的,但它聽來如此具有誘惑性,以至于除了路德派,其他思想者(也就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派的思想者)也都惑而不察:雖然日常生活的經驗現象每天都表明事實相反。
最确定的知識或信仰,也不能提供行動所必須的力量或技巧,不能取代那種高度複雜的完整機制的作用,而任何觀念要轉化為行動,這種機制都必須首先發動起來。
行動,既是最先發生的也是終極重要的!這也就是說,起而行之,起而行之,起而行之!有關信仰就會尾随而來&mdash&mdash這一點千真萬确! 23 我們最精于什麼。
&mdash&mdash人類千萬年來一直将事物(自然、工具和各種物品)同樣看作是活的和有靈魂的,有能力傷害人,阻止人實現其意圖,從而不必要地極大增加和強化了人類的軟弱無力感:因為這樣一來,人們不僅要用暴力、強力、讨好、約定、獻祭等對付其他人和動物,而且還要用這些手段對付事物&mdash&mdash這便是許多迷信風俗的來源,這種迷信風俗構成迄今人類全部實踐活動的一個巨大的、也許是主要的部分,雖然是多餘的和無用的部分!&mdash&mdash然而,由于無力感和恐懼感如此強烈和長期不斷地受到刺激,人的權力感(GefühlderMacht)遂以一種極微妙的方式得到發展,[35]以至于人現在可與最精密的黃金天平媲美。
這種力量感變成了他的最大樂趣,而為制造這種感覺發明的手段幾乎構成了全部文化史。
24 規則的證明。
&mdash&mdash一般來說,一條規則,比如如何烤面包的規則,好還是壞,要看在正确遵守的前提下,是否取得預期的效果。
然而,道德規則的情形卻與此不同:因為道德規則的結果或是不可見的,或是可以加以不同解釋的,因而是不确定的。
這些道德規則建立在最少科學價值的假設的基礎上,根據它們的結果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反駁它們。
但是,在過去的時代,當所有科學還處于萌芽階段而一丁點證據就可以使一件事被認為得到确證時,确定道德規則有效性的方法與我們今天确定任何其他規則有效性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結果的證明。
如果阿拉斯加土著相信下述規則,&ldquo勿将骨頭丢到火裡或喂狗&rdquo,其證明則為&ldquo這樣做的人将在狩獵時不走運&rdquo。
但是,由于一個人在狩獵過程中幾乎總會在這件事或那件事上不走運,因而通過這種方式反駁這一規則的效力是非常困難的,當懲罰的承擔者不是個人而是整個群體時就更是如此,而看來證明規則的某些情形永遠都可以找到。
25 [36]習俗與美。
&mdash&mdash應該承認,習俗的好處在于,一個人越是從小就發自内心地屈服于它,他的攻擊和防衛器官&mdash&mdash無論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mdash&mdash就越是退化:這意味着他變得越來越美!因為使一個人成為醜的和愈發醜的不是别的,正是這些器官的活動及與之相應的性情。
因此我們看到,老猩猩比年輕猩猩醜,而年輕的雌猩猩最像人:也就是看上去最美。
&mdash&mdash由此可知女性美之由來! 26 [Pütz]尼采在此已經發展起一種生理學還原方法(參節542),他在其晚期作品(《善惡的彼岸》《道德的譜系》)中充分地運用了這種方法。
最高原則觀念,真理理念,倫理的和美學的價值概念,邏輯,語法和風格等,都被追溯到身體及其體質,追溯到種族、本能以及最後追溯到某一生命形式的自我保存原則。
與這一自我調節和生命維持一同起作用的還有外在的條件,如飲食和金錢,甚至氣候也可以成為&ldquo道德的&rdquo(《朝霞》,節119、203、320)。
盡管對他那個時代的實證主義完全不陌生而且被國家社會主義的尼采解釋所接納,但尼采在此并沒有陷入一種純粹的生物主義,即使他晚期的著作有時會喚起這樣的假象;因為這種表面的生物主義仍然在概念和隐喻之間懸而未決。
因此《朝霞》甚至達到了極端的論點:&ldquo一切都是比喻說法。
&rdquo(節119)[Pütz]Chromatik在此指的不是音樂中七個主音的半音前進的&ldquo渲染&rdquo(參《悲劇的誕生》[GoldmannKlassiker7555,頁43])中的&ldquo半音音階&rdquo,而是在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動物的顔色改變。
人們在形态學的色彩改變(例如交尾期Enten-Erpeln[一種雄鴨]展示的漂亮羽毛)和物理學的顔色改變(例如變色龍的色彩改變)之間加以區别。
對環境的色彩适應建立在微小的色素沉積的基礎上;可以通過神經系統和通過激素來控制色彩改變。
[Pütz]拟态,指無自衛能力的動物在色彩和體态上适應能自衛的或其他被保護的動物,或适應一種對其來說充滿危險的環境。
[Pütz]蘇格拉底的美德表是由柏拉圖在其主要哲學著作《國家篇》(Politeia)的第四卷提供的。
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四種基本美德由于柏拉圖而成為直到近代為止的西方倫理學的典範:&ldquo我認為,我們的城邦,如果被正确地加以構建的話,将是完善的&hellip&hellip顯然,它将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
&rdquo(《國家篇》427e)在該卷接下來的章節(428以下)中,四美德被加以解釋,并被從國家傳遞到個人。
動物與道德。
&mdash&mdash小心避免任何可笑、引人注目、狂妄行為;隐藏個人的才能和強烈願望;與環境同化,順從等級秩序,自我貶抑,所有這些為文明社會所要求的做法,作為原始形式的社會道德普遍存在,甚至見于低級動物的世界,而正是在這些低級動物身上,我們才看清這許多可愛措施背後的真實目的:逃避敵人和幫助捕食。
出于這一目的,動物學會控制自己和僞裝自己,例如,通過所謂&ldquo長期适應&rdquo(ChromatischenFunktion)使自己的顔色接近環境的顔色,裝死,或模拟其他動物的樣子和顔色,或僞裝成沙礫、樹葉、地衣、菌類等等的樣子(這種種行為,英國動物學者稱之為&ldquo拟态&rdquo[mimicry])。
同樣的,個人将自己隐藏在&ldquo人&rdquo這個概念的普遍形态下,或藏身于社會之中,或有意識地與其時其地的貴族、階級、黨派、[37]輿論保持一緻:所有這些使我們顯得幸福、有禮貌、有力和可愛的巧妙行為,其實與動物世界的那些伎倆并無二緻。
甚至真理感,說到底也不過是人和動物皆有的一種安全感:人不願意自己被騙,不願意誤入歧途,他不信任地傾聽着自己情感的呼聲,迫使自己反對自己,留心自己;動物做起這一切來毫不遜色,它們的自我控制同樣來源于現實感(也就是來源于明智)。
它們同樣察言觀色,辨别其他動物對自己的反應,并根據這種反應回過頭來觀察自己,把自己&ldquo客觀化&rdquo,它們也有某種&ldquo自我意識&rdquo。
動物判斷其朋友與仇敵的活動,記住它們的特性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它們和某些種類的動物訂下永久和平協定,也能從其他一些動物走近的方式辨認它們具有和平友好的意向。
公正、明智、節制、勇敢,總之,我們所謂的蘇格拉底美德,其開端全都是動物性的,都是促使我們尋找食物和躲避敵人的同一種本能的産物。
隻要我們記住,萬物之靈的食物種類更多,他關于什麼對他有害的觀念也更高級和更精微,那麼,把整個道德現象說成是動物性的也許并無不妥。
27 [Pütz]參奧維德《變形記》卷九,行711)。
尼采用拉丁措辭來暗示信仰的荒謬。
[Pütz]在《紮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ldquo紮拉圖斯特拉的前言&rdquo中,尼采創造了&ldquo超人&rdquo這一概念,并且是在一種神學思想方式的颠倒的意義上。
人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從根本上創造出了某些超出其自身的東西,因此他是&ldquo橋梁而非目的&rdquo,&ldquo一個過渡和一種毀滅&rdquo(第4節)。
迄今為止人都從超塵世的希望出發來規定他的過渡和毀滅,他的&ldquo犧牲&rdquo&mdash存在,紮拉圖斯特拉卻教導将人的克服作為超人自己的創造。
但是反神學的對抗卻可能把它颠倒過來,人們曾想将超人重新看作人的一種&ldquo上面&rdquo和&ldquo彼岸&rdquo。
&ldquo超&rdquo的含義與其說是拉丁文的supra[高超],不如說是trans[超過]。
但借助于神學自身自我克服的思想方式,神學的克服必須最終也指向克服方式本身。
此外尼采在此還應用了另外一個附加的運動比喻:在所有矛盾之間和之上舞蹈的比喻。
所有試圖将慣常的思維習慣加以固定的意義設定,将被卷入到這一舞蹈的旋轉之中,因此無論對立還是對立的克服都不是什麼最終的東西。
信仰超人的激情的價值。
&mdash&mdash婚姻制度頑固地堅持相信,雖然愛隻是一種激情,卻能夠持續存在,甚至相信持久的和終生的愛情可以被确立為普遍規則。
[38]通過曠日持久地堅持這樣一個高貴的信念,不顧它經常和幾乎總是遭到反駁而成為&ldquo神聖的欺騙&rdquo(piafraus)的事實,婚姻使愛變得更高貴和更莊嚴了。
無論何種激情,隻要制度信仰它的持存,并把這種持存當作自己的責任,那麼,與激情的本性相反,它就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那些被這種激情擊中的人不再像過去那樣,認為他因此被降低了或陷入了危險,而是認為無論在自己眼中還是在同類眼中,自己都被提高了。
看看我們的那些制度和習俗吧,它們将一時的以身相許轉變成永遠的忠誠,将片刻的怒火中燒轉變成永遠的複仇,将瞬間的絕望轉變成永遠的悲傷,将偶然發生的簡單的語詞轉變成永遠的義務。
這種轉變每一次都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的僞善和謊言,但以此為代價,它每一次也都帶來了一種新的、超人的(übermenschlicher),也即提高了的人的概念。
28 心情作為理由。
&mdash&mdash&ldquo使行動能夠發生的愉快的決心從何而來?&rdquo&mdash&mdash此乃人類極為關注之問題。
最古老和現在仍通行的回答是:從神而來;神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知道,他批準了我們的意向。
在過去的時代,人們在做某些事情之前先去請教預言者,他們從他那裡希望得到的不是别的,就是這種愉快的決心;而每一個面對幾個不同的行動選擇的人也都這樣對自己說:&ldquo什麼使我産生這種感覺我就選擇什麼。
&rdquo因此,他所選擇的并不是最合乎理性的道路,[39]而是其形象最能喚起心靈的希望和勇氣的道路。
良好的心情被當作權衡的根據,而且是比理性更為重要的根據:心情被迷信地說成是預示成功的神的行動,神的理性的聲音因此成為最高的理性的聲音。
想想吧,那些聰明的權力渴望者過去曾利用這種偏見,而且他們現在還在利用這種偏見!&ldquo制造心情!&rdquo&mdash&mdash然後就可以取締一切理性和消除一切反對意見! 29 美德與罪的表演者。
&mdash&mdash在以美德名世的古人中,自我表演者多如過江之鲫,特别是天生的表演者希臘人,一定完全不自覺地沉醉在自我欣賞的表演中,感覺良好。
因此,每個人的美德都與另一個人或其他所有人的美德處于競賽中:為什麼不應該采取各種辦法來展示自己的美德,首先是展示給自己看,即使僅僅是為了操練的緣故!一種人們無法加以展示或不知道如何展示的美德又有什麼用!&mdash&mdash基督教給這些美德表演者的演出劃上了句号:為此它發明了罪的令人惡心的鋪陳和炫耀,它給世界帶來了一種虛假的負罪狀态(直到今天正統的基督徒還把這種&ldquo負罪狀态&rdquo視為&ldquo合宜得體&rdquo)。
30 被當作美德的巧妙的殘酷。
&mdash&mdash這是一種完全建立在傑出欲望(TriebenachAuszeichnung)基礎上的道德&mdash&mdash[40]我們不要對它評價過高!那麼,這種欲望究竟是什麼?其背後的思想又如何?我們希望我們的樣子能刺痛另一個人,能喚起他的嫉妒、他的虛弱無能感以及他的自我貶低;我們在他的舌尖上放上一滴我們的蜜,讓他嘗到一點所謂的甜頭,同時目不轉睛和不懷好意地注視着他,等待他啜飲他的命運的苦水。
請看這位已經變得謙卑和無比謙卑的先生,正在四處尋找他長久以來就渴望用他的謙卑來加以折磨的同伴!他肯定會找到他們的。
再請看另一位先生,他對動物顯示仁慈;并因此受到贊揚&mdash&mdash然而對某些人,他卻恰恰因此把他的殘酷發洩到了他們身上。
那邊站着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預感到被征服的對手的嫉妒為他帶來的歡樂,使他在成為偉大之前決不會讓自己的力量沉睡&mdash&mdash他是讓其他靈魂用多少個痛苦的瞬間來為他成就偉大買單啊!修女的貞節:對于那些過着不同生活的女人,她打量她們的眼光多麼讓人不寒而栗!其中洋溢着多少報複的歡樂!主題是簡短的,可以演奏出來的花樣卻是無窮的,幾乎永遠不會乏味的,因為追求傑出的道德根本上乃是一種巧妙的殘酷,這永遠都是一種異常矛盾和幾乎讓人痛苦的新奇。
所謂&ldquo根本&rdquo,這裡指的是創造各種道德的最初的一代,因為雖然某些表現行為的習慣累代遺傳下來,這些行為的隐秘思想背景卻沒有一起遺傳下來(思想不能遺傳,隻有情感能夠遺傳),因此,如果不通過教育重新産生這些思想,那麼即使第二代人對這種殘酷也會已經沒有多少興趣了,而不過是對于習慣感到快樂而已。
但是,這種對殘酷的快樂,卻正是&ldquo善&rdquo的最初階段。
31 [Pütz]指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Darwin,1809&mdash1882)的理論。
根據其起源學說,達爾文支持人和動物原則上的、生物學上的同等級性,因為二者都是同一個進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Pütz]指圖騰崇拜,原始民族的信仰,相信某一群體、氏族或個人與動物的、植物的或無機的自然(太陽、月亮、星星、雷鳴和閃電)中的一種确定的存在(圖騰)具有共屬關系,或者幹脆就是它們的後裔。
這種關系不僅是通過直接的起源建立的親緣關系,而且也被理解為一種共生的或同感的親緣關系。
[41]以精神為驕傲。
&mdash&mdash人類的驕傲使他對于人類起源于動物說不能認同,從而在人和自然之間劃下巨大的鴻溝。
這種驕傲的基礎是一種關于精神的性質的偏見,其曆史并不久遠。
在偉大的史前時期,人們認為精神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人的特權和專利。
相反,由于精神(以及所有本能、惡意、願望)被認作公有财産,而且是為如此多的事物所公有,以至于人并不以于出自樹木或動物為羞,那些高貴的部族反倒以擁有這樣的傳說為榮,他們在精神中看到的不是人與自然的分離,而是人與自然的聯結。
他們因此變得謙虛&mdash&mdash這是又一種偏見的結果。
32 [Pütz]崇高這一概念在古代已經産生。
這一概念之近代深化的前提條件在柏克(EdmundBurkes,1729&mdash1797)的作品《我們的崇高和美的觀念之起源的哲學探讨》(APhilosophicalenquiryintotheoriginofourideasofthesublimeandbeautiful,1757)中得到完成。
柏克第一次将美和崇高定義為矛盾。
影響尼采之将崇高解釋為&ldquo可怖之藝術性的遏制&rdquo(《悲劇的誕生》,GoldmannKlassiker7555,頁58)的,首先是康德的崇高學說,也許首先是通過叔本華的中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篇節39)。
在其《判斷力批判》(1790)中,康德将愉悅和不愉悅的感覺能力規定為審美知覺的器官。
美的愉悅來源于對一個本身合目的的形式的鑒賞,想象力和知性的一種自由而輕松的和諧。
與此相反,崇高感之形成,則是由于一種無限的大或一種巨大的自然力打倒了人類的認識和欲望,與此同時對人自己所具有的超感官的-無限的、最終倫理地規定的天性自然(Natur)的一種意識,又使他的被壓抑的力量更多地釋放出來。
席勒的古典美學試圖用&ldquo優美&rdquo(Anmut)概念來調和美和崇高。
在不久前的過去,特别是在利奧塔(Jean-FrançoisLyotard,1924&mdash1998)的推動下,與尼采之名聯系在一起的擺脫了可認識性和可描述性的現實之現代經驗,被回溯到康德關于崇高的理論。
在其中,對20世紀的藝術先鋒由于抽象和形式缺失而導緻的對一種不可描述性的東西的否定性描述。
這種描述的構想最早可見于《悲劇的誕生》的藝術哲學。
障礙。
&mdash&mdash我們因為道德的原因受苦,别人卻告訴我們這種痛苦其實隻是一個錯誤,這使我們憤怒。
對我們來說,痛苦不僅僅是痛苦,它還帶來一種獨特的安慰,使我們在痛苦中看到一個任何其他世界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更深刻的真理世界,因此我們甯願忍受痛苦,通過痛苦走向這一&ldquo更深刻的真理世界&rdquo,從而覺得自己超出現實之上,也不願沒有痛苦但也沒有這種崇高感(GefühldesErhabenen)。
阻礙我們對于道德的新理解的正是這種驕傲及其習慣的滿足方式。
用什麼力量才能消除這種障礙呢?更多的驕傲?或一種新的驕傲? 33 [42]蔑視原因、結果和現實。
&mdash&mdash每當有不幸的偶然事件&mdash&mdash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一次歉收或一場瘟疫&mdash&mdash降臨到一個群體,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習俗不知怎麼受到了冒犯,要不就是出現了什麼新的超自然的力量和精靈,需要發明新的方法加以纡解。
由于不假思索地認定超自然的原因,諸如此類的懷疑和思考使對現象的真正自然原因的任何調查都無從開始。
這是世代相傳的人類心理變态的一個來源,而人類心理變态的另一個來源與此也相去不遠;根據同樣的原則,人們對一件行動的現實自然結果遠不如對其超自然結果(即所謂神的懲罰和獎賞)來得關心。
例如,按照規定,人們要在特定的時間進行特定的洗浴,而之所以要進行洗浴,不是為了清潔,而是為了不違反規定。
人們要去避免的不是忘記洗浴帶來的肮髒的現實結果,而是忘記洗浴引起的想象中的神的不悅。
在迷信的恐懼的壓力下,人們覺得這些洗浴絕不可能僅僅是洗掉身上的污垢這麼簡單,而是具有重要得多的意義。
他們在其中找到一種又一種不相幹的意義,但卻逐漸喪失了現實感和對現實的興趣,以至于到了最後,現實于他們而言,僅僅具備作為符号的價值。
因此,在習俗道德的驅使下,人們先蔑視原因,然後蔑視結果,最後蔑視現實,同時用他們的所有更高的情感(敬畏、崇高、驕傲、感激、愛等情感)編織出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也就是所謂更高的世界。
其結果直到今天仍然可見:每當人的情感高漲,這個想象中的世界就赫然出現。
[43]在我們目前這個時代,科學工作者不得不對一切更高的情感加以懷疑,因為它們與幻想和胡說聯系得實在是太緊密了,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
它們并不是生來該受懷疑或永遠該受懷疑的:但是,在人類即将面臨的所有緩慢的淨化過程中,這些更高情感的淨化肯定是最緩慢的。
34 道德情感和道德概念。
&mdash&mdash道德情感顯然是以如下方式世代相傳的:兒童觀察到大人意欲或回避某些行動,并作為天生的猴子模仿這些意欲和嫌惡;當他們長大之後,他們身上就充滿了後天的和充分發展了的情感,并把說明和證明這些情感看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然而,這種&ldquo證明&rdquo與情感的起源和強度并無任何關系,不過是人作為理性生物應該做的:作為理性生物,人必須有理由地好惡,而這些理由又必須是可接受的和可舉證的。
就此而言,道德情感的曆史與道德概念的曆史是非常不同的。
前者的力量主要表現在行動之前,後者的力量主要表現在行動之後,以便使行動成為可理解的。
35 [Pütz]對尼采的後期哲學來說(參《善惡的彼岸》,節20;《偶像的黃昏》,&ldquo道德作為反自然&rdquo,節5),價值評估反映了一種确定種類的生命、&ldquo種族&rdquo或&ldquo類型&rdquo得以産生和維持的生理學條件。
[Pütz]尼采的這一呼籲符合啟蒙運動的原則,關于這一原則,康德在其《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一文中這樣表述:&ldquoSapereaude![敢于去知]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号。
&rdquo(《柏林月刊》[BerlinischeMonatsschrift],F.Gedike和J.E.Biester編,IV,1784,頁452)(參Pütz版編者說明)情感及其判斷來源。
&mdash&mdash&ldquo信賴你的情感!&rdquo&mdash&mdash但是,情感并非什麼終極的或原初的東西,它來源于判斷和價值評估,我們以情感(意欲、厭惡)[44]的形式繼承了這些判斷和評價。
因此,一個發自某種情感的靈感已經是一個判斷&mdash&mdash往往是一個虛假判斷&mdash&mdash的孫子,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你自己親生的。
信賴自己的情感,實際上就是聽從自己的祖父祖母以及他們的祖父祖母,而不是聽從我們内心的神靈&mdash&mdash我們的理性和我們的經驗。
36 愚蠢的虔敬及其隐秘目的。
&mdash&mdash誰第一個制造了工具和測量杆?誰最早發明了馬車、船和房屋?誰是天體秩序和乘法規則的最初發現者?啊,所有這些古代文明創造者,他們真的與我們今天的發明家和觀察家無可比拟地不同和更為高明嗎?難道這些最初的進步具有那樣大的價值,以至于我們今天世界上科學發現領域裡所有的旅行和環球航行加在一起也不能與之相比嗎?這是偏見,是貶低現代人的謊言。
誰都可以看到,在過去的時代,機遇實際上是所有發現者和觀察者中最偉大的那個,是那些古代發明家最為慷慨的教唆者;在今天最不重要的發明中消耗掉的精神、教育和科學的想象力比過去所有時代加在一起還要多。
37 [Pütz]指啟蒙運動時代的物理學神學運動(diephysikotheologiescheBewegung)。
按照物理學神學,人們從有形世界的有用性、合目的性和完善性,因此也就是從自然的有意義的秩序,推論出作為其原因的存在(Dasein),也就是推論出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的物理學證明)。
出自有用性的錯誤推論。
&mdash&mdash如果我們證明一事物具有最大有用性,我們并沒有因此說出關于這事物的起源的任何東西。
換言之,我們永遠不能從事物的有用性推出它的必然存在性。
[45]但是,直到今天,甚至在最精密的科學領域,這種回溯論仍然很有市場。
例如,在天文學中,我們不就聽說,行星排列方式的(假想的)效用(即補償因為遠離太陽而産生的光的強度的減弱,以便所有天體上的居民都不會生活在黑暗中)乃是這種排列的最終目的并因此解釋了它的起源嗎?這使我們不禁想起了哥倫布的邏輯:地球是為人類創造的,因此,所有存在的國度都必須住上人:&ldquo太陽無端揮灑它的光明,徹夜閃爍的星鬥白白懸于無人航行的海上和無人居住的陸地,這可能嗎?&rdquo 38 [Pütz]赫西俄德将嫉妒視為是&ldquo善的、仁慈的厄裡斯(Eris)在起作用&rdquo,是人格化争端的效果,是夜神紐克斯(Nyx:希臘文中的夜)的女兒不和女神在起作用,是戰神阿瑞斯(Ares)在起作用。
在《勞作與時日》的開場白之後,赫西俄德描寫了厄裡斯的兩面性(行11&mdash26)。
其邪惡的部分挑起可怕的仇恨,其好的部分卻驅使人們去競賽、工作和取得成就。
([譯按]參《勞作與時日箋釋》,吳雅淩著,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年,頁42&mdash49;頁302&mdash306。
)[Pütz]尼采提到的是所謂古代第一個寓言,更準确地說:關于鹞鷹和夜莺的寓言。
(《勞作與時日》202&mdash211)[Pütz]耶和華(Johova),原來的名字是Jahwe,由于擔心人們可能濫用,不允許妄稱其名(參《出埃及記》20:7),因此通過融合Johwe和Adonai(主人)形成了Johova一名。
對于上帝之名的敬畏反映了以色列人和其上帝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在于相信上帝的仁慈,而且也在于畏懼上帝的怒火。
被道德判斷改變的欲望。
&mdash&mdash同一種欲望,如果面對習俗譴責的壓力,就會成為一種痛苦的怯懦的感覺;相反,如果它碰到的恰好是基督教那樣的習俗,這種習俗體貼它并稱它為善,那麼它就會成為一種愉快的謙卑的感覺。
這也就是說,這種欲望既可以與好良心也可以與壞良心聯系起來。
就其本身來說,這種欲望像任何一種欲望一樣,不僅不具有這些道德性質和名稱,而且不具有任何道德性質和名稱,甚至不具有任何确定的愉快或痛苦的性質。
所有這些都是當它與其他已經被标明善和惡的欲望發生關系時作為第二天性獲得的,或者是作為那些人們已經對其進行過道德确定和道德評價的存在的性質獲得的。
&mdash&mdash因此,早期希臘人對嫉妒的感覺完全不同于我們今天對嫉妒的感覺。
在赫西俄德那裡,嫉妒乃善的、仁慈的厄裡斯所賜,可以把諸神說成是嫉妒的:[46]在一個競賽就是一切、競賽被感覺和評價為善的社會中,對于嫉妒的這種态度完全可以理解。
同樣,希臘人對希望的評價也與我們不同:在他們看來,希望是盲目的和欺騙性的,赫西俄德在一篇寓言中最強烈地表達了這種态度,其意義是如此陌生,以至于沒有多少晚近的評論者能夠恰當地理解它&mdash&mdash因為它與從基督教那裡學會将希望當作美德來信奉的現代精神背道而馳。
對希臘人來說,認識未來的通道似乎還沒有完全關上,在無數我們隻滿足于希望的情況下,他們卻把探究未來提高到宗教使命的高度:由于他們的預言家和占蔔者,希望變成了某種低級、卑劣和危險的事情。
&mdash&mdash猶太人對憤怒的感覺與我們不同,視其為神聖的:他們對于體現在人身上的盛怒的評價之高是一個歐洲人所不能想象的。
以其憤怒的神聖先知為藍本,他們創造了憤怒的神聖耶和華的形象。
與這些憤怒的形象相比,歐洲人的最偉大的憤怒者也仿佛隻不過是些赝品。
39 &ldquo純粹心靈&rdquo之偏見。
&mdash&mdash無論在哪裡,隻要所謂純粹心靈(reinenGeistigkeit)的教導流行,它就會用它的放縱摧毀堅強的神經:它教導輕視、忽視和折磨肉體,教導人們應該由于他們所有的欲望而折磨和蔑視自己;這種教導使人們變得陰郁、緊張和感到壓抑,還使這些人天真地相信,他們不僅已經找到了他們不幸感覺的根源,也許還可以動手消除它。
&ldquo根源必定在身體!身體還在野蠻生長!&rdquo&mdash&mdash[47]他們如是得出結論說,而實際上,他們感受到的痛苦表明,身體對它受到的經常的蔑視,一次又一次地提出了抗議。
最後,一種變得普遍和長期化的神經衰弱成為那些擁有美德的純粹心靈的命運:他們隻有在迷狂以及其他接近瘋狂的形式下才能感受到歡樂,而且當他們把迷狂當作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據以譴責一切世俗事物的标準時,他們的系統達到了頂峰。
40 對于習俗的冥思苦想。
&mdash&mdash無數習俗規定都是人們根據某些非常事件匆忙做出的,它們随後很快就變成不可理解的;我們既不能确切斷定隐藏在這些規定後面的意圖,也搞不清違反這些規定所帶來的懲罰的性質;我們甚至在儀式的執行方面也會發生疑問&mdash&mdash但是,伴随我們的冥思苦想,我們苦苦思索的對象的價值增長起來,而一種習俗的最荒唐部分最後竟然變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我們不可小看千萬年來人類在這方面花費的心思和力量,更不可小看對習俗的冥思苦想對人類的作用!我們面對的是一片巨大的心智訓練場,在這場地上興起和發展的不僅是宗教,這裡也是科學的光榮與可怕的史前世界,詩人、思想家、醫生和立法者也在此成長。
對于一種以我們不明白的方式要求我們參拜如儀的事物的焦慮,逐漸轉變為對難以理解事物的樂趣;當人們不知如何解釋時,他們就開始創造。
41 [Pütz]理論的、思考的人(希臘文:biostheoretikos),與行動的人(希臘文:biospraktikos)相反。
[Pütz]希臘的辯證法是對話的藝術,同時又是一種思想和證明的方法。
對蘇格拉底來說,辯證法是一種澄清概念的方法;在柏拉圖那裡是一種文學形式,同時也是認識理念(存在之根據[seinsgründe])的一種心智程序;從中世紀到18世紀是邏輯學的标志,對康德來說是理性的一種必然的趨勢:不再把經驗作為人類認識的基礎,關于上帝、自由與不朽之最終的形而上學的存在陳述,其矛盾性和幻想性被康德批判為一種辯證假象;對黑格爾的形而上學邏輯來說,則是通過矛盾和其揚棄(否定、保存和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而發生的一種存在和思想的運動,同時是作為一種生成的絕對;對馬克思來說則是經濟和階級鬥争史的運動法則。
[48]對思想人的價值測定。
&mdash&mdash作為思想人(vitacontemplativa),我們不應該忘記,沉思的各種後果給行動人(vitaactiva)帶來了哪些痛苦和不幸&mdash&mdash簡單地說,如果我們在他們面前自豪地吹噓我們的善行,行動人又該要求我們賠償他們受到的哪些損失呢?第一是所謂宗教人(religiösenNaturen),他們在思想人中人數最多,因而也是其最常見的類型。
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使實踐之人的生活變得艱難,盡可能讓他們覺得生活沒有意思:使天空暗淡,陽光消失,歡樂蒙上懷疑,希望失去價值,能幹之手殘廢&mdash&mdash他們熟知這一切,正如他們熟知如何在苦難的時刻提供安慰、幫助、施舍和祝福。
第二是藝術家,他們比宗教人要少,但在思想人的世界中仍然是常見的。
這些藝術家作為個人多半是頑劣、任性、嫉妒、暴躁和不好相處的:與其作品之歡樂和崇高的效果形成鮮明對照。
第三是哲學家,該類型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