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423
[Pütz]自14世紀以後天主教教堂在早晨、中午和晚上響起的鐘聲;鐘聲對應于以&ldquo萬福瑪利亞&rdquo開頭的三次祈禱中的某次祈禱以及對應于聖經中的一節,并被看作是一種民衆祈禱,早晨是紀念複活,中午是紀念釘十字架,晚上是紀念基督變成人。
[259]大沉默。
&mdash&mdash這裡就是大海,在這裡我們能忘掉城市。
盡管剛好在此刻響起了它那&ldquo萬福瑪利亞&rdquo的鐘聲(GlockendesAveMaria)&mdash&mdash那于晝夜交替時分響起的陰沉的、愚蠢的,但卻甜美的喧鬧聲&mdash&mdash但是也就隻那麼一瞬間而已!現在一切都歸于沉默!大海躺在那裡,蒼白而閃爍,它不能說話。
天空用紅色、黃色和綠色玩起了它那永恒的、無聲的黃昏遊戲,它不能說話。
小的礁石和岩石帶沖入大海中,仿佛為了找到最孤寂的所在,它們全都不能說話。
這突然降臨的巨大的緘默,美麗,憂郁,同時充滿我的心。
&mdash&mdash啊,這緘默之美的閃耀!它可以說得多麼好,也可以說得多麼惡,如果它願意!它被捆住了舌頭,它臉上帶着痛苦的幸福,這是一個詭計,目的是嘲笑你的同情!好吧!這樣一些力量的嘲笑并不會讓我羞愧。
但是,自然,我可憐你,因為你不得不沉默,即使僅僅是你自己的惡毒捆住了你的舌頭:是的,我因為你的惡意的緣故而可憐你!&mdash&mdash随着大海越來越寂靜,我心再一次充滿:它害怕一種新的真理,它也同樣不能說話,倘若這時嘴裡對着這無言之美呼喊出什麼,它就一同嘲笑自己,[260]它享受自己的沉默所有的甜蜜的惡意。
說話,甚至思想,在我眼裡開始變得可恨:在每個詞語背後,我不都聽見了錯誤、幻象和瘋狂在發笑嗎?我豈不要嘲笑我的憐憫?嘲笑我的嘲笑嗎?&mdash&mdash啊,大海!啊,黃昏!你們是壞的教師!你們教人如何不再成為人!他應該委身于你們嗎?他應該像你們現在這樣蒼白、閃爍、沉默、陰森神秘,栖息自身之上?超越于自身之上嗎? 424 真理為誰而在此。
&mdash&mdash直至現在為止,謬誤都曾是安慰的力量:現在人們期待被認識的真理有同樣的作用,而且已經等得稍微有點久了。
但是,若真理恰好無能于此&mdash&mdash也即安慰,那又如何?這究竟是不是反對真理的一個借口呢?這些真理與痛苦、萎縮和生病的人的狀态有什麼共同之處,以至于它們必須恰恰對他們有用呢?若一植物被發現無用于病人之康複,人們并不以為植物的真理就被反駁了。
然而,在較早的時代,人類為世界之目的的信念是如此強烈,以至于人們毫不猶豫地假定,知識所揭示者無不應該對人有益、有用;甚至不能也不可以有别的東西存在。
也許,我們可以從這一切推出如下定理,即作為整體和相關聯之物的真理,僅僅是為強大的同時又無害的、充滿歡樂同時又充滿和平的靈魂(如亞裡士多德那樣的靈魂)而在此的,大概也唯有像這樣的靈魂才會去尋求真理:因為其他人,[261]盡管他們依然自豪于他們的心智及心智之自由&mdash&mdash但他們并不尋求真理,而隻為自己尋求治療的藥物。
因此,如下的事就發生了,即他們在科學中找不到任何真正的歡樂,隻能譴責其冷漠、枯燥、非人性:這是病人對健康人之遊戲的評價。
&mdash&mdash希臘諸神也不懂安慰;最終當希臘人也統統生病時,這就成了這樣的神沒落的一個理由。
425 [Pütz]道德之無資格作為一個統一的、要求普遍效力的權威機構,原因已經在其複數化中了。
我們這些流放中的神。
&mdash&mdash通過關于其起源、獨特性、命運等錯誤觀念,以及通過根據這些錯誤觀念而提出的各種權利要求,人類使自己得到了很高的提升并一再重新&ldquo逾越自己&rdquo(selberübertroffen);但也正是通過這些錯誤,無數的痛苦、相互迫害、懷疑、誤判,以及個人的種種内憂外患,才來到這個世界上。
各種道德(Moralen)的結果是,人已經變成了一種受苦受難的造物:而由此換來的不外這樣的感覺,即好像對這個地球來說,人根本上是太好了,太重要了,他隻是暫時停留于此。
&ldquo受苦的傲慢者&rdquo暫時始終還是人的最高類型。
426 [Pütz]根據古代的顔色理論,比如德谟克利特的顔色理論,希臘人隻區分四種顔色:白、黑、紅和綠,這四種顔色分别由不同的原子形狀造成。
(關于最新的研究進展參AndreaOrsucci的論文《希臘人顔色感覺的發展》和L.Geiger、H.Magnus的《語言學考古:關于〈朝霞〉第426節的一個評注》,載《尼采研究》22,1993,頁243&mdash256。
)思想者之色盲。
&mdash&mdash我們必須承認,希臘人對于藍色和綠色是完全盲目的,前者對他們來說隻是一種深棕,後者則是一種黃色,因此,他們眼中的自然必定非常不同于我們所看到的自然。
(例如,他們用同一個詞描述黑發的顔色、矢車菊的顔色和地中海海水的顔色,[262]或用同一個詞描述青翠植物的顔色、人的皮膚的顔色、蜜的顔色、黃樹脂的顔色:他們的大畫家隻用黑、白、紅、黃這幾種顔色再現他們生活的世界的色彩。
)&mdash&mdash對于他們來說,自然必定是多麼不同,而且也必定要被移動多少才能更接近人類,因為在他們眼中,人類的色彩在自然中也占上風,就仿佛沉浸在人類的色彩蒼穹中!(而實際上,與所有其他顔色相比,藍色和綠色才最能使自然脫去人類的色彩。
)基于這種缺陷,使希臘人出衆的那種遊戲的輕松得以高度發展,也即自然進程被視為神和半神,那就是說視為類人的形态。
&mdash&mdash但是,對一個更進一步的猜測來說,這可能隻是個隐喻。
每個思想者用來描繪他的世界和每一物的顔色,比現實存在的顔色要少,他對某些特定顔色是盲目的。
這絕非僅僅是一種缺陷。
由于這種接近和簡化,他把色彩的和諧看進了事物中,這種和諧能夠具有一種巨大的魅力,能夠構成自然的一種豐富。
也許這正是曾經的那條道路,在這條路上,人們才學會了在此在的光景中享受樂趣:也就是說通過如下方式,即這個此在首先是在一種或兩種色調中,由此是和諧地展示給他們的:在能夠轉而從事更多的色調之前,人類似乎隻練熟了少數的這幾種。
甚至直到今天,許多人還在費力地試圖走出某些特定色彩的盲目,以便進入一種更豐富的看和更豐富的區分: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找到了新的樂趣,而且也始終不得不放棄和失去以前的某些樂趣。
427 [Pütz]作為巴洛克藝術之繼起風格的洛可可園林,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力求人為美化未經雕鑿之自然的願望上。
然而它放棄了巴洛克園林的宏偉特征和華麗&mdash莊嚴的特點,以有利于同級别的、更小的園林部分之間的一種并置,并通過裝飾手段來強調其舒适惬意的魅力。
[263]科學之美化。
&mdash&mdash洛可可園林來自這樣一種情感:&ldquo自然是醜的、荒涼的、單調的&mdash&mdash來!讓我們美化它(embellirlanature)!&rdquo同樣,所謂哲學也總是來源于這樣一種情感:&ldquo科學是醜的、枯燥的、冷酷的、困難的、艱苦的&mdash&mdash來!讓我們美化它!&rdquo像所有詩歌和藝術一樣,哲學首先想使人得到消遣,但卻是按照其固有的驕傲,以崇高和超然的方式,并且是為使少數特别心靈得到消遣。
為創造這樣一種園林,使其像那些&ldquo普通&rdquo園林一樣,主要魅力在于一種視覺幻象(通過諸如亭閣、遠景、假山、曲徑、飛泉等,這些詞彙便于譬前性地傳達);選取科學的某些内容,配上種種奇光異彩,攙上大量不确定性、非理性和幻想,使人們徜徉其中宛如置身&ldquo蠻荒自然&rdquo,但卻沒有辛苦和無聊,&mdash&mdash這是不小的野心:有此野心者甚至夢想着,借此使在過去的人那裡充作最高種類的消遣藝術的宗教成為多餘。
&mdash&mdash這一過程日漸發展,總有一天會達到其高潮:現在我們已經聽到一種反對哲學的聲音,這聲音呼喊道:&ldquo回到科學!回到科學的自然和自然性!&rdquo&mdash&mdash也許,一個時代由此開始了,對這個時代來說,最強有力的美恰恰隻能在科學的&ldquo野蠻、醜陋&rdquo部分中去發現,就像自盧梭起,人們才突然發現對高山和荒原之美的感受力。
428 [Pütz]在此,尼采把例如以拉羅什富科為代表的道德家類型與他自己的經驗區分了開來。
在此強調的重點首先在于,更深刻地切入的知之生産性(&ldquo虛構&rdquo和&ldquo不羁的幻想&rdquo)與淺顯措辭(&ldquo證明觀察事實&rdquo)之間的不同。
[264]兩種道德家。
&mdash&mdash某一自然規律的最初發現和完整認識,也就是說,該規律的證明(引力之證明、光反射證明、聲反射證明等),與該規律之解說是完全不同的事,需要完全不同類型的心智。
同樣,那些認識和描述人類道德規律和習慣的道德家&mdash&mdash一些具有敏銳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的道德家&mdash&mdash與那些解說它們的道德家也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
後者首先必須是善于創造的(erfinderisch),并且擁有不受洞察力和知識約束的想象力。
429 新的激情。
&mdash&mdash為什麼我們害怕和痛恨有可能返回野蠻狀态?因為野蠻狀态會使人比現在更不幸嗎?非也!所有時代的野蠻人都更幸福:我們不要欺騙自己!&mdash&mdash原因在于,我們對知識欲望已經變得如此強烈,從而無能于重視不帶知識的幸福,或一種強烈而穩定的幻想之幸福,甚至僅僅想象這樣的狀态就會使我們感到痛苦!我們沉迷于不斷發現和揭示,不能自拔,正如不幸的戀情使戀愛者着迷和不能自拔,無論如何都不願意進入漠不關心的狀态;&mdash&mdash也許,我們同樣是一些不幸的戀愛者!知識在我們身上已經化為一種激情,這激情不會因為任何犧牲而退縮;實際上,除了它自己的滅亡外,它什麼也不怕;我們真誠相信,在這一激情的壓力與驅使下,整個人類都必然認為自己得到了提高和安慰,雖然他們對于野蠻人所具有的那種簡單的滿足仍然不無羨慕。
[265]這種對知識的戀情甚至可能導緻人類的滅亡!&mdash&mdash甚至這一前景也不能打動我們!但是,難道基督教害怕過類似的前景嗎?愛情和死亡不是孿生姊妹嗎?是的,我們恨野蠻狀态&mdash&mdash我們甯肯人類滅亡也不願知識退步!最後,如果人類不因某種激情滅亡,它将會因為某種虛弱而滅亡;你喜歡哪一種?這是問題所在。
為了知識,我們是願意在火與光中終結呢,還是願意在沙漠中終結? 430 [Pütz]宙斯和阿爾克墨涅的兒子,奉邁錫尼的歐律斯透斯之命去完成12件困難的、實際上是人類所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其中包括打掃養有衆多牲畜的奧革阿斯的牛圈。
也是英雄行為。
&mdash&mdash去做某些聲名狼藉、人們談之色變、但卻有用和必須的事,這也是英雄行為。
希臘人不覺得打掃牛圈有什麼可恥,他們把它算作赫拉克勒斯的偉大工作之一。
431 敵人之意見。
&mdash&mdash為測量甚至最聰明的人的天賦品質,看他們是生來精妙還是生來虛弱,可以觀察他們如何把握和傳達敵人的意見,每一個頭腦的天賦程度都在此洩露了自己。
&mdash&mdash完美的智者不自覺地将其敵人提升為理想,從他的反對意見中去掉了所有缺陷和偶然性:隻有當敵人通過這種方式變成了一個佩戴着閃耀武器的神,智慧之人才與他作戰。
432 [266]探索者和試探者。
&mdash&mdash不存在什麼獲得知識的唯一的科學方法!我們必須試探性地對待事物,對它們時而惡時而善,還可以相繼用公正、激情和冷漠對待它們。
一個人像警察一樣對待事物,另一個人則像聽告解的神甫,第三個人則像旅行者和好奇者。
為了從事物那裡催逼點東西出來,有時我們可以使用同情,有時則必須使用暴力;對其秘密的敬重使一個人得手,另一個人冒失而惡作劇地揭露其秘密也同樣解決問題。
像所有征服者、發現者、航海者和冒險者一樣,我們科學探索者也具有一種放肆大膽的道德性,必須容忍我們總體上被視為惡的。
433 [Pütz]尼采在此引用司湯達(原名HenryBeyle,1783&mdash1842):Labequtén'estjamais,cemesemble,qu'unepromessedebonheur[在我看來,美永遠隻是一種幸福的許諾]。
載:司湯達《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巴黎1854,頁30。
[Pütz]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成就之影響,在現實主義中表現已經很明顯,在自然主義中則還要變本加厲。
自然主義想進一步通過對現實盡可能精确的複制代替藝術創作的主觀因素。
通過從現實性本身中剝離出作為&ldquo對現實性之認識&rdquo的現實主義,尼采闡明了這樣一種觀點以之為基礎的現實之陌異化(Wirklichkeitsentfremdung)。
尼采通過将所謂現實作為&ldquo關于現實性的知識&rdquo而從實在本身中勾銷,通過将其解釋為現實之虛構,從而徹底摧毀了這樣一種觀點。
以新眼光看。
&mdash&mdash假設藝術中的美始終被理解為對幸福的東西的模仿&mdash&mdash而且因此我把它視為真理&mdash&mdash而因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或一個自立法度的偉大個人都有自己對于幸福的想象:那麼,從當代藝術家的所謂現實主義藝術中透露出來的這個時代的幸福又如何理解呢?毫無疑問,是我們現在懂得去最容易地理解和享受的它的美的樣式。
因此,我們是不是必須好好地相信,我們今天特有的幸福在于現實主義的東西,在于對現實盡可能敏銳的感覺和盡可能忠實的把握,因而不在于實在性而在于關于實在性的知識?科學的影響來得如此廣泛和深遠,以至于我們這個世紀的藝術家也不知不覺地自己就變成了科學&ldquo無上幸福&rdquo的贊頌者。
434 [Pütz]尼采崇敬的偉大的風景畫家,首先是法國畫家洛蘭(ClaudeLorrain,1600&mdash1682)。
他的典型化的風景作品以生動逼真的自然描述而聞名,同時與神話中和聖經中的場景結合在一起。
[267]說情。
&mdash&mdash簡樸平淡的對象是為大風景畫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見的對象是為小風景畫家存在的。
也就是說:自然和人類中的偉大事物不得不為其崇拜者中一切渺小、平庸、虛榮之輩說情&mdash&mdash而偉人則為質樸的事物說情。
435 不要無聲無息地走向毀滅。
&mdash&mdash我們的偉大和才能不是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的,而是一點一滴消失的;小的植被長到一切東西裡去,而且到處緊緊粘附,它最終會毀掉我們身上偉大的東西&mdash&mdash我們生活在可悲的環境中,而我們卻每時每刻都在忽視這種可悲性,看不到在我們的鄰人、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社會交往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數卑劣和瑣碎情感在發芽、成長。
如果我們對于這些小的雜草不聞不問,我們最終就會因為它們而無聲無息地走向毀滅!&mdash&mdash如果你們無論如何都想毀滅,那甯願一下子和突然地毀滅:這樣還可能為自己留下一個崇高的廢墟!而不是像現在有理由擔心的那樣,隻留下一個田鼠掘出的山丘!上面長滿蒿草,那些渺小的勝利者,仍然像過去一樣謙卑,太可憐以至于不配慶祝它們的勝利! 436 決疑。
&mdash&mdash一個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氣和能力面對的痛苦抉擇:一艘船上的乘客發現,船長和舵手犯了大錯,而自己在航海知識上超過了他們[268]&mdash&mdash于是産生一個問題:何如!如果你發動一場嘩變,把他倆關起來?又是否并非因為你更精通航海知識你就有義務這樣做?他們是否也并非同樣有權因為你損害順從而關你禁閉?&mdash&mdash這不過是那些更高等且更險惡處境的一個比喻:在這些處境中,說到底,問題始終依然在于,什麼能夠保證我們的優勢,保證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對自己的信念。
成功嗎?但在此為了獲得成功,我們恰恰不得不先去做那些包含着一切危險在自身中的事&mdash&mdash不僅是對我們自己危險,而且是對全船人危險。
437 特權。
&mdash&mdash誰真正占有自己,也就是說,誰決定性地征服了自己,他就會把懲罰自己、寬恕自己、憐憫自己當作私有的特權:他不需要向任何别人讓渡這種權利,但他可以因為另一個人(比如說一個朋友)而自由地放棄這項權利&mdash&mdash然而他知道,當他這樣做時,他是在授予一項權利,而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授予權利,是因為他擁有權力。
438 人與物。
&mdash&mdash人為什麼看不見物?因為他自己站在中間:他遮住了物。
439 幸福的标志。
&mdash&mdash一切幸福感都有兩個共同之處:情感的豐盈,以及在其中的縱情歡樂,就像水中的魚兒一樣,[269]人也感覺到了他自身周圍的自然力,而且他還在其中跳躍歡騰。
好的基督徒會理解,什麼是基督教的歡鬧放縱(Ausgelassenheit)。
440 并非斷念!&mdash&mdash像修女一樣放棄世界而不是去了解世界&mdash&mdash導緻了一種徒勞無益的、也許憂郁的孤獨。
這種孤獨與思想家的沉思生活(vitacontemplativa)的孤獨毫無共同之處:當思想家作此選擇時,他決非斷念;相反,如果他必須埋首實踐生活(vitapractica),那對他來說倒是一種對自身的斷念、憂郁和毀滅:他放棄實踐是因為他了解實踐,因為他了解他自己。
因此,他縱身躍入他的水中,并在那裡找到了他的喜悅。
441 為什麼鄰人離我們越來越遠。
&mdash&mdash對于曾在和将在的一切,我們想得越多,當下存在的一切恰恰因此對我們變得更蒼白。
當我們與那些過去的人一起生活并共其死亡時,&ldquo鄰人&rdquo又算得了什麼?我們變得更加孤獨,更确切說,因為人類的全部洪水都呼嘯而來圍繞着我們,我們心中對全部人類的熱情始終在增長&mdash&mdash由此我們望向圍繞着我們的東西,那目光就像它已經變得更無關緊要而且也更虛幻了似的。
&mdash&mdash但我們冰冷的目光侮辱了他人。
442 規則。
&mdash&mdash&ldquo規則總是比例外更讓我感興趣&rdquo&mdash&mdash誰如此感受,誰就在知識中向前推進了很遠,并屬于知内情者。
443 [270]關于教育。
&mdash&mdash我漸漸地明白了,我們的教養和教育方式最普遍的缺陷在于:沒有人學習、沒有人謀求,也沒有人教授&mdash&mdash忍受孤獨。
444 對于阻力的驚奇。
&mdash&mdash因為某些東西對我們來說變得透明了,我們就認為它再也不會造成任何麻煩了&mdash&mdash當我們發現自己可以看穿它卻不能通過它時,我們就和玻璃窗上的蒼蠅一樣傻乎乎地感到驚奇。
445 最高貴之人的失算。
&mdash&mdash我們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我們的珍寶送給某人&mdash&mdash直到我們的愛再沒有東西可以送出為止:但是,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并不一定就是他的最好的東西,因而他并沒有施予者所期望的那種滿滿的且深藏的感激。
446 等級制。
&mdash&mdash首先是淺薄的思想者,其次是深刻的思想者&mdash&mdash他們下降到事物的深處&mdash&mdash第三是徹底的思想者,他們探求事物之根基,這當然比隻是下降到深處更有價值!&mdash&mdash最後是一頭紮進沼澤的思想者:然而這應該是既非深刻也非徹底性的一個标志!他們是些熱愛地下工作的人。
447 [271]師與徒。
&mdash&mdash警告其學生當心自己,屬于師父的人性。
448 敬重現實。
&mdash&mdash眼見歡樂的人群,我們如何能不感同身受、熱淚盈眶!我們從前曾以為他們歡樂的對象非常渺小,如果不是親身體驗了,我們現在還是會這樣認為!但是看看這些體驗将我們帶到了什麼地方!我們的意見現在還算得了什麼!要想不迷失自己,不迷失自己的理性,就必須遠離體驗!柏拉圖就是這樣逃離了現實,投向了事物的暗淡的精神影像的王國:他知道自己充滿了感性,知道這種感性的波濤如何輕易就能吞沒他的理性。
&mdash&mdash這智慧者是不是隻能這樣說,&ldquo我敬重現實,但我将轉身背對現實,因為我了解現實和害怕現實&rdquo?難道他也如非洲土著們在其首領面前所做的那樣,當他們的酋長走過時,轉身背對他們的酋長,以此顯示他們的敬重,同時也顯示他們的畏懼? 449 需求精神者在哪裡?&mdash&mdash嗚呼!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别人,多麼讓我反感!讓另一個人的思想戰勝自己的思想,心中産生新的感情和發生悄悄的變化,多麼讓我歡喜!不過,偶爾還會出現一個更高等的節日,于是有一天容許人贈送掉他的精神家産,就像一位神父,坐在自己的小屋中,[272]焦急地等待着某個需求者前來傾訴他思想的困苦,而他的手和他的心則使需求者手和心再次充滿,使他不安的靈魂重新輕松起來!他不僅不追求聲名:而且也想逃避感激,因為感激有些糾纏不休,缺乏對孤獨和沉默應有的畏懼。
但是不為人知和有點可笑地生活,謙卑得不緻喚起任何嫉妒和敵意,擁有冷靜的頭腦,少量知識和大量經驗,就像一個貧窮的精神方面的醫生,碰到這人那人的頭腦被一些意見搞亂了,就幫助他,而沒有正當地意識到是誰在幫助他!他不想在這人那人面前顯示自己擁有權利或慶祝自己的勝利,而是這樣對他說話以至于他按照一種輕微的、不易察覺的示意和反駁來說出他自己的權利并驕傲地離開!就像是一片小客棧,不拒絕任何有需求的人,但過後竟被忘懷或被嘲笑!他并沒有什麼過人的地方,既沒有更精美的飲食,也沒有更純淨的空氣,或者更快樂的精神&mdash&mdash但他交出,歸還,分給,變得更窮!他可以如此謙卑,以便更多的人走近他并且不會感到受了侮辱!加自己以許多的不公,蝸行于一切錯誤的巷道上,以便沿着那秘密的道路走到許多隐蔽靈魂的深處!永遠地懷有某種愛,同時又永遠懷有某種自私和自我享受!擁有一塊領地,同時又隐姓埋名和拱手相讓!永遠躺在優美的和煦陽光之中,然而又知道通向崇高的階梯伸手可及!&mdash&mdash這将是一種真正的生活!一種讓人有理由活得更長的生活! 450 [Pütz]馬可·奧勒留(MarcusAureliusAntonius,121&mdash180),161&mdash180年為羅馬皇帝。
他領導了多次防禦戰争,它們開啟了第一羅馬帝國政府形式的終結。
他早年受過修辭學的訓練,146年起同時緻力于哲學,并成為斯多葛派的最後一個重要代表。
在多瑙河戰役中,他寫了由格言和獨白組成的《沉思錄》(尼采這裡的引文出自第4卷第7節。
)([譯按]多瑙河戰役指公元167或168年北方日耳曼蠻族南下侵犯羅馬帝國北部邊境,時為羅馬帝國皇帝的奧勒留北征多瑙河地區,與日耳曼人戰鬥直至去世前。
此間,奧勒留用希臘文寫下12本日記,構成了現今《沉思錄》12卷的内容。
尼采所引可參《沉思錄》,何懷宏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頁39。
何懷宏從英文本譯出,與Pütz德文表述略有差異。
)尼采對知識之無限誘惑表現出的熱烈興趣,與馬可·奧勒留受非自私的人類之愛影響從而要求過苦行生活相對立。
[273]知識的誘惑。
&mdash&mdash朝科學之門裡面看上一眼,它對熱情的精神的作用就像一切魔法中最厲害的魔法;也許他們會因此變成幻想家,或在最好的情況下變成詩人:他們對于知識者的幸福的欲望就是如此強烈!你們不是無論如何都會想起&mdash&mdash這甜蜜誘惑的聲音嗎?科學就是帶着這種聲音以100種、101種最美的言辭發布其快樂的福音:&ldquo讓妄念消失,則&lsquo我受到傷害&rsquo的妄念也就不存在了,随之&lsquo傷害&rsquo也就消失了。
&rdquo(馬可·奧勒留) 451 必須養宮廷小醜的人。
&mdash&mdash非常美者,非常善者,非常有權者,幾乎在任何事情上,都很少能經驗到完全的和平庸的真理&mdash&mdash因為在他們面前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多少說些假話,因為人們不可能不感覺到他們的影響,并根據這種影響,以一種與之适應的形式表達人們可能以真理的方式告知的東西(改變事實的程度和色彩,省略或增加某些細節,遇到根本不想去适應的就将其留在嘴邊而不說出)。
然而,如果無論如何,這種人仍然想聽到真理,那他們就必須自己養有自己的宮廷小醜,這小醜像狂人一樣具有不必适應旁人的特權。
452 不耐心。
&mdash&mdash思想者以及行動者中都有一些無耐心的人,一遇到失敗,就立即跑到另一相反領域,對之發生濃厚興趣,開始大幹一番&mdash&mdash直到再次因為忍受不了成功的緩慢不辭而别。
[274]他們就像是一些漫不經心和馬不停蹄的漫遊者,遊曆了無數的領域和行當,最後由于前所未有的旅行和實踐積累下來的對人和事物的知識,也由于急躁的沖動有所緩和,他們變成了強有力的實行者。
因此,我們看到,某種性格缺陷最後變成了一所培養天才的學校。
453 [Pütz]拉丁語中的interregnum原來的含義是王(reges)位仍然空缺的&ldquo過渡時期”在此指有效的道德規則和體系的中止。
道德過渡時期(interregnum)。
&mdash&mdash有誰現在已經處于這樣的狀态中,即能夠描述将來有一天将接替道德感覺和道德判斷的東西!&mdash&mdash人們也能夠如此确鑿地認識到,道德的感覺和判斷,在其全部基礎中都被鋪設錯了,而且對其建築的修繕也不可能:如果理性之約束力不減少,則道德感覺和判斷之約束力必定日趨減少!重新建立生活和行動的法則,對這一任務來說,我們的生理學、醫學、社會學和孤獨學等這些科學還不敷應用:而且人們隻能從這些科學中取出新理想的基石(倘若不是新理想本身的話)。
因此,按照趣味和才能,我們真的是要麼活成一種先導的此在,要麼活成一種跟随的此在,而且在這段過渡時期所能做到的最好事情是:盡可能成為自己的國王(reges)和建立小型實驗國家。
我們就是實驗:我們同時意願自己成為實驗! 454 插話。
&mdash&mdash像本書這樣一本書不是用來通讀或朗讀的,而是用來翻閱的,尤其在散步中和在旅途中,人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埋下頭去和一次又一次地擡起頭來,直到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天地。
455 第一自然。
&mdash&mdash我們今天所受教育的目的在于給我們灌輸一種第二自然:當整個世界都認為我們成熟了、長大了、有用了,我們就獲得了這種第二自然。
然而,我們中間的少數幾個人卻足夠像蛇一樣,有一天能蛻下這層第二自然之皮:在被覆蓋的第一自然發育成熟之後。
在大多數人那裡,第一自然的萌芽早就枯萎了。
456 [Pütz]指蘇格拉底的命題:關于善的知識、美德和幸福是統一的。
[Pütz]參《馬太福音》6:33:&ldquo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rdquo亦參《路加福音》12:31。
[Pütz]節370和節482給出了對誠實的一個簡短的特征刻畫。
自《朝霞》起,尼采就召喚
[259]大沉默。
&mdash&mdash這裡就是大海,在這裡我們能忘掉城市。
盡管剛好在此刻響起了它那&ldquo萬福瑪利亞&rdquo的鐘聲(GlockendesAveMaria)&mdash&mdash那于晝夜交替時分響起的陰沉的、愚蠢的,但卻甜美的喧鬧聲&mdash&mdash但是也就隻那麼一瞬間而已!現在一切都歸于沉默!大海躺在那裡,蒼白而閃爍,它不能說話。
天空用紅色、黃色和綠色玩起了它那永恒的、無聲的黃昏遊戲,它不能說話。
小的礁石和岩石帶沖入大海中,仿佛為了找到最孤寂的所在,它們全都不能說話。
這突然降臨的巨大的緘默,美麗,憂郁,同時充滿我的心。
&mdash&mdash啊,這緘默之美的閃耀!它可以說得多麼好,也可以說得多麼惡,如果它願意!它被捆住了舌頭,它臉上帶着痛苦的幸福,這是一個詭計,目的是嘲笑你的同情!好吧!這樣一些力量的嘲笑并不會讓我羞愧。
但是,自然,我可憐你,因為你不得不沉默,即使僅僅是你自己的惡毒捆住了你的舌頭:是的,我因為你的惡意的緣故而可憐你!&mdash&mdash随着大海越來越寂靜,我心再一次充滿:它害怕一種新的真理,它也同樣不能說話,倘若這時嘴裡對着這無言之美呼喊出什麼,它就一同嘲笑自己,[260]它享受自己的沉默所有的甜蜜的惡意。
說話,甚至思想,在我眼裡開始變得可恨:在每個詞語背後,我不都聽見了錯誤、幻象和瘋狂在發笑嗎?我豈不要嘲笑我的憐憫?嘲笑我的嘲笑嗎?&mdash&mdash啊,大海!啊,黃昏!你們是壞的教師!你們教人如何不再成為人!他應該委身于你們嗎?他應該像你們現在這樣蒼白、閃爍、沉默、陰森神秘,栖息自身之上?超越于自身之上嗎? 424 真理為誰而在此。
&mdash&mdash直至現在為止,謬誤都曾是安慰的力量:現在人們期待被認識的真理有同樣的作用,而且已經等得稍微有點久了。
但是,若真理恰好無能于此&mdash&mdash也即安慰,那又如何?這究竟是不是反對真理的一個借口呢?這些真理與痛苦、萎縮和生病的人的狀态有什麼共同之處,以至于它們必須恰恰對他們有用呢?若一植物被發現無用于病人之康複,人們并不以為植物的真理就被反駁了。
然而,在較早的時代,人類為世界之目的的信念是如此強烈,以至于人們毫不猶豫地假定,知識所揭示者無不應該對人有益、有用;甚至不能也不可以有别的東西存在。
也許,我們可以從這一切推出如下定理,即作為整體和相關聯之物的真理,僅僅是為強大的同時又無害的、充滿歡樂同時又充滿和平的靈魂(如亞裡士多德那樣的靈魂)而在此的,大概也唯有像這樣的靈魂才會去尋求真理:因為其他人,[261]盡管他們依然自豪于他們的心智及心智之自由&mdash&mdash但他們并不尋求真理,而隻為自己尋求治療的藥物。
因此,如下的事就發生了,即他們在科學中找不到任何真正的歡樂,隻能譴責其冷漠、枯燥、非人性:這是病人對健康人之遊戲的評價。
&mdash&mdash希臘諸神也不懂安慰;最終當希臘人也統統生病時,這就成了這樣的神沒落的一個理由。
425 [Pütz]道德之無資格作為一個統一的、要求普遍效力的權威機構,原因已經在其複數化中了。
我們這些流放中的神。
&mdash&mdash通過關于其起源、獨特性、命運等錯誤觀念,以及通過根據這些錯誤觀念而提出的各種權利要求,人類使自己得到了很高的提升并一再重新&ldquo逾越自己&rdquo(selberübertroffen);但也正是通過這些錯誤,無數的痛苦、相互迫害、懷疑、誤判,以及個人的種種内憂外患,才來到這個世界上。
各種道德(Moralen)的結果是,人已經變成了一種受苦受難的造物:而由此換來的不外這樣的感覺,即好像對這個地球來說,人根本上是太好了,太重要了,他隻是暫時停留于此。
&ldquo受苦的傲慢者&rdquo暫時始終還是人的最高類型。
426 [Pütz]根據古代的顔色理論,比如德谟克利特的顔色理論,希臘人隻區分四種顔色:白、黑、紅和綠,這四種顔色分别由不同的原子形狀造成。
(關于最新的研究進展參AndreaOrsucci的論文《希臘人顔色感覺的發展》和L.Geiger、H.Magnus的《語言學考古:關于〈朝霞〉第426節的一個評注》,載《尼采研究》22,1993,頁243&mdash256。
)思想者之色盲。
&mdash&mdash我們必須承認,希臘人對于藍色和綠色是完全盲目的,前者對他們來說隻是一種深棕,後者則是一種黃色,因此,他們眼中的自然必定非常不同于我們所看到的自然。
(例如,他們用同一個詞描述黑發的顔色、矢車菊的顔色和地中海海水的顔色,[262]或用同一個詞描述青翠植物的顔色、人的皮膚的顔色、蜜的顔色、黃樹脂的顔色:他們的大畫家隻用黑、白、紅、黃這幾種顔色再現他們生活的世界的色彩。
)&mdash&mdash對于他們來說,自然必定是多麼不同,而且也必定要被移動多少才能更接近人類,因為在他們眼中,人類的色彩在自然中也占上風,就仿佛沉浸在人類的色彩蒼穹中!(而實際上,與所有其他顔色相比,藍色和綠色才最能使自然脫去人類的色彩。
)基于這種缺陷,使希臘人出衆的那種遊戲的輕松得以高度發展,也即自然進程被視為神和半神,那就是說視為類人的形态。
&mdash&mdash但是,對一個更進一步的猜測來說,這可能隻是個隐喻。
每個思想者用來描繪他的世界和每一物的顔色,比現實存在的顔色要少,他對某些特定顔色是盲目的。
這絕非僅僅是一種缺陷。
由于這種接近和簡化,他把色彩的和諧看進了事物中,這種和諧能夠具有一種巨大的魅力,能夠構成自然的一種豐富。
也許這正是曾經的那條道路,在這條路上,人們才學會了在此在的光景中享受樂趣:也就是說通過如下方式,即這個此在首先是在一種或兩種色調中,由此是和諧地展示給他們的:在能夠轉而從事更多的色調之前,人類似乎隻練熟了少數的這幾種。
甚至直到今天,許多人還在費力地試圖走出某些特定色彩的盲目,以便進入一種更豐富的看和更豐富的區分: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找到了新的樂趣,而且也始終不得不放棄和失去以前的某些樂趣。
427 [Pütz]作為巴洛克藝術之繼起風格的洛可可園林,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力求人為美化未經雕鑿之自然的願望上。
然而它放棄了巴洛克園林的宏偉特征和華麗&mdash莊嚴的特點,以有利于同級别的、更小的園林部分之間的一種并置,并通過裝飾手段來強調其舒适惬意的魅力。
[263]科學之美化。
&mdash&mdash洛可可園林來自這樣一種情感:&ldquo自然是醜的、荒涼的、單調的&mdash&mdash來!讓我們美化它(embellirlanature)!&rdquo同樣,所謂哲學也總是來源于這樣一種情感:&ldquo科學是醜的、枯燥的、冷酷的、困難的、艱苦的&mdash&mdash來!讓我們美化它!&rdquo像所有詩歌和藝術一樣,哲學首先想使人得到消遣,但卻是按照其固有的驕傲,以崇高和超然的方式,并且是為使少數特别心靈得到消遣。
為創造這樣一種園林,使其像那些&ldquo普通&rdquo園林一樣,主要魅力在于一種視覺幻象(通過諸如亭閣、遠景、假山、曲徑、飛泉等,這些詞彙便于譬前性地傳達);選取科學的某些内容,配上種種奇光異彩,攙上大量不确定性、非理性和幻想,使人們徜徉其中宛如置身&ldquo蠻荒自然&rdquo,但卻沒有辛苦和無聊,&mdash&mdash這是不小的野心:有此野心者甚至夢想着,借此使在過去的人那裡充作最高種類的消遣藝術的宗教成為多餘。
&mdash&mdash這一過程日漸發展,總有一天會達到其高潮:現在我們已經聽到一種反對哲學的聲音,這聲音呼喊道:&ldquo回到科學!回到科學的自然和自然性!&rdquo&mdash&mdash也許,一個時代由此開始了,對這個時代來說,最強有力的美恰恰隻能在科學的&ldquo野蠻、醜陋&rdquo部分中去發現,就像自盧梭起,人們才突然發現對高山和荒原之美的感受力。
428 [Pütz]在此,尼采把例如以拉羅什富科為代表的道德家類型與他自己的經驗區分了開來。
在此強調的重點首先在于,更深刻地切入的知之生産性(&ldquo虛構&rdquo和&ldquo不羁的幻想&rdquo)與淺顯措辭(&ldquo證明觀察事實&rdquo)之間的不同。
[264]兩種道德家。
&mdash&mdash某一自然規律的最初發現和完整認識,也就是說,該規律的證明(引力之證明、光反射證明、聲反射證明等),與該規律之解說是完全不同的事,需要完全不同類型的心智。
同樣,那些認識和描述人類道德規律和習慣的道德家&mdash&mdash一些具有敏銳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的道德家&mdash&mdash與那些解說它們的道德家也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
後者首先必須是善于創造的(erfinderisch),并且擁有不受洞察力和知識約束的想象力。
429 新的激情。
&mdash&mdash為什麼我們害怕和痛恨有可能返回野蠻狀态?因為野蠻狀态會使人比現在更不幸嗎?非也!所有時代的野蠻人都更幸福:我們不要欺騙自己!&mdash&mdash原因在于,我們對知識欲望已經變得如此強烈,從而無能于重視不帶知識的幸福,或一種強烈而穩定的幻想之幸福,甚至僅僅想象這樣的狀态就會使我們感到痛苦!我們沉迷于不斷發現和揭示,不能自拔,正如不幸的戀情使戀愛者着迷和不能自拔,無論如何都不願意進入漠不關心的狀态;&mdash&mdash也許,我們同樣是一些不幸的戀愛者!知識在我們身上已經化為一種激情,這激情不會因為任何犧牲而退縮;實際上,除了它自己的滅亡外,它什麼也不怕;我們真誠相信,在這一激情的壓力與驅使下,整個人類都必然認為自己得到了提高和安慰,雖然他們對于野蠻人所具有的那種簡單的滿足仍然不無羨慕。
[265]這種對知識的戀情甚至可能導緻人類的滅亡!&mdash&mdash甚至這一前景也不能打動我們!但是,難道基督教害怕過類似的前景嗎?愛情和死亡不是孿生姊妹嗎?是的,我們恨野蠻狀态&mdash&mdash我們甯肯人類滅亡也不願知識退步!最後,如果人類不因某種激情滅亡,它将會因為某種虛弱而滅亡;你喜歡哪一種?這是問題所在。
為了知識,我們是願意在火與光中終結呢,還是願意在沙漠中終結? 430 [Pütz]宙斯和阿爾克墨涅的兒子,奉邁錫尼的歐律斯透斯之命去完成12件困難的、實際上是人類所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其中包括打掃養有衆多牲畜的奧革阿斯的牛圈。
也是英雄行為。
&mdash&mdash去做某些聲名狼藉、人們談之色變、但卻有用和必須的事,這也是英雄行為。
希臘人不覺得打掃牛圈有什麼可恥,他們把它算作赫拉克勒斯的偉大工作之一。
431 敵人之意見。
&mdash&mdash為測量甚至最聰明的人的天賦品質,看他們是生來精妙還是生來虛弱,可以觀察他們如何把握和傳達敵人的意見,每一個頭腦的天賦程度都在此洩露了自己。
&mdash&mdash完美的智者不自覺地将其敵人提升為理想,從他的反對意見中去掉了所有缺陷和偶然性:隻有當敵人通過這種方式變成了一個佩戴着閃耀武器的神,智慧之人才與他作戰。
432 [266]探索者和試探者。
&mdash&mdash不存在什麼獲得知識的唯一的科學方法!我們必須試探性地對待事物,對它們時而惡時而善,還可以相繼用公正、激情和冷漠對待它們。
一個人像警察一樣對待事物,另一個人則像聽告解的神甫,第三個人則像旅行者和好奇者。
為了從事物那裡催逼點東西出來,有時我們可以使用同情,有時則必須使用暴力;對其秘密的敬重使一個人得手,另一個人冒失而惡作劇地揭露其秘密也同樣解決問題。
像所有征服者、發現者、航海者和冒險者一樣,我們科學探索者也具有一種放肆大膽的道德性,必須容忍我們總體上被視為惡的。
433 [Pütz]尼采在此引用司湯達(原名HenryBeyle,1783&mdash1842):Labequtén'estjamais,cemesemble,qu'unepromessedebonheur[在我看來,美永遠隻是一種幸福的許諾]。
載:司湯達《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巴黎1854,頁30。
[Pütz]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成就之影響,在現實主義中表現已經很明顯,在自然主義中則還要變本加厲。
自然主義想進一步通過對現實盡可能精确的複制代替藝術創作的主觀因素。
通過從現實性本身中剝離出作為&ldquo對現實性之認識&rdquo的現實主義,尼采闡明了這樣一種觀點以之為基礎的現實之陌異化(Wirklichkeitsentfremdung)。
尼采通過将所謂現實作為&ldquo關于現實性的知識&rdquo而從實在本身中勾銷,通過将其解釋為現實之虛構,從而徹底摧毀了這樣一種觀點。
以新眼光看。
&mdash&mdash假設藝術中的美始終被理解為對幸福的東西的模仿&mdash&mdash而且因此我把它視為真理&mdash&mdash而因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或一個自立法度的偉大個人都有自己對于幸福的想象:那麼,從當代藝術家的所謂現實主義藝術中透露出來的這個時代的幸福又如何理解呢?毫無疑問,是我們現在懂得去最容易地理解和享受的它的美的樣式。
因此,我們是不是必須好好地相信,我們今天特有的幸福在于現實主義的東西,在于對現實盡可能敏銳的感覺和盡可能忠實的把握,因而不在于實在性而在于關于實在性的知識?科學的影響來得如此廣泛和深遠,以至于我們這個世紀的藝術家也不知不覺地自己就變成了科學&ldquo無上幸福&rdquo的贊頌者。
434 [Pütz]尼采崇敬的偉大的風景畫家,首先是法國畫家洛蘭(ClaudeLorrain,1600&mdash1682)。
他的典型化的風景作品以生動逼真的自然描述而聞名,同時與神話中和聖經中的場景結合在一起。
[267]說情。
&mdash&mdash簡樸平淡的對象是為大風景畫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見的對象是為小風景畫家存在的。
也就是說:自然和人類中的偉大事物不得不為其崇拜者中一切渺小、平庸、虛榮之輩說情&mdash&mdash而偉人則為質樸的事物說情。
435 不要無聲無息地走向毀滅。
&mdash&mdash我們的偉大和才能不是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的,而是一點一滴消失的;小的植被長到一切東西裡去,而且到處緊緊粘附,它最終會毀掉我們身上偉大的東西&mdash&mdash我們生活在可悲的環境中,而我們卻每時每刻都在忽視這種可悲性,看不到在我們的鄰人、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社會交往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數卑劣和瑣碎情感在發芽、成長。
如果我們對于這些小的雜草不聞不問,我們最終就會因為它們而無聲無息地走向毀滅!&mdash&mdash如果你們無論如何都想毀滅,那甯願一下子和突然地毀滅:這樣還可能為自己留下一個崇高的廢墟!而不是像現在有理由擔心的那樣,隻留下一個田鼠掘出的山丘!上面長滿蒿草,那些渺小的勝利者,仍然像過去一樣謙卑,太可憐以至于不配慶祝它們的勝利! 436 決疑。
&mdash&mdash一個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氣和能力面對的痛苦抉擇:一艘船上的乘客發現,船長和舵手犯了大錯,而自己在航海知識上超過了他們[268]&mdash&mdash于是産生一個問題:何如!如果你發動一場嘩變,把他倆關起來?又是否并非因為你更精通航海知識你就有義務這樣做?他們是否也并非同樣有權因為你損害順從而關你禁閉?&mdash&mdash這不過是那些更高等且更險惡處境的一個比喻:在這些處境中,說到底,問題始終依然在于,什麼能夠保證我們的優勢,保證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對自己的信念。
成功嗎?但在此為了獲得成功,我們恰恰不得不先去做那些包含着一切危險在自身中的事&mdash&mdash不僅是對我們自己危險,而且是對全船人危險。
437 特權。
&mdash&mdash誰真正占有自己,也就是說,誰決定性地征服了自己,他就會把懲罰自己、寬恕自己、憐憫自己當作私有的特權:他不需要向任何别人讓渡這種權利,但他可以因為另一個人(比如說一個朋友)而自由地放棄這項權利&mdash&mdash然而他知道,當他這樣做時,他是在授予一項權利,而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授予權利,是因為他擁有權力。
438 人與物。
&mdash&mdash人為什麼看不見物?因為他自己站在中間:他遮住了物。
439 幸福的标志。
&mdash&mdash一切幸福感都有兩個共同之處:情感的豐盈,以及在其中的縱情歡樂,就像水中的魚兒一樣,[269]人也感覺到了他自身周圍的自然力,而且他還在其中跳躍歡騰。
好的基督徒會理解,什麼是基督教的歡鬧放縱(Ausgelassenheit)。
440 并非斷念!&mdash&mdash像修女一樣放棄世界而不是去了解世界&mdash&mdash導緻了一種徒勞無益的、也許憂郁的孤獨。
這種孤獨與思想家的沉思生活(vitacontemplativa)的孤獨毫無共同之處:當思想家作此選擇時,他決非斷念;相反,如果他必須埋首實踐生活(vitapractica),那對他來說倒是一種對自身的斷念、憂郁和毀滅:他放棄實踐是因為他了解實踐,因為他了解他自己。
因此,他縱身躍入他的水中,并在那裡找到了他的喜悅。
441 為什麼鄰人離我們越來越遠。
&mdash&mdash對于曾在和将在的一切,我們想得越多,當下存在的一切恰恰因此對我們變得更蒼白。
當我們與那些過去的人一起生活并共其死亡時,&ldquo鄰人&rdquo又算得了什麼?我們變得更加孤獨,更确切說,因為人類的全部洪水都呼嘯而來圍繞着我們,我們心中對全部人類的熱情始終在增長&mdash&mdash由此我們望向圍繞着我們的東西,那目光就像它已經變得更無關緊要而且也更虛幻了似的。
&mdash&mdash但我們冰冷的目光侮辱了他人。
442 規則。
&mdash&mdash&ldquo規則總是比例外更讓我感興趣&rdquo&mdash&mdash誰如此感受,誰就在知識中向前推進了很遠,并屬于知内情者。
443 [270]關于教育。
&mdash&mdash我漸漸地明白了,我們的教養和教育方式最普遍的缺陷在于:沒有人學習、沒有人謀求,也沒有人教授&mdash&mdash忍受孤獨。
444 對于阻力的驚奇。
&mdash&mdash因為某些東西對我們來說變得透明了,我們就認為它再也不會造成任何麻煩了&mdash&mdash當我們發現自己可以看穿它卻不能通過它時,我們就和玻璃窗上的蒼蠅一樣傻乎乎地感到驚奇。
445 最高貴之人的失算。
&mdash&mdash我們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我們的珍寶送給某人&mdash&mdash直到我們的愛再沒有東西可以送出為止:但是,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并不一定就是他的最好的東西,因而他并沒有施予者所期望的那種滿滿的且深藏的感激。
446 等級制。
&mdash&mdash首先是淺薄的思想者,其次是深刻的思想者&mdash&mdash他們下降到事物的深處&mdash&mdash第三是徹底的思想者,他們探求事物之根基,這當然比隻是下降到深處更有價值!&mdash&mdash最後是一頭紮進沼澤的思想者:然而這應該是既非深刻也非徹底性的一個标志!他們是些熱愛地下工作的人。
447 [271]師與徒。
&mdash&mdash警告其學生當心自己,屬于師父的人性。
448 敬重現實。
&mdash&mdash眼見歡樂的人群,我們如何能不感同身受、熱淚盈眶!我們從前曾以為他們歡樂的對象非常渺小,如果不是親身體驗了,我們現在還是會這樣認為!但是看看這些體驗将我們帶到了什麼地方!我們的意見現在還算得了什麼!要想不迷失自己,不迷失自己的理性,就必須遠離體驗!柏拉圖就是這樣逃離了現實,投向了事物的暗淡的精神影像的王國:他知道自己充滿了感性,知道這種感性的波濤如何輕易就能吞沒他的理性。
&mdash&mdash這智慧者是不是隻能這樣說,&ldquo我敬重現實,但我将轉身背對現實,因為我了解現實和害怕現實&rdquo?難道他也如非洲土著們在其首領面前所做的那樣,當他們的酋長走過時,轉身背對他們的酋長,以此顯示他們的敬重,同時也顯示他們的畏懼? 449 需求精神者在哪裡?&mdash&mdash嗚呼!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别人,多麼讓我反感!讓另一個人的思想戰勝自己的思想,心中産生新的感情和發生悄悄的變化,多麼讓我歡喜!不過,偶爾還會出現一個更高等的節日,于是有一天容許人贈送掉他的精神家産,就像一位神父,坐在自己的小屋中,[272]焦急地等待着某個需求者前來傾訴他思想的困苦,而他的手和他的心則使需求者手和心再次充滿,使他不安的靈魂重新輕松起來!他不僅不追求聲名:而且也想逃避感激,因為感激有些糾纏不休,缺乏對孤獨和沉默應有的畏懼。
但是不為人知和有點可笑地生活,謙卑得不緻喚起任何嫉妒和敵意,擁有冷靜的頭腦,少量知識和大量經驗,就像一個貧窮的精神方面的醫生,碰到這人那人的頭腦被一些意見搞亂了,就幫助他,而沒有正當地意識到是誰在幫助他!他不想在這人那人面前顯示自己擁有權利或慶祝自己的勝利,而是這樣對他說話以至于他按照一種輕微的、不易察覺的示意和反駁來說出他自己的權利并驕傲地離開!就像是一片小客棧,不拒絕任何有需求的人,但過後竟被忘懷或被嘲笑!他并沒有什麼過人的地方,既沒有更精美的飲食,也沒有更純淨的空氣,或者更快樂的精神&mdash&mdash但他交出,歸還,分給,變得更窮!他可以如此謙卑,以便更多的人走近他并且不會感到受了侮辱!加自己以許多的不公,蝸行于一切錯誤的巷道上,以便沿着那秘密的道路走到許多隐蔽靈魂的深處!永遠地懷有某種愛,同時又永遠懷有某種自私和自我享受!擁有一塊領地,同時又隐姓埋名和拱手相讓!永遠躺在優美的和煦陽光之中,然而又知道通向崇高的階梯伸手可及!&mdash&mdash這将是一種真正的生活!一種讓人有理由活得更長的生活! 450 [Pütz]馬可·奧勒留(MarcusAureliusAntonius,121&mdash180),161&mdash180年為羅馬皇帝。
他領導了多次防禦戰争,它們開啟了第一羅馬帝國政府形式的終結。
他早年受過修辭學的訓練,146年起同時緻力于哲學,并成為斯多葛派的最後一個重要代表。
在多瑙河戰役中,他寫了由格言和獨白組成的《沉思錄》(尼采這裡的引文出自第4卷第7節。
)([譯按]多瑙河戰役指公元167或168年北方日耳曼蠻族南下侵犯羅馬帝國北部邊境,時為羅馬帝國皇帝的奧勒留北征多瑙河地區,與日耳曼人戰鬥直至去世前。
此間,奧勒留用希臘文寫下12本日記,構成了現今《沉思錄》12卷的内容。
尼采所引可參《沉思錄》,何懷宏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頁39。
何懷宏從英文本譯出,與Pütz德文表述略有差異。
)尼采對知識之無限誘惑表現出的熱烈興趣,與馬可·奧勒留受非自私的人類之愛影響從而要求過苦行生活相對立。
[273]知識的誘惑。
&mdash&mdash朝科學之門裡面看上一眼,它對熱情的精神的作用就像一切魔法中最厲害的魔法;也許他們會因此變成幻想家,或在最好的情況下變成詩人:他們對于知識者的幸福的欲望就是如此強烈!你們不是無論如何都會想起&mdash&mdash這甜蜜誘惑的聲音嗎?科學就是帶着這種聲音以100種、101種最美的言辭發布其快樂的福音:&ldquo讓妄念消失,則&lsquo我受到傷害&rsquo的妄念也就不存在了,随之&lsquo傷害&rsquo也就消失了。
&rdquo(馬可·奧勒留) 451 必須養宮廷小醜的人。
&mdash&mdash非常美者,非常善者,非常有權者,幾乎在任何事情上,都很少能經驗到完全的和平庸的真理&mdash&mdash因為在他們面前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多少說些假話,因為人們不可能不感覺到他們的影響,并根據這種影響,以一種與之适應的形式表達人們可能以真理的方式告知的東西(改變事實的程度和色彩,省略或增加某些細節,遇到根本不想去适應的就将其留在嘴邊而不說出)。
然而,如果無論如何,這種人仍然想聽到真理,那他們就必須自己養有自己的宮廷小醜,這小醜像狂人一樣具有不必适應旁人的特權。
452 不耐心。
&mdash&mdash思想者以及行動者中都有一些無耐心的人,一遇到失敗,就立即跑到另一相反領域,對之發生濃厚興趣,開始大幹一番&mdash&mdash直到再次因為忍受不了成功的緩慢不辭而别。
[274]他們就像是一些漫不經心和馬不停蹄的漫遊者,遊曆了無數的領域和行當,最後由于前所未有的旅行和實踐積累下來的對人和事物的知識,也由于急躁的沖動有所緩和,他們變成了強有力的實行者。
因此,我們看到,某種性格缺陷最後變成了一所培養天才的學校。
453 [Pütz]拉丁語中的interregnum原來的含義是王(reges)位仍然空缺的&ldquo過渡時期”在此指有效的道德規則和體系的中止。
道德過渡時期(interregnum)。
&mdash&mdash有誰現在已經處于這樣的狀态中,即能夠描述将來有一天将接替道德感覺和道德判斷的東西!&mdash&mdash人們也能夠如此确鑿地認識到,道德的感覺和判斷,在其全部基礎中都被鋪設錯了,而且對其建築的修繕也不可能:如果理性之約束力不減少,則道德感覺和判斷之約束力必定日趨減少!重新建立生活和行動的法則,對這一任務來說,我們的生理學、醫學、社會學和孤獨學等這些科學還不敷應用:而且人們隻能從這些科學中取出新理想的基石(倘若不是新理想本身的話)。
因此,按照趣味和才能,我們真的是要麼活成一種先導的此在,要麼活成一種跟随的此在,而且在這段過渡時期所能做到的最好事情是:盡可能成為自己的國王(reges)和建立小型實驗國家。
我們就是實驗:我們同時意願自己成為實驗! 454 插話。
&mdash&mdash像本書這樣一本書不是用來通讀或朗讀的,而是用來翻閱的,尤其在散步中和在旅途中,人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埋下頭去和一次又一次地擡起頭來,直到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天地。
455 第一自然。
&mdash&mdash我們今天所受教育的目的在于給我們灌輸一種第二自然:當整個世界都認為我們成熟了、長大了、有用了,我們就獲得了這種第二自然。
然而,我們中間的少數幾個人卻足夠像蛇一樣,有一天能蛻下這層第二自然之皮:在被覆蓋的第一自然發育成熟之後。
在大多數人那裡,第一自然的萌芽早就枯萎了。
456 [Pütz]指蘇格拉底的命題:關于善的知識、美德和幸福是統一的。
[Pütz]參《馬太福音》6:33:&ldquo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rdquo亦參《路加福音》12:31。
[Pütz]節370和節482給出了對誠實的一個簡短的特征刻畫。
自《朝霞》起,尼采就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