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主角毀于自己的激情,這恰恰不啻于是這熱烈的興緻飲品中最刺激的作料。
詩人自己就感覺不同嗎?從犯下大罪的那一刻起,他的這位野心家主角就在舞台上高視闊步,沒有半點流氓無賴的樣子!正是從那時起,他才像有某種&ldquo魔力&rdquo,吸引心性相似的人去模仿他;&mdash&mdash魔力在此意味着:若為一種思想和欲望故,可置利益和生命于不顧。
你們是否真以為,《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用兩位主人公毀于通奸一事提供了一個反對通奸的教訓?這可完全颠倒了詩人的用意:詩人,尤其是莎士比亞這樣的詩人,珍愛自己的激情,同樣也珍愛自己準備赴死的心境&mdash&mdash他們的心靈之依附于生命并不比一滴水之依附于玻璃杯更執著。
他們不把罪責及其不幸結局放在心上,莎士比亞是這樣,寫下《埃阿斯》《菲羅克忒忒斯》《俄狄浦斯》的索福克勒斯也是這樣:在這些劇本中,本來可以很容易地把罪責當作全劇的杠杆,但這卻被确定地避免了。
悲劇詩人同樣不願通過他所描繪的生命的形象反對生命!相反,他們喊道:&ldquo這是刺激中的刺激!這令人興奮的、變化無常的、充滿危險的、陰雲密布但也常常陽光普照的人生!生活就是一場冒險&mdash&mdash無論你們躲到什麼地方,你都不可能躲開冒險!&rdquo&mdash&mdash這是一個不安分的旺盛活躍時代的聲音,[202]一個因為熱情洋溢和精力充沛而忘乎所以的時代的聲音&mdash&mdash這是一個比我們的時代更惡的時代的聲音:因此,我們才有必要把一部莎士比亞戲劇的意圖弄得合宜而公正,也就是說,不是去理解它。
241 恐懼與心智。
&mdash&mdash如果真像人們現在深信不疑的那樣,不能到陽光作用中尋找黑膚色形成的原因,那麼,這也許是千萬年來經常發作的怒火(和皮下充血)日積月累的最終結果?而那些心智更為發達的民族,由于同樣頻繁的恐怖和驚慌失色最終造成了蒼白的膚色?&mdash&mdash因為恐懼程度是心智的一個标尺:而經常暴怒是一種迹象,說明脫離動物性還不遠,随時可返回那裡。
&mdash&mdash因此,認為人的本來顔色也許是某種棕灰色&mdash&mdash有些類似猴子和棕熊的顔色&mdash&mdash也許是合适的。
242 獨立。
&mdash&mdash獨立(其最弱形式即所謂&ldquo思想自由&rdquo)是支配欲強烈的人最終采取的一種弱化形式&mdash&mdash他長期尋找可以讓他支配的東西,最終隻找到了他自己。
243 兩個方面。
&mdash&mdash我們試圖查看鏡子本身,最終看到的無非是鏡中的事物。
[203]我們想把握事物,最終抓住的無非又是鏡子。
&mdash&mdash這就是知識的最普遍的曆史。
244 [Pütz]尼采指19世紀的實證主義思潮。
現實之物帶來的快樂。
&mdash&mdash我們現在傾向于現實之物帶來的快樂&mdash&mdash我們幾乎全都有此傾向&mdash&mdash這隻能由如下來理解,即我們擁有由非現實之物帶來的快樂太久直至厭倦。
這種傾向本身并非是不叫人擔心的,若它像現在這樣出現,對現實不加選擇且不求精緻:它最小的危險也是,變得毫無品味可言。
245 權力感的精細。
&mdash&mdash拿破侖不善言辭,這使他很惱火。
他也确實不善言辭:但他的權勢欲&mdash&mdash并不鄙棄任何機會而且比他精細的精神還要精細&mdash&mdash促使他說得比他本來能夠說出的還要糟糕。
因此他報複自己的惱怒(對他自己的所有情感,他都嫉妒,因為它們擁有權力)并享受着專斷的願望。
于是,就聽衆的耳朵和判斷來說,他又一次享受到這種願望:仿佛他能這樣向他們說話就已經夠好的了。
确實,他暗地裡歡呼,在思想領域中通過最高權威&mdash&mdash它來自權力和創造性的結合&mdash&mdash的電閃雷鳴,麻醉着判斷并誤導着趣味;然而判斷和趣味兩者在他身上則冷靜而驕傲地堅持這一真理,即他講得糟糕。
&mdash&mdash作為把一種欲望完美地思考到底并完善到底的那種類型,拿破侖屬于古人,他們的标志很容易充分辨認&mdash&mdash簡單建立一個或少數幾個動機,進行有獨創性地完善并完成它們。
246 [Pütz]參《修辭學》卷二,章15,1390b,行28&mdash31。
[204]亞裡士多德和婚姻。
&mdash&mdash在偉大天才的子孫那裡,瘋狂爆發出來,在偉大的有德性者的子孫那裡,癡呆爆發出來&mdash&mdash亞裡士多德發覺。
他想以此邀請那些特立獨行之人結婚嗎? 247 壞脾氣的起源。
&mdash&mdash許多人情緒偏激,變化無常,每每無條理、失節制,此乃其祖先所犯邏輯不準确、不徹底和蘧下結論等無數錯誤的最後結果。
相反,好脾氣的人則出自高度重視理性,習慣于沉思和透徹思考的家族&mdash&mdash至于究竟是為了值得稱贊的目的還是為了惡的目的而重視理性,則并不重要。
248 僞裝作為義務。
&mdash&mdash善最多地通過僞裝來得到發展,那種僞裝試圖看起來是善:那裡存在偉大的權力,這種僞裝恰恰就被理解為必然&mdash&mdash僞裝引起安全感和信賴,成百倍地增加了自然權力的實際總量。
謊言即使不是善的親媽,也必定是善的保姆。
同樣,誠實也是由顯得誠實和老實的要求撫養大的:在世襲貴族中。
從一種僞裝的持續不斷的練習中最終産生了天性自然(Natur):僞裝最終超越了自己,器官和本能正是僞善之園中毫不出乎所料的果實。
249 [205]究竟誰曾孤獨過?&mdash&mdash膽小鬼不知道何為孤獨:在他椅子後面總是站着一個敵人。
噢,誰能為我們講述那被稱為孤獨的精緻情感的曆史? 250 黑夜與音樂。
&mdash&mdash耳朵,這恐懼的器官,隻有在黑夜中,在密林和岩洞的幽暗中,才會進化得如此豐富,正如它已經進化成的那樣以适應人類産生以來最長的時代&mdash&mdash即恐懼時代&mdash&mdash的生活方式的需要;在亮處,耳朵就不再那麼必須了。
因而,音樂的特點即是一種屬于黑夜和幽暗的藝術。
251 斯多亞式的。
&mdash&mdash出現了一種斯多亞主義者的明朗快樂,當他感到為禮節所限制,而他自身用自己的轉變示範了這些禮節時,他享受自己同時作為禮節的統治者。
252 想一想!&mdash&mdash受罰的不再是那個犯事的。
受罰的永遠是替罪羊。
253 表面現象。
&mdash&mdash糟糕!糟糕!人們不得不最好地、最頑強地加以證明的東西竟然是表面現象。
因為太多太多的人不具備看到它的眼睛。
但這是多麼無聊啊! 254 [Pütz]尼采引文出自拜倫:《雜著》卷2,頁108。
[206]預先領略的人。
&mdash&mdash詩人天性中既出衆但又危險的是他們淋漓盡緻的想象力:對于行将到來或可能到來的一切,想象力預先領略了,預先品嘗了,預先忍受了,而在事件和行為的最後時刻,它已經厭倦了。
深知個中滋味的拜倫勳爵在日記中寫道:&ldquo如果我有一個兒子,那他應當成為一個相當散文式人物&mdash&mdash律師或海盜。
&rdquo 255 [Pütz]《不合時宜的沉思》以來,在尼采對瓦格納音樂日益增加的批評式評論中,此類特征刻畫大量重現。
尼采的保留态度反對賦予主題和主導動機過度重要的作用,反對對于效果的愛好,直至譴責其為頹廢(Dekadenz,一種生命活力和文化的衰落,隻是依然裝扮出&ldquo健康的顔色&rdquo)和缺乏誠實(Redlichkeit)。
然而,在尼采的美學中,這一處于現代派與古典風格之間的藝術,依然保留着它的權利。
關于音樂的談話。
&mdash&mdash甲:&ldquo關于這音樂你怎麼看?&rdquo乙:&ldquo它完全征服了我,我無話可說。
聽,演出又開始了!&rdquo甲:&ldquo這樣更好!讓我們來看看這次我們能不能征服它。
關于這音樂我可以說幾句話嗎?也許我還能讓你看到一出戲,這出戲是你第一次聽時不一定注意到的?&rdquo乙:&ldquo很好!我有兩隻耳朵;若需要,還可以有更多。
請坐近點!&rdquo甲:&ldquo我們現在聽到的還不是他想對我們說的:直到現在,他隻是許諾他将說出某些東西,某些我們從未聽過的東西,正如他通過他的這些姿勢想要告訴我們的。
看,他如何鞠躬!如何站得筆直!如何伸展他的手臂!現在,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似乎來到了:幾聲号響過後,他牽來了他的主題,莊嚴,華麗,發出像鑽石一樣悅耳的聲音。
這是一個美人,還是一匹駿馬?好了!他如醉如狂地環顧四周,他的任務就是要讓人們覺得他如醉如狂。
隻是到了現在,他才對他的主題完全放心;隻是到了現在,他的創造力才高漲起來,敢于揮灑和出其不意。
且看他如何展開他的主題!啊,注意&mdash&mdash他不僅知道如何點綴,而且還知道如何塗色!是的,他知道什麼是健康的顔色,知道如何才能顯出這種顔色&mdash&mdash他比我想象的更精于他的自我認識。
[207]現在他相信,他已經打動了他的聽衆;他把他的觀念描繪得好像是天底下最重要的東西;他毫不害臊地指點着他的主題,好像這個世界還不配聆聽它。
&mdash&mdash哈,他是多麼多疑!他擔心我們會厭倦!因此,他現在讓他的樂曲充滿了甜蜜的音符&mdash&mdash他現在甚至訴諸我們更為低級的感官,以激動我們,把我們再次置于他的影響之下。
聽,他喚來風暴和雷電的自然旋律。
現在,看到這些力量吸引了我們,讓我們窒息,幾乎被壓碎了,他不失時機地重新引進他的主題,要我們這些半昏迷和被震驚的聽衆相信,我們的昏迷和震驚乃是他那神奇主題的結果。
從此以後,他的聽衆就相信了他:隻要一聽到同樣的主題,他們就會回想起那令人震驚的自然效果&mdash&mdash這種回憶現在對主題有利&mdash&mdash主題現在變得有魔力了!他是怎樣一個靈魂專家啊!他用煽動家的技藝征服我們。
&mdash&mdash但現在音樂停下了!&rdquo&mdash&mdash乙:&ldquo這正是我所盼望的!因為我再也聽不下去你的高談闊論了!我甯願十次被騙,也不願一次像你這樣了解真理!&rdquo&mdash&mdash甲:&ldquo我早就知道你會這樣說。
像你一樣的最優秀的人們甘願被騙!你們帶了粗糙而貪婪的耳朵,卻沒有一起帶來聆聽藝術的良知,你們把你們最精緻的誠實扔在了你們前來的路上!你們這樣既敗壞了藝術也敗壞了藝術家!當你們鼓掌和歡呼時,藝術家的良知就掌握在你們手裡&mdash&mdash而且可悲的是,當他們發現你們不能區分無辜的音樂和有罪的音樂時!我指的确實不是&lsquo好的&rsquo音樂和&lsquo壞的&rsquo音樂&mdash&mdash但無論無辜的音樂還是有罪的音樂都有好有壞!但無辜的音樂,我指的是那種音樂,[208]它完全隻想到自己,隻信仰自己,因自己而忘掉世界&mdash&mdash它是最深沉的孤獨的獨白,自顧自盼自語自言,而不知道有聽者、聞者、影響、誤解、失敗等外境。
&mdash&mdash最後,我們剛剛聽到的音樂就屬于這種高貴而稀少的音樂,我關于它所說的話全是開玩笑&mdash&mdash若你願意,原諒我的小小惡作劇!&rdquo&mdash&mdash乙:&ldquo哎呀,你也愛聽這音樂嗎?那您許多罪被寬恕了!&rdquo 256 [Pütz]意大利語:甜蜜的無所事事。
惡人的幸福。
&mdash&mdash這些沉默、陰郁、惡毒的人擁有某種你們不能否認的快樂:不同尋常的難得的閑情逸緻(dolcefarniente),有如黃昏薄暮時的甯靜,隻有經常飽受激情騷擾、折磨和毒害的心靈才能充分體會到它。
257 我們目前所有的詞。
&mdash&mdash我們總是用我們手邊有的那些詞表達我們的思想。
幹脆直接說出我的懷疑吧: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隻能有那些我們手邊有詞可以大概加以表達的思想。
258 向狗谄媚。
&mdash&mdash隻須撫摩一下:它就會嗚嗚叫,搖尾巴,和别的谄媚者一樣&mdash&mdash它這方式很風趣。
我們何不與它和平共處呢! 259 [209]從前的阿谀奉承者。
&mdash&mdash&ldquo他變得閉口不談我了,雖然他現在知道真理,也可以說出真理。
但真理聽來像報複&mdash&mdash而且他對真理尊崇如此之高,這可敬的人!&rdquo 260 依附者的護身符。
&mdash&mdash不得不依附某個恩主的人,必須具有某種讓人畏懼和控制恩主的東西,比如正直,或誠實,或惡毒的舌頭。
261 為什麼這樣高蹈?&mdash&mdash哦,我了解這些動物!當然,他們最喜歡自己&ldquo像神一樣&rdquo直立而行,&mdash&mdash但我更願意看到他們重新四腳着地:這适合他們,簡直無與倫比地更自然了。
262 權力的魔鬼。
&mdash&mdash不是需要,不是欲望,&mdash&mdash不,對權力的愛,才是人的魔鬼。
給他們所有的東西&mdash&mdash健康、食物、住所、娛樂,他們還是覺得不幸和不快,總是覺得不幸和不快:因為魔鬼等了又等,想得到滿足。
拿走他們的所有東西,但滿足魔鬼:他們就會極度地幸福&mdash&mdash像人和魔鬼所能幸福的那樣幸福。
但我為什麼要喋喋費詞呢?路德早說過了,比我說的更好,就在他的詩裡: 他們拿走了我們的身體、财産、榮譽、孩子和女人:讓它們去吧&mdash&mdash還有(上帝的)國必為我們留着! [Pütz]尼采節引自路德的一首五節歌曲的最後一節,這首歌曲在新教教堂歌曲集中也能找到,題目是&ldquo我們的主是一堅固城堡&rdquo。
完整引文是:&ldquo他們拿走身體/财産,榮譽,孩子和女人/讓它們去吧/它們全都沒什麼好處/但必須給我們留下上帝國。
&rdquo(《路德文集》,魏瑪版,第1系列,卷35,頁457。
)[譯注]肯尼迪(J.M.Kennedy)在其英譯本中注釋說,尼采這裡的&ldquo帝國&rdquo暗示德意志帝國。
尼采一直指責德意志帝國,因為它導緻古老德意志精神的完全毀滅。
&ldquo上帝國&rdquo和&ldquo帝國&rdquo在德文中都是Reich。
是的!是的!(上帝的)&ldquo國&rdquo! 263 [210]身體和靈魂中的矛盾。
&mdash&mdash在所謂的天才身上存在着一種生理矛盾:他擁有許多野蠻的、混亂的和不由自主的活動,之後,他重又擁有這活動的許多的且最高的合目的性&mdash&mdash他就像一面鏡子,同時反映着這兩種沖動:這兩種沖動相互并存,相互交織,但也常常相互沖突。
這種景象的結果就是,天才常常是不幸的,而且隻有當他在創造中時才感覺最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忘記了,實際上他這時正在以最高的合目的性做着某些幻想和非理性的事(所有藝術都如此),且必須這麼做。
264 願意弄錯。
&mdash&mdash有更靈敏嗅覺的嫉妒者,試圖不那麼精準地了解對手,以便自己能感覺到自己優越于對手。
265 [Pütz]古代希臘的漫遊吟唱詩人,他們在達官貴人的慶祝活動中演唱本國的或外國的史詩詩歌,經常用基塔拉琴(Kithara,彈撥樂器)伴奏。
吟遊詩人往往憑記憶吟頌荷馬的詩歌,因此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尼采認為,吟遊詩人比悲劇演員更能刺激聽衆的想象:聽覺反對視覺。
(亦參《悲劇的誕生》)需要戲劇的時代。
&mdash&mdash一個民族在想象力變得不濟之後,就會開始熱衷于在舞台上表演他們的傳奇,想象力的這種捉襟見肘的替代品現在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不可忍受的。
相反,在史詩吟誦者(epischeRhapsode)的時代,劇院本身以及裝扮成英雄的演員乃是想象力需要跨越的障礙而非借以飛行的翅膀:它們太臨近、太确定、太笨重、太缺少夢想的色彩和太缺少飛鳥的輕盈了。
266 缺少優美。
&mdash&mdash他缺少優美,而且他清楚這點:哦,他知道如何隐藏這一點!通過嚴格的道德,通過目光的憂郁,[211]通過對人和此在的假定的不信任,通過粗俗的笑話,通過對更精緻的生活方式的蔑視,通過激情與權利,通過犬儒哲學&mdash&mdash是的,他就變成了這種性格的人,不斷地意識到他缺少優美。
267 為何如此驕傲?&mdash&mdash高貴的人和平庸的人的區别在于,他不像後者那樣手頭擁有一大堆習慣和觀點:他意外地既沒有繼承也沒有養成這些習慣和觀點。
268 [Pütz]斯庫拉和卡律布狄斯,希臘神話中的兩個海怪,它們阻斷了一個海峽,即意大利墨西拿通道,無論誰從此通過都要冒生命危險。
斯庫拉&mdash&mdash一個咆哮着有六個頭的怪物&mdash&mdash先襲擊奧德賽,然後他的船又陷入了卡律布狄斯旋渦。
隻是通過伸出懸崖的一棵樹他才得救。
斯庫拉和卡律布德斯早就成為一種諺語,用來表示一種處境,在這處境中,人們在兩種禍事中左右難以解脫。
演說者的兩難(ScyllaundCharybdis)。
&mdash&mdash在雅典,這樣做是多麼困難啊,如此演講,以至于隻為所演講的事情赢得聽從,而沒有由于形式而把聽衆推開或用形式把他們從所演講的事情引開!在法國,如此寫作,依然是多麼困難啊! 269 病人與藝術。
&mdash&mdash針對任何悲傷和心靈痛苦,人們首先應該嘗試:飲食的改變和身體的粗重勞動。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卻慣于追求麻醉手段,例如藝術&mdash&mdash從而既害了自己也害了藝術。
你們難道沒有察覺,當你們作為病人渴望藝術時,你們使藝術家也生病了? 270 表面上的寬容。
&mdash&mdash關于科學,為了科學,你們說了好意、善意、理解的話。
[212]但是!但是!我卻看到了你們對科學的寬容的背後!在你們心底,你們以為,盡管科學于你們并非必需,但你們卻讓它發揮作用,是的,還做它的代言人,這于你們是慷慨,特别是鑒于科學對你們的意見并沒這麼慷慨!你們知道你們根本就沒權利這樣表示寬容嗎?這種仁慈的神情是比一個傲慢自負的教士和藝術家膽敢對科學的公開嘲弄更粗野的對科學的诋毀嗎?你們對真正的、實際存在的東西缺乏那種嚴格的良知,發現科學與你們的感情沖突,你們也無痛苦不安,你們并不以求知識的饑渴為必須服從的法則,你們不感覺有責任,以眼光到處探索,在那可認識的地方,不放過那被認識的。
你們并不認識你們如此加以容忍的東西!正是由于你們并不認識它,你們才會做出這等慈善的樣子!若你們真的看到科學,你們會比任何人都要痛苦和狂熱呢。
&mdash&mdash因此,如果你們對着一個幻象表示寬容!甚至不是對我們的寬容!而我們又有什麼關系呢! 271 節日氣氛。
&mdash&mdash正是那些最熱烈地追求權力的人,在感覺自己被征服時,體會到不可名狀的幸福!突然深深陷入一種感覺,好像正向一個旋渦中沉下去!丢開手中的缰繩,天知道将往哪裡馳去?看啊!無論為我們取得這種狀态的是什麼人什麼東西&mdash&mdash這都是為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我們這麼幸福,這麼透不過氣來,覺得周圍非人世般寂靜,宛如置身在地球的最中心。
[213]終于沒有一點權力了!一個在原始力量推動下自由滾動的球!在這幸福裡,有一種輕松,一種放下重擔的釋然,可以不費力地向下滾去,就像将自己完全交給了自然引力。
這是登山者的夢想,雖然登山者知道他的目标在他頭上,卻精疲力竭地在途中睡了過去,夢見了相反的幸福,即不費力地滾下去的幸福。
在我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狂躁、渴求權力的歐洲和美洲社會的幸福。
他們經常希望可以暫時回落到無權力的暈眩中&mdash&mdash戰争、藝術、宗教、天才則提供給他們這種快樂。
偶爾聽天由命,把自己交給吞沒和摧毀一切的瞬間印象的波濤&mdash&mdash這是現代人的節日氣氛&mdash&mdash他此後就會比以前更自由、更旺盛、更冷靜、更嚴格,而且會不知疲倦地重新追求相反的目标:追求權力。
&mdash&mdash 272 [Pütz]利文斯通(DavidLivingstone,1813&mdash1873),穿越南非的英國科考旅行者。
種族的純化。
&mdash&mdash大概沒有什麼純粹的種族,隻有逐漸變得純粹的種族,而且這種變得純粹的種族也是非常少有的。
常見的是雜交種族,這些種族除了體态上的不協調(如眼睛和嘴互相不協調)外,必然在習慣和價值觀念方面也不協調。
(利文斯通聽人說過:&ldquo上帝創造了白人和黑人,魔鬼創造了雜種人。
&rdquo)雜交種族同時也總是意味着雜交的文化,雜交的道德性:他們一般來說更惡、更殘忍、更不安分。
純粹性是無數适應、吸收和淘汰的最後結果,而且種族向純粹的進展從這方面顯示出來:即種族中現成的力量越來越局限于少數個别選定的功能,[214]而以前它們用于操持衆多的且常常互相矛盾的事物:這樣一種限制看上去難免總像是一種貧乏化,應該仔細地和小心地對待。
但是,如果純粹化過程最終獲得成功,過去那種耗費在各種不同性質之間互相争奪的力量就會全都歸于機體整體:因此,變得純粹的種
詩人自己就感覺不同嗎?從犯下大罪的那一刻起,他的這位野心家主角就在舞台上高視闊步,沒有半點流氓無賴的樣子!正是從那時起,他才像有某種&ldquo魔力&rdquo,吸引心性相似的人去模仿他;&mdash&mdash魔力在此意味着:若為一種思想和欲望故,可置利益和生命于不顧。
你們是否真以為,《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用兩位主人公毀于通奸一事提供了一個反對通奸的教訓?這可完全颠倒了詩人的用意:詩人,尤其是莎士比亞這樣的詩人,珍愛自己的激情,同樣也珍愛自己準備赴死的心境&mdash&mdash他們的心靈之依附于生命并不比一滴水之依附于玻璃杯更執著。
他們不把罪責及其不幸結局放在心上,莎士比亞是這樣,寫下《埃阿斯》《菲羅克忒忒斯》《俄狄浦斯》的索福克勒斯也是這樣:在這些劇本中,本來可以很容易地把罪責當作全劇的杠杆,但這卻被确定地避免了。
悲劇詩人同樣不願通過他所描繪的生命的形象反對生命!相反,他們喊道:&ldquo這是刺激中的刺激!這令人興奮的、變化無常的、充滿危險的、陰雲密布但也常常陽光普照的人生!生活就是一場冒險&mdash&mdash無論你們躲到什麼地方,你都不可能躲開冒險!&rdquo&mdash&mdash這是一個不安分的旺盛活躍時代的聲音,[202]一個因為熱情洋溢和精力充沛而忘乎所以的時代的聲音&mdash&mdash這是一個比我們的時代更惡的時代的聲音:因此,我們才有必要把一部莎士比亞戲劇的意圖弄得合宜而公正,也就是說,不是去理解它。
241 恐懼與心智。
&mdash&mdash如果真像人們現在深信不疑的那樣,不能到陽光作用中尋找黑膚色形成的原因,那麼,這也許是千萬年來經常發作的怒火(和皮下充血)日積月累的最終結果?而那些心智更為發達的民族,由于同樣頻繁的恐怖和驚慌失色最終造成了蒼白的膚色?&mdash&mdash因為恐懼程度是心智的一個标尺:而經常暴怒是一種迹象,說明脫離動物性還不遠,随時可返回那裡。
&mdash&mdash因此,認為人的本來顔色也許是某種棕灰色&mdash&mdash有些類似猴子和棕熊的顔色&mdash&mdash也許是合适的。
242 獨立。
&mdash&mdash獨立(其最弱形式即所謂&ldquo思想自由&rdquo)是支配欲強烈的人最終采取的一種弱化形式&mdash&mdash他長期尋找可以讓他支配的東西,最終隻找到了他自己。
243 兩個方面。
&mdash&mdash我們試圖查看鏡子本身,最終看到的無非是鏡中的事物。
[203]我們想把握事物,最終抓住的無非又是鏡子。
&mdash&mdash這就是知識的最普遍的曆史。
244 [Pütz]尼采指19世紀的實證主義思潮。
現實之物帶來的快樂。
&mdash&mdash我們現在傾向于現實之物帶來的快樂&mdash&mdash我們幾乎全都有此傾向&mdash&mdash這隻能由如下來理解,即我們擁有由非現實之物帶來的快樂太久直至厭倦。
這種傾向本身并非是不叫人擔心的,若它像現在這樣出現,對現實不加選擇且不求精緻:它最小的危險也是,變得毫無品味可言。
245 權力感的精細。
&mdash&mdash拿破侖不善言辭,這使他很惱火。
他也确實不善言辭:但他的權勢欲&mdash&mdash并不鄙棄任何機會而且比他精細的精神還要精細&mdash&mdash促使他說得比他本來能夠說出的還要糟糕。
因此他報複自己的惱怒(對他自己的所有情感,他都嫉妒,因為它們擁有權力)并享受着專斷的願望。
于是,就聽衆的耳朵和判斷來說,他又一次享受到這種願望:仿佛他能這樣向他們說話就已經夠好的了。
确實,他暗地裡歡呼,在思想領域中通過最高權威&mdash&mdash它來自權力和創造性的結合&mdash&mdash的電閃雷鳴,麻醉着判斷并誤導着趣味;然而判斷和趣味兩者在他身上則冷靜而驕傲地堅持這一真理,即他講得糟糕。
&mdash&mdash作為把一種欲望完美地思考到底并完善到底的那種類型,拿破侖屬于古人,他們的标志很容易充分辨認&mdash&mdash簡單建立一個或少數幾個動機,進行有獨創性地完善并完成它們。
246 [Pütz]參《修辭學》卷二,章15,1390b,行28&mdash31。
[204]亞裡士多德和婚姻。
&mdash&mdash在偉大天才的子孫那裡,瘋狂爆發出來,在偉大的有德性者的子孫那裡,癡呆爆發出來&mdash&mdash亞裡士多德發覺。
他想以此邀請那些特立獨行之人結婚嗎? 247 壞脾氣的起源。
&mdash&mdash許多人情緒偏激,變化無常,每每無條理、失節制,此乃其祖先所犯邏輯不準确、不徹底和蘧下結論等無數錯誤的最後結果。
相反,好脾氣的人則出自高度重視理性,習慣于沉思和透徹思考的家族&mdash&mdash至于究竟是為了值得稱贊的目的還是為了惡的目的而重視理性,則并不重要。
248 僞裝作為義務。
&mdash&mdash善最多地通過僞裝來得到發展,那種僞裝試圖看起來是善:那裡存在偉大的權力,這種僞裝恰恰就被理解為必然&mdash&mdash僞裝引起安全感和信賴,成百倍地增加了自然權力的實際總量。
謊言即使不是善的親媽,也必定是善的保姆。
同樣,誠實也是由顯得誠實和老實的要求撫養大的:在世襲貴族中。
從一種僞裝的持續不斷的練習中最終産生了天性自然(Natur):僞裝最終超越了自己,器官和本能正是僞善之園中毫不出乎所料的果實。
249 [205]究竟誰曾孤獨過?&mdash&mdash膽小鬼不知道何為孤獨:在他椅子後面總是站着一個敵人。
噢,誰能為我們講述那被稱為孤獨的精緻情感的曆史? 250 黑夜與音樂。
&mdash&mdash耳朵,這恐懼的器官,隻有在黑夜中,在密林和岩洞的幽暗中,才會進化得如此豐富,正如它已經進化成的那樣以适應人類産生以來最長的時代&mdash&mdash即恐懼時代&mdash&mdash的生活方式的需要;在亮處,耳朵就不再那麼必須了。
因而,音樂的特點即是一種屬于黑夜和幽暗的藝術。
251 斯多亞式的。
&mdash&mdash出現了一種斯多亞主義者的明朗快樂,當他感到為禮節所限制,而他自身用自己的轉變示範了這些禮節時,他享受自己同時作為禮節的統治者。
252 想一想!&mdash&mdash受罰的不再是那個犯事的。
受罰的永遠是替罪羊。
253 表面現象。
&mdash&mdash糟糕!糟糕!人們不得不最好地、最頑強地加以證明的東西竟然是表面現象。
因為太多太多的人不具備看到它的眼睛。
但這是多麼無聊啊! 254 [Pütz]尼采引文出自拜倫:《雜著》卷2,頁108。
[206]預先領略的人。
&mdash&mdash詩人天性中既出衆但又危險的是他們淋漓盡緻的想象力:對于行将到來或可能到來的一切,想象力預先領略了,預先品嘗了,預先忍受了,而在事件和行為的最後時刻,它已經厭倦了。
深知個中滋味的拜倫勳爵在日記中寫道:&ldquo如果我有一個兒子,那他應當成為一個相當散文式人物&mdash&mdash律師或海盜。
&rdquo 255 [Pütz]《不合時宜的沉思》以來,在尼采對瓦格納音樂日益增加的批評式評論中,此類特征刻畫大量重現。
尼采的保留态度反對賦予主題和主導動機過度重要的作用,反對對于效果的愛好,直至譴責其為頹廢(Dekadenz,一種生命活力和文化的衰落,隻是依然裝扮出&ldquo健康的顔色&rdquo)和缺乏誠實(Redlichkeit)。
然而,在尼采的美學中,這一處于現代派與古典風格之間的藝術,依然保留着它的權利。
關于音樂的談話。
&mdash&mdash甲:&ldquo關于這音樂你怎麼看?&rdquo乙:&ldquo它完全征服了我,我無話可說。
聽,演出又開始了!&rdquo甲:&ldquo這樣更好!讓我們來看看這次我們能不能征服它。
關于這音樂我可以說幾句話嗎?也許我還能讓你看到一出戲,這出戲是你第一次聽時不一定注意到的?&rdquo乙:&ldquo很好!我有兩隻耳朵;若需要,還可以有更多。
請坐近點!&rdquo甲:&ldquo我們現在聽到的還不是他想對我們說的:直到現在,他隻是許諾他将說出某些東西,某些我們從未聽過的東西,正如他通過他的這些姿勢想要告訴我們的。
看,他如何鞠躬!如何站得筆直!如何伸展他的手臂!現在,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似乎來到了:幾聲号響過後,他牽來了他的主題,莊嚴,華麗,發出像鑽石一樣悅耳的聲音。
這是一個美人,還是一匹駿馬?好了!他如醉如狂地環顧四周,他的任務就是要讓人們覺得他如醉如狂。
隻是到了現在,他才對他的主題完全放心;隻是到了現在,他的創造力才高漲起來,敢于揮灑和出其不意。
且看他如何展開他的主題!啊,注意&mdash&mdash他不僅知道如何點綴,而且還知道如何塗色!是的,他知道什麼是健康的顔色,知道如何才能顯出這種顔色&mdash&mdash他比我想象的更精于他的自我認識。
[207]現在他相信,他已經打動了他的聽衆;他把他的觀念描繪得好像是天底下最重要的東西;他毫不害臊地指點着他的主題,好像這個世界還不配聆聽它。
&mdash&mdash哈,他是多麼多疑!他擔心我們會厭倦!因此,他現在讓他的樂曲充滿了甜蜜的音符&mdash&mdash他現在甚至訴諸我們更為低級的感官,以激動我們,把我們再次置于他的影響之下。
聽,他喚來風暴和雷電的自然旋律。
現在,看到這些力量吸引了我們,讓我們窒息,幾乎被壓碎了,他不失時機地重新引進他的主題,要我們這些半昏迷和被震驚的聽衆相信,我們的昏迷和震驚乃是他那神奇主題的結果。
從此以後,他的聽衆就相信了他:隻要一聽到同樣的主題,他們就會回想起那令人震驚的自然效果&mdash&mdash這種回憶現在對主題有利&mdash&mdash主題現在變得有魔力了!他是怎樣一個靈魂專家啊!他用煽動家的技藝征服我們。
&mdash&mdash但現在音樂停下了!&rdquo&mdash&mdash乙:&ldquo這正是我所盼望的!因為我再也聽不下去你的高談闊論了!我甯願十次被騙,也不願一次像你這樣了解真理!&rdquo&mdash&mdash甲:&ldquo我早就知道你會這樣說。
像你一樣的最優秀的人們甘願被騙!你們帶了粗糙而貪婪的耳朵,卻沒有一起帶來聆聽藝術的良知,你們把你們最精緻的誠實扔在了你們前來的路上!你們這樣既敗壞了藝術也敗壞了藝術家!當你們鼓掌和歡呼時,藝術家的良知就掌握在你們手裡&mdash&mdash而且可悲的是,當他們發現你們不能區分無辜的音樂和有罪的音樂時!我指的确實不是&lsquo好的&rsquo音樂和&lsquo壞的&rsquo音樂&mdash&mdash但無論無辜的音樂還是有罪的音樂都有好有壞!但無辜的音樂,我指的是那種音樂,[208]它完全隻想到自己,隻信仰自己,因自己而忘掉世界&mdash&mdash它是最深沉的孤獨的獨白,自顧自盼自語自言,而不知道有聽者、聞者、影響、誤解、失敗等外境。
&mdash&mdash最後,我們剛剛聽到的音樂就屬于這種高貴而稀少的音樂,我關于它所說的話全是開玩笑&mdash&mdash若你願意,原諒我的小小惡作劇!&rdquo&mdash&mdash乙:&ldquo哎呀,你也愛聽這音樂嗎?那您許多罪被寬恕了!&rdquo 256 [Pütz]意大利語:甜蜜的無所事事。
惡人的幸福。
&mdash&mdash這些沉默、陰郁、惡毒的人擁有某種你們不能否認的快樂:不同尋常的難得的閑情逸緻(dolcefarniente),有如黃昏薄暮時的甯靜,隻有經常飽受激情騷擾、折磨和毒害的心靈才能充分體會到它。
257 我們目前所有的詞。
&mdash&mdash我們總是用我們手邊有的那些詞表達我們的思想。
幹脆直接說出我的懷疑吧: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隻能有那些我們手邊有詞可以大概加以表達的思想。
258 向狗谄媚。
&mdash&mdash隻須撫摩一下:它就會嗚嗚叫,搖尾巴,和别的谄媚者一樣&mdash&mdash它這方式很風趣。
我們何不與它和平共處呢! 259 [209]從前的阿谀奉承者。
&mdash&mdash&ldquo他變得閉口不談我了,雖然他現在知道真理,也可以說出真理。
但真理聽來像報複&mdash&mdash而且他對真理尊崇如此之高,這可敬的人!&rdquo 260 依附者的護身符。
&mdash&mdash不得不依附某個恩主的人,必須具有某種讓人畏懼和控制恩主的東西,比如正直,或誠實,或惡毒的舌頭。
261 為什麼這樣高蹈?&mdash&mdash哦,我了解這些動物!當然,他們最喜歡自己&ldquo像神一樣&rdquo直立而行,&mdash&mdash但我更願意看到他們重新四腳着地:這适合他們,簡直無與倫比地更自然了。
262 權力的魔鬼。
&mdash&mdash不是需要,不是欲望,&mdash&mdash不,對權力的愛,才是人的魔鬼。
給他們所有的東西&mdash&mdash健康、食物、住所、娛樂,他們還是覺得不幸和不快,總是覺得不幸和不快:因為魔鬼等了又等,想得到滿足。
拿走他們的所有東西,但滿足魔鬼:他們就會極度地幸福&mdash&mdash像人和魔鬼所能幸福的那樣幸福。
但我為什麼要喋喋費詞呢?路德早說過了,比我說的更好,就在他的詩裡: 他們拿走了我們的身體、财産、榮譽、孩子和女人:讓它們去吧&mdash&mdash還有(上帝的)國必為我們留着! [Pütz]尼采節引自路德的一首五節歌曲的最後一節,這首歌曲在新教教堂歌曲集中也能找到,題目是&ldquo我們的主是一堅固城堡&rdquo。
完整引文是:&ldquo他們拿走身體/财産,榮譽,孩子和女人/讓它們去吧/它們全都沒什麼好處/但必須給我們留下上帝國。
&rdquo(《路德文集》,魏瑪版,第1系列,卷35,頁457。
)[譯注]肯尼迪(J.M.Kennedy)在其英譯本中注釋說,尼采這裡的&ldquo帝國&rdquo暗示德意志帝國。
尼采一直指責德意志帝國,因為它導緻古老德意志精神的完全毀滅。
&ldquo上帝國&rdquo和&ldquo帝國&rdquo在德文中都是Reich。
是的!是的!(上帝的)&ldquo國&rdquo! 263 [210]身體和靈魂中的矛盾。
&mdash&mdash在所謂的天才身上存在着一種生理矛盾:他擁有許多野蠻的、混亂的和不由自主的活動,之後,他重又擁有這活動的許多的且最高的合目的性&mdash&mdash他就像一面鏡子,同時反映着這兩種沖動:這兩種沖動相互并存,相互交織,但也常常相互沖突。
這種景象的結果就是,天才常常是不幸的,而且隻有當他在創造中時才感覺最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忘記了,實際上他這時正在以最高的合目的性做着某些幻想和非理性的事(所有藝術都如此),且必須這麼做。
264 願意弄錯。
&mdash&mdash有更靈敏嗅覺的嫉妒者,試圖不那麼精準地了解對手,以便自己能感覺到自己優越于對手。
265 [Pütz]古代希臘的漫遊吟唱詩人,他們在達官貴人的慶祝活動中演唱本國的或外國的史詩詩歌,經常用基塔拉琴(Kithara,彈撥樂器)伴奏。
吟遊詩人往往憑記憶吟頌荷馬的詩歌,因此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尼采認為,吟遊詩人比悲劇演員更能刺激聽衆的想象:聽覺反對視覺。
(亦參《悲劇的誕生》)需要戲劇的時代。
&mdash&mdash一個民族在想象力變得不濟之後,就會開始熱衷于在舞台上表演他們的傳奇,想象力的這種捉襟見肘的替代品現在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不可忍受的。
相反,在史詩吟誦者(epischeRhapsode)的時代,劇院本身以及裝扮成英雄的演員乃是想象力需要跨越的障礙而非借以飛行的翅膀:它們太臨近、太确定、太笨重、太缺少夢想的色彩和太缺少飛鳥的輕盈了。
266 缺少優美。
&mdash&mdash他缺少優美,而且他清楚這點:哦,他知道如何隐藏這一點!通過嚴格的道德,通過目光的憂郁,[211]通過對人和此在的假定的不信任,通過粗俗的笑話,通過對更精緻的生活方式的蔑視,通過激情與權利,通過犬儒哲學&mdash&mdash是的,他就變成了這種性格的人,不斷地意識到他缺少優美。
267 為何如此驕傲?&mdash&mdash高貴的人和平庸的人的區别在于,他不像後者那樣手頭擁有一大堆習慣和觀點:他意外地既沒有繼承也沒有養成這些習慣和觀點。
268 [Pütz]斯庫拉和卡律布狄斯,希臘神話中的兩個海怪,它們阻斷了一個海峽,即意大利墨西拿通道,無論誰從此通過都要冒生命危險。
斯庫拉&mdash&mdash一個咆哮着有六個頭的怪物&mdash&mdash先襲擊奧德賽,然後他的船又陷入了卡律布狄斯旋渦。
隻是通過伸出懸崖的一棵樹他才得救。
斯庫拉和卡律布德斯早就成為一種諺語,用來表示一種處境,在這處境中,人們在兩種禍事中左右難以解脫。
演說者的兩難(ScyllaundCharybdis)。
&mdash&mdash在雅典,這樣做是多麼困難啊,如此演講,以至于隻為所演講的事情赢得聽從,而沒有由于形式而把聽衆推開或用形式把他們從所演講的事情引開!在法國,如此寫作,依然是多麼困難啊! 269 病人與藝術。
&mdash&mdash針對任何悲傷和心靈痛苦,人們首先應該嘗試:飲食的改變和身體的粗重勞動。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卻慣于追求麻醉手段,例如藝術&mdash&mdash從而既害了自己也害了藝術。
你們難道沒有察覺,當你們作為病人渴望藝術時,你們使藝術家也生病了? 270 表面上的寬容。
&mdash&mdash關于科學,為了科學,你們說了好意、善意、理解的話。
[212]但是!但是!我卻看到了你們對科學的寬容的背後!在你們心底,你們以為,盡管科學于你們并非必需,但你們卻讓它發揮作用,是的,還做它的代言人,這于你們是慷慨,特别是鑒于科學對你們的意見并沒這麼慷慨!你們知道你們根本就沒權利這樣表示寬容嗎?這種仁慈的神情是比一個傲慢自負的教士和藝術家膽敢對科學的公開嘲弄更粗野的對科學的诋毀嗎?你們對真正的、實際存在的東西缺乏那種嚴格的良知,發現科學與你們的感情沖突,你們也無痛苦不安,你們并不以求知識的饑渴為必須服從的法則,你們不感覺有責任,以眼光到處探索,在那可認識的地方,不放過那被認識的。
你們并不認識你們如此加以容忍的東西!正是由于你們并不認識它,你們才會做出這等慈善的樣子!若你們真的看到科學,你們會比任何人都要痛苦和狂熱呢。
&mdash&mdash因此,如果你們對着一個幻象表示寬容!甚至不是對我們的寬容!而我們又有什麼關系呢! 271 節日氣氛。
&mdash&mdash正是那些最熱烈地追求權力的人,在感覺自己被征服時,體會到不可名狀的幸福!突然深深陷入一種感覺,好像正向一個旋渦中沉下去!丢開手中的缰繩,天知道将往哪裡馳去?看啊!無論為我們取得這種狀态的是什麼人什麼東西&mdash&mdash這都是為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我們這麼幸福,這麼透不過氣來,覺得周圍非人世般寂靜,宛如置身在地球的最中心。
[213]終于沒有一點權力了!一個在原始力量推動下自由滾動的球!在這幸福裡,有一種輕松,一種放下重擔的釋然,可以不費力地向下滾去,就像将自己完全交給了自然引力。
這是登山者的夢想,雖然登山者知道他的目标在他頭上,卻精疲力竭地在途中睡了過去,夢見了相反的幸福,即不費力地滾下去的幸福。
在我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狂躁、渴求權力的歐洲和美洲社會的幸福。
他們經常希望可以暫時回落到無權力的暈眩中&mdash&mdash戰争、藝術、宗教、天才則提供給他們這種快樂。
偶爾聽天由命,把自己交給吞沒和摧毀一切的瞬間印象的波濤&mdash&mdash這是現代人的節日氣氛&mdash&mdash他此後就會比以前更自由、更旺盛、更冷靜、更嚴格,而且會不知疲倦地重新追求相反的目标:追求權力。
&mdash&mdash 272 [Pütz]利文斯通(DavidLivingstone,1813&mdash1873),穿越南非的英國科考旅行者。
種族的純化。
&mdash&mdash大概沒有什麼純粹的種族,隻有逐漸變得純粹的種族,而且這種變得純粹的種族也是非常少有的。
常見的是雜交種族,這些種族除了體态上的不協調(如眼睛和嘴互相不協調)外,必然在習慣和價值觀念方面也不協調。
(利文斯通聽人說過:&ldquo上帝創造了白人和黑人,魔鬼創造了雜種人。
&rdquo)雜交種族同時也總是意味着雜交的文化,雜交的道德性:他們一般來說更惡、更殘忍、更不安分。
純粹性是無數适應、吸收和淘汰的最後結果,而且種族向純粹的進展從這方面顯示出來:即種族中現成的力量越來越局限于少數個别選定的功能,[214]而以前它們用于操持衆多的且常常互相矛盾的事物:這樣一種限制看上去難免總像是一種貧乏化,應該仔細地和小心地對待。
但是,如果純粹化過程最終獲得成功,過去那種耗費在各種不同性質之間互相争奪的力量就會全都歸于機體整體:因此,變得純粹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