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ash&mdash與此不可解脫地聯系在一起&mdash&mdash對倫理和道德之普遍有效性的非批判信仰。
因而據尼采,有理性的人必然能道德地行動,這個啟蒙運動的思想結論,恰恰就是一種狂熱的信仰。
它與其說基于自然的規定,不如說是基于道德的狂熱。
[Pütz]來自拉丁文sensus[感覺];哲學流派之一,認為所有知識都來自感官知覺,或者更準确地說,在感覺和知識之間不存在任何區别。
感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古代有伊壁鸠魯(Epikur,前342/1&mdash前271/70)和斯多葛派,在近代有休谟(1711&mdash1776)和洛克(1632&mdash1704)。
感覺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親緣關系,二者共同對立于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将理性看作是最高的認識原則,以及接受建立在天賦知性概念基礎上的獨立于經驗的知識的可能性。
康德在其認識論中批判性地調解彼此對立的感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思想方向:&ldquo無感性則不會有對象給予我們,無知性則沒有對象被思維。
思維無内容即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
&rdquo(《純粹理性批判》,1787年,第二版,頁75)[Pütz]重罪,這種罪過在于有意識地拒絕必不可少的上帝慈恩:&ldquo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話,都可得赦免;唯獨亵渎聖靈,總不得赦免。
&rdquo(《馬太福音》12:31)善與惡是迄今最未受到充分思考的題目:一個永遠讓人感到太危險的題目。
良心、名譽、地獄,有時甚至還有警察,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與費厄潑賴不能相容;在道德面前,就像在任何權威面前,人是不許思考的,更不許議論:他在這裡所能做的隻有服從!隻要這個世界存在一天,就不會有權威願意自己變成批評的箭垛;願意将批評的刀斧加諸道德,把道德看作一個問題,看作值得懷疑的:好啊!這不就是過去所謂不道德嗎?這不就是今天所謂不道德嗎?&mdash&mdash然而,道德不僅使用各種恐吓手段,[13]使批評之手和刑具不能加諸其身:她的安全更有賴某種勾魂藝術,對這種藝術,她運用自如&mdash&mdash她知道如何&ldquo迷人&rdquo。
由于這種藝術,她通常隻要秋波一轉,就會使批評意志癱瘓,甚至投入她的懷抱;在某些時候,她甚至知道如何使批評者反戈一擊,像蠍子一樣把毒刺刺入自己的身體。
道德自古以來就擅長搖唇鼓舌:沒有哪個演講者,包括我們今天的演講者,能離開她的幫助。
(看看我們的無政府主義者怎樣演講吧:為了說服别人,他們說起話來是多麼道貌岸然!最後他們甚至自稱起&ldquo善人和正義者&rdquo來了。
)哪裡存在着演講和勸說,哪裡道德就表現為一切豔婦嬌娃中最迷人者和&mdash&mdash這一點就我們作為哲學家來說是更重要的&mdash&mdash哲學家的真正的喀耳刻。
為什麼柏拉圖以來的每一位歐洲哲學建築者都勞而無功?為什麼他們鄭重奉為&ldquo比青銅更恒久&rdquo(aereperennius)的一切都搖搖欲墜或已經躺在廢墟之中?那種直到今天仍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回答是多麼不得要領:&ldquo因為他們全都忽略了這樣一種建設的先決條件,沒有考察基礎,對理性進行批判。
&rdquo&mdash&mdash這就是康德的災難性的回答!他并沒有因此使我們現代哲學家腳下的土地變得更結實一點、更可靠一點!(&mdash&mdash而且請想一下,所謂一種工具應該批評它自己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所謂理性應該&ldquo認識&rdquo它自己的價值、能力和界限,這種要求不是頗為奇怪嗎?它甚至不是有點荒唐嗎?&mdash&mdash)正确的回答其實是:包括康德在内的所有哲學家都是在道德的驅使下工作的;他們表面上追求&ldquo确定性&rdquo&ldquo真理&rdquo,實際上追求的隻是[14]&ldquo宏偉的道德大廈&rdquo:再次借用康德的天真自白說,他那&ldquo不輝煌但并非無價值&rdquo的工作和勞動的目的,就是&ldquo為那宏偉的道德大廈平整和夯實地基&rdquo(《純粹理性批判》,II,頁257)。
可惜,他的目的未能實現!我們今天不得不說,恰恰相反!康德如此熱心向善,不過是他那比任何其他世紀都更盲目而熱烈的世紀的真正的兒子,以及幸而還是這個世紀的某些更有價值的方面的兒子(例如他在其認識論中大量采用的感覺主義)。
道德毒蜘蛛盧梭同樣盤踞在他的心頭,道德狂熱主義的觀念同樣使他坐立不安,而這種觀念的執行者、盧梭的另一個學生&mdash&mdash即羅伯斯庇爾&mdash&mdash對此直言不諱,&ldquo在地上建立智慧、正義和道德的王國&rdquo(defondersurlaterrel'empiredelasagesse,delajusticeetdelavertu,
因而據尼采,有理性的人必然能道德地行動,這個啟蒙運動的思想結論,恰恰就是一種狂熱的信仰。
它與其說基于自然的規定,不如說是基于道德的狂熱。
[Pütz]來自拉丁文sensus[感覺];哲學流派之一,認為所有知識都來自感官知覺,或者更準确地說,在感覺和知識之間不存在任何區别。
感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古代有伊壁鸠魯(Epikur,前342/1&mdash前271/70)和斯多葛派,在近代有休谟(1711&mdash1776)和洛克(1632&mdash1704)。
感覺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親緣關系,二者共同對立于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将理性看作是最高的認識原則,以及接受建立在天賦知性概念基礎上的獨立于經驗的知識的可能性。
康德在其認識論中批判性地調解彼此對立的感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思想方向:&ldquo無感性則不會有對象給予我們,無知性則沒有對象被思維。
思維無内容即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
&rdquo(《純粹理性批判》,1787年,第二版,頁75)[Pütz]重罪,這種罪過在于有意識地拒絕必不可少的上帝慈恩:&ldquo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話,都可得赦免;唯獨亵渎聖靈,總不得赦免。
&rdquo(《馬太福音》12:31)善與惡是迄今最未受到充分思考的題目:一個永遠讓人感到太危險的題目。
良心、名譽、地獄,有時甚至還有警察,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與費厄潑賴不能相容;在道德面前,就像在任何權威面前,人是不許思考的,更不許議論:他在這裡所能做的隻有服從!隻要這個世界存在一天,就不會有權威願意自己變成批評的箭垛;願意将批評的刀斧加諸道德,把道德看作一個問題,看作值得懷疑的:好啊!這不就是過去所謂不道德嗎?這不就是今天所謂不道德嗎?&mdash&mdash然而,道德不僅使用各種恐吓手段,[13]使批評之手和刑具不能加諸其身:她的安全更有賴某種勾魂藝術,對這種藝術,她運用自如&mdash&mdash她知道如何&ldquo迷人&rdquo。
由于這種藝術,她通常隻要秋波一轉,就會使批評意志癱瘓,甚至投入她的懷抱;在某些時候,她甚至知道如何使批評者反戈一擊,像蠍子一樣把毒刺刺入自己的身體。
道德自古以來就擅長搖唇鼓舌:沒有哪個演講者,包括我們今天的演講者,能離開她的幫助。
(看看我們的無政府主義者怎樣演講吧:為了說服别人,他們說起話來是多麼道貌岸然!最後他們甚至自稱起&ldquo善人和正義者&rdquo來了。
)哪裡存在着演講和勸說,哪裡道德就表現為一切豔婦嬌娃中最迷人者和&mdash&mdash這一點就我們作為哲學家來說是更重要的&mdash&mdash哲學家的真正的喀耳刻。
為什麼柏拉圖以來的每一位歐洲哲學建築者都勞而無功?為什麼他們鄭重奉為&ldquo比青銅更恒久&rdquo(aereperennius)的一切都搖搖欲墜或已經躺在廢墟之中?那種直到今天仍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回答是多麼不得要領:&ldquo因為他們全都忽略了這樣一種建設的先決條件,沒有考察基礎,對理性進行批判。
&rdquo&mdash&mdash這就是康德的災難性的回答!他并沒有因此使我們現代哲學家腳下的土地變得更結實一點、更可靠一點!(&mdash&mdash而且請想一下,所謂一種工具應該批評它自己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所謂理性應該&ldquo認識&rdquo它自己的價值、能力和界限,這種要求不是頗為奇怪嗎?它甚至不是有點荒唐嗎?&mdash&mdash)正确的回答其實是:包括康德在内的所有哲學家都是在道德的驅使下工作的;他們表面上追求&ldquo确定性&rdquo&ldquo真理&rdquo,實際上追求的隻是[14]&ldquo宏偉的道德大廈&rdquo:再次借用康德的天真自白說,他那&ldquo不輝煌但并非無價值&rdquo的工作和勞動的目的,就是&ldquo為那宏偉的道德大廈平整和夯實地基&rdquo(《純粹理性批判》,II,頁257)。
可惜,他的目的未能實現!我們今天不得不說,恰恰相反!康德如此熱心向善,不過是他那比任何其他世紀都更盲目而熱烈的世紀的真正的兒子,以及幸而還是這個世紀的某些更有價值的方面的兒子(例如他在其認識論中大量采用的感覺主義)。
道德毒蜘蛛盧梭同樣盤踞在他的心頭,道德狂熱主義的觀念同樣使他坐立不安,而這種觀念的執行者、盧梭的另一個學生&mdash&mdash即羅伯斯庇爾&mdash&mdash對此直言不諱,&ldquo在地上建立智慧、正義和道德的王國&rdquo(defondersurlaterrel'empiredelasagesse,delajusticeetdelaver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