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小試天才牽牛聯舊句 高談人事移榻受新知

關燈
年之計在于春,誰都曉得,這句話太俗了。

    ”劉校長道:“他才俗呢。

    名字是人的記号,沒有意思,倒沒關系,若有意思,就當表示自己一點志願來。

    一年之計在于春,這正是你現在應有的記号,你就把這個名字恢複過來罷。

    ”小牛子笑着點了點頭。

     劉校長聽了,不覺用腳一頓。

    心道:他真是這一路貨,可惜可惜。

     劉校長向着他笑道:“你以前念過幾年書?”小牛子道:“念過四年書。

    ”劉校長道:“你開過講嗎?”小牛子道:“二論引端,講了一半。

    我要沒有開過講,我也就不知道讀書的好處了。

    ”劉校長道:“你開過筆嗎?”小牛子道:“做過破承題,從前王先生說,若在前清,我一定會進的。

    ”劉校長笑道:“了不得!這一套全明白。

    什麼叫進?我來問你。

    ”小牛子道:“就是中秀才呀!”劉校長笑道:“哦!你自負會進學,我倒要考你一考。

    你果然把破承題做得不錯,國文會懂得一些的,我可以造就造就你。

    我出一個孟子上的題目,你順口做一個破題出來試試看,題目就是‘牛何之’。

    ” 先生道:“那麼,你真是為了要偷着聽讀書來的了。

    但是你知道讀書有什麼好處呢?”小牛子道:“我從前本來讀書的,我爹說讀書一年要花許多錢,家裡的牛,沒有人管,交人帶看着,每年還要貼掉兩塊錢,所以我就不讀書了。

    我想着讀書多好,将來進學做官,坐自治局,做大老爹(注:皖俗,鄉人稱土豪劣紳曰大老爹);我現在給人看牛,到老不過是個莊稼人。

    ” 他抽了兩筒煙,聽到窗子外牛蹄踏土聲,回頭看時,兒子戴的草帽子由窗戶外過去。

    他心裡這就想着,兒子長得有這樣高了,在窗子裡可以看見窗子外的帽子,多麼可喜!自己在窗子外頭,也不過伸了頭,可以看到窗子裡面而已。

    一會子工夫兒子也就趕上了。

    想到了這裡,不由得口裡噴出煙來,微微地笑着。

     他家是一所大莊屋的披房,兩個茅屋,兩間瓦屋,瓦屋是做了稻倉和卧室;那廚房和堆置農具的地方,就占有兩間茅屋了。

    他走回家來,在門邊放下了鋤子,直奔廚房。

    他自己是早把飯做好了,鍋蓋上放了兩隻瓦碗,裝着些腌菜和炒老苋菜幹。

    他肚子實在是餓了,那鍋蓋縫裡,冒出熱氣來,陣陣的令人聞到黃米飯香,更引得他饑腸碌碌,隻是想吃。

    但是想到兒子沒有回來,他也是一樣的餓,他既沒有吃,自己何必先吃。

    于是在褲帶子上取下了吊皮荷包的旱煙袋,坐在一把矮竹椅上,望了竈上的菜出神。

     于是周世良拿了一柄稻草紮的短掃帚,胡亂地在桌子上掃了一陣,笑着用手抓了抓頭,又抓抓手臂,反是劉校長坐下來,向他客氣笑着道:“你請坐請坐。

    ”周世良剛坐下來,又忙着張羅了一頓茶煙,劉校長見矮桌子上擺了一本《幼學瓊林》,笑道:“這又是小牛子看的書吧?” 臨着南面的高牆,開着窗子,迎風進來,窗子外是一株高入雲霄的老冬青樹,樹陰下正有一片打稻場。

    冬青樹已是有上百年的歲數了,它的老根,由地皮上拱了出來。

    在打稻場的一邊,設着一條長的矮凳。

     兩位先生走了,這個打稻場上,複歸入寂靜的環境之下。

    但是不到一十分鐘,有個光了脊梁,身披藍布巾,荷着一把長鋤的人走了過來。

    他在打稻場上看了一遍,歎了一聲道:“他倒沒有來。

    ”于是就轉身走了。

    這人就是那小牛子的父親周世良,來找兒子來了。

    他沒有看到兒子,荷着鋤子,走了回去了。

     周世良也吃完了,小牛子卻還剩有小半碗面,就倒給他父親碗裡道:“你吃罷。

    ”周世良道:“你老早就想面吃,怎麼倒剩了這些?”小牛子道:“還有好些剩飯,不吃,留到明天就壞了,我要吃開水泡飯去。

    ”周世良道:“難得吃一頓面,你為什麼不吃足了?你吃罷。

    ”索性将碗和筷子,一齊送過去。

     劉校長笑道:“你們父子之間,倒有一種天倫之樂。

    要永久這樣才好。

    ”周世良笑道:“這孩子也有點不懂禮節,吃剩了的東西,怎好給父親吃呢?”劉校長道:“這倒是他一點真心。

    等到懂得禮節,他讓你吃,那倒有些假意了。

    ”周世良道:“劉校長!你為人真痛快。

    有兒子,真願交給你去教訓。

    ”劉校長笑道:“我這趟算沒有自來,你父子兩個都算了解我了。

    就此決定,你這孩子下學期送到我學校裡去罷。

    ” 他們有了這一番談話,小牛子的新命運,就從此定妥。

    這是他新曆史第一頁的開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