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救師妹以圖換丹

關燈
然惦記着師妹的安危,歸心似箭,但也不得不耐着性子,答道:“老前輩不棄後進,那晚輩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 言陵甫竹杖一揮,擊斷結在巨松上的繩索,那空中的風筝,立時随着疾勁的山風飄然而去,轉身帶路,向前奔去。

     方兆南緊随知機子的身後,翻越過凡座山嶺,深入一道幽谷之中。

     上弦新月,已爬過了積雪峰嶺,皎光明朗,照澈君山。

     言陵甫突然放緩了腳步,笑道:“老朽住處,就在這山谷之中,轉過一個山彎,就到了。

    ” 說話之間,又已轉過兩個山彎,景物突然大變,觸目銀波浩瀚,耳際水聲淙淙,原來到了一處大水潭邊。

     言陵甫遙指着前面水潭中一大一小的兩座浮閣,笑道:“老朽就住在那水潭中兩座浮閣之上。

    ” 方兆南擡頭望去,隻見三面山峰拱立,環繞一座兩百丈大的一座水潭。

     千百道水泉交錯,由峭立的岩壁間倒垂瀉下,月光下閃閃生光,幽谷至此,突然縮小成一道丈餘寬窄的狹道,中間夫起一條寬約三尺左右的石道,潭中積水,由石道兩們級經排出,彙成一條山溪,沿着幽谷一恻,向外流去。

     那突出石道隻不過有兩丈左右長短,眨眼間已到盡頭。

     方兆南看那潭水一片深綠,心中暗暗發愁,付道:“再好的輕功也難飛越過去,水中既無接腳之物,岸邊亦無可渡之舟,難道他要以踏雪無痕的上來輕功,踏水而渡不成?果真如此,自己今宵定要大大出醜了……” 正在忖恩之間,忽見言陵有探手入水一撈,那一座較小的水上浮閣,忽然直向這岸邊緩緩馳來。

     原來那石道之上,暗商着一條繩索,一端結在那軟小的浮閣之上,隻要用力一拉,俘閣就向岸邊馳來。

     因那繩索和水色相同,不留心很難看得出來。

     眨息間,那較小的浮閣,已馳到岸邊。

     言陵甫回頭笑道:“者朽為丹道所困,已快近二十年來離開九宮山中,此潭之水,乃山腹寒泉和峰上千百年積雪融合積氏。

     最适練丹之用,為此,老朽才代木制成兩座浮閣,就以這煙波水上為家了。

    ” 方兆南道:“老前輩這隐居之處,實在别緻,浮閣之上,不但可避俗人騷擾,就是蟲獸之類,也難過雷池一步。

    ” 說話之間,浮閣已到岸邊,言陵甫當先踏上浮閣,方兆南跟随躍上,但見知機子左手向官外一揮,浮閣又疾馳回去。

     方兆南看這座較小的浮閣,不但設計周到,可兼作位舟之用,而且裡面布置,亦極雅潔,藍經但壁,白級募墩:兩幅名家山水圖,分挂壁間,顔色調和,華而不俗。

     言陵甫拂髯一笑,道:“這座輕便浮閻,因受水面俘力所限,不便多加布設,老朽丹爐和食宿之處,均設在那較大的浮閣之上,除了我和一個守爐童子外,從未有過第三人涉足那浮閣之上,今宵破例,請小兄弟觀賞一番。

    ” 方兆南笑道:“想老前輩那丹房重地,乃十分機密處所,如有什麼且難之處,晚輩不去也罷。

    ” 言陵甫道:“當今武林之中,雖有不少人想進入我丹室,蘭看我煉丹之秘,但卻從未有過一人如願以償,但小兄弟目下情況不同,那自又是另當别論,老朽既是至誠相邀,小兄弟如若不肯賞臉,那就未免使老朽難以下台了。

    ” 方兆南笑道:“既承這般厚愛,晚輩就從命開上一次眼界了。

    ” 兩人談話之間,那較小的浮閣,已然到了大浮閣之處,言陵甫起身帶路,拉着方兆南一齊登上浮閣。

     方兆南仔細打量這大浮閣,足足有五間房子大小,四壁都是一色深紫色,房子正中放着一座其形如鼎之物,冒起兩尺多高的藍色火焰。

     在鼎形的丹爐旁側,坐着一個身披葛黃大褂年約二十左右的英俊少年,赤着雙足,呆呆的望着爐中高高冒出的藍色火焰,神情似極緊張。

     他對兩人走入室來,好似是毫無所覺,望也不望兩人一眼。

     言陵甫緩步走到丹爐旁邊,低頭向爐中瞧了兩眼,忽然伸出右手,輕輕一合那鼎形爐子下面的風門,爐中高長的藍色火焰,登時低了下去。

     那身穿葛黃大褂的少年,臉上的緊張之色,似亦随着那低沉下去的火勢,逐漸恢複了正常,擡頭打量了方兆南一眼,緩步向浮閣一角中走會。

     言陵甫肅容就坐,笑道:“這等荒涼的山野之中,一時之間。

     難有美物待客……” 方兆南欠身說道:“不敢,不敢……” 轉眼瞥見那身穿葛黃及龐大褂的赤足少年,右手托着一個白玉茶盤,左手高舉一支松油火燭,走了過來。

     方兆南借着燭光望去,隻見那少年生的面如冠玉,鼻似懸膽、劍眉墾目,英俊至極,隻是神情間微現癡呆之狀,帶着幾分傻氣。

     他先把手中火燭,放在依壁之處的一張松木桌上面,雙手捧着白玉茶盆,走到方兆南身前,躬身送上香茗。

     方兆南欠身接過茶杯,連聲稱謝,那身着葛黃大褂的赤足少年,卻似未聽得方兆南稱謝之言一般,微微一笑而退,他笑的十分動人,不知何故一語不發。

     言陵甫輕輕歎息一聲,指着黃衣赤足少年說話:“此子已咎我守候了一十三年的丹爐,骨骼資質,十分清奇,可惜天生殘缺,耳不能聞,口不能言……” 方兆南驚的一呆,道:“什麼?那位兄台是位聾啞之人?” 言陵甫目光綴經的投注在那聾啞少年臉上,說道,“老朽除了丹道一術之外,對星相卦蔔之學,亦略涉獵,此子如能得回天力,複他殘缺,必能在武功上有着出人意外的造詣,成就誠難限量,唉!可惜呀!可惜!” 方兆南轉臉望去,隻見那聾啞少年,并膝坐在丹爐旁邊,雙手交扶膝上,目光不時在言陵甫和自己臉上流動,綻唇微笑,英氣軒朗。

     方兆南不禁多打量兩眼,心中暗想道:“此等人才,誠然少見,想不到竟有聾啞殘疾,不禁一歎道:“老前輩丹道醫術,并世無雙,以老前輩之能,難道就無法複他先夭缺陷嗎?” 言陵甫笑道:“先天宿厄,大部非藥物所能挽回,必須要以針炙之學,和深厚的内力,打通他體内脈穴,再配以藥物治療。

     或有使他啟開聾啞二竅之望。

    ” 方兆南道:“老前輩既知療救之法,何以不肯施救,緻使明珠蒙塵,久淪于先天缺陷之下?” 言陵甫微一沉吟,道:“小兄弟可通相人之術麼?” 方兆南搖頭答道:“晚輩愚鈍,高學難聞。

    ” 言陵甫道:“老朽如若盡力一試,或可人力回天,救他缺陷。

     隻是此事并非三五日間,能夠見效,勢必要耗上三月半載的時間,再者老朽亦不敢為他開啟聾啞之竅,此等上幹蒼吳秘造,下伏人安浩劫之咎,老朽何可承擔得起!” 方兆南奇道:“老前輩這話是什麼意思?” 言陵甫道:“小兄弟請仔細看他雙眉之間,是否有一道騰蚊之紋,直逼天庭,于襲紫鬥,此兆最主兇殺,如若開了他聾啞二竅,以他骨骼才質,武功上必有大成,但他武功高上一分,武林間即将多增上一分殺機。

     十三年來,他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