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風流話三國——陳釀三國之十三

關燈
大叙事詩中的第一首。

    那是一首樂府民歌形式的長詩了。

    說起來,詩歌從四字一句的“四言詩”發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詩體,也是在三國時期确立的。

    一般認為,曹操的四言詩是“壓卷之作”,也就是說四言詩中最後出現,卻又是最好的作品,他兒子曹丕《燕歌行》的靈活自由的七言詩則為後來的七言律詩開創了一個新時期。

    這說明三國時代文學藝術有着承上啟下的特點。

    再比如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性文體,出現過司馬相如、揚雄等辭賦大家,但三國曹植的《洛神賦》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也是辭賦的代表作品,而曹操又提倡簡約的文風,言簡意赅,樸素實用,扭轉了兩漢文學風氣,對後世産生了很大影響。

     三國時代藝術上也有多方面的成就,如書法,三國很多著名人物是書法高手,曹操的書法入于《書品》,不用說了,甚至還有張飛都有傳世的書法作品。

    我祖籍是四川渠縣,那裡的八濛山曾有一幅“八濛摩崖”,上有“漢将軍飛,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濛,立馬勒銘。

    ”十七個字,隸書兩行。

    傳說就是張飛在這裡殺敗曹魏大将張郃後乘着酒興用丈八蛇矛在石壁上刻下的,書法史上稱作“恒侯戈書”或“張飛立馬銘”。

    其實,早在南北朝時代梁朝的陶宏景《刀劍錄》中就記載:“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将也’。

    ”據說這也是張飛自書,稱為“刀銘”。

    可見張飛不僅是員猛将,還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呢! 這一方面也同樣表現出承上啟下的特點,比如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的八分書被視為隸書的最高境界,過去一般認為鐘會的父親鐘繇是“真書”的創始者,乾隆皇帝彙刻曆代書法珍品的《三希堂法帖》,第一篇就是他寫的,被譽為“雲鷗遊天,群鴻戲海”。

    真書就是楷書,可以說是為後世漢文字的流傳提供了一種規範,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音樂方面也各有特點,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吟就是吟唱了,可見“空城計”寫他一曲琴聲吓退了司馬懿,雖然是虛構,但也出于人們對他音樂才能的深信不疑。

    周瑜精通音樂是史有明載的,當時甚至出現了一句諺語:“曲有誤,周郎顧。

    ”意思是說演奏音樂時,那怕出現了一點點失誤,周瑜就會回頭看看演奏者,表示出了問題。

    曹操在這方面更不落人後了,“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這說明音樂和詩歌有密切關系。

    他對音樂迷戀到相當程度,“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

    ”他寫的詩,全都可以配上音樂演唱出來。

     不僅如此,現在人們喜歡讀的小說,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出現的。

    《三國演義》裡有個故事叫“左慈戲曹操”,說明當時方術的盛行。

    因為感慨人生無常,所以求神求仙的風氣很濃,就有方士出來說神道鬼,留在文字上,就是“志怪”小說,傳說曹丕也作過《列異傳》之類的書。

    此外,由于那時有品評人物的習氣.留下很多以一言一行來表現人物思想、風貌、情懷的的記載,這又叫做“志人”小說。

    這兩類就是中國傳統小說的主要淵源。

     總的說來,三國時代雖然不是文學藝術成就的高峰,例如書法是在東晉王羲之,五、七言詩歌是在盛唐,文言傳奇小說在唐宋才陸續達到最高成就的,但是它們都是在三國魏晉這一充滿動蕩和變革的時期醞釀發展起來的。

     這是一個改革精神相當突出的曆史時期。

    創新是文學藝術的靈魂。

    陳陳相因的内容,司空見慣的形式,是不可能吸引人的。

     現在我們處于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學藝術也需要極大的繁榮發展,能否從對三國文藝的回顧中得到某種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