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節
關燈
小
中
大
那個大學的子子孫孫的,睡覺之前翻看了點關于他們生平的記載和幾段他們給世人的啟示。
他迷迷糊糊要睡着的時候,好像剛才默記下來的若幹值得一記的語句又由他們自己親口嘟嘟囔囔說出來了,有聽得清楚的,有聽起來不好懂的。
幽靈之一(他後來痛惜基督堂城“此方土地,大道淪喪”,不過這話裘德想不起來就是了)這會兒大聲點着那城市名字說: “美麗的城市啊,那樣古色古香,那樣高雅純潔,曆經我們這個世紀精神生活的激烈紛争,依然那樣安然無恙,那樣寵辱不驚!……她那無法解釋的神奇力量始終号召我們去追求我們大家共有的真正目标,去實現理想,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
”① ①指英國托利黨政治家皮爾(1788-1850),他在第二次任首相期間,因愛爾蘭發生饑荒,在議會發表演說,要求廢止《谷物法》。
經議會數度辯論,《谷物法》終于廢止,由托利黨改組不久的保守黨也因此分裂。
另一個聲音發自那位始而擁護、繼而反對《谷物法》的政治家,裘德在那個有大鐘的四方院見過他的魂靈,當他是一直在推敲他那篇演說裡最精彩的有曆史意義的字句呢:① ①指吉本。
“議長閣下,我也許錯了,但是我的立場是:在國家遭受饑荒威脅的時刻,我責無旁貸,要求現在必須采取在任何類似情況下通常要采取的救濟手段,也就是讓任何人從任何可能的途徑自由取得糧食……你們明天就解除我的職務好了,可是你們絕對剝奪不了我的信念:我行使賦予我的權力,決不是出自邪惡的或者私利的動機,決不是出自實現個人野心的欲望,決不為了取得個人的好處。
” 接下來是在書裡寫下不朽的《基督教》篇章的那位不動聲色。
意在言外的作者①:“異教徒和哲學家對萬能的上帝展示的種種證據(奇迹)漠然視之,采取不聞不問的态度,我們該怎樣為他們開脫。
……希臘羅馬的往哲先賢對于警世奇迹不予理睬,看來應歸之于他們對統馭精神和物質的權威力量的變化、更疊,懵懂無知。
” ①指英國詩人羅勃特-勃朗甯,下面的詩句引自其《爐邊》。
樂觀主義或樂觀精神本為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所倡,他認為自我存在的物質構成和諧相處的世界,因神的意志而生生不息,故現實世界為最佳者。
随後是一位詩人的幽靈,他是最後一位樂觀主義者:① ①指紐門,他于1864年寫成《為我一生而辯》,此時他已改信天主教。
世界就是這樣為我們構成! …… 衆庶悉應依照計劃總體 不惜為充實人類的延續效力。
下面是他剛見過的三位熱心派之一,也就是《為我一生而辯》的作者:① ①指奇伯爾,兩句詩出自他的宗教詩之一《基督年紀》。
“我的觀點是……自然神學的真理所以具有絕對可信性是多方同時存在的或然性趨同歸一的總結果……或然性固然沒達到必然性,但可以給思想導出實際可信性。
” 第二位熱心派①不喜歡辯論,他嘟嘟囔囔地說出些不怎麼引人注意的話: ①指艾逖生,他同斯梯爾共同創辦《旁觀者》雜志,文章大部分由他自撰。
他們發展了新聞體寫作風格,頗受城市文化較高者歡迎。
我們何必為獨個兒活着怕得心驚膽戰, 既然上蒼的旨意,隻好獨個兒死了算? 他也聽見那位生來窪心臉的幽靈,和藹可親的“旁觀者”①說出來的幾句: ①指克思主教,下面引的是他的《夕頌》。
“我一見偉大人物獨瘗墓中,所有妒羨之心頓時化為烏有;我一見紅粉佳人的墓志題名,所有淫邪之念不禁瓦解冰消;我一見為人父母者在墓碑旁哀哀欲絕,就感同身受,不勝同情;我一見父母的墳墓,就思量為我們必将很快随之而去的人痛哭流涕之為虛妄。
” 最後那位聲音和悅的主教①開口了,裘德在孩提時期就聽慣了那些柔婉的調子,感到非常親切,聽着聽着就酣然入睡了: ①引自《舊約-傳道書》。
教我怎麼活,我就不怕 把墳墓當成我的床。
教我怎麼死…… 他一覺睡到大天光,夜來出沒的鬼魂已悄然離去,明明白白又是一天了。
他一骨碌從床上坐起來,心想怎麼睡過了頭呢,跟着就說: “哎呀呀——我倒把個甜臉蛋的表姊妹忘得一幹二淨啦,她倒是無時無刻不在這兒啊!還有從前的老師,他也在這兒呀。
”不過他提到老師的口氣大概不像提到表妹時那麼飽含着熱情
他迷迷糊糊要睡着的時候,好像剛才默記下來的若幹值得一記的語句又由他們自己親口嘟嘟囔囔說出來了,有聽得清楚的,有聽起來不好懂的。
幽靈之一(他後來痛惜基督堂城“此方土地,大道淪喪”,不過這話裘德想不起來就是了)這會兒大聲點着那城市名字說: “美麗的城市啊,那樣古色古香,那樣高雅純潔,曆經我們這個世紀精神生活的激烈紛争,依然那樣安然無恙,那樣寵辱不驚!……她那無法解釋的神奇力量始終号召我們去追求我們大家共有的真正目标,去實現理想,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
”① ①指英國托利黨政治家皮爾(1788-1850),他在第二次任首相期間,因愛爾蘭發生饑荒,在議會發表演說,要求廢止《谷物法》。
經議會數度辯論,《谷物法》終于廢止,由托利黨改組不久的保守黨也因此分裂。
另一個聲音發自那位始而擁護、繼而反對《谷物法》的政治家,裘德在那個有大鐘的四方院見過他的魂靈,當他是一直在推敲他那篇演說裡最精彩的有曆史意義的字句呢:① ①指吉本。
“議長閣下,我也許錯了,但是我的立場是:在國家遭受饑荒威脅的時刻,我責無旁貸,要求現在必須采取在任何類似情況下通常要采取的救濟手段,也就是讓任何人從任何可能的途徑自由取得糧食……你們明天就解除我的職務好了,可是你們絕對剝奪不了我的信念:我行使賦予我的權力,決不是出自邪惡的或者私利的動機,決不是出自實現個人野心的欲望,決不為了取得個人的好處。
” 接下來是在書裡寫下不朽的《基督教》篇章的那位不動聲色。
意在言外的作者①:“異教徒和哲學家對萬能的上帝展示的種種證據(奇迹)漠然視之,采取不聞不問的态度,我們該怎樣為他們開脫。
……希臘羅馬的往哲先賢對于警世奇迹不予理睬,看來應歸之于他們對統馭精神和物質的權威力量的變化、更疊,懵懂無知。
” ①指英國詩人羅勃特-勃朗甯,下面的詩句引自其《爐邊》。
樂觀主義或樂觀精神本為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所倡,他認為自我存在的物質構成和諧相處的世界,因神的意志而生生不息,故現實世界為最佳者。
随後是一位詩人的幽靈,他是最後一位樂觀主義者:① ①指紐門,他于1864年寫成《為我一生而辯》,此時他已改信天主教。
世界就是這樣為我們構成! …… 衆庶悉應依照計劃總體 不惜為充實人類的延續效力。
下面是他剛見過的三位熱心派之一,也就是《為我一生而辯》的作者:① ①指奇伯爾,兩句詩出自他的宗教詩之一《基督年紀》。
“我的觀點是……自然神學的真理所以具有絕對可信性是多方同時存在的或然性趨同歸一的總結果……或然性固然沒達到必然性,但可以給思想導出實際可信性。
” 第二位熱心派①不喜歡辯論,他嘟嘟囔囔地說出些不怎麼引人注意的話: ①指艾逖生,他同斯梯爾共同創辦《旁觀者》雜志,文章大部分由他自撰。
他們發展了新聞體寫作風格,頗受城市文化較高者歡迎。
我們何必為獨個兒活着怕得心驚膽戰, 既然上蒼的旨意,隻好獨個兒死了算? 他也聽見那位生來窪心臉的幽靈,和藹可親的“旁觀者”①說出來的幾句: ①指克思主教,下面引的是他的《夕頌》。
“我一見偉大人物獨瘗墓中,所有妒羨之心頓時化為烏有;我一見紅粉佳人的墓志題名,所有淫邪之念不禁瓦解冰消;我一見為人父母者在墓碑旁哀哀欲絕,就感同身受,不勝同情;我一見父母的墳墓,就思量為我們必将很快随之而去的人痛哭流涕之為虛妄。
” 最後那位聲音和悅的主教①開口了,裘德在孩提時期就聽慣了那些柔婉的調子,感到非常親切,聽着聽着就酣然入睡了: ①引自《舊約-傳道書》。
教我怎麼活,我就不怕 把墳墓當成我的床。
教我怎麼死…… 他一覺睡到大天光,夜來出沒的鬼魂已悄然離去,明明白白又是一天了。
他一骨碌從床上坐起來,心想怎麼睡過了頭呢,跟着就說: “哎呀呀——我倒把個甜臉蛋的表姊妹忘得一幹二淨啦,她倒是無時無刻不在這兒啊!還有從前的老師,他也在這兒呀。
”不過他提到老師的口氣大概不像提到表妹時那麼飽含着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