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辛卯)二十四年大明萬曆十九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戊戌,地震,四方皆同,京師最甚。
二月 2月1日 ○朔戊辰,特旨以李誠中爲忠淸監司,前大司諫李海壽爲驪州牧使。
〈海壽曾牧驪州,秩滿而遞,今再赴。
〉先是,柳成龍、鄭澈與誠中、海壽私會,澈言:「當今大獄已畢,此後國事可議者孰大?」成龍曰:「當今建儲事最大。
」澈曰:「然。
當通于領相,共請面對,建白可也。
」又言:「吾輩勞苦多矣。
近須會話于三淸洞,相議此事如何?」諸人皆諾,遂通于領相李山海,山海許之。
及期,澈與誠中等先往,山海稱病不會,故罷。
又約直詣闕請對,山海又以病告,誠中遲之,迺與同僚議上箚論時事十二條,其一條,建儲事也。
誠中方在家草箚,有所知內監人來見曰:「內間有飛語,雲朝廷近有大擧措,其言甚惡,須止上箚。
」誠中疑而不信,是夜有特旨,中外駭然。
○命遞吏曹判書兪泓、參判李增,特旨以右議政柳成龍兼行吏曹判書,崔興源爲吏曹判書。
〈興源本由州縣陞擢,名望不重,故特用大臣兼察。
〉泓等以進退人物乖當,推考被遞。
李德馨初除參議不拜,故至是特旨復授。
成龍上章辭曰:「國朝以來,未有此事。
恐他日有專擅之臣,以臣藉口,啓國家無窮之禍矣。
」答曰:「身居相位,把弄朝柄者,豈皆兼吏判而然乎?宜勿辭盡職,使用舍得宜,朝廷淸明也。
」 ○以直提學李廷立陞拜同副承旨。
○傳敎:「宣弘福捕捉禁府都事李軾、申景禧等論賞。
」乃陞敍六品職,以搜得文書也。
〈景禧,磼之子也。
〉○以李舜臣爲全羅左道水使。
時,舜臣聲名始著,論薦相繼,自井邑移拜珍島郡守,未赴任除加裡浦僉使,未幾擢拜水使。
○左議政鄭澈遞爲領敦寧府事,以贊成李陽元爲右議政,柳成龍陞左議政。
時有生員安德仁、尹宖、李瑱、李晟慶、李元長等上疏,言澈當國權柄,請速黜免。
疏中有言: 事關宗社,疏辭有不敢盡者,請面對具陳。
上卽召見,問所欲言,德仁等極言澈貪于酒色,誤國亂政。
上曰:「此則予見疏辭矣。
」命退出。
時,中外洶洶,言有密告亂謀者。
承旨李廷立當引見儒生時,例參入侍,恐被指斥,戰慄失措,同院知其怯懦,代以他僚,而安德仁等卒無所發告。
其後臺論雖以儒生之言爲主意,而間有禍迫宗祊,不忍言等語,與流言相應也。
○以李山甫爲黃海監司。
三月 3月1日 ○朔丁酉,以李洸爲全羅監司,進階資憲,兼都巡察使。
時,朝廷以倭釁爲憂,令極擇湖南方伯。
備邊司僉擧洸,無一人副擬者,單望啓下。
柳成龍謂人曰:「洸名過其實,恐不能堪。
」洸添兵練卒,器械一新,朝廷恃以爲重。
○以金權爲持平,以應敎張雲翼爲襄陽府使。
時,將論左相鄭澈之罪,金權不從,故遞拜禮郞,雲翼等以澈最親,故先補外。
洪汝諄自湖南入朝,謂同輩曰:「我若入臺,當盡掃姦黨。
」以此,得爲憲長。
○通信使黃允吉等,回自日本,倭使平調信等偕來。
初,允吉等以上年四月,渡海抵對馬島,日本當送使迎導,而不至。
金誠一議以不可受其慢,留一月乃發,歷一岐島、博多州、長門州、浪古耶,導倭迎於界濱州。
倭人故迂路留滯累月,乃抵國都。
其在對馬島,島主平義智請使臣宴國本寺,寺在山上。
使臣先赴,義智乘轎入門,至階方下。
誠一怒其無禮,卽起入房,許筬以下隨起,允吉仍坐接宴,誠一謝病不出。
翌日義智聞其故以爲:「從倭不預告。
」斬其頭來緻謝。
自是倭人敬憚誠一,望見下馬,待之加禮。
到其國都大闆城,館于大刹,適平秀吉出兵山東,數月以回,又託以修治宮室,不卽受國書,留五月始得傳命。
其國尊其天皇,秀吉以下皆臣事之,而國事皆統於關白。
天皇屍位,而禮事尊奉,儀章有別,如奉浮屠。
關白雲者,取霍光傳凡事皆先關白之語,故號秀吉爲大將軍,不得稱王,〈其後稱大君。
〉以天皇本稱國王殿故也。
其接我使也,許乘轎入宮門,笳角先導,陞堂行禮。
秀吉容貌矮陋,面色皺黑,如猱玃狀。
深目星眸,閃閃射人,紗帽、黑袍,重席地坐,諸臣數人列侍。
使臣就席,不設宴具,前置一卓,熟餠一器,瓦甌行酒,酒亦濁,三巡而罷,無酬酢拜揖之禮。
有頃,秀吉入內,在席者不動。
俄而便服,抱小兒出來,徘徊堂上而已,出楹外招我國樂工,盛奏衆樂而聽之。
小兒遺溺衣上,秀吉笑呼侍者,一女倭應聲出,乃授其兒,更他衣,皆肆意自得,傍若無人。
使臣辭出,不復再見。
與上副使各銀四百兩,書狀以下有差。
使臣促辭歸,秀吉不時裁答書,令先行。
誠一曰:「吾爲使臣,奉國書來。
若無報書,是同委命於草芥。
」不肯辭退,允吉等懼見留,乃發還至界濱待之,答書始來,而辭意悖慢,非我所望也。
誠一不受,改定數次,然後乃受。
凡所經諸陣,將倭所贈,誠一獨卻不受。
回泊釜山,允吉馳啓情形以爲:「必有兵禍。
」旣復命,上引見而問之,允吉對如前。
誠一曰:「臣則不見如許情形。
允吉張皇論奏,搖動人心,甚乖事宜。
」上問秀吉何狀,允吉言:「其目光爍爍,似是膽智人也。
」誠一曰:「其目如鼠,不足畏也。
」蓋誠一憤允吉等到彼恇怯失體,故言言相左如此。
時,趙憲力攻和議策倭必來,故凡主允吉之言者,皆以爲西人失勢,搖亂人心,區別麾斥,以此廷中不敢言。
柳成龍謂誠一曰:「君言故與黃異,萬一有兵禍,將奈何?」誠一曰:「吾亦豈能必倭不來?但恐中外驚惑,故解之耳。
」 ○倭答書雲: 日本國關白,奉書朝鮮國王閤下。
雁書薰讀,卷舒再三。
吾國六十餘州,比年諸國分離,亂國綱、廢世禮,而不聽朝政,故予不勝感激,三四年之間,伐叛臣、討賊徒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
竊諒餘事蹟,鄙陋小臣也。
雖然,餘當托胎之時,慈母夢日輪入懷中,相士曰:「日光所及,無不照臨。
壯年必八表聞仁聲,四海蒙威名者,何其疑乎?」依此奇異,作敵心,自然摧滅,戰必勝、攻必取。
旣天下大治,撫育百姓,矜悶孤寡,故民富財足,土貢萬倍千古矣。
本朝開闢以來,朝政盛事,洛陽壯麗,莫如此日也。
人生一世,不滿百齡焉,鬱鬱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國,欲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
貴國先驅入朝,依有遠慮無近憂者乎?遠方小島在海中者,後進輩不可作容許也。
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望軍營,則彌可修隣盟。
餘願隻願顯佳名於三國而已。
方物如目錄領納。
且至于管館國政之輩,向日之輩皆改其人,〈易置官屬,非前名號故也。
〉當召分給。
餘在別書。
珍重保嗇。
不宣。
〈末書天正十八年庚寅仲冬日秀吉奉復書。
〉誠一見書辭悖慢,嘗稱殿下,而稱閤下,以所送禮幣爲方物領納。
且一超直入大明國,貴國先驅等語,是欲取大明,而使我國爲先驅也。
乃貽書玄蘇,譬曉以大義雲:「若不改此書,吾有死而已,不可持去。
」玄蘇有書稱謝,諉以撰書者失辭,但改書殿下、禮幣等字,其他慢脅之辭,託言此是入朝大明之意,而不肯改。
誠一再三移書請改,不從。
黃允吉、許筬等以爲:「蘇倭自釋其意如此,不必相持久留。
」誠一爭不能得遂還。
○使行之始至也,倭將等請觀隨行伎樂,誠一不許曰:「國書未傳,而先呈伎樂,是受侮也。
」書狀官許筬議以:「關白與主上敵禮,使臣當廷拜。
」誠一曰:「關白乃天皇臣也,不得稱王。
國書雖待以敵禮,到此覺其非王,則使臣當專對以改。
」筬不從。
誠一乃獨與玄蘇商議,講定升拜楹外,以爲恒式。
義智又請于使臣曰:「關白來日當詣天宮,使臣可觀光也。
」誠一曰:「使臣未傳國命,不可私出遊觀。
」義智又以關白之言諷之曰:「不從則還期早晩,未可知也。
」一行憂懼,筬獨促駕詣其所,聞關白停行而止。
明日又往空返,三往乃得見,誠一又移書責之。
一行以久未傳命,欲通賂于關白左右,冀速竣事而返,誠一又爭不許。
允吉、筬又交貨充裝,誠一輒斥言不遜,由是行中大乖。
倭人鄙黃、許,而服誠一,久益稱之。
惟平義智大憾,待之嚴截,故誠一不得聞事情。
其後義智謂我使臣曰:「金誠一徒尙節義,以緻生事」雲。
〈允吉本鄙人,以辭華應選使價,非其任也。
筬以士類,與誠一爲友,素相期待,而擧措顚沛,故誠一屢書切責,筬由是損名。
〉○以弘文典翰吳億齡爲宣慰使,儐接玄蘇等。
億齡聞蘇明言來年將假途,入犯上國,卽具以啓聞,朝議大駭,卽啓遞之,以應敎沈喜壽代之。
億齡復命,悉錄問答倭情,如前啓意上之。
億齡文雅溫謹,在銓不妄薦一人;在臺不妄彈一人,人莫見其圭角。
及是,見事機危迫,不避觸忤盡言。
由是,連坐微事見罷,又充質正官朝京,擠之也。
○前敎授趙憲上疏,不報。
憲聞日本書契悖逆,倭使偕來,乃自沃川,白衣徒步,詣闕上疏曰: 臣竊謂,士不適用,固宜括囊,而綱常墜地,則或有憤惋者。
魯仲連一入邯鄲之圍,力沮帝秦之議,而秦兵爲之退縮五十裡。
夫邯鄲,堅城也;三晉,強國也。
戰國君將,力於守國,故能堅壁數月,以待魯連之奮義矣。
遠稽東方,自箕王浮海之後,以及三國、前朝之亡,了無背城一戰之時。
臣之愚意以爲,橘光連、玄蘇西渡之日,實我邯鄲之被圍也。
嘐嘐多言,終不見信於君相,自悼行己無狀,深愧於古之魯連,永矢杜口,畢命溝壑,而今聞,東槎纔返,賊船栖海。
陷我射天,則自明無路;乘機猝發,則邊圉踈虞。
必爭之地,迄無充國之經略;勿迎元使,又無夢周之抗議。
檜、倫誤國,汴、杭垂陷;匹夫熒惑,羞辱滋深。
綱常日墜,君父禍急,心崩膽割,怒髮衝冠,不得不雪涕而言之也。
臣謹按,《周易》《復》之初九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程傳》曰:「陽,君子之道,故復爲返善之義。
初剛陽來,復處卦之初,復之最先者也。
是不遠而復也。
惟失之不遠而復,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
」《比》之卦辭曰:「不寧方來,後夫兇。
」《程傳》曰:「人之不能自保其安寧,方且來求親比。
得所比則能保其安。
當其不寧之時
二月 2月1日 ○朔戊辰,特旨以李誠中爲忠淸監司,前大司諫李海壽爲驪州牧使。
〈海壽曾牧驪州,秩滿而遞,今再赴。
〉先是,柳成龍、鄭澈與誠中、海壽私會,澈言:「當今大獄已畢,此後國事可議者孰大?」成龍曰:「當今建儲事最大。
」澈曰:「然。
當通于領相,共請面對,建白可也。
」又言:「吾輩勞苦多矣。
近須會話于三淸洞,相議此事如何?」諸人皆諾,遂通于領相李山海,山海許之。
及期,澈與誠中等先往,山海稱病不會,故罷。
又約直詣闕請對,山海又以病告,誠中遲之,迺與同僚議上箚論時事十二條,其一條,建儲事也。
誠中方在家草箚,有所知內監人來見曰:「內間有飛語,雲朝廷近有大擧措,其言甚惡,須止上箚。
」誠中疑而不信,是夜有特旨,中外駭然。
○命遞吏曹判書兪泓、參判李增,特旨以右議政柳成龍兼行吏曹判書,崔興源爲吏曹判書。
〈興源本由州縣陞擢,名望不重,故特用大臣兼察。
〉泓等以進退人物乖當,推考被遞。
李德馨初除參議不拜,故至是特旨復授。
成龍上章辭曰:「國朝以來,未有此事。
恐他日有專擅之臣,以臣藉口,啓國家無窮之禍矣。
」答曰:「身居相位,把弄朝柄者,豈皆兼吏判而然乎?宜勿辭盡職,使用舍得宜,朝廷淸明也。
」 ○以直提學李廷立陞拜同副承旨。
○傳敎:「宣弘福捕捉禁府都事李軾、申景禧等論賞。
」乃陞敍六品職,以搜得文書也。
〈景禧,磼之子也。
〉○以李舜臣爲全羅左道水使。
時,舜臣聲名始著,論薦相繼,自井邑移拜珍島郡守,未赴任除加裡浦僉使,未幾擢拜水使。
○左議政鄭澈遞爲領敦寧府事,以贊成李陽元爲右議政,柳成龍陞左議政。
時有生員安德仁、尹宖、李瑱、李晟慶、李元長等上疏,言澈當國權柄,請速黜免。
疏中有言: 事關宗社,疏辭有不敢盡者,請面對具陳。
上卽召見,問所欲言,德仁等極言澈貪于酒色,誤國亂政。
上曰:「此則予見疏辭矣。
」命退出。
時,中外洶洶,言有密告亂謀者。
承旨李廷立當引見儒生時,例參入侍,恐被指斥,戰慄失措,同院知其怯懦,代以他僚,而安德仁等卒無所發告。
其後臺論雖以儒生之言爲主意,而間有禍迫宗祊,不忍言等語,與流言相應也。
○以李山甫爲黃海監司。
三月 3月1日 ○朔丁酉,以李洸爲全羅監司,進階資憲,兼都巡察使。
時,朝廷以倭釁爲憂,令極擇湖南方伯。
備邊司僉擧洸,無一人副擬者,單望啓下。
柳成龍謂人曰:「洸名過其實,恐不能堪。
」洸添兵練卒,器械一新,朝廷恃以爲重。
○以金權爲持平,以應敎張雲翼爲襄陽府使。
時,將論左相鄭澈之罪,金權不從,故遞拜禮郞,雲翼等以澈最親,故先補外。
洪汝諄自湖南入朝,謂同輩曰:「我若入臺,當盡掃姦黨。
」以此,得爲憲長。
○通信使黃允吉等,回自日本,倭使平調信等偕來。
初,允吉等以上年四月,渡海抵對馬島,日本當送使迎導,而不至。
金誠一議以不可受其慢,留一月乃發,歷一岐島、博多州、長門州、浪古耶,導倭迎於界濱州。
倭人故迂路留滯累月,乃抵國都。
其在對馬島,島主平義智請使臣宴國本寺,寺在山上。
使臣先赴,義智乘轎入門,至階方下。
誠一怒其無禮,卽起入房,許筬以下隨起,允吉仍坐接宴,誠一謝病不出。
翌日義智聞其故以爲:「從倭不預告。
」斬其頭來緻謝。
自是倭人敬憚誠一,望見下馬,待之加禮。
到其國都大闆城,館于大刹,適平秀吉出兵山東,數月以回,又託以修治宮室,不卽受國書,留五月始得傳命。
其國尊其天皇,秀吉以下皆臣事之,而國事皆統於關白。
天皇屍位,而禮事尊奉,儀章有別,如奉浮屠。
關白雲者,取霍光傳凡事皆先關白之語,故號秀吉爲大將軍,不得稱王,〈其後稱大君。
〉以天皇本稱國王殿故也。
其接我使也,許乘轎入宮門,笳角先導,陞堂行禮。
秀吉容貌矮陋,面色皺黑,如猱玃狀。
深目星眸,閃閃射人,紗帽、黑袍,重席地坐,諸臣數人列侍。
使臣就席,不設宴具,前置一卓,熟餠一器,瓦甌行酒,酒亦濁,三巡而罷,無酬酢拜揖之禮。
有頃,秀吉入內,在席者不動。
俄而便服,抱小兒出來,徘徊堂上而已,出楹外招我國樂工,盛奏衆樂而聽之。
小兒遺溺衣上,秀吉笑呼侍者,一女倭應聲出,乃授其兒,更他衣,皆肆意自得,傍若無人。
使臣辭出,不復再見。
與上副使各銀四百兩,書狀以下有差。
使臣促辭歸,秀吉不時裁答書,令先行。
誠一曰:「吾爲使臣,奉國書來。
若無報書,是同委命於草芥。
」不肯辭退,允吉等懼見留,乃發還至界濱待之,答書始來,而辭意悖慢,非我所望也。
誠一不受,改定數次,然後乃受。
凡所經諸陣,將倭所贈,誠一獨卻不受。
回泊釜山,允吉馳啓情形以爲:「必有兵禍。
」旣復命,上引見而問之,允吉對如前。
誠一曰:「臣則不見如許情形。
允吉張皇論奏,搖動人心,甚乖事宜。
」上問秀吉何狀,允吉言:「其目光爍爍,似是膽智人也。
」誠一曰:「其目如鼠,不足畏也。
」蓋誠一憤允吉等到彼恇怯失體,故言言相左如此。
時,趙憲力攻和議策倭必來,故凡主允吉之言者,皆以爲西人失勢,搖亂人心,區別麾斥,以此廷中不敢言。
柳成龍謂誠一曰:「君言故與黃異,萬一有兵禍,將奈何?」誠一曰:「吾亦豈能必倭不來?但恐中外驚惑,故解之耳。
」 ○倭答書雲: 日本國關白,奉書朝鮮國王閤下。
雁書薰讀,卷舒再三。
吾國六十餘州,比年諸國分離,亂國綱、廢世禮,而不聽朝政,故予不勝感激,三四年之間,伐叛臣、討賊徒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
竊諒餘事蹟,鄙陋小臣也。
雖然,餘當托胎之時,慈母夢日輪入懷中,相士曰:「日光所及,無不照臨。
壯年必八表聞仁聲,四海蒙威名者,何其疑乎?」依此奇異,作敵心,自然摧滅,戰必勝、攻必取。
旣天下大治,撫育百姓,矜悶孤寡,故民富財足,土貢萬倍千古矣。
本朝開闢以來,朝政盛事,洛陽壯麗,莫如此日也。
人生一世,不滿百齡焉,鬱鬱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國,欲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
貴國先驅入朝,依有遠慮無近憂者乎?遠方小島在海中者,後進輩不可作容許也。
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望軍營,則彌可修隣盟。
餘願隻願顯佳名於三國而已。
方物如目錄領納。
且至于管館國政之輩,向日之輩皆改其人,〈易置官屬,非前名號故也。
〉當召分給。
餘在別書。
珍重保嗇。
不宣。
〈末書天正十八年庚寅仲冬日秀吉奉復書。
〉誠一見書辭悖慢,嘗稱殿下,而稱閤下,以所送禮幣爲方物領納。
且一超直入大明國,貴國先驅等語,是欲取大明,而使我國爲先驅也。
乃貽書玄蘇,譬曉以大義雲:「若不改此書,吾有死而已,不可持去。
」玄蘇有書稱謝,諉以撰書者失辭,但改書殿下、禮幣等字,其他慢脅之辭,託言此是入朝大明之意,而不肯改。
誠一再三移書請改,不從。
黃允吉、許筬等以爲:「蘇倭自釋其意如此,不必相持久留。
」誠一爭不能得遂還。
○使行之始至也,倭將等請觀隨行伎樂,誠一不許曰:「國書未傳,而先呈伎樂,是受侮也。
」書狀官許筬議以:「關白與主上敵禮,使臣當廷拜。
」誠一曰:「關白乃天皇臣也,不得稱王。
國書雖待以敵禮,到此覺其非王,則使臣當專對以改。
」筬不從。
誠一乃獨與玄蘇商議,講定升拜楹外,以爲恒式。
義智又請于使臣曰:「關白來日當詣天宮,使臣可觀光也。
」誠一曰:「使臣未傳國命,不可私出遊觀。
」義智又以關白之言諷之曰:「不從則還期早晩,未可知也。
」一行憂懼,筬獨促駕詣其所,聞關白停行而止。
明日又往空返,三往乃得見,誠一又移書責之。
一行以久未傳命,欲通賂于關白左右,冀速竣事而返,誠一又爭不許。
允吉、筬又交貨充裝,誠一輒斥言不遜,由是行中大乖。
倭人鄙黃、許,而服誠一,久益稱之。
惟平義智大憾,待之嚴截,故誠一不得聞事情。
其後義智謂我使臣曰:「金誠一徒尙節義,以緻生事」雲。
〈允吉本鄙人,以辭華應選使價,非其任也。
筬以士類,與誠一爲友,素相期待,而擧措顚沛,故誠一屢書切責,筬由是損名。
〉○以弘文典翰吳億齡爲宣慰使,儐接玄蘇等。
億齡聞蘇明言來年將假途,入犯上國,卽具以啓聞,朝議大駭,卽啓遞之,以應敎沈喜壽代之。
億齡復命,悉錄問答倭情,如前啓意上之。
億齡文雅溫謹,在銓不妄薦一人;在臺不妄彈一人,人莫見其圭角。
及是,見事機危迫,不避觸忤盡言。
由是,連坐微事見罷,又充質正官朝京,擠之也。
○前敎授趙憲上疏,不報。
憲聞日本書契悖逆,倭使偕來,乃自沃川,白衣徒步,詣闕上疏曰: 臣竊謂,士不適用,固宜括囊,而綱常墜地,則或有憤惋者。
魯仲連一入邯鄲之圍,力沮帝秦之議,而秦兵爲之退縮五十裡。
夫邯鄲,堅城也;三晉,強國也。
戰國君將,力於守國,故能堅壁數月,以待魯連之奮義矣。
遠稽東方,自箕王浮海之後,以及三國、前朝之亡,了無背城一戰之時。
臣之愚意以爲,橘光連、玄蘇西渡之日,實我邯鄲之被圍也。
嘐嘐多言,終不見信於君相,自悼行己無狀,深愧於古之魯連,永矢杜口,畢命溝壑,而今聞,東槎纔返,賊船栖海。
陷我射天,則自明無路;乘機猝發,則邊圉踈虞。
必爭之地,迄無充國之經略;勿迎元使,又無夢周之抗議。
檜、倫誤國,汴、杭垂陷;匹夫熒惑,羞辱滋深。
綱常日墜,君父禍急,心崩膽割,怒髮衝冠,不得不雪涕而言之也。
臣謹按,《周易》《復》之初九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程傳》曰:「陽,君子之道,故復爲返善之義。
初剛陽來,復處卦之初,復之最先者也。
是不遠而復也。
惟失之不遠而復,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
」《比》之卦辭曰:「不寧方來,後夫兇。
」《程傳》曰:「人之不能自保其安寧,方且來求親比。
得所比則能保其安。
當其不寧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