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
關燈
小
中
大
非怨。
朝廷所以處之者,旣爲偏重,難以服人心矣。
而將有主張其說,號曰國是,鴟張氣勢,排抑正類,廢天下之公議,任一己之私見則主聽日壅,而輿情益鬱;附會者日益進,異論者日益遠。
人人重足側立,而莫敢以言,相牴牾,臣恐此非治世之事,而不忍言也。
殿下至仁,每戒群臣以同心和氣,各修其職事爲敎,而宰相亦有以破東西,一彼此爲說者。
聽其言則美,觀其行則謬。
殿下豈知其布置同類,排擯異己,氣焰之盛,已不可嚮邇哉? 答曰:「宇顒之爲人,予知之久矣。
其性固滯,言論異僻。
大抵腐儒之言不足責,姑置之,本職遞差。
」 ○大司諫辛應時上箚,略曰: 近年以來,士類搆釁,積小成大。
當初不過彼此意見之不合,而躁薄之輩,多側於其間,強者乘機而鴟張;弱者承風而附合。
日復一日,馴緻攻擊,甚至搆虛捏無,指正爲邪。
聖敎懇惻,而益肆橫突,終不知自陷於小人之歸。
當此之時,不有聖明,斷自宸衷,則士林無稅駕之地,而朝廷何時可淸乎?竊念,聖見高明,辨別是非,正立標準,使明者易定其志趣;迷者不失其歸宿。
不分彼此,要見其通融正事,一以國家爲念,無一毫有彼我之私,共躋太平。
此實聖上愛惜人材,匡正一世之盛心也。
爲人臣者,稍有識見,則孰不感激將順,趨自新之路,應從善之機哉?行護軍金宇顒,曩以論見之不同,自退於田裡。
而自上旣以銓曹佐貳處之,重以經幄近侍召之,眷注之隆,出於尋常。
在朝諸臣,亦冀其劃卽赴命,平心而同事矣。
今見其辭職上疏,主見回互,措語謬妄,畫影於無形之中。
誠如此言,是,群邪滿廷,操弄朝權,使殿下孤立於上,不知危亡之禍,不日而至矣。
凡在朝紳,莫不驚遑兢悚,若身負罔極之罪,伏竢斧鉞之誅,已有日矣。
恭惟聖心,固已洞燭其源流有所由來。
而第以措事近剝床,騁辯如懸河,有足以激疑端、啓禍機,雖以殿下之聰明睿智,恐不得不撓於此。
試將時事,證以疏內各款而言之。
遠竄三人及出補外邑者,一皆出自聖斷,在廷之臣,無一下手於其間。
注擬除拜,不問東西而惟其人,不欲太分黑白,要與同心協力,以副聖意之萬一。
而大小臣僚,瘝官曠職,迄無服效,是則罪固有之。
有何擧措、有何論議,少涉於傷人害物之事乎?此,殿下之所已顯悉,天日照臨,豈容有隱?所謂:「朝論日嚴,讒口交馳,告訐成風」者,未知何所據而發也。
但近日兩司、玉堂之除,或出於前日見斥之中;或有循次後進之人,其間或有因公論,不得不區別者。
所謂:「奸諂日附。
」所謂:「稍有識者。
」無乃指此而爲說乎?至以:「布置同類,排擯異己,氣焰已盛,不可嚮邇。
」者,專斥鄭澈,有如暗主在上,權奸擅柄者然則不難知也。
澈剛介嫉惡,不容人過,見忌於人,素矣。
近者特蒙恩奬,至許以淸忠耿直,其爲所憚,比前益甚。
而宇顒之見,爲澈益偏故也。
不然則破東西一彼此,非徒上所樂聞,中外之望,專在於此。
而強摭言外之意,求有過於無過之中,至斥以言美行謬,何其不近情,至此極耶?而況,以類相從,君子所不免;擅權植黨,人主所深惡。
自古小人,未嘗不以此中人主之心,惜乎!宇顒之言,不幸近之也。
且擧宇顒終始,言之,以有志行,見稱於士類久矣。
與李珥、成渾,交契不淺,以道相許,直認爲君子,小無他意矣。
及李珥厚蒙天眷,以身當國,深慮浮議之日熾,謀欲調劑,至達章奏,自此見忤於時輩。
圖事揆策,動輒拂忤,旋被重劾於三司,斥之以小人則宇顒亦嘗以朝著不和爲念,故聞之不勝憤激,而慨歎焉,此,出於天理人情之本然矣。
其後旣誤於衆論,而以裁抑浮躁、愛惜士類,上章論之,其意實主於扶護儕輩,語雖糊塗,而亦不得全負珥矣。
逮夫宣政引見之日,以當竄三人,詢及諸宰,而鄭澈隻陳其不可不明辨是非之意,而終以若至重處,恐傷國脈,竝達榻前,人所共聞。
宇顒素不識澈意謂:「三竄,專出於澈箚論取決。
」失志怏怏之一夫,指爲陰陷之人。
且李徽、李景?,特三司一瑣黨,而反以攻擊之罪,專歸諸兩人,不亦冤乎?此則主意出於曲護之私,而至於告君,亦不以實,其見識,漸歸於詿誤矣。
然宇顒此論,非故爲誣飾而出於情外也。
隻是局量褊淺,論議不根,而對面者無非其人;入耳者無非其言,浸染日深,畜疑成阻,公蔽於私,氣積不平,其發於言辭,自不得不爾。
爲宇顒計,所當仰承嚴召,行不俟駕,上審聖意之所在;下全同朝之爻象。
而便懷疑卻立,封奏馳章,反以伸偏信之說,所謂:「非所望於殿下。
」者,無乃自道乎?藉令此論,出於小人之口,則其賈禍召亂之情狀敗露,聖明赫臨,固不足憂矣。
今則不然,一時名流,取重於此人,而所與志同而意合者,亦非一二。
雄唱雌和,勢將靡然,長此不已,竊恐朝廷寧靜之無期,而大非國家之福也。
伏見殿下「固滯僻異」之敎,正中其病。
含弘之大度
朝廷所以處之者,旣爲偏重,難以服人心矣。
而將有主張其說,號曰國是,鴟張氣勢,排抑正類,廢天下之公議,任一己之私見則主聽日壅,而輿情益鬱;附會者日益進,異論者日益遠。
人人重足側立,而莫敢以言,相牴牾,臣恐此非治世之事,而不忍言也。
殿下至仁,每戒群臣以同心和氣,各修其職事爲敎,而宰相亦有以破東西,一彼此爲說者。
聽其言則美,觀其行則謬。
殿下豈知其布置同類,排擯異己,氣焰之盛,已不可嚮邇哉? 答曰:「宇顒之爲人,予知之久矣。
其性固滯,言論異僻。
大抵腐儒之言不足責,姑置之,本職遞差。
」 ○大司諫辛應時上箚,略曰: 近年以來,士類搆釁,積小成大。
當初不過彼此意見之不合,而躁薄之輩,多側於其間,強者乘機而鴟張;弱者承風而附合。
日復一日,馴緻攻擊,甚至搆虛捏無,指正爲邪。
聖敎懇惻,而益肆橫突,終不知自陷於小人之歸。
當此之時,不有聖明,斷自宸衷,則士林無稅駕之地,而朝廷何時可淸乎?竊念,聖見高明,辨別是非,正立標準,使明者易定其志趣;迷者不失其歸宿。
不分彼此,要見其通融正事,一以國家爲念,無一毫有彼我之私,共躋太平。
此實聖上愛惜人材,匡正一世之盛心也。
爲人臣者,稍有識見,則孰不感激將順,趨自新之路,應從善之機哉?行護軍金宇顒,曩以論見之不同,自退於田裡。
而自上旣以銓曹佐貳處之,重以經幄近侍召之,眷注之隆,出於尋常。
在朝諸臣,亦冀其劃卽赴命,平心而同事矣。
今見其辭職上疏,主見回互,措語謬妄,畫影於無形之中。
誠如此言,是,群邪滿廷,操弄朝權,使殿下孤立於上,不知危亡之禍,不日而至矣。
凡在朝紳,莫不驚遑兢悚,若身負罔極之罪,伏竢斧鉞之誅,已有日矣。
恭惟聖心,固已洞燭其源流有所由來。
而第以措事近剝床,騁辯如懸河,有足以激疑端、啓禍機,雖以殿下之聰明睿智,恐不得不撓於此。
試將時事,證以疏內各款而言之。
遠竄三人及出補外邑者,一皆出自聖斷,在廷之臣,無一下手於其間。
注擬除拜,不問東西而惟其人,不欲太分黑白,要與同心協力,以副聖意之萬一。
而大小臣僚,瘝官曠職,迄無服效,是則罪固有之。
有何擧措、有何論議,少涉於傷人害物之事乎?此,殿下之所已顯悉,天日照臨,豈容有隱?所謂:「朝論日嚴,讒口交馳,告訐成風」者,未知何所據而發也。
但近日兩司、玉堂之除,或出於前日見斥之中;或有循次後進之人,其間或有因公論,不得不區別者。
所謂:「奸諂日附。
」所謂:「稍有識者。
」無乃指此而爲說乎?至以:「布置同類,排擯異己,氣焰已盛,不可嚮邇。
」者,專斥鄭澈,有如暗主在上,權奸擅柄者然則不難知也。
澈剛介嫉惡,不容人過,見忌於人,素矣。
近者特蒙恩奬,至許以淸忠耿直,其爲所憚,比前益甚。
而宇顒之見,爲澈益偏故也。
不然則破東西一彼此,非徒上所樂聞,中外之望,專在於此。
而強摭言外之意,求有過於無過之中,至斥以言美行謬,何其不近情,至此極耶?而況,以類相從,君子所不免;擅權植黨,人主所深惡。
自古小人,未嘗不以此中人主之心,惜乎!宇顒之言,不幸近之也。
且擧宇顒終始,言之,以有志行,見稱於士類久矣。
與李珥、成渾,交契不淺,以道相許,直認爲君子,小無他意矣。
及李珥厚蒙天眷,以身當國,深慮浮議之日熾,謀欲調劑,至達章奏,自此見忤於時輩。
圖事揆策,動輒拂忤,旋被重劾於三司,斥之以小人則宇顒亦嘗以朝著不和爲念,故聞之不勝憤激,而慨歎焉,此,出於天理人情之本然矣。
其後旣誤於衆論,而以裁抑浮躁、愛惜士類,上章論之,其意實主於扶護儕輩,語雖糊塗,而亦不得全負珥矣。
逮夫宣政引見之日,以當竄三人,詢及諸宰,而鄭澈隻陳其不可不明辨是非之意,而終以若至重處,恐傷國脈,竝達榻前,人所共聞。
宇顒素不識澈意謂:「三竄,專出於澈箚論取決。
」失志怏怏之一夫,指爲陰陷之人。
且李徽、李景?,特三司一瑣黨,而反以攻擊之罪,專歸諸兩人,不亦冤乎?此則主意出於曲護之私,而至於告君,亦不以實,其見識,漸歸於詿誤矣。
然宇顒此論,非故爲誣飾而出於情外也。
隻是局量褊淺,論議不根,而對面者無非其人;入耳者無非其言,浸染日深,畜疑成阻,公蔽於私,氣積不平,其發於言辭,自不得不爾。
爲宇顒計,所當仰承嚴召,行不俟駕,上審聖意之所在;下全同朝之爻象。
而便懷疑卻立,封奏馳章,反以伸偏信之說,所謂:「非所望於殿下。
」者,無乃自道乎?藉令此論,出於小人之口,則其賈禍召亂之情狀敗露,聖明赫臨,固不足憂矣。
今則不然,一時名流,取重於此人,而所與志同而意合者,亦非一二。
雄唱雌和,勢將靡然,長此不已,竊恐朝廷寧靜之無期,而大非國家之福也。
伏見殿下「固滯僻異」之敎,正中其病。
含弘之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