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關燈
小
中
大
。
或謂右議政盧守愼曰:「公少時居泮宮,儒生方喧笑,若見公來,四座鹹肅然斂容。
館中凡有所議,唯公是從,若有好議論,則雖不出於公,士必曰:『此是盧寡悔所論也。
』公於是時,名望何如耶?今日作相,無相業可異。
至如頃日,大妃寢疾,請于上欲復任、瑠職,上問于三公,當乘此機,盡忠正事,而顧依違不明白論啓,使國是不定。
他相公不足道,士林特爲公惜之,公何以得此聲哉?」守愼不能答。
○前牧使李忠綽卒。
忠綽孝行篤至,哭母哀楚出血,左目失明。
戊辰年間擢爲承旨,臺諫論其形傷人不合近侍,請遞之。
上曰:「今日朝廷,復有忠綽之目乎?予取其目,爾等毋病也。
」臺論乃止。
忠綽早以文詞稱,居官淸白,論事峻直。
上高其行,每於注擬,雖居末,必進用,而以不入黨論。
且嘗言:「李潑非吉人。
」潑惡之,常置遠惡州郡,故不得大用。
秋七月 7月1日 ○朔丙戌,八路大水,傷禾稼,癘疫熾盛。
兩界死者尤衆,人畜延染死者,不可勝紀。
牛疫尤甚,農家以人代牛,九人之力當二牛。
連歲饑饉。
○以李俊民爲平安道觀察使。
時,關西民疫死尤甚,胡人有窺邊之漸,方擇重臣鎭之,俊民膺選。
大臣權轍問俊民曰:「子何以鎭邊?」俊民曰:「若朝廷移民實邊,則當盡安集之策;若寡民增戍,當盡撫馭之策。
今則不移民、不增戍,隻仍舊而已,有何良策?」轍曰:「聞,兵使以軍保皆陞正軍雲,此是增兵之策也。
」俊民曰:「以三人爲一戶,然後可以應役。
今者分三人,各爲一戶,則民不堪役。
此何異於破裌衣,爲二單衣,而自誇多衣者乎?」轍又曰:「移配之民,凡七十戶,分配于鹹鏡、平安兩道何如?」俊民曰:「自我觀之,則當憂平安道也,自朝廷視之,則兩界無彼此之殊。
比如二子俱病,恩愛雖均,當先救病急者。
今者鹹鏡則病之急者也。
七十戶之送,不無小補,可盡送也。
」俊民退謂人曰:「吾何策鎭邊?但效王欽若,閉門誦經而已。
」是時,西北邊皆可虞,幸而胡中豪酋勍者,不能爲大患耳。
大臣籌邊之策,止於此,踈曠甚矣。
李俊民滑稽好大言,其自嘲如此,當時事可知矣。
○以李元翼爲弘文館修撰。
時,館僚好嬉遊相從,厭避入番,小吏困於請告。
而元翼未嘗託辭,吏輩祝贊曰:「聖人也。
」同列笑之。
九月 9月1日 ○朔甲寅,上幸成均館,謁聖試士,取金汝岉等十五人。
又以仁順王後袝廟頒慶別試,取姜紳等十七人。
○命量田,旋罷之。
是時,量田年久,文籍失眞,乃命量田。
而其法多定敬差官,殆至百餘人,而須以閑散朝官充之。
散官嫌其勞,皆不應命,該曹申促累累,而至者僅五六人。
乃用忠贊衛錄事之類,而命郡邑,必以生員、進士有職人爲監官。
於是,鄕中人士相謂曰:「監官統于敬差官,有過則當受刑杖。
我輩以士族,豈可受辱於庶流乎?」皆移家逃避。
且守令因量田之擧,多斂民間米布,仍割爲己利,民間騷然。
於是,朝廷知其不便,乃以兇年,不可量田爲辭而止。
李珥私歎曰:「國無紀綱,則百事不可做。
今使有識之士就不死,而尙不可得,況可使不敎之民禦寇敵乎?若遇敵國外患,則必如入無人之境矣。
」 ○謝恩使尹鬥壽等,回自京師。
禮部回咨雲: 所請宗系、惡名二項,本部悉已遵旨,備載開送,毋庸再奏。
其備載之條,宣示陪臣,緣館局纂修,理必少加刪定,且未經禦覽,不得輒付錄咨文。
該國遵照勑諭內事理,安心以竢。
續遣奏請使黃琳,乞將已辨誣事件,詳錄今纂《會典》新書事情,奏聞于帝。
○以開城留守沈義謙爲全羅監司。
冬十月 10月1日 ○朔甲申,妖星見於西方,光芒數十丈,似彗非彗,見者驚怪。
上以星變,延訪群臣,或言:「當收用不求聞達之士。
」乃命吏曹抄啓。
時有士人,私詣名官家曰:「聞有不求聞達之抄啓乎?」曰:「然。
」曰:「以吾言及如何?」由是城中譁言:「選不求聞達之命下,奔走自薦者有之。
」其選擧,竟不行。
○以執義樸應福陞同副承旨。
○恭懿王大妃弗豫,上分遣廷臣,祈禱山川,又命疏放罪人。
時,廷臣方請削乙巳勳,數月不止,而竟不允,大妃因此,疚情發熱,群臣多有悲憤者。
蓋乙巳奸黨,曾誣大妃,主尹任及瑠逆謀,故大妃常懷冤痛故也。
○以李後白爲吏曹判書。
後白按關北,淸愼明察,施設有條理。
去後,民懷善政,立碑頌德。
○以鄭宗榮爲禮曹判書。
○京畿大水,漂沒人居,江原道地震。
上以災變疊出,下敎自責,令政院、政曹,湔滌舊習,各盡職任。
十一月
或謂右議政盧守愼曰:「公少時居泮宮,儒生方喧笑,若見公來,四座鹹肅然斂容。
館中凡有所議,唯公是從,若有好議論,則雖不出於公,士必曰:『此是盧寡悔所論也。
』公於是時,名望何如耶?今日作相,無相業可異。
至如頃日,大妃寢疾,請于上欲復任、瑠職,上問于三公,當乘此機,盡忠正事,而顧依違不明白論啓,使國是不定。
他相公不足道,士林特爲公惜之,公何以得此聲哉?」守愼不能答。
○前牧使李忠綽卒。
忠綽孝行篤至,哭母哀楚出血,左目失明。
戊辰年間擢爲承旨,臺諫論其形傷人不合近侍,請遞之。
上曰:「今日朝廷,復有忠綽之目乎?予取其目,爾等毋病也。
」臺論乃止。
忠綽早以文詞稱,居官淸白,論事峻直。
上高其行,每於注擬,雖居末,必進用,而以不入黨論。
且嘗言:「李潑非吉人。
」潑惡之,常置遠惡州郡,故不得大用。
秋七月 7月1日 ○朔丙戌,八路大水,傷禾稼,癘疫熾盛。
兩界死者尤衆,人畜延染死者,不可勝紀。
牛疫尤甚,農家以人代牛,九人之力當二牛。
連歲饑饉。
○以李俊民爲平安道觀察使。
時,關西民疫死尤甚,胡人有窺邊之漸,方擇重臣鎭之,俊民膺選。
大臣權轍問俊民曰:「子何以鎭邊?」俊民曰:「若朝廷移民實邊,則當盡安集之策;若寡民增戍,當盡撫馭之策。
今則不移民、不增戍,隻仍舊而已,有何良策?」轍曰:「聞,兵使以軍保皆陞正軍雲,此是增兵之策也。
」俊民曰:「以三人爲一戶,然後可以應役。
今者分三人,各爲一戶,則民不堪役。
此何異於破裌衣,爲二單衣,而自誇多衣者乎?」轍又曰:「移配之民,凡七十戶,分配于鹹鏡、平安兩道何如?」俊民曰:「自我觀之,則當憂平安道也,自朝廷視之,則兩界無彼此之殊。
比如二子俱病,恩愛雖均,當先救病急者。
今者鹹鏡則病之急者也。
七十戶之送,不無小補,可盡送也。
」俊民退謂人曰:「吾何策鎭邊?但效王欽若,閉門誦經而已。
」是時,西北邊皆可虞,幸而胡中豪酋勍者,不能爲大患耳。
大臣籌邊之策,止於此,踈曠甚矣。
李俊民滑稽好大言,其自嘲如此,當時事可知矣。
○以李元翼爲弘文館修撰。
時,館僚好嬉遊相從,厭避入番,小吏困於請告。
而元翼未嘗託辭,吏輩祝贊曰:「聖人也。
」同列笑之。
九月 9月1日 ○朔甲寅,上幸成均館,謁聖試士,取金汝岉等十五人。
又以仁順王後袝廟頒慶別試,取姜紳等十七人。
○命量田,旋罷之。
是時,量田年久,文籍失眞,乃命量田。
而其法多定敬差官,殆至百餘人,而須以閑散朝官充之。
散官嫌其勞,皆不應命,該曹申促累累,而至者僅五六人。
乃用忠贊衛錄事之類,而命郡邑,必以生員、進士有職人爲監官。
於是,鄕中人士相謂曰:「監官統于敬差官,有過則當受刑杖。
我輩以士族,豈可受辱於庶流乎?」皆移家逃避。
且守令因量田之擧,多斂民間米布,仍割爲己利,民間騷然。
於是,朝廷知其不便,乃以兇年,不可量田爲辭而止。
李珥私歎曰:「國無紀綱,則百事不可做。
今使有識之士就不死,而尙不可得,況可使不敎之民禦寇敵乎?若遇敵國外患,則必如入無人之境矣。
」 ○謝恩使尹鬥壽等,回自京師。
禮部回咨雲: 所請宗系、惡名二項,本部悉已遵旨,備載開送,毋庸再奏。
其備載之條,宣示陪臣,緣館局纂修,理必少加刪定,且未經禦覽,不得輒付錄咨文。
該國遵照勑諭內事理,安心以竢。
續遣奏請使黃琳,乞將已辨誣事件,詳錄今纂《會典》新書事情,奏聞于帝。
○以開城留守沈義謙爲全羅監司。
冬十月 10月1日 ○朔甲申,妖星見於西方,光芒數十丈,似彗非彗,見者驚怪。
上以星變,延訪群臣,或言:「當收用不求聞達之士。
」乃命吏曹抄啓。
時有士人,私詣名官家曰:「聞有不求聞達之抄啓乎?」曰:「然。
」曰:「以吾言及如何?」由是城中譁言:「選不求聞達之命下,奔走自薦者有之。
」其選擧,竟不行。
○以執義樸應福陞同副承旨。
○恭懿王大妃弗豫,上分遣廷臣,祈禱山川,又命疏放罪人。
時,廷臣方請削乙巳勳,數月不止,而竟不允,大妃因此,疚情發熱,群臣多有悲憤者。
蓋乙巳奸黨,曾誣大妃,主尹任及瑠逆謀,故大妃常懷冤痛故也。
○以李後白爲吏曹判書。
後白按關北,淸愼明察,施設有條理。
去後,民懷善政,立碑頌德。
○以鄭宗榮爲禮曹判書。
○京畿大水,漂沒人居,江原道地震。
上以災變疊出,下敎自責,令政院、政曹,湔滌舊習,各盡職任。
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