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一登第,卽入史館,越二年卒。
嶸簡亢以名節自高,與李潑弟溭,爲友,一時慕尙,被接者如登龍門,爲年少士類標首。
及嶸歿,而黨事大作,士類分貳,士子不復以學問師資爲尙。
於是,有進士柳克新者,夢鶴之子也。
倡爲放達之行,聚徒酣飮,作《蒿裡曲》悲哀籲唱,又作《童童曲》,意蓋孩視一世也。
嘲弄公卿,或笑或哭,於是有名之士,多趣之。
大抵多得志人家子弟,故與其徒者,登第多榮顯。
雖未第,而亦藉而爲名,仕路甚捷。
柳成龍獨不取曰:「此輩亂俗,當繩以王法。
」由是少戢。
至己醜歲,克新死,而其徒白振民等,死於逆獄,其風遂息。
然自是,士子學行之名泯矣。
九月 9月1日 ○朔丙辰,以李珥爲議政府右參贊,俄進階崇政。
珥三辭不許,乃拜命,俄上封事,極陳時弊。
其疏略曰: 臣聞,上智明於未然,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中智覺於已然,知亂而圖治,識危而圖安。
若夫見亂而不思治;見危而不求安,則智斯爲下矣。
恭惟,殿下以上智之資,當覆隍之運。
危亡之象,明若觀火,中智之所歎悶,而終不見治安之策,可以上副皇天祖宗付畀之責;下慰臣隣、黎庶顒若之望。
謂殿下不知危亡之象,則今之國勢岌岌,童子亦知,寧有聖明不知之理乎?謂殿下已知也,則何恃而不出制治保邦之計乎?嗚呼,殆哉!嗚呼,殆哉!危亡之象,臣請冒鈇鉞之誅,試陳其略焉。
世汚於循俗,績敗於食志,政亂於浮議,民窮於積弊,此四者其大目也。
世汚於循俗者,何謂也?世降俗末,人心漸薄,非有敎化振起之,則風澆俗敗,勢所必至。
今之世道,如水益下,習非已久,視若當然,禮義廉恥,不張久矣。
循俗者無謗;異衆者招譏,故大小尊卑,相率而入於荒亂之境,放心爲惡,無復顧忌。
士子尙且先利而後義,則小民何觀焉?甚至於遺君後親,無所係念,三綱淪而九法斁者,今日之謂也。
無事時,已解綱常之紐,脫有緩急,則將必疾視長上之死而不救矣,土崩之勢,翹足可待。
此其爲危亡之象,一也。
績敗於食志者,何謂也?設官分職,非祿其窮也,將得人才,以治天工。
而今則不然,爲人擇官,不問才否。
大官持祿,固鮮憂國之志;小官餔餟,尤絶奉職之念,師師非度,筋脈解弛。
一有欲治官事者,則群笑聚罵,指爲癡兒,左牽右掣,前拘後礙,卒無所成。
至於胥吏之微,亦得乘機售奸,竟使失職,習已成例。
由是,士之稍知自守者,不欲做官。
而惟慕爵貪榮及窮不能家食者,或偸時得勢、或屈心抑志,乃能久於居官,故大小臣僚,皆不敢有意於職務。
其中彼善於此者,隻能按簿書,應期會而已。
馴緻庶績日敗,百司皆弊。
延及郡縣,無邑不殘,內外空虛,無以爲國。
此其爲危亡之象,二也。
政亂於浮議者,何謂也?自古爲國,必有執政,三公統六卿;六卿摠庶司。
貴以臨賤;下以承上,尊卑有序,綱紀攸張。
今則不然,廷議多岐,朝更夕變,是非之權,莫適主張,上下大小,不相管攝,朝紳千百其心。
所謂浮議者,不知其所自來,始微漸盛,終至於動搖廟堂,波盪臺閣,則擧朝靡然,莫敢相抗。
浮議之權,重於太山、銛於鋒刃,一觸其鋒,則公卿失其尊;賢俊失其名,儀、秦無所用其辯;賁、靑無所施其勇。
終莫知其所以然也,籲亦異矣!由是,下而淩上;賤而蔑貴,人各自用,紀綱闆蕩,不顧義理所在,而惟觀浮議之勢而已。
噫!政在臺閣,尙雲憂亂,況於政在浮議者乎?誠千古之所罕聞也。
譬如萬斛之船,泛于溟渤,無一人執柁,一任風浪。
此其爲危亡之象,三也。
民窮於積弊者,何謂也?法久弊生,古今通患,不有變通,生理必窮。
況我國家,屢經權奸之手,多立弊法,踵謬不改,因微至大,貽毒生民,無有紀極。
而數十年來,未嘗釐革,至于今日,版籍之數、田野之闢,太半減舊,而責辦貢賦,反甚於前。
故民窮財盡,輾轉流散,民益少而役愈苦,其勢必至於民無孑遺,然後乃已也。
民爲邦本,本固邦寧。
目今民生日蹙,如在水火,撫我則後;虐我則讎,豈不深可懼哉?孟子曰:「爲叢驅雀者,鸇也。
」今以斯民之倒懸,倘有隣邦如曹、莒者在傍,則民必襁負而歸之矣。
此其爲危亡之象,四也。
今此四象,非隱微未現之幾也。
有目者可覩;有口者可言,殿下寧獨未知乎?漢臣梅福之言曰:「不見其形,願察其影。
」若言今日之影,則天文示變,地道不寧,水旱極備,
嶸簡亢以名節自高,與李潑弟溭,爲友,一時慕尙,被接者如登龍門,爲年少士類標首。
及嶸歿,而黨事大作,士類分貳,士子不復以學問師資爲尙。
於是,有進士柳克新者,夢鶴之子也。
倡爲放達之行,聚徒酣飮,作《蒿裡曲》悲哀籲唱,又作《童童曲》,意蓋孩視一世也。
嘲弄公卿,或笑或哭,於是有名之士,多趣之。
大抵多得志人家子弟,故與其徒者,登第多榮顯。
雖未第,而亦藉而爲名,仕路甚捷。
柳成龍獨不取曰:「此輩亂俗,當繩以王法。
」由是少戢。
至己醜歲,克新死,而其徒白振民等,死於逆獄,其風遂息。
然自是,士子學行之名泯矣。
九月 9月1日 ○朔丙辰,以李珥爲議政府右參贊,俄進階崇政。
珥三辭不許,乃拜命,俄上封事,極陳時弊。
其疏略曰: 臣聞,上智明於未然,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中智覺於已然,知亂而圖治,識危而圖安。
若夫見亂而不思治;見危而不求安,則智斯爲下矣。
恭惟,殿下以上智之資,當覆隍之運。
危亡之象,明若觀火,中智之所歎悶,而終不見治安之策,可以上副皇天祖宗付畀之責;下慰臣隣、黎庶顒若之望。
謂殿下不知危亡之象,則今之國勢岌岌,童子亦知,寧有聖明不知之理乎?謂殿下已知也,則何恃而不出制治保邦之計乎?嗚呼,殆哉!嗚呼,殆哉!危亡之象,臣請冒鈇鉞之誅,試陳其略焉。
世汚於循俗,績敗於食志,政亂於浮議,民窮於積弊,此四者其大目也。
世汚於循俗者,何謂也?世降俗末,人心漸薄,非有敎化振起之,則風澆俗敗,勢所必至。
今之世道,如水益下,習非已久,視若當然,禮義廉恥,不張久矣。
循俗者無謗;異衆者招譏,故大小尊卑,相率而入於荒亂之境,放心爲惡,無復顧忌。
士子尙且先利而後義,則小民何觀焉?甚至於遺君後親,無所係念,三綱淪而九法斁者,今日之謂也。
無事時,已解綱常之紐,脫有緩急,則將必疾視長上之死而不救矣,土崩之勢,翹足可待。
此其爲危亡之象,一也。
績敗於食志者,何謂也?設官分職,非祿其窮也,將得人才,以治天工。
而今則不然,爲人擇官,不問才否。
大官持祿,固鮮憂國之志;小官餔餟,尤絶奉職之念,師師非度,筋脈解弛。
一有欲治官事者,則群笑聚罵,指爲癡兒,左牽右掣,前拘後礙,卒無所成。
至於胥吏之微,亦得乘機售奸,竟使失職,習已成例。
由是,士之稍知自守者,不欲做官。
而惟慕爵貪榮及窮不能家食者,或偸時得勢、或屈心抑志,乃能久於居官,故大小臣僚,皆不敢有意於職務。
其中彼善於此者,隻能按簿書,應期會而已。
馴緻庶績日敗,百司皆弊。
延及郡縣,無邑不殘,內外空虛,無以爲國。
此其爲危亡之象,二也。
政亂於浮議者,何謂也?自古爲國,必有執政,三公統六卿;六卿摠庶司。
貴以臨賤;下以承上,尊卑有序,綱紀攸張。
今則不然,廷議多岐,朝更夕變,是非之權,莫適主張,上下大小,不相管攝,朝紳千百其心。
所謂浮議者,不知其所自來,始微漸盛,終至於動搖廟堂,波盪臺閣,則擧朝靡然,莫敢相抗。
浮議之權,重於太山、銛於鋒刃,一觸其鋒,則公卿失其尊;賢俊失其名,儀、秦無所用其辯;賁、靑無所施其勇。
終莫知其所以然也,籲亦異矣!由是,下而淩上;賤而蔑貴,人各自用,紀綱闆蕩,不顧義理所在,而惟觀浮議之勢而已。
噫!政在臺閣,尙雲憂亂,況於政在浮議者乎?誠千古之所罕聞也。
譬如萬斛之船,泛于溟渤,無一人執柁,一任風浪。
此其爲危亡之象,三也。
民窮於積弊者,何謂也?法久弊生,古今通患,不有變通,生理必窮。
況我國家,屢經權奸之手,多立弊法,踵謬不改,因微至大,貽毒生民,無有紀極。
而數十年來,未嘗釐革,至于今日,版籍之數、田野之闢,太半減舊,而責辦貢賦,反甚於前。
故民窮財盡,輾轉流散,民益少而役愈苦,其勢必至於民無孑遺,然後乃已也。
民爲邦本,本固邦寧。
目今民生日蹙,如在水火,撫我則後;虐我則讎,豈不深可懼哉?孟子曰:「爲叢驅雀者,鸇也。
」今以斯民之倒懸,倘有隣邦如曹、莒者在傍,則民必襁負而歸之矣。
此其爲危亡之象,四也。
今此四象,非隱微未現之幾也。
有目者可覩;有口者可言,殿下寧獨未知乎?漢臣梅福之言曰:「不見其形,願察其影。
」若言今日之影,則天文示變,地道不寧,水旱極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