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
關燈
小
中
大
顚錯,而況辨天下之是非;論天下之大事,而欲無悖乖,得乎?至於啓辭之末曰:「伏願洞察始終曲折,保合鎭定,圖爲和平之福。
」此語尤爲顚錯。
李珥、成渾,至公之人也,而潑之排擯詆斥,不少假借如此,則況其他者乎?潑斥李珥、成渾,又將誰與爲保合;誰與爲鎭定;誰與爲和平乎?此其立論之謬戾錯亂,不成文理。
苟非胸中鶻突膠擾,則此等顚錯議論,何從而出乎?嗚呼!潑也自以爲,平日以經濟許珥;道德許渾。
而又以才高學博,一心徇國,守志林下,修身待價,進退仕止,動引前賢許二人雲則潑於珥、渾,似非全然不知其心事者也。
而乃與新進銳論之輩,滾合爲一,無一言暴白其心事,而無一毫愛惜之心,至此極乎,是豈君子忠厚之氣象乎?此,潑之太刻處,而朝野公論,爲之憤惋,雖其號爲東人者,亦多有以此爲疑者矣。
雖然,潑之所以至此者,亦豈獨潑之心乎?蓋自東西分黨以後,交構射利,生事兩間,如尹起莘、李純仁、鄭汝立之徒,反面造言,浸惑潑輩之心,故平日議論,率多面從之態。
自癸未以後,則潑丁憂湖南,而前日附會之徒,收拾道聽之說,敷衍增益,甚或搆造無形之語,一一飛報於潑。
浸潤膚受,則雖以秉心公平之人,尙不能無少撓惑,況如潑之爲人乎? 試嘗論之,昔之所謂東人者,以斥義謙得名,而今則攻珥、渾者爲東人;昔之所謂西人者,以救義謙得名,而今則尊珥、渾者爲西人。
排擯外戚者,固可謂之淸議,而攻擊忠賢者,不可謂之士類;救護私交者,固可謂之偏黨,而尊慕儒宗者,不可不謂之公論。
攻擊珥、渾爲時人發身之資,故未有東人而不攻擊珥、渾者也;排擯外戚,實士林淸流之論,故未有士子而不排擯義謙者也。
此東西之名,所以異於前日,而不可不辨者也。
嗚呼!自有東西之說以來,西人之目,其說四變。
其初則義謙之故,舊儕輩謂之西人,如三尹之類是也。
次則以救西人者,謂之西人,如鄭澈之類是也。
又次則以不東不西,中立不倚者,謂之西人,如李珥之類是也。
至於今日,則以士林之知尊珥、渾者,謂之西人,今日朝野公論之人是也。
是果據事摭實之言乎?是以,公論不服,而所謂西人者,到今尤衆。
以此觀之,則珥爲公論,得黨邪之名;渾救珥,得私護之名,內外多士千百人,救珥、渾,得西人之名。
百代之公論,雖不可誣,而一時之見枉,豈不痛哉?噫!今日之所以攻擊珥者,無他,不過以一義謙爲說也。
臣等請以誣罔之狀,一一條陳,而攻破之。
蓋珥與義謙,雖以族分相識,而未嘗與之親密。
故珥之薦銓郞也,爲義謙所遏,賴金繼輝等力救得解,則未論其他,隻此一事,亦足以知珥本不與義謙相好也。
況義謙用事,垂十年矣。
珥於此時,每辭官乞退,未嘗一月安於朝廷,趨附締結者,果如是乎?然珥之聲名日盛,一時士大夫莫不求與之識面,故珥有時至京則義謙隨衆來見而已。
義謙旣敗之後,前日趨附義謙之徒,一時納款於東人,倒戈而攻義謙。
於是,士大夫之與義謙相識者,皆以義謙爲傳染之人。
義謙時或往見,莫不顯示厭惡之色,而珥則待之如舊,不親不疎。
此其世情之可笑處,而珥得談之所由也。
潑輩以珥辛巳年,不絶義謙爲非,此則不然。
待人之道,亦非一道。
有泛然相知者、有情面相知者、有心事相通之交者、有責善輔仁道義之交者。
珥之於義謙,隻以族分善遇而已,初無交道之可言。
而又不詳義謙大段罪惡,徒以爲時所斥之故,恐其傳染於己,一朝棄而絶之,則是賤丈夫之所爲,亦非正人、君子之事也。
使珥誠知義謙有大故,則當絶於作罪之日;不當絶於辛巳年也。
以此觀之,則憲之所謂:「有浮言然後,謂珥絶迹相訪。
」豈非可笑之甚乎?若因浮言而便絶其人,則是豈士君子待人之道乎?然珥雖不詳義謙之有大段罪惡,而亦知其貪權無識,故以爲孝元可用,而義謙則不可用。
至於己卯之疏又以爲:「雖洗滌東西,悉加器使,而義謙則不可更居要地。
」至請永勿授外戚權柄,以杜義謙再入之路。
又於所進《聖學輯要》,深緻意焉,此果一毫爲義謙地者乎?但論人,當以其心;賞罰,當以其迹,故沈雖不可惜,而一時西邊士類,不可幷累,而盡斥之。
此則非特珥見爲然,亦成龍、潑、宇顒輩,前日之所論也。
及見癸未聖批,有義謙姦人之敎然後,珥亦始疑之以爲:「此人貪權樂勢,本非粹白,意其依憑戚裡,有以得罪於君父也。
」然宮禁事秘,有非外臣之所可詳,則亦疑之而已;臆度之而已。
若以珥不知義謙爲罪,則當與成龍、潑、宇顒輩,同受其責,豈可獨咎於珥?以此觀之,其心其迹,皎如日星,寧有一點之可疑者乎?嗚呼!珥之與義謙相知,時輩初未嘗不知。
而義謙見斥之初,凡其儕輩無不指爲黨與,獨於珥則非但不敢置之於指目之中,而擧朝交薦,猶恐不及者,以其初無親密之迹故也。
及乎東人持論偏重,而珥獨主打破東西之論,痛抑浮躁之徒然後,不悅者始多,而流言交構,始以珥爲義謙之私交,自癸未以後,始乃驅而納之於陷穽之中,目爲黨與。
嗚呼!李珥一人之身也。
以珥之德業、經術,薦之於上者,時輩也;啓請徵召者,時輩也;上箚請留者,時輩也;今日排擯而構陷之者,亦時輩也。
噫!未忤時輩之前,則珥爲道學、經綸之大賢;及忤時輩之後,則珥爲朋邪黨惡之小人,一何先後毀譽之相反也?如使珥誠欲締結義謙,則當締結於義謙得志之日;不當締結於義謙失勢之後也。
何故義謙未敗之前,珥屛居田園,難進易退?及庚辰承召入京之日,則義謙失勢已久,擯在遠外,東人方主時論。
珥如欲締結,則豈可立異於主論之時輩,而締結於失勢之義謙乎?而況締結雲者,欲以濟己之私也,不有濟己之私,亦何締結爲哉?嗚呼!時輩之氣勢鴟張,猶不能引爲黨與,而況義謙之爲世賤棄者,能引爲黨與乎?一身之榮辱、禍福,猶不足以動其心而變其節,身且不自謀,而況爲義謙謀乎?珥之心事,唯其如此,故至如先大夫白仁傑,特薦珥、渾爲特立獨行之人。
仁傑以四朝宿德、乙巳遺直,嘗斥義謙,國人之所知也。
如或珥、渾少有染汚義謙之迹,則豈可以黨外戚之人,爲國家薦賢,以負殿下哉?然則珥與義謙,本無親密之迹,於此益可見矣。
噫!時輩之攻珥者,豈皆趨時附勢,媢嫉忠賢者哉?其中亦有秉心稍公,而情意阻隔,不知珥之心事者;或有識見不明,而不能不動於時論者;亦有新進後生,染汚朋論,而不自知非者;抑有心非時論,而力量不足,旅進旅退者;亦有全不知始終曲折,而隨衆雷同者。
此輩一朝覺悟,則亦必有自悔其所爲者矣。
雖然,竊以爲,今之士大夫,皆不知事君之義者也。
蓋事君之義,莫大於勿欺。
今之時輩,非無一二人,知時論之誣罔,而乃與之滾合爲一;或有實不知此間是非,而強不知以爲知者矣。
萬口和附,共爲一談,終無一人,以實告君者,是果所謂勿欺者乎?故曰今之時輩,皆不知事君之義者也。
嗚呼!黨比欺君,其罪可捄,而一忤時論,則終身廢棄。
今之時輩,不志於富貴者鮮矣則初不可以古人事君之義,責之也。
噫!一世人才,不爲不多,而能挺然自持,住足於萬馬幷驅之中者,或鮮其人,則無怪乎無人自拔於其間也。
噫!李珥死矣。
今日雖使盡驅一世之人,皆曰李珥爲小人,亦有何補於國事?大抵君子小人之分,惟在於義利兩塗而已。
特立獨行,而忘身徇國,不慕富貴,而難進易退者,君子之好義者也;趨時附勢,而保身固位,貪戀爵祿,而易進難退者,小人之好利者也。
惟其好利也,故利在外戚,則附外戚;利在權奸,則附權奸;利在時論,則附時論,惟視利之所在而趨之。
逐氣尋香,無處不到,蠅營狗苟,驅去復還。
甚者利在殺妻與子,則殺妻子而求之;利在弑君與父,則弑君父而奪之,此則好利者之事也。
惟其好義也,故利在外戚而不附;利在權奸而不附;利在時論而不附,惟視義之所在而從之。
寵之不樂,辱之不驚,呼之不來,麾之不去。
甚者義在殺身則殺身而不顧;義在族滅則族滅而不辭,此則好義者之事也。
嗚呼!好義者爲國;好利者爲身,未有好利而愛其君者也;未有好義而遺其君者也。
以此觀之,今之士大夫,孰爲君子而好義者也;孰爲小人而好利者也;孰爲貪戀爵祿而易進難退者也;孰爲不慕富貴而難進易退者也;孰爲趨時附勢而保身固位者也;孰爲特立獨行而忘身徇國者也?或使一朝,外戚、權奸,竊持國柄,生殺威福,生於其手,則患得患失,隨風而靡者,出於好利之徒乎;出於好義之徒乎?抗直不撓,砥柱橫流者,出於好義之徒乎;出於好利之徒乎?嗚呼!今之所謂士夫,而攻擊珥、渾者,若能愛惜名節,稍爲和平之論,消破形迹,收拾一時人才,與之共治天職,協力同寅,上以解聖上宵旰之憂;下以慰士林公論之鬱,以爲自保桑楡之計,則不亦善乎?今乃不然,附會之徒,主張時論,乖亂日以益深。
朝廷之上,唯以物色異同,排擯珥、渾爲事,而國家治亂、生民休戚,置之相忘之域,則人心之不服,不亦宜乎?此所以公議共憤、志土扼腕,而起趙憲過激之論也。
蓋憲之爲說,雖以伸救珥、渾爲主,而其所見,落於一邊,失其師旨。
論人之際,好不知惡、惡不知善,亦無以服一時之公論,其亦誤矣。
然憲意,旣以珥、渾爲儒林領袖,故但見攻擊珥、渾者,便指爲媢嫉之人;推尊珥、渾者,便指爲好善之人,不問人物本品之如何,一以邪正斷之。
此,所以論議之憤激不中,而大失其師旨者也。
大抵論人,隻觀形跡,不究本心,則每每失人者也。
蓋今日之攻擊珥、渾者,與己卯群小網打士林者有異。
己卯則士林合而爲一,隻是小人謀陷士林,形色易辨,故但以攻士林者,皆謂之小人宜也。
至於今日則當初士林,分而爲二。
今日東人攻珥、渾者雖多,有趨附媢嫉之輩,而亦不無詿誤阻隔之人,則烏可不究本心,而一槪以小人律之乎?至如憲疏所攻金宇顒、柳成龍、金弘敏數臣者,雖不能無所短長,論其人物則是亦一時之淸流,而珥之所嘗稱許者也。
隻緣註誤流言,偏着一邊,輾轉沈痼,以至於此耳。
且數臣者,雖其所見偏僻,不能知珥心事,其亦何傷於所長之可取乎?但此數臣者,雖曰一時之淸流,出入其門者,率多附會諂侫之徒,而非但不能裁抑,曾無一言同異於其間。
若與滾合爲一,則其緻士論之疑,亦固其所。
然亦由偏聽生奸,有此乖刺,初豈嘗有邪心於其間哉?蓋是數臣者,力量、所見,雖不足以擔當世道,鎭定浮躁,處置和平,以享同寅之福,若比於流俗患失之徒,全然以利害爲心,不顧名義,趨時附勢,日事攻擊,貪濁媢嫉者,不亦遠乎?今憲指擬非倫,以此數臣者爲匪人,而許大恒以捐生;目義謙以義聲。
苟是西人,則無一人言其所短;苟是東人,則無一人言其所長,此果珥平日之所見乎?至於收拾街巷之談,以瀆聖聰,則願忠之意雖切,狂戇之失不可掩矣。
豈憲自近年以來,流落南鄕,久未接士友之論,故離索孤陋,有此乖戾乎?一何與珥平日之論,逕庭之甚耶?嗚呼!珥之所自樹立,光明俊偉,磊磊軒天地,可傳於後世,不愧乎古人,而生不能少施於一時;死無以暴白其心事。
至如憲者,親炙其門,尊慕有誠,而不能通知師友之志,其所論說,又不能發明師道,則亡師九原之魂,寧不介介于此乎?雖然,憲之爲此,亦出於傷時悼俗之意;好善嫉惡之心,實無他意。
其辭說,豈眞無可採者,而三司交章力攻,至以憲爲兇險巧詐之人。
嗚呼!豈其然乎?果如其言,則今日附會之徒,方主時論升沈,出其掌握,不附於此輩,而欲救生老死病之人,無是理也。
謂之狂戇則可矣,兇險巧詐四字,豈足以服憲之心乎?且謂:「憲不忘珥薦己之恩,爲達此疏。
」此尤誣罔之言也。
憲之爲人,珥雖取其慕古好善,而所以薦拔仕路,實潑、宇顒所爲,此則國人之所共知也。
如使憲欲報薦己之恩,則當報於潑輩,而不當報於珥也。
設使珥於憲,有薦拔之恩,憲不能忘而爲之,若比於隨衆炎涼,以爲向背者,不亦遠乎?無所爲而爲之,古人所許,而今欲以此爲罪、以彼爲是,其亦誤矣。
臣等非爲一憲分疏,誠以時輩之攻人,其搆無爲有,張皇眩亂之狀,前後機軸,若出一手,誠能有省於此,而察其虛無,則卽此一事,亦可以因此而得彼故也。
至論珥、渾之辭,則大抵祖述李潑餘論,而至於玉堂之箚,則其言之自相矛楯,若出二手。
其於珥,旣許以挽回世道之士君子,而又許渾以林下學問之士,則兩人者,求之當世,難得倫比者。
而又謂趨附外戚,目之以失身,則是兩人者,伯夷心而盜蹠行,豈理也哉?此不過乘時附會之徒,倡爲此論,而新進之士,不知此間曲折,隨衆雷同耳。
臣等又惟,亡師前後封章,無慮累萬言,其所建白,皆國家大計。
晩際風雲,不旋踵而天奪之,平生抱負,一不得施,此,今日士林之所共扼腕而歎者也。
蓋我國家,聖繼神承,治具畢張,前有《經濟》之作;後有《大典》之述。
不幸,燕山顚覆先王之典刑,創爲淫虐之弊政,中廟反正,庶政惟舊。
而燕山餘法,尙未盡革,至今爲國家生民之害者,非先王之舊典也。
此而不改,則將無以保民,而國不可爲矣。
珥之所以欲爲更張,亦將爲國家,迓續天命,聿建中興之業耳,豈得已乎?是果謂之紛更乎?今日搢紳之間,不復以此爲言者,豈癢痾疾痛,不切於吾身而然耶?珥雖可非,其言則是,豈可以其人而廢其言乎?噫!珥所建白未行者,亦無奈何,至於施措之事,必百端沮壞而後,快於其心,則此何心也?至於納粟許通之事,初非出於得已。
當癸未邊釁之初,中州將士,雲集北方,而軍糧匱竭,將不能運,則祖宗二百年興王之地,其將委之於胡、羯矣,其敢袖手安坐,不措一策乎?昔宋臣朱熹之授南康也,借米於富民,約以影職酬之,以救一方飢饉;我朝李施愛之亂,光廟嘗募人輸箭北道,免賤爲良。
此等事,雖非平日經常之法,亦實能權之道。
故先儒已爲之;祖宗已行之。
方是時也,羽檄交馳,烽火不息,一方安危,決於呼吸,豈效章句腐儒,徒能大言,而無補於緩急者之爲哉?珥之爲此,隻爲濟一時之急,而所以愛惜人才之意,昭然可見。
而憲之「爲此,出於愛惜人才。
」雲則是果謂,知珥之本心者乎?此,珥之所以雖知不合時議,而力請決行者也。
言者果以苟且爭之,而自上決意行之,及乎珥死之後,言者又倡前後所生分揀,許通之論,論執不已,自上亦未深察而遽從。
此事微細,而國信所係,至大至重,決不可輕毀者也。
其時珥亦非不知分揀前後所生,而若但通後生,不通前生,非但應募者絶少,長子爲賤,次子爲良,一家之內,名分紊亂,亦大乖理,不得不幷許前後。
珥之爲此,亦豈無意而然哉?蓋當初事目中,未嘗有分揀前後所生之說,故納粟之人,類多年老絶産之人。
此豈輕財好施,爲國助邊,如蔔式之爲者乎?徒以子孫得通仕路故也。
且公事之始蒙準也,庶孽輩相與謀曰:「高麗公事,不過三日,古諺不可不思。
今吾貧破産業,以爲後計,而如或國家,失信旋罷,但還其價,則吾等之事敗矣。
」勸之者皆曰:「不可。
方今李爺在朝,豈有如此失信之事乎?」於是,傳相告語,應募雲集,轉輸相望,軍賴以濟。
今乃不罷其事;不還價直,令前生不許赴擧,又多擅停賤妾子赴擧者,則國家之失信,又出於此輩始慮之外矣,無乃近於罔民者乎?但其時關禁不嚴,納粟之徒,利其輕運,或有抱布而行,貿穀本道。
此乃有司不能糾檢之過,而庶孽泛濫之罪,誠不可不懲矣。
然懲其罪,而不失其信可也。
而自上以事關內人族屬,特命還價于其人,而不許赴擧。
此雖出於聖上至公無私之心,而殊不知失信無大小之異也。
嗚呼!信者,國之大寶也。
匹夫爲不信,猶不可自立於鄕黨,而況人主而爲不信,異日緩急,其何以令四方乎?平居無事,雖無大患,一朝事急,必有噬嚌無及之悔矣,豈不大可畏哉?聖人謂:「去食、去兵,而信不可去。
」今乃一擧,而三失焉,無乃不可乎?納粟輩受此冤枉,豈不欲上書訟冤?而緘默不言者,亦有所以。
蓋自卽位以來,優容納諫,言路大開,豈無一人之言,有可採者乎?自上雖善其言,下之有司,有司率多怠官厭事之人,故未嘗一入思慮,不問其事之是非利害,而一切防啓,雖有嘉謨、異策,切中時務者,擧皆廢格不行。
此由群臣,不能將順主美,遂使聖上有納諫之盛德,而不見用諫之實效也。
是,殿下開言路,而群臣閉之也,至治之不興,良以此也。
此,庶孽之所以知其無益,而不敢開喙者也。
嗚呼!自珥旣歿以後,士氣銷沮,人懷自保之計,人心世道,日異而時不同,尙德之風漸喪;征利之習日長。
父戒其子、兄勖其弟者,皆以決科幹祿爲急,而隆師親友、講磨忠孝者,爲世指笑。
臣恐若此不已,則其流之弊,將至於四維俱亡、人慾橫流,東京黨錮;南宋僞學之禍,指日可俟,而國隨而危矣。
蓋此一事,則臣之私憂過慮,亦不能不同於憲也。
今之言者或以爲:「今之時輩,雖有無識附會之徒,亦不至於生禍士林。
」此則不然。
《易》曰:「履霜堅氷至。
」言其漸之可畏也。
方今朝廷則以禍福啗之士夫;州縣則以威刑迫之儒士,風色之不吉,不但履霜之比而已則今日附會之徒,漸生厲階,強者攻擊邀功;弱者迎合求利,他日士林之禍,安知不生於此輩之手乎?此亦形象之已著者矣,非愚臣臆逆之論也。
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是以,朝廷無公論然後,草野有士論。
然則士論之激於下,豈國家福哉?若趨時附勢,和應朝論,托正售私,陰陷時賢者,自以爲布衣公論,是不幾於餘喆、黃李沃之所爲乎?嗚呼!數年以來,朝野之間,人心日激。
自癸未館學抗疏之後,士論之發而中止者,非止一再。
乙酉秋,三司始論珥、渾編名黨籍。
於是,太學多士,欲抗章陳辨,其時爲齋任者,多有後疏之輩沮壞,其論卒不果焉。
逮至兪大禎、柳永謙等七八人,欲附時論,幹媒進取,假托從祀之公論,陰售醜正之奸計,以講明性理之珥,指爲誤道亂眞之人;隱居求志之渾,指爲沽名幹譽之士,此實己卯奸兇,戕害士林之餘論,而大禎等之言,與之暗合。
藏頭立論,籠絡多士,至於書疏之日,知機不往者太半,或有無心往參而不見疏辭者。
大禎等盡皆列書,虛張名數,欲使人主觀之,以爲多士間共公之論。
其時被瞞者,不特一二人。
故癸未年黃海疏頭生員柳帶春等及京中士子若幹人輩,皆在被瞞之中,亦欲抗疏自辨,具疏將上之際,時論大惡,父兄痛禁,又不果焉。
於是,都下士子之預知奸謀,初不參疏者七八十人,相聚而謀曰:「三司之誣罔,吾輩雖緘默,猶之可也。
至於太學,首善之地,有此亂道之論,其狙詐奸譎之狀,旣已敗露。
而政院至以此輩之所爲,以爲出於太學共公之論,則人臣之欺罔君父,至此極矣。
而斯文將至於墜地,吾輩不可不出而闢之。
」遂具疏累數千言,大會於闕門,將欲扣閤,而日夕未上,明日又會,則或爲父兄所脅
」此語尤爲顚錯。
李珥、成渾,至公之人也,而潑之排擯詆斥,不少假借如此,則況其他者乎?潑斥李珥、成渾,又將誰與爲保合;誰與爲鎭定;誰與爲和平乎?此其立論之謬戾錯亂,不成文理。
苟非胸中鶻突膠擾,則此等顚錯議論,何從而出乎?嗚呼!潑也自以爲,平日以經濟許珥;道德許渾。
而又以才高學博,一心徇國,守志林下,修身待價,進退仕止,動引前賢許二人雲則潑於珥、渾,似非全然不知其心事者也。
而乃與新進銳論之輩,滾合爲一,無一言暴白其心事,而無一毫愛惜之心,至此極乎,是豈君子忠厚之氣象乎?此,潑之太刻處,而朝野公論,爲之憤惋,雖其號爲東人者,亦多有以此爲疑者矣。
雖然,潑之所以至此者,亦豈獨潑之心乎?蓋自東西分黨以後,交構射利,生事兩間,如尹起莘、李純仁、鄭汝立之徒,反面造言,浸惑潑輩之心,故平日議論,率多面從之態。
自癸未以後,則潑丁憂湖南,而前日附會之徒,收拾道聽之說,敷衍增益,甚或搆造無形之語,一一飛報於潑。
浸潤膚受,則雖以秉心公平之人,尙不能無少撓惑,況如潑之爲人乎? 試嘗論之,昔之所謂東人者,以斥義謙得名,而今則攻珥、渾者爲東人;昔之所謂西人者,以救義謙得名,而今則尊珥、渾者爲西人。
排擯外戚者,固可謂之淸議,而攻擊忠賢者,不可謂之士類;救護私交者,固可謂之偏黨,而尊慕儒宗者,不可不謂之公論。
攻擊珥、渾爲時人發身之資,故未有東人而不攻擊珥、渾者也;排擯外戚,實士林淸流之論,故未有士子而不排擯義謙者也。
此東西之名,所以異於前日,而不可不辨者也。
嗚呼!自有東西之說以來,西人之目,其說四變。
其初則義謙之故,舊儕輩謂之西人,如三尹之類是也。
次則以救西人者,謂之西人,如鄭澈之類是也。
又次則以不東不西,中立不倚者,謂之西人,如李珥之類是也。
至於今日,則以士林之知尊珥、渾者,謂之西人,今日朝野公論之人是也。
是果據事摭實之言乎?是以,公論不服,而所謂西人者,到今尤衆。
以此觀之,則珥爲公論,得黨邪之名;渾救珥,得私護之名,內外多士千百人,救珥、渾,得西人之名。
百代之公論,雖不可誣,而一時之見枉,豈不痛哉?噫!今日之所以攻擊珥者,無他,不過以一義謙爲說也。
臣等請以誣罔之狀,一一條陳,而攻破之。
蓋珥與義謙,雖以族分相識,而未嘗與之親密。
故珥之薦銓郞也,爲義謙所遏,賴金繼輝等力救得解,則未論其他,隻此一事,亦足以知珥本不與義謙相好也。
況義謙用事,垂十年矣。
珥於此時,每辭官乞退,未嘗一月安於朝廷,趨附締結者,果如是乎?然珥之聲名日盛,一時士大夫莫不求與之識面,故珥有時至京則義謙隨衆來見而已。
義謙旣敗之後,前日趨附義謙之徒,一時納款於東人,倒戈而攻義謙。
於是,士大夫之與義謙相識者,皆以義謙爲傳染之人。
義謙時或往見,莫不顯示厭惡之色,而珥則待之如舊,不親不疎。
此其世情之可笑處,而珥得談之所由也。
潑輩以珥辛巳年,不絶義謙爲非,此則不然。
待人之道,亦非一道。
有泛然相知者、有情面相知者、有心事相通之交者、有責善輔仁道義之交者。
珥之於義謙,隻以族分善遇而已,初無交道之可言。
而又不詳義謙大段罪惡,徒以爲時所斥之故,恐其傳染於己,一朝棄而絶之,則是賤丈夫之所爲,亦非正人、君子之事也。
使珥誠知義謙有大故,則當絶於作罪之日;不當絶於辛巳年也。
以此觀之,則憲之所謂:「有浮言然後,謂珥絶迹相訪。
」豈非可笑之甚乎?若因浮言而便絶其人,則是豈士君子待人之道乎?然珥雖不詳義謙之有大段罪惡,而亦知其貪權無識,故以爲孝元可用,而義謙則不可用。
至於己卯之疏又以爲:「雖洗滌東西,悉加器使,而義謙則不可更居要地。
」至請永勿授外戚權柄,以杜義謙再入之路。
又於所進《聖學輯要》,深緻意焉,此果一毫爲義謙地者乎?但論人,當以其心;賞罰,當以其迹,故沈雖不可惜,而一時西邊士類,不可幷累,而盡斥之。
此則非特珥見爲然,亦成龍、潑、宇顒輩,前日之所論也。
及見癸未聖批,有義謙姦人之敎然後,珥亦始疑之以爲:「此人貪權樂勢,本非粹白,意其依憑戚裡,有以得罪於君父也。
」然宮禁事秘,有非外臣之所可詳,則亦疑之而已;臆度之而已。
若以珥不知義謙爲罪,則當與成龍、潑、宇顒輩,同受其責,豈可獨咎於珥?以此觀之,其心其迹,皎如日星,寧有一點之可疑者乎?嗚呼!珥之與義謙相知,時輩初未嘗不知。
而義謙見斥之初,凡其儕輩無不指爲黨與,獨於珥則非但不敢置之於指目之中,而擧朝交薦,猶恐不及者,以其初無親密之迹故也。
及乎東人持論偏重,而珥獨主打破東西之論,痛抑浮躁之徒然後,不悅者始多,而流言交構,始以珥爲義謙之私交,自癸未以後,始乃驅而納之於陷穽之中,目爲黨與。
嗚呼!李珥一人之身也。
以珥之德業、經術,薦之於上者,時輩也;啓請徵召者,時輩也;上箚請留者,時輩也;今日排擯而構陷之者,亦時輩也。
噫!未忤時輩之前,則珥爲道學、經綸之大賢;及忤時輩之後,則珥爲朋邪黨惡之小人,一何先後毀譽之相反也?如使珥誠欲締結義謙,則當締結於義謙得志之日;不當締結於義謙失勢之後也。
何故義謙未敗之前,珥屛居田園,難進易退?及庚辰承召入京之日,則義謙失勢已久,擯在遠外,東人方主時論。
珥如欲締結,則豈可立異於主論之時輩,而締結於失勢之義謙乎?而況締結雲者,欲以濟己之私也,不有濟己之私,亦何締結爲哉?嗚呼!時輩之氣勢鴟張,猶不能引爲黨與,而況義謙之爲世賤棄者,能引爲黨與乎?一身之榮辱、禍福,猶不足以動其心而變其節,身且不自謀,而況爲義謙謀乎?珥之心事,唯其如此,故至如先大夫白仁傑,特薦珥、渾爲特立獨行之人。
仁傑以四朝宿德、乙巳遺直,嘗斥義謙,國人之所知也。
如或珥、渾少有染汚義謙之迹,則豈可以黨外戚之人,爲國家薦賢,以負殿下哉?然則珥與義謙,本無親密之迹,於此益可見矣。
噫!時輩之攻珥者,豈皆趨時附勢,媢嫉忠賢者哉?其中亦有秉心稍公,而情意阻隔,不知珥之心事者;或有識見不明,而不能不動於時論者;亦有新進後生,染汚朋論,而不自知非者;抑有心非時論,而力量不足,旅進旅退者;亦有全不知始終曲折,而隨衆雷同者。
此輩一朝覺悟,則亦必有自悔其所爲者矣。
雖然,竊以爲,今之士大夫,皆不知事君之義者也。
蓋事君之義,莫大於勿欺。
今之時輩,非無一二人,知時論之誣罔,而乃與之滾合爲一;或有實不知此間是非,而強不知以爲知者矣。
萬口和附,共爲一談,終無一人,以實告君者,是果所謂勿欺者乎?故曰今之時輩,皆不知事君之義者也。
嗚呼!黨比欺君,其罪可捄,而一忤時論,則終身廢棄。
今之時輩,不志於富貴者鮮矣則初不可以古人事君之義,責之也。
噫!一世人才,不爲不多,而能挺然自持,住足於萬馬幷驅之中者,或鮮其人,則無怪乎無人自拔於其間也。
噫!李珥死矣。
今日雖使盡驅一世之人,皆曰李珥爲小人,亦有何補於國事?大抵君子小人之分,惟在於義利兩塗而已。
特立獨行,而忘身徇國,不慕富貴,而難進易退者,君子之好義者也;趨時附勢,而保身固位,貪戀爵祿,而易進難退者,小人之好利者也。
惟其好利也,故利在外戚,則附外戚;利在權奸,則附權奸;利在時論,則附時論,惟視利之所在而趨之。
逐氣尋香,無處不到,蠅營狗苟,驅去復還。
甚者利在殺妻與子,則殺妻子而求之;利在弑君與父,則弑君父而奪之,此則好利者之事也。
惟其好義也,故利在外戚而不附;利在權奸而不附;利在時論而不附,惟視義之所在而從之。
寵之不樂,辱之不驚,呼之不來,麾之不去。
甚者義在殺身則殺身而不顧;義在族滅則族滅而不辭,此則好義者之事也。
嗚呼!好義者爲國;好利者爲身,未有好利而愛其君者也;未有好義而遺其君者也。
以此觀之,今之士大夫,孰爲君子而好義者也;孰爲小人而好利者也;孰爲貪戀爵祿而易進難退者也;孰爲不慕富貴而難進易退者也;孰爲趨時附勢而保身固位者也;孰爲特立獨行而忘身徇國者也?或使一朝,外戚、權奸,竊持國柄,生殺威福,生於其手,則患得患失,隨風而靡者,出於好利之徒乎;出於好義之徒乎?抗直不撓,砥柱橫流者,出於好義之徒乎;出於好利之徒乎?嗚呼!今之所謂士夫,而攻擊珥、渾者,若能愛惜名節,稍爲和平之論,消破形迹,收拾一時人才,與之共治天職,協力同寅,上以解聖上宵旰之憂;下以慰士林公論之鬱,以爲自保桑楡之計,則不亦善乎?今乃不然,附會之徒,主張時論,乖亂日以益深。
朝廷之上,唯以物色異同,排擯珥、渾爲事,而國家治亂、生民休戚,置之相忘之域,則人心之不服,不亦宜乎?此所以公議共憤、志土扼腕,而起趙憲過激之論也。
蓋憲之爲說,雖以伸救珥、渾爲主,而其所見,落於一邊,失其師旨。
論人之際,好不知惡、惡不知善,亦無以服一時之公論,其亦誤矣。
然憲意,旣以珥、渾爲儒林領袖,故但見攻擊珥、渾者,便指爲媢嫉之人;推尊珥、渾者,便指爲好善之人,不問人物本品之如何,一以邪正斷之。
此,所以論議之憤激不中,而大失其師旨者也。
大抵論人,隻觀形跡,不究本心,則每每失人者也。
蓋今日之攻擊珥、渾者,與己卯群小網打士林者有異。
己卯則士林合而爲一,隻是小人謀陷士林,形色易辨,故但以攻士林者,皆謂之小人宜也。
至於今日則當初士林,分而爲二。
今日東人攻珥、渾者雖多,有趨附媢嫉之輩,而亦不無詿誤阻隔之人,則烏可不究本心,而一槪以小人律之乎?至如憲疏所攻金宇顒、柳成龍、金弘敏數臣者,雖不能無所短長,論其人物則是亦一時之淸流,而珥之所嘗稱許者也。
隻緣註誤流言,偏着一邊,輾轉沈痼,以至於此耳。
且數臣者,雖其所見偏僻,不能知珥心事,其亦何傷於所長之可取乎?但此數臣者,雖曰一時之淸流,出入其門者,率多附會諂侫之徒,而非但不能裁抑,曾無一言同異於其間。
若與滾合爲一,則其緻士論之疑,亦固其所。
然亦由偏聽生奸,有此乖刺,初豈嘗有邪心於其間哉?蓋是數臣者,力量、所見,雖不足以擔當世道,鎭定浮躁,處置和平,以享同寅之福,若比於流俗患失之徒,全然以利害爲心,不顧名義,趨時附勢,日事攻擊,貪濁媢嫉者,不亦遠乎?今憲指擬非倫,以此數臣者爲匪人,而許大恒以捐生;目義謙以義聲。
苟是西人,則無一人言其所短;苟是東人,則無一人言其所長,此果珥平日之所見乎?至於收拾街巷之談,以瀆聖聰,則願忠之意雖切,狂戇之失不可掩矣。
豈憲自近年以來,流落南鄕,久未接士友之論,故離索孤陋,有此乖戾乎?一何與珥平日之論,逕庭之甚耶?嗚呼!珥之所自樹立,光明俊偉,磊磊軒天地,可傳於後世,不愧乎古人,而生不能少施於一時;死無以暴白其心事。
至如憲者,親炙其門,尊慕有誠,而不能通知師友之志,其所論說,又不能發明師道,則亡師九原之魂,寧不介介于此乎?雖然,憲之爲此,亦出於傷時悼俗之意;好善嫉惡之心,實無他意。
其辭說,豈眞無可採者,而三司交章力攻,至以憲爲兇險巧詐之人。
嗚呼!豈其然乎?果如其言,則今日附會之徒,方主時論升沈,出其掌握,不附於此輩,而欲救生老死病之人,無是理也。
謂之狂戇則可矣,兇險巧詐四字,豈足以服憲之心乎?且謂:「憲不忘珥薦己之恩,爲達此疏。
」此尤誣罔之言也。
憲之爲人,珥雖取其慕古好善,而所以薦拔仕路,實潑、宇顒所爲,此則國人之所共知也。
如使憲欲報薦己之恩,則當報於潑輩,而不當報於珥也。
設使珥於憲,有薦拔之恩,憲不能忘而爲之,若比於隨衆炎涼,以爲向背者,不亦遠乎?無所爲而爲之,古人所許,而今欲以此爲罪、以彼爲是,其亦誤矣。
臣等非爲一憲分疏,誠以時輩之攻人,其搆無爲有,張皇眩亂之狀,前後機軸,若出一手,誠能有省於此,而察其虛無,則卽此一事,亦可以因此而得彼故也。
至論珥、渾之辭,則大抵祖述李潑餘論,而至於玉堂之箚,則其言之自相矛楯,若出二手。
其於珥,旣許以挽回世道之士君子,而又許渾以林下學問之士,則兩人者,求之當世,難得倫比者。
而又謂趨附外戚,目之以失身,則是兩人者,伯夷心而盜蹠行,豈理也哉?此不過乘時附會之徒,倡爲此論,而新進之士,不知此間曲折,隨衆雷同耳。
臣等又惟,亡師前後封章,無慮累萬言,其所建白,皆國家大計。
晩際風雲,不旋踵而天奪之,平生抱負,一不得施,此,今日士林之所共扼腕而歎者也。
蓋我國家,聖繼神承,治具畢張,前有《經濟》之作;後有《大典》之述。
不幸,燕山顚覆先王之典刑,創爲淫虐之弊政,中廟反正,庶政惟舊。
而燕山餘法,尙未盡革,至今爲國家生民之害者,非先王之舊典也。
此而不改,則將無以保民,而國不可爲矣。
珥之所以欲爲更張,亦將爲國家,迓續天命,聿建中興之業耳,豈得已乎?是果謂之紛更乎?今日搢紳之間,不復以此爲言者,豈癢痾疾痛,不切於吾身而然耶?珥雖可非,其言則是,豈可以其人而廢其言乎?噫!珥所建白未行者,亦無奈何,至於施措之事,必百端沮壞而後,快於其心,則此何心也?至於納粟許通之事,初非出於得已。
當癸未邊釁之初,中州將士,雲集北方,而軍糧匱竭,將不能運,則祖宗二百年興王之地,其將委之於胡、羯矣,其敢袖手安坐,不措一策乎?昔宋臣朱熹之授南康也,借米於富民,約以影職酬之,以救一方飢饉;我朝李施愛之亂,光廟嘗募人輸箭北道,免賤爲良。
此等事,雖非平日經常之法,亦實能權之道。
故先儒已爲之;祖宗已行之。
方是時也,羽檄交馳,烽火不息,一方安危,決於呼吸,豈效章句腐儒,徒能大言,而無補於緩急者之爲哉?珥之爲此,隻爲濟一時之急,而所以愛惜人才之意,昭然可見。
而憲之「爲此,出於愛惜人才。
」雲則是果謂,知珥之本心者乎?此,珥之所以雖知不合時議,而力請決行者也。
言者果以苟且爭之,而自上決意行之,及乎珥死之後,言者又倡前後所生分揀,許通之論,論執不已,自上亦未深察而遽從。
此事微細,而國信所係,至大至重,決不可輕毀者也。
其時珥亦非不知分揀前後所生,而若但通後生,不通前生,非但應募者絶少,長子爲賤,次子爲良,一家之內,名分紊亂,亦大乖理,不得不幷許前後。
珥之爲此,亦豈無意而然哉?蓋當初事目中,未嘗有分揀前後所生之說,故納粟之人,類多年老絶産之人。
此豈輕財好施,爲國助邊,如蔔式之爲者乎?徒以子孫得通仕路故也。
且公事之始蒙準也,庶孽輩相與謀曰:「高麗公事,不過三日,古諺不可不思。
今吾貧破産業,以爲後計,而如或國家,失信旋罷,但還其價,則吾等之事敗矣。
」勸之者皆曰:「不可。
方今李爺在朝,豈有如此失信之事乎?」於是,傳相告語,應募雲集,轉輸相望,軍賴以濟。
今乃不罷其事;不還價直,令前生不許赴擧,又多擅停賤妾子赴擧者,則國家之失信,又出於此輩始慮之外矣,無乃近於罔民者乎?但其時關禁不嚴,納粟之徒,利其輕運,或有抱布而行,貿穀本道。
此乃有司不能糾檢之過,而庶孽泛濫之罪,誠不可不懲矣。
然懲其罪,而不失其信可也。
而自上以事關內人族屬,特命還價于其人,而不許赴擧。
此雖出於聖上至公無私之心,而殊不知失信無大小之異也。
嗚呼!信者,國之大寶也。
匹夫爲不信,猶不可自立於鄕黨,而況人主而爲不信,異日緩急,其何以令四方乎?平居無事,雖無大患,一朝事急,必有噬嚌無及之悔矣,豈不大可畏哉?聖人謂:「去食、去兵,而信不可去。
」今乃一擧,而三失焉,無乃不可乎?納粟輩受此冤枉,豈不欲上書訟冤?而緘默不言者,亦有所以。
蓋自卽位以來,優容納諫,言路大開,豈無一人之言,有可採者乎?自上雖善其言,下之有司,有司率多怠官厭事之人,故未嘗一入思慮,不問其事之是非利害,而一切防啓,雖有嘉謨、異策,切中時務者,擧皆廢格不行。
此由群臣,不能將順主美,遂使聖上有納諫之盛德,而不見用諫之實效也。
是,殿下開言路,而群臣閉之也,至治之不興,良以此也。
此,庶孽之所以知其無益,而不敢開喙者也。
嗚呼!自珥旣歿以後,士氣銷沮,人懷自保之計,人心世道,日異而時不同,尙德之風漸喪;征利之習日長。
父戒其子、兄勖其弟者,皆以決科幹祿爲急,而隆師親友、講磨忠孝者,爲世指笑。
臣恐若此不已,則其流之弊,將至於四維俱亡、人慾橫流,東京黨錮;南宋僞學之禍,指日可俟,而國隨而危矣。
蓋此一事,則臣之私憂過慮,亦不能不同於憲也。
今之言者或以爲:「今之時輩,雖有無識附會之徒,亦不至於生禍士林。
」此則不然。
《易》曰:「履霜堅氷至。
」言其漸之可畏也。
方今朝廷則以禍福啗之士夫;州縣則以威刑迫之儒士,風色之不吉,不但履霜之比而已則今日附會之徒,漸生厲階,強者攻擊邀功;弱者迎合求利,他日士林之禍,安知不生於此輩之手乎?此亦形象之已著者矣,非愚臣臆逆之論也。
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是以,朝廷無公論然後,草野有士論。
然則士論之激於下,豈國家福哉?若趨時附勢,和應朝論,托正售私,陰陷時賢者,自以爲布衣公論,是不幾於餘喆、黃李沃之所爲乎?嗚呼!數年以來,朝野之間,人心日激。
自癸未館學抗疏之後,士論之發而中止者,非止一再。
乙酉秋,三司始論珥、渾編名黨籍。
於是,太學多士,欲抗章陳辨,其時爲齋任者,多有後疏之輩沮壞,其論卒不果焉。
逮至兪大禎、柳永謙等七八人,欲附時論,幹媒進取,假托從祀之公論,陰售醜正之奸計,以講明性理之珥,指爲誤道亂眞之人;隱居求志之渾,指爲沽名幹譽之士,此實己卯奸兇,戕害士林之餘論,而大禎等之言,與之暗合。
藏頭立論,籠絡多士,至於書疏之日,知機不往者太半,或有無心往參而不見疏辭者。
大禎等盡皆列書,虛張名數,欲使人主觀之,以爲多士間共公之論。
其時被瞞者,不特一二人。
故癸未年黃海疏頭生員柳帶春等及京中士子若幹人輩,皆在被瞞之中,亦欲抗疏自辨,具疏將上之際,時論大惡,父兄痛禁,又不果焉。
於是,都下士子之預知奸謀,初不參疏者七八十人,相聚而謀曰:「三司之誣罔,吾輩雖緘默,猶之可也。
至於太學,首善之地,有此亂道之論,其狙詐奸譎之狀,旣已敗露。
而政院至以此輩之所爲,以爲出於太學共公之論,則人臣之欺罔君父,至此極矣。
而斯文將至於墜地,吾輩不可不出而闢之。
」遂具疏累數千言,大會於闕門,將欲扣閤,而日夕未上,明日又會,則或爲父兄所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