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

關燈
兩人是非之辨,有何大關,而乃以此,定其擧錯乎?況國是之定,尤不可以口舌爭也。

    人心之所同然者,謂之公論;公論之所在,謂之國是。

    國是者,一國之人不謀,而同是者也。

    非誘以利;非怵以威,而三尺童子,亦知其是者,此乃國是也。

    今之所謂國是,則異於此,隻是主論者,自以爲是,而聞之者,或從或違,至於愚夫、愚婦,亦皆半是半非,終無歸一之期,豈可家喩戶說,而強定之乎?不過益人之疑,而反生厲階耳。

    作此論者,非士類之意盡然也。

    其間非無深識遠慮之士,而迫於衆議,不能自主張焉,士論之橫潰,何時可定乎?嗚呼!才難之歎,三代猶然。

    矧今衰世,人物眇然,屈指無幾,雖使一時士類,不問前後,同寅協恭,共濟國事,猶恐時危力綿,不克有成。

    況復限以東西,甄別流品,必欲捨彼取此者乎?一自蚌鷸相持之後,前瞻後顧、左牽右掣,猶恐彼之圖我,故更無餘力可及他務。

    夫是之故,仕路混濁、紀綱日頹,生民日殘,而莫之匡救。

    假使東得君子之名;西得小人之名,其亦何補於四方之蹙蹙乎?臣之所憂,不止於此。

    自古士類,多敗少成。

    雖使持論粹然,一出於正,尙被小人加以朋黨之名,誅竄相繼。

    況今士類,處事失中,讒間易乘,安知後日之禍,不兆於今日之擧乎?若有小人,窺伺機會,巧生網打之計,則臣恐激而分者,變爲敗而盡,而國隨而亡也。

    乙巳大小尹之分黨,初不與於士林,而尙被小人之嫁禍。

    況今士林相激,而寧免士林之禍乎?幸今聖明當甯,洞燭情狀,而且無小人可乘之機,故雖緻紛拏,而不生大禍,此則聖主之惠也。

    雖然,及今聖明之朝,不施解紛之策,而任其傾軋,無有了期,則後日潰廱之痛,必甚於今日,而非所以貽厥燕翼之謀也。

    殿下其不欲朝廷安靖,國論歸一乎?夫朝廷之靖、國論之一,亦有二道焉。

    君子得君,諫行言聽,百僚奉職,莫有異論則是,以善歸一者也;小人得君,謀行計遂,箝制人口,道路以目則是,以不善歸一者也。

    當今聖明,如日中天,固無小人售奸者矣,又不聞君子之行道者也。

    小人旣不售奸;君子又不行道,則宜乎人各有言,囂囂不定也。

    近來國家,無世不被小人之禍,以不善歸一者則聞見已熟矣。

    殿下何不一使君子得志,使斯世得見以善歸一之盛事乎?伏願殿下,以臣此疏,下于公卿大臣,使之商議。

    如以臣言爲是,則下敎朝紳,使之洗滌東西,不復甄別。

    惟賢、惟才則用之;不賢、不才則舍之,同朝之士擧皆一心徇國,無復疑阻,激濁揚淸,整肅朝綱。

    而其或偏主己見,不從公議者,則裁而抑之;或有必欲交構,造言生事者,則斥而遠之。

    夫如是則士林之幸,可勝道哉?如以臣言爲非,則亦須顯加庇惡之罪,永不收敍,亦定國是之一助也。

    臣非不知臣疏朝上,醜詆之言夕集臣身。

    而不容自已者,伏念,愚臣受國厚恩,仰報無路,假使摩頂放踵,苟利國家,臣亦不辭,豈敢隻欲保全虛名,而不盡忠言,以負殿下乎?臣言略盡,而又念,國家自韓明澮以來,外戚多執權柄,蠧國病民,爲世大患。

    甚者至於魚肉士林,故外戚二字,士類視之,有同豺虎、鬼蜮,蹙頞相對者,有年數矣。

    如義謙者,別無罪惡,而一遭指玷,年少士類,望風排擯,猶恐不及者,豈盡希旨附會者乎?良由名爲外戚,故不復舒究,而一槪非之耳。

    由是觀之,則雖洗滌東西,悉加器使,而若義謙則隻當保其爵祿,不可更居要地也。

    因此垂訓後世,使之永勿授外戚以權柄,則亦聖明裕後之一道也。

    嗚呼!今日可言者,豈止於此乎?若其養兵休民,預備不虞之策,則臣雖在野,爲國焦思,或有愚見,而決知汚踈之計,不合時用,故不敢瀆陳矣。

     上以疏辭不中,命遞之。

    珥疏上,而時人見保合東西之說,紛紜駁論矣。

     ○處士成運卒。

    運字健叔,學者稱大谷先生。

    成氏本京居盛族,運少有遯世之志,纔登上庠,卽棄擧業,就報恩妻鄕,家焉。

    距家數裡,有溪壑可玩,築小室其中,騎牛往來,彈琴賦詩自娛。

    樂善好義,與物無競,家食屢空,晏如也。

    ?中廟末,用大臣薦,再除官,不就。

    明廟末年,擧經明行修,驛召至京,命引對,辭以疾。

    再遷官,皆辭免以歸。

    今上朝,累除官,辭不至。

    超拜寺正,特召者三,皆辭。

    上高其風節,前後賜賚食物、衣資,又賜鷹。

    聞其病,遣醫救藥。

    及卒,命官庀葬具。

    堂姪成渾識其墓曰: 先生居林下四十年。

    其所以杜門求志者,必有其學;謙退確守者,必有其見玩,而忘飢不知老之將至者,必有其樂。

    人但見考槃澗谷,琴書自娛而已,若其所存則鮮能窺測。

    而平生不欲人稱述,遺旨不可違,故不敢請銘于立言之士雲。

     運不肯聚徒講學,不與人談世故、言國事。

    與曺植、成悌元相友善。

    植慷慨,累封章言時事;悌元有大才,學識亦高,而好放達。

    當世以隱逸被徵召者,擧不免世議,惟運淡泊沖退,無迹可尋,植每歎羨焉。

    或言:「其兄近,遭乙巳之禍,蓋深有所創,觀其詩文可見雲。

    」〈運無子,養妻兄之子,妻以兄之女,使主後事。

    李滉疑其學近於老、莊。

    〉○以李文馨爲吏曹判書。

    文馨以舊臣俗流,久失勢,至是復被柄用。

     ○是夏,下三道大水崩山。

    關北大旱,田野枯槁。

    關西大風拔木,雨雹如匙筯。

    命修熙政殿,增廣間架。

    三司皆言:「災異非常,不宜此時大興土木之役。

    」上不從。

    大臣入對言:「臺論不可峻拒。

    」上曰:「近來臺論,皆是不可從之事也。

    餘作阿房、未央則爭論可也。

    今修一堂,有何重費,而紛紛若是耶?」 ○以金誠一爲司憲府掌令。

    誠一在近侍,論劾貴近,人多畏憚,稱爲殿上虎。

    河原君珵以王室至親,淫湎縱恣,侵害閭裡。

    誠一捕繫家奴重刑之,宮家怨怒,而不敢言。

    上於筵中問:「近來廉恥道喪,何爲而然耶?」誠一對曰:「有爲大臣而亦受人賄贈者,廉恥之喪,無足怪也。

    」時相盧守愼在首席,出而伏地曰:「誠一言,是也。

    臣之族人,爲北方邊將,以臣有老母,寄以小貂裘,臣受而遺母矣。

    」上曰:「臺諫直言,大臣引過,可謂兩得之矣。

    臣僚能相責勵如是,則國事可爲也。

    」守愼亦厚謝誠一,不以爲忤。

     ○式年試士,取洪麟祥〈後改名履祥。

    〉等三十四人。

     六月 6月1日 ○朔乙亥,上禦朝講。

    執義洪渾、講官柳成龍。

    金瞻等皆言:「李珥疏意,大不是。

    」上曰:「疏中所謂『收司之律』何謂也?」渾、成龍曰:「此本商鞅法文,今用於不當用處矣。

    」金宇顒曰:「此出於朱子與陳亮書『朋友亦且陷於收司連坐之律。

    』大槪言竝受其責耳。

    」成龍曰:「珥天資高,看文亦多,非不爲學。

    但無涵養之力,故言論處事,多率易。

    今此所論,亦緣此病而發也。

    」金宇顒曰:「珥言金孝元、沈義謙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