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禮二
關燈
小
中
大
唱俯伏興四拜,內命婦俯伏興〈樂作。
〉四拜。
〈樂止。
〉司賓引王世子嬪,由西門入詣酒亭東,北向立,尙食酌酒第二盞,授王世子嬪,王世子嬪受盞,詣座前跪,典贊唱跪,外命婦皆跪,王世子嬪以盞授尙食,尙食傳奉,置于座前。
王世子嬪俯伏興,出就拜位北向跪,典言由西門入,進當座前俯伏跪,代緻詞雲:「王世子嬪妾某氏,三元首祚,〈冬至則雲天正長至。
〉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壽。
」俯伏興還本位。
王妃擧盞,〈樂作。
〉尙食進受虛盞,復於酒亭。
〈樂止。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王世子嬪外命婦俯伏興〈樂作。
〉四拜。
〈樂止。
〉典贊唱就位,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就席後立,尙食進案,樂作,奉案至座前,樂止。
尙儀進花,樂作,進訖樂止。
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皆坐。
司膳供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卓散花,女執事設外命婦卓散花。
尙食進湯,〈樂作。
〉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起立,進訖皆坐。
〈凡進盞進湯,皆起立,進訖皆坐。
〉司膳供內命婦及王世子嬪湯,女執事設外命婦湯,食畢樂止。
尙食進第三盞,〈樂作。
〉司膳供內命婦及王世子嬪酒,女執事行外命婦酒,擧訖樂止。
次進湯進酒,竝如前儀。
酒行九徧,〈王妃若入便次,則內命婦降立東中階,王世子嬪降立西中階,外命婦降立西階下,王妃出陞座,俱還就位。
〉尙食進大膳,〈樂作。
〉司膳供內命婦及王世子嬪膳,女執事設外命婦膳,〈樂止。
〉尙食進徹案,司膳徹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卓,女執事徹外命婦卓。
典贊唱可起,司賓分引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降立殿庭拜位,〈排位如殿階上拜位。
〉典贊唱四拜,〈樂作。
〉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四拜。
〈樂止。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
〈樂作。
〉王妃降座,侍衛如常儀,還內樂止。
司賓分引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以次出。
中宮正至王世子朝賀儀誕辰賀附 ◎中宮正至王世子朝賀儀〈誕辰賀附。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如常儀。
典贊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典贊典言在南差退。
王世子朝賀殿下,禮訖,左中護引詣宮門外。
〈仗衛停於門外。
〉內侍承引至正殿閤外東廂,西向立,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六尙以下,各具禮服,司記奉寶,俱詣內閤伺候。
司贊司賓典贊典言先就位,尙儀跪外辦,王妃具瞿衣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
王妃陞座,爐煙升。
司記捧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司賓引王世子入就位,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王世子跪,典言代緻詞雲:「王世子臣某,玆遇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敬惟殿下,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旨,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稱有旨,典贊唱跪,王世子跪,尙儀宣敎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王世子同之。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司賓引王世子至閤,內侍承引以出,左中護引王世子還宮如來儀。
王世子旣出,王世子嬪入朝賀,如別儀。
誕辰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殿下誕辰,敬祝千千歲壽。
」不傳旨爲異。
中宮正至王世子嬪朝賀儀誕辰賀附 ◎中宮正至王世子嬪朝賀儀〈誕辰賀附。
〉王世子朝賀王妃禮訖,典贊設嬪位於殿庭道東,北向。
司閨引嬪詣正殿閤外西廂東向立,司賓引嬪入就位,〈司則司閨從入,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四拜,〈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嬪四拜。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嬪跪,典言代緻詞雲:「王世子嬪妾某氏,玆遇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敬惟殿下,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旨,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稱有旨,典贊唱跪,嬪跪,尙儀宣旨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嬪同之。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司賓引嬪出。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嬪還宮如來儀。
嬪旣出,宗親及文武百官朝賀,如別儀。
誕辰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殿下誕辰,敬祝千千歲壽。
」不傳旨爲異。
中宮正至百官朝賀儀誕辰賀附 ◎中宮正至百官朝賀儀〈誕辰賀附。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如常儀。
典儀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正門外,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典儀代緻詞官位於文官東北,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武官西北,東向,俱北上;設同判內侍位於百官之北,南向。
奉禮郞設宗親及百官門外位於宮門外如常。
禮曹正郞設禮物函於百官之北。
〈有案。
〉宗親及百官具朝服,依時刻皆就門外位。
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六尙以下,各具禮服。
司記奉寶,俱詣內閤伺候。
典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入就位。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王妃陞座,爐煙升。
司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內侍謁者引同判內侍出就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代緻詞官詣同判內侍前北向跪,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代緻詞官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玆遇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敬惟王妃殿下,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退復位。
判濟用奉禮物函,進議政東北西向跪,議政受函,以授內侍,謁者奉進,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同判內侍傳告典言,典言入啓,承旨以宣,同判內侍出復位,稱有旨,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同判內侍宣旨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卿等同之。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同判內侍乃入。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王妃降座,尙宮前導以入,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誕日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王妃殿下誕辰,敬祝千千歲壽。
」不傳旨爲異。
王世子正至百官賀儀生辰賀附 ◎王世子正至百官賀儀〈生辰賀附。
〉前一日,仁順府設王世子座於資善堂東壁,西向。
其日,設拜位於座前。
〈設席。
〉掌儀設文官二品以上拜位於堂內在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拜位於堂內在北,〈設席。
〉俱每等異位重行,東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三品以下拜位於庭中,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
〉設掌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奉禮郞設門外位於宮門外,文東武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其日,王世子朝賀訖還宮。
宮官各俱公服,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宗親及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依時刻就門外位。
侍從之官,〈佩劍司禦二、佩弓矢翊贊二。
〉具器服,詣閤奉迎。
左中護詣閤外跪,贊請內嚴。
小頃,白外備,王世子具公服出卽座,侍衛如常。
〈司禦二人分立左右,翊贊二人分立座後。
〉宮官及執事官〈宮官如書筵詹事院翊衛司仁順府官之類,執事官如掌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由西門入庭分東西,〈書筵詹事院仁順府及執事官在東,翊衛司在西。
〉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再拜訖,各就位。
〈詹事輔德以下分入堂內左右侍坐,翊衛以下分立庭之東西。
若叔伯師傅貳師來賀,則唯左中護入侍,餘皆仍立於庭之東西,執事官各就位。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西門先入就位,次引二品以上入。
左中護前跪贊請興,王世子興,立於座前,〈若有伯叔師傅貳師,則王世子降立於東階下,伯叔師傅貳師至階,王世子升立於座前。
〉左中護俯伏興還侍位。
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西階升就位,通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再拜〈頓首。
〉興平身,王世子答再拜〈控首。
若有伯叔師傅貳師,則頓首。
〉訖。
代緻詞官升自西階,進當座前東向跪賀稱:「某官某等,玆遇三陽開泰,萬物鹹新,〈冬至則雲:」律應黃鍾,日當長至。
「〉伏惟王世子邸下,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再拜興平身,王世子答再拜。
左中護前承旨少退,西向立,傳旨曰:「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同臻嘉慶。
」傳訖,還侍位。
通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再拜興平身,王世子答再拜,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出。
〈若有伯叔師傅貳師,則王世子降立於東階下。
〉左中護前跪,贊請卽座,王世子卽座,左中護白禮畢,俯伏興還侍位。
王世子降座還內,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三品以下出,次輔德及詹事以下出。
生辰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邸下生辰,敬祝千歲壽。
」不傳旨爲異。
正至誕日使臣及外官遙賀儀 ◎正至誕日使臣及外官遙賀儀 其日未明,設殿牌於正廳當中,南向;設香卓於其前;陳儀仗於庭之東西。
衆官具朝服入庭,使臣在東,〈無朝服使臣常服。
〉外官在西,相對爲首,異位重行,北向鞠躬四拜興平身。
〈凡拜興跪,皆執事者唱。
拜興時奏樂。
後倣此。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上香,衆官俯伏興平身跪,執事者唱三叩頭,衆官三叩頭。
執事者唱千歲,衆官拱手加額曰:「千歲。
」唱千歲,曰:「千歲。
」唱千千歲,曰:「千千歲。
」衆官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禮畢以次出。
朔望王世子朝賀儀 ◎朔望王世子朝賀儀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階上典儀位於東階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宮官依時刻集到,各具其服。
〈文官朝服,武官器服,應從入殿庭者朝服。
〉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宮官就門外,分左右,相向北上。
右中護負印如式,侍從之官,〈司禦二人佩劍,翊贊二人佩弓矢。
〉俱詣閤奉迎。
左中護詣閤外跪,贊請內嚴。
鼓二嚴,左中護跪白外備,王世子具朝服出,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由西閤入庭,重行北向東上,四拜而出。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次西向立。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捧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
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
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詹事左中護衛率等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王世子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通贊唱跪,王世子跪,代緻詞官緻詞雲:「王世子臣某,玆遇孟春十五良辰,〈朔日則雲首日良辰,他月同。
〉恭惟殿下茂膺時祉。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副知通禮引出。
王世子旣出,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入就位,朝賀如別儀。
朔望百官朝儀 ◎朔望百官朝儀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若諸方客使來朝,則設位如正至朝儀。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
又通贊奉禮郞位。
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
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若客使來朝,則就次如正至朝儀。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
〈若客使來朝,則就弘禮門外,如正至朝儀。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由西閤入庭,重行北向,四拜而出。
典樂率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而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待王世子朝出訖引入,若客使來朝,則奉禮郞引就位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律。
〉宗親及百官鞠躬〈客使同,下倣此。
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進當座前俯伏跪,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代緻詞官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玆遇孟春十五良辰,〈朔日則雲首日良辰,他月同。
〉恭惟主上殿下茂膺時祉。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還思政殿。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若客使來朝,則奉禮郞先引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
賀祥瑞儀 ◎賀祥瑞儀〈凡有大慶祥瑞、出師勝捷,皆賀。
〉前一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宣箋官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先就使;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
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
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代緻詞官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
」〈緻辭,臨時隨事撰述。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通贊唱跪搢笏三叩頭,宗親及百官跪搢笏三叩頭。
通贊唱山呼,宗親及百官拱手加額曰:「千歲。
」唱山呼,曰:「千歲。
」唱再山呼,曰:「千千歲。
」〈凡呼千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
〉通贊唱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出笏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還思政殿。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五日朝參儀 ◎五日朝參儀〈每月初五十一二十一二十五日。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門正中,南向;設香案二於階上左右。
典樂署典樂陳樂於弘禮門內北向,〈鼓吹樂。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典樂位於協律郞之南,差退。
其日,判司僕陳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庭之東西。
〈六匹在東,六匹在西,相向。
〉典儀設文官二品以上位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位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位於正一品之前。
諸方客使來朝,則設位如正至朝儀。
若日本琉球等國使者來朝,則使副當從二品班。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判通禮典儀位於文官東北,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
又通贊奉禮郞位於武官西北,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於朝堂前,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上儀,若客使來朝,則設次於東西朝堂近南。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中道及庭之東西、弘禮門內外;設內禁衛於庭之東西;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及甲士於內禁衛之後;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弘禮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以常服,俱集朝堂。
〈若客使來朝,則就次。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軍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諸護衛之官分列於禦座之後及階下東西,次承旨分詣階下,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東西;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客使來朝,則引就位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客使同。
〉〈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還本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還思政殿。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客使來朝,則奉禮郞先引出。
若日本琉球等國使,則行禮後引見如常。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常參儀 ◎常參儀 其日,掖庭署設禦座於思政殿北壁,南向;設香案於座前近東;設常參官拜位於殿庭,領議政以下在東,〈左右議政、左右贊成、左右參贊、吏曹判書、戶曹判書、禮曹判書、藝文館大提學、判漢城、藝文館提學、吏曹參判、戶曹參判、禮曹參判、仁壽府尹、慶昌府尹、仁順府尹、漢城府尹、大司憲、吏曹參議、戶曹參議、禮曹參議、集賢殿副提學、左右司諫、集賢殿直提學、知司諫、司憲執義、直集賢殿、議政府舍人、司憲掌令、集賢殿應敎校理檢詳官、吏曹正郞、戶曹正郞、禮曹正郞、左右獻納、司憲持平、集賢殿副校理修撰、吏曹佐部、戶曹佐郞、禮曹佐郞、左右正言、司憲監察、集賢殿副修撰、史官一。
〉府院君以下在西,〈領中樞、判敦寧、判中樞、兵曹判書、刑曹判書、工曹判書、知敦寧、中樞院使、知中樞、同知敦寧、兵曹參判、刑曹參判、工曹參判、同知中樞院副使、兵曹參議、刑曹參議、工曹參議、僉知敦寧、僉知中樞、知兵曹事、知刑曹事、兵曹正郞、刑曹正郞、工曹正郞、兵曹佐郞、刑曹佐郞、工曹佐郞、史官一,其舍人、正郞、佐郞、監察則當直人進參。
〉相對爲首,俱北向;〈二品以上分正從,各爲一行;三四品不,分正從,各爲一行;五六品,合爲一行,史官後行。
〉又設啓事官位於殿內,領議政以下,在東西向,〈吏曹判書、戶曹判書、禮曹判書、判漢城、大司憲。
若領議政判書等官有故,則次官入,從一品以下差退。
〉府院君以下,在西東向,俱北上。
〈領中樞、兵曹判書、刑曹判書、工曹判書。
若領中樞判書等官有故,則次官入,從一品以下差退。
〉若參議則吏戶禮曹參議與司諫以下,在前楹近東西上;兵刑工曹參議近西東上,俱北向;承旨於前楹當中,北向東上;史官於楹外東西,俱北向;設通贊二人位,一於東階下近東西向,一於西階下近西東向,其守閤及侍衛於殿階上下如常。
搥鼓三聲,應常參官,俱以常服,就東西閤外。
〈其二品以上有老病者,特旨除禮則不參。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出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承旨及通贊由西閤先入庭,重行北向東上再拜訖,各就位。
奉禮郞分引常參官,由東西閤入,〈奉禮郞引至閤而止。
〉各就位。
通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常參官鞠躬再拜興平身。
應啓事官〈若功臣及漢城府,每五日一次。
〉由東西階升,就位俯伏,〈凡出入殿內者,於戶內伏地。
〉史官隨之。
不啓事者,以次出,其繖扇及侍衛者亦出。
諸啓事官啓事畢,從下而出,殿下還內。
王世子與師傅賓客相見儀 ◎王世子與師傅賓客相見儀 其日,仁順府設王世子拜位於資善堂東壁,西向;〈設席。
〉設師傅貳師拜位於西壁;賓客拜位於師傅之南差退,俱東向北上。
〈設席,若貳師從一品,則與賓客同位。
下倣此。
〉宮官各具其服,〈文官公服,武官器服。
〉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師傅貳師及賓客俱集書堂,具公服。
左中護跪贊請內嚴,詹事及輔德以下入,立於庭之東西,重行相向;翊衛以下近南分東西,俱北上。
侍從之官〈佩劍司禦二人、佩弓矢翊贊二人之類。
〉詣閤奉迎,師傅貳師立於門西,賓客差退,俱東向北上。
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具公服以出,侍衛如常。
王世子降東階下西向立,〈若賓客特見,則王世子不降階,立於位以俟。
〉師傅貳師及賓客入詣西階下。
師傅貳師先升,〈賓客待王世子升,乃升。
〉王世子後升。
師傅貳師就位,〈賓客待王世子就位,乃就位。
〉王世子就位,頓首再拜,師傅貳師頓首答再拜。
〈賓客從再拜,若賓客特見,則賓客先拜,王世子控首答拜。
〉訖,師傅貳師及賓客降階,王世子降立東階下,師傅貳師及賓客出門。
左中護前跪白禮畢,俯伏興還侍位,王世子入內,侍衛如來儀。
詹事及輔德以下乃出。
書筵進講儀 ◎書筵進講儀 其日,仁順府設王世子座於資善堂東壁,西向;〈交椅。
〉師傅貳師座於西壁;〈交椅。
〉賓客座於師傅之南差退,俱東向北上;〈若貳師從一品,則與賓客一行。
下倣此。
〉輔德以下座於前楹間,北向東上。
師傅以下常服,具集書堂。
左中護詣閤外跪白外辦,王世子常服卽座。
輔德以下入庭,異位重行,北向東上再拜訖,分東西相向立。
師傅貳師立於宮門西,賓客差退,俱東向。
王世子降東階下西向立,〈若無師傅貳師,則王世子不降階,立於座前以竢。
〉師傅貳師及賓客入詣西階下。
師傅貳師先升,〈賓客待王世子升,乃升。
〉王世子後升。
師傅貳師就座前東向立,〈賓客待王世子就座前西向立,乃就座前立,竝設席。
〉王世子就座前西向立,〈設席。
〉頓首再拜,師傅貳師頓首答再拜。
〈賓客從再拜,若無師傅貳師,則賓客先拜,王世子控首答拜。
〉師傅貳師就座,〈賓客待王世子就座,乃就座。
〉王世子就座。
仁順府置書案於王世子座前,輔德以下升就座,翊衛以下升立月臺東西。
〈講畢,降復庭下位。
〉王世子講前日所受,師傅進講如式。
講畢,輔德以下先降侍立如初,師傅貳師及賓客降階,王世子降立東階下。
師傅貳師及賓客出門,王世子入內,輔德以下乃出。
使臣及外官拜箋儀 ◎使臣及外官拜箋儀 其日未明,設殿牌於正廳當中,南向;設箋案於殿牌之前;香卓於其南;陳儀仗於庭之東西;設靑屋龍亭於中門內;執事者以箋置于案。
衆官具朝服入庭,使臣在東,外官在西,相對爲首,異位重行,北向鞠躬四拜興平身跪,〈凡拜興跪,皆執事者唱。
拜興時,奏樂。
後倣此。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上香。
班首由西階升詣箋案前跪,執事者取箋跪授班首,班首受箋,以授進箋官,進箋官跪受,復置於案,班首俯伏興降復位。
在位者俯伏興,衆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禮畢,進箋官捧箋出,衆官回班鞠躬,過則平身。
進箋官至中門,以箋置於龍亭中,儀仗鼓樂前導,進箋官在龍亭後,衆官送至郊。
〈若拜陳慰箋,則無儀仗及奏樂。
〉 使臣及外官受上賜宣勞儀 ◎使臣及外官受上賜宣勞儀 其日,設宣醞案於正廳近北,南向。
應受賜者及外官以常服備儀仗,出于郊。
來使將至,應受使者及外官異位鞠躬,迎於道左。
來使至下馬,執事者以宣醞舁擔,〈有賜物則亦令舁擔。
〉應受賜者以下平身,金鼓儀仗在舁擔前,應受賜者以下前導,外官先行,待來使上馬訖,皆上馬。
至客舍門外,應受賜者以下立于道左鞠躬,舁擔過則平身。
來使隨舁擔由中門入至廳,以宣醞置于案,〈有賜物則賜物案在左,宣醞案在右。
〉少退西向立。
應受賜者以下由西門入庭,使臣在東,外官在西北向立。
來使稱有敎,應受賜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凡拜興跪俯伏,皆執事者唱。
〉應受賜者由西階升詣案前北向跪,來使西向傳敎雲雲,應受賜者俯伏興。
〈有賜物則使臣以賜物立授受,賜者跪受以授從者,俯伏興。
〉來使在東,受賜者在西,俱位後立。
外官乃出,工執琴瑟,升坐於前楹外,奏樂如常。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設饌卓及盞斟酒,受賜者於位前俯伏跪執盞,來使亦於位前俯伏跪,先擧俱飮訖,俯伏興各就位。
進湯行酒七周後,執事者收盞徹卓,受賜者降立於庭,來使復立於西向位,受賜者行稽首四拜禮出。
使臣及外官迎內香儀 ◎使臣及外官迎內香儀 其日,設殿牌於正廳當中,南向;設內香案於殿牌之前。
來使將至,諸使臣及外官以常服出客舍門外,異位鞠躬迎內香,過則平身。
來使至,隨內香由中門入,至廳以內香置于案,少退西向立。
諸使臣及外官由西門入庭,使臣在東,外官在西,相對爲首,異位重行,北向行稽首四拜禮出,〈凡拜興,皆執事者唱。
〉與來使行禮如常。
所過州郡祗送如迎儀。
若內香使臣過先到使臣所館門外,先到使臣出道左,鞠躬祗送。
使臣及外官迎敎書儀 ◎使臣及外官迎敎書儀 其日,設殿牌於正殿當中,南向;設敎書案於殿牌之前;香卓於其前。
勿論來使職秩高下,都觀察使以下大小使臣〈有敎書,使臣以所奉敎書,安於所館。
〉及外官竝朝服,〈無朝服使臣,常服。
〉備靑屋龍亭儀仗,出于郊。
〈自客舍至郊,限五裡。
〉來使將至,諸使臣及異位鞠躬迎於道左。
來使至下馬,以敎書置龍亭中,諸使臣及外官平身。
金鼓儀仗在龍亭前,外官前導,次諸使臣,〈待來使上馬訖,皆上馬。
〉來使在龍亭後。
上馬至客舍門外,諸使臣與外官立于道左鞠躬,龍亭過則平身。
來使隨龍亭由中門入,至廳以敎書置于案,少退西向立。
衆官由西門入庭,諸使臣在東,外官在西,相對爲首,異位重行北向。
來使少前南向立,稱有敎,衆官鞠躬四拜興平身跪。
〈凡拜興跪俯伏,皆執事者唱。
拜興時,奏樂。
後倣此。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上香,衆官俯伏興。
來使詣卓前,奉敎書立授宣敎人,宣敎人跪受,出就東階上西向立,以敎書授執事者,執事者二人跪受立展,衆官皆跪,宣敎人宣訖,奉敎書還入,跪置于卓,衆官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禮畢出,釋朝服,以常服,與來使行禮如常。
若敎書非布告,而止適一使臣一州鎭,則所過州郡,以常服迎於客舍門外,就庭中行稽首四拜祗送如迎儀。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一百三十二〉 納妃儀 ⊙納妃儀 擇日 ◎擇日 前期擇吉,告社稷宗廟,用牲幣行禮如常儀,祝文臨時撰。
納采 ◎納采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後倣此。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書案於寶案之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陳而不作。
後倣此。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設使者〈正使正一品,副使正二品,後倣此。
〉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案者〈參外。
後倣此。
〉位於使者之後東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設使者以下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禮曹正郞陳綵輿於勤政門外。
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於其南。
〈細仗在前,鼓吹次之。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書函置於案,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二人公服。
〉對擧敎書案從之。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妃,命卿等行納采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書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書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
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書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傳敎官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案者前行,使者以敎書函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
〈鼓吹,備而不作。
後放此。
〉次敎書輿,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改具公服,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妃氏第受納采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於妃氏大門外道東,南向;布幕於使者次之北。
其日大昕,使者至妃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凡賓主及行事者,皆公服。
後倣此。
〉敎書陳於幕外。
謁者〈參外。
後倣此。
〉引使者立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副使差退。
後倣此。
〉擧案者立於使者之南少退,掌畜者〈上林園官。
〉執雁〈用生雁,左首,以生色繒交之。
〉又在其南,俱西向。
主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儐者〈參外。
後倣此。
〉立於主人之右,北向。
受命出,立於門西東向曰:「敢請事。
」正使曰:「某奉敎納采。
」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女若如人,旣蒙敎訪,臣某不敢辭。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使者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案者及執雁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擧案者及執雁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
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擧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敎書,〈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敎書,稱有敎,主人跪,正使宣敎書訖,主人俯伏興四拜,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正使以敎書授主人,主人受敎書,退以授左右,仍北向跪。
執雁者以雁進副使前,副使取雁,〈執雁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雁,以授主人,主人受雁,退以授左右,北向立。
擧箋函者進立於主人之後少西,儐者取箋函,以授主人,主人受函進,跪授正使,正使以授副使,副使進受,以授擧案者,主人降復位四拜。
謁者引使者出,奉箋函者先行,主人退立於庭西鞠躬,箋函過則平身。
使者立於中門外之東西向,主人立於中門內之西東向,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禮畢。
」儐者入告,主人曰:「某公奉敎,至於某之室。
有先人之禮,請禮從者。
」儐者出告,正使曰:「某旣得將事,敢辭。
」儐者入告,主人曰:「先人之禮,敢告以請。
」儐者出告,正使曰:「某辭不得命,敢不從!」儐者入告,主人出迎,使者揖讓以入,〈箋函置於幕內。
後倣北。
〉至內門外堂,乃以酒饌禮之,奉帛以勞。
〈帛用土物,各不過二匹。
〉使者出大門外之東,西向立,主人出門西東向,四拜而送,入告于祠堂。
〈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者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香案於堂中,置茅沙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
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帨,升自東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帨,升自東階,啓櫃奉神主跪,各置櫃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
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
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
伏以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年漸長成,祗承敎訪,將入宮中,今日納采,不勝憾愴,謹以酒果,用申虔告謹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使者遂行,擧案者以箋函置於綵盥,先行至勤政殿庭道東北向立,傳敎官詣使者東北西向立,使者以下跪,正使復命曰:「奉敎納采禮畢。
」以箋函授傳敎官訖四拜。
傳敎官啓聞,使者退。
○敎文:〈用紙,答箋同。
〉「敎某官姓名。
王若曰:渾元資始,肇經人倫,爰及夫婦,以奉社稷宗廟,謀于卿相,鹹以爲宜,率由舊典。
今使某官某某官某以禮納采,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某年月日。
」 ○答文:「具官臣某,稽首稽首上言。
恭惟主上殿下嘉命訪昏陋族,備數采擇。
臣之女,〈若姊妹,則雲先臣某官之女。
〉未閑敎訓,衣履若如人。
恭承舊章,肅奉典敎,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奉箋以聞。
某年某月日,某官臣姓名謹上箋。
」納徵告期奉迎敎文答文式同。
納徵 ◎納徵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書案於寶案之南,束帛案在其南。
典樂署典樂展軒懸,設擧麾位典樂位。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及馬。
典儀設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內外位、執事官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半仗列軍士及陳綵輿鼓吹細仗,竝如納采儀。
〈唯綵輿二。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書函及束帛函,〈玄六纁四,用段子。
〉各置於案。
司僕陳乘馬於殿庭道東軒懸之北,北首東上。
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陳列及護衛官近侍入殿內,司禁分立殿階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傳敎官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書束帛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妃,命卿等行納徵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書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書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書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取束帛函授正使,如授敎書之儀訖,還侍衛。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書束帛案者前行,牽乘馬者從之。
使者以敎書束帛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書輿,次束帛輿,次乘馬,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改具公服,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妃氏第受納徵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及布幕如初。
其日大昕,使者至妃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敎書束帛陳於幕內,乘馬陳於幕南,北首東上。
謁者引使者立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擧敎書案者立於使者之南,擧束帛案者又在其南,俱西向;主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某奉敎納徵。
」儐者入告,主人曰:「奉敎賜臣以重禮,臣某祗奉典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敎書束帛案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擧敎書束帛案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牽乘馬者從入庭近南,北首東上。
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擧敎書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敎書〈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敎書,稱有敎,主人跪,正使宣敎書訖,主人俯伏興四拜,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正使以敎書授主人,主人受敎書退,以授左右,仍北向跪。
擧束帛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束帛,〈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授束帛,以授主人,主人受束帛退,以授左右,北向立,受馬者受之以東,牽馬者旣授馬而出。
擧箋函者進立於主人之後少西,儐者取箋函,以授主人,主人受箋函,進跪授正使,正使以授副使,副使進受,以授擧案者,主人降復位四拜。
謁者引使者出,奉箋函者先行。
主人退立於庭西鞠躬,箋函過則平身。
使者立於中門外之東西向,主人立於中門內之西東向,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禮畢。
」其儐使者及使者復命,竝如納采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納徵禮畢。
」〉○敎文:「王若曰:卿之女孝友恭儉,實維母儀,宜奉宗廟,永承天祚。
以玄纁乘馬,以章典禮,今使某官某某官某以禮納徵。
」 ○答文:「主上殿下嘉命使者某,重宣中敎,降昏卑陋,崇以上卿,寵以豐禮,恭承舊章,肅奉典敎。
」 告期 ◎告期 命使如納采儀。
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妃,命卿等行告期禮。
」 ○妃氏第受告期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以下至出請事如納采儀,正使曰:「敎使某告期。
」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謹奉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使者以下至禮畢儐使者及使者復命,竝如納采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告期禮畢。
」〉○敎文:「王若曰:謀于卿相,稽于蔔筮,罔有不臧。
吉日惟某月某甲子可迎,率遵典禮,今使某官某某官某以禮告期。
」 ○答文:「主上殿下嘉命使者某,重宣中敎,以某月某甲子吉日告期,臣恭承舊章,肅奉典敎。
」 冊妃 ◎冊妃 ○冊妃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寶案各一於寶案之南;〈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寶案又次之。
〉命服案於殿庭道東近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設擧麾位、典樂位。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及馬。
典儀設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內外位、執事官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列軍士及陳綵輿鼓吹細仗,竝如納徵。
〈唯綵輿四。
〉兵曹又設妃輦及儀仗於綵輿之北。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命函冊函寶綬及命服函,各置於案。
諸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率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陳列及護衛官近侍入殿內,司禁分立於殿階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寶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冊某氏爲王妃,命卿等展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命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命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命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取冊函寶綬授正使,竝如授敎命之儀訖,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命冊寶命服案者前行。
使者敎命冊函寶綬及命服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命輿,次冊輿,次寶輿,次命服輿,次輦,次儀仗,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陒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妃受冊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及布幕如初,設尙宮以下次於內門外之東,西向。
其日,奉禮郞設使者位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擧敎命冊寶案者在南差退,俱西向;主人位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又拜位於門南,北向;設使者以下及主人位於中門外,亦如之;〈唯不設拜位。
〉設同判內侍位於中門外主人之南;擧敎命冊寶奉儀仗內侍,在南差退,俱東向。
內侍先置案三於內門外近限;主人設妃受冊位於堂庭中北向。
使者至妃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凡賓主及行事者皆朝服,內侍常服。
〉六尙以下,先詣入次。
敎命冊寶陳於幕內;〈其命服,使者授同判內侍先進。
〉司僕寺尹進輦於幕南;慶昌府帥其屬,陳妃儀仗於輦前左右;六尙以下入內門序立,北向東上。
謁者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主人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門西東向曰:「敢請事。
」正使曰:「某奉敎,授王妃備物典冊。
」儐者入告,遂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
少頃,就拜位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敎命冊寶案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至中門外各就位。
擧敎命冊寶案者以次進副使前,副使取敎命冊函寶綬,〈擧案者皆退。
〉進授正使訖,退復位。
同判內侍進正使前東向跪,正使以敎命冊函寶綬,跪授同判內侍,同判內侍捧詣內門外,〈內侍助擧。
〉跪置於案,俯伏興退。
又內侍捧儀仗,詣內門外北向立,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傅姆贊出,尙宮導妃降自西階,就受冊位。
尙宮跪取敎命冊函,〈女官助擧。
〉尙服跪取寶綬,俱興,進立王妃之右,西向。
尙寢帥其屬,傳捧儀仗,陳於敎命冊寶之後,俱北上,諸應侍衛者侍衛如式。
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
尙宮稱有敎,尙儀俯伏跪啓請跪,王妃跪,尙宮開函宣冊〈臨時設案。
〉訖,以冊還置於函。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
尙宮奉敎命及冊函西向跪,以次授王妃,王妃跪受,以授典言。
〈女官助擧。
〉尙服奉寶綬西向跪授王妃,王妃受,以授司記。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訖。
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堂上北壁,南向;設敎命冊寶案於座前近東,北上。
尙儀俯伏跪,啓請陞座,尙宮導王妃升自中階陞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典言司記置敎命冊寶於案,內侍陳儀仗於庭之東西,典贊就東階下西向立,六尙以下,俱降立於庭,重行北向東上。
典贊唱四拜,六尙以下四拜訖,諸應侍衛者,俱還侍位。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王妃降座,尙宮導引入內。
慶昌府承旨放仗,其儐使者及使者復命,如告期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授王妃備物典冊禮畢。
」〉 命使奉迎 ◎命使奉迎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於妃氏大門外道東,南向;布幕於使者次之北;宮人次於內門外之東,西向。
其日,尙寢帥其屬,設禦座於所禦殿北壁,南向;設敎書案於座前近東。
典儀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東西朝堂前,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設典儀位於勤政殿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設使者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敎書案者位於其後,東上。
晡前三刻,兵曹勒諸衛,列軍士於內外門及庭之東西;禮曹正郞陳綵輿於勤政門外;典樂署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於其南。
又奉禮郞設使者位於妃氏大門外之東,西向,擧案者執雁者在南差退;典儀位於使者東南,通贊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設通判內侍位於大門外之西,東向。
尙寢帥其屬,設王妃拜位於堂中,北向。
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晡後,典儀通贊奉禮郞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出就位。
晡後三刻,判通禮詣思政殿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出陞座,宮人侍衛如常儀。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入就位。
傳敎官詣思政殿閤外俯伏跪,啓命使奉迎王妃,判內侍入啓,奉敎書函出,內侍二人對擧案從之。
至閤外,判內侍以敎書函授傳敎官,傳敎官進跪受,內直別監〈二人公服。
〉傳擧敎書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置於案,俯伏興,由勤政殿東邊,降自東階,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從之,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命卿等,奉迎王妃。
」宣訖,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書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書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書於案,俯伏興。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案者前行,使者以敎書函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書輿,次使者以下隨行,出光化門外,乘馬而行,宗親及文武百官以次隨行。
至妃氏大門外,使者下馬,掌次者迎入次,宮人先詣入次,敎書陳於幕內。
慶昌府帥其屬,陳儀仗於大門外,司僕寺尹進輦於內門外,六尙以下入內門序立,北向東上。
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王妃具翟衣加首飾。
宗親及百官奉迎者,皆陪立於大門外,文東武西北上。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主人具朝服出,立於內門外堂前西階下東向立,儐者具朝服,受命出請事,正使曰:「某奉敎,以今吉辰,率職奉迎。
」儐者入告,主人曰:「臣謹奉典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奉禮郞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案者及執雁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至內門外堂,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擧案者及執雁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
擧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敎書,〈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敎書,稱有敎,主人跪,正使宣敎書訖,主人俯伏興四拜訖,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正使以敎書授主人,主人受敎書退,以授左右,仍北向跪。
執雁者以雁進副使,副使取雁,〈執雁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雁,以授主人,主人受雁退,以授左右,北向立。
擧箋函者進立於主人之後少西,儐者取箋函,以授主人,主人受函,進,跪授正使,正使以授副使,副使進受,以授擧案者。
主人降復位四拜。
奉禮郞引使者出,奉箋函者先行,主人退立於庭西鞠躬,箋函過則平身,使者出復門外位。
王妃將出,主婦具禮衣出,立於堂之西東向。
傅姆導王妃,尙宮前引出房,立於姆之東北向,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同判內侍進正使前跪,正使曰:「令月吉日,某等承敎,率職奉迎。
」〈同判內侍旣入,使者以下乃退。
〉同判內侍傳告典言,典言入啓,尙宮導王妃出就拜位,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訖,主人升自東階,進西向戒之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
」主人退立於東階上西向。
母戒於西階上,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命。
」訖,內侍奉輿以進,王妃乘輿以降,尙宮前導,六尙以下侍衛如常。
王妃乘輦,姆加景,宮人侍從及內侍導從儀仗前導如常。
迎使及宗親百官皆退,隨使立,輦出大門外,以次乘馬侍從如常。
使者奉箋函復命,如納采儀。
○敎文:「王若曰:令月吉日,率由典禮,今使某官某某官某禮迎。
」 ○答文:「主上殿下嘉命使者某,重宣中敎,備禮以迎。
猥承大禮,憂懼戰悸,恭承舊章,肅奉典敎。
」 同牢 ◎同牢 其日,內侍之屬,設王妃大次於殿下所禦殿閤外之西,南向;鋪褥席如常。
將夕,尙寢帥其屬,設禦幄於所禦殿室內,鋪地席重茵,又鋪褥席二,皆有衾枕,北趾施屛障。
初昏,尙食設酒亭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巹於其上。
王妃輦入光化門,侍從如常。
至思政殿門外,〈儀仗停於門內。
〉尙寢帥奉繖扇者,典燈帥執燭者,俱布列前後。
至大次前,尙儀俯伏跪,啓請降輦,王妃降輦,尙宮導王妃入次嚴整訖,尙宮導王妃詣閤外之西東向立。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請降座禮迎,殿下降座,尙宮前導詣閤內之東西向,揖妃以入。
尙寢設褥席於室內,殿下褥席在東西向,王妃褥席在西東向。
殿下導妃由中階升,尙宮導王妃從陞,執燭者陳於東西階間。
殿下揖妃入室,卽席西向,王妃卽席東向,皆坐。
尙食率其屬,擧饌案入,設於殿下及王妃座前。
尙食二人詣酒亭,取盞酌酒,一人跪進于殿下,一人跪進于王妃,殿下及王妃俱受盞祭酒飮訖,尙儀二人進受虛盞,復於亭。
尙食俱進湯食訖,尙食又俱取盞再酳,殿下及王妃俱受盞飮訖,尙儀俱進受虛盞,復於亭。
尙食俱進湯食訖,三酳用巹,如再酳禮。
尙儀當中北向俯伏跪啓禮畢,興還侍位。
尙食帥其屬,徹饌案。
尙儀進俯伏跪啓請興,殿下及王妃俱興,尙宮導殿下入東房,釋冕服禦常服。
又尙宮導王妃入幄,釋翟衣;尙宮導殿下入幄。
王妃從者,餕殿下之饌;殿下從者,餕王妃之饌。
王妃朝王大妃 ◎王妃朝王大妃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大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內侍府陳王妃次於殿中門內之西,南向。
其日,〈卽親迎之明日。
〉典贊設王妃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慶昌府帥其屬,陳王妃儀仗於宮門外如常;司僕寺尹進輦於閤外。
尙儀俯伏跪,啓請王妃中嚴,六尙以下具禮服,俱詣內閤伺候。
尙儀俯伏跪,啓王妃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前導,降自中階以出。
尙儀俯伏跪,啓請乘輦,王妃乘輦,繖扇侍衛如常儀。
至王大妃正殿中門外,尙儀俯伏跪,啓請降輦,王妃降輦,尙宮導王妃入次,〈仗衛停於門外。
〉繖扇侍衛如常儀。
初,王妃將至,尙儀俯伏跪,啓請王大妃中嚴,尙食備酒金盞及饌案以俟。
王妃旣出次,至正殿閤外西廂東向立。
尙儀俯伏跪,啓請王大妃外辦,王大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尙宮導王妃入,升自西階就位,〈繖扇停於閤外,侍從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尙食奉腶脩盤,前行,立於王妃之右西向,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
尙宮導王妃進當座前北向立,尙食以腶脩盤跪進,王妃奉腶脩盤,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王大妃撫之,尙食進徹以東,尙宮導王妃退復位。
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訖。
司設設王妃席於王大妃座西近北,南向,尙宮導王妃就席西南向,尙食取盞酌酒,進詣王妃席前北向立,王妃進北向立,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訖,尙儀俯伏跪啓請升席,王妃升席南向跪,尙食跪以盞授王妃,王妃受盞。
尙食跪薦饌案於席前,王妃祭酒興,降席北向跪,啐酒,以盞授尙食,尙食跪受虛盞退。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
尙食徹饌案,尙宮導王妃降自西階出。
尙儀進當王大妃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
王大妃降座還內,王妃還宮如來儀。
王妃受百官賀 ◎王妃受百官賀 其禮如正至賀儀,唯緻詞雲:「具官臣某等,敬惟王妃殿下徽猷昭備,至德應期,凡厥臣庶不勝慶躍。
」 殿下會百官 ◎殿下會百官 其禮如正至會儀,唯樂備而不作。
上壽詞雲:「具官臣某等,王妃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克昌萬葉,明嗣徽音,凡厥臣庶,載懷鳧藻。
臣等不勝慶忭,謹上千千歲壽。
」 王妃受外命婦朝會 ◎王妃受外命婦朝會 其禮如正至朝會儀,唯緻詞雲:「妾某姓等,敬惟殿下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凡厥臣妾,不勝慶忭,會詞惟謹,上千千歲壽。
」 冊妃儀 ◎冊妃儀 前期,擇吉告社稷宗廟,用牲幣行禮,如常儀。
祝文,臨時撰。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寶案各一於寶案之南;〈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寶案又次之。
〉命服案於殿庭道東近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
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設使者〈正使正一品,副使正二品。
〉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案者〈參外。
〉於使者之後,東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設使者以下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禮曹正郞陳綵輿四於勤政門外;兵曹陳妃輦及儀仗於綵輿之北;典樂署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於綵輿之南。
〈細仗在前,鼓吹次之。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命函冊函寶綬及命服函,各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捧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跪,啓請中嚴。
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寶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冊某氏爲王妃,命卿等展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別監以敎命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命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命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傳敎官取冊函寶綬授正使,竝如授敎命之儀訖,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命冊寶命服案者前行。
使者以敎命冊函寶綬及命服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命輿,次冊輿,次寶輿,次命服輿,次輦次儀仗,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還思政殿。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妃受冊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於宮門外道東,西向;布幕於使者次之北,西向。
內侍府設外命婦次於正殿門外,東向。
〈公主以下在北,府夫人以下在南。
〉其日,典儀設使者位於宮門外之東,西向北上;〈副使差退。
〉擧敎命冊寶案者在南差退,俱西向;設同判內侍位於使者之西,東向;擧敎命冊寶捧儀仗內侍在南差退,內侍謁者又在其南,俱東向。
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受冊位於殿庭階間,北向;典贊設內命婦陪列位於殿庭道東近東,俱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又設內命婦拜位於殿庭道東,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外命婦拜位於殿庭東西近南,〈公主以下在東,府夫人以下在西。
〉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典贊典言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
內侍府設外命婦門外位於次前,〈公主以下在北,府夫人以下在南。
〉俱每等異位重行,東向北上。
內侍先置案三於正殿閤外近限。
外命婦依時刻俱集次,各具禮服。
尙儀跪啓請中嚴,使者至宮門外,掌次者迎入次,敎命冊函寶綬陳於幕內,〈其命服使者授同判內侍先進。
〉司僕寺尹進輦於幕南。
慶昌府帥其屬,陳妃儀仗於輦前左右。
司贊司賓典贊典言先就位,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
內侍謁者引同判內侍出,詣使者前東向跪,正使跪稱:「具官臣某奉敎,授王妃備物典冊。
」宣訖,俯伏興。
同判內侍傳告典言,典言入啓,同判內侍還本位。
擧敎命冊寶案者以次進副使前,副使取敎命冊函寶綬,〈擧案者皆退。
〉進授正使訖,退復位。
同判內侍進正使前東向跪,正使以敎命冊函寶綬跪授同判內侍,同判內侍捧詣正殿閤外〈內侍助擧。
〉跪,置於案,俯伏興退。
又內侍捧儀仗詣閤外北向立,內命婦俱以禮服就閤外東廂西向立,司賓引就陪列位,外命婦出次就門外位。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導出,降自東階,就受冊位,侍衛如常儀。
尙宮跪取敎命冊函,〈女官助擧。
〉尙服跪取寶綬俱興,進立於王妃之右西向。
尙寢帥其屬,傳捧儀仗於敎命冊寶之後,俱北上。
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
尙宮稱有敎,尙儀俯伏跪啓請跪,王妃跪,尙宮開函宣冊〈臨時設案。
〉訖,以冊還置於函。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
尙宮奉敎命及冊函西向跪,以次授王妃,王妃跪受,以授典言。
〈女官助擧。
〉尙服奉寶綬,西向跪授王妃,王妃受,以授司記。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訖。
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敎命冊寶案於座前近東,北上;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尙儀俯伏跪,啓請升座,尙宮導王妃升自中階陞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典言司記置敎命冊寶於案,內侍陳儀仗於殿庭東西。
司賓引內命婦陪列者就拜位,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四拜,〈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內命婦四拜。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內命婦皆跪,典言代緻詞雲:「嬪妾某氏等,敬惟殿下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凡厥臣妾不勝慶抃。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內命婦俯伏興四拜,司賓引出。
又司賓引外命婦入就位,典贊唱四拜,外命婦四拜。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外命婦皆跪,典言代緻詞雲:「妾某公主等,敬惟殿下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凡厥臣妾不勝慶抃。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外命婦俯伏興四拜,司賓引出。
初,外命婦將出,宗親及文武百官具朝服詣宮門外陳賀,如常儀。
緻詞雲:「具官臣某等,敬惟王妃殿下徽猷昭著,至德膺期,凡厥臣庶不勝慶躍。
」同判內侍傳告典言,典言入啓。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王妃降座還內。
使者還至勤政殿庭道東北向立,傳敎官詣使者東北西向立,使者以下跪,正使復命曰:「奉敎授王妃備物典冊禮畢。
」四拜。
傳敎官啓聞,使者退。
先時,慶昌府具謝箋,王妃受賀訖,司設設箋案於正殿當中南向,司記奉箋函置於案。
尙宮導王妃詣箋案前北向立,侍衛如常儀。
尙儀俯伏跪啓請跪,王妃跪,取箋函興,詣王妃之左跪,尙儀傳奉,東向跪進,王妃受箋函,以授尙宮,尙宮進西向跪受興,復置於案,退立於箋案東南西向。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訖,尙宮奉箋函由中門出,降自中階,至閤授同判內侍,尙宮導王妃還內。
同判內侍奉箋函詣勤政殿庭北向立,傳敎官傳奉以啓,同判內侍還詣宮復命。
○王妃朝王大妃 其禮如納妃儀,唯無禮王妃。
○百官朝賀 宗親及文武百官具朝服,詣勤政殿庭,進箋陳賀如常儀。
○會百官 其禮如正至會儀。
上壽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王妃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克昌萬葉,明嗣徽音,凡厥臣庶,載懷鳧藻。
臣等不勝慶抃,謹上千千歲壽。
」 ○王妃會命婦 其禮如正至會儀。
上壽詞雲:「敬惟殿下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凡厥臣妾不勝慶抃,謹上千千歲壽。
」 冊王世子儀 ◎冊王世子儀 前期,擇吉告社稷宗廟,用牲幣行禮如常儀,祝文臨時撰。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印案各一於寶案之南。
〈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印案又次之。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陳而不作。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八匹在隆文樓南,八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宮官依時刻集到,各具其服。
〈文官朝服,武官器服,應從入殿庭者朝服。
〉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宮官就宮門外分左右,重行相向北上。
侍從之官,〈佩劍司禦二,佩弓矢翊贊二。
〉具器服詣閤奉迎。
左中護跪贊請內嚴。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
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具冕服出,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禮曹正郞奉敎命冊函印綬,各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副知通禮跪贊請出次,王世子出次西向立。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輔德、左右中護、文學、衛率、仁順府官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冊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印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冊官降詣王世子東北西向立,別監對擧案立於傳冊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冊官稱有敎,通贊唱跪,王世子跪,傳冊官開函取冊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傳冊官以冊還置於函。
執事者擧敎命冊印案,以次進傳冊官前,傳冊官奉敎命函,授王世子,王世子進北向跪受,以授輔德。
〈輔德跪受於王世子之左,中護受冊印同。
〉傳冊官又奉冊函授王世子,王世子受,以授左中護。
傳冊官又奉印綬,以授王世子,王世子受,以授左中護。
詹事中護各捧敎命冊函印綬,立於王世子之後,傳冊官還侍衛。
執事者各以案授仁順府官退,仁順府官各持案立於詹事中護之後。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出,捧敎命冊印者前行。
〈持案者從之。
〉王世子入次,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朝王妃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如常儀。
典贊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典贊在南差退。
王世子受冊訖,左中護引王世子,右中護負印前導,侍衛如常,詣宮門外,〈仗衛停於門外。
〉內侍承引,至正殿閤外東廂西向立。
六尙以下,各具禮服。
司記奉寶,俱詣內閤伺候。
尙儀跪啓請中嚴,司贊司賓典贊就位。
尙儀跪啓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
王妃陞座,爐煙升。
司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司賓引王世子入就位,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司賓引出,內侍承引以出。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復位,王妃降座還內。
左中護引王世子還宮,侍衛如式。
○百官朝賀 冊後一日,宗親及文武百官具朝服,詣勤政殿庭,進箋陳賀如常儀。
其緻詞雲:「議政某官臣某等,玆遇王世子岐嶷夙著,令月吉日,光踐承華,不勝大慶。
」次詣中宮正門外,陳賀如常儀。
緻詞同上。
○百官賀王世子 宗親及文武百官朝賀中宮訖,改具公服,詣東宮門外位,王世子具公服出卽座。
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升堂,三品以下入庭行禮,如正至賀儀,唯無緻詞。
○謁宗廟〈擇吉。
〉前一日,廟司掃除廟之內外;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齋宮東南,西向;廟司設王世子位於廟庭道東,北向。
其日,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司僕少尹進輦於光化門外。
宮官以常服〈武官器服。
〉就宮門外,分左右重行,相向北上。
右中護負印如式,侍從之官〈司禦二人佩劍,翊贊二人佩弓矢。
〉俱詣閤奉迎。
左中護詣閤外跪贊請內嚴,小頃,白外辦,王世子具常服出,左中護前引,右中護負印前導,侍衛如常。
出光化門外,左中護跪,贊請乘輦,王世子乘輦小駐,侍從之官乘馬,輦動,宮官皆乘馬,侍衛如常。
至廟大門外,左中護跪贊請降輦,王世子降輦入次,侍衛如常。
右中護以印陳於幕次之側,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具朝服出次。
〈宮官應從入者,皆具朝服。
〉左中護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繖扇停於門外。
宮官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左中護跪贊請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
小頃,左中護又贊請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訖,引出就次釋朝服。
〈宮官皆釋朝服。
〉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出次,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至大門外跪,贊請乘輦,王世子乘輦,導從如來儀。
○殿下會百官 其禮如正至會儀。
其上壽辭雲:「具官臣某等言。
王世子岐嶷夙著,令月吉日,光踐承華,臣等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壽。
」 ○王妃會命婦 其禮如正至會儀。
其上壽辭雲:「妾某姓等,王世子岐嶷夙著,令月吉日,光踐承華,妾等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壽。
」 冊王世子嬪儀 ◎冊王世子嬪儀 前期,擇吉告宗廟,用牲幣行禮如常儀,祝文臨時撰。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印案各一於寶案之南;〈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印案又次之。
〉命服案於殿庭道東,近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設使者〈正使從一品,副使正二品。
〉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案者〈參外。
〉位於使者之後,東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設使者以下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禮曹正郞陳綵輿四於勤政門外,兵曹陳嬪輦及儀仗於綵輿之北,典樂署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於綵輿之南。
〈細仗在前,鼓吹次之。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命函冊函印綬及命服函,各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儀如常儀,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印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冊某氏爲王世子嬪,命卿等展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別監以敎命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命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命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取冊函印綬,授正使,竝如授敎命之儀訖,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命冊印命服案者前行。
使者以敎命冊函印綬及命服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命輿,次冊輿,次寶輿,次命服輿,次輦,次儀仗,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嬪受冊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於宮門外道東,南向;設布幕於使者次之北。
其日,奉禮郞設使者位於宮門外之東,西向北上;〈副使差退。
〉擧敎命冊印案者在南差退,俱西向;設同知內侍位於使者之西,東向;擧敎命冊印奉陽繖內侍在南差退,內侍謁者又在其南,俱東向。
掌正設嬪受冊位於內堂庭中,北向;設良娣以下陪列位於當庭道東近東,俱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又設良娣拜位於堂內近西,東向;良媛以下拜位於當庭道東,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設掌書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
內侍先置案三於閤外近限。
司則贊請內嚴,使者至宮門外,掌次者迎入次,敎命冊函印綬,陳於幕內,〈其命服使者授同知內侍先進。
〉司僕少尹進輦於幕南。
仁順府帥其屬,陳嬪儀仗於輦前左右。
掌書先就位,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
內侍謁者引同知內侍,出詣使者前東向跪,正使稱:「具官某奉敎,授王世子嬪備物典冊。
」宣訖,同知內侍傳告司則,司則入白,同知內侍還本位。
擧敎命冊印案者以次進副使前,副使取敎命冊函印綬,〈擧案者皆退。
〉進授正使訖,退復位。
同知內侍進正使前東向跪,正使以敎命冊函印綬,授同知內侍,同知內侍奉詣閤外,〈內侍助擧。
〉跪置於案,俯伏興退。
又內侍捧陽繖詣閤外北向立,良娣以下俱以禮服就陪列位。
司則跪白外辦,嬪具命服加首飾,司閨引出,降自西階,就受冊位,侍衛如常。
掌書跪取敎命冊函印綬,〈女官助擧。
〉興進立於嬪前,南向,掌縫傳捧陽繖,立於掌書東南西向。
司則前跪贊請四拜,嬪四拜。
掌書稱有敎,司則贊請跪,嬪跪,司則進掌書前北向跪,受敎命興,進嬪前南向跪授嬪,嬪受,以授司閨,入內。
又司則受冊函印綬授嬪,如上儀。
司則贊請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訖,掌正設嬪座於內堂東壁,西向,司則贊請卽座,司閨引嬪升自中階卽座。
掌縫陳陽繖於座前近東,侍衛如常。
掌書引良娣由西階升就位,又引良媛以下就位。
掌書唱再拜,良娣及良媛以下再拜,嬪答拜,〈無良娣則無答拜。
〉掌書引良娣出。
司則進當座前跪白禮畢,嬪降座還內,掌書引良媛以下出。
使者還至勤政殿道東北向立,傳敎官詣使者東北西向立,使者以下跪,正使復命曰:「奉敎授王世子嬪備物典冊禮畢。
」四拜。
傳敎官啓聞,使者退。
○嬪朝見 其禮如納嬪儀,唯無禮嬪。
王世子納嬪儀 ⊙王世子納嬪儀 納采 ◎納采 前一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後倣此。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陳而不作。
後倣此。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設使者〈正使從一品,副使正二品。
後倣此。
〉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設使者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典樂陳鼓吹於勤政門外,兵曹陳細仗於其南。
〈細仗在前,鼓吹次之。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皆就門外位。
諸護衛之官〈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跪,傳敎官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世子嬪,命卿等行納采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傳敎官還侍位。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細仗鼓吹前導。
〈鼓吹備而不作,後倣此。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使者出光化門,改其公服,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嬪氏家受納采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於大門外道東,南向。
其日大昕,使者至嬪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
〈凡賓主及行事者皆公服,後倣此。
〉謁者〈參外。
後倣此。
〉引使者,立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
〈副使差退。
後倣此。
〉掌畜者〈上林園官。
〉執雁,〈用生雁,左首,以生色繒交絡之。
〉立於使者之南差退,西向;主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參外。
後倣此。
〉立於主人之右,北向受命,出,立於門西,東向曰:「敢請事。
」正使曰:「奉敎作儷儲宮,允歸令德,率由舊章,使某納采。
」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女,不敎若如人,旣蒙敎訪,臣某不敢辭。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使者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執雁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執雁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
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訖跪,正使曰:「某奉敎納采。
」主人俯伏興四拜,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執雁者以雁進副使前,副使取雁,〈執雁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雁,以授主人,主人受雁退,立於西階上東向;使者降自東階出,立於中門外之東,西向。
初,使者降,主人以雁授左右,降立於中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禮畢。
」儐者入告,主人曰:「某公奉敎,至於某之室。
某有先人之禮,請禮從者。
」儐者出告,正使曰:「某旣得將事,敢辭。
」儐者入告,主人曰:「先人之禮,敢告以請。
」儐者出告,正使曰:「某辭不得命,敢不從!」儐者入告,主人出迎,使者揖讓以入。
至內門外堂,乃以酒饌禮之,奉帛以勞。
〈帛用土物,各不過二匹。
〉使者出大門外之東,西向立,主人出門西,東向四拜而送,入告于祠堂。
〈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香案於堂中,置茅莎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
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帨,升自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帨,升自東階,啓櫝奉神主跪,各置櫝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者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主人以下,皆四拜。
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
伏以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年漸長成,祗承敎訪,將入東宮。
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申虔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使者還至勤政殿庭道東,北向立,傳敎官詣使者東北,西向立,使者以下跪,正使復命曰:「奉敎,王世子嬪納采禮畢。
」四拜。
傳敎官啓聞,使者退。
納徵 ◎納徵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束帛案於寶案之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設擧麾位、典樂位。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及馬,典儀設宗親文武百官內外位。
執事官,竝如納采儀。
設使者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案者〈參外。
〉位於使者之後,東上;又設使者以下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列軍士。
典樂署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如納采儀,禮曹正郞陳綵輿於勤政門外。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禮曹正郞以束帛函〈玄三纁二,用段子。
〉置於案,司僕陳兩馬於殿庭道東軒懸之北,北首東上。
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陛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陳列及護衛官近侍入殿內,司禁分立殿陞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二人公服。
〉對擧束帛案從之。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西向,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世子嬪,命卿等行納徵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束帛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束帛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束帛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還侍位,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案者前行,牽兩馬者從之。
使者以束帛函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束帛輿,次兩馬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改具公服,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嬪氏家受納徵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如初,設布幕於使者次之北。
其日大昕,使者至嬪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束帛陳於幕內,兩馬陳於幕南,北首東上。
謁者引使者立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擧束帛案者立於使者之南,西向;主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敎使某以束帛兩馬納徵。
」儐者入告,主人曰:「奉敎賜臣以重禮,臣某祗奉典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束帛案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擧束帛案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牽馬者從入庭近南,北首東上。
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訖跪,正使曰:「某奉敎納徵。
」主人俯伏興四拜,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擧束帛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束帛〈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束帛,以授主人,主人受束帛,退立於西階上東向。
使者降自東階出,立於中門外之東,西向。
初,使者降,主人以束帛授左右,受馬者受之以東,牽馬者旣授馬而出。
主人降立於中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禮畢。
」其儐使者及使者復命,竝如納采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王世子嬪納徵禮畢。
」〉 告期 ◎告期 命使如納采儀。
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世子嬪,命卿等,行告期禮。
」 ○嬪氏家受告期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以下至出請事如納采儀。
正使曰:「稽于蔔筮,某月某日吉,敎使某告期。
」儐者入告,主人曰:「謹奉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使者以下至禮畢,儐使者及使者復命,竝如納采儀。
〈唯宣敎辭雲:「某奉敎告期。
」復命辭雲:「奉敎王世子嬪告期禮畢。
」〉 告宗廟 ◎告宗廟 前期擇吉,用牲幣行禮,如常儀。
祝文,臨時撰。
冊嬪 ◎冊嬪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印案各一於寶案之南;〈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印案又次之。
〉命服案於殿庭道東近北。
典樂展軒懸,設擧麾位、典樂位。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及馬。
典儀設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內外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列軍士及陳綵輿鼓吹細仗,竝如納采儀。
〈唯綵輿四。
〉兵曹又設嬪輦及儀仗於綵輿之北。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命函冊函印綬及命服函,各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陳列及護衛官近侍入殿內、司禁分立於殿階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印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冊某氏爲王世子嬪,命卿等展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命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命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命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取冊函印綬授正使,竝如授敎命之儀訖,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命冊印命服案者前行。
使者以敎命冊函印綬及命服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命輿,次冊輿,次寶輿,次命服輿,次輦,次儀仗,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嬪受冊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及布幕如初,宮人次於內門外之東,西向。
其日,設使者位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副使差退。
〉擧敎命冊印案者在南差退,俱西向;主人位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又拜位於門南,北向;設使者以下及主人位於中門外,亦如之;〈唯不設拜位。
〉設同知內侍位於中門外主人之南;擧敎命冊印奉儀仗內侍在南差退,俱東向。
內侍先置案三於內門外近限;主人設嬪受冊位於堂庭中,北向。
使者至嬪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
〈凡賓主及行事者,皆朝服,內侍常服。
〉宮人先詣入次,敎命冊印陳於幕內。
〈其命服使者授同知內侍先進。
〉司僕少尹進輦於幕南;仁順府帥其屬,陳嬪儀仗於輦前左右。
宮人入內門序立,北向東上。
謁者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主人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嬪者進受命,出門西東向曰:「敢請事。
」正使曰:「某奉敎,授王世子嬪備物典冊。
」儐者入告,遂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就拜位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敎命冊印案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至中門外各就位。
擧敎命冊印案者以次進副使前,副使取敎命冊函印綬,〈擧案者皆退。
〉進授正使訖,退復位。
同知內侍進正使前東向跪,正使以敎命冊函印綬授同知內侍,同知內侍捧詣內門外,〈內侍助擧。
〉跪置於案,俯伏興退。
又內侍捧陽繖詣內門外,北向立。
嬪具命服加首飾訖,傅姆引嬪降自西階,就受冊位。
掌書跪取敎命冊函印綬興,〈女官助擧。
〉進立於嬪前南向,掌縫傳捧陽繖立於掌書東南,西向,諸應侍衛者侍衛如式。
司則前跪贊請四拜,嬪四拜。
掌書稱有敎,司則贊請跪,嬪跪,司則進掌書前北向跪,受敎命興,進嬪前南向跪授嬪,嬪受以授司閨入內。
又司則受冊函印綬授嬪,如上儀。
司則贊請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訖,掌正設嬪座於堂中南向,司則贊請卽座,司閨引嬪升自中階卽座。
掌縫陳陽繖於座前近東,侍衛如常。
掌書就東階下西向立,宮人俱降立於庭,重行北向東上。
掌書曰:「再拜。
」宮人再拜訖,諸應侍衛者,俱還侍位。
司則前跪白:「禮畢。
」司閨引嬪入室,其儐使者及使者復命,如告期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授王世子嬪備物典冊禮畢。
」〉 臨軒醮戒 ◎臨軒醮戒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阼階上,西向;〈設座於勤政殿內近東,當阼階上,非謂設座於阼階上也。
〉設寶案及香案於座前如常;設王世子席位於禦座西北,南向。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晡前三刻,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王世子拜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王世子之後近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宮官依時刻集到,各具其服。
〈文官朝服,武官器服,應從入殿庭者朝服。
〉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列軍士,如冊嬪儀。
〈唯殿內設內禁衛近西南北,相向爲異。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宮官就宮門外,分左右相向北上,右中護負印如式,侍從之官,〈佩劍司禦二、佩弓矢翊贊二。
〉詣閤奉迎。
左中護詣閤外跪,贊請內嚴。
鼓三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
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具朝服出,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司尊提擧備酒金爵,司饔提擧備饌卓以俟。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左右,次承旨分入左右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殿庭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拜位,〈詹事左中護衛率等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升自西階,〈詹事以下止於階下,左中護從升,王世子每行事,皆贊相。
〉就席西南向立,司尊提擧取爵酌酒,進詣王世子西南東向立,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升席南向跪搢笏,提擧以爵授王世子,王世子受爵。
司饔提擧薦饌卓於席前,王世子祭酒興,降席西南向跪啐酒,以爵授司尊,提擧跪受虛爵退,王世子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司饔提擧徹饌卓。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進當座前東向跪,殿下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帥以嚴。
」王世子曰:「臣某謹奉敎旨。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降自西階,由東門出。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親迎 ◎親迎 前一日,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嬪氏大門外道東,南向;設宮官次於王世子次東南,西向北上。
其日晡前三刻,司僕少尹進輦於光化門外近東;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王世子旣受命,出勤政門外,右中護負印前導,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王世子出光化門外,跪贊請乘輦,王世子乘輦小駐,〈宮門。
出光化門,改具公服。
〉侍從官及宮官,皆乘馬。
輦動,執燭者前行,侍衛如式。
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官,常服以從,遂適嬪氏家。
輦至大門外,左中護進當輦前跪,贊請降輦,王世子降輦入次。
初,輦將至,主人告于祠堂訖,〈禮如納采儀,唯祝辭雲:「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將以今日歸于儲宮,不勝感愴。
」〉醴女于房中。
〈嬪具命服加首飾,父在東母在西相向坐。
設嬪席於母之東北南向。
傅姆導嬪出,立於席西南向,贊者取盞斟酒,詣嬪席前立,嬪四拜,升席跪受盞。
贊者薦饌卓於席前,嬪祭酒興,降席西南向跪,酒以盞授贊者,又四拜,贊者進徹饌卓。
〉贊者設奠雁位於堂中,北向。
主人公服出大門之內東向立,儐者公服立於主人之右北向,主婦具禮衣出,立於堂之西,東向。
左中護前跪贊請就位,王世子出次,立於門東西向,侍衛如常。
儐者進受命,出門西東向立曰:「敢請事。
」左中護承傳進跪白,王世子曰:「以玆初昏,奉敎承命。
」左中護俯伏興,傳於嬪者入告,主人曰:「某固敬具以須。
」儐者出傳於左中護,白如初。
儐者引主人出迎於門外之西,東向再拜,左中護前跪,贊請答拜,王世子答再拜,主人揖讓,先入門而左。
〈內門及階,亦揖讓,王世子皆報揖。
〉掌畜者以雁授左中護,東向跪奉授王世子,旣執雁,〈左首及交絡如納采。
〉從入門而右,侍從者量入。
〈止于中門。
〉主人升自西階,進立于堂之東,西向;王世子升自東階;傅姆導嬪出房,立於姆之東北,南向。
王世子就位,北向跪奠雁,俯伏興再拜,主人不答拜。
王世子出降,主人不降送。
司僕少尹進輦於內門外,傅姆導嬪,司閨前引,出於母左,傅姆在左,保母在右。
〈執燭及侍從如式。
〉父少進西向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筓。
」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
」母戒於西階上,施衿結帨,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
」庶母及門內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曰:「敬恭聽宗父母之言,夙夜無愆,視諸衿鞶。
」嬪旣出內門至輦後,王世子擧簾以俟,姆辭曰:「未敎,不足與爲禮。
」嬪乘輦,姆加景。
〈景之制,蓋如明衣,加之以爲行道禦塵,令衣鮮明也。
〉王世子出大門,乘輦還宮,侍衛如來儀。
嬪仗次於後。
主人使其屬送嬪,以儐從。
同牢 ◎同牢 其日,內侍之屬,設嬪次於東宮中門內之西,南向,鋪褥席。
將夕,司閨帥其屬,設王世子幃幄於室內,鋪地席重茵,又鋪褥席二,皆有衾枕,北趾施屛障;設同牢褥席於室內,王世子席在東西向,嬪席在西東向;設拜席於座之南。
初昏,掌食設酒卓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卺於其上。
王世子輦至光化門外小駐,侍從官及宮官皆下馬。
左中護進當輦前跪,贊請降輦,王世子降輦,左中護前引,由中門入至中宮門外,宮官以下及仗衛,皆退如常。
王世子入俟於閤外之東西向,嬪至宮門,〈仗衛停於門外。
〉侍從如常。
入至中門外,司則進當輦前跪,贊請降輦,宮人前後執燭如常。
嬪降輦入次整飾訖,司閨引嬪詣閤外之西,東向立,王世子揖嬪入閤,司閨引嬪從入。
王世子由中階升,司閨引嬪從升,執燭者陳於東西階間。
王世子揖嬪入室,卽席西向立,嬪卽席東向立。
司則前跪,贊請再拜,嬪再拜,王世子答再拜,揖嬪就座。
司饌帥其屬,擧饌卓入,設於王世子及嬪座前。
司饌二人詣酒卓取盞酌酒,一人跪進于王世子,一人跪進于嬪,王世子及嬪俱受盞祭酒飮訖,司則二人進受虛盞,復於卓。
司饌俱進湯食訖,司饌又俱取盞再酳,王世子及嬪俱受盞飮訖,司則俱進受虛盞,復於卓。
司饌俱進湯食訖,三酳用卺如再酳禮。
司則當中北向跪,白禮畢興,還侍位。
司饌帥其屬,徹饌卓。
司則進跪贊請興,王世子及嬪俱興。
王世子入東房釋朝服,具常服。
司閨引嬪入幃幄,釋命服,王世子入幃幄。
嬪從者餕王世子之饌,王世子從者餕嬪之饌。
嬪朝見 ◎嬪朝見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禦座於內殿東壁,西向;王妃座於西壁,東向;設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卽親迎之明日。
〉典贊設嬪拜位於東西階下,俱北向;設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典贊在南差退。
仁順府帥其屬,陳嬪儀仗如常;司僕少尹進輦於閤外。
司則跪贊請內嚴,少頃白外辦,嬪具命服加首飾,司閨前引以出,司則跪贊請乘輦,嬪乘
〉四拜。
〈樂止。
〉司賓引王世子嬪,由西門入詣酒亭東,北向立,尙食酌酒第二盞,授王世子嬪,王世子嬪受盞,詣座前跪,典贊唱跪,外命婦皆跪,王世子嬪以盞授尙食,尙食傳奉,置于座前。
王世子嬪俯伏興,出就拜位北向跪,典言由西門入,進當座前俯伏跪,代緻詞雲:「王世子嬪妾某氏,三元首祚,〈冬至則雲天正長至。
〉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壽。
」俯伏興還本位。
王妃擧盞,〈樂作。
〉尙食進受虛盞,復於酒亭。
〈樂止。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王世子嬪外命婦俯伏興〈樂作。
〉四拜。
〈樂止。
〉典贊唱就位,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就席後立,尙食進案,樂作,奉案至座前,樂止。
尙儀進花,樂作,進訖樂止。
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皆坐。
司膳供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卓散花,女執事設外命婦卓散花。
尙食進湯,〈樂作。
〉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起立,進訖皆坐。
〈凡進盞進湯,皆起立,進訖皆坐。
〉司膳供內命婦及王世子嬪湯,女執事設外命婦湯,食畢樂止。
尙食進第三盞,〈樂作。
〉司膳供內命婦及王世子嬪酒,女執事行外命婦酒,擧訖樂止。
次進湯進酒,竝如前儀。
酒行九徧,〈王妃若入便次,則內命婦降立東中階,王世子嬪降立西中階,外命婦降立西階下,王妃出陞座,俱還就位。
〉尙食進大膳,〈樂作。
〉司膳供內命婦及王世子嬪膳,女執事設外命婦膳,〈樂止。
〉尙食進徹案,司膳徹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卓,女執事徹外命婦卓。
典贊唱可起,司賓分引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降立殿庭拜位,〈排位如殿階上拜位。
〉典贊唱四拜,〈樂作。
〉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四拜。
〈樂止。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
〈樂作。
〉王妃降座,侍衛如常儀,還內樂止。
司賓分引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以次出。
中宮正至王世子朝賀儀誕辰賀附 ◎中宮正至王世子朝賀儀〈誕辰賀附。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如常儀。
典贊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典贊典言在南差退。
王世子朝賀殿下,禮訖,左中護引詣宮門外。
〈仗衛停於門外。
〉內侍承引至正殿閤外東廂,西向立,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六尙以下,各具禮服,司記奉寶,俱詣內閤伺候。
司贊司賓典贊典言先就位,尙儀跪外辦,王妃具瞿衣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
王妃陞座,爐煙升。
司記捧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司賓引王世子入就位,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王世子跪,典言代緻詞雲:「王世子臣某,玆遇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敬惟殿下,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旨,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稱有旨,典贊唱跪,王世子跪,尙儀宣敎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王世子同之。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司賓引王世子至閤,內侍承引以出,左中護引王世子還宮如來儀。
王世子旣出,王世子嬪入朝賀,如別儀。
誕辰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殿下誕辰,敬祝千千歲壽。
」不傳旨爲異。
中宮正至王世子嬪朝賀儀誕辰賀附 ◎中宮正至王世子嬪朝賀儀〈誕辰賀附。
〉王世子朝賀王妃禮訖,典贊設嬪位於殿庭道東,北向。
司閨引嬪詣正殿閤外西廂東向立,司賓引嬪入就位,〈司則司閨從入,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四拜,〈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嬪四拜。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嬪跪,典言代緻詞雲:「王世子嬪妾某氏,玆遇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敬惟殿下,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旨,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稱有旨,典贊唱跪,嬪跪,尙儀宣旨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嬪同之。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司賓引嬪出。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嬪還宮如來儀。
嬪旣出,宗親及文武百官朝賀,如別儀。
誕辰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殿下誕辰,敬祝千千歲壽。
」不傳旨爲異。
中宮正至百官朝賀儀誕辰賀附 ◎中宮正至百官朝賀儀〈誕辰賀附。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如常儀。
典儀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正門外,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典儀代緻詞官位於文官東北,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武官西北,東向,俱北上;設同判內侍位於百官之北,南向。
奉禮郞設宗親及百官門外位於宮門外如常。
禮曹正郞設禮物函於百官之北。
〈有案。
〉宗親及百官具朝服,依時刻皆就門外位。
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六尙以下,各具禮服。
司記奉寶,俱詣內閤伺候。
典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入就位。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王妃陞座,爐煙升。
司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內侍謁者引同判內侍出就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代緻詞官詣同判內侍前北向跪,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代緻詞官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玆遇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敬惟王妃殿下,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退復位。
判濟用奉禮物函,進議政東北西向跪,議政受函,以授內侍,謁者奉進,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同判內侍傳告典言,典言入啓,承旨以宣,同判內侍出復位,稱有旨,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同判內侍宣旨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卿等同之。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同判內侍乃入。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王妃降座,尙宮前導以入,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誕日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王妃殿下誕辰,敬祝千千歲壽。
」不傳旨爲異。
王世子正至百官賀儀生辰賀附 ◎王世子正至百官賀儀〈生辰賀附。
〉前一日,仁順府設王世子座於資善堂東壁,西向。
其日,設拜位於座前。
〈設席。
〉掌儀設文官二品以上拜位於堂內在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拜位於堂內在北,〈設席。
〉俱每等異位重行,東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三品以下拜位於庭中,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
〉設掌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奉禮郞設門外位於宮門外,文東武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其日,王世子朝賀訖還宮。
宮官各俱公服,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宗親及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依時刻就門外位。
侍從之官,〈佩劍司禦二、佩弓矢翊贊二。
〉具器服,詣閤奉迎。
左中護詣閤外跪,贊請內嚴。
小頃,白外備,王世子具公服出卽座,侍衛如常。
〈司禦二人分立左右,翊贊二人分立座後。
〉宮官及執事官〈宮官如書筵詹事院翊衛司仁順府官之類,執事官如掌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由西門入庭分東西,〈書筵詹事院仁順府及執事官在東,翊衛司在西。
〉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再拜訖,各就位。
〈詹事輔德以下分入堂內左右侍坐,翊衛以下分立庭之東西。
若叔伯師傅貳師來賀,則唯左中護入侍,餘皆仍立於庭之東西,執事官各就位。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西門先入就位,次引二品以上入。
左中護前跪贊請興,王世子興,立於座前,〈若有伯叔師傅貳師,則王世子降立於東階下,伯叔師傅貳師至階,王世子升立於座前。
〉左中護俯伏興還侍位。
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西階升就位,通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再拜〈頓首。
〉興平身,王世子答再拜〈控首。
若有伯叔師傅貳師,則頓首。
〉訖。
代緻詞官升自西階,進當座前東向跪賀稱:「某官某等,玆遇三陽開泰,萬物鹹新,〈冬至則雲:」律應黃鍾,日當長至。
「〉伏惟王世子邸下,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再拜興平身,王世子答再拜。
左中護前承旨少退,西向立,傳旨曰:「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同臻嘉慶。
」傳訖,還侍位。
通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再拜興平身,王世子答再拜,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出。
〈若有伯叔師傅貳師,則王世子降立於東階下。
〉左中護前跪,贊請卽座,王世子卽座,左中護白禮畢,俯伏興還侍位。
王世子降座還內,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三品以下出,次輔德及詹事以下出。
生辰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邸下生辰,敬祝千歲壽。
」不傳旨爲異。
正至誕日使臣及外官遙賀儀 ◎正至誕日使臣及外官遙賀儀 其日未明,設殿牌於正廳當中,南向;設香卓於其前;陳儀仗於庭之東西。
衆官具朝服入庭,使臣在東,〈無朝服使臣常服。
〉外官在西,相對爲首,異位重行,北向鞠躬四拜興平身。
〈凡拜興跪,皆執事者唱。
拜興時奏樂。
後倣此。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上香,衆官俯伏興平身跪,執事者唱三叩頭,衆官三叩頭。
執事者唱千歲,衆官拱手加額曰:「千歲。
」唱千歲,曰:「千歲。
」唱千千歲,曰:「千千歲。
」衆官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禮畢以次出。
朔望王世子朝賀儀 ◎朔望王世子朝賀儀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階上典儀位於東階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宮官依時刻集到,各具其服。
〈文官朝服,武官器服,應從入殿庭者朝服。
〉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宮官就門外,分左右,相向北上。
右中護負印如式,侍從之官,〈司禦二人佩劍,翊贊二人佩弓矢。
〉俱詣閤奉迎。
左中護詣閤外跪,贊請內嚴。
鼓二嚴,左中護跪白外備,王世子具朝服出,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由西閤入庭,重行北向東上,四拜而出。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次西向立。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捧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
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
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詹事左中護衛率等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王世子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通贊唱跪,王世子跪,代緻詞官緻詞雲:「王世子臣某,玆遇孟春十五良辰,〈朔日則雲首日良辰,他月同。
〉恭惟殿下茂膺時祉。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副知通禮引出。
王世子旣出,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入就位,朝賀如別儀。
朔望百官朝儀 ◎朔望百官朝儀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若諸方客使來朝,則設位如正至朝儀。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
又通贊奉禮郞位。
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
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若客使來朝,則就次如正至朝儀。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
〈若客使來朝,則就弘禮門外,如正至朝儀。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由西閤入庭,重行北向,四拜而出。
典樂率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而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待王世子朝出訖引入,若客使來朝,則奉禮郞引就位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律。
〉宗親及百官鞠躬〈客使同,下倣此。
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進當座前俯伏跪,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代緻詞官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玆遇孟春十五良辰,〈朔日則雲首日良辰,他月同。
〉恭惟主上殿下茂膺時祉。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還思政殿。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若客使來朝,則奉禮郞先引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
賀祥瑞儀 ◎賀祥瑞儀〈凡有大慶祥瑞、出師勝捷,皆賀。
〉前一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宣箋官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先就使;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
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
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代緻詞官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
」〈緻辭,臨時隨事撰述。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通贊唱跪搢笏三叩頭,宗親及百官跪搢笏三叩頭。
通贊唱山呼,宗親及百官拱手加額曰:「千歲。
」唱山呼,曰:「千歲。
」唱再山呼,曰:「千千歲。
」〈凡呼千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
〉通贊唱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出笏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還思政殿。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五日朝參儀 ◎五日朝參儀〈每月初五十一二十一二十五日。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門正中,南向;設香案二於階上左右。
典樂署典樂陳樂於弘禮門內北向,〈鼓吹樂。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典樂位於協律郞之南,差退。
其日,判司僕陳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庭之東西。
〈六匹在東,六匹在西,相向。
〉典儀設文官二品以上位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位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位於正一品之前。
諸方客使來朝,則設位如正至朝儀。
若日本琉球等國使者來朝,則使副當從二品班。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判通禮典儀位於文官東北,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
又通贊奉禮郞位於武官西北,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於朝堂前,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上儀,若客使來朝,則設次於東西朝堂近南。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中道及庭之東西、弘禮門內外;設內禁衛於庭之東西;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及甲士於內禁衛之後;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弘禮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以常服,俱集朝堂。
〈若客使來朝,則就次。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軍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諸護衛之官分列於禦座之後及階下東西,次承旨分詣階下,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東西;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客使來朝,則引就位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客使同。
〉〈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還本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還思政殿。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客使來朝,則奉禮郞先引出。
若日本琉球等國使,則行禮後引見如常。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常參儀 ◎常參儀 其日,掖庭署設禦座於思政殿北壁,南向;設香案於座前近東;設常參官拜位於殿庭,領議政以下在東,〈左右議政、左右贊成、左右參贊、吏曹判書、戶曹判書、禮曹判書、藝文館大提學、判漢城、藝文館提學、吏曹參判、戶曹參判、禮曹參判、仁壽府尹、慶昌府尹、仁順府尹、漢城府尹、大司憲、吏曹參議、戶曹參議、禮曹參議、集賢殿副提學、左右司諫、集賢殿直提學、知司諫、司憲執義、直集賢殿、議政府舍人、司憲掌令、集賢殿應敎校理檢詳官、吏曹正郞、戶曹正郞、禮曹正郞、左右獻納、司憲持平、集賢殿副校理修撰、吏曹佐部、戶曹佐郞、禮曹佐郞、左右正言、司憲監察、集賢殿副修撰、史官一。
〉府院君以下在西,〈領中樞、判敦寧、判中樞、兵曹判書、刑曹判書、工曹判書、知敦寧、中樞院使、知中樞、同知敦寧、兵曹參判、刑曹參判、工曹參判、同知中樞院副使、兵曹參議、刑曹參議、工曹參議、僉知敦寧、僉知中樞、知兵曹事、知刑曹事、兵曹正郞、刑曹正郞、工曹正郞、兵曹佐郞、刑曹佐郞、工曹佐郞、史官一,其舍人、正郞、佐郞、監察則當直人進參。
〉相對爲首,俱北向;〈二品以上分正從,各爲一行;三四品不,分正從,各爲一行;五六品,合爲一行,史官後行。
〉又設啓事官位於殿內,領議政以下,在東西向,〈吏曹判書、戶曹判書、禮曹判書、判漢城、大司憲。
若領議政判書等官有故,則次官入,從一品以下差退。
〉府院君以下,在西東向,俱北上。
〈領中樞、兵曹判書、刑曹判書、工曹判書。
若領中樞判書等官有故,則次官入,從一品以下差退。
〉若參議則吏戶禮曹參議與司諫以下,在前楹近東西上;兵刑工曹參議近西東上,俱北向;承旨於前楹當中,北向東上;史官於楹外東西,俱北向;設通贊二人位,一於東階下近東西向,一於西階下近西東向,其守閤及侍衛於殿階上下如常。
搥鼓三聲,應常參官,俱以常服,就東西閤外。
〈其二品以上有老病者,特旨除禮則不參。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出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承旨及通贊由西閤先入庭,重行北向東上再拜訖,各就位。
奉禮郞分引常參官,由東西閤入,〈奉禮郞引至閤而止。
〉各就位。
通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常參官鞠躬再拜興平身。
應啓事官〈若功臣及漢城府,每五日一次。
〉由東西階升,就位俯伏,〈凡出入殿內者,於戶內伏地。
〉史官隨之。
不啓事者,以次出,其繖扇及侍衛者亦出。
諸啓事官啓事畢,從下而出,殿下還內。
王世子與師傅賓客相見儀 ◎王世子與師傅賓客相見儀 其日,仁順府設王世子拜位於資善堂東壁,西向;〈設席。
〉設師傅貳師拜位於西壁;賓客拜位於師傅之南差退,俱東向北上。
〈設席,若貳師從一品,則與賓客同位。
下倣此。
〉宮官各具其服,〈文官公服,武官器服。
〉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師傅貳師及賓客俱集書堂,具公服。
左中護跪贊請內嚴,詹事及輔德以下入,立於庭之東西,重行相向;翊衛以下近南分東西,俱北上。
侍從之官〈佩劍司禦二人、佩弓矢翊贊二人之類。
〉詣閤奉迎,師傅貳師立於門西,賓客差退,俱東向北上。
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具公服以出,侍衛如常。
王世子降東階下西向立,〈若賓客特見,則王世子不降階,立於位以俟。
〉師傅貳師及賓客入詣西階下。
師傅貳師先升,〈賓客待王世子升,乃升。
〉王世子後升。
師傅貳師就位,〈賓客待王世子就位,乃就位。
〉王世子就位,頓首再拜,師傅貳師頓首答再拜。
〈賓客從再拜,若賓客特見,則賓客先拜,王世子控首答拜。
〉訖,師傅貳師及賓客降階,王世子降立東階下,師傅貳師及賓客出門。
左中護前跪白禮畢,俯伏興還侍位,王世子入內,侍衛如來儀。
詹事及輔德以下乃出。
書筵進講儀 ◎書筵進講儀 其日,仁順府設王世子座於資善堂東壁,西向;〈交椅。
〉師傅貳師座於西壁;〈交椅。
〉賓客座於師傅之南差退,俱東向北上;〈若貳師從一品,則與賓客一行。
下倣此。
〉輔德以下座於前楹間,北向東上。
師傅以下常服,具集書堂。
左中護詣閤外跪白外辦,王世子常服卽座。
輔德以下入庭,異位重行,北向東上再拜訖,分東西相向立。
師傅貳師立於宮門西,賓客差退,俱東向。
王世子降東階下西向立,〈若無師傅貳師,則王世子不降階,立於座前以竢。
〉師傅貳師及賓客入詣西階下。
師傅貳師先升,〈賓客待王世子升,乃升。
〉王世子後升。
師傅貳師就座前東向立,〈賓客待王世子就座前西向立,乃就座前立,竝設席。
〉王世子就座前西向立,〈設席。
〉頓首再拜,師傅貳師頓首答再拜。
〈賓客從再拜,若無師傅貳師,則賓客先拜,王世子控首答拜。
〉師傅貳師就座,〈賓客待王世子就座,乃就座。
〉王世子就座。
仁順府置書案於王世子座前,輔德以下升就座,翊衛以下升立月臺東西。
〈講畢,降復庭下位。
〉王世子講前日所受,師傅進講如式。
講畢,輔德以下先降侍立如初,師傅貳師及賓客降階,王世子降立東階下。
師傅貳師及賓客出門,王世子入內,輔德以下乃出。
使臣及外官拜箋儀 ◎使臣及外官拜箋儀 其日未明,設殿牌於正廳當中,南向;設箋案於殿牌之前;香卓於其南;陳儀仗於庭之東西;設靑屋龍亭於中門內;執事者以箋置于案。
衆官具朝服入庭,使臣在東,外官在西,相對爲首,異位重行,北向鞠躬四拜興平身跪,〈凡拜興跪,皆執事者唱。
拜興時,奏樂。
後倣此。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上香。
班首由西階升詣箋案前跪,執事者取箋跪授班首,班首受箋,以授進箋官,進箋官跪受,復置於案,班首俯伏興降復位。
在位者俯伏興,衆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禮畢,進箋官捧箋出,衆官回班鞠躬,過則平身。
進箋官至中門,以箋置於龍亭中,儀仗鼓樂前導,進箋官在龍亭後,衆官送至郊。
〈若拜陳慰箋,則無儀仗及奏樂。
〉 使臣及外官受上賜宣勞儀 ◎使臣及外官受上賜宣勞儀 其日,設宣醞案於正廳近北,南向。
應受賜者及外官以常服備儀仗,出于郊。
來使將至,應受使者及外官異位鞠躬,迎於道左。
來使至下馬,執事者以宣醞舁擔,〈有賜物則亦令舁擔。
〉應受賜者以下平身,金鼓儀仗在舁擔前,應受賜者以下前導,外官先行,待來使上馬訖,皆上馬。
至客舍門外,應受賜者以下立于道左鞠躬,舁擔過則平身。
來使隨舁擔由中門入至廳,以宣醞置于案,〈有賜物則賜物案在左,宣醞案在右。
〉少退西向立。
應受賜者以下由西門入庭,使臣在東,外官在西北向立。
來使稱有敎,應受賜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凡拜興跪俯伏,皆執事者唱。
〉應受賜者由西階升詣案前北向跪,來使西向傳敎雲雲,應受賜者俯伏興。
〈有賜物則使臣以賜物立授受,賜者跪受以授從者,俯伏興。
〉來使在東,受賜者在西,俱位後立。
外官乃出,工執琴瑟,升坐於前楹外,奏樂如常。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設饌卓及盞斟酒,受賜者於位前俯伏跪執盞,來使亦於位前俯伏跪,先擧俱飮訖,俯伏興各就位。
進湯行酒七周後,執事者收盞徹卓,受賜者降立於庭,來使復立於西向位,受賜者行稽首四拜禮出。
使臣及外官迎內香儀 ◎使臣及外官迎內香儀 其日,設殿牌於正廳當中,南向;設內香案於殿牌之前。
來使將至,諸使臣及外官以常服出客舍門外,異位鞠躬迎內香,過則平身。
來使至,隨內香由中門入,至廳以內香置于案,少退西向立。
諸使臣及外官由西門入庭,使臣在東,外官在西,相對爲首,異位重行,北向行稽首四拜禮出,〈凡拜興,皆執事者唱。
〉與來使行禮如常。
所過州郡祗送如迎儀。
若內香使臣過先到使臣所館門外,先到使臣出道左,鞠躬祗送。
使臣及外官迎敎書儀 ◎使臣及外官迎敎書儀 其日,設殿牌於正殿當中,南向;設敎書案於殿牌之前;香卓於其前。
勿論來使職秩高下,都觀察使以下大小使臣〈有敎書,使臣以所奉敎書,安於所館。
〉及外官竝朝服,〈無朝服使臣,常服。
〉備靑屋龍亭儀仗,出于郊。
〈自客舍至郊,限五裡。
〉來使將至,諸使臣及異位鞠躬迎於道左。
來使至下馬,以敎書置龍亭中,諸使臣及外官平身。
金鼓儀仗在龍亭前,外官前導,次諸使臣,〈待來使上馬訖,皆上馬。
〉來使在龍亭後。
上馬至客舍門外,諸使臣與外官立于道左鞠躬,龍亭過則平身。
來使隨龍亭由中門入,至廳以敎書置于案,少退西向立。
衆官由西門入庭,諸使臣在東,外官在西,相對爲首,異位重行北向。
來使少前南向立,稱有敎,衆官鞠躬四拜興平身跪。
〈凡拜興跪俯伏,皆執事者唱。
拜興時,奏樂。
後倣此。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上香,衆官俯伏興。
來使詣卓前,奉敎書立授宣敎人,宣敎人跪受,出就東階上西向立,以敎書授執事者,執事者二人跪受立展,衆官皆跪,宣敎人宣訖,奉敎書還入,跪置于卓,衆官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禮畢出,釋朝服,以常服,與來使行禮如常。
若敎書非布告,而止適一使臣一州鎭,則所過州郡,以常服迎於客舍門外,就庭中行稽首四拜祗送如迎儀。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一百三十二〉 納妃儀 ⊙納妃儀 擇日 ◎擇日 前期擇吉,告社稷宗廟,用牲幣行禮如常儀,祝文臨時撰。
納采 ◎納采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後倣此。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書案於寶案之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陳而不作。
後倣此。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設使者〈正使正一品,副使正二品,後倣此。
〉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案者〈參外。
後倣此。
〉位於使者之後東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設使者以下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禮曹正郞陳綵輿於勤政門外。
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於其南。
〈細仗在前,鼓吹次之。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書函置於案,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二人公服。
〉對擧敎書案從之。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妃,命卿等行納采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書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書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
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書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傳敎官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案者前行,使者以敎書函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
〈鼓吹,備而不作。
後放此。
〉次敎書輿,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改具公服,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妃氏第受納采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於妃氏大門外道東,南向;布幕於使者次之北。
其日大昕,使者至妃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凡賓主及行事者,皆公服。
後倣此。
〉敎書陳於幕外。
謁者〈參外。
後倣此。
〉引使者立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副使差退。
後倣此。
〉擧案者立於使者之南少退,掌畜者〈上林園官。
〉執雁〈用生雁,左首,以生色繒交之。
〉又在其南,俱西向。
主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儐者〈參外。
後倣此。
〉立於主人之右,北向。
受命出,立於門西東向曰:「敢請事。
」正使曰:「某奉敎納采。
」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女若如人,旣蒙敎訪,臣某不敢辭。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使者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案者及執雁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擧案者及執雁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
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擧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敎書,〈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敎書,稱有敎,主人跪,正使宣敎書訖,主人俯伏興四拜,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正使以敎書授主人,主人受敎書,退以授左右,仍北向跪。
執雁者以雁進副使前,副使取雁,〈執雁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雁,以授主人,主人受雁,退以授左右,北向立。
擧箋函者進立於主人之後少西,儐者取箋函,以授主人,主人受函進,跪授正使,正使以授副使,副使進受,以授擧案者,主人降復位四拜。
謁者引使者出,奉箋函者先行,主人退立於庭西鞠躬,箋函過則平身。
使者立於中門外之東西向,主人立於中門內之西東向,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禮畢。
」儐者入告,主人曰:「某公奉敎,至於某之室。
有先人之禮,請禮從者。
」儐者出告,正使曰:「某旣得將事,敢辭。
」儐者入告,主人曰:「先人之禮,敢告以請。
」儐者出告,正使曰:「某辭不得命,敢不從!」儐者入告,主人出迎,使者揖讓以入,〈箋函置於幕內。
後倣北。
〉至內門外堂,乃以酒饌禮之,奉帛以勞。
〈帛用土物,各不過二匹。
〉使者出大門外之東,西向立,主人出門西東向,四拜而送,入告于祠堂。
〈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者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香案於堂中,置茅沙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
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帨,升自東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帨,升自東階,啓櫃奉神主跪,各置櫃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
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
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
伏以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年漸長成,祗承敎訪,將入宮中,今日納采,不勝憾愴,謹以酒果,用申虔告謹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使者遂行,擧案者以箋函置於綵盥,先行至勤政殿庭道東北向立,傳敎官詣使者東北西向立,使者以下跪,正使復命曰:「奉敎納采禮畢。
」以箋函授傳敎官訖四拜。
傳敎官啓聞,使者退。
○敎文:〈用紙,答箋同。
〉「敎某官姓名。
王若曰:渾元資始,肇經人倫,爰及夫婦,以奉社稷宗廟,謀于卿相,鹹以爲宜,率由舊典。
今使某官某某官某以禮納采,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某年月日。
」 ○答文:「具官臣某,稽首稽首上言。
恭惟主上殿下嘉命訪昏陋族,備數采擇。
臣之女,〈若姊妹,則雲先臣某官之女。
〉未閑敎訓,衣履若如人。
恭承舊章,肅奉典敎,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奉箋以聞。
某年某月日,某官臣姓名謹上箋。
」納徵告期奉迎敎文答文式同。
納徵 ◎納徵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書案於寶案之南,束帛案在其南。
典樂署典樂展軒懸,設擧麾位典樂位。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及馬。
典儀設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內外位、執事官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半仗列軍士及陳綵輿鼓吹細仗,竝如納采儀。
〈唯綵輿二。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書函及束帛函,〈玄六纁四,用段子。
〉各置於案。
司僕陳乘馬於殿庭道東軒懸之北,北首東上。
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陳列及護衛官近侍入殿內,司禁分立殿階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傳敎官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書束帛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妃,命卿等行納徵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書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書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書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取束帛函授正使,如授敎書之儀訖,還侍衛。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書束帛案者前行,牽乘馬者從之。
使者以敎書束帛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書輿,次束帛輿,次乘馬,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改具公服,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妃氏第受納徵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及布幕如初。
其日大昕,使者至妃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敎書束帛陳於幕內,乘馬陳於幕南,北首東上。
謁者引使者立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擧敎書案者立於使者之南,擧束帛案者又在其南,俱西向;主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某奉敎納徵。
」儐者入告,主人曰:「奉敎賜臣以重禮,臣某祗奉典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敎書束帛案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擧敎書束帛案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牽乘馬者從入庭近南,北首東上。
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擧敎書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敎書〈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敎書,稱有敎,主人跪,正使宣敎書訖,主人俯伏興四拜,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正使以敎書授主人,主人受敎書退,以授左右,仍北向跪。
擧束帛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束帛,〈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授束帛,以授主人,主人受束帛退,以授左右,北向立,受馬者受之以東,牽馬者旣授馬而出。
擧箋函者進立於主人之後少西,儐者取箋函,以授主人,主人受箋函,進跪授正使,正使以授副使,副使進受,以授擧案者,主人降復位四拜。
謁者引使者出,奉箋函者先行。
主人退立於庭西鞠躬,箋函過則平身。
使者立於中門外之東西向,主人立於中門內之西東向,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禮畢。
」其儐使者及使者復命,竝如納采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納徵禮畢。
」〉○敎文:「王若曰:卿之女孝友恭儉,實維母儀,宜奉宗廟,永承天祚。
以玄纁乘馬,以章典禮,今使某官某某官某以禮納徵。
」 ○答文:「主上殿下嘉命使者某,重宣中敎,降昏卑陋,崇以上卿,寵以豐禮,恭承舊章,肅奉典敎。
」 告期 ◎告期 命使如納采儀。
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妃,命卿等行告期禮。
」 ○妃氏第受告期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以下至出請事如納采儀,正使曰:「敎使某告期。
」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謹奉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使者以下至禮畢儐使者及使者復命,竝如納采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告期禮畢。
」〉○敎文:「王若曰:謀于卿相,稽于蔔筮,罔有不臧。
吉日惟某月某甲子可迎,率遵典禮,今使某官某某官某以禮告期。
」 ○答文:「主上殿下嘉命使者某,重宣中敎,以某月某甲子吉日告期,臣恭承舊章,肅奉典敎。
」 冊妃 ◎冊妃 ○冊妃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寶案各一於寶案之南;〈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寶案又次之。
〉命服案於殿庭道東近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設擧麾位、典樂位。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及馬。
典儀設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內外位、執事官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列軍士及陳綵輿鼓吹細仗,竝如納徵。
〈唯綵輿四。
〉兵曹又設妃輦及儀仗於綵輿之北。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命函冊函寶綬及命服函,各置於案。
諸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率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陳列及護衛官近侍入殿內,司禁分立於殿階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寶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冊某氏爲王妃,命卿等展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命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命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命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取冊函寶綬授正使,竝如授敎命之儀訖,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命冊寶命服案者前行。
使者敎命冊函寶綬及命服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命輿,次冊輿,次寶輿,次命服輿,次輦,次儀仗,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陒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妃受冊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及布幕如初,設尙宮以下次於內門外之東,西向。
其日,奉禮郞設使者位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擧敎命冊寶案者在南差退,俱西向;主人位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又拜位於門南,北向;設使者以下及主人位於中門外,亦如之;〈唯不設拜位。
〉設同判內侍位於中門外主人之南;擧敎命冊寶奉儀仗內侍,在南差退,俱東向。
內侍先置案三於內門外近限;主人設妃受冊位於堂庭中北向。
使者至妃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凡賓主及行事者皆朝服,內侍常服。
〉六尙以下,先詣入次。
敎命冊寶陳於幕內;〈其命服,使者授同判內侍先進。
〉司僕寺尹進輦於幕南;慶昌府帥其屬,陳妃儀仗於輦前左右;六尙以下入內門序立,北向東上。
謁者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主人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門西東向曰:「敢請事。
」正使曰:「某奉敎,授王妃備物典冊。
」儐者入告,遂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
少頃,就拜位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敎命冊寶案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至中門外各就位。
擧敎命冊寶案者以次進副使前,副使取敎命冊函寶綬,〈擧案者皆退。
〉進授正使訖,退復位。
同判內侍進正使前東向跪,正使以敎命冊函寶綬,跪授同判內侍,同判內侍捧詣內門外,〈內侍助擧。
〉跪置於案,俯伏興退。
又內侍捧儀仗,詣內門外北向立,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傅姆贊出,尙宮導妃降自西階,就受冊位。
尙宮跪取敎命冊函,〈女官助擧。
〉尙服跪取寶綬,俱興,進立王妃之右,西向。
尙寢帥其屬,傳捧儀仗,陳於敎命冊寶之後,俱北上,諸應侍衛者侍衛如式。
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
尙宮稱有敎,尙儀俯伏跪啓請跪,王妃跪,尙宮開函宣冊〈臨時設案。
〉訖,以冊還置於函。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
尙宮奉敎命及冊函西向跪,以次授王妃,王妃跪受,以授典言。
〈女官助擧。
〉尙服奉寶綬西向跪授王妃,王妃受,以授司記。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訖。
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堂上北壁,南向;設敎命冊寶案於座前近東,北上。
尙儀俯伏跪,啓請陞座,尙宮導王妃升自中階陞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典言司記置敎命冊寶於案,內侍陳儀仗於庭之東西,典贊就東階下西向立,六尙以下,俱降立於庭,重行北向東上。
典贊唱四拜,六尙以下四拜訖,諸應侍衛者,俱還侍位。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王妃降座,尙宮導引入內。
慶昌府承旨放仗,其儐使者及使者復命,如告期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授王妃備物典冊禮畢。
」〉 命使奉迎 ◎命使奉迎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於妃氏大門外道東,南向;布幕於使者次之北;宮人次於內門外之東,西向。
其日,尙寢帥其屬,設禦座於所禦殿北壁,南向;設敎書案於座前近東。
典儀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東西朝堂前,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設典儀位於勤政殿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設使者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敎書案者位於其後,東上。
晡前三刻,兵曹勒諸衛,列軍士於內外門及庭之東西;禮曹正郞陳綵輿於勤政門外;典樂署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於其南。
又奉禮郞設使者位於妃氏大門外之東,西向,擧案者執雁者在南差退;典儀位於使者東南,通贊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設通判內侍位於大門外之西,東向。
尙寢帥其屬,設王妃拜位於堂中,北向。
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晡後,典儀通贊奉禮郞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出就位。
晡後三刻,判通禮詣思政殿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出陞座,宮人侍衛如常儀。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入就位。
傳敎官詣思政殿閤外俯伏跪,啓命使奉迎王妃,判內侍入啓,奉敎書函出,內侍二人對擧案從之。
至閤外,判內侍以敎書函授傳敎官,傳敎官進跪受,內直別監〈二人公服。
〉傳擧敎書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置於案,俯伏興,由勤政殿東邊,降自東階,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從之,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命卿等,奉迎王妃。
」宣訖,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書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書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書於案,俯伏興。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案者前行,使者以敎書函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書輿,次使者以下隨行,出光化門外,乘馬而行,宗親及文武百官以次隨行。
至妃氏大門外,使者下馬,掌次者迎入次,宮人先詣入次,敎書陳於幕內。
慶昌府帥其屬,陳儀仗於大門外,司僕寺尹進輦於內門外,六尙以下入內門序立,北向東上。
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王妃具翟衣加首飾。
宗親及百官奉迎者,皆陪立於大門外,文東武西北上。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主人具朝服出,立於內門外堂前西階下東向立,儐者具朝服,受命出請事,正使曰:「某奉敎,以今吉辰,率職奉迎。
」儐者入告,主人曰:「臣謹奉典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奉禮郞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案者及執雁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至內門外堂,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擧案者及執雁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
擧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敎書,〈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敎書,稱有敎,主人跪,正使宣敎書訖,主人俯伏興四拜訖,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正使以敎書授主人,主人受敎書退,以授左右,仍北向跪。
執雁者以雁進副使,副使取雁,〈執雁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雁,以授主人,主人受雁退,以授左右,北向立。
擧箋函者進立於主人之後少西,儐者取箋函,以授主人,主人受函,進,跪授正使,正使以授副使,副使進受,以授擧案者。
主人降復位四拜。
奉禮郞引使者出,奉箋函者先行,主人退立於庭西鞠躬,箋函過則平身,使者出復門外位。
王妃將出,主婦具禮衣出,立於堂之西東向。
傅姆導王妃,尙宮前引出房,立於姆之東北向,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同判內侍進正使前跪,正使曰:「令月吉日,某等承敎,率職奉迎。
」〈同判內侍旣入,使者以下乃退。
〉同判內侍傳告典言,典言入啓,尙宮導王妃出就拜位,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訖,主人升自東階,進西向戒之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
」主人退立於東階上西向。
母戒於西階上,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命。
」訖,內侍奉輿以進,王妃乘輿以降,尙宮前導,六尙以下侍衛如常。
王妃乘輦,姆加景,宮人侍從及內侍導從儀仗前導如常。
迎使及宗親百官皆退,隨使立,輦出大門外,以次乘馬侍從如常。
使者奉箋函復命,如納采儀。
○敎文:「王若曰:令月吉日,率由典禮,今使某官某某官某禮迎。
」 ○答文:「主上殿下嘉命使者某,重宣中敎,備禮以迎。
猥承大禮,憂懼戰悸,恭承舊章,肅奉典敎。
」 同牢 ◎同牢 其日,內侍之屬,設王妃大次於殿下所禦殿閤外之西,南向;鋪褥席如常。
將夕,尙寢帥其屬,設禦幄於所禦殿室內,鋪地席重茵,又鋪褥席二,皆有衾枕,北趾施屛障。
初昏,尙食設酒亭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巹於其上。
王妃輦入光化門,侍從如常。
至思政殿門外,〈儀仗停於門內。
〉尙寢帥奉繖扇者,典燈帥執燭者,俱布列前後。
至大次前,尙儀俯伏跪,啓請降輦,王妃降輦,尙宮導王妃入次嚴整訖,尙宮導王妃詣閤外之西東向立。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請降座禮迎,殿下降座,尙宮前導詣閤內之東西向,揖妃以入。
尙寢設褥席於室內,殿下褥席在東西向,王妃褥席在西東向。
殿下導妃由中階升,尙宮導王妃從陞,執燭者陳於東西階間。
殿下揖妃入室,卽席西向,王妃卽席東向,皆坐。
尙食率其屬,擧饌案入,設於殿下及王妃座前。
尙食二人詣酒亭,取盞酌酒,一人跪進于殿下,一人跪進于王妃,殿下及王妃俱受盞祭酒飮訖,尙儀二人進受虛盞,復於亭。
尙食俱進湯食訖,尙食又俱取盞再酳,殿下及王妃俱受盞飮訖,尙儀俱進受虛盞,復於亭。
尙食俱進湯食訖,三酳用巹,如再酳禮。
尙儀當中北向俯伏跪啓禮畢,興還侍位。
尙食帥其屬,徹饌案。
尙儀進俯伏跪啓請興,殿下及王妃俱興,尙宮導殿下入東房,釋冕服禦常服。
又尙宮導王妃入幄,釋翟衣;尙宮導殿下入幄。
王妃從者,餕殿下之饌;殿下從者,餕王妃之饌。
王妃朝王大妃 ◎王妃朝王大妃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大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內侍府陳王妃次於殿中門內之西,南向。
其日,〈卽親迎之明日。
〉典贊設王妃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慶昌府帥其屬,陳王妃儀仗於宮門外如常;司僕寺尹進輦於閤外。
尙儀俯伏跪,啓請王妃中嚴,六尙以下具禮服,俱詣內閤伺候。
尙儀俯伏跪,啓王妃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前導,降自中階以出。
尙儀俯伏跪,啓請乘輦,王妃乘輦,繖扇侍衛如常儀。
至王大妃正殿中門外,尙儀俯伏跪,啓請降輦,王妃降輦,尙宮導王妃入次,〈仗衛停於門外。
〉繖扇侍衛如常儀。
初,王妃將至,尙儀俯伏跪,啓請王大妃中嚴,尙食備酒金盞及饌案以俟。
王妃旣出次,至正殿閤外西廂東向立。
尙儀俯伏跪,啓請王大妃外辦,王大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尙宮導王妃入,升自西階就位,〈繖扇停於閤外,侍從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尙食奉腶脩盤,前行,立於王妃之右西向,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
尙宮導王妃進當座前北向立,尙食以腶脩盤跪進,王妃奉腶脩盤,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王大妃撫之,尙食進徹以東,尙宮導王妃退復位。
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訖。
司設設王妃席於王大妃座西近北,南向,尙宮導王妃就席西南向,尙食取盞酌酒,進詣王妃席前北向立,王妃進北向立,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訖,尙儀俯伏跪啓請升席,王妃升席南向跪,尙食跪以盞授王妃,王妃受盞。
尙食跪薦饌案於席前,王妃祭酒興,降席北向跪,啐酒,以盞授尙食,尙食跪受虛盞退。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
尙食徹饌案,尙宮導王妃降自西階出。
尙儀進當王大妃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
王大妃降座還內,王妃還宮如來儀。
王妃受百官賀 ◎王妃受百官賀 其禮如正至賀儀,唯緻詞雲:「具官臣某等,敬惟王妃殿下徽猷昭備,至德應期,凡厥臣庶不勝慶躍。
」 殿下會百官 ◎殿下會百官 其禮如正至會儀,唯樂備而不作。
上壽詞雲:「具官臣某等,王妃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克昌萬葉,明嗣徽音,凡厥臣庶,載懷鳧藻。
臣等不勝慶忭,謹上千千歲壽。
」 王妃受外命婦朝會 ◎王妃受外命婦朝會 其禮如正至朝會儀,唯緻詞雲:「妾某姓等,敬惟殿下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凡厥臣妾,不勝慶忭,會詞惟謹,上千千歲壽。
」 冊妃儀 ◎冊妃儀 前期,擇吉告社稷宗廟,用牲幣行禮,如常儀。
祝文,臨時撰。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寶案各一於寶案之南;〈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寶案又次之。
〉命服案於殿庭道東近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
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設使者〈正使正一品,副使正二品。
〉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案者〈參外。
〉於使者之後,東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設使者以下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禮曹正郞陳綵輿四於勤政門外;兵曹陳妃輦及儀仗於綵輿之北;典樂署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於綵輿之南。
〈細仗在前,鼓吹次之。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命函冊函寶綬及命服函,各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捧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跪,啓請中嚴。
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寶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冊某氏爲王妃,命卿等展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別監以敎命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命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命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傳敎官取冊函寶綬授正使,竝如授敎命之儀訖,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命冊寶命服案者前行。
使者以敎命冊函寶綬及命服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命輿,次冊輿,次寶輿,次命服輿,次輦次儀仗,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還思政殿。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妃受冊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於宮門外道東,西向;布幕於使者次之北,西向。
內侍府設外命婦次於正殿門外,東向。
〈公主以下在北,府夫人以下在南。
〉其日,典儀設使者位於宮門外之東,西向北上;〈副使差退。
〉擧敎命冊寶案者在南差退,俱西向;設同判內侍位於使者之西,東向;擧敎命冊寶捧儀仗內侍在南差退,內侍謁者又在其南,俱東向。
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受冊位於殿庭階間,北向;典贊設內命婦陪列位於殿庭道東近東,俱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又設內命婦拜位於殿庭道東,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外命婦拜位於殿庭東西近南,〈公主以下在東,府夫人以下在西。
〉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典贊典言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
內侍府設外命婦門外位於次前,〈公主以下在北,府夫人以下在南。
〉俱每等異位重行,東向北上。
內侍先置案三於正殿閤外近限。
外命婦依時刻俱集次,各具禮服。
尙儀跪啓請中嚴,使者至宮門外,掌次者迎入次,敎命冊函寶綬陳於幕內,〈其命服使者授同判內侍先進。
〉司僕寺尹進輦於幕南。
慶昌府帥其屬,陳妃儀仗於輦前左右。
司贊司賓典贊典言先就位,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
內侍謁者引同判內侍出,詣使者前東向跪,正使跪稱:「具官臣某奉敎,授王妃備物典冊。
」宣訖,俯伏興。
同判內侍傳告典言,典言入啓,同判內侍還本位。
擧敎命冊寶案者以次進副使前,副使取敎命冊函寶綬,〈擧案者皆退。
〉進授正使訖,退復位。
同判內侍進正使前東向跪,正使以敎命冊函寶綬跪授同判內侍,同判內侍捧詣正殿閤外〈內侍助擧。
〉跪,置於案,俯伏興退。
又內侍捧儀仗詣閤外北向立,內命婦俱以禮服就閤外東廂西向立,司賓引就陪列位,外命婦出次就門外位。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導出,降自東階,就受冊位,侍衛如常儀。
尙宮跪取敎命冊函,〈女官助擧。
〉尙服跪取寶綬俱興,進立於王妃之右西向。
尙寢帥其屬,傳捧儀仗於敎命冊寶之後,俱北上。
尙儀俯伏跪,啓請四拜,王妃四拜。
尙宮稱有敎,尙儀俯伏跪啓請跪,王妃跪,尙宮開函宣冊〈臨時設案。
〉訖,以冊還置於函。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
尙宮奉敎命及冊函西向跪,以次授王妃,王妃跪受,以授典言。
〈女官助擧。
〉尙服奉寶綬,西向跪授王妃,王妃受,以授司記。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訖。
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敎命冊寶案於座前近東,北上;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尙儀俯伏跪,啓請升座,尙宮導王妃升自中階陞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典言司記置敎命冊寶於案,內侍陳儀仗於殿庭東西。
司賓引內命婦陪列者就拜位,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四拜,〈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內命婦四拜。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內命婦皆跪,典言代緻詞雲:「嬪妾某氏等,敬惟殿下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凡厥臣妾不勝慶抃。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內命婦俯伏興四拜,司賓引出。
又司賓引外命婦入就位,典贊唱四拜,外命婦四拜。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外命婦皆跪,典言代緻詞雲:「妾某公主等,敬惟殿下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凡厥臣妾不勝慶抃。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外命婦俯伏興四拜,司賓引出。
初,外命婦將出,宗親及文武百官具朝服詣宮門外陳賀,如常儀。
緻詞雲:「具官臣某等,敬惟王妃殿下徽猷昭著,至德膺期,凡厥臣庶不勝慶躍。
」同判內侍傳告典言,典言入啓。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王妃降座還內。
使者還至勤政殿庭道東北向立,傳敎官詣使者東北西向立,使者以下跪,正使復命曰:「奉敎授王妃備物典冊禮畢。
」四拜。
傳敎官啓聞,使者退。
先時,慶昌府具謝箋,王妃受賀訖,司設設箋案於正殿當中南向,司記奉箋函置於案。
尙宮導王妃詣箋案前北向立,侍衛如常儀。
尙儀俯伏跪啓請跪,王妃跪,取箋函興,詣王妃之左跪,尙儀傳奉,東向跪進,王妃受箋函,以授尙宮,尙宮進西向跪受興,復置於案,退立於箋案東南西向。
尙儀俯伏跪,啓請俯伏興四拜,王妃俯伏興四拜訖,尙宮奉箋函由中門出,降自中階,至閤授同判內侍,尙宮導王妃還內。
同判內侍奉箋函詣勤政殿庭北向立,傳敎官傳奉以啓,同判內侍還詣宮復命。
○王妃朝王大妃 其禮如納妃儀,唯無禮王妃。
○百官朝賀 宗親及文武百官具朝服,詣勤政殿庭,進箋陳賀如常儀。
○會百官 其禮如正至會儀。
上壽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王妃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克昌萬葉,明嗣徽音,凡厥臣庶,載懷鳧藻。
臣等不勝慶抃,謹上千千歲壽。
」 ○王妃會命婦 其禮如正至會儀。
上壽詞雲:「敬惟殿下德昭厚載,正位宮壼,凡厥臣妾不勝慶抃,謹上千千歲壽。
」 冊王世子儀 ◎冊王世子儀 前期,擇吉告社稷宗廟,用牲幣行禮如常儀,祝文臨時撰。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印案各一於寶案之南。
〈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印案又次之。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陳而不作。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八匹在隆文樓南,八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宮官依時刻集到,各具其服。
〈文官朝服,武官器服,應從入殿庭者朝服。
〉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宮官就宮門外分左右,重行相向北上。
侍從之官,〈佩劍司禦二,佩弓矢翊贊二。
〉具器服詣閤奉迎。
左中護跪贊請內嚴。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
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具冕服出,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禮曹正郞奉敎命冊函印綬,各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副知通禮跪贊請出次,王世子出次西向立。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輔德、左右中護、文學、衛率、仁順府官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冊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印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冊官降詣王世子東北西向立,別監對擧案立於傳冊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冊官稱有敎,通贊唱跪,王世子跪,傳冊官開函取冊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傳冊官以冊還置於函。
執事者擧敎命冊印案,以次進傳冊官前,傳冊官奉敎命函,授王世子,王世子進北向跪受,以授輔德。
〈輔德跪受於王世子之左,中護受冊印同。
〉傳冊官又奉冊函授王世子,王世子受,以授左中護。
傳冊官又奉印綬,以授王世子,王世子受,以授左中護。
詹事中護各捧敎命冊函印綬,立於王世子之後,傳冊官還侍衛。
執事者各以案授仁順府官退,仁順府官各持案立於詹事中護之後。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出,捧敎命冊印者前行。
〈持案者從之。
〉王世子入次,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朝王妃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如常儀。
典贊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典贊在南差退。
王世子受冊訖,左中護引王世子,右中護負印前導,侍衛如常,詣宮門外,〈仗衛停於門外。
〉內侍承引,至正殿閤外東廂西向立。
六尙以下,各具禮服。
司記奉寶,俱詣內閤伺候。
尙儀跪啓請中嚴,司贊司賓典贊就位。
尙儀跪啓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
王妃陞座,爐煙升。
司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司賓引王世子入就位,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司賓引出,內侍承引以出。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復位,王妃降座還內。
左中護引王世子還宮,侍衛如式。
○百官朝賀 冊後一日,宗親及文武百官具朝服,詣勤政殿庭,進箋陳賀如常儀。
其緻詞雲:「議政某官臣某等,玆遇王世子岐嶷夙著,令月吉日,光踐承華,不勝大慶。
」次詣中宮正門外,陳賀如常儀。
緻詞同上。
○百官賀王世子 宗親及文武百官朝賀中宮訖,改具公服,詣東宮門外位,王世子具公服出卽座。
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升堂,三品以下入庭行禮,如正至賀儀,唯無緻詞。
○謁宗廟〈擇吉。
〉前一日,廟司掃除廟之內外;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齋宮東南,西向;廟司設王世子位於廟庭道東,北向。
其日,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司僕少尹進輦於光化門外。
宮官以常服〈武官器服。
〉就宮門外,分左右重行,相向北上。
右中護負印如式,侍從之官〈司禦二人佩劍,翊贊二人佩弓矢。
〉俱詣閤奉迎。
左中護詣閤外跪贊請內嚴,小頃,白外辦,王世子具常服出,左中護前引,右中護負印前導,侍衛如常。
出光化門外,左中護跪,贊請乘輦,王世子乘輦小駐,侍從之官乘馬,輦動,宮官皆乘馬,侍衛如常。
至廟大門外,左中護跪贊請降輦,王世子降輦入次,侍衛如常。
右中護以印陳於幕次之側,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具朝服出次。
〈宮官應從入者,皆具朝服。
〉左中護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繖扇停於門外。
宮官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左中護跪贊請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
小頃,左中護又贊請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訖,引出就次釋朝服。
〈宮官皆釋朝服。
〉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出次,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至大門外跪,贊請乘輦,王世子乘輦,導從如來儀。
○殿下會百官 其禮如正至會儀。
其上壽辭雲:「具官臣某等言。
王世子岐嶷夙著,令月吉日,光踐承華,臣等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壽。
」 ○王妃會命婦 其禮如正至會儀。
其上壽辭雲:「妾某姓等,王世子岐嶷夙著,令月吉日,光踐承華,妾等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壽。
」 冊王世子嬪儀 ◎冊王世子嬪儀 前期,擇吉告宗廟,用牲幣行禮如常儀,祝文臨時撰。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印案各一於寶案之南;〈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印案又次之。
〉命服案於殿庭道東,近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設使者〈正使從一品,副使正二品。
〉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案者〈參外。
〉位於使者之後,東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設使者以下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禮曹正郞陳綵輿四於勤政門外,兵曹陳嬪輦及儀仗於綵輿之北,典樂署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於綵輿之南。
〈細仗在前,鼓吹次之。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命函冊函印綬及命服函,各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儀如常儀,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印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冊某氏爲王世子嬪,命卿等展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別監以敎命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命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命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取冊函印綬,授正使,竝如授敎命之儀訖,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命冊印命服案者前行。
使者以敎命冊函印綬及命服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命輿,次冊輿,次寶輿,次命服輿,次輦,次儀仗,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嬪受冊 前一日,忠扈衛設使者次於宮門外道東,南向;設布幕於使者次之北。
其日,奉禮郞設使者位於宮門外之東,西向北上;〈副使差退。
〉擧敎命冊印案者在南差退,俱西向;設同知內侍位於使者之西,東向;擧敎命冊印奉陽繖內侍在南差退,內侍謁者又在其南,俱東向。
掌正設嬪受冊位於內堂庭中,北向;設良娣以下陪列位於當庭道東近東,俱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又設良娣拜位於堂內近西,東向;良媛以下拜位於當庭道東,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設掌書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
內侍先置案三於閤外近限。
司則贊請內嚴,使者至宮門外,掌次者迎入次,敎命冊函印綬,陳於幕內,〈其命服使者授同知內侍先進。
〉司僕少尹進輦於幕南。
仁順府帥其屬,陳嬪儀仗於輦前左右。
掌書先就位,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
內侍謁者引同知內侍,出詣使者前東向跪,正使稱:「具官某奉敎,授王世子嬪備物典冊。
」宣訖,同知內侍傳告司則,司則入白,同知內侍還本位。
擧敎命冊印案者以次進副使前,副使取敎命冊函印綬,〈擧案者皆退。
〉進授正使訖,退復位。
同知內侍進正使前東向跪,正使以敎命冊函印綬,授同知內侍,同知內侍奉詣閤外,〈內侍助擧。
〉跪置於案,俯伏興退。
又內侍捧陽繖詣閤外北向立,良娣以下俱以禮服就陪列位。
司則跪白外辦,嬪具命服加首飾,司閨引出,降自西階,就受冊位,侍衛如常。
掌書跪取敎命冊函印綬,〈女官助擧。
〉興進立於嬪前,南向,掌縫傳捧陽繖,立於掌書東南西向。
司則前跪贊請四拜,嬪四拜。
掌書稱有敎,司則贊請跪,嬪跪,司則進掌書前北向跪,受敎命興,進嬪前南向跪授嬪,嬪受,以授司閨,入內。
又司則受冊函印綬授嬪,如上儀。
司則贊請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訖,掌正設嬪座於內堂東壁,西向,司則贊請卽座,司閨引嬪升自中階卽座。
掌縫陳陽繖於座前近東,侍衛如常。
掌書引良娣由西階升就位,又引良媛以下就位。
掌書唱再拜,良娣及良媛以下再拜,嬪答拜,〈無良娣則無答拜。
〉掌書引良娣出。
司則進當座前跪白禮畢,嬪降座還內,掌書引良媛以下出。
使者還至勤政殿道東北向立,傳敎官詣使者東北西向立,使者以下跪,正使復命曰:「奉敎授王世子嬪備物典冊禮畢。
」四拜。
傳敎官啓聞,使者退。
○嬪朝見 其禮如納嬪儀,唯無禮嬪。
王世子納嬪儀 ⊙王世子納嬪儀 納采 ◎納采 前一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後倣此。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陳而不作。
後倣此。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東向,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設使者〈正使從一品,副使正二品。
後倣此。
〉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設使者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典樂陳鼓吹於勤政門外,兵曹陳細仗於其南。
〈細仗在前,鼓吹次之。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皆就門外位。
諸護衛之官〈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跪,傳敎官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世子嬪,命卿等行納采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傳敎官還侍位。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細仗鼓吹前導。
〈鼓吹備而不作,後倣此。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使者出光化門,改其公服,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嬪氏家受納采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於大門外道東,南向。
其日大昕,使者至嬪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
〈凡賓主及行事者皆公服,後倣此。
〉謁者〈參外。
後倣此。
〉引使者,立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
〈副使差退。
後倣此。
〉掌畜者〈上林園官。
〉執雁,〈用生雁,左首,以生色繒交絡之。
〉立於使者之南差退,西向;主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參外。
後倣此。
〉立於主人之右,北向受命,出,立於門西,東向曰:「敢請事。
」正使曰:「奉敎作儷儲宮,允歸令德,率由舊章,使某納采。
」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女,不敎若如人,旣蒙敎訪,臣某不敢辭。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使者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執雁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執雁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
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訖跪,正使曰:「某奉敎納采。
」主人俯伏興四拜,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執雁者以雁進副使前,副使取雁,〈執雁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雁,以授主人,主人受雁退,立於西階上東向;使者降自東階出,立於中門外之東,西向。
初,使者降,主人以雁授左右,降立於中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禮畢。
」儐者入告,主人曰:「某公奉敎,至於某之室。
某有先人之禮,請禮從者。
」儐者出告,正使曰:「某旣得將事,敢辭。
」儐者入告,主人曰:「先人之禮,敢告以請。
」儐者出告,正使曰:「某辭不得命,敢不從!」儐者入告,主人出迎,使者揖讓以入。
至內門外堂,乃以酒饌禮之,奉帛以勞。
〈帛用土物,各不過二匹。
〉使者出大門外之東,西向立,主人出門西,東向四拜而送,入告于祠堂。
〈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香案於堂中,置茅莎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
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帨,升自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帨,升自東階,啓櫝奉神主跪,各置櫝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者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主人以下,皆四拜。
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
伏以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年漸長成,祗承敎訪,將入東宮。
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申虔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使者還至勤政殿庭道東,北向立,傳敎官詣使者東北,西向立,使者以下跪,正使復命曰:「奉敎,王世子嬪納采禮畢。
」四拜。
傳敎官啓聞,使者退。
納徵 ◎納徵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束帛案於寶案之南。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設擧麾位、典樂位。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及馬,典儀設宗親文武百官內外位。
執事官,竝如納采儀。
設使者受命位於殿庭道東,重行北向;擧案者〈參外。
〉位於使者之後,東上;又設使者以下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列軍士。
典樂署典樂陳鼓吹,兵曹陳細仗如納采儀,禮曹正郞陳綵輿於勤政門外。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禮曹正郞以束帛函〈玄三纁二,用段子。
〉置於案,司僕陳兩馬於殿庭道東軒懸之北,北首東上。
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陛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陳列及護衛官近侍入殿內,司禁分立殿陞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二人公服。
〉對擧束帛案從之。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西向,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世子嬪,命卿等行納徵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束帛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束帛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束帛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還侍位,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案者前行,牽兩馬者從之。
使者以束帛函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束帛輿,次兩馬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改具公服,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嬪氏家受納徵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如初,設布幕於使者次之北。
其日大昕,使者至嬪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束帛陳於幕內,兩馬陳於幕南,北首東上。
謁者引使者立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擧束帛案者立於使者之南,西向;主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敎使某以束帛兩馬納徵。
」儐者入告,主人曰:「奉敎賜臣以重禮,臣某祗奉典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北向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束帛案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
使者升自東階,至堂中,正使南向立,副使立於正使東南,擧束帛案者在副使東南,俱西向;牽馬者從入庭近南,北首東上。
主人就庭中北向四拜訖跪,正使曰:「某奉敎納徵。
」主人俯伏興四拜,升自西階,進正使前北向跪,擧束帛案者以案進副使前,副使取束帛〈擧案者退復位。
〉進授正使,退復位。
正使受束帛,以授主人,主人受束帛,退立於西階上東向。
使者降自東階出,立於中門外之東,西向。
初,使者降,主人以束帛授左右,受馬者受之以東,牽馬者旣授馬而出。
主人降立於中門內之西東向。
儐者進受命,出請事,正使曰:「禮畢。
」其儐使者及使者復命,竝如納采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王世子嬪納徵禮畢。
」〉 告期 ◎告期 命使如納采儀。
宣敎曰:「聘某官某女爲王世子嬪,命卿等,行告期禮。
」 ○嬪氏家受告期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以下至出請事如納采儀。
正使曰:「稽于蔔筮,某月某日吉,敎使某告期。
」儐者入告,主人曰:「謹奉敎。
」儐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使者以下至禮畢,儐使者及使者復命,竝如納采儀。
〈唯宣敎辭雲:「某奉敎告期。
」復命辭雲:「奉敎王世子嬪告期禮畢。
」〉 告宗廟 ◎告宗廟 前期擇吉,用牲幣行禮,如常儀。
祝文,臨時撰。
冊嬪 ◎冊嬪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設敎命冊印案各一於寶案之南;〈敎命案在北,冊案次之,印案又次之。
〉命服案於殿庭道東近北。
典樂展軒懸,設擧麾位、典樂位。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及馬。
典儀設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內外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列軍士及陳綵輿鼓吹細仗,竝如納采儀。
〈唯綵輿四。
〉兵曹又設嬪輦及儀仗於綵輿之北。
宗親文武百官及使者以下,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禮曹正郞奉敎命函冊函印綬及命服函,各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陳列及護衛官近侍入殿內、司禁分立於殿階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東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
傳敎官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內直別監擧敎命冊印案從之。
〈每案,二人公服對擧。
〉傳敎官降詣使者東北西向立,別監擧案立於傳敎官之南少退,俱西向。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使者以下跪,傳敎官宣敎曰:「冊某氏爲王世子嬪,命卿等展禮。
」宣訖,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別監以敎命案進傳敎官前,傳敎官取敎命函,〈別監以案授擧案者退。
〉授正使,正使進北向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進正使之左跪,正使置敎命函於案,擧案者對擧,退立於使者之後。
傳敎官取冊函印綬授正使,竝如授敎命之儀訖,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使者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奉禮郞引使者由東門出,擧敎命冊印命服案者前行。
使者以敎命冊函印綬及命服函,各置于綵輿,細仗鼓吹前導,次敎命輿,次冊輿,次寶輿,次命服輿,次輦,次儀仗,次使者以下隨行。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使者以下出光化門,乘馬而行,從者乘馬隨行。
○嬪受冊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及布幕如初,宮人次於內門外之東,西向。
其日,設使者位於大門外之東,西向北上;〈副使差退。
〉擧敎命冊印案者在南差退,俱西向;主人位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又拜位於門南,北向;設使者以下及主人位於中門外,亦如之;〈唯不設拜位。
〉設同知內侍位於中門外主人之南;擧敎命冊印奉儀仗內侍在南差退,俱東向。
內侍先置案三於內門外近限;主人設嬪受冊位於堂庭中,北向。
使者至嬪氏大門外,掌次者迎入次。
〈凡賓主及行事者,皆朝服,內侍常服。
〉宮人先詣入次,敎命冊印陳於幕內。
〈其命服使者授同知內侍先進。
〉司僕少尹進輦於幕南;仁順府帥其屬,陳嬪儀仗於輦前左右。
宮人入內門序立,北向東上。
謁者引使者以下出次就位,主人出立於大門內之西,東向。
嬪者進受命,出門西東向曰:「敢請事。
」正使曰:「某奉敎,授王世子嬪備物典冊。
」儐者入告,遂引主人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少頃就拜位四拜,使者不答拜。
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右,擧敎命冊印案者從入,主人入門而左,至中門外各就位。
擧敎命冊印案者以次進副使前,副使取敎命冊函印綬,〈擧案者皆退。
〉進授正使訖,退復位。
同知內侍進正使前東向跪,正使以敎命冊函印綬授同知內侍,同知內侍捧詣內門外,〈內侍助擧。
〉跪置於案,俯伏興退。
又內侍捧陽繖詣內門外,北向立。
嬪具命服加首飾訖,傅姆引嬪降自西階,就受冊位。
掌書跪取敎命冊函印綬興,〈女官助擧。
〉進立於嬪前南向,掌縫傳捧陽繖立於掌書東南,西向,諸應侍衛者侍衛如式。
司則前跪贊請四拜,嬪四拜。
掌書稱有敎,司則贊請跪,嬪跪,司則進掌書前北向跪,受敎命興,進嬪前南向跪授嬪,嬪受以授司閨入內。
又司則受冊函印綬授嬪,如上儀。
司則贊請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訖,掌正設嬪座於堂中南向,司則贊請卽座,司閨引嬪升自中階卽座。
掌縫陳陽繖於座前近東,侍衛如常。
掌書就東階下西向立,宮人俱降立於庭,重行北向東上。
掌書曰:「再拜。
」宮人再拜訖,諸應侍衛者,俱還侍位。
司則前跪白:「禮畢。
」司閨引嬪入室,其儐使者及使者復命,如告期儀。
〈唯復命辭雲:「奉敎授王世子嬪備物典冊禮畢。
」〉 臨軒醮戒 ◎臨軒醮戒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阼階上,西向;〈設座於勤政殿內近東,當阼階上,非謂設座於阼階上也。
〉設寶案及香案於座前如常;設王世子席位於禦座西北,南向。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晡前三刻,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王世子拜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王世子之後近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宮官依時刻集到,各具其服。
〈文官朝服,武官器服,應從入殿庭者朝服。
〉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列軍士,如冊嬪儀。
〈唯殿內設內禁衛近西南北,相向爲異。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宮官就宮門外,分左右相向北上,右中護負印如式,侍從之官,〈佩劍司禦二、佩弓矢翊贊二。
〉詣閤奉迎。
左中護詣閤外跪,贊請內嚴。
鼓三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
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具朝服出,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司尊提擧備酒金爵,司饔提擧備饌卓以俟。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左右,次承旨分入左右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殿庭東西,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拜位,〈詹事左中護衛率等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升自西階,〈詹事以下止於階下,左中護從升,王世子每行事,皆贊相。
〉就席西南向立,司尊提擧取爵酌酒,進詣王世子西南東向立,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升席南向跪搢笏,提擧以爵授王世子,王世子受爵。
司饔提擧薦饌卓於席前,王世子祭酒興,降席西南向跪啐酒,以爵授司尊,提擧跪受虛爵退,王世子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司饔提擧徹饌卓。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進當座前東向跪,殿下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帥以嚴。
」王世子曰:「臣某謹奉敎旨。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降自西階,由東門出。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降座,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解嚴放仗如常。
親迎 ◎親迎 前一日,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嬪氏大門外道東,南向;設宮官次於王世子次東南,西向北上。
其日晡前三刻,司僕少尹進輦於光化門外近東;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王世子旣受命,出勤政門外,右中護負印前導,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王世子出光化門外,跪贊請乘輦,王世子乘輦小駐,〈宮門。
出光化門,改具公服。
〉侍從官及宮官,皆乘馬。
輦動,執燭者前行,侍衛如式。
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官,常服以從,遂適嬪氏家。
輦至大門外,左中護進當輦前跪,贊請降輦,王世子降輦入次。
初,輦將至,主人告于祠堂訖,〈禮如納采儀,唯祝辭雲:「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將以今日歸于儲宮,不勝感愴。
」〉醴女于房中。
〈嬪具命服加首飾,父在東母在西相向坐。
設嬪席於母之東北南向。
傅姆導嬪出,立於席西南向,贊者取盞斟酒,詣嬪席前立,嬪四拜,升席跪受盞。
贊者薦饌卓於席前,嬪祭酒興,降席西南向跪,酒以盞授贊者,又四拜,贊者進徹饌卓。
〉贊者設奠雁位於堂中,北向。
主人公服出大門之內東向立,儐者公服立於主人之右北向,主婦具禮衣出,立於堂之西,東向。
左中護前跪贊請就位,王世子出次,立於門東西向,侍衛如常。
儐者進受命,出門西東向立曰:「敢請事。
」左中護承傳進跪白,王世子曰:「以玆初昏,奉敎承命。
」左中護俯伏興,傳於嬪者入告,主人曰:「某固敬具以須。
」儐者出傳於左中護,白如初。
儐者引主人出迎於門外之西,東向再拜,左中護前跪,贊請答拜,王世子答再拜,主人揖讓,先入門而左。
〈內門及階,亦揖讓,王世子皆報揖。
〉掌畜者以雁授左中護,東向跪奉授王世子,旣執雁,〈左首及交絡如納采。
〉從入門而右,侍從者量入。
〈止于中門。
〉主人升自西階,進立于堂之東,西向;王世子升自東階;傅姆導嬪出房,立於姆之東北,南向。
王世子就位,北向跪奠雁,俯伏興再拜,主人不答拜。
王世子出降,主人不降送。
司僕少尹進輦於內門外,傅姆導嬪,司閨前引,出於母左,傅姆在左,保母在右。
〈執燭及侍從如式。
〉父少進西向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筓。
」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
」母戒於西階上,施衿結帨,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
」庶母及門內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曰:「敬恭聽宗父母之言,夙夜無愆,視諸衿鞶。
」嬪旣出內門至輦後,王世子擧簾以俟,姆辭曰:「未敎,不足與爲禮。
」嬪乘輦,姆加景。
〈景之制,蓋如明衣,加之以爲行道禦塵,令衣鮮明也。
〉王世子出大門,乘輦還宮,侍衛如來儀。
嬪仗次於後。
主人使其屬送嬪,以儐從。
同牢 ◎同牢 其日,內侍之屬,設嬪次於東宮中門內之西,南向,鋪褥席。
將夕,司閨帥其屬,設王世子幃幄於室內,鋪地席重茵,又鋪褥席二,皆有衾枕,北趾施屛障;設同牢褥席於室內,王世子席在東西向,嬪席在西東向;設拜席於座之南。
初昏,掌食設酒卓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卺於其上。
王世子輦至光化門外小駐,侍從官及宮官皆下馬。
左中護進當輦前跪,贊請降輦,王世子降輦,左中護前引,由中門入至中宮門外,宮官以下及仗衛,皆退如常。
王世子入俟於閤外之東西向,嬪至宮門,〈仗衛停於門外。
〉侍從如常。
入至中門外,司則進當輦前跪,贊請降輦,宮人前後執燭如常。
嬪降輦入次整飾訖,司閨引嬪詣閤外之西,東向立,王世子揖嬪入閤,司閨引嬪從入。
王世子由中階升,司閨引嬪從升,執燭者陳於東西階間。
王世子揖嬪入室,卽席西向立,嬪卽席東向立。
司則前跪,贊請再拜,嬪再拜,王世子答再拜,揖嬪就座。
司饌帥其屬,擧饌卓入,設於王世子及嬪座前。
司饌二人詣酒卓取盞酌酒,一人跪進于王世子,一人跪進于嬪,王世子及嬪俱受盞祭酒飮訖,司則二人進受虛盞,復於卓。
司饌俱進湯食訖,司饌又俱取盞再酳,王世子及嬪俱受盞飮訖,司則俱進受虛盞,復於卓。
司饌俱進湯食訖,三酳用卺如再酳禮。
司則當中北向跪,白禮畢興,還侍位。
司饌帥其屬,徹饌卓。
司則進跪贊請興,王世子及嬪俱興。
王世子入東房釋朝服,具常服。
司閨引嬪入幃幄,釋命服,王世子入幃幄。
嬪從者餕王世子之饌,王世子從者餕嬪之饌。
嬪朝見 ◎嬪朝見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禦座於內殿東壁,西向;王妃座於西壁,東向;設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卽親迎之明日。
〉典贊設嬪拜位於東西階下,俱北向;設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典贊在南差退。
仁順府帥其屬,陳嬪儀仗如常;司僕少尹進輦於閤外。
司則跪贊請內嚴,少頃白外辦,嬪具命服加首飾,司閨前引以出,司則跪贊請乘輦,嬪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