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晉王勘問田令孜
關燈
小
中
大
當時,僖宗疑晉王實反,不知是朱溫人馬殺來。
飛報大兵至霸陵川,今已至近,速為拒敵。
僖宗大驚,急聚文武商議曰:“誰可為将?以退克用。
”忽一人應聲出曰:“臣父死于太原,切齒之仇,常欲報之,今克用作叛,臣當引本部猛将迎敵,乞陛下親撥關西之兵,上為國家出力,下為先人複仇,死無遺恨。
”視之,乃鎮東将軍艾祐也。
怎生打扮,但見: 三叉寶冠光燦爛,兩條雉尾錦斓斑, 柿紅戰襖遮銀鏡,柳綠征裙壓繡鞍, 束帶雙跨魚獺尾,護心甲挂小連環, 手持畫杆方天戟,飄動金鈴五色幡。
帝即命艾祐為總管,調理軍馬,前去迎敵。
令孜出班谏曰:“艾祐雖将門之子,素不曾習戰,今付以大任,非所宜也。
更兼晉王部下十三太保李存孝骁勇逼人,非智勇兼全者,不可與敵。
”艾祐曰:“吾自幼從父習學兵書,深知用兵之法,何為期我?若不生擒存孝,誓不回兵!”令孜叱曰:“豈不聞存孝一怒,直殺至五鳳樓前!黃巢百萬之兵,尚且不敢迎敵,何況你乎?今日諸将老邁,皆懦弱之士,難以拒敵,不如複上西祁州,暫且避兵,發檄各鎮,待四方兵至,謀複大位,此為上策。
”衆皆曰:“斯言是也!”艾祐亦不敢言,于是田令孜乘夜劫帝出了長安,徑奔寶雞山而去,從者隻數百人,内外宰相朝臣,一無知者。
卻說帝與令孜,行了數日,人報後面晉王軍馬趕來。
帝曰:“人馬将近,必得險要屯駐,以待救兵。
令孜聽帝之言,引至一縣,名曰寶雞縣,縣南有一山,極其廣峻,周圍廣闊,可以暫祝但見那寶雞山:崔嵬高聳,嶺接雲端。
峰連霄漢,頂透青天。
來龍起伏勢綿綿,沙水繞圍形曲曲。
斑斑蘇翠色蒼蒼,澗中流水響叮噹。
萬木風聲如虎嘯,隻見猿猴擎果,麋鹿銜芝。
山前時見百花明,山後隻聞啼好鳥。
喬松上,千年白鶴;深澗内,萬載靈龜。
樵夫執斧站山坡,野老扶藜過峻嶺。
山崖如壁,山路崎岖。
山翁飲酒弈圍棋,童子歌聲猶聒耳。
何足羨,蓬萊阆苑;入山中,竟欲忘歸。
君臣數人,走入山中,分兵四下緊守。
帝與令孜商議,令孜曰:“町速遣人,各鎮催兵,急來救護。
”正議間,忽聞喊聲大振,朱溫人馬到來,勢如蜂湧,周回圍繞,水洩不通。
帝登高阜望之,軍兵隊伍,分布整齊,軍馬雄偉。
帝曰:“誰有奇計,退了晉王?”令孜曰:“臣有一計,隻可君臣二人共知,須着殿下領媳嫔群臣左掖下回避,帳中隻留陛下與臣,方好定計。
再喚田龍、田虎,仗劍守門,不許一人擅進,如違吾令,斬首示衆。
”僖宗聞奏從之。
原來此賊哄德宗在寶雞山中,左右之人,皆在令孜掌握。
号令一出,内外不通,帝之飲食盡絕,雖有進膳,皆被令孜所奪。
帝餓了七日,眼黃鼻黑,半死半活,乃呼曰:“令孜愛卿,昔日梁武帝困于台城,不得已,将密水度命,何處有水,尋一口與我度命?”令孜曰:“此乃是山,何處尋水?”帝坐山頂,仰天叫曰:“餓死我也!”随伏地而死,時文德元年,夏六月也。
後宋孫甫評雲: 僖宗為人,荒淫暴虐,昏庸相繼,禍亂相仍,民愁盜起,不可複支,蓋亦天人之所共憤欤! 靜軒先生詩雲: 唐末刀兵起四方,令孜奸賊太猖狂, 僖宗思水無由得,瞬息君臣而并亡。
可憐僖宗,七日絕食,遂餓而死,外面文武,并無知者。
卻說李嗣源上表,被令孜匿之,不與遞奏,回見晉王,具言其事,晉王大怒,急喚李存孝,領兵五萬讨賊,發兵前來,一路并無阻礙,直抵長安。
忽守城兵報說:“僖宗主上,被田令孜拐上西祁州避兵去了。
軍民皆說,晉王兵反。
”晉王聽得此言,吃了一驚。
歎曰:“此語從何況來,使天子蒙塵于外乎?”存孝曰:“此必朱溫逆賊與令孜通謀,恐吾兵擊之,假設此言,以絕征進之路也!急當尋見天子,方得明白。
”李嗣源曰:“父王守定長安,兒與存孝,引兵探聽虛實。
”晉王曰:“汝不識進退緩急,吾必親自去之。
”于是,分兵一萬與嗣源守長安,自與存孝領兵四萬,直上西祁州去。
比及前至寶雞山,朱溫遣尚讓前來
飛報大兵至霸陵川,今已至近,速為拒敵。
僖宗大驚,急聚文武商議曰:“誰可為将?以退克用。
”忽一人應聲出曰:“臣父死于太原,切齒之仇,常欲報之,今克用作叛,臣當引本部猛将迎敵,乞陛下親撥關西之兵,上為國家出力,下為先人複仇,死無遺恨。
”視之,乃鎮東将軍艾祐也。
怎生打扮,但見: 三叉寶冠光燦爛,兩條雉尾錦斓斑, 柿紅戰襖遮銀鏡,柳綠征裙壓繡鞍, 束帶雙跨魚獺尾,護心甲挂小連環, 手持畫杆方天戟,飄動金鈴五色幡。
帝即命艾祐為總管,調理軍馬,前去迎敵。
令孜出班谏曰:“艾祐雖将門之子,素不曾習戰,今付以大任,非所宜也。
更兼晉王部下十三太保李存孝骁勇逼人,非智勇兼全者,不可與敵。
”艾祐曰:“吾自幼從父習學兵書,深知用兵之法,何為期我?若不生擒存孝,誓不回兵!”令孜叱曰:“豈不聞存孝一怒,直殺至五鳳樓前!黃巢百萬之兵,尚且不敢迎敵,何況你乎?今日諸将老邁,皆懦弱之士,難以拒敵,不如複上西祁州,暫且避兵,發檄各鎮,待四方兵至,謀複大位,此為上策。
”衆皆曰:“斯言是也!”艾祐亦不敢言,于是田令孜乘夜劫帝出了長安,徑奔寶雞山而去,從者隻數百人,内外宰相朝臣,一無知者。
卻說帝與令孜,行了數日,人報後面晉王軍馬趕來。
帝曰:“人馬将近,必得險要屯駐,以待救兵。
令孜聽帝之言,引至一縣,名曰寶雞縣,縣南有一山,極其廣峻,周圍廣闊,可以暫祝但見那寶雞山:崔嵬高聳,嶺接雲端。
峰連霄漢,頂透青天。
來龍起伏勢綿綿,沙水繞圍形曲曲。
斑斑蘇翠色蒼蒼,澗中流水響叮噹。
萬木風聲如虎嘯,隻見猿猴擎果,麋鹿銜芝。
山前時見百花明,山後隻聞啼好鳥。
喬松上,千年白鶴;深澗内,萬載靈龜。
樵夫執斧站山坡,野老扶藜過峻嶺。
山崖如壁,山路崎岖。
山翁飲酒弈圍棋,童子歌聲猶聒耳。
何足羨,蓬萊阆苑;入山中,竟欲忘歸。
君臣數人,走入山中,分兵四下緊守。
帝與令孜商議,令孜曰:“町速遣人,各鎮催兵,急來救護。
”正議間,忽聞喊聲大振,朱溫人馬到來,勢如蜂湧,周回圍繞,水洩不通。
帝登高阜望之,軍兵隊伍,分布整齊,軍馬雄偉。
帝曰:“誰有奇計,退了晉王?”令孜曰:“臣有一計,隻可君臣二人共知,須着殿下領媳嫔群臣左掖下回避,帳中隻留陛下與臣,方好定計。
再喚田龍、田虎,仗劍守門,不許一人擅進,如違吾令,斬首示衆。
”僖宗聞奏從之。
原來此賊哄德宗在寶雞山中,左右之人,皆在令孜掌握。
号令一出,内外不通,帝之飲食盡絕,雖有進膳,皆被令孜所奪。
帝餓了七日,眼黃鼻黑,半死半活,乃呼曰:“令孜愛卿,昔日梁武帝困于台城,不得已,将密水度命,何處有水,尋一口與我度命?”令孜曰:“此乃是山,何處尋水?”帝坐山頂,仰天叫曰:“餓死我也!”随伏地而死,時文德元年,夏六月也。
後宋孫甫評雲: 僖宗為人,荒淫暴虐,昏庸相繼,禍亂相仍,民愁盜起,不可複支,蓋亦天人之所共憤欤! 靜軒先生詩雲: 唐末刀兵起四方,令孜奸賊太猖狂, 僖宗思水無由得,瞬息君臣而并亡。
可憐僖宗,七日絕食,遂餓而死,外面文武,并無知者。
卻說李嗣源上表,被令孜匿之,不與遞奏,回見晉王,具言其事,晉王大怒,急喚李存孝,領兵五萬讨賊,發兵前來,一路并無阻礙,直抵長安。
忽守城兵報說:“僖宗主上,被田令孜拐上西祁州避兵去了。
軍民皆說,晉王兵反。
”晉王聽得此言,吃了一驚。
歎曰:“此語從何況來,使天子蒙塵于外乎?”存孝曰:“此必朱溫逆賊與令孜通謀,恐吾兵擊之,假設此言,以絕征進之路也!急當尋見天子,方得明白。
”李嗣源曰:“父王守定長安,兒與存孝,引兵探聽虛實。
”晉王曰:“汝不識進退緩急,吾必親自去之。
”于是,分兵一萬與嗣源守長安,自與存孝領兵四萬,直上西祁州去。
比及前至寶雞山,朱溫遣尚讓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