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回 馮谖彈铗客孟嘗齊王糾兵伐桀宋
關燈
小
中
大
未至薛,薛百姓扶老攜幼相迎,争獻酒食,問起居。
孟嘗君謂谖曰:“此先生所謂為文收德者也!”馮谖曰:“臣意不止于此。
倘借臣以一乘之車,必令君益重于國,而俸邑益廣。
”孟嘗君曰:“惟先生命!” 過數日,孟嘗君具車馬及金币,謂馮谖曰:“聽先生所往。
”馮谖駕車,西入鹹陽,求見昭襄王,說曰:“士之遊秦者,皆欲強秦而弱齊;其遊齊者,皆欲強齊而弱秦。
秦與齊勢不兩雄,其雄者,乃得天下。
”秦王曰:“先生何策可使秦為雄而不為雌乎?”馮谖曰:“大王知齊之廢孟嘗君否?秦王曰:“寡人曾聞之,而未信也。
”馮谖曰:“齊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有孟嘗君之賢也,今齊王惑于讒毀,一旦收其相印,以功為罪,孟嘗君怨齊必深。
乘其懷怨之時,而秦收之以為用,則齊國之陰事,以将盡輸于秦。
用以謀齊,齊可得也,豈特為雄而已哉?大王急遣使,載重币,陰迎孟嘗君于薛,時不可失!萬一齊王悔悟而複用之,則兩國之雌雄未可定矣。
”時樗裡疾方卒,秦王急欲得賢相,聞歡言大喜,乃飾良車十乘,黃金百镒,命使者以丞相之儀從,迎孟嘗君。
馮谖曰:“臣請為大王先行報孟嘗君,使之束裝,毋淹來使。
”馮谖疾驅至齊,未暇見孟嘗君,先見齊王,說曰:“齊、秦之互為雌雄,王所知也。
得人者為雄,失人者為雌。
今臣聞道路之言,秦王幸孟嘗君之廢,陰遣良車十乘,黃金百镒,迎孟嘗君為相,倘孟嘗君西入相秦,反其為齊謀者以為秦謀,則雄在秦,而臨淄即墨危矣!”湣王色動,問曰:“然則如何:“馮谖曰:“秦使旦暮且至薛,大王乘其未至,先複孟嘗君相位,更其邑封,孟嘗君必喜而受之。
秦使者雖強,豈能不告于王,而擅迎人之相國哉?”湣王曰:“善。
”然口雖答應,意未深信。
使人至境土,探其虛實,隻見車騎紛紛而至,詢之,果秦使也。
使者連夜奔告湣王,湣王即命馮谖,持節迎孟嘗君,複其相位,益封孟嘗君千戶。
秦使者至薛,聞孟嘗君已複相齊,乃轉轅而西。
孟嘗君既複相位,前賓客去者複歸。
孟嘗君謂馮谖曰:“文好客無敢失禮,一日罷相,客皆棄文而去;今賴先生之力,得複其位,諸客有何面目複見文乎?”馮谖答曰:“夫榮辱盛衰,物之常理。
君不見大都之市乎?旦則側肩争門而入,日暮為墟矣,為所求不在焉。
夫富貴多士,貧賤寡交,事之常也。
君又何怪乎?”孟嘗君再拜曰:“敬聞命矣。
”乃待客如初。
是時,魏昭王與韓厘王奉周王之命,”合從”伐秦。
秦使白起将兵迎之,大戰于伊阙,斬首二十四萬,虜韓将公孫喜,取武遂地二百裡;遂伐魏,取河東地四百裡。
昭襄王大喜;以七國皆稱王,不足為異,欲别立帝号,以示貴重,而嫌于獨尊,乃使人言于齊湣王曰:“今天下相王,莫知所歸。
寡人意欲稱西帝,以左西主;尊齊為東帝,以主東方;平分于下,大王以為何如?”湣王意未決,問于孟嘗君。
孟嘗君曰:“秦以強橫見惡于諸侯,王勿效之。
”逾一月,秦複遣使至齊,約共伐趙。
适蘇代自燕複至,湣王先以并帝之事,請教于代。
代對曰:“秦不緻帝于他國,而獨緻于齊,所以尊齊也。
卻之,則拂秦之意,直受之,則取惡于諸侯。
願王受之而勿稱。
使秦稱之,而西方之諸侯奉之,王乃稱帝,以王東主,未晚也;使秦稱之,而諸侯惡之,王因以為秦罪。
”湣王曰:敬受教。
”又問:秦約伐趙,其事何如?”蘇代曰:“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趙無罪而伐之,得地則為秦利,齊無與焉。
今宋方無道,天下号為桀宋。
王與其伐趙,不如伐宋,得其地可守,得其民可臣,而又有誅暴之名,此湯武之舉也。
”湣王大悅,乃受帝号而不稱。
厚待秦使,而辭其伐趙之請。
秦昭襄王稱帝才二月,聞齊仍稱王,亦去帝号,不敢稱。
話分兩頭。
卻說宋康王乃宋辟公辟兵之子,剔成之弟,其母夢徐偃王來托生,因名曰偃,生有異相,身長九尺四寸,面闊一尺三寸,目如巨星,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鈎。
于周顯王四十一年,逐其兄剔成而自立。
立十一年,國人探雀巢,得蛻一卵一,中有小鹯,以為異事,獻于君偃。
偃召太史占之。
太史布卦奏曰:“小而生大,此反弱為強,崛起霸王之象。
”偃喜曰:“宋弱甚矣,寡人不興之,更望何人。
”乃多檢壯丁,親自訓練,得勁兵十萬餘。
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裡;西又敗魏軍,取二城;滅騰,有其地。
因遣使通好于秦,秦亦遣使報之。
自是宋号強國,與齊、楚、三晉相并。
偃遂稱為宋王。
自謂天下英雄,無與為比,欲速就霸王之業。
每臨朝,辄令群臣齊呼萬歲。
堂上一呼,堂下應之,門外侍衛亦俱應之,聲聞數裡。
又以革囊盛牛血,懸于高竿,挽弓射之。
弓強矢勁,射透革囊,血雨從空亂灑,使人傳言于市曰:“我王射天得勝。
”欲以恐吓遠人。
又為長夜之飲,以酒強灌群臣,而陰使左右以熱水代酒自飲。
群臣量素洪者,皆潦倒大醉,不能成禮;惟康王惺然。
左右獻谀者,皆曰:“君王酒量如海,飲千石不醉也。
”又多取熬人為一婬一樂,一一夜禦
孟嘗君謂谖曰:“此先生所謂為文收德者也!”馮谖曰:“臣意不止于此。
倘借臣以一乘之車,必令君益重于國,而俸邑益廣。
”孟嘗君曰:“惟先生命!” 過數日,孟嘗君具車馬及金币,謂馮谖曰:“聽先生所往。
”馮谖駕車,西入鹹陽,求見昭襄王,說曰:“士之遊秦者,皆欲強秦而弱齊;其遊齊者,皆欲強齊而弱秦。
秦與齊勢不兩雄,其雄者,乃得天下。
”秦王曰:“先生何策可使秦為雄而不為雌乎?”馮谖曰:“大王知齊之廢孟嘗君否?秦王曰:“寡人曾聞之,而未信也。
”馮谖曰:“齊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有孟嘗君之賢也,今齊王惑于讒毀,一旦收其相印,以功為罪,孟嘗君怨齊必深。
乘其懷怨之時,而秦收之以為用,則齊國之陰事,以将盡輸于秦。
用以謀齊,齊可得也,豈特為雄而已哉?大王急遣使,載重币,陰迎孟嘗君于薛,時不可失!萬一齊王悔悟而複用之,則兩國之雌雄未可定矣。
”時樗裡疾方卒,秦王急欲得賢相,聞歡言大喜,乃飾良車十乘,黃金百镒,命使者以丞相之儀從,迎孟嘗君。
馮谖曰:“臣請為大王先行報孟嘗君,使之束裝,毋淹來使。
”馮谖疾驅至齊,未暇見孟嘗君,先見齊王,說曰:“齊、秦之互為雌雄,王所知也。
得人者為雄,失人者為雌。
今臣聞道路之言,秦王幸孟嘗君之廢,陰遣良車十乘,黃金百镒,迎孟嘗君為相,倘孟嘗君西入相秦,反其為齊謀者以為秦謀,則雄在秦,而臨淄即墨危矣!”湣王色動,問曰:“然則如何:“馮谖曰:“秦使旦暮且至薛,大王乘其未至,先複孟嘗君相位,更其邑封,孟嘗君必喜而受之。
秦使者雖強,豈能不告于王,而擅迎人之相國哉?”湣王曰:“善。
”然口雖答應,意未深信。
使人至境土,探其虛實,隻見車騎紛紛而至,詢之,果秦使也。
使者連夜奔告湣王,湣王即命馮谖,持節迎孟嘗君,複其相位,益封孟嘗君千戶。
秦使者至薛,聞孟嘗君已複相齊,乃轉轅而西。
孟嘗君既複相位,前賓客去者複歸。
孟嘗君謂馮谖曰:“文好客無敢失禮,一日罷相,客皆棄文而去;今賴先生之力,得複其位,諸客有何面目複見文乎?”馮谖答曰:“夫榮辱盛衰,物之常理。
君不見大都之市乎?旦則側肩争門而入,日暮為墟矣,為所求不在焉。
夫富貴多士,貧賤寡交,事之常也。
君又何怪乎?”孟嘗君再拜曰:“敬聞命矣。
”乃待客如初。
是時,魏昭王與韓厘王奉周王之命,”合從”伐秦。
秦使白起将兵迎之,大戰于伊阙,斬首二十四萬,虜韓将公孫喜,取武遂地二百裡;遂伐魏,取河東地四百裡。
昭襄王大喜;以七國皆稱王,不足為異,欲别立帝号,以示貴重,而嫌于獨尊,乃使人言于齊湣王曰:“今天下相王,莫知所歸。
寡人意欲稱西帝,以左西主;尊齊為東帝,以主東方;平分于下,大王以為何如?”湣王意未決,問于孟嘗君。
孟嘗君曰:“秦以強橫見惡于諸侯,王勿效之。
”逾一月,秦複遣使至齊,約共伐趙。
适蘇代自燕複至,湣王先以并帝之事,請教于代。
代對曰:“秦不緻帝于他國,而獨緻于齊,所以尊齊也。
卻之,則拂秦之意,直受之,則取惡于諸侯。
願王受之而勿稱。
使秦稱之,而西方之諸侯奉之,王乃稱帝,以王東主,未晚也;使秦稱之,而諸侯惡之,王因以為秦罪。
”湣王曰:敬受教。
”又問:秦約伐趙,其事何如?”蘇代曰:“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趙無罪而伐之,得地則為秦利,齊無與焉。
今宋方無道,天下号為桀宋。
王與其伐趙,不如伐宋,得其地可守,得其民可臣,而又有誅暴之名,此湯武之舉也。
”湣王大悅,乃受帝号而不稱。
厚待秦使,而辭其伐趙之請。
秦昭襄王稱帝才二月,聞齊仍稱王,亦去帝号,不敢稱。
話分兩頭。
卻說宋康王乃宋辟公辟兵之子,剔成之弟,其母夢徐偃王來托生,因名曰偃,生有異相,身長九尺四寸,面闊一尺三寸,目如巨星,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鈎。
于周顯王四十一年,逐其兄剔成而自立。
立十一年,國人探雀巢,得蛻一卵一,中有小鹯,以為異事,獻于君偃。
偃召太史占之。
太史布卦奏曰:“小而生大,此反弱為強,崛起霸王之象。
”偃喜曰:“宋弱甚矣,寡人不興之,更望何人。
”乃多檢壯丁,親自訓練,得勁兵十萬餘。
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裡;西又敗魏軍,取二城;滅騰,有其地。
因遣使通好于秦,秦亦遣使報之。
自是宋号強國,與齊、楚、三晉相并。
偃遂稱為宋王。
自謂天下英雄,無與為比,欲速就霸王之業。
每臨朝,辄令群臣齊呼萬歲。
堂上一呼,堂下應之,門外侍衛亦俱應之,聲聞數裡。
又以革囊盛牛血,懸于高竿,挽弓射之。
弓強矢勁,射透革囊,血雨從空亂灑,使人傳言于市曰:“我王射天得勝。
”欲以恐吓遠人。
又為長夜之飲,以酒強灌群臣,而陰使左右以熱水代酒自飲。
群臣量素洪者,皆潦倒大醉,不能成禮;惟康王惺然。
左右獻谀者,皆曰:“君王酒量如海,飲千石不醉也。
”又多取熬人為一婬一樂,一一夜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