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 趙主父餓死沙邱宮孟嘗君偷過函谷關

關燈
話說趙武靈王身長八尺八寸,龍顔鳥噣①,廣鬓虬髯,面黑有光,胸開三尺,氣雄萬夫,志吞四海。

    即位五年,娶韓女為夫人,生子日章,立為太子。

    至十六年,因夢美人鼓琴,心慕其貌,次日,向群臣言之。

    大夫胡廣自言其女孟姚,善于琴。

    武靈王召見于大陵之台,容貌宛如夢中所見。

    因使鼓琴,大悅之,納于宮中,謂之吳娃,生子日何。

    及韓後薨,竟立吳娃為後,廢太子章,而立何為太子。

    武靈王自念趙國北邊于燕,東邊于胡,西邊于林胡、樓煩;與趙為鄰,而秦止一河之隔;居四戰之地,恐日就②微弱。

    乃身自胡服③,革帶皮靴,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騎射。

    國中無貴賤,莫不胡服者。

    廢車乘馬,日逐射獵,兵以益強,武靈王親自帥師略地④,至于常山,西極雲中,北盡雁門,拓地數百裡。

    遂有吞秦之志,欲取路雲中,自九原而南,竟襲鹹陽。

    以諸将不可專任,不若使其子治國事,而出其身經略四方。

    乃使群臣大朝于東官,傳位于太子何,是為惠王。

    武靈王自号曰主父。

    主父者,猶後世稱太上皇也。

    使肥義為相國,李兌為太傅,公子成為司馬。

    封長子章以安陽之地,号安陽君,使田不禮為之相。

    此周赧王十七年事也。

     主父欲窺秦之山川形勢,及觀秦王之為人,乃詐稱趙國使者趙招,赍國書來告立君于秦國。

    攜工數人,一路圖其地形;竟入鹹陽,來谒秦王。

    昭襄王問曰:“汝王年齒幾何?”對曰:“尚壯。

    ”又問曰:“既在壯年,何以傳位于子?”對曰:“寡君以嗣位之人,多不谙事,欲及其身,使娴習之①。

    寡君雖為‘主父’,然國事未嘗不主裁也。

    ”昭襄王曰:“汝國亦畏秦乎?”對曰:“寡君不畏秦,不胡服習騎射矣。

    今馳馬控弦之士,十倍昔年,以此待秦,或者可終徼盟好。

    ”昭襄王見其應對鑿鑿,甚相敬重,使者辭出就館。

    昭襄王睡至中夜,忽思趙使者形貌魁梧軒偉,不似人臣之相,事有可疑,展轉不寐。

    天明,傳旨宣趙招相見。

    其從人答曰:“使人患病,不能入朝,請緩之。

    ”過三日,使者尚不出。

    昭襄王怒,遣吏迫之。

    吏直入舍中,不見使者,止獲從人,自稱真趙招,乃解到昭襄王面前。

    王問:“汝既是真趙招,使者的系何人?”對曰:“實吾王主父也。

    主父欲睹大王威容,故詐稱使者而來,今已出鹹陽三日矣。

    特命臣招待罪②于此。

    ”昭襄王大驚,頓足曰:“主父大欺吾也!”即使泾陽君同白起領一精一兵三千,星夜追之。

    至函谷關,守關将士言:“趙國使者,于三日前已出關矣。

    ”泾陽君等回複秦王,秦王心跳不甯者數日,乃以禮遣趙招還國。

    髯翁有詩雲: 分明猛虎踞鹹陽,誰敢潛窺函谷關? 不道龍顔趙主父,竟從堂上認秦王。

     次年,主父複出巡雲中,自代而西,收兵于樓煩。

    築城于靈壽,以鎮中山,名趙王城。

    吳娃亦于肥鄉築城,号夫人城。

    是時趙之強,甲于三晉。

    其年,楚懷王自秦來奔,惠王與群臣計議,恐觸秦怒,且主父遠在代地,不敢自專,遂閉關不納。

    懷王計窮,欲南奔大梁。

    秦兵追及之,複與泾陽君俱至鹹陽。

    懷王憤甚,嘔血鬥餘,遂發病,未幾而薨。

    秦乃歸其喪于楚。

    楚人憐懷王為秦所欺,客死于外,百姓往迎喪者,無不痛哭,如悲親戚。

    諸侯鹹惡秦之無道,複為“合從”以擯秦。

     楚大夫屈原痛懷王之死,繇子蘭、靳尚誤之;今日二人,仍舊用事,君臣貪于苟安,絕無報秦之志。

    乃屢屢進谏,勸頃襄王進賢遠佞,選将練兵,以圖雪懷王之恥。

    子蘭悟其意,使靳尚言于頃襄王曰:“原自以同姓不得重用,心懷怨望,且每向人言大王忘秦仇為不孝,子蘭等不主張伐秦為不忠。

    ”頃襄王大怒,削屈原之職,放歸田裡,原有姊名媭,已遠嫁,聞原被放,乃歸家,訪原于夔之故宅。

    見原被發垢面,形容枯槁,行吟于江畔,乃喻之曰:“楚王不聽子言,子之心已盡矣!憂思何益?幸有田畝,何不力耕自食,以終餘年乎?”原重遵姊意,乃秉耒而耕,裡人哀原之忠者,皆為助力。

    月餘,姊去,原歎曰:“楚事至此,吾不忍見宗室之亡滅!”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

    其日乃五月五日。

    裡人聞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無及矣。

    乃為角黍①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線,恐為蛟龍所撄食②也。

    又龍舟競渡之戲,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吳,相沿成俗。

    屈原所耕之田,獲米如白玉,因号曰:“玉米田”。

    裡人私為原立祠,名其鄉曰姊歸鄉。

    今荊州府有歸州,亦因姊歸得樂也。

    至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