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會葵邱義戴周天子
關燈
小
中
大
子名鄭,先皇後姜氏所生,已正位東宮矣。
姜後薨,次妃陳妫有一寵一,立為繼後,有子名帶。
帶善于趨奉,周王一愛一之,呼為太叔。
遂欲廢世子而立帶。
臣觀其神色倉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恐《小弁》之事,複見于今日!君為盟主,不可不圖。
”桓公乃召管仲謀之。
管仲對曰:“臣有一計,可以定周。
”桓公曰:“仲父計将安出?”管仲對曰:“世子危疑,其一黨一孤也。
君今具表周王,言:‘諸侯願見世子,請世子出會諸侯。
’世子一出,君臣之分已定,王雖欲廢立,亦難行矣。
”桓公曰:“善。
”乃傳檄諸侯,以明年夏月會于首止。
再遣隰朋如周,言:“諸侯願見世子,以申尊王之情。
”周惠王本不欲子鄭出會,因齊勢強大,且名正言順,難以辭之,隻得許諾。
隰朋歸報。
至次年春,桓公遣陳敬仲先至首止,築官以待世子駕臨。
夏五月,齊、宋、魯、陳、衛、鄭、許、曹八國諸侯,并集首止。
世子鄭亦至,停駕于行宮。
桓公率諸侯起居,子鄭再三謙讓,欲以賓主之禮相見。
桓公曰:“小白等忝在藩室,見世子如見王也,敢不稽首!”子鄭謝曰:“諸君且休矣。
”是夜,子鄭使人邀桓公至于行宮,訴以太叔帶謀欲奪位之事。
桓公曰:“小白當與諸臣立盟,共戴世子,世子勿憂也!”子鄭感謝不已,遂留于行宮。
諸侯亦不敢歸國,各就館舍,輪番進獻酒食,及犒勞輿從之屬。
子鄭恐久勞諸國,便欲辭歸京師。
桓公曰:“所以願與世子留連者,欲使天王知吾等一愛一戴世子,不忍相舍之意,所以杜其邪謀也。
方今夏月大暑,稍俟秋涼,當送駕還朝耳。
”遂預擇盟期,用秋八月之吉。
卻說周惠王見世子鄭久不還轅,知是齊侯推戴,心中不悅。
更兼惠後與叔帶朝夕在傍,将言語浸一潤惠王。
太宰周公孔來見,謂之曰:“齊侯名雖伐楚,其實不能有加于楚。
今楚人貢獻效順,大非昔比,未見楚之不如齊也。
齊又率諸侯擁留世子,不知何意,将置朕于何地!朕欲煩太宰通一密信于鄭伯,使鄭伯棄齊從楚,因為孤緻意楚君,努力事周,無負朕意!”宰孔奏曰:“楚之效順,亦齊力也。
王奈何棄久籴之伯舅,而就乍附之蠻夷乎?”惠王曰:“鄭伯不離,諸侯不散,能保齊之無異謀乎?朕志決矣,太宰無辭。
”宰孔不敢複言。
惠王乃為玺書一通,封函甚固,密授宰孔。
宰孔不知書中何語,隻得使人星夜達于鄭伯。
鄭文公啟函讀之,言“子鄭違背父命,植一黨一樹私,不堪為嗣。
朕意在次子帶也。
叔父若能舍齊從楚,共輔少子,朕願委國以聽!”鄭伯喜曰:“吾先公武莊,世為王卿士,領袖諸侯,不意中絕,夷于小一柄一。
厲公又有納王之勞,未蒙召用。
今王命獨臨于我,政将及焉,諸大夫可以賀我矣。
”大夫孔叔谏曰:“齊以我故,勤兵于楚。
今乃反齊事楚,是悖德也。
況翼戴世子,天下大義,君不可以獨異。
”鄭伯曰:“從霸何如從王?且王意不在世子,孤何一愛一焉!”孔叔曰:“周之主祀,惟嫡與長。
幽王之一愛一伯服,桓王之一愛一子克,莊王之一愛一子頹,皆君所知也。
人心不附,身死無成。
君不惟大義是從,而乃蹈五大夫之覆轍乎?後必悔之!”大夫申侯曰:“天子所命,誰敢違之?若從齊盟,是棄王命也。
我去,諸侯必疑,疑則必散,盟未必成。
且世子有外一黨一,太叔亦有内一黨一,二子成敗,事未可知。
不如且歸,以觀其變。
”鄭文公乃從申侯之言,托言國中有事,不辭而行。
齊桓公聞鄭伯逃去,大怒,便欲奉世子以讨鄭。
管仲進曰:“鄭與周接壤,此必周有人誘之。
一人去留,不足以阻大計。
且盟期已及,俟成盟而後圖之。
”桓公曰:“善。
”于是即首止舊壇,歃血為盟。
齊、宋、魯、陳、衛、許、曹,共是七國諸侯。
世子鄭臨之,不與歃,示諸侯不敢與世子敵也。
盟詞曰:“凡我同盟,共翼王儲,匡靖王室。
有背盟者,神明殛①之!”事畢,世子鄭降階揖謝曰:“諸君以先王之靈,不忘周室,昵就寡人,自文武以下,鹹嘉賴之!況寡人其敢忘諸君之賜?”諸侯皆降拜稽首。
次日,世子鄭欲歸,各國各具車徒護送。
齊桓公同衛侯親自送出衛境,世子鄭垂淚而别。
史官有詩贊雲: 君王溺一愛一冢嗣危,鄭伯甘将大義違。
首止一盟儲位定,綱常賴此免淩夷。
鄭文公聞諸侯會盟,且将讨鄭,遂不敢從楚。
卻說楚成王聞鄭不與首止之盟,喜曰:“吾得鄭矣!”遂遣使通于申侯,欲與鄭修好。
原來申侯先曾仕楚,有口才,貪而善媚,楚文王甚一寵一信之。
及文王臨終之時,恐後人不能容他,贈以白璧,使投奔他國避禍。
申侯奔鄭,事厲公于栎,厲公複一寵一信如在楚時。
及厲公複國,遂為大夫。
楚臣俱與申侯有舊,所以今日打通這個關節,要申侯從中慫恿,背齊事楚。
申侯密言于鄭伯,言:“非楚不能敵齊,況王命乎?”不然,齊、楚二國,皆将仇鄭,鄭不支矣。
”鄭文公惑其言,乃陰遣申侯輸款于楚。
周惠王二十六年,齊桓公率同盟諸侯伐鄭,圍新密。
時申侯尚在楚,言于楚成王曰:“鄭所以願歸宇下者,正謂惟楚足以抗齊也。
王不救鄭,臣無辭以複命矣。
”楚王謀于群臣。
令尹子文進曰:“召陵之役,許穆公卒于
姜後薨,次妃陳妫有一寵一,立為繼後,有子名帶。
帶善于趨奉,周王一愛一之,呼為太叔。
遂欲廢世子而立帶。
臣觀其神色倉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恐《小弁》之事,複見于今日!君為盟主,不可不圖。
”桓公乃召管仲謀之。
管仲對曰:“臣有一計,可以定周。
”桓公曰:“仲父計将安出?”管仲對曰:“世子危疑,其一黨一孤也。
君今具表周王,言:‘諸侯願見世子,請世子出會諸侯。
’世子一出,君臣之分已定,王雖欲廢立,亦難行矣。
”桓公曰:“善。
”乃傳檄諸侯,以明年夏月會于首止。
再遣隰朋如周,言:“諸侯願見世子,以申尊王之情。
”周惠王本不欲子鄭出會,因齊勢強大,且名正言順,難以辭之,隻得許諾。
隰朋歸報。
至次年春,桓公遣陳敬仲先至首止,築官以待世子駕臨。
夏五月,齊、宋、魯、陳、衛、鄭、許、曹八國諸侯,并集首止。
世子鄭亦至,停駕于行宮。
桓公率諸侯起居,子鄭再三謙讓,欲以賓主之禮相見。
桓公曰:“小白等忝在藩室,見世子如見王也,敢不稽首!”子鄭謝曰:“諸君且休矣。
”是夜,子鄭使人邀桓公至于行宮,訴以太叔帶謀欲奪位之事。
桓公曰:“小白當與諸臣立盟,共戴世子,世子勿憂也!”子鄭感謝不已,遂留于行宮。
諸侯亦不敢歸國,各就館舍,輪番進獻酒食,及犒勞輿從之屬。
子鄭恐久勞諸國,便欲辭歸京師。
桓公曰:“所以願與世子留連者,欲使天王知吾等一愛一戴世子,不忍相舍之意,所以杜其邪謀也。
方今夏月大暑,稍俟秋涼,當送駕還朝耳。
”遂預擇盟期,用秋八月之吉。
卻說周惠王見世子鄭久不還轅,知是齊侯推戴,心中不悅。
更兼惠後與叔帶朝夕在傍,将言語浸一潤惠王。
太宰周公孔來見,謂之曰:“齊侯名雖伐楚,其實不能有加于楚。
今楚人貢獻效順,大非昔比,未見楚之不如齊也。
齊又率諸侯擁留世子,不知何意,将置朕于何地!朕欲煩太宰通一密信于鄭伯,使鄭伯棄齊從楚,因為孤緻意楚君,努力事周,無負朕意!”宰孔奏曰:“楚之效順,亦齊力也。
王奈何棄久籴之伯舅,而就乍附之蠻夷乎?”惠王曰:“鄭伯不離,諸侯不散,能保齊之無異謀乎?朕志決矣,太宰無辭。
”宰孔不敢複言。
惠王乃為玺書一通,封函甚固,密授宰孔。
宰孔不知書中何語,隻得使人星夜達于鄭伯。
鄭文公啟函讀之,言“子鄭違背父命,植一黨一樹私,不堪為嗣。
朕意在次子帶也。
叔父若能舍齊從楚,共輔少子,朕願委國以聽!”鄭伯喜曰:“吾先公武莊,世為王卿士,領袖諸侯,不意中絕,夷于小一柄一。
厲公又有納王之勞,未蒙召用。
今王命獨臨于我,政将及焉,諸大夫可以賀我矣。
”大夫孔叔谏曰:“齊以我故,勤兵于楚。
今乃反齊事楚,是悖德也。
況翼戴世子,天下大義,君不可以獨異。
”鄭伯曰:“從霸何如從王?且王意不在世子,孤何一愛一焉!”孔叔曰:“周之主祀,惟嫡與長。
幽王之一愛一伯服,桓王之一愛一子克,莊王之一愛一子頹,皆君所知也。
人心不附,身死無成。
君不惟大義是從,而乃蹈五大夫之覆轍乎?後必悔之!”大夫申侯曰:“天子所命,誰敢違之?若從齊盟,是棄王命也。
我去,諸侯必疑,疑則必散,盟未必成。
且世子有外一黨一,太叔亦有内一黨一,二子成敗,事未可知。
不如且歸,以觀其變。
”鄭文公乃從申侯之言,托言國中有事,不辭而行。
齊桓公聞鄭伯逃去,大怒,便欲奉世子以讨鄭。
管仲進曰:“鄭與周接壤,此必周有人誘之。
一人去留,不足以阻大計。
且盟期已及,俟成盟而後圖之。
”桓公曰:“善。
”于是即首止舊壇,歃血為盟。
齊、宋、魯、陳、衛、許、曹,共是七國諸侯。
世子鄭臨之,不與歃,示諸侯不敢與世子敵也。
盟詞曰:“凡我同盟,共翼王儲,匡靖王室。
有背盟者,神明殛①之!”事畢,世子鄭降階揖謝曰:“諸君以先王之靈,不忘周室,昵就寡人,自文武以下,鹹嘉賴之!況寡人其敢忘諸君之賜?”諸侯皆降拜稽首。
次日,世子鄭欲歸,各國各具車徒護送。
齊桓公同衛侯親自送出衛境,世子鄭垂淚而别。
史官有詩贊雲: 君王溺一愛一冢嗣危,鄭伯甘将大義違。
首止一盟儲位定,綱常賴此免淩夷。
鄭文公聞諸侯會盟,且将讨鄭,遂不敢從楚。
卻說楚成王聞鄭不與首止之盟,喜曰:“吾得鄭矣!”遂遣使通于申侯,欲與鄭修好。
原來申侯先曾仕楚,有口才,貪而善媚,楚文王甚一寵一信之。
及文王臨終之時,恐後人不能容他,贈以白璧,使投奔他國避禍。
申侯奔鄭,事厲公于栎,厲公複一寵一信如在楚時。
及厲公複國,遂為大夫。
楚臣俱與申侯有舊,所以今日打通這個關節,要申侯從中慫恿,背齊事楚。
申侯密言于鄭伯,言:“非楚不能敵齊,況王命乎?”不然,齊、楚二國,皆将仇鄭,鄭不支矣。
”鄭文公惑其言,乃陰遣申侯輸款于楚。
周惠王二十六年,齊桓公率同盟諸侯伐鄭,圍新密。
時申侯尚在楚,言于楚成王曰:“鄭所以願歸宇下者,正謂惟楚足以抗齊也。
王不救鄭,臣無辭以複命矣。
”楚王謀于群臣。
令尹子文進曰:“召陵之役,許穆公卒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