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回 王敖反間殺李牧田光刎頸薦荊轲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趙王遷五年,代中地震,牆屋傾倒大半,平地裂開百三十步,邯鄲大旱。
民間有童謠曰:“秦人笑,趙人号,以為不信,視地生一毛一。
明年,地果生白一毛一,長尺餘,郭開蒙蔽,不使趙王聞之。
時秦王再遣大将王翦、楊端和分道伐趙。
王翦從太原一路進兵,楊端和從常山一路進兵。
複遣内史騰引車十萬,屯于上一黨一,以為聲援。
時燕太子丹為質于秦,見秦兵大舉伐趙,知禍必及于燕,陰使人緻書于燕王,使為戰守之備,又教燕王詐稱有疾,使人請太子歸國。
燕王依其計,遣使至秦。
秦王政曰:“燕王不死,太子未可歸也。
欲歸太子,除是烏頭白,馬生角,方可!”太子丹仰天大呼,怨氣一道,直沖霄漢,烏頭皆白。
秦王猶不肯遣。
太子丹乃易服毀面,為人傭仆,賺出函谷關,星夜往燕國去訖。
今真定府定州南,有台名聞雞台,即太子丹逃秦時,聞雞早發處也。
秦王方圖韓趙,未暇讨燕丹逃歸之罪。
再說趙武安君李牧,大軍屯于灰泉山,連營數裡,秦兩路車馬,皆不敢進。
秦王聞此信,複遣王敖至王翦軍中。
王敖謂翦曰:“李牧北邊名将,未易取勝。
将軍姑與通和,但勿定約,使命往來之間,某自有計。
”王翦果使人往趙營講和。
李牧亦使人報之。
王敖至趙,再打郭開關節,言:“李牧與秦私自講和,約破趙之日,分王代郡。
若以此言進于趙王,使以他将易去李牧,某言于秦王,君之功勞不小。
”郭開已有外心,遂依王敖說話,密奏趙王。
趙王陰使左右往察其情,果見李牧與王翦信使往來,遂信以為實然,謀于郭開。
郭開奏曰:“趙蔥、顔聚,見在軍中,大王誠遣使持兵符,即軍中拜趙蔥為大将,替回李牧,隻說‘用為相國’,牧必不疑。
”趙王從其言,遣司馬尚持節至灰泉山軍中,宣趙王之命。
李牧曰:“兩軍對壘,國家安危,懸于一将,雖有君命,吾不敢從!”司馬尚私告李牧曰:“郭開谮将軍欲反,趙王入其言,是以相召,言拜相者,欺将軍之言也。
”李牧忿然曰:“開始谮廉頗,今複谮吾,吾當提兵入朝,先除君側之惡,然後禦秦可也。
”司馬尚曰:“将軍稱兵犯阙,知者以為忠,不知者反以為叛,适令讒人借為口實,以将軍之才,随處可立功名,何必趙也。
”李牧歎曰:“吾嘗恨樂毅、廉頗為趙将不終,不意今日乃及自己!”又曰:“趙蔥不堪代将,吾不可以将印授之。
”乃懸印于幕中,中夜微服遁去,欲往魏國。
趙蔥感郭開舉薦之恩,又怒李牧不肯授印,乃遣力士急捕李牧,得于旅人之家,乘其醉,縛而斬之,以其首來獻。
可憐李牧一時名将,為郭開所害,豈不冤哉!史臣有詩雲: 卻秦守代著威名,大廈全憑一木撐。
何事郭開貪外市,緻令一旦壞長城! 司馬尚不敢複命,竊妻孥奔海上去訖。
趙蔥遂代李牧挂印為大将,顔聚為副。
代兵素服李牧,見其無辜被害,不勝憤怒,一一夜間逾山越谷,逃散俱盡,趙蔥不能禁也。
卻說秦兵聞李牧死,軍中皆酌酒相賀。
王翦、楊端和兩路軍馬,刻期并進。
趙蔥與顔聚計議,欲分兵往救太原、常山二處。
顔聚曰:“新易大将,軍心不安,若合兵猶足以守,一分則勢弱矣。
”言未畢,哨馬報:“王翦攻狼孟甚急,破在旦夕!”趙蔥曰:“狼孟一破,彼将長驅井陉,合攻常山,而邯鄲危矣!不得不往救之。
”遂不聽顔聚之谏,傳令拔寨俱起。
王翦觇探明白,預伏兵大谷。
遣人于高阜了望,隻等趙蔥兵過一半,放起号炮,伏兵一齊殺出,将趙兵截做兩段,首尾不能相顧。
王翦引大軍傾江倒峽般殺來,趙蔥迎敵,兵敗,為王翦所殺。
顔聚收拾敗軍,奔回邯鄲。
秦兵遂拔狼孟,由井陉進兵,攻取下邑。
楊端和亦收取常山餘地,進圍邯鄲。
秦王政聞兩路兵俱已得勝,因命内史騰移兵往韓受地。
韓王安大懼,盡獻其城,入為秦臣。
秦以韓地為颍川郡。
此韓王安之九年,秦王政之十七年也。
韓自武子萬受邑于晉,三世至獻子厥,始執晉政。
厥三傳至康子虎,始滅智氏。
虎再傳至景侯虎,始為諸侯。
虔六傳至宣惠王,始稱王。
四傳至王安,而國人于秦。
自韓虎六年,至宣惠王九年,凡為侯共八十年;自宣惠王十年,至王安九年國滅,凡為王九十四年,自此,六國隻存其五矣。
史臣有贊雲: 萬封韓原,賢裔惟厥;計全趙孤,陰功不一洩。
始偶六卿,終分三一穴一;從約不守,稽首秦阙。
韓非雖使,無救亡滅! 再說秦兵圍邯鄲,顔聚悉兵拒守,趙王遷恐懼,欲遣使鄰邦求救。
郭開進曰:“韓王已入臣,燕、魏方自保不暇,安能相救?以臣愚見,秦兵勢大,不如全城歸順,不失封侯之位。
”王遷欲聽之。
公子嘉伏地痛哭曰:“先王以社稷宗廟傳于王,何可棄也?臣願與顔聚竭力效死!萬一城破,伐郡數百裡,尚可為國,奈何束手為人俘囚乎?”郭開曰:“城破則王為虜,豈能及代哉?”公子嘉拔劍在手,指郭開曰:“覆國讒臣,尚敢多言!吾必斬之!”趙王勸解方散。
王遷回宮,無計可施,惟飲酒取樂而已。
郭開欲約會秦兵獻城,奈公子嘉率其宗族賓客,
民間有童謠曰:“秦人笑,趙人号,以為不信,視地生一毛一。
明年,地果生白一毛一,長尺餘,郭開蒙蔽,不使趙王聞之。
時秦王再遣大将王翦、楊端和分道伐趙。
王翦從太原一路進兵,楊端和從常山一路進兵。
複遣内史騰引車十萬,屯于上一黨一,以為聲援。
時燕太子丹為質于秦,見秦兵大舉伐趙,知禍必及于燕,陰使人緻書于燕王,使為戰守之備,又教燕王詐稱有疾,使人請太子歸國。
燕王依其計,遣使至秦。
秦王政曰:“燕王不死,太子未可歸也。
欲歸太子,除是烏頭白,馬生角,方可!”太子丹仰天大呼,怨氣一道,直沖霄漢,烏頭皆白。
秦王猶不肯遣。
太子丹乃易服毀面,為人傭仆,賺出函谷關,星夜往燕國去訖。
今真定府定州南,有台名聞雞台,即太子丹逃秦時,聞雞早發處也。
秦王方圖韓趙,未暇讨燕丹逃歸之罪。
再說趙武安君李牧,大軍屯于灰泉山,連營數裡,秦兩路車馬,皆不敢進。
秦王聞此信,複遣王敖至王翦軍中。
王敖謂翦曰:“李牧北邊名将,未易取勝。
将軍姑與通和,但勿定約,使命往來之間,某自有計。
”王翦果使人往趙營講和。
李牧亦使人報之。
王敖至趙,再打郭開關節,言:“李牧與秦私自講和,約破趙之日,分王代郡。
若以此言進于趙王,使以他将易去李牧,某言于秦王,君之功勞不小。
”郭開已有外心,遂依王敖說話,密奏趙王。
趙王陰使左右往察其情,果見李牧與王翦信使往來,遂信以為實然,謀于郭開。
郭開奏曰:“趙蔥、顔聚,見在軍中,大王誠遣使持兵符,即軍中拜趙蔥為大将,替回李牧,隻說‘用為相國’,牧必不疑。
”趙王從其言,遣司馬尚持節至灰泉山軍中,宣趙王之命。
李牧曰:“兩軍對壘,國家安危,懸于一将,雖有君命,吾不敢從!”司馬尚私告李牧曰:“郭開谮将軍欲反,趙王入其言,是以相召,言拜相者,欺将軍之言也。
”李牧忿然曰:“開始谮廉頗,今複谮吾,吾當提兵入朝,先除君側之惡,然後禦秦可也。
”司馬尚曰:“将軍稱兵犯阙,知者以為忠,不知者反以為叛,适令讒人借為口實,以将軍之才,随處可立功名,何必趙也。
”李牧歎曰:“吾嘗恨樂毅、廉頗為趙将不終,不意今日乃及自己!”又曰:“趙蔥不堪代将,吾不可以将印授之。
”乃懸印于幕中,中夜微服遁去,欲往魏國。
趙蔥感郭開舉薦之恩,又怒李牧不肯授印,乃遣力士急捕李牧,得于旅人之家,乘其醉,縛而斬之,以其首來獻。
可憐李牧一時名将,為郭開所害,豈不冤哉!史臣有詩雲: 卻秦守代著威名,大廈全憑一木撐。
何事郭開貪外市,緻令一旦壞長城! 司馬尚不敢複命,竊妻孥奔海上去訖。
趙蔥遂代李牧挂印為大将,顔聚為副。
代兵素服李牧,見其無辜被害,不勝憤怒,一一夜間逾山越谷,逃散俱盡,趙蔥不能禁也。
卻說秦兵聞李牧死,軍中皆酌酒相賀。
王翦、楊端和兩路軍馬,刻期并進。
趙蔥與顔聚計議,欲分兵往救太原、常山二處。
顔聚曰:“新易大将,軍心不安,若合兵猶足以守,一分則勢弱矣。
”言未畢,哨馬報:“王翦攻狼孟甚急,破在旦夕!”趙蔥曰:“狼孟一破,彼将長驅井陉,合攻常山,而邯鄲危矣!不得不往救之。
”遂不聽顔聚之谏,傳令拔寨俱起。
王翦觇探明白,預伏兵大谷。
遣人于高阜了望,隻等趙蔥兵過一半,放起号炮,伏兵一齊殺出,将趙兵截做兩段,首尾不能相顧。
王翦引大軍傾江倒峽般殺來,趙蔥迎敵,兵敗,為王翦所殺。
顔聚收拾敗軍,奔回邯鄲。
秦兵遂拔狼孟,由井陉進兵,攻取下邑。
楊端和亦收取常山餘地,進圍邯鄲。
秦王政聞兩路兵俱已得勝,因命内史騰移兵往韓受地。
韓王安大懼,盡獻其城,入為秦臣。
秦以韓地為颍川郡。
此韓王安之九年,秦王政之十七年也。
韓自武子萬受邑于晉,三世至獻子厥,始執晉政。
厥三傳至康子虎,始滅智氏。
虎再傳至景侯虎,始為諸侯。
虔六傳至宣惠王,始稱王。
四傳至王安,而國人于秦。
自韓虎六年,至宣惠王九年,凡為侯共八十年;自宣惠王十年,至王安九年國滅,凡為王九十四年,自此,六國隻存其五矣。
史臣有贊雲: 萬封韓原,賢裔惟厥;計全趙孤,陰功不一洩。
始偶六卿,終分三一穴一;從約不守,稽首秦阙。
韓非雖使,無救亡滅! 再說秦兵圍邯鄲,顔聚悉兵拒守,趙王遷恐懼,欲遣使鄰邦求救。
郭開進曰:“韓王已入臣,燕、魏方自保不暇,安能相救?以臣愚見,秦兵勢大,不如全城歸順,不失封侯之位。
”王遷欲聽之。
公子嘉伏地痛哭曰:“先王以社稷宗廟傳于王,何可棄也?臣願與顔聚竭力效死!萬一城破,伐郡數百裡,尚可為國,奈何束手為人俘囚乎?”郭開曰:“城破則王為虜,豈能及代哉?”公子嘉拔劍在手,指郭開曰:“覆國讒臣,尚敢多言!吾必斬之!”趙王勸解方散。
王遷回宮,無計可施,惟飲酒取樂而已。
郭開欲約會秦兵獻城,奈公子嘉率其宗族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