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會葵邱義戴周天子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屈完再至齊軍,請面見齊侯言事。
管仲曰:“楚使複來,請盟必矣。
君其禮之。
”屈完見齊桓公再拜,桓公答禮,問其來意。
屈完曰:“寡君以不貢之故,緻幹君讨,寡君已知罪矣。
君若肯退師一舍①,寡君敢不惟命是聽!”桓公曰:“大夫能輔爾君以修舊職,俾寡人有辭于天子,又何求焉?”屈完稱謝而去。
歸報楚王,言:“齊侯已許臣退師矣,臣亦許以人貢,君不可失信也。
”少頃,諜報:“八路軍馬,拔寨俱起。
”成王再使探實,回言:“退三十裡,在召陵駐紮。
”楚王曰:“齊師之退,必畏我也。
”欲悔入貢之事。
子文曰:“彼八國之君,尚不失信于匹夫,君可使匹夫食言于國君乎?”楚王嘿然。
乃命屈完赍金帛八車,再往召陵犒八路之師,複備菁茅②一車,在齊軍前呈樣過了,然後具表,如周進貢。
卻說許穆公喪至本國,世子業嗣位,主喪,是為僖公。
感桓公之德,遣大夫百佗,率師會于召陵。
桓公聞屈完再到,吩咐諸侯:“将各國車徒,分為七隊,分列七方。
齊國之兵,屯于南方,以當楚沖。
俟齊軍中鼓起,七路一齊鳴鼓,器械盔甲,務要十分整齊,以強中國之威勢。
”屈完既入,見齊侯陳上犒軍之物。
桓公命分派八軍。
其菁茅驗過,仍令屈完收管,自行進貢。
桓公曰:“大夫亦曾觀我中國之兵乎?”屈完曰:“完僻居南服,未及睹中國之盛,願借一觀。
”桓公與屈完同登戎辂,望見各國之兵,各占一方,聯絡數十裡不絕。
齊軍中一聲鼓起,七路鼓聲相應,正如雷霆震擊,駭地驚天。
桓公喜形于色,謂屈完曰:“寡人有此兵衆,以戰,何患不勝?以攻,何患不克?”屈完對曰:“君所以主盟中夏者,為天子宣布德意,撫恤黎元①也。
君若以德綏②諸侯,誰敢不服?若恃衆逞力,楚國雖褊小,有方城為城,漢水為池,池深城峻,雖有百萬之衆,正未知所用耳!”桓公面有慚色,謂屈完曰:“大夫誠楚之良也!毖人願與汝國修先君之好如何?”屈完對曰:“君惠徼③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于同盟,寡君其敢自外?請與君定盟可乎?”桓公曰:“可。
”是晚留屈完宿于營中,設宴款待。
次日,立壇于召陵,桓公執牛耳為主盟,管仲為司盟,屈完稱楚君之命,同立載書:“自今以後,世通盟好。
”恒公先歃,七國與屈完以次受歃。
禮畢,屈完再拜緻謝。
管仲私與屈完言,請放聃伯還鄭。
屈完亦代蔡侯謝罪。
兩下各許諾。
管仲下令班師。
途中鮑叔牙問于管仲曰:“楚之罪。
僭号為大。
吾子以包茅為辭,吾所未解。
”管仲對曰:“楚僭号已三世矣,我是以擯①之,同于蠻夷。
倘責其革号②,楚肯俛首而聽我乎?若其不聽,勢必交兵,兵端一開,彼此報複,其禍非數年不解,南北從此騷然矣。
吾以包茅為辭,使彼易于共命。
苟有服罪之名,亦足以誇耀諸侯,還報天子,不愈于兵連禍結,無已時乎?”鮑叔牙嗟歎不已。
胡曾先生有詩曰: 楚王南海目無周,仲父當年善運籌。
不用寸兵成款約,千秋伯業誦齊侯。
又髯翁有詩譏桓仲苟且結局,無害于楚。
所以齊兵退後,楚兵犯侵中原如故,桓仲不能再興伐楚之師矣。
詩雲。
南望躊躇數十年,遠交近合各紛然。
大聲罪狀謀方壯,直革一婬一名局始全。
昭廟孤魂終負痛,江黃義舉但贻愆③ 不知一歃成何事,依舊中原戰血鮮! 陳大夫轅濤塗聞班師之令,與鄭大夫申侯商議曰:“師若取道于陳、鄭,糧食衣屦,所費不赀,國必甚病。
不若東循海道而歸,使徐、莒承供給之勞,吾二國可以少安。
”申侯曰:“善,子試言之。
”濤塗言于醒公曰:“君北伐戎,南伐楚。
若以諸侯之衆,觀兵于東夷,東方諸侯,畏君之威,敢不奉朝請乎?”桓公曰:“大夫之言是也。
”少頃,申侯請見,桓公召入。
申侯進曰:“臣聞‘師不逾時’,懼勞民也。
今自春徂④夏,霜露風雨,師力疲疾。
若取道于陳、鄭,糧食衣屦,取之猶外府也。
若也于東方,倘東夷梗路,恐不堪戰,将若之何?濤塗自恤其國,非善計也。
君其察之!”桓公曰:“微大夫之言,幾誤吾事!”乃命執濤塗于軍,使鄭伯以虎牢之地,賞申侯之功。
因使申侯大其城邑,為南北藩蔽。
鄭伯雖然從命,自此心中有不樂之意。
陳侯遣使納賂,再三請罪,桓公乃赦濤塗。
諸侯各歸本國。
桓公以管仲功高,乃奪大夫伯氏之骈邑三百戶,以益其封焉。
楚王見諸侯兵退,不欲貢茅。
屈完曰:“不可以失信于齊!且楚惟絕周,故使齊得私之以為重。
若假此以自通于周,則我與齊共之矣。
”楚王曰:“奈二王何:”屈完曰:“不序爵,但稱遠臣某可也。
”楚王從之。
即使屈完為使,赍菁茅十車,加以金帛,貢獻天子。
周惠王大喜曰:“楚不共職久矣。
今效順如此,殆先王之靈乎?”乃告于文武之廟,因以胙賜楚。
謂屈完曰:“鎮爾南方,毋侵中國!”屈完再拜稽首而退。
屈完方去後,齊桓公遣隰朋随至,以服楚告。
惠王待隰朋有加禮。
隰朋因請見世子,惠王便有不樂之色。
乃使次子帶與世子鄭,一同出見。
隰朋微窺惠王神色,似有倉皇天主之意。
隰朋自周歸,謂桓公曰:“周将亂矣!”桓公曰:“何故?”隰朋曰:“周王長
管仲曰:“楚使複來,請盟必矣。
君其禮之。
”屈完見齊桓公再拜,桓公答禮,問其來意。
屈完曰:“寡君以不貢之故,緻幹君讨,寡君已知罪矣。
君若肯退師一舍①,寡君敢不惟命是聽!”桓公曰:“大夫能輔爾君以修舊職,俾寡人有辭于天子,又何求焉?”屈完稱謝而去。
歸報楚王,言:“齊侯已許臣退師矣,臣亦許以人貢,君不可失信也。
”少頃,諜報:“八路軍馬,拔寨俱起。
”成王再使探實,回言:“退三十裡,在召陵駐紮。
”楚王曰:“齊師之退,必畏我也。
”欲悔入貢之事。
子文曰:“彼八國之君,尚不失信于匹夫,君可使匹夫食言于國君乎?”楚王嘿然。
乃命屈完赍金帛八車,再往召陵犒八路之師,複備菁茅②一車,在齊軍前呈樣過了,然後具表,如周進貢。
卻說許穆公喪至本國,世子業嗣位,主喪,是為僖公。
感桓公之德,遣大夫百佗,率師會于召陵。
桓公聞屈完再到,吩咐諸侯:“将各國車徒,分為七隊,分列七方。
齊國之兵,屯于南方,以當楚沖。
俟齊軍中鼓起,七路一齊鳴鼓,器械盔甲,務要十分整齊,以強中國之威勢。
”屈完既入,見齊侯陳上犒軍之物。
桓公命分派八軍。
其菁茅驗過,仍令屈完收管,自行進貢。
桓公曰:“大夫亦曾觀我中國之兵乎?”屈完曰:“完僻居南服,未及睹中國之盛,願借一觀。
”桓公與屈完同登戎辂,望見各國之兵,各占一方,聯絡數十裡不絕。
齊軍中一聲鼓起,七路鼓聲相應,正如雷霆震擊,駭地驚天。
桓公喜形于色,謂屈完曰:“寡人有此兵衆,以戰,何患不勝?以攻,何患不克?”屈完對曰:“君所以主盟中夏者,為天子宣布德意,撫恤黎元①也。
君若以德綏②諸侯,誰敢不服?若恃衆逞力,楚國雖褊小,有方城為城,漢水為池,池深城峻,雖有百萬之衆,正未知所用耳!”桓公面有慚色,謂屈完曰:“大夫誠楚之良也!毖人願與汝國修先君之好如何?”屈完對曰:“君惠徼③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于同盟,寡君其敢自外?請與君定盟可乎?”桓公曰:“可。
”是晚留屈完宿于營中,設宴款待。
次日,立壇于召陵,桓公執牛耳為主盟,管仲為司盟,屈完稱楚君之命,同立載書:“自今以後,世通盟好。
”恒公先歃,七國與屈完以次受歃。
禮畢,屈完再拜緻謝。
管仲私與屈完言,請放聃伯還鄭。
屈完亦代蔡侯謝罪。
兩下各許諾。
管仲下令班師。
途中鮑叔牙問于管仲曰:“楚之罪。
僭号為大。
吾子以包茅為辭,吾所未解。
”管仲對曰:“楚僭号已三世矣,我是以擯①之,同于蠻夷。
倘責其革号②,楚肯俛首而聽我乎?若其不聽,勢必交兵,兵端一開,彼此報複,其禍非數年不解,南北從此騷然矣。
吾以包茅為辭,使彼易于共命。
苟有服罪之名,亦足以誇耀諸侯,還報天子,不愈于兵連禍結,無已時乎?”鮑叔牙嗟歎不已。
胡曾先生有詩曰: 楚王南海目無周,仲父當年善運籌。
不用寸兵成款約,千秋伯業誦齊侯。
又髯翁有詩譏桓仲苟且結局,無害于楚。
所以齊兵退後,楚兵犯侵中原如故,桓仲不能再興伐楚之師矣。
詩雲。
南望躊躇數十年,遠交近合各紛然。
大聲罪狀謀方壯,直革一婬一名局始全。
昭廟孤魂終負痛,江黃義舉但贻愆③ 不知一歃成何事,依舊中原戰血鮮! 陳大夫轅濤塗聞班師之令,與鄭大夫申侯商議曰:“師若取道于陳、鄭,糧食衣屦,所費不赀,國必甚病。
不若東循海道而歸,使徐、莒承供給之勞,吾二國可以少安。
”申侯曰:“善,子試言之。
”濤塗言于醒公曰:“君北伐戎,南伐楚。
若以諸侯之衆,觀兵于東夷,東方諸侯,畏君之威,敢不奉朝請乎?”桓公曰:“大夫之言是也。
”少頃,申侯請見,桓公召入。
申侯進曰:“臣聞‘師不逾時’,懼勞民也。
今自春徂④夏,霜露風雨,師力疲疾。
若取道于陳、鄭,糧食衣屦,取之猶外府也。
若也于東方,倘東夷梗路,恐不堪戰,将若之何?濤塗自恤其國,非善計也。
君其察之!”桓公曰:“微大夫之言,幾誤吾事!”乃命執濤塗于軍,使鄭伯以虎牢之地,賞申侯之功。
因使申侯大其城邑,為南北藩蔽。
鄭伯雖然從命,自此心中有不樂之意。
陳侯遣使納賂,再三請罪,桓公乃赦濤塗。
諸侯各歸本國。
桓公以管仲功高,乃奪大夫伯氏之骈邑三百戶,以益其封焉。
楚王見諸侯兵退,不欲貢茅。
屈完曰:“不可以失信于齊!且楚惟絕周,故使齊得私之以為重。
若假此以自通于周,則我與齊共之矣。
”楚王曰:“奈二王何:”屈完曰:“不序爵,但稱遠臣某可也。
”楚王從之。
即使屈完為使,赍菁茅十車,加以金帛,貢獻天子。
周惠王大喜曰:“楚不共職久矣。
今效順如此,殆先王之靈乎?”乃告于文武之廟,因以胙賜楚。
謂屈完曰:“鎮爾南方,毋侵中國!”屈完再拜稽首而退。
屈完方去後,齊桓公遣隰朋随至,以服楚告。
惠王待隰朋有加禮。
隰朋因請見世子,惠王便有不樂之色。
乃使次子帶與世子鄭,一同出見。
隰朋微窺惠王神色,似有倉皇天主之意。
隰朋自周歸,謂桓公曰:“周将亂矣!”桓公曰:“何故?”隰朋曰:“周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