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魯桓公夫婦如齊鄭子亹君臣為戮
關燈
小
中
大
話分兩頭。
再說齊襄公拉殺魯桓公,國人沸沸揚揚,盡說“齊侯無道,幹此一婬一殘蔑理之事。
”襄公心中暗愧,急使人迎王姬至齊成婚,國人議猶未息;欲行一二義舉,以服衆心。
想:“鄭弑其君,衛逐其君,兩件都是大題目。
但衛公子黔牟,是周王之壻②方娶王姬,未可便與黔牟作對。
不若先讨鄭罪,諸侯必然畏服。
”又恐起兵伐鄭,勝負未蔔。
乃佯遣人緻書子亹,約于首止,相會為盟。
子亹大喜曰:“齊侯下交,吾國安如泰山矣!”欲使高渠彌、祭足同往;祭足稱疾不行。
原繁私問于祭足曰:“新君欲結好齊侯,君宜輔之,何以不往?”祭足曰:“齊侯勇悍殘忍,嗣守大國,侈然有圖伯之心。
況先君昭公有功于齊,齊所念也。
夫大國難測,以大結小,必有一奸一謀。
此行也,君臣其為戮乎?”原繁曰:“君言果信,鄭國誰屬?”祭足曰:“必子儀也。
是有君人之相,先君莊公曾言之矣。
”原繁曰:“人言君多智,吾姑以此試之。
” 至期,齊襄公遣王子成父、管至父二将,各率死士百餘,環侍左右,力士石之紛如緊随于後。
高渠彌引著了亹同登盟壇,與齊侯叙禮已畢。
嬖臣孟陽手捧血盂,跪而請歃。
襄公目視之,孟陽遽起。
襄公執子亹手問曰:“先君昭公,因甚而殂,”子亹變色,驚顫不能出詞。
高渠彌代答曰:“先君因病而殂,何煩君問?”襄公曰:“聞蒸祭遇賊,非關病也,”高渠彌遮掩不過,隻得對曰:“原有寒疾,複受賊驚,是以暴亡耳。
”襄公曰:“君行必有警備,此賊從何而來?”高渠彌對曰:“嫡庶争立,已非一日,各有私一黨一,乘機竊發,誰能防之?”襄公又曰:“曾獲得賊人否?”高渠彌曰:“至今尚在緝訪?未有蹤迹。
”襄公大怒曰:“賊在眼前,何煩緝訪?汝受國家爵位,乃以私怨弑君。
到寡人面前,還敢以言語支吾!毖人今日為汝先君報仇!”叫力士:“快與我下手!”高渠彌不敢分辯。
石之紛如先将高渠彌綁縛。
子亹叩首乞哀曰:“此事與孤無幹,皆高渠彌所為也。
乞恕一命!”襄公曰:“既知高渠彌所為,何不讨之?汝今日自往地下分辯。
”把手一招,王子成父與管至父引著死士百餘,一齊上前,将子亹亂砍,死于非命。
随行人衆,見齊人勢大,誰敢動手,一時盡皆逃散。
襄公謂高渠彌曰:“汝君已了,汝猶望活乎?”高渠彌對曰:“自知罪重,隻求賜死!”襄公曰:“隻與你一刀,便宜了你!”乃帶至國中,命車裂于南門。
車裂者,将罪人頭與四肢,縛于五輛車轅之上,各自分向;各駕一牛,然後以鞭打牛,牛走車行,其人肢一體裂而為五,俗言“五牛分一屍一”。
此乃極重之刑。
襄公欲以義舉聞于諸侯,故意用此極刑,張大其事也。
高渠彌已死,襄公命将其首,号令南門,榜曰:“逆臣視此!”一面使人收拾子亹一屍一首,藁葬于東郭之外。
一面遣使告于鄭曰:“賊臣逆子,周有常刑。
汝國高渠彌主謀弑君,擅立庶孽,寡君痛鄭先君之不吊,已為鄭讨而戮之矣。
願改立新君,以邀舊好。
”原繁聞之,歎曰:“祭仲之智,吾不及也!”諸大夫共議立君,叔詹曰:“故君在栎,何不迎之?”祭足曰:“出亡之君,不可再辱宗廟。
不如立公子儀。
”原繁亦贊成之。
于是迎公子儀于陳,以嗣君位,祭足為上大夫,叔詹為中大夫,原繁為下大夫。
子儀既即位,乃委國于祭足,恤民修備,遣使修聘于齊、陳諸國。
又受命于楚,許以年年納貢,永為屬國。
厲公無間可乘,自此鄭國稍安。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渎:輕視。
①盛氣:怒氣未發之時。
①嫌微:私情。
②主張:張,設;主張,主設,主宰,主持。
①道路紛紛:百姓紛紛議論。
①成服:喪服。
已成服,已舉行過喪禮。
②衰绖:喪服;此處似為帶孝。
③黻冕圭璧:祭喪。
④詣:去,往。
①袂:衣袖。
把袂:拉住衣袖。
②壻:婿的異體字。
再說齊襄公拉殺魯桓公,國人沸沸揚揚,盡說“齊侯無道,幹此一婬一殘蔑理之事。
”襄公心中暗愧,急使人迎王姬至齊成婚,國人議猶未息;欲行一二義舉,以服衆心。
想:“鄭弑其君,衛逐其君,兩件都是大題目。
但衛公子黔牟,是周王之壻②方娶王姬,未可便與黔牟作對。
不若先讨鄭罪,諸侯必然畏服。
”又恐起兵伐鄭,勝負未蔔。
乃佯遣人緻書子亹,約于首止,相會為盟。
子亹大喜曰:“齊侯下交,吾國安如泰山矣!”欲使高渠彌、祭足同往;祭足稱疾不行。
原繁私問于祭足曰:“新君欲結好齊侯,君宜輔之,何以不往?”祭足曰:“齊侯勇悍殘忍,嗣守大國,侈然有圖伯之心。
況先君昭公有功于齊,齊所念也。
夫大國難測,以大結小,必有一奸一謀。
此行也,君臣其為戮乎?”原繁曰:“君言果信,鄭國誰屬?”祭足曰:“必子儀也。
是有君人之相,先君莊公曾言之矣。
”原繁曰:“人言君多智,吾姑以此試之。
” 至期,齊襄公遣王子成父、管至父二将,各率死士百餘,環侍左右,力士石之紛如緊随于後。
高渠彌引著了亹同登盟壇,與齊侯叙禮已畢。
嬖臣孟陽手捧血盂,跪而請歃。
襄公目視之,孟陽遽起。
襄公執子亹手問曰:“先君昭公,因甚而殂,”子亹變色,驚顫不能出詞。
高渠彌代答曰:“先君因病而殂,何煩君問?”襄公曰:“聞蒸祭遇賊,非關病也,”高渠彌遮掩不過,隻得對曰:“原有寒疾,複受賊驚,是以暴亡耳。
”襄公曰:“君行必有警備,此賊從何而來?”高渠彌對曰:“嫡庶争立,已非一日,各有私一黨一,乘機竊發,誰能防之?”襄公又曰:“曾獲得賊人否?”高渠彌曰:“至今尚在緝訪?未有蹤迹。
”襄公大怒曰:“賊在眼前,何煩緝訪?汝受國家爵位,乃以私怨弑君。
到寡人面前,還敢以言語支吾!毖人今日為汝先君報仇!”叫力士:“快與我下手!”高渠彌不敢分辯。
石之紛如先将高渠彌綁縛。
子亹叩首乞哀曰:“此事與孤無幹,皆高渠彌所為也。
乞恕一命!”襄公曰:“既知高渠彌所為,何不讨之?汝今日自往地下分辯。
”把手一招,王子成父與管至父引著死士百餘,一齊上前,将子亹亂砍,死于非命。
随行人衆,見齊人勢大,誰敢動手,一時盡皆逃散。
襄公謂高渠彌曰:“汝君已了,汝猶望活乎?”高渠彌對曰:“自知罪重,隻求賜死!”襄公曰:“隻與你一刀,便宜了你!”乃帶至國中,命車裂于南門。
車裂者,将罪人頭與四肢,縛于五輛車轅之上,各自分向;各駕一牛,然後以鞭打牛,牛走車行,其人肢一體裂而為五,俗言“五牛分一屍一”。
此乃極重之刑。
襄公欲以義舉聞于諸侯,故意用此極刑,張大其事也。
高渠彌已死,襄公命将其首,号令南門,榜曰:“逆臣視此!”一面使人收拾子亹一屍一首,藁葬于東郭之外。
一面遣使告于鄭曰:“賊臣逆子,周有常刑。
汝國高渠彌主謀弑君,擅立庶孽,寡君痛鄭先君之不吊,已為鄭讨而戮之矣。
願改立新君,以邀舊好。
”原繁聞之,歎曰:“祭仲之智,吾不及也!”諸大夫共議立君,叔詹曰:“故君在栎,何不迎之?”祭足曰:“出亡之君,不可再辱宗廟。
不如立公子儀。
”原繁亦贊成之。
于是迎公子儀于陳,以嗣君位,祭足為上大夫,叔詹為中大夫,原繁為下大夫。
子儀既即位,乃委國于祭足,恤民修備,遣使修聘于齊、陳諸國。
又受命于楚,許以年年納貢,永為屬國。
厲公無間可乘,自此鄭國稍安。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渎:輕視。
①盛氣:怒氣未發之時。
①嫌微:私情。
②主張:張,設;主張,主設,主宰,主持。
①道路紛紛:百姓紛紛議論。
①成服:喪服。
已成服,已舉行過喪禮。
②衰绖:喪服;此處似為帶孝。
③黻冕圭璧:祭喪。
④詣:去,往。
①袂:衣袖。
把袂:拉住衣袖。
②壻:婿的異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