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三

關燈
人切齒。

    設使此案敗露于皇考之時、豈能稍為寬宥乎。

    彼回京時、畏首畏尾、一言不發。

    今見朕之複加擢用、遂欲掩飾從前之罪。

    且中傷與已不合之人。

    撰為邪說、以覆護之、以為前案不宜翻駁。

    此則其設心之機詐、有不可勝诘者。

    至于第三條所雲、各部辦事、豫存一私意計較。

    某省督撫正在裦嘉、其事宜準。

    某省督撫方得不是、其事宜駁。

    不論事之當否、而專以逢合為心。

    及第四條所雲、廷臣保舉人員、率多瞻徇情面。

    甚至有巧索酬謝之事等語。

    朕思部件題駁、懷挾私心、或所不免。

    保舉徇情、夤緣賄囑。

    亦難保其必無。

    即以近日廷臣論之、如勵宗萬之引薦、不但徇情受托、其保舉河員、聞竟有納賄之事。

    又傅鼐為人奏求恩蔭一事、亦屬瞻顧情面。

    爾廷臣受朕深恩。

    豈因王士俊之妄言、而遂不駁一事、不薦一人乎。

    惟當清夜扪心、此等陋習、有則痛自湔除。

    無則益加黾勉。

    勿為佥壬王士俊輩所讪笑、以全朕簡用委任之顔面可也。

    古稱為君難、即此用人一節、已千難萬難矣。

    但亦自知其難耳。

    旁無一人可語者。

    而王士俊佥邪小人、又安足與語哉。

    王士俊為人巧詐、衆所共知。

    朕格外保全、棄瑕錄用。

    原念其尚有才幹、或可造就。

    姑令署理川撫。

    陛辭之日、朕何等諄諄訓谕。

    乃巧詐之習、牢不可破。

    外飾鲠直、以便已私。

    敢将悖理之言、妄行陳奏。

    關系重大。

    不可姑恕。

    将舒赫德參奏原摺、交與王大臣九卿等、會議具奏。

    尋議、奸惡暴着、國法不可暫弛。

    請将王士俊拏解來京、交法司嚴審定拟、明正其罪。

    以為人臣怙惡亂政、罔上行私者戒。

    從之。

    嗣經法司照大不敬律、拟斬立決。

    得旨、改為斬監候。

    秋後處決。

     ○吏部議覆、禦史覺羅雅爾哈善條奏、請考取貼寫中書、筆帖式。

    仍照舊例、繙譯、清字、二項并取。

    應如所請。

    除内閣繕寫清字之貼寫中書二十四缺、聽内閣于八旗監生官學生内、自行考取補用。

    其繙本之貼寫中書十六缺、于考試繙譯筆帖式人員内、揀選補用。

    至部院衙門筆帖式、除蒙古漢軍、仍照舊例補用。

    各省将軍衙門城守尉等處滿洲筆帖式、僅二三缺者、仍補用繙譯筆帖式外。

    其宗人府各部院衙門滿洲筆帖式、俱系按旗分缺選用。

    應照各該處額定數目、十分内以三分作為滿字。

    臣等按冊查對、于定額内、各照旗缺分定滿漢字樣、繕寫清單進呈。

    臣部行文八旗、将舉人、副榜、貢生、生員、監生、覺羅學生、官學生、義學生内、有情願考試繕寫清字者。

    造冊咨送臣部、奏請派員考試。

    将取中人員、按名次以本旗先出之缺照數補用。

    再查從前陵寝年滿、并病痊起補等項人員、内有滿字人員、未經考試繙譯者、現停補用。

    今既考取滿字筆帖式、其從前滿字未經補用之人、亦應行文各該旗、查明咨送到部注冊補用。

    再盛京五部奉天将軍衙門筆帖式、内有四缺以上者、俱應分别滿漢字樣、照京城各部院十分内以三分作為滿字之例、令其酌量分定滿字額數、造冊報部存案。

    從之。

     ○又議準、禦史夏之芳奏、請疏通貢生、酌補佐貳、恩貢、拔貢、副榜貢生、準以州同、州判、縣丞、分别考取。

    歲貢、準以主簿、吏目、分别考取。

    照依考定職銜名次注冊、入于雙月選用。

    令其在籍候選。

    從之。

     ○旌表守正捐軀江西某縣民李正照妻、葉氏。

     ○直隸總督李衛疏報、磁州墾複原荒地畝、二十八畝有奇。

     ○是月。

    直隸總督李衛奏、由京通達口外一帶、蒙古旗厮、騷擾搶奪、有累地方。

    得旨、今之直隸總督、即漢之廷尉京兆也。

    旗民雜處、最難調劑。

    以卿之風節力量、能勝此任。

    是以簡畀。

    惟有董率屬員、嚴加約束。

    或應咨旗咨部、而旗部奉行不力、卿第具摺奏來。

     ○又奏報夏雨沾足。

    得旨、京師亦已得沾足。

    天恩矣。

    朕之憂懷頓釋。

    此後雨旸時若。

    則豐稔固不敢期必、諒不緻大減分數也。

     ○江南總督趙宏恩奏報、查勘各府州縣。

    間被水災。

    應照例赈恤情形。

    得旨、今年江南雨水過多。

    災異數見。

    朕心深為憂慮。

    被災貧民、必當加意赈恤。

    不可緻一人失所。

     ○大學士總理浙江海塘嵇曾筠奏、遵旨酌議毛城鋪迤下河道疏浚事宜。

    得旨、此議甚妥。

    着交高斌、照卿所奏行。

     ○又奏、詳審江海情形。

    請于仁、甯等處、酌建魚鱗石塘六千餘丈、以固工程。

    得旨、卿所議自必合宜。

    惟有忻悅覽之。

    一如卿請耳。

     ○又奏請疏浚杭、湖、二府水利、以裨民生。

    得旨、好。

    應如是疏通者。

     ○江南河道總督高斌奏、秋汛水勢已定、各工平穩。

    得旨、以手加額。

    忻悅覽之。

    今年水勢甚大、而金堤鞏固、共慶安瀾。

    實河神默佑之所緻也。

    且系朕即位元年、實深感荷。

    已有旨交部谕祭矣。

    至汝等秋汛奏報後、亦有恩叙也。

     ○又奏、遵旨酌議勘浚毛城鋪迤下河道事宜。

    得旨、大學士嵇曾筠。

    亦已奏到、殊為詳備。

    朕已批令照議矣。

    至于先後緩急之序、則汝等現在河工、大學士已離一載。

    河務呼吸變遷、大學士安能遠定。

    則又在汝等酌量、随時而不可泥者也。

    應具題者、仍具題可也。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福建巡撫盧焯、奏福建诏安、晉江、二縣、赈恤情形。

    得旨、此等赈恤難民、必當實力稽察屬員與吏胥、毋使侵漁。

    庶百姓得少沾實惠、賴以存活耳。

     ○郝玉麟又遵旨議覆、将軍阿爾賽請軍标綠營兵缺、分别挑補旗營餘丁、一摺。

    臣細加酌議、阿爾賽既稱、四旗壯丁、僅一千九百三十三名。

    而四旗食糧之兵、計二千七百五十名。

    壯丁為數不多、則以現在之壯丁、補将來之兵缺。

    不至久為曠廢。

    應如所請。

    于綠旗兵缺内、共賞給四百名、即為四旗定額。

    其未補一百九十二名、于兩營所出四缺内挑補一名。

    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