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母之喪。

    棄之不忍。

    <?扌嶲>之不能。

    故用火化。

    以便随身捧持。

    聊以遂其不忍相離之願。

    非得已也。

    自定鼎以來。

    八旗蒙古。

    各有甯居。

    祖宗墟墓。

    悉隸鄉土。

    喪葬可依古以盡禮。

    而流俗不察。

    或仍用火化。

    此狃于沿習之舊。

    而不思當年所以不得已而出此之故也。

    朕思人子事親。

    送死最為大事。

    豈可不因時定制。

    而痛自猛省乎。

    嗣後除遠鄉貧人。

    不能扶柩回裡。

    不得已擕骨歸葬者。

    姑聽不禁外。

    其餘一概不許火化。

    倘有犯者。

    按律治罪。

    族長及佐領等、隐匿不報。

    一并處分。

    朕又聞漢人多惑于堪輿之說。

    購求風水。

    以緻累年停柩。

    漸緻子孫貧乏。

    數世不得舉葬。

    愚悖之風。

    至此為極。

    嗣後守土之官。

    必多方勸導。

    俾得按期葬埋。

    以妥幽靈。

    以盡子職。

    此厚人倫美風俗之要務也。

    務各凜遵毋忽。

     ○又谕、果親王為皇考宣力多年。

    公忠誠直。

    皇考稱為一德一心。

    朕即位以來。

    祗因總理事務。

    加給雙俸。

    今當仰體皇考友愛之至意。

    再行加恩。

    履郡王、在朕諸叔之中。

    年齒最長。

    且實心辦事。

    朕意欲晉封親王。

    貝勒允禧、幼好讀書。

    識見明晰。

    辦理旗務。

    亦屬妥協。

    朕意欲封為郡王。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宗人府、定議具奏。

     ○又谕、朕以近日八旗辦事。

    徒增事款。

    頭緒紛繁。

    恐舊時淳樸之風。

    漸緻湮沒。

    曾降旨詳加申饬。

    嗣後務須恪遵舊制。

    以期實效。

    不可妄事更張。

    徒滋紛擾。

    今覽允禧所奏。

    實屬切中情弊。

    着允禧會同八旗大臣。

    将從前條奏事件。

    應如何定例通行之處。

    斟酌畫一。

    務期從簡從易。

    經久可行。

    以副朕整饬旗務之至意。

     ○吏部題、大學士鄂爾泰、恩賞世襲一等輕車都尉。

    并原襲之三等男。

    照例歸并。

    授為一等子。

    世襲罔替。

    從之。

     ○理藩院奏、翁牛特多羅都楞郡王羅蔔藏、喀爾沁多羅貝勒和碩額驸、僧衮紮蔔等、呈請留京。

    俟大行皇帝百日滿後。

    再回遊牧。

    得旨、蒙古王台吉、伊等祖宗。

    自太祖太宗時。

    傾心歸化。

    世結婚姻。

    受恩深重。

    皇祖皇考、視伊等如子。

    體恤備至。

    伊等亦視同祖父。

    實心報效。

    今因皇考大事。

    來京居住。

    懇求守制百日。

    誠尊君親上之實意。

    朕甚嘉焉。

    但念伊等地方緊要。

    各遊牧處。

    俱有應辦事務。

    今天氣寒冷。

    着伊等俱回本地。

    再每年近禦行走、蒙古王台吉等。

    俱令分班來京。

    不過令其學習禮儀。

    若俱令其守制百日。

    則遊牧事務。

    必至廢弛。

    今除值班人等外。

    其餘皆令回去。

    照舊例輪班行走。

     ○以署鑲紅旗漢軍都統策楞、為鑲黃旗漢軍副都統。

    以署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參領馬元熙、為正白旗漢軍副都統。

    以署鑲白旗滿洲副都統頭等侍衛索拜、為正藍旗漢軍副都統。

     ○丙戌。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呂耀曾、不必兼管順天府府尹事務。

    其府尹員缺。

    着該部開列具奏。

     ○又谕、水利庫一應錢糧。

    着即歸并戶部管理。

    王鈞回京時。

    亦不必管理。

     ○谕八旗都統。

    從前皇考轸念效力行間人員。

    恐絕其禋祀。

    将太祖太宗時、所授世職人員、内有絕嗣未經承襲者。

    特派大臣查伊等族中親戚。

    或本旗人内可繼伊嗣襲職者。

    俱已準其承襲。

    世祖章皇帝以來。

    軍功所授世職。

    亦系一體效力行間之人。

    因無子嗣。

    不與承襲。

    以緻絕其禋祀。

    甚屬可憫。

    着交與八旗、将世祖章皇帝以來。

    軍功所授世職人員内。

    如有絕嗣未經承襲者。

    亦照前查明、如何承襲之處議奏。

    再世職人員内、有襲與子孫族人。

    緣罪革職者。

    如其原獲情罪重大猶可。

    若因輕罪革職。

    即不與承襲。

    則原效力者之功。

    竟緻泯沒。

    亦着交與八旗、似此等者、詳查分别情罪議奏。

     ○内務府查奏分賠等案。

    得旨、這查奏分賠代賠着賠等案。

    俱着寬免。

    其民人應追各案。

    着一并豁免。

     ○工部議準、閩浙總督郝玉麟疏言、閩省灘河危險。

    舟楫維艱。

    請于建甯府浦城縣。

    至福州府古田縣水口。

    大灘七十六處。

    凡河心石塊。

    遍行錾鑿。

    并修築纖道。

    立柱指迷。

    堅制官船八隻。

    豫備協救。

    以資利濟。

    從之。

     ○調刑部侍郎申珠渾、為戶部侍郎。

     ○以大學士朱轼之子舉人朱必坦、承襲騎都尉。

     ○丁亥。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少卿巴德保、系山海關監督任内、因事徹回之員。

    理應将更換徹回緣由、聲明摺内。

    乃伊公然似任滿人員。

    含糊具奏。

    顯系有心隐匿。

    希圖恩賞。

    殊屬不合。

    巴德保、着交該部察議具奏。

    其羨餘銀一萬四千兩。

    毋庸賞給。

    着賞給内閣官員等四千兩。

    其餘一萬兩。

    交總理事務王大臣等、酌量賞給朕往雍和宮、沿途管街步兵等。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平郡王福彭等奏請、自洪郭爾鄂隆徹還京兵。

    及巴裡坤徹還打牲烏拉兵。

    各增管轄官員一摺。

    前以大兵進剿。

    故額驸策淩等、有兵丁編隊、增委各官之請。

    今大兵已徹過半。

    所有留駐兵丁。

    無庸增委。

    平郡王所奏過多。

    請令大将軍量減。

    已委者于缺出時扣除。

    從之。

     ○禮部議覆、河東總督王士俊疏請、緻祭河南開封府城河神廟。

    應令該督往祭。

    祭文香帛。

    部臣敬謹閱看。

    派員赍往。

    扁額字樣。

    内閣撰進呈。

    得旨。

    河神顯示靈異。

    皇考特旨緻祭。

    以答神贶。

    朕親閱祭文香帛。

    用展誠敬報享之意。

    餘依議。

     ○貴州巡撫元展成參奏、卭水司土官楊政炯、副土官袁周佐等、于各苗煽惑。

    全無覺察。

    又不能撫綏防禦。

    相率逃避。

    請革職嚴審定拟。

    得旨、黔省生苗不法。

    勾結熟苗。

    元展成、哈元生、身為封疆大臣。

    猶不能撫馭覺察于先。

    亦不能防守堵禦于後。

    揚政炯等、僅一土官。

    何得責以抗鋒撫衆。

    着從寬免其究處。

     ○旌表守正捐軀河南禹州民王寶之妻烈婦王氏。

     ○戊子。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行月祭禮。

     ○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周官王朝之獄訟。

    雖鄉遂都家公邑之士分掌之。

    而一人獄訟之詞。

    大司寇必集群士司刑公聽之。

    使各麗其法以獻其議。

    其有疑獄。

    則又訊之群臣。

    訊之群吏。

    訊之萬民。

    王與三公六卿共議之。

    誠以刑為天讨。

    或出或入。

    一成而不可變。

    适輕适重。

    隐深而難得其情。

    不可不慎也。

    故刑部之任。

    視别部尤重。

    吏兵二部、铨選失宜。

    不過一二人資格之不當。

    先後之或淆。

    戶工二部、稽察不精。

    不過為胥吏所侵欺。

    微虧國帑。

    非民生之劇害也。

    刑部乃天下民命所關。

    直省督撫按拟。

    不過據州縣之獄詞。

    州縣賢不肖混淆。

    即無以賄鬻獄之奸心。

    亦未必盡有明清單辭之卓識。

    其間輕重倒置。

    情罪不符者多矣。

    而況誣上行私。

    改易供招。

    枉法出入者乎。

    若刑部不能悉其聰明、原情酌理。

    慎測誠僞淺深之介。

    以定出入輕重之衡。

    則殘民命而傷天和。

    其負國曠官。

    豈他職所可比耶。

    且律條有定。

    不足以該事之變。

    故引例以斷。

    即呂刑所謂上下比罪也。

    不肖有司及胥吏、巧法舞文。

    出入輕重。

    皆由于此。

    苟不能察。

    則失入固以戕良民。

    而失出亦以縱奸宄。

    誤重則受刑者不服。

    誤輕則含冤者不伸。

    夫一夫不獲。

    時予之辜。

    我君臣代天讨以用五刑。

    必至虛至公。

    必誠必悫。

    務盡乎天理之極。

    而不可執成心。

    或重改已定之案。

    倘督撫拟罪、有于律便未安。

    必悉心詳察。

    另議奏聞。

    不得稍涉疎忽。

    即如近日湖廣督臣具題臨時行強毆傷僧人以思身死之鄧正一案。

    刑部如拟。

    照殺人強盜例。

    斬決枭示題覆。

    朕思強盜殺人。

    有明火執仗。

    殺人而取其财物者。

    有起意行竊。

    被事主追毆。

    希圖脫身。

    因而回毆。

    緻傷事主身死者。

    其中情罪。

    原有分别。

    今鄧正穿窬入廟。

    以思執棍出視。

    鄧正頓起強心。

    持鐮向敵。

    緻傷以思身死。

    與殺人強盜。

    亦微有差别。

    其應否枭示。

    尚宜斟酌。

    朕已着九卿另議具奏。

    諸凡此類。

    刑部皆須細心體究。

    使絲毫不爽。

    書曰、與其殺不辜。

    甯失不經。

    朕深望于明刑弼教之臣工焉。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奏、旗兵革退。

    應繳糧饷。

    請照監察禦史察喇原奏、一體免其追繳。

    其逃兵應繳糧饷。

    請照都統彰格所奏、暫存旗庫、于每年春季彙交戶部。

    從之。

     ○己醜。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我皇考親弟。

    俱已加恩晉封。

    惟允祁尚系公爵。

    着封為貝勒。

    以展朕笃厚懿親之意。

     ○又谕、從前允<?礻我>、允禵、狂肆乖張。

    不知大義。

    罪戾種種。

    皆獲罪皇祖之人。

    我皇考悉皆寬宥。

    因恐其在外生事。

    複罹重譴。

    不得已加以拘禁。

    乃委曲保全之大恩也。

    今朕即位。

    念二人收禁已經數年。

    定知感皇考曲全之恩。

    悔已身從前之過。

    意欲酌量寬宥。

    予以自新。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宗人府、九卿、會議具奏。

     ○又谕、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

    性情放縱。

    行事不謹。

    皇考特加嚴懲。

    以教導朕兄弟等。

    使知儆戒。

    今三阿哥已故多年。

    朕念兄弟之誼。

    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内。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又谕、來保、着署理工部尚書。

    兼管内務府總管事務。

    莽鹄立、不必署理工部尚書事。

     ○兵部議準、閩浙總督郝玉麟疏請、福安縣所屬白沙泛地方。

    添設一塘。

    由福甯鎮标左營弁兵内、撥外委帶目兵駐查往來船隻。

    其盤驗船貨出入。

    仍由白石司泛專管。

    從之。

     ○召内閣侍讀學士鼐滿岱、吏部郎中公元、戶部郎中雅爾圖、帶領引見。

     ○旌表守正捐軀江蘇銅山縣民閻彭然之妻烈婦楊氏。

     ○庚寅。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今之書吏。

    即古之府史胥徒也。

    各部院衙門。

    皆額設召募。

    所以檢收檔案。

    繕寫文書。

    乃役滿之後。

    每複改換姓名。

    竄入别部。

    舞文作弊。

    更有一種缺主。

    已身并未充役。

    居然盤踞都中。

    呼朋引類遇事生風。

    影射撞騙。

    靡所不為。

    此十數年以前之積弊也。

    皇考洞悉此種惡習。

    屢降谕旨、着都察院饬五城坊官。

    嚴查訪緝。

    其有潛匿京師、及附京州縣者。

    該地方官、定以失察處分。

    有能拏獲者。

    以名數多寡、分别議叙。

    載入欽定條例中。

    俾各實力奉行。

    用是元二年以後。

    奸徒漸知斂戢。

    部務得以整齊。

    此皇考之所以芟鋤稂莠。

    而滋植良苗。

    民生吏治。

    均受禆益也。

    朕禦極以來。

    仰遵皇考遺诏。

    每事務從寬厚。

    凡八旗直省、以至窮邊極壤。

    無不殚慮精思。

    周詳體恤。

    冀臻惇大成裕之治。

    然寬厚二字。

    非可一概視也。

    厚民生。

    纾民力。

    加惠于兵丁。

    施恩于百姓。

    乃為寬厚。

    朕所以仰承先志。

    而日夜孳孳者此耳。

    若夫姑息以養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