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百二十石有奇。

    從署陝西總督劉于義請也。

     ○召河南南汝道楊廷翼、來京引見。

     ○庚寅。

    孝昭仁皇後忌辰。

    遣官祭景陵。

     ○恒親王弘晊奏、太平峪續添工程。

    請于内務府三旗添派參領等員赴工。

    報可。

     ○吏部議覆、河南道監察禦史江臯奏言、督撫題升屬員。

    如系曆俸未滿者。

    不得越次保題。

    其降革留任。

    未經開複者。

    不得遽行題升。

    應如所奏。

    嗣後各督撫、如越次指缺保題屬員。

    請照含糊具題例議。

    有不俟開複。

    遽行指缺保題者。

    請照革職降級官員擅行委署例議。

    從之。

     ○戶部議覆、署陝西總督劉于義疏稱、駐防哈密兵丁、及領兵将弁跟役等、所需鹽菜銀兩。

    軍營無項可支。

    請于附近鄰省撥解銀六萬兩。

    乾隆元年春季應支鹽菜銀。

    先于司庫扣存各提鎮營建曠銀内動用。

    應如所請。

    撥河南雍正十三年分地丁銀。

    如數解往。

    其春季應支鹽菜銀。

    亦應如所請行。

    從之。

     ○刑部議覆、福建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條奏、直省州縣審拟軍流人犯。

    請于成招時。

    詢明有妻室者。

    即叙明姓氏年貌。

    随招具報。

    奉到部文。

    即請咨發遣。

    不得俟題結後行查。

    緻稽時日。

    應如所請。

    其詢無妻室者。

    如系本地民人。

    亦應如所請。

    查取鄰族各結。

    州縣加具印結。

    随招申送。

    以便奉到部文發遣。

    不緻臨期輾轉。

    至有隔屬隔省者。

    應請一面依限錄供附報。

    一面移查原籍。

    結到加結申送。

    得旨允行。

     ○辛卯。

    谕大學士張廷玉。

    湖南為産米之鄉。

    向來米價平時。

    每石不過七八錢。

    近聞湖南省城。

    米價騰貴。

    自正月二十四五以後。

    每石貴至一兩七八錢不等。

    民間有艱食之慮。

    爾可密寄信與史贻直、鐘保、即速計議。

    作何料理。

    似應将常平倉谷。

    減價平粜。

    以濟民食。

    将來青黃不接之時。

    更宜豫為籌畫。

    毋緻闾閻受困。

     ○又谕、前降旨令趙文英來京引見。

    原欲加恩複用。

    今聞伊行至大同府病故。

    深為可憫。

    着賞銀三百兩。

    交與趙文英之子趙瓒。

    為伊父後事。

    并搬移旅榇回籍之用。

     ○戶部議覆、署陝西總督劉于義疏稱、臨洮等屬新歸番民。

    應輸糧石。

    前據管理夷情事務德齡、以馱負維艱。

    奏請改徵折色。

    查番民多居口外。

    賣糧交銀。

    仍須馱負内地。

    轉有未便。

    請照舊例以本色徵收。

    應如所請。

    從之。

     ○禮部議準浙江布政使張若震請禁民間演唱佛戲。

    從之。

     ○兵部議覆、四川巡撫楊馝疏稱。

    裡塘巴塘等處。

    久經向化。

    請裁打箭爐至雅龍江、前設陸站馬六十匹。

    應如所請。

    從之。

     ○予故喀喇沁輔國公那遜額爾德呢、緻祭如例。

     ○以革職禮部侍郎杭奕祿、為額外内閣學士。

     ○以原任浙江巡撫程元章、為漕運總督。

     ○以兵部侍郎二格、署甘州提督印務。

     ○以鑲紅旗漢軍副都統八十五、為杭州副都統。

    以原任杭州副都統隆昇、為鑲紅旗漢軍副都統。

     ○壬辰。

    大學士張廷玉、尚書海望、議覆江南總督趙宏恩、織造李英、疏稱、龍江西新關務。

    需用解費添平水腳銀一萬五千兩。

    每年織造關稅兩衙門。

    養廉一萬五千兩。

    請于赢餘項下動支。

    舊有歲收衙規照驗單票等項。

    約銀一萬兩。

    亦請于赢餘銀内支存備用。

    均應如奏行。

    從之。

     ○戶部議覆、原任漕運總督顧琮疏稱、雍正十一年分折漕減運丁船。

    未經受兌開行。

    請将行糧、贈銀、貼運、贍運、等項銀米。

    全數扣存。

    其本折月糧、五米、三修、等款。

    悉行賞給。

    應如所請。

    從之。

     ○禮部奏、舊例昭西陵。

    孝陵。

    景陵。

    各設禮部郎中一員。

    掌管關防。

    孝東陵事務。

    歸孝陵掌關防郎中兼辦。

    查各官因各管一陵事務。

    并無經承案卷。

    凡事未昭畫一。

    請照石門工部之例。

    将各舊關防繳部。

    另鑄給孝陵奉祀禮部關防一顆。

    交吏部于各部院郎中、揀選老成謹慎一員。

    并陵寝現在郎中二員。

    拟定正陪。

    引見候簡。

    令其掌管關防。

    以馬蘭峪禮部衙門、為各陵官員齊集辦事公所。

    設書辦二名。

    招募充補。

    至陵寝贊禮讀祝各官。

    應令掌關防郎中酌派輪班來京。

    交太常寺堂官教演禮儀。

    自後即令該堂官于清明中元。

    前往陵寝查驗一次。

    以專責成。

    報聞。

     ○又奏、昌瑞山附近地方。

    開設窰座。

    有礙山川脈絡。

    請敕下工部饬令填實。

    從之。

     ○又議準順天學政錢陳群、請停科試舉報優劣之例。

    從之。

     ○經略苗疆事務張廣泗參奏、都勻協副将馮茂、清江協副将柳定國、分别革審解任。

    并調補各缺。

    得旨、馮茂着革職。

    交與經略張廣泗嚴審定拟。

    柳定國着革職。

    暫留副将銜。

    效力贖罪。

    俟事定之後。

    核其功過。

    具奏請旨。

    曾長治、着調補都勻協副将。

    哈尚德、着補授清江協副将。

    朕觀苗疆用兵以來。

    将帥各持意見。

    以緻賞罰不明。

    号令不一。

    擔延時日。

    遲誤軍機。

    自張廣泗授為經略。

    秉公辦理。

    弁兵等始知奮勇鼓勵。

    所向克捷。

    迅奏膚功。

    向後軍營弁員。

    應聽張廣泗遴選委用。

    俾事權歸一。

    以濟軍務。

    着照西北兩路軍營之例。

    自副将以下。

    準張廣泗酌量人材功績。

    遞行題補。

    如不得其人。

    即咨商總督尹繼善揀選會題。

    俟軍發竣日停止。

     ○癸巳。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禦史查拉奏言、滿洲進士舉人。

    但挨補小京官。

    其缺甚少。

    且先盡進士铨選。

    舉人無補用之期。

    請以進士舉人。

    分班選用。

    應如所請。

    查滿洲内閣中書六十四缺。

    應再分出數缺铨補。

    請敕下部臣詳議。

    尋議、滿洲閑散文進士舉人。

    例用國子監監丞等小京官。

    惟舉人補用無期。

    應如總理事務王大臣等所議。

    嗣後于選用監丞等官外。

    遇額設中書缺出。

    補貼寫中書五缺後。

    用閑散文舉人一員。

    至蒙古閑散文舉人。

    亦請于蒙古中書缺内。

    補筆帖式三缺後。

    選用一員。

    得旨允行。

     ○是月。

    提督順天學政錢陳群奏請、賞鄉會試對讀生員盤費。

    得旨、考居四五等生員。

    令其入場對讀者。

    所以示罰。

    俾其奮勉向學也。

    若賞給盤費。

    則與立法懲儆之意不符。

    但外省止有鄉試。

    而北直兼有會試。

    生員重複應差。

    稍覺可憫。

    汝可傳旨與李衛。

    嗣後會試對讀之生員。

    酌賞盤費。

    于公用項内支給。

     ○直隸布政使張鳴鈞奏、未經得缺及雜職人員。

    均請給與封典。

    得旨、定例現任官員。

    方給封典。

    朕格外加恩。

    凡題署得缺者。

    亦準請封。

    已屬向來未有之曠典矣。

    今汝又為未經得缺者奏請。

    且欲推廣及于無品雜職。

    國恩如此濫邀、可乎。

    此必聽信無知屬員之求。

    遂爾妄奏。

    殊覺孟浪。

    則汝之識見可知矣。

    向後當切以為戒。

     ○蘇州巡撫高其倬奏稱、年希堯家人在京聞信。

    即到淮安藏匿寄頓。

    得旨、覽。

    始朕于年希堯此案。

    猶有矜全之意。

    今觀其先行藏匿資财。

    曲意防護。

    甚屬無恥。

    有虧臣節。

    乃辜負皇考任用之恩者也。

    汝将此摺發與趙宏恩、顧琮、令其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