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火車快到了,站在站台上的沈麗感到了心理的支出。
今天,她和盧小龍的一群同學到北京站迎接盧小龍回京,剛剛入冬的北京已經顯得十分蕭條和寒冷,一群人在站台上颠着腳等待時,像路邊的一簇荒草在風中晃來晃去。
黃海的父親曾經因為反林彪的罪行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緻死,林彪摔死在溫都爾汗後,他十分興奮,終于和在山西、陝西兩省農村流浪的盧小龍聯系上了,并将政局的變化通知了盧小龍,讓他回來參加一場新的大革命。
為此,黃海特意召集了北清中學紅衛兵的十幾個人來車站隆重迎接,他還特意通知了沈麗。
沈麗接到了通知,既很意外,也感到親切,帶着一種複雜的矛盾情緒和他們一起來到北京火車站。
她的心像是一鍋夾生飯,又像摻雜着很多沙石的大米飯,有一股類似惶惶不可終日的情緒支配着她。
站台上十分冷清,沒有太多的人接站,肮髒的風吹過站台,幾片破碎的白紙在地上随随便便地滾動着,一個穿着像蒸籠屜布一樣灰白色羊皮大衣的男人背着手走來走去,像剛從太平間裡出來的死人。
風刮着刮着更冷了,是一種不均勻的冷,像一縷縷冷熱不同的空氣編成的風的隊伍。
往火車來的方向望去,水泥站台中斷的地方就是鐵軌繼續延伸的方向,很快就被一堵破牆遮住,沒有什麼遙遠的視野。
臨來前,父親曾很在意地問了一句:“你去接誰?盧小龍?他現在還活着?”織着毛衣的母親一邊熟練地倒着針,一邊瞟了她一眼,說道:“你們的關系也可以淡一點了。
”她對父母的态度有一種無可奈何的也是麻木的反應,她沒有覺得父母有什麼不對,隻是不願意他們幹涉自己。
當她和黃海等人在車站彙合時,這群人客氣地把她作為迎接盧小龍的必要成員,她除了覺出他們對自己的友誼,也感到一種毫無道理的約束。
和盧小龍已經兩年沒有見面了,曾經有過的一切,像一個遙遠而又凄涼的故事。
五年前最初認識的情景,已經像少年時代的回憶了。
一起去崇明島,一起去白洋澱,都好像是從書上讀到的民間故事。
一年來,流浪中的盧小龍不時寄來厚厚的信件,日記一樣記載着他的經曆,她常常從那些紙張中聞到炕頭的氣味,油燈的氣味,還有旱煙袋的氣味。
坐在寫字台的燈光下,她會恍恍惚惚地想着一個叫做盧小龍的男孩在窮困潦倒的農村跑來跑去。
身處京都,她有時會失去對這種故事的理解,它可歌可泣,又遙遠稀薄。
像看一些顔色古樸的木刻與剪紙,那隻是與自己生活空間無關的裝飾,雖然是令人贊歎的藝術,然而隻是貼在牆上,無法存在于生活中。
黃海比兩年前見到時明亮了一些,臉上的晦氣少了,穿着一身洗得發白的舊軍裝,颠着腳回避着貼地的寒風,與田小黎長長短短地說着話。
田小黎更俊氣了,豐滿的小臉白裡透紅,眼睛水波汪亮,一身軍裝更顯得生機盎然。
華軍過去就顯老,現在也沒有多大變化,她一身軍裝站在那裡,一左一右地倒着腳,似乎在躲避寒冷,其實不過是使自己在人群中更加充實自然。
沈麗雖然還知道自己的美麗,站台上時而走過一兩個男人,總免不了将目光投向她,然而,在過了二十五歲,向三十歲逼近的年齡段,她顯然對這一切更處之泰然。
她今天穿着一件淺藍色的呢子大衣,當她挺拔修長地站在那裡時,能夠覺出自己的身體越來越成熟了,就像一塊土地,原來毛茸茸的更年幼,現在濕潤潤的更豐腴。
也許體重沒有增加,但自我感覺腰部、臀部及大腿被油脂潤澤得更光滑了,兩肋的皮膚似乎比過去松弛了一些,面孔依然容光煥發,隻不過現在的容光不像二十歲時那樣肆無忌憚地浪費了,該收斂了,青春要節約着使用。
黃海突然嚷道:“火車來了。
”站台上的廣播喇叭也報告着:“火車即将進站。
”車頭遠遠地出現了,左右擺動着,在很窄的角度上隐隐看見後面拖着的長長列車,最後,列車終于氣勢飽滿地開了過來,給空空蕩蕩的站台帶來迎來送往的充實。
站台上等候的人都伸長了脖子,看着一列列車廂、一個個窗戶在面前經過。
黃海等人掃視着一節節車廂、一個個窗口,一群人有的奔向車頭,有的奔向車尾,跑來跑去地搜尋着。
沈麗矜持地站在原地沒動,看見火車穩穩當當停在面前,她左右望了一望,覺得火車像一條長圍脖,圍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她在等待故事自然而然地發展。
看見黃海等人興奮地跑來跑去,她覺出了心頭的躊躇。
她對将要出現的男主人公不是沒有期待,然而,她内心似乎又有一種不敢正視的回避情緒,她把握不穩自己現在的态度。
當黃海們還在一個一個車廂前跑動掃描時,她覺得這些人像噴泉裡的水四面張開,而她還站在噴泉口上猶豫不決。
今天,她和盧小龍的一群同學到北京站迎接盧小龍回京,剛剛入冬的北京已經顯得十分蕭條和寒冷,一群人在站台上颠着腳等待時,像路邊的一簇荒草在風中晃來晃去。
黃海的父親曾經因為反林彪的罪行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緻死,林彪摔死在溫都爾汗後,他十分興奮,終于和在山西、陝西兩省農村流浪的盧小龍聯系上了,并将政局的變化通知了盧小龍,讓他回來參加一場新的大革命。
為此,黃海特意召集了北清中學紅衛兵的十幾個人來車站隆重迎接,他還特意通知了沈麗。
沈麗接到了通知,既很意外,也感到親切,帶着一種複雜的矛盾情緒和他們一起來到北京火車站。
她的心像是一鍋夾生飯,又像摻雜着很多沙石的大米飯,有一股類似惶惶不可終日的情緒支配着她。
站台上十分冷清,沒有太多的人接站,肮髒的風吹過站台,幾片破碎的白紙在地上随随便便地滾動着,一個穿着像蒸籠屜布一樣灰白色羊皮大衣的男人背着手走來走去,像剛從太平間裡出來的死人。
風刮着刮着更冷了,是一種不均勻的冷,像一縷縷冷熱不同的空氣編成的風的隊伍。
往火車來的方向望去,水泥站台中斷的地方就是鐵軌繼續延伸的方向,很快就被一堵破牆遮住,沒有什麼遙遠的視野。
臨來前,父親曾很在意地問了一句:“你去接誰?盧小龍?他現在還活着?”織着毛衣的母親一邊熟練地倒着針,一邊瞟了她一眼,說道:“你們的關系也可以淡一點了。
”她對父母的态度有一種無可奈何的也是麻木的反應,她沒有覺得父母有什麼不對,隻是不願意他們幹涉自己。
當她和黃海等人在車站彙合時,這群人客氣地把她作為迎接盧小龍的必要成員,她除了覺出他們對自己的友誼,也感到一種毫無道理的約束。
和盧小龍已經兩年沒有見面了,曾經有過的一切,像一個遙遠而又凄涼的故事。
五年前最初認識的情景,已經像少年時代的回憶了。
一起去崇明島,一起去白洋澱,都好像是從書上讀到的民間故事。
一年來,流浪中的盧小龍不時寄來厚厚的信件,日記一樣記載着他的經曆,她常常從那些紙張中聞到炕頭的氣味,油燈的氣味,還有旱煙袋的氣味。
坐在寫字台的燈光下,她會恍恍惚惚地想着一個叫做盧小龍的男孩在窮困潦倒的農村跑來跑去。
身處京都,她有時會失去對這種故事的理解,它可歌可泣,又遙遠稀薄。
像看一些顔色古樸的木刻與剪紙,那隻是與自己生活空間無關的裝飾,雖然是令人贊歎的藝術,然而隻是貼在牆上,無法存在于生活中。
黃海比兩年前見到時明亮了一些,臉上的晦氣少了,穿着一身洗得發白的舊軍裝,颠着腳回避着貼地的寒風,與田小黎長長短短地說着話。
田小黎更俊氣了,豐滿的小臉白裡透紅,眼睛水波汪亮,一身軍裝更顯得生機盎然。
華軍過去就顯老,現在也沒有多大變化,她一身軍裝站在那裡,一左一右地倒着腳,似乎在躲避寒冷,其實不過是使自己在人群中更加充實自然。
沈麗雖然還知道自己的美麗,站台上時而走過一兩個男人,總免不了将目光投向她,然而,在過了二十五歲,向三十歲逼近的年齡段,她顯然對這一切更處之泰然。
她今天穿着一件淺藍色的呢子大衣,當她挺拔修長地站在那裡時,能夠覺出自己的身體越來越成熟了,就像一塊土地,原來毛茸茸的更年幼,現在濕潤潤的更豐腴。
也許體重沒有增加,但自我感覺腰部、臀部及大腿被油脂潤澤得更光滑了,兩肋的皮膚似乎比過去松弛了一些,面孔依然容光煥發,隻不過現在的容光不像二十歲時那樣肆無忌憚地浪費了,該收斂了,青春要節約着使用。
黃海突然嚷道:“火車來了。
”站台上的廣播喇叭也報告着:“火車即将進站。
”車頭遠遠地出現了,左右擺動着,在很窄的角度上隐隐看見後面拖着的長長列車,最後,列車終于氣勢飽滿地開了過來,給空空蕩蕩的站台帶來迎來送往的充實。
站台上等候的人都伸長了脖子,看着一列列車廂、一個個窗戶在面前經過。
黃海等人掃視着一節節車廂、一個個窗口,一群人有的奔向車頭,有的奔向車尾,跑來跑去地搜尋着。
沈麗矜持地站在原地沒動,看見火車穩穩當當停在面前,她左右望了一望,覺得火車像一條長圍脖,圍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她在等待故事自然而然地發展。
看見黃海等人興奮地跑來跑去,她覺出了心頭的躊躇。
她對将要出現的男主人公不是沒有期待,然而,她内心似乎又有一種不敢正視的回避情緒,她把握不穩自己現在的态度。
當黃海們還在一個一個車廂前跑動掃描時,她覺得這些人像噴泉裡的水四面張開,而她還站在噴泉口上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