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講 女性氣質[114]
關燈
小
中
大
例,它可能已經引起了你們的興趣。
因為這個例子的主體是婦女,所以,我們在此冒昧地提到幾位婦女的名字,她們對這一研究做了有價值的貢獻。
布倫斯維克(R.MBrunswick,1928)博士是第一個描述下述神經症案例的人,該疾病返回到前俄狄浦斯階段的一個固着點,而且根本沒有到達過俄狄浦斯狀态。
該例采取忌妒狂想症的形式,而且證明對其治療是有效的。
格魯特(JeanneLampl-deGroot,1927)博士通過某些可信的觀察,證實了女孩在陽具欲期中轉向母親的不可思議的活動。
多伊奇(HeleneDeutsch,1932)博士已證實同性戀婦女的性行為再現了母子關系。
追蹤探讨女性氣質從青春期到成熟期的進一步行為表現,這并不是我的意圖。
而且,對于這個目的而言,我們的知識還是不充分的。
但我在下文将把一些特征綜合起來。
以婦女的史前史為出發點,我在此僅強調,女性氣質的發展仍要受到早期男性化時期的殘餘現象的幹擾;在一些婦女生活進程中,男性氣質占優勢的時期和女性氣質占優勢的時期反複交替存在着。
我們男人稱之為&ldquo婦女之謎&rdquo的某些部分,可能來自婦女生活中雙性并存的表現。
但是,在這引進研究的過程中,對另一個問題做出判斷的時機成熟了。
我們把性生活的動力稱為&ldquo力比多&rdquo,性生活受男性-女性的對立傾向支配。
因此,這種見解主張考察力比多與這組對立面的關系。
如果能證明每一種性别都有适合于他自己的特殊力比多,因而一種力比多追求男性性生活目标,另一種力比多則追求女性性生活目标,那麼這種觀點也就不會令人吃驚了。
但上述情況不是真的。
實際上隻有一種力比多,它同時服務于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功能。
我們不能給力比多本身指定任何性别;如果按照主動性等同于男性的傳統公式,我們傾向于把力比多描述為男性的,那麼我們不應忘記,它也包含帶有被動目标的傾向。
然而,&ldquo女性力比多&rdquo這一詞的對應出現是沒有根據的。
我們的主張是,當力比多被迫用于女性功能時,它受到的壓力就更大;而且,比較起男性氣質的情況看&mdash&mdash在目的論上講&mdash&mdash大自然較少關心它的(女性功能的)要求。
不關心的原因&mdash&mdash再從目的論上講&mdash&mdash在于下述事實:生物學目的的實現已托付給男人的攻擊性,而在某種程度上不依賴女性的同意便已完成了。
女性的&ldquo性冷淡&rdquo(sexualfrigidity)(其頻繁性似乎證實了這種冷淡)是一種尚未完全認識的現象。
有時它是心理沖突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容易受到影響;而在其他情況中,它則暗示了這種假設:它是由氣質因素決定的,甚至還有解剖學上的因素促成。
我答應要再告訴你們一些精神分析觀察中見到的、成熟女性氣質的心理特質(psychicalpeculiarities)。
我們并不要求這些斷言具有高于一般的效度;且要辨别這些特質中哪些應歸之于性功能的影響,哪些應歸之于社會的熏陶,也并不總是容易的。
例如,我們把大多數自戀現象歸之于女性氣質,這種現象也影響到女性選擇對象,因而對她們而言,較之于愛人,被愛則是一種更強烈的需要。
而且,陰莖嫉羨對女性心理上的虛榮也發生影響,因為她們一定會更高地估價自己的魅力,以作為對其早期性缺陷的晚期補償。
[125]害羞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女性特征,但它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平常。
我們相信,它有着自己的目的,即掩飾生殖器方面的缺陷。
我們沒有忘記,害羞在更晚的時期還負有其他功能。
看起來婦女對文明史中的發現與發明沒有作什麼貢獻;然而,她們可能已經發明了一種技術,即編織技術。
果真如此,我們就應該有興趣猜測這種成就的潛意識動機。
大自然本身通過在人的成熟期生長陰毛以遮掩生殖器,似乎就已為這種成就提供了可資模仿的樣式。
在身體上,這些毛發長進皮膚裡,而且彼此雜亂地交織在一起,這一步驟被保存下來,而成為使各線條相互交織的編織活動。
如果你們把這個觀點視為幻想而加以否認,并且認為我關于陰莖對女性氣質的構成有影響的信念是一種偏見,我當然無力辯解。
女性選擇對象的決定性因素,常常由社會條件造成而難以辨認。
但隻要她能進行自由選擇,該選擇就往往依照女孩希望成為的自戀性的男人形象做出。
如果仍停留在對父親的依戀中,即停留在俄狄浦斯情結中,她的選擇就依照類似父親的模式做出。
這是因為,當她從依戀母親轉向依戀父親時,當她對母親懷有充滿矛盾心理的敵意時,這種選擇就可保證一個幸福的婚姻。
但是,這種選擇的結果常常表現出對消除因矛盾心理而造成的沖突的一種普遍威脅。
這種保留下來的敵視緊随于對父親的無可置疑的依戀之後而來,并且蔓延到了新的對象上。
女性的丈夫首先是父親的繼承者,過了一段時間後也成為母親的繼承者。
因此很容易産生下述情況:在婦女的後半生中,可能充滿了對丈夫的反抗,正如她的更短的前半生中充滿了對母親的反抗一樣。
一旦這種反抗經曆完畢後,第二次婚姻就很可能變得十分令人滿意了。
[126]婦女性質中的另一個改變可能發生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的婚姻中,戀人對這種變化毫無準備。
由于婦女自己成了母親,她便可能恢複對自己的母親的認同,而對這種認同她直到結婚後才停止反抗,并且這種認同可以把所有可獲得的力比多吸引到自身中,以緻這種強制性重複重演她父親的不幸婚姻。
母親對子女的出生所産生的不同反應表明,即使到現在,&ldquo缺少陰莖&rdquo這個古老的因素仍沒有喪失力量。
母親隻有在與兒子的關系中才獲得無限的滿足;總而言之,這是最完美的關系,最大限度地擺脫了所有人類關系中的矛盾心理[127]。
母親可以把她自己被迫壓抑的抱負寄托于兒子,期望從他那裡實現她遺留在男性氣質情結中的所有願望。
甚至隻有等到妻子成功地把丈夫當成兒子,并以母親的身份對待他時,她的婚姻才會牢靠。
我們可以把婦女對母親的認同區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前俄狄浦斯階段,它根植于對母親的深情依戀,并以她為模型;後個階段來自俄狄浦斯情結,該階段試圖擺脫母親,并以父親取代她。
無疑我們有理由這樣說,這兩個階段的大部分内容都遺留到了婦女的未來發展中,而且在發展過程中沒有任何一種内容是被完全克服的。
但深情的前俄狄浦斯依戀對婦女的未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該階段為獲得某些特征做好了準備,這些特征使她後來實現了性功能方面的作用,并完成了她無可逃避的社會職責。
也正是在這種認同中,她獲得了對男人的吸引力,并使男人對母親的俄狄浦斯依戀爆發為狂熱的激情。
但是,常常發生的情況卻是,隻有男人的兒子才獲得了男人自己渴望的一切,人們得到的印象是:在心理學上,男人的愛和女人的愛有階段上的不同。
婦女可能被認為缺少公正感,這種情況無疑與妒忌在其心理生活中的支配作用有關;因為對公正的要求就是對妒忌的修正,而且規定了使人能夠摒棄妒忌的條件。
我們還認為婦女的社會興趣較男人的小,而且她們升華本能的能力也弱于男人。
前種情況無疑來自于那種确屬所有性關系特征的反社會性質。
戀人彼此獲得完全滿足,而且家庭也反對包含于更複雜的組織中。
[128]升華的能力造成了最大的個體差異。
另一方面,我禁不住要提到一種在精神分析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印象。
一個30歲左右的男人給我們的感覺是一個年輕的、有點不成熟的個體,我們希望他能充分利用精神分析為他揭示的發展可能性。
然而,同齡婦女卻常常因其心理上的僵化和不變性而使我們吃驚。
她的力比多已固定在最後的位置,似乎難以為其他狀态所更換。
她沒有别的道路通向進一步的發展,似乎整個過程都已完成了,此後再不易接受影響了&mdash&mdash的确,在通往女性氣質的艱難發展中,她似乎已耗盡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可能性。
作為治療者,我們對這種事态感到遺憾,盡管我們通過解除患者的神經症沖突(neuroticconflict)而治愈了她的精神失調(ailment)。
以上就是關于女性氣質我應當告訴你們的一切。
它們當然是不完善、也不全面的,而且聽起來有時很不順耳。
但不要忘記,我對婦女所作的描述,僅僅限于她們的性質是由其性功能決定的這一點上。
這種影響的确是很深遠的,但我們不要忽視,個體的婦女也可以作為人生活于其他領域。
如果你們想對女性氣質了解更多,你們就去研究你們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求助詩人,或等待科學為你們提供更深刻更連貫的信息。
因為這個例子的主體是婦女,所以,我們在此冒昧地提到幾位婦女的名字,她們對這一研究做了有價值的貢獻。
布倫斯維克(R.MBrunswick,1928)博士是第一個描述下述神經症案例的人,該疾病返回到前俄狄浦斯階段的一個固着點,而且根本沒有到達過俄狄浦斯狀态。
該例采取忌妒狂想症的形式,而且證明對其治療是有效的。
格魯特(JeanneLampl-deGroot,1927)博士通過某些可信的觀察,證實了女孩在陽具欲期中轉向母親的不可思議的活動。
多伊奇(HeleneDeutsch,1932)博士已證實同性戀婦女的性行為再現了母子關系。
追蹤探讨女性氣質從青春期到成熟期的進一步行為表現,這并不是我的意圖。
而且,對于這個目的而言,我們的知識還是不充分的。
但我在下文将把一些特征綜合起來。
以婦女的史前史為出發點,我在此僅強調,女性氣質的發展仍要受到早期男性化時期的殘餘現象的幹擾;在一些婦女生活進程中,男性氣質占優勢的時期和女性氣質占優勢的時期反複交替存在着。
我們男人稱之為&ldquo婦女之謎&rdquo的某些部分,可能來自婦女生活中雙性并存的表現。
但是,在這引進研究的過程中,對另一個問題做出判斷的時機成熟了。
我們把性生活的動力稱為&ldquo力比多&rdquo,性生活受男性-女性的對立傾向支配。
因此,這種見解主張考察力比多與這組對立面的關系。
如果能證明每一種性别都有适合于他自己的特殊力比多,因而一種力比多追求男性性生活目标,另一種力比多則追求女性性生活目标,那麼這種觀點也就不會令人吃驚了。
但上述情況不是真的。
實際上隻有一種力比多,它同時服務于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功能。
我們不能給力比多本身指定任何性别;如果按照主動性等同于男性的傳統公式,我們傾向于把力比多描述為男性的,那麼我們不應忘記,它也包含帶有被動目标的傾向。
然而,&ldquo女性力比多&rdquo這一詞的對應出現是沒有根據的。
我們的主張是,當力比多被迫用于女性功能時,它受到的壓力就更大;而且,比較起男性氣質的情況看&mdash&mdash在目的論上講&mdash&mdash大自然較少關心它的(女性功能的)要求。
不關心的原因&mdash&mdash再從目的論上講&mdash&mdash在于下述事實:生物學目的的實現已托付給男人的攻擊性,而在某種程度上不依賴女性的同意便已完成了。
女性的&ldquo性冷淡&rdquo(sexualfrigidity)(其頻繁性似乎證實了這種冷淡)是一種尚未完全認識的現象。
有時它是心理沖突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容易受到影響;而在其他情況中,它則暗示了這種假設:它是由氣質因素決定的,甚至還有解剖學上的因素促成。
我答應要再告訴你們一些精神分析觀察中見到的、成熟女性氣質的心理特質(psychicalpeculiarities)。
我們并不要求這些斷言具有高于一般的效度;且要辨别這些特質中哪些應歸之于性功能的影響,哪些應歸之于社會的熏陶,也并不總是容易的。
例如,我們把大多數自戀現象歸之于女性氣質,這種現象也影響到女性選擇對象,因而對她們而言,較之于愛人,被愛則是一種更強烈的需要。
而且,陰莖嫉羨對女性心理上的虛榮也發生影響,因為她們一定會更高地估價自己的魅力,以作為對其早期性缺陷的晚期補償。
[125]害羞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女性特征,但它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平常。
我們相信,它有着自己的目的,即掩飾生殖器方面的缺陷。
我們沒有忘記,害羞在更晚的時期還負有其他功能。
看起來婦女對文明史中的發現與發明沒有作什麼貢獻;然而,她們可能已經發明了一種技術,即編織技術。
果真如此,我們就應該有興趣猜測這種成就的潛意識動機。
大自然本身通過在人的成熟期生長陰毛以遮掩生殖器,似乎就已為這種成就提供了可資模仿的樣式。
在身體上,這些毛發長進皮膚裡,而且彼此雜亂地交織在一起,這一步驟被保存下來,而成為使各線條相互交織的編織活動。
如果你們把這個觀點視為幻想而加以否認,并且認為我關于陰莖對女性氣質的構成有影響的信念是一種偏見,我當然無力辯解。
女性選擇對象的決定性因素,常常由社會條件造成而難以辨認。
但隻要她能進行自由選擇,該選擇就往往依照女孩希望成為的自戀性的男人形象做出。
如果仍停留在對父親的依戀中,即停留在俄狄浦斯情結中,她的選擇就依照類似父親的模式做出。
這是因為,當她從依戀母親轉向依戀父親時,當她對母親懷有充滿矛盾心理的敵意時,這種選擇就可保證一個幸福的婚姻。
但是,這種選擇的結果常常表現出對消除因矛盾心理而造成的沖突的一種普遍威脅。
這種保留下來的敵視緊随于對父親的無可置疑的依戀之後而來,并且蔓延到了新的對象上。
女性的丈夫首先是父親的繼承者,過了一段時間後也成為母親的繼承者。
因此很容易産生下述情況:在婦女的後半生中,可能充滿了對丈夫的反抗,正如她的更短的前半生中充滿了對母親的反抗一樣。
一旦這種反抗經曆完畢後,第二次婚姻就很可能變得十分令人滿意了。
[126]婦女性質中的另一個改變可能發生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的婚姻中,戀人對這種變化毫無準備。
由于婦女自己成了母親,她便可能恢複對自己的母親的認同,而對這種認同她直到結婚後才停止反抗,并且這種認同可以把所有可獲得的力比多吸引到自身中,以緻這種強制性重複重演她父親的不幸婚姻。
母親對子女的出生所産生的不同反應表明,即使到現在,&ldquo缺少陰莖&rdquo這個古老的因素仍沒有喪失力量。
母親隻有在與兒子的關系中才獲得無限的滿足;總而言之,這是最完美的關系,最大限度地擺脫了所有人類關系中的矛盾心理[127]。
母親可以把她自己被迫壓抑的抱負寄托于兒子,期望從他那裡實現她遺留在男性氣質情結中的所有願望。
甚至隻有等到妻子成功地把丈夫當成兒子,并以母親的身份對待他時,她的婚姻才會牢靠。
我們可以把婦女對母親的認同區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前俄狄浦斯階段,它根植于對母親的深情依戀,并以她為模型;後個階段來自俄狄浦斯情結,該階段試圖擺脫母親,并以父親取代她。
無疑我們有理由這樣說,這兩個階段的大部分内容都遺留到了婦女的未來發展中,而且在發展過程中沒有任何一種内容是被完全克服的。
但深情的前俄狄浦斯依戀對婦女的未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該階段為獲得某些特征做好了準備,這些特征使她後來實現了性功能方面的作用,并完成了她無可逃避的社會職責。
也正是在這種認同中,她獲得了對男人的吸引力,并使男人對母親的俄狄浦斯依戀爆發為狂熱的激情。
但是,常常發生的情況卻是,隻有男人的兒子才獲得了男人自己渴望的一切,人們得到的印象是:在心理學上,男人的愛和女人的愛有階段上的不同。
婦女可能被認為缺少公正感,這種情況無疑與妒忌在其心理生活中的支配作用有關;因為對公正的要求就是對妒忌的修正,而且規定了使人能夠摒棄妒忌的條件。
我們還認為婦女的社會興趣較男人的小,而且她們升華本能的能力也弱于男人。
前種情況無疑來自于那種确屬所有性關系特征的反社會性質。
戀人彼此獲得完全滿足,而且家庭也反對包含于更複雜的組織中。
[128]升華的能力造成了最大的個體差異。
另一方面,我禁不住要提到一種在精神分析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印象。
一個30歲左右的男人給我們的感覺是一個年輕的、有點不成熟的個體,我們希望他能充分利用精神分析為他揭示的發展可能性。
然而,同齡婦女卻常常因其心理上的僵化和不變性而使我們吃驚。
她的力比多已固定在最後的位置,似乎難以為其他狀态所更換。
她沒有别的道路通向進一步的發展,似乎整個過程都已完成了,此後再不易接受影響了&mdash&mdash的确,在通往女性氣質的艱難發展中,她似乎已耗盡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可能性。
作為治療者,我們對這種事态感到遺憾,盡管我們通過解除患者的神經症沖突(neuroticconflict)而治愈了她的精神失調(ailment)。
以上就是關于女性氣質我應當告訴你們的一切。
它們當然是不完善、也不全面的,而且聽起來有時很不順耳。
但不要忘記,我對婦女所作的描述,僅僅限于她們的性質是由其性功能決定的這一點上。
這種影響的确是很深遠的,但我們不要忽視,個體的婦女也可以作為人生活于其他領域。
如果你們想對女性氣質了解更多,你們就去研究你們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求助詩人,或等待科學為你們提供更深刻更連貫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