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講 女性氣質[114]
關燈
小
中
大
僅僅包含對象的簡單變化。
對母親的疏遠是伴随着敵意的;對母親的依戀以仇恨告終。
這種仇恨可能變得非常顯著而且終其一生;它可能在以後得到精心的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e);通常它的一部分被克服,而另一部分則被保持。
兒童後來發生的事件當然對這種結果影響很大。
然而,我們将僅限于研究女孩在轉向父親時對母親的仇恨;僅限于研究這種仇恨的動機。
我們聽到了一長串對母親的譴責和抱怨,這些譴責和抱怨被認為證明了孩子的敵對情感,這些譴責和抱怨的有效性有很大差異,我們應該認真審查。
其中一些顯然是屬于文飾作用(rationalizations)的,敵對的真正根源有待于發現。
如果在此我讓你們了解精神分析研究的一切細節,我希望你們會發生興趣。
對母親的責怪,追溯其最早的根源,是母親給兒童太少的奶水&mdash&mdash這被解釋為兒童因喪失愛而反對母親。
在我們的家庭中,現在就存在着這種責怪。
母親經常沒有足夠的營養提供給她們的孩子,且僅滿足于給孩子喂幾個月、半年或九個月的奶。
而在原始的民族中,母親哺乳孩子的時間長達兩三年。
通常是為孩子哺乳的奶媽的形象會與母親相融合;在這種融合尚未出現時,對母親的這種責怪就會轉變為另一種責怪&mdash&mdash責怪母親把熱心喂養她們的奶媽過早地辭退了。
不過,無論這些事件的真實情況原本怎樣,兒童對母親的責怪都是不可能經常被證明為合理的。
相反,兒童對最早期的營養的需求似乎是貪得無厭的,他似乎從未克服失去母乳的痛苦。
如果對那個已能跑會說卻還吮吸母乳的原始人的孩子進行精神分析,并且結果表明他們對母親也有同樣的責怪,對此我不會感到驚訝。
被毒死的恐懼也可能與斷乳有關。
毒藥是使人生病的營養品,或許兒童把他們早期疾病的病因也歸結到這種挫折(frustration)上。
相當程度的智力教育是相信偶然之事的先決條件;原始人和未受教育的人,無疑還有兒童,都能夠給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以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可能是以泛靈論為基礎的。
甚至今天在人類的某個階層中,人們還相信一個人的死亡必與被他人&mdash&mdash最可能是醫生&mdash&mdash所殺害有關。
一個神經病患者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的死亡的通常反應,是把引起死亡的責任歸結到自己。
當嬰兒室中出現了另一個嬰兒,他就爆發了對母親的另一種譴責。
如有可能,這種譴責就與口欲挫折保持了某種關系:母親不能或不會給這個孩子提供更多的奶水,因為她需要為新生兒準備營養。
如果兩個孩子年齡如此接近,以至于第一個孩子的奶水受到第二個孩子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對母親的這種譴責就獲得了一個真實的基礎。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兒童并不會因為年幼而注意不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即使他隻比新生兒大11個月。
但是,兒童對闖入者和競争者所妒忌的不僅僅在哺乳方面,還在母愛的所有方面。
他感到自己的權力被推翻了、被剝削了、被損害了;他把妒忌的仇恨投向新生兒,并怨恨不忠實的母親,這種怨恨經常表現為他的行為變得令人讨厭,他可能變得&ldquo淘氣&rdquo、易怒和不聽話,并放棄了他在控制排洩中的進步。
人們很早就已熟悉了這一切,并承認這一切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我們對于這些妒忌沖動的強度,他們所持續存在的頑固性以及對其日後發展的影響的重要性,很少形成一個正确的觀念,尤其是當這種妒忌在兒童後期不斷地受到新的刺激(因而每次有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生時,都會全面發作)時,更是如此。
即便這個兒童碰巧仍為母親所偏愛,結果也差不多如此。
兒童對愛的要求是沒有止境的,他們需要的是專一的愛,而不容許他人與之分享。
兒童對母親所懷敵意的根源,在于他的多樣化的性願望。
這些願望随着力比多的發展而變化,而且大部分不能得到滿足。
如果母親禁止孩子與生殖器有關的快感活動&mdash&mdash經常采用嚴厲的威脅方式和各種令人不快的動作&mdash&mdash而這些活動歸根到底又是她自己介紹給孩子的,那麼最強烈的挫折就會在陽具欲期發生。
人們會認為,這些理由足以說明女孩疏遠母親的原因。
如果真是如此,人們就會推斷,這種對母親的厭惡感必然起源于兒童性欲的特征、兒童對愛的要求的無節制性特征和他們性願望的不可實現性。
的确可以認為,兒童的第一個愛戀關系注定是要消亡的,其原因正是因為它是第一個關系,是因為這些早期的對對象的貫注,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相矛盾的。
強烈的攻擊性傾向總是伴随着強烈的愛,兒童對其對象的愛越強烈,對在那個對象上所遭受的失望和挫折就越敏感;最後,這種愛就必定會屈從于積累起來的仇恨。
關于在性愛貫注中存在着一種諸如上述的原始心理矛盾的觀點,可能會遭到反對。
人們可能指出,正是母親與孩子關系中這種特殊性質,以同樣的必然性導緻了兒童的愛的毀滅;因為即便是最溫柔的撫養,也無法避免運用強制手段和采用各種約束,而且任何這種對兒童自由的幹預,作為一種反應,都必定會激起兒童的叛逆性和攻擊性傾向。
我認為,關于這些可能性的讨論大概是最有趣的;但忽然出現了另一種反對意見,這使我們的興趣有所改變。
所有這些因素&mdash&mdash冷遇、對愛的失望、妒忌、因禁忌而産生的誘奸&mdash&mdash畢竟也都在男孩與母親的關系中起作用,卻仍不能使他疏遠母本對象。
除非我們能夠找到某種東西,它為女孩所特有,而不存在或不以同樣的方式存在于男孩身上,否則,我們就不能解釋女孩對母親依戀的終止現象。
我相信我們已經發現了這種特殊因素,而且的确是在我們期望的地方發現的,盡管是以某種令人吃驚的方式發現的。
這種特殊因素存在于&ldquo閹割情結&rdquo之中,正是我們所期望發現的地方。
(兩性間的)解剖學上的差别最終必将表現為心理學的結果。
然而,精神分析表明,女孩堅持母親要對她們喪失一個陰莖負責,而且為她們因此處于不利地位而不原諒母親,這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
你們知道,我們認為女人也具有閹割情結。
盡管該情結的内容在女孩身上與在男孩身上不同,但仍有足夠的理由說女孩有閹割情結。
男孩從對女性生殖器的觀察中認識到,他們如此寶貴的器官并非一定要與身體相伴随,在此之後他們才産生了閹割情結。
在這種情結中,當他想起因玩弄那個器官而招緻威脅時,便開始信以為真,并處于受閹割的恐懼的影響之下。
這種恐懼成為他以後發展的最強烈的動力。
女孩的閹割情結也是産生于對異性生殖器的觀察。
她們馬上注意到兩性器官的差别,而且必須承認這種區别的意義。
她們感到非常委屈,經常表示她們也要&ldquo有像那樣的東西&rdquo,成為&ldquo陰莖嫉羨&rdquo的受害者,這種嫉羨将在其發展和性格的形成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迹;即使是在兒童最受寵愛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消耗大量的心理能力,這種嫉羨也是不可克服的。
女孩對她沒有陰莖這一事實的承認,絕非意味着她很容易屈服于這個事實。
相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會繼續堅持希望自己獲得像陰莖那樣的東西,并且過了許多年後,她仍相信這種可能性;精神分析還表明,當兒童對現實的認識否定了這個願望實現的可能性後,該願望就繼續存在于潛意識中,并保持着相當可觀的貫注能量。
這個獲得陰莖的渴望,最終可能會不顧一切地形成某種動機,該動機促使一個成年婦女接受精神分析;而且她們在精神分析中合乎情理地可能期望得到的東西&mdash&mdash如從事智力工作的能力&mdash&mdash可能常被認為是這種被壓抑願望的升華的變型。
人們無法懷疑這種對陰莖的嫉羨的重要性。
如果我斷言,羨慕(envy)和忌妒(jealousy)在女人心理生活中比在男人心理生活中作用更大,你們可能以此為對男性不公正的一個實例。
我并不認為羨慕和妒忌這些特征不存在于男人身上,也不認為它們存在于女人身上的根源隻在于對陰莖的羨慕;而是傾向于主張,它們在女人身上更加重要的原因在于陰莖嫉羨的影響。
然而,有些精神分析家則表現出一種貶低女孩初期的陰莖嫉羨在陽具欲期的重要性的傾向。
他們主張,我們從女人這種态度中發現的東西,基本上是一個二次結構(secondarystructure)。
該結構是婦女在後期發生心理沖突并倒退到這種早期幼兒沖動的場合中産生的。
不過,這是深蘊心理學的一般問題。
在許多病理學的&mdash&mdash甚或異常的&mdash&mdash本能态度中(如在所有的性變态行為中),産生下述問題:這些本能行為
對母親的疏遠是伴随着敵意的;對母親的依戀以仇恨告終。
這種仇恨可能變得非常顯著而且終其一生;它可能在以後得到精心的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e);通常它的一部分被克服,而另一部分則被保持。
兒童後來發生的事件當然對這種結果影響很大。
然而,我們将僅限于研究女孩在轉向父親時對母親的仇恨;僅限于研究這種仇恨的動機。
我們聽到了一長串對母親的譴責和抱怨,這些譴責和抱怨被認為證明了孩子的敵對情感,這些譴責和抱怨的有效性有很大差異,我們應該認真審查。
其中一些顯然是屬于文飾作用(rationalizations)的,敵對的真正根源有待于發現。
如果在此我讓你們了解精神分析研究的一切細節,我希望你們會發生興趣。
對母親的責怪,追溯其最早的根源,是母親給兒童太少的奶水&mdash&mdash這被解釋為兒童因喪失愛而反對母親。
在我們的家庭中,現在就存在着這種責怪。
母親經常沒有足夠的營養提供給她們的孩子,且僅滿足于給孩子喂幾個月、半年或九個月的奶。
而在原始的民族中,母親哺乳孩子的時間長達兩三年。
通常是為孩子哺乳的奶媽的形象會與母親相融合;在這種融合尚未出現時,對母親的這種責怪就會轉變為另一種責怪&mdash&mdash責怪母親把熱心喂養她們的奶媽過早地辭退了。
不過,無論這些事件的真實情況原本怎樣,兒童對母親的責怪都是不可能經常被證明為合理的。
相反,兒童對最早期的營養的需求似乎是貪得無厭的,他似乎從未克服失去母乳的痛苦。
如果對那個已能跑會說卻還吮吸母乳的原始人的孩子進行精神分析,并且結果表明他們對母親也有同樣的責怪,對此我不會感到驚訝。
被毒死的恐懼也可能與斷乳有關。
毒藥是使人生病的營養品,或許兒童把他們早期疾病的病因也歸結到這種挫折(frustration)上。
相當程度的智力教育是相信偶然之事的先決條件;原始人和未受教育的人,無疑還有兒童,都能夠給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以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可能是以泛靈論為基礎的。
甚至今天在人類的某個階層中,人們還相信一個人的死亡必與被他人&mdash&mdash最可能是醫生&mdash&mdash所殺害有關。
一個神經病患者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的死亡的通常反應,是把引起死亡的責任歸結到自己。
當嬰兒室中出現了另一個嬰兒,他就爆發了對母親的另一種譴責。
如有可能,這種譴責就與口欲挫折保持了某種關系:母親不能或不會給這個孩子提供更多的奶水,因為她需要為新生兒準備營養。
如果兩個孩子年齡如此接近,以至于第一個孩子的奶水受到第二個孩子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對母親的這種譴責就獲得了一個真實的基礎。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兒童并不會因為年幼而注意不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即使他隻比新生兒大11個月。
但是,兒童對闖入者和競争者所妒忌的不僅僅在哺乳方面,還在母愛的所有方面。
他感到自己的權力被推翻了、被剝削了、被損害了;他把妒忌的仇恨投向新生兒,并怨恨不忠實的母親,這種怨恨經常表現為他的行為變得令人讨厭,他可能變得&ldquo淘氣&rdquo、易怒和不聽話,并放棄了他在控制排洩中的進步。
人們很早就已熟悉了這一切,并承認這一切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我們對于這些妒忌沖動的強度,他們所持續存在的頑固性以及對其日後發展的影響的重要性,很少形成一個正确的觀念,尤其是當這種妒忌在兒童後期不斷地受到新的刺激(因而每次有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生時,都會全面發作)時,更是如此。
即便這個兒童碰巧仍為母親所偏愛,結果也差不多如此。
兒童對愛的要求是沒有止境的,他們需要的是專一的愛,而不容許他人與之分享。
兒童對母親所懷敵意的根源,在于他的多樣化的性願望。
這些願望随着力比多的發展而變化,而且大部分不能得到滿足。
如果母親禁止孩子與生殖器有關的快感活動&mdash&mdash經常采用嚴厲的威脅方式和各種令人不快的動作&mdash&mdash而這些活動歸根到底又是她自己介紹給孩子的,那麼最強烈的挫折就會在陽具欲期發生。
人們會認為,這些理由足以說明女孩疏遠母親的原因。
如果真是如此,人們就會推斷,這種對母親的厭惡感必然起源于兒童性欲的特征、兒童對愛的要求的無節制性特征和他們性願望的不可實現性。
的确可以認為,兒童的第一個愛戀關系注定是要消亡的,其原因正是因為它是第一個關系,是因為這些早期的對對象的貫注,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相矛盾的。
強烈的攻擊性傾向總是伴随着強烈的愛,兒童對其對象的愛越強烈,對在那個對象上所遭受的失望和挫折就越敏感;最後,這種愛就必定會屈從于積累起來的仇恨。
關于在性愛貫注中存在着一種諸如上述的原始心理矛盾的觀點,可能會遭到反對。
人們可能指出,正是母親與孩子關系中這種特殊性質,以同樣的必然性導緻了兒童的愛的毀滅;因為即便是最溫柔的撫養,也無法避免運用強制手段和采用各種約束,而且任何這種對兒童自由的幹預,作為一種反應,都必定會激起兒童的叛逆性和攻擊性傾向。
我認為,關于這些可能性的讨論大概是最有趣的;但忽然出現了另一種反對意見,這使我們的興趣有所改變。
所有這些因素&mdash&mdash冷遇、對愛的失望、妒忌、因禁忌而産生的誘奸&mdash&mdash畢竟也都在男孩與母親的關系中起作用,卻仍不能使他疏遠母本對象。
除非我們能夠找到某種東西,它為女孩所特有,而不存在或不以同樣的方式存在于男孩身上,否則,我們就不能解釋女孩對母親依戀的終止現象。
我相信我們已經發現了這種特殊因素,而且的确是在我們期望的地方發現的,盡管是以某種令人吃驚的方式發現的。
這種特殊因素存在于&ldquo閹割情結&rdquo之中,正是我們所期望發現的地方。
(兩性間的)解剖學上的差别最終必将表現為心理學的結果。
然而,精神分析表明,女孩堅持母親要對她們喪失一個陰莖負責,而且為她們因此處于不利地位而不原諒母親,這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
你們知道,我們認為女人也具有閹割情結。
盡管該情結的内容在女孩身上與在男孩身上不同,但仍有足夠的理由說女孩有閹割情結。
男孩從對女性生殖器的觀察中認識到,他們如此寶貴的器官并非一定要與身體相伴随,在此之後他們才産生了閹割情結。
在這種情結中,當他想起因玩弄那個器官而招緻威脅時,便開始信以為真,并處于受閹割的恐懼的影響之下。
這種恐懼成為他以後發展的最強烈的動力。
女孩的閹割情結也是産生于對異性生殖器的觀察。
她們馬上注意到兩性器官的差别,而且必須承認這種區别的意義。
她們感到非常委屈,經常表示她們也要&ldquo有像那樣的東西&rdquo,成為&ldquo陰莖嫉羨&rdquo的受害者,這種嫉羨将在其發展和性格的形成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迹;即使是在兒童最受寵愛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消耗大量的心理能力,這種嫉羨也是不可克服的。
女孩對她沒有陰莖這一事實的承認,絕非意味着她很容易屈服于這個事實。
相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會繼續堅持希望自己獲得像陰莖那樣的東西,并且過了許多年後,她仍相信這種可能性;精神分析還表明,當兒童對現實的認識否定了這個願望實現的可能性後,該願望就繼續存在于潛意識中,并保持着相當可觀的貫注能量。
這個獲得陰莖的渴望,最終可能會不顧一切地形成某種動機,該動機促使一個成年婦女接受精神分析;而且她們在精神分析中合乎情理地可能期望得到的東西&mdash&mdash如從事智力工作的能力&mdash&mdash可能常被認為是這種被壓抑願望的升華的變型。
人們無法懷疑這種對陰莖的嫉羨的重要性。
如果我斷言,羨慕(envy)和忌妒(jealousy)在女人心理生活中比在男人心理生活中作用更大,你們可能以此為對男性不公正的一個實例。
我并不認為羨慕和妒忌這些特征不存在于男人身上,也不認為它們存在于女人身上的根源隻在于對陰莖的羨慕;而是傾向于主張,它們在女人身上更加重要的原因在于陰莖嫉羨的影響。
然而,有些精神分析家則表現出一種貶低女孩初期的陰莖嫉羨在陽具欲期的重要性的傾向。
他們主張,我們從女人這種态度中發現的東西,基本上是一個二次結構(secondarystructure)。
該結構是婦女在後期發生心理沖突并倒退到這種早期幼兒沖動的場合中産生的。
不過,這是深蘊心理學的一般問題。
在許多病理學的&mdash&mdash甚或異常的&mdash&mdash本能态度中(如在所有的性變态行為中),産生下述問題:這些本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