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講 心理人格的剖析[41]
關燈
小
中
大
在于前者是我們自身實際所具有的。
假如我們想要一個更正确的解釋,我們可按如下陳述來修改我們的論斷。
這就是假如我們一定要假定一種心理過程目前正在進行着,而目前我們又完全沒有意識到它,那麼我們将這一心理過程叫做潛意識。
這個定義使我們想到,大多數的意識過程僅僅在極短的時間内是有意識的,很快它們就變成潛在的,但能夠很容易地再次變成有意識的。
假如可完全肯定,即使在潛在的條件下,它們仍然是心理的東西,我們也可以說,它們已變成潛意識的了。
到目前為止,我們仍未了解到任何新的東西;也沒有獲得将潛意識的概念介紹到心理學的權利。
但我們對動作失誤已能進行一些新的觀察。
比如,為解釋口誤現象,我們覺得必須假定口誤者心中有說出某種特殊的話的意圖。
從他言談中出現的幹擾,我們可以肯定地推論出這種意圖;但這個意圖本身并沒有流露出來,結果它隻是潛意識的。
假如随後我們将此意圖告訴口誤者,他将覺得此意圖對他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可見,對他來講,此意圖僅暫時是潛意識的。
但假如他否認此意圖,認為此意圖與他沒有任何關系,這便說明此意圖将永遠地成為潛意識。
[53]從這一經驗,我們獲得了将前面被描述為潛意識的東西宣稱為潛意識的東西的權利。
鑒于這些動态關系,現在我們可以把潛意識分成兩類:一類可以在頻繁發生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地轉變為意識的東西;另一類的轉變則很困難,而隻有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有希望,甚或根本就不可能。
為了避免發生這類含糊性:即我們指的是前一類潛意識還是後一類潛意識?我們是在描述意義上使用該詞,還是在動态意義使用該詞?我們便利用了一種可允許的簡單方法,我們稱那類隻是潛在的、因而容易變為意識的潛意識為&ldquo前意識&rdquo,而另一類仍稱為潛意識。
現在我們有3個術語:&ldquo意識&rdquo&ldquo前意識&rdquo和&ldquo潛意識&rdquo,在描述心理現象時,我們可以妥善地運用這三個詞。
再重申一次:在純粹的描述意義上,前意識也就是潛意識;但我們不能給它這個名詞,除非在随便的交談中,或者當我們不得不論證在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一般意義上的潛意識過程的時候。
我希望你們會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讨論還不太壞,并且是便于理解的。
但不幸的是,精神分析工作發現自己被迫在另一種即第三種意義上使用&ldquo潛意識&rdquo這個詞,并且,這的确可能引起混亂。
我們形成了一種新而深刻的印象:心理生活的廣泛而重要的領域通常是沒有被我們認識到的,以至于這些發生在心理生活中的過程在真正的動态意義上隻得被看作是潛意識。
根據這種印象,我們開始理解潛意識也具有形态學的或系統學的意義;開始談起前意識的&ldquo系統&rdquo和潛意識的&ldquo系統&rdquo,以及自我和潛意識(Ucs)系統的沖突;并且,&ldquo潛意識&rdquo這個詞越來越多地用以指心理領域,而不是心理品質。
自我和超我的諸部分在動态意義上乃是潛意識的。
這一發現盡管實際上使用起來不便利,但在這一點上是令人欣慰的,它有可能排除問題的複雜性。
我們覺察到,我們無權将異于自我的那個心理領域稱為&ldquo潛意識系統&rdquo,因為潛意識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
既然如此,我們将不再在系統學意義上運用&ldquo潛意識&rdquo這個術語。
我們将賦予它至今被認為是更好的名稱,這樣就無人再産生歧義。
我們效仿尼采的用語,采納格羅德克(GeorgGroddeck,1923)[54]的建議,将它叫做&ldquo本我&rdquo[55]。
這個非人稱代詞似乎尤其适用于表達心理的這個領域的主要特征&mdash&mdash即不同于自我的這一事實。
然後,超我、自我和本我&mdash&mdash這便是三個王國、區域、範圍,我們把個體心理結構就是分為這三個部分;還将在下面探讨三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
[56] 不過在此,我先插一小段話。
我想你們并不滿意我前面的論述,因為意識特征的三種特性和心理結構的三個領域并未合成和諧的三對;故而,你們可能認為這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的發現變得模糊不清。
但我并不認為我們必須為此感到遺憾;而是應該告訴自己,我們無權指望有任何這樣和諧的安排。
讓我給你們做個比喻;當然比喻無濟于事,但可使人感到更加放心。
比喻是:想象一個國家擁有各種不同構造的地形&mdash&mdash如山區、草原和連串的湖泊&mdash&mdash還有雜居的人口:德意志人、馬紮爾人和斯洛伐克人,他們從事不同的活動。
現可将事情劃分成這樣:德意志人居住在山區,以養牛為業;馬紮爾人居住在草原,以種植谷物和葡萄為業;斯洛伐克人居住在湖濱,以捕魚和編席為業。
假如劃分能像這樣整齊而明确,威爾遜(W.Wilson)必将大為高興[57],地理課的教學也必将便利;但假如你周遊到此,你将發現的劃分是缺少順序而混雜的。
德意志人、馬紮爾人和斯洛伐克人到處雜居;山區也有農耕地,而牛群亦可在草原上放牧。
當然也有少數事情如你所料,因為山地無法捕魚,水中無法種植葡萄。
你所攜帶的區域圖總體上的确與事實相符,但你必須包容細節上的偏差。
關于本我,除了這個新名稱外,你們不要期望我有更多的東西給你們。
本我是我們人格中隐晦而不易接近的部分;我們對它知之甚少,而且所知也來自于對夢的工作的研究和神經症狀形成的研究;它們大多數具有否定的性質,隻能被描述為自我的對立面。
我們用比喻來研究本我:我們稱之為混亂,是一口充滿了沸騰着的興奮劑(excitations)的大鍋。
我們沒想到它的底端與軀體的影響相通,在那裡本我吸取各種本能的能量,以找到它們的心理表現[58],但我們無法說明這在什麼樣的底層上找到。
本我充滿了來自本能的能量;但它沒有組織,也沒有産生共同的意志;而僅有一種遵循快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以使本能需要得到滿足的欲望。
思維的邏輯法則在本我那裡是不适用的,矛盾律更是這樣。
相互矛盾的沖突并肩共存,并不彼此相互抵消或減弱,至多在占統治地位的經濟法則的壓力下,會聚在一起而做出種種妥協,以便能量的發洩。
本我中沒有東西能與虛無相比較;我們驚訝地覺察到,在哲學原理上空間和時間是我們心理活動的必要形式,而本我卻是個例外。
[59]本我中沒有東西能與時間的觀念相對應,也沒有時間推移的認識。
而且&mdash&mdash一件引人注意的和有待用哲學思維去思考的事情是&mdash&mdash時間的推移并未引起其心理過程的變遷。
[60]種種從未超越本我的願望性沖動,還有種種因壓抑而陷于本我的觀念,實際上都是不朽的; 甚至過去幾年後,它們的行動仍像是剛剛産生時的那樣。
它們隻有經過精神分析工作而成為意識後,才可能被認出是屬于過去的東西,才可能失去其重要性,才可能去掉其精神貫注的能量。
精神分析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賴于上述情況。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印象,我們在理論上沒有充分利用這個已确信無疑的事實,即被壓抑的内容不随時間而改變。
這個事實好像為通向最深奧的發現提供了一個研究途徑。
不幸的是,在這裡,我自己并未取得任何進展。
當然,本我是不知道價值判斷的:它沒有善惡,無所謂道德。
假如你們喜歡,也可說與快樂原則緊密聯系的經濟的或數量的因素,支配着其所有過程。
在我們的觀點中,尋求發洩的本能的精神貫注就是本我中存在的一切。
這些本能沖動的能量所處的狀态似乎與心理其他領域的狀态不同,前者更加好動,更容易發洩。
[61]否則,移置和凝縮将不會發生,而它們是本我的特征,而且完全忽視受到精神貫注的事物&mdash&mdash在自我中,我們将它叫做觀念&mdash&mdash的特性。
對于這些事情我們願意給予
假如我們想要一個更正确的解釋,我們可按如下陳述來修改我們的論斷。
這就是假如我們一定要假定一種心理過程目前正在進行着,而目前我們又完全沒有意識到它,那麼我們将這一心理過程叫做潛意識。
這個定義使我們想到,大多數的意識過程僅僅在極短的時間内是有意識的,很快它們就變成潛在的,但能夠很容易地再次變成有意識的。
假如可完全肯定,即使在潛在的條件下,它們仍然是心理的東西,我們也可以說,它們已變成潛意識的了。
到目前為止,我們仍未了解到任何新的東西;也沒有獲得将潛意識的概念介紹到心理學的權利。
但我們對動作失誤已能進行一些新的觀察。
比如,為解釋口誤現象,我們覺得必須假定口誤者心中有說出某種特殊的話的意圖。
從他言談中出現的幹擾,我們可以肯定地推論出這種意圖;但這個意圖本身并沒有流露出來,結果它隻是潛意識的。
假如随後我們将此意圖告訴口誤者,他将覺得此意圖對他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可見,對他來講,此意圖僅暫時是潛意識的。
但假如他否認此意圖,認為此意圖與他沒有任何關系,這便說明此意圖将永遠地成為潛意識。
[53]從這一經驗,我們獲得了将前面被描述為潛意識的東西宣稱為潛意識的東西的權利。
鑒于這些動态關系,現在我們可以把潛意識分成兩類:一類可以在頻繁發生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地轉變為意識的東西;另一類的轉變則很困難,而隻有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有希望,甚或根本就不可能。
為了避免發生這類含糊性:即我們指的是前一類潛意識還是後一類潛意識?我們是在描述意義上使用該詞,還是在動态意義使用該詞?我們便利用了一種可允許的簡單方法,我們稱那類隻是潛在的、因而容易變為意識的潛意識為&ldquo前意識&rdquo,而另一類仍稱為潛意識。
現在我們有3個術語:&ldquo意識&rdquo&ldquo前意識&rdquo和&ldquo潛意識&rdquo,在描述心理現象時,我們可以妥善地運用這三個詞。
再重申一次:在純粹的描述意義上,前意識也就是潛意識;但我們不能給它這個名詞,除非在随便的交談中,或者當我們不得不論證在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一般意義上的潛意識過程的時候。
我希望你們會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讨論還不太壞,并且是便于理解的。
但不幸的是,精神分析工作發現自己被迫在另一種即第三種意義上使用&ldquo潛意識&rdquo這個詞,并且,這的确可能引起混亂。
我們形成了一種新而深刻的印象:心理生活的廣泛而重要的領域通常是沒有被我們認識到的,以至于這些發生在心理生活中的過程在真正的動态意義上隻得被看作是潛意識。
根據這種印象,我們開始理解潛意識也具有形态學的或系統學的意義;開始談起前意識的&ldquo系統&rdquo和潛意識的&ldquo系統&rdquo,以及自我和潛意識(Ucs)系統的沖突;并且,&ldquo潛意識&rdquo這個詞越來越多地用以指心理領域,而不是心理品質。
自我和超我的諸部分在動态意義上乃是潛意識的。
這一發現盡管實際上使用起來不便利,但在這一點上是令人欣慰的,它有可能排除問題的複雜性。
我們覺察到,我們無權将異于自我的那個心理領域稱為&ldquo潛意識系統&rdquo,因為潛意識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
既然如此,我們将不再在系統學意義上運用&ldquo潛意識&rdquo這個術語。
我們将賦予它至今被認為是更好的名稱,這樣就無人再産生歧義。
我們效仿尼采的用語,采納格羅德克(GeorgGroddeck,1923)[54]的建議,将它叫做&ldquo本我&rdquo[55]。
這個非人稱代詞似乎尤其适用于表達心理的這個領域的主要特征&mdash&mdash即不同于自我的這一事實。
然後,超我、自我和本我&mdash&mdash這便是三個王國、區域、範圍,我們把個體心理結構就是分為這三個部分;還将在下面探讨三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
[56] 不過在此,我先插一小段話。
我想你們并不滿意我前面的論述,因為意識特征的三種特性和心理結構的三個領域并未合成和諧的三對;故而,你們可能認為這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的發現變得模糊不清。
但我并不認為我們必須為此感到遺憾;而是應該告訴自己,我們無權指望有任何這樣和諧的安排。
讓我給你們做個比喻;當然比喻無濟于事,但可使人感到更加放心。
比喻是:想象一個國家擁有各種不同構造的地形&mdash&mdash如山區、草原和連串的湖泊&mdash&mdash還有雜居的人口:德意志人、馬紮爾人和斯洛伐克人,他們從事不同的活動。
現可将事情劃分成這樣:德意志人居住在山區,以養牛為業;馬紮爾人居住在草原,以種植谷物和葡萄為業;斯洛伐克人居住在湖濱,以捕魚和編席為業。
假如劃分能像這樣整齊而明确,威爾遜(W.Wilson)必将大為高興[57],地理課的教學也必将便利;但假如你周遊到此,你将發現的劃分是缺少順序而混雜的。
德意志人、馬紮爾人和斯洛伐克人到處雜居;山區也有農耕地,而牛群亦可在草原上放牧。
當然也有少數事情如你所料,因為山地無法捕魚,水中無法種植葡萄。
你所攜帶的區域圖總體上的确與事實相符,但你必須包容細節上的偏差。
關于本我,除了這個新名稱外,你們不要期望我有更多的東西給你們。
本我是我們人格中隐晦而不易接近的部分;我們對它知之甚少,而且所知也來自于對夢的工作的研究和神經症狀形成的研究;它們大多數具有否定的性質,隻能被描述為自我的對立面。
我們用比喻來研究本我:我們稱之為混亂,是一口充滿了沸騰着的興奮劑(excitations)的大鍋。
我們沒想到它的底端與軀體的影響相通,在那裡本我吸取各種本能的能量,以找到它們的心理表現[58],但我們無法說明這在什麼樣的底層上找到。
本我充滿了來自本能的能量;但它沒有組織,也沒有産生共同的意志;而僅有一種遵循快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以使本能需要得到滿足的欲望。
思維的邏輯法則在本我那裡是不适用的,矛盾律更是這樣。
相互矛盾的沖突并肩共存,并不彼此相互抵消或減弱,至多在占統治地位的經濟法則的壓力下,會聚在一起而做出種種妥協,以便能量的發洩。
本我中沒有東西能與虛無相比較;我們驚訝地覺察到,在哲學原理上空間和時間是我們心理活動的必要形式,而本我卻是個例外。
[59]本我中沒有東西能與時間的觀念相對應,也沒有時間推移的認識。
而且&mdash&mdash一件引人注意的和有待用哲學思維去思考的事情是&mdash&mdash時間的推移并未引起其心理過程的變遷。
[60]種種從未超越本我的願望性沖動,還有種種因壓抑而陷于本我的觀念,實際上都是不朽的; 甚至過去幾年後,它們的行動仍像是剛剛産生時的那樣。
它們隻有經過精神分析工作而成為意識後,才可能被認出是屬于過去的東西,才可能失去其重要性,才可能去掉其精神貫注的能量。
精神分析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賴于上述情況。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印象,我們在理論上沒有充分利用這個已确信無疑的事實,即被壓抑的内容不随時間而改變。
這個事實好像為通向最深奧的發現提供了一個研究途徑。
不幸的是,在這裡,我自己并未取得任何進展。
當然,本我是不知道價值判斷的:它沒有善惡,無所謂道德。
假如你們喜歡,也可說與快樂原則緊密聯系的經濟的或數量的因素,支配着其所有過程。
在我們的觀點中,尋求發洩的本能的精神貫注就是本我中存在的一切。
這些本能沖動的能量所處的狀态似乎與心理其他領域的狀态不同,前者更加好動,更容易發洩。
[61]否則,移置和凝縮将不會發生,而它們是本我的特征,而且完全忽視受到精神貫注的事物&mdash&mdash在自我中,我們将它叫做觀念&mdash&mdash的特性。
對于這些事情我們願意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