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05d)中以暗示的方式提出的。

    但是,關于這種态度的更詳細的說明,出現于收入洛溫費爾德(Läwenfeld)編的《論神經症病因》(1914d)文集中的論文中。

    後來弗洛伊德兩次說明發現這一錯誤對他自己思想的影響&mdash&mdash見他的《精神分析運動史》(1914d)和《自傳研究》(1925d)。

    本文該段描述的進一步發現,則在《女性性欲》(1931b)中就已有所預示。

    ] [121][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2講和第23講。

    ] [122][弗洛伊德在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中提交的關于本專題的論文(1912f)中最全面地闡述了手淫,在那裡還提供了一些别的說明。

    ] [123][參閱第133頁。

    ] [124]原文uncient疑為ancient之誤。

    &mdash&mdash中譯者 [125][參閱《論自戀》(1914c)第二節。

    ] [126][這種觀點早在《禁忌與童貞》(1918a)中就讨論過。

    ] [127][弗洛伊德似乎是在《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1c)第六章的注腳中第一次提出這個觀點的,他又在《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13講和《文明及其缺憾》(1930a)第五章中重申該觀點。

    上述第66頁所舉的實例表現了可能存在的例外。

    ] [128][參閱《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1c)第十二章中的有關論述。

    ] [129][參見《精神分析運動史》(1914d)。

    ] [130][是指勃蘭兌斯(GeorgBrandes,1842~1927),著名的丹麥學者。

    弗洛伊德一直對他很欽佩,弗洛伊德1900年3月在維也納聽過他的講演。

    他按照妻子的建議,熱情地把《釋夢》(1900a)送給下榻旅館的布蘭戴斯;但不知道是否有所反響。

    參閱弗利斯信131(弗洛伊德,1950)。

    瓊斯在其傳記(1957)第3卷中提及他們的會晤(發生于1925年),弗洛伊德在1927年4月19日給他侄子的一封信中再次論述此事(弗洛伊德,1960a,信229)。

    ] [131][弗洛伊德對阿德勒觀點的批判主要見于他的《精神分析運動史》(1914d)中,在該書的編者導言中,為弗洛伊德作品的另外段落提供了一些說明,在那些文章中材料已經有所論述。

    可能令人吃驚的是,在當時講演中,他并未提及榮格的背叛,除了在後面第143頁上有小小的不明确的暗示,而且,弗洛伊德希望讀者把阿德勒的觀點放于首位。

    這與《精神分析運動史》(1914d)中的某些評論相一緻,在該書中,他說:&ldquo在這兩種正在争論的運動中,阿德勒的觀點無疑更為重要。

    &rdquo] [132][該鎮原名弗萊堡(Freiberg),後更名為普萊波(Pribor)。

    ] [133][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4講。

    ] [134]華倫斯坦(1583~1634),三十年戰争期間德皇軍隊的統帥。

    &mdash&mdash中譯者 [135]&ldquoWeretheideanotsoconfoundedclever,I'dbeinclinedtocallitreallystupid&rdquo [136][更通常的形式是(來自于特倫施[Terence])&ldquoQuothominestotsententiae(Asmanymen,Somanyopinions)&rdquo] [137]暗指榮格,瑞士著名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後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镳,另創分析心理學。

    &mdash&mdash中譯者 [138]此處指蘭克,奧地利精神分析家,提出意志療法,強調出生創傷的重要性。

    &mdash&mdash中譯者 [139][這可能指斯泰克爾(Stekel)。

    ] [140][布洛伊爾對他第一個病人的治療。

    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18講。

    ] [141][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10講。

    ] [142][盡管這可能是弗洛伊德關于精神分析與教育之間的種種關系的最長的闡述,但它實際上并不是唯一的一次。

    除了大量的附帶說明外,他在《對&ldquo小漢斯&rdquo的分析》(1909b)中的第三章第三節較詳細地考察了這個問題,還在普費斯特(Pfister)(1913b)和艾赫洪(Aichhorn)(1925f)所寫的兩本書的前言中論及該問題。

    這個與性教育有關的特殊問題,是他的一篇早期論文《兒童性啟蒙》(1907c)的主題,30年後在《有終結的分析和無終結的分析》(1937c)一文的第四節末再次論及。

    對它的最近一次闡述是在《一個幻覺的未來》(1927c)的第九、十章中,起因于談論宗教教育問題。

    ] [143]安娜·弗洛伊德(1895~1982)是精神分析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女兒,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學家,自我心理學的奠基者,首創兒童精神分析法。

    &mdash&mdash中譯者 [144][德文&ldquoErziehung&rdquo,在此和别處的論述中均譯為&ldquoeducation&rdquo(教育),德文本詞的含義遠比英文詞彙更豐富,它含有一般意義上的&ldquo培養&rdquo。

    ] [145][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尤其是第22講和第23講。

    在那裡闡述了教育兩難境地。

    ] [146]斯庫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dis)是希臘神話中的兩個怪物。

    他們隔海而住,航海者在兩怪物之間通過是異常危險的。

    &ldquo處在斯庫拉和卡律布狄斯之間&rdquo比喻危機四伏。

    &mdash&mdash中譯者 [147][這裡請參閱弗洛伊德為艾赫洪的《難以捉摸的青春》一書撰寫的序言(弗洛伊德,1925f)。

    ] [148][在《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7~28講。

    ] [149][參閱标準版第12卷的最後注腳和《關于治療技術的論文》(1911~1915)。

    ] [150][弗洛伊德為該評論作了一個前言(1930b)。

    ] [151]盧德是法國西南部一個小城鎮,該城有一座供奉聖母瑪利亞的神殿,為羅馬天主教徒朝聖特别是去治病的重要場所。

    &mdash&mdash中譯者 [152][在寫這些話時,弗洛伊德很可能想到了他的朋友費倫茨;幾個月後,在他為這個朋友所寫的訃告中,他又重申了這觀點。

    參見後面第229頁。

    ] [153][這段轶事的出處無從可尋。

    弗洛伊德在《寫給關于手淫的讨論》(1912f)中已使用過它。

    ] [154][弗洛伊德後來的一篇文章《有終結的分析和無終結的分析》(1937c)就充分論述了精神分析法的各種有限性。

    ] [155][這個詞可譯為&ldquoAViewoftheUniverse&rdquo(世界觀),不過弗洛伊德自己在下面第二段解釋了其含義。

    因在這個講演中它出現了不少于30次,故最簡單的辦法似乎是保留其德文形式,而且我們的語言差不多在任何情況下都已采用了該詞。

    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第二章結尾處有一段論述了該講演主題。

    ] [156][海涅(Heine)(其文是:&ldquoWithhisnightcapsandthetattersofhisdressing-gownhepatchesupthegapsinthestructureoftheuniverse&rdquo)這幾句話是弗洛伊德最喜愛的,他在《釋夢》(1900a)第六章第一節中闡述夢的潤飾時提到了它們,在1908年2月25日給榮格的一封信(瓊斯,1955,第488頁)中再次提到。

    很多年以前,大約是1883年在給其未婚妻的信中就全文引用了該話。

    ] [157][在《摩西與一神教》(1939a)第三篇第一部分[4]的文章中,弗洛伊德相當詳細地論述了&ldquo女性神靈&rdquo(femaledeities)。

    ] [158][在初版中,該話是:&ldquo在哲學家康德的著名論斷中,他指出了星空的存在和我們的法則道德的存在,是上帝的偉大的有力證明。

    &rdquo而在《弗洛伊德全集》(1934)中,該話就變為上述所譯的形式&mdash&mdash無疑,很早以前就遺漏了他對康德同一段話的較早引證。

    ] [159][這一詞參閱《圖騰與禁忌》(1912~1913)的第三篇文章,特别是其中第三部分。

    ] [160][弗洛伊德在《一個幻覺的未來》(1927c)和《文明及其缺憾》(1930a)中提及社會遭受來自于個體神經症那樣痛苦的可能性。

    在《摩西與一神教》第三篇第一部分(3)的文章中更加詳細地闡述了這種可能性。

    而宗教活動及強迫性行為的類比在更早的時候就被指出過(弗洛伊德,1907b)。

    ] [161][在《一個幻覺的未來》(1927c)第九章中已考察過。

    ] [162][人們通常這樣稱呼奧匈帝國的皇帝約瑟夫(FrancisJoseph,1830~1916)。

    ] [163][弗洛伊德在寫作本書時已76歲。

    ] [164][弗洛伊德在《一個幻覺的未來》(1927c)中對宗教做了最詳盡的評論。

    ] [165][這種悖論(被稱為&ldquoEpimenides&rdquo)的最簡單的形式是由那個說&ldquo我在撒謊&rdquo的人提供的。

    如果他正在撒謊,則他正在講真話;而如果他講的是真話,那麼他正在撒謊。

    ] [166][弗洛伊德用&ldquo部落&rdquo(&ldquohorde&rdquo)術語是指相對較小的群體。

    參閱《圖騰與禁忌》(1912~1913)。

    ] [167]齊柏林(FerdinandvonZeppelin,1938~1917),德國工程師。

    實用飛艇的首創者。

    1900年制成第一艘實用飛艇LZ-1号。

    &mdash&mdash中譯者 [168]我在戰争的第一年從可靠人士那裡得知的。

     [169][參見第67頁。

    ] [170][參見《為什麼有戰争?》(1933b)中的類似段落,而且弗洛伊德在《一個幻覺的未來》(1927c)中對這個詞彙的意義做了總的評價:&ldquo我完全不在乎對文化與文明的區分。

    &rdquo] [171][在這個時期,弗洛伊德頻繁地想起&ldquo文明過程&rdquo這個觀念。

    他在《文明及其缺憾》(1930a)中好幾處論述了這個觀念,并在《為什麼有戰争?》(1933b)中再次提到它。

    這個觀念與另一個更有名的觀念&mdash&mdash即作為有機物過程的壓抑的假說&mdash&mdash密切相關。

    在《文明及其缺憾》第四章的開頭和末尾處兩個長長的腳注中,他對這個觀念做了充分說明。

    這個假說可追溯到1897年,在最近命名的作品的編者導言中充分闡述了該假說的曆史。

    ] [172][1923年增注]參見我在《精神分析運動史》(1914)中的有關論述,我曾在該文中表示對精神分析完全負責。

     [173]布洛伊爾醫生(Dr.JosefBreuer),生于1842年,帝國科學院名譽院士,以研究呼吸和平衡感的生理而著稱。

     [174]該書中我所著的部分文章已由紐約的布裡爾(A.A.Brill)博士譯成英文,書名為《癔症論文選》(紐約,1909)。

     [175]我現在意識到并非如此,但是在我演講時,我是把我自己和聽衆放回到了1880年以前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