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錦障金燈石崇鬥富 焚琴煮鶴綠珠墜樓

關燈
且說晉廷當日諸臣,俱是與世浮沉之輩,苟安旦夕之流,視國家大事,如同隔膜,得了梁王捷報,樂得入朝慶賀,把命将出師一事,擱起不提。

    此時除張華、裴、賈模、裴楷之外,又以王戎為司徒。

    王戎是王渾之子,幼而穎悟,神采韶秀,舉止安詳。

    六七歲時,與群兒同往武場觀獸戲,有猛虎在檻中怒吼,群兒大驚奔竄,戎獨屹立不動,神色自若;又嘗與群兒戲于路旁,路旁有李樹,李子甚多,群兒争上樹摘取,戎獨不往。

    人問其故,戎曰:&ldquo李在路旁,人人共見之地,而結子累累,無人摘取,必苦李也。

    &rdquo試之,果然,自是人皆奇之。

    及長善談論,曾随其父王渾伐吳有功,封安豐縣侯,拜豫州刺史,加建威将軍,至是拜為司徒。

    雖置身要津,而不問政事,事無大小,一任僚屬所為,終日遊玩放蕩;性更貪吝,而廣有資财,所置田園,不計其數,所入租稅,每自執牙籌,日夜會計。

    其園中有李樹數十株,所結李子,異常甘美,戎每歲李實時,即令園丁摘下,賣與他人;又恐人家得其李種,以分其利,将摘下李子,每個鑽一孔使透其核,則他人雖得其李,不能播種矣,其卑鄙瑣屑如此。

    【眉】彼李不如此李,一笑。

    而其外貌,又故為高尚,終日清談,凡所賞識,盡是虛名之士。

    【眉】戰國之士每以談笑取功名,然所談者猶是匡時之術也。

    此則不知所雲矣。

    阮鹹之子阮瞻,一日谒戎,戎留與清談,偶問曰:&ldquo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有何異同?&rdquo瞻對曰:&ldquo将毋同。

    &rdquo戎大為賞識,嗟歎良久,即奏聞朝廷,用為丞相椽,時人謂之&ldquo三語椽&rdquo。

    戎之從弟名衍,時為尚書令,與河南尹樂廣,皆善清談,不問政事,朝野之人,争慕效之。

     從此清談之風大盛,數人遂互相引重。

    王衍好談老莊之學,而貌甚美,每執玉柄麈尾,對客清談,玉柄與其手同色。

    樂廣幼即聰慧,善悟,嘗有親狎友人,忽久不至其家,一日複來,廣問其故。

    友曰:&ldquo前飲于君家,方舉杯欲飲,忽見杯中現一蛇影,而杯已至唇邊,不得不飲,勉強咽下。

    及歸,遂病,今猶未大愈也。

    &rdquo廣聞之,再置酒與此友飲,注酒滿杯,問之曰:&ldquo杯中尚有所見否?&rdquo友視之,仍是一蛇影也。

    廣笑指壁間所挂雕弓曰:&ldquo即此影耳。

    &rdquo友視之,其弓之兩端,雕作蛇頭形,疑乃大解,病亦愈。

    其善悟多類此,惟以善清談之故,為王戎所賞識。

    戎嘗好作竹林之遊,所與同遊者,為稽康、阮籍、阮鹹、山濤、向秀、劉伶諸人,号為竹林七賢。

    所引進之士,莫非浮誕相尚,以任放為達。

    于是王衍之弟澄,及阮鹹之侄阮修,胡母輔之、謝鲲、王尼、畢卓等一班虛名之士,皆奔走其門,盡是不修邊幅之流。

    胡母輔之一日飲酒既醉,其子謙之自外入,大呼曰:&ldquo彥國【夾】輔之字。

    年老,何得飲酒?&rdquo輔之大笑,即拉與共飲。

    其父子之間,無禮如此。

    畢卓為吏部郎,其所居之鄰為酒家,鄰人釀酒初熟,卓夤夜私入其家,就酒甕之旁偷飲,不覺大醉,就在甕旁睡熟。

    鄰人巡夜見之,大呼有賊,群伴皆起,捉而縛之。

    卓一無所覺,任人束縛。

    及天明,将送官究治,視之,始知為畢吏部,解縛謝罪。

    卓絕不以為羞恥,談笑自若。

    此一班人,王戎都視為名士,聽其轉相汲引。

     其時趙王倫在朝,看見此等舉動,暗暗歡喜。

    原來趙王自入朝以來,見惠帝昏庸,早存下觑觎之心,隻因向來就藩在外,未知朝中虛實,今見一班廷臣皆是虛誕浮誇之流,殊無實際,雖有張華、裴竭力維持,終是寡衆異勢,易于下手。

    遂與孫秀商量此事,孫秀曰:&ldquo殿下雖貴為懿親,擁有王位,其奈絕無兵權,若行此事,非兵不可;以無兵權之人,一旦弄兵,非廣籌饷項不可。

    殿下不知已先籌及否?&rdquo趙王默然,良久曰:&ldquo未也。

    雖然,汝智謀之士,必有妙策。

    &rdquo孫秀曰:&ldquo殿下亦知洛陽有石崇否?&rdquo趙王曰:&ldquo豈衛尉石崇乎?&rdquo孫秀曰:&ldquo是也。

    此人富甲天下,昔曾與王恺鬥富,恺作紫絲布障四十裡,崇作錦步障五十裡以蔽之,其奢糜至不可言,恺卒不及崇。

    時先帝寵恺,賜恺珊瑚樹一枝,高至三尺,枝幹扶疏,世少其匹。

    恺大喜,以為此是天子之賜,可以勝崇矣,置酒召崇,出珊瑚以誇耀之。

    崇微笑,袖出鐵如意擊之,珊瑚應手碎。

    恺大怒,謂石崇無禮,崇笑曰:&lsquo此區區者何足道,我當償之。

    &rsquo即邀恺至家,出珊瑚六七株,大皆盈把,高五六尺,寶光燦然,謂之曰:&lsquo較公所有者如何?&rsquo恺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