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假遺诏楊駿恣威權 正中宮賈妃要冊立
關燈
小
中
大
使典禁兵,都同住在太極殿内。
梓宮大殓時,六宮妃嫔集殿内哭送,楊駿亦不下殿。
至是得汝南王表,即與段廣商議。
廣曰:&ldquo汝南擁兵不行,其志叵測,宜慎防之。
&rdquo駿曰:&ldquo吾先令張邵,密引兵擒之如何?&rdquo段曰:&ldquo先帝新喪,人心未定,如此,是召亂也。
&rdquo駿曰:&ldquo倘彼圖我,奈何?&rdquo段曰:&ldquo使彼偶露逆迹,則擒之有名矣。
&rdquo駿曰:&ldquo汝何不探之?&rdquo段廣領命,即密派心腹細作,到汝南王營中布散謠言,說太傅将讨汝南王矣。
汝南王得此謠言,十分驚訝,即與廷尉何勖商議。
勖曰:&ldquo楊駿弄權,神人共憤,聞先帝已草定遺诏,以王為顧命,诏被楊駿诓去藏過,後一诏,乃楊駿所僞者耳。
今朝廷諸臣方傾心于王,王若率領所部,入清君側,誅楊駿,輔嗣君,此不世之功也。
&rdquo王不能聽。
又疑懼滋甚,遂連夜奔赴許昌。
勖仰天歎曰:&ldquo己不讨人,而畏人讨,愚哉!惜哉!&rdquo 卻說楊駿知汝南王已去,益無忌憚,其稍稍畏之者,惟賈妃一人。
原來武帝崩後,惠帝既尊楊後為皇太後,百官進秩錫爵有差,獨未冊立正宮。
一日惠帝退朝,賈妃便問:&ldquo今日外廷何事?&rdquo惠帝略舉數事以對,無非是封贈百官之類。
賈妃曰:&ldquo廷臣皆有封贈,内官當何如?&rdquo惠帝默然。
原來惠帝生性呆劣,愚昧過于村童。
嘗一日遊禦苑,聞池沼中蛙鳴聲,乃問左右曰:&ldquo此啯啯者,為公乎為私乎?&rdquo左右皆匿笑。
又值歲饑,廷臣奏報荒歉,惠帝問:&ldquo荒歉何狀?&rdquo廷臣不得已,以田疇失收,民不得食之狀告。
帝曰:&ldquo田疇失收,民所不得食者米麥耳;既無米麥,何不食肉糜?&rdquo【夾】遂成千古笑柄。
諸如此類,其呆可知。
此是後話,表過不提。
且說賈妃見惠帝默然無語,不覺怒曰:&ldquo陛下今日尊居九五,便忘當日。
不知先帝在時,陛下得安儲位,是誰之力?今老妪且上尊号,百官皆得進秩,偏我值不得一冊?&rdquo惠帝嗫嚅曰:&ldquo廷臣亦曾議來。
&rdquo妃曰:&ldquo議便如何?&rdquo帝呐呐曰:&ldquo廷臣謂尚在苫次,不宜冊後。
&rdquo妃唾曰:&ldquo上尊号便不妨苫次,進百官便不妨苫次,偏我便礙着苫次,莫非楊駿那厮阻擋?&rdquo帝搖首曰:&ldquo不。
&rdquo妃曰:&ldquo不然,便是汝南。
&rdquo【夾】言汝南王亮也。
帝仍搖頭。
妃冷笑曰:&ldquo身為九五,乃不能庇一妻。
&rdquo良久,帝乃曰:&ldquo惟卿所命。
&rdquo妃曰:&ldquo區區一冊,也不值如此張皇,你看我偏做不得主!&rdquo言罷便命侍臣召中書監來。
内官領命,召華進内。
朝見已畢,帝與妃皆默默無言。
華偷眼觑視,見賈妃怒容滿面,惠帝踧踷不安之狀可掬,正不知為着何事,又不敢啟問。
良久,忽聞賈妃盛氣曰:&ldquo偏是要我做主,我便做主。
&rdquo半晌,惠帝謂華曰:&ldquo冊立皇後。
&rdquo華領旨欲退,賈妃大聲叱曰:&ldquo偏是遺诏在宮内草得,這便使不得!&rdquo吓得華戰栗請罪,然後請過筆墨,當面草诏。
内侍素來逢迎賈妃,至此不等吩咐,早去請過禦寶,當面钤印。
事畢,華方才辭退,妃曰:&ldquo汝便去宣告廷臣,明日告廟。
&rdquo華諾諾而出。
賈妃逼着惠帝,次日吉服祭告太廟,冊立賈氏為皇後。
賈後也循例到楊太後及惠帝前謝恩,然後鳳冠翠羽,吉服禦鸾儀宮受六宮妃嫔之賀。
自賈妃冊立為宮之後,而宮廷之禍愈亟矣。
不知宮廷之禍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楊駿之恣威弄權,于此時觀之,甚似漢之曹操,魏之司馬;及觀至其失敗處,則僅可拟之以董卓。
蓋無操、懿之才,而學為操、懿,未有不敗者也。
冊立賈妃一節,綱目書&ldquo帝崩,太子衷即位,尊皇後曰皇太後,立皇後賈氏。
&rdquo遂昌尹氏言:&ldquo立後,國之吉禮,必有盛儀,若滅裂為之,則非尊祖承祧之意。
若必備六禮,則國有大喪,豈宜行此?(中略)綱目上書&lsquo帝崩&rsquo,次書&lsquo尊皇太後&rsquo,次書&lsquo立後賈氏&rsquo,比而觀之,其義曉然在中。
&rdquo(下略)雲雲,是以此為亂政之始也。
故演義亦特書之,而故點染其辭,以為趣味。
梓宮大殓時,六宮妃嫔集殿内哭送,楊駿亦不下殿。
至是得汝南王表,即與段廣商議。
廣曰:&ldquo汝南擁兵不行,其志叵測,宜慎防之。
&rdquo駿曰:&ldquo吾先令張邵,密引兵擒之如何?&rdquo段曰:&ldquo先帝新喪,人心未定,如此,是召亂也。
&rdquo駿曰:&ldquo倘彼圖我,奈何?&rdquo段曰:&ldquo使彼偶露逆迹,則擒之有名矣。
&rdquo駿曰:&ldquo汝何不探之?&rdquo段廣領命,即密派心腹細作,到汝南王營中布散謠言,說太傅将讨汝南王矣。
汝南王得此謠言,十分驚訝,即與廷尉何勖商議。
勖曰:&ldquo楊駿弄權,神人共憤,聞先帝已草定遺诏,以王為顧命,诏被楊駿诓去藏過,後一诏,乃楊駿所僞者耳。
今朝廷諸臣方傾心于王,王若率領所部,入清君側,誅楊駿,輔嗣君,此不世之功也。
&rdquo王不能聽。
又疑懼滋甚,遂連夜奔赴許昌。
勖仰天歎曰:&ldquo己不讨人,而畏人讨,愚哉!惜哉!&rdquo 卻說楊駿知汝南王已去,益無忌憚,其稍稍畏之者,惟賈妃一人。
原來武帝崩後,惠帝既尊楊後為皇太後,百官進秩錫爵有差,獨未冊立正宮。
一日惠帝退朝,賈妃便問:&ldquo今日外廷何事?&rdquo惠帝略舉數事以對,無非是封贈百官之類。
賈妃曰:&ldquo廷臣皆有封贈,内官當何如?&rdquo惠帝默然。
原來惠帝生性呆劣,愚昧過于村童。
嘗一日遊禦苑,聞池沼中蛙鳴聲,乃問左右曰:&ldquo此啯啯者,為公乎為私乎?&rdquo左右皆匿笑。
又值歲饑,廷臣奏報荒歉,惠帝問:&ldquo荒歉何狀?&rdquo廷臣不得已,以田疇失收,民不得食之狀告。
帝曰:&ldquo田疇失收,民所不得食者米麥耳;既無米麥,何不食肉糜?&rdquo【夾】遂成千古笑柄。
諸如此類,其呆可知。
此是後話,表過不提。
且說賈妃見惠帝默然無語,不覺怒曰:&ldquo陛下今日尊居九五,便忘當日。
不知先帝在時,陛下得安儲位,是誰之力?今老妪且上尊号,百官皆得進秩,偏我值不得一冊?&rdquo惠帝嗫嚅曰:&ldquo廷臣亦曾議來。
&rdquo妃曰:&ldquo議便如何?&rdquo帝呐呐曰:&ldquo廷臣謂尚在苫次,不宜冊後。
&rdquo妃唾曰:&ldquo上尊号便不妨苫次,進百官便不妨苫次,偏我便礙着苫次,莫非楊駿那厮阻擋?&rdquo帝搖首曰:&ldquo不。
&rdquo妃曰:&ldquo不然,便是汝南。
&rdquo【夾】言汝南王亮也。
帝仍搖頭。
妃冷笑曰:&ldquo身為九五,乃不能庇一妻。
&rdquo良久,帝乃曰:&ldquo惟卿所命。
&rdquo妃曰:&ldquo區區一冊,也不值如此張皇,你看我偏做不得主!&rdquo言罷便命侍臣召中書監來。
内官領命,召華進内。
朝見已畢,帝與妃皆默默無言。
華偷眼觑視,見賈妃怒容滿面,惠帝踧踷不安之狀可掬,正不知為着何事,又不敢啟問。
良久,忽聞賈妃盛氣曰:&ldquo偏是要我做主,我便做主。
&rdquo半晌,惠帝謂華曰:&ldquo冊立皇後。
&rdquo華領旨欲退,賈妃大聲叱曰:&ldquo偏是遺诏在宮内草得,這便使不得!&rdquo吓得華戰栗請罪,然後請過筆墨,當面草诏。
内侍素來逢迎賈妃,至此不等吩咐,早去請過禦寶,當面钤印。
事畢,華方才辭退,妃曰:&ldquo汝便去宣告廷臣,明日告廟。
&rdquo華諾諾而出。
賈妃逼着惠帝,次日吉服祭告太廟,冊立賈氏為皇後。
賈後也循例到楊太後及惠帝前謝恩,然後鳳冠翠羽,吉服禦鸾儀宮受六宮妃嫔之賀。
自賈妃冊立為宮之後,而宮廷之禍愈亟矣。
不知宮廷之禍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楊駿之恣威弄權,于此時觀之,甚似漢之曹操,魏之司馬;及觀至其失敗處,則僅可拟之以董卓。
蓋無操、懿之才,而學為操、懿,未有不敗者也。
冊立賈妃一節,綱目書&ldquo帝崩,太子衷即位,尊皇後曰皇太後,立皇後賈氏。
&rdquo遂昌尹氏言:&ldquo立後,國之吉禮,必有盛儀,若滅裂為之,則非尊祖承祧之意。
若必備六禮,則國有大喪,豈宜行此?(中略)綱目上書&lsquo帝崩&rsquo,次書&lsquo尊皇太後&rsquo,次書&lsquo立後賈氏&rsquo,比而觀之,其義曉然在中。
&rdquo(下略)雲雲,是以此為亂政之始也。
故演義亦特書之,而故點染其辭,以為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