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主大軍接踵而至。
嗣源聞唐王駕至城下,開門躍馬出迎,見唐主急下馬山呼稱賀。
唐主喜甚,将手攬住嗣源衣袂,以頭撞其懷中曰:「咱得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與汝共之。
」段凝統軍入援,使杜晏球為先鋒,行至封丘田地,聞梁主已亡,遇李從珂軍,晏球先納款降附。
段凝繼至,以所部軍五萬詣李從珂軍前歸降。
唐主慰勞之,賜段凝姓名曰李紹欽,賜晏球姓名曰李紹虔。
段凝出入公卿間,揚揚自得,了無慚色。
梁之舊臣憤之,皆欲磔其面皮,抉其心以食之。
即日毀壞梁宗廟,追廢朱溫、朱友貞為庶人。
诏漆朱友貞首級,函之藏于太社。
唐加李嗣源為中書令。
楚王殷遣其子希範入見,将行營都統印繳納,上本道将吏籍。
唐主遣使告吳王以滅梁之捷。
徐溫怨嚴可求曰:「公前沮吾計,今将如之何?」可求笑曰:「聞唐主始得中原,志驕氣盈,禦下無法。
不出數年,将有内變。
」徐溫曰:「未到數年之間,彼若萌不肖之心向我,又将奈何?」可求曰:「但當卑辭下禮,保境安民,以待其變耳。
」唐使初稱诏谕,吳主不拜。
使者奏聞唐主,易诏為書,隻用敵國之禮。
吳人複書稱大吳國主,辭禮如箋表之體。
十一月,梁李紹欽納貨賂于伶人景進,結托掖庭,授李紹欽為泰甯節度使。
蓋唐主幼善音律,好伶優之戲;或時自傅粉墨,與伶人共舞于庭,以娛悅劉太後。
唐主優名為李天下,嘗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優人敬新磨趨前遽批唐主頰。
唐主變色而怒曰:「爾無君臣之禮邪!」新磨徐徐答之曰:「理天下隻有一人。
連呼李天下、李天下,尚呼誰邪?」唐主悅,厚賜之。
嘗在中牟縣放獵,馬蹂踐民田禾稼,中牟令伏馬前谏曰:「陛下為民父母,奈何踐民田禾稼,将使百姓轉死溝壑乎?」唐主怒,叱去,令左右推轉了來。
新磨追還,擒赴馬前,告責之曰:「汝為縣令,獨不知天子好田獵否?奈何縱民耕稼,以妨吾天子之馳騁乎?汝罪當死,固合行刑。
」唐主聞之有愧色,因笑而釋之。
唐朱友謙與溫韬入朝,唐主賜宴,仍賜朱友緝姓名曰李繼?,賜康延孝姓名曰李紹琛,賜溫韬姓名曰李紹沖。
紹沖多赉金帛,賂劉夫人及權貴伶官,旬日複遣還鎮。
郭崇韬謂唐主曰:「溫韬發唐山陵殆盡,其罪與朱溫同科,怎可複居方鎮?豈不為天下義士之笑?」唐主曰:「入汴之初,已赦其罪矣。
」竟遣就鎮。
十二月,唐遷都洛陽,從張全義之請也。
禦史台奏請複行唐舊律令。
同光二年正月,歧王李茂貞遣其子繼曮入貢,上表稱臣。
唐主以其先朝耆舊,特加優禮,賜诏不稱其名。
唐自天佑以來,憤宦豎用事幹政,多用士人代為内諸司使。
至是複敕内官千餘人詣阙,使為内諸司使;後置諸道監軍。
自此宦者幹政,陵忽主帥,怙勢争權矣。
唐主遣李存渥、李繼岌往晉陽迎太後、太妃。
太妃曰:「陵廟多在晉陽,若俱去,則歲時甚人主奉祀事?」遂留晉陽,惟太後入洛陽。
唐主議行祀南郊。
是時孔謙好聚斂以媚人主,凡赦文所蠲免者,謙複征求無已。
自是雖有诏令,皆不取信,百姓為之怨怒。
那時郭崇韬兼将相之權,豆盧革間之曰:「汾陽王郭子儀本太原人,公世家居雁門,豈其派裔否?」崇韬曰:「嘗見先人說上距汾陽王十四世爾。
」革曰:「如此則郭子儀乃公之從祖也。
」崇韬緣此認郭子儀為宗譜,每以膏梁子弟自處,好品藻人門地高卑,故嬖幸之徒,多怨嫉之。
崇韬與親信人謀曰:「吾備位宰相,令嬖寵之徒、勳舊之族,往往憎怨咱居其上。
吾欲還本鎮回避它如何?」左右曰:「您豈不見蛟龍失水,反為蝼蟻所食?不可出外。
公但請主上立劉夫人為皇後,則伶人宦官之讒,不能入矣。
」崇韬曰:「此謀是也。
」即日帥百官共奏,請立皇後。
表文雲: 臣崇韬伏聞:禮本夫婦,詩始後妃,治亂因之,興亡系焉。
是故《關雎》之求淑女,以無險诐私谒之心;《雞鳴》之得賢妃,則有儆戒相成之道。
于以表正宮中,所以化美風俗。
臣仰惟皇帝陛下,自居尊履位以來,未正中宮位号。
切見夫人劉氏,懿柔淑恭,舊有令聞,弼亮帝德,綽有壺儀。
乞早崇位号,以副四海之望。
臣昧死謹言,伏取進止。
同光二年正月日,臣郭崇韬表上。
唐主覽奏,即日命翰林院草冊文,下太常寺讨論立後典故,簡冊劉夫人為皇後。
冊文曰: 維同光二年,歲次甲申,二月乙醜朔,越六日庚午。
皇帝若曰:自昔有天下者,必擇建厥配,以承宗廟,以禦家邦。
肆朕受帝踐祚以來,考慎冊典,以祈協于神民。
咨爾劉氏,徽柔溫淑,綽有令儀。
越朕初載,來嫔藩邸,資饋在中,率禮無違。
以至君臨萬方,隻承内事,齊明夙夜,罔有曠失。
宜崇位号,表正宮闱。
今遣攝太尉佐理功臣光祿大夫檢校太傅行尚書省事上柱國汾陽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賜紫金魚袋郭崇韬,持節冊命爾為皇後。
于戲!匪初惟艱,惟慎厥終,王忱念茲。
朕以永享天祿,爾亦有無疆之福。
猗欤休哉! 唐主既命崇韬冊劉氏為皇後,劉皇後詣殿下謝恩已罷,歸宮厚有饋送郭崇韬。
卻說那劉皇後生自寒族,其父以醫蔔為業,幼年被擄入宮,得幸從唐主。
在魏時,父聞其貴,詣魏州上谒,後深恥之,怒曰:「妾去鄉時,父不幸為亂兵所殺,今何物田舍翁,敢至此!」命笞之宮門外。
後性狡悍淫妒,專務蓄财,如薪蔬果菜之屬,皆販賣以求利。
及為後,四方貢獻皆分為二:一以獻天子,一以獻中宮。
皇後無所用,惟以寫佛經布施尼僧而已。
三月,河南尹張全義及諸鎮各進獻暖殿物,珍珠寶貨,各以萬計。
四月,孔謙貸民錢,使以賤估貴,後屢檄州縣督之。
唐主往年胡柳之役,伶人姓周名匝為梁所獲,唐主每思之。
入汴之時,匝來谒見,因泣言:「臣之所以得生者,皆梁教坊使陳俊、内園使儲德源二人保全之力也,願陛下得二州刺史以報之。
」唐主許之。
郭崇韬谏曰:「陛下所與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人。
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加于戰陣之士,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忠義之士扼腕,緩急無以為用。
」唐主乃止。
逾年,伶人周匝再以為請,上乃語崇韬曰:「朕已許周匝矣。
公之言雖正,然當為我屈意行之。
」五月,乃命伶人陳俊、儲德源為刺史。
七月,駕幸雷山,祭賽天神。
十二月,唐主及劉皇後,往幸河南尹張全義居第。
全義大陳貢獻之物。
酒酣,皇後奏:「妾幼失父母,請父事全義。
」唐主許之。
全義皇懼固辭,後強之,然後受後拜,複貢獻謝恩。
明日,令翰林學士趙鳳草書謝張全義。
鳳乃奏曰:「自古及今,未有天下之母,稱人臣為父者,不敢奉诏。
」唐主嘉其直,乃以銀胡瓶一個、絹一百匹賞之。
司天台奏孛犯熒惑,當主火災。
群臣奏請修德以消弭災異。
上曰:「火之為災,但令城門多置水以禳之可也。
」 同光三年正月,義成節度使王都将入朝,唐主欲辟球場以待之。
留守張憲謂場有即位壇不可毀,請更就宮西辟場。
用工數日未畢,上竟命毀即位壇。
憲又奏曰:「此壇主上受命之所,若之何毀之?」唐主立命兩虞候毀之。
張憲退,私謂崇韬曰:「忘天背本,莫不祥于此矣!」宦者欲增廣嫔禦,詐言宮中夜見鬼物,因言:「鹹通、幹符時,六宮不減萬人。
今掖庭空虛,故鬼物遊之耳。
」唐主乃命宦者王允平、伶人景進,采擇民女三千餘人以充後庭。
初,五台山有妖僧誠惠,自言能降伏天龍,命風召雨。
唐主以四月大旱,遣使迎誠惠至洛陽,上帥後妃百官皆拜之。
惟郭崇韬不拜。
誠惠安坐不起。
使祈雨,數旬不應。
郭崇韬曰:「誠惠狂惑官家祈雨,□□□春秋之世,焚巫尪以祈雨。
今誠惠亦可代巫尪,焚之即雨。
」誠惠聽得這話,密地逃去。
主上亦不以為罪。
至六月,連雨七十五日,百川皆滿溢,田疇無青草。
那時,唐主苦溽暑,宦官因說:「長安全盛時,宮中有數百樓。
今官家曾無避暑之所!」唐主命王允平别建一樓。
宦官曰:「郭崇韬常謂孔謙言用度不足,為之蹙眉。
恐陛下雖欲營繕,彼必有言說。
」上曰:「朕自用内府錢,又何害于事?」乃遣中使語崇韬曰:「今歲盛暑非常,朕昔在河上,行營卑濕,被甲乘馬,親當矢石,猶無此暑。
今居深宮之中,暑不可度,為之奈何?」崇韬謂中使道:「您歸奏主上,謂昔在河上時,勁敵未滅,仇恥未報,雖有盛暑,亦不顧也。
今外患已除,海内賓服,雖珍台閑館,猶覺郁蒸也。
陛下倘不忘河上之時,則暑氣自消矣。
」唐主畢命王允平營治清暑樓,所費巨萬,日役萬人。
崇韬谏曰:「今河南水旱,軍食不充,願且息土木之役,以俟豐年。
」唐主不聽,越兩旬而樓成,百姓愁歎。
同光四年,唐主以軍食不足,敕河南尹預借夏秋稅,民不聊生。
宰相率百官上表請出内庫之财以繕軍食,唐主欲從之。
劉後曰:「吾夫婦君臨萬國,雖借武功,亦由天命。
咱每既得天命,則人怨其如我何?」宰相于便殿論之,後就屏風後屬耳聽其言,須臾出妝具并二銀盆、幼皇子三人,出示宰相曰:「四方貢獻,随以給賜,所餘止此耳。
請宰相鬻之以贍軍。
」大臣皆皇懼而退。
卻說李嗣源為亂軍所迫,李紹榮在衛州奏言嗣源已叛,嗣源遣使上表,自訟其冤,皆為紹榮遏絕不得達。
石敬瑭說嗣源曰:「大梁者,天下之要會,願假三百騎先往取之。
」唐主發洛陽,止于地名汜水,聽得嗣源兵在黎陽,遣其子繼璟召之,中道為李紹榮所殺。
嗣源至滑州,唐主遣使輸款與嗣源,約曰:「先入者得之。
」石敬瑭以勒兵入封丘據其城,遣人趣嗣源入大梁。
唐主至萬勝鎮,聽得嗣源已入大梁,是日,唐主即命旋師;扈從二萬五千人,潰散萬餘人。
還過罂子谷,道遇衛士,謂之曰:「适報魏王進西川金銀五十萬到京,當給與您每。
」衛士曰:「陛下賜亦遲矣,不濟得事。
」唐主又索袍帶賜從官,有内庫使張容哥稱頒給已盡。
衛士抽刀逐之曰:「使吾君失社稷,皆因此輩!」容哥走謂同黨曰:「皇後吝财至此,今乃歸罪于咱輩!事若不測,将磔吾黨萬段,不能待也。
」赴河而死。
四月初一日,唐主複如汜水,備辦行裝,将趨發,為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率所部兵攻興教門;聽得軍變,急引兵憩茂林下,近臣宿将,皆解甲逃遁;獨散騎都指揮使李彥卿,軍校何福進、王全斌等十餘人拒敵。
唐主俄為流矢所中,鷹坊人善友扶至绛霄殿廊下,拔箭渴懑而死。
左右皆散。
善友斂樂器覆屍而焚之。
劉後将金寶收納囊中,系馬鞍,與申王存渥、李紹榮等焚嘉慶殿出走。
那時,李嗣源至罂子谷,聞唐主死,乃恸哭入洛陽,居于私第。
下令禁諸軍焚掠,就灰燼中收拾莊宗骨殖而殡葬之。
豆盧革帥百官上箋勸進,嗣源谕諸将曰:「吾奉诏讨賊,不幸部曲叛散;待入朝自訴,又被李紹榮攔當,緻主上及禍。
諸君見推,非我意也,願勿複言。
」百官凡請李嗣源監國,箋凡三上,嗣源乃入興聖宮。
百官班見,下令稱教。
劉後奔晉陽,與存渥私通,存渥為軍殺死;劉後往晉陽為尼,嗣源使人一就殺之。
又執李紹榮斬之,複其姓名曰元行欽。
下教切責租庸使孔謙奸佞、侵克軍民之罪,斬之。
因罷諸道監軍使。
有司勸進議即位禮;李紹真、孔循請改國号。
嗣源曰:「吾年才十三事獻祖,視吾猶子;又事先帝垂五十年,經營攻戰,未嘗不與同甘共苦。
武皇之基業,吾之基業也;先皇之天下,吾之天下也。
安有同家而異國者乎?」嗣源乃服斬衰,于柩前即皇帝位,百官缟素。
至于受冊時分,始禦衮冕。
百官且吉服,山呼萬歲稱賀。
大赦天下。
簡汰後宮,量留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鷹坊二十人,禦廚五十人。
诏中外毋得獻鷹、奇玩。
凡諸司使務,有名無實,廢之。
仍遣諸軍就食近畿,以省饋運。
除夏秋之稅,卻諸侯之貢。
初政清明,有可稱者。
唐主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開讀。
重誨亦不甚曉悉,奏置翰林端明殿學士,選文學之士馮道、趙鳳二人充選。
天成三年正月,唐主更名亶,以馮道、崔協同平章事。
三月,以石敬瑭為六軍諸衛副使。
十月,唐免三司逋負二百萬缗。
十二月,有相者周玄豹在晉陽見唐主,因言唐主貴不可言。
及即大位,唐主欲召玄豹赴阙,趙鳳曰:「玄豹之言已驗,陛下無所詢問。
今若召之來到京師,則輕躁狂妄之徒,必輻湊其門,争問吉兇。
自古術士妄言,緻人族滅者多矣。
」唐主從其言,就除光祿卿緻仕,厚賜金一二百兩、缣二百匹以賞之。
天成三年二月,皇子從璨性剛蹂,是時安重誨招權納寵,從璨不為之屈。
上東巡,與客宴于會節園内,酒酣戲登禦榻,謂客曰:「吾若得坐此榻,卿毋憂不富貴。
」重誨以無君奏坐之,唐主賜從璨死。
北都留守從榮,年少驕蹇傲狠,不事政治。
唐主遣左右往北都諷導從榮。
其人謂從榮曰:「河南相公恭謹好賢,有老成之風。
相公年齒居長,直自勉勵,不可使聲名在河南之下。
」從榮退與楊思權謀曰:「大家左右有此等言話,我将廢乎?」思權因與從榮言:「相公宜募部曲勇士,繕治甲兵,為自固之計。
」其人密知其說,告馮赟。
赟密奏于上。
及朝廷召馮赟入為宣徽使,謂大臣曰:「從榮剛褊而狂輕,宜選重德之士以輔之。
」唐主曰:「朕當與大臣議之。
」史館修撰張昭遠進谏,其疏曰: 臣切見先朝皇弟皇子,皆好俳優,入則飾姬妾之奉,出則誇仆馬之多,習尚如此,何由而成其賢德?臣愚,切謂諸皇子宜精選有德之士,以為師傅,令皇子屈身師事之,使之聞正言,行正行,講明經史,以知義理之所歸;親近儒生,以知安危之所伏。
古者,人君即位,則建太子于春宮,所以明嫡庶之分,塞禍亂之原也。
今蔔嗣建儲,臣未敢輕肆诋議;至于恩澤賜予之際,婚姻省侍之間,嫡庶長幼之分,宜示以等威,絕其僥冀之心,則養成德器于少成之時,習慣自然,将無所往而非正矣。
謹具疏聞,惟陛下采擇。
唐主覽疏,稱歎其忠,然卒不能用也。
是年歲大熟,唐主與馮道從容論治,因言今年禾谷屢登,四方無事。
道因言:「臣昔在先皇幕府,差咱奉使中山,行曆井陉之險阻,臣恐馬跌,執辔甚謹慎小心,所以無颠仆的患。
及至道途坦平處,此心夷然,不以為懼,放辔縱逸,馬踬,颠隕反不能免。
此無他,患生于所忽也。
凡為天下者何以異此?昔馮異告漢光武曰:『願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臣亦願陛下無忘在大梁時,則天下生靈受安靖和平之福蔭,宗社幸甚。
」唐主稱善再三。
且說話說裡怎生說馮異的事?光武收王郎時分,士馬饑乏,主簿馮異在無蒌亭進豆粥;及至滹沱河,又進麥飯。
及光武中興,登極後,遣中使赉珍寶衣服錢帛賜與馮異;道與中使曰:「倉卒無蒌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至今未報謝。
」異頓首謝道:「咱聞齊管仲對威公道:『願君無忘射鈎,臣無忘檻車。
』所以齊國賴之以伯。
」馮道舉這故事告着唐主,望唐主居安慮危也。
一日,明宗問馮道曰:「今歲谷豐登,百姓還贍足否?」道答雲:「農家乃四民中之最可憐者,歲荒則死于流離,年登則傷于谷賤。
臣記得進士聶夷中嘗有一詩《傷田家》,說得最好。
」明宗曰:「試舉似其詩如何?」道誦曰: 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明宗深有味乎其言,令左右錄其詩,常諷誦之。
明宗為見世亂無主,于宮中每夜焚香,告天密禱曰:「臣本胡人,不能做中國主,緻令甲兵未息,生靈愁苦。
願得上天早生聖人,為中國萬民之主!」是年趙太祖生于汴梁夾馬營中。
長興元年,安重誨矯诏使河中牙内指揮使楊彥溫,用計逐皇子節度使李從珂。
蓋是明宗在真定路時分,李從珂共安重誨飲宴,因酒酣後,從珂毆重誨;及到酒醒後,謝罪悔過;重誨終是内懷不平。
至從珂為河中節度使了,重誨屢在明宗前讒谮,欲陰害之。
明宗不聽其讒,故為矯诏之事以激從珂反叛。
楊彥溫受安重誨之令,伺候從珂出城閱馬軍教習,彥溫勒兵閉門,拒從珂使不得入。
從珂使人诘問,彥溫對曰:「咱非敢負恩,受樞密宣,請公入朝。
」從珂遣使告急于明宗。
明宗問重誨,重誨對曰:「此奸人妄言,宜誅之。
」明宗欲誘彥溫親問這事;重誨因請伐從珂,乃命索自通部兵攻從珂。
明宗謂自通曰:「必生緻彥溫解來,吾欲面诘其事。
」從珂倍道兼行入朝,自訟其冤。
明宗責使歸第。
自通至河中,竟斬彥溫,使從珂受讒無以自明。
明宗召安重誨責之曰:「吾兒為奸黨傾陷,未明曲直,公遂不欲置之人間,何也?朕昔為小校時,家貧,賴此小兒拾馬糞自贍,以至今日。
咱為天子,顧不能庇吾兒邪?卿要如何處之,于卿為便?」重誨曰:「惟陛下裁之。
」明宗曰:「使閑居私第可也,毋得複言!」明宗乃立皇子從榮為秦王,從厚為宋王。
曾有一詩詠道: 忍教骨肉自相屠,重誨讒邪總诋誣。
不是明宗全父道,恐為矯诏殺扶蘇。
話說裡說這扶蘇的事:如秦始皇巡幸骊山,至沙丘而崩。
李斯為丞相,秘不發喪,與趙高謀矯诏賜太子扶蘇死,立胡亥,卒亡秦家天下。
設使唐明宗不能察見安重誨之讒,則□父子自相屠戮矣。
明宗由是漸疏安重誨。
因那石敬瑭攻蜀未下,明宗欲自行督戰,安重誨曰:「軍威不振,臣之罪也。
臣請自往督戰。
」 長興二年,召安重誨還,授安重誨為護國節度使。
明宗既解安重誨機務,乃召李從珂泣謂之曰:「如重誨意,汝不得複見老爺矣!」授從珂為左衛大将軍。
且說明宗的妃王氏,餅家子也,有姿色,号為「花見羞」。
少年賣在梁故将劉鄩家為侍兒,明宗納之後宮。
明宗議立皇後,曹氏當立。
曹氏謂淑妃曰:「我素多病,性不耐煩,妹代我為後。
」淑妃曰:「後,帝之匹偶,至尊之位,誰敢幹之?」乃立曹氏為皇後,王氏為淑妃。
五月,安重誨表請緻仕;閏月,诏以太子太師緻仕。
皇城使翟光邺素惡安重誨,明宗遣詣河中察之,因語光邺曰:「重誨果有異志,則殺之。
」光邺至河中,李從璋以甲士圍其第,自入見重誨。
從璋乃拜于庭下,重誨驚愕,下階答拜,從璋奮檛擊殺重誨及其妻張氏。
六月,诏天下均民田稅。
九月,敕解縱五坊鷹隼,内外無得更進。
馮道曰:「陛下思慮至此,可謂仁及禽獸。
」明宗曰:「朕昔從武皇畋獵時,秋稼方熟,忽有獸走入田中,遣馬騎取之。
比及得獸,則禾稼無成。
以此思之,獵之有損無益乃如此,故不欲複遊獵以妨民田耳。
」 長興三年二月,初令國子監刻九經闆印賣。
且說初秦王從榮為人輕隽,兩目作鷹視,喜為詩,好招文學之士賦詩飲酒。
明宗問從榮曰:「爾軍政之餘,習何事業?」對曰:「有暇則讀書,與諸儒講論經義。
」明宗曰:「經有君臣父子之道,必碩儒端士乃可親之。
汝将家子,文章必不能工,傳之于人,徒取笑也。
吾老矣,于經義雖不能曉,然此心每喜聞之;如浮薄之詩,不足學也。
」安重誨死,王淑妃、孟漢瓊宣傳制命,範延光、趙延壽為樞密使,從榮皆輕侮之。
石敬瑭兼六軍諸衛副使,其室永甯公主,與秦王從榮異母兄弟也,素相憎惡。
從榮每忌從厚聲名出于其上。
敬瑭不願與從榮共事,每欲求外鎮回避那從榮。
會契丹入寇,明宗命擇河東帥,範延光、趙延壽皆以石敬瑭為薦。
明宗乃授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
敬瑭軍至晉陽,以部将劉知遠、周瑰為都押衙,托以心腹之任:故軍府事,悉委劉知遠;帑藏事,悉委周瑰。
長興四年三月,立子從珂為潞王,從益為許王。
太仆少卿緻仕何澤上表請立從榮為皇太子。
明宗覽表泣下,謂左右曰:「群臣請立太子,朕當歸太原舊第,以終吾生耳。
」诏宰相樞密等議之。
從榮見上曰:「臣幼少,且願學治軍民,不願當此名也。
」退見範延光、趙延壽曰:「執政欲奪我兵柄,幽之東宮邪?」延光等白明宗,授秦王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十一月,明宗疾作,秦王從榮入問疾,明宗俯首不能舉。
從榮才出宮,聽得宮中哭聲。
明日,稱疾不入侍,遣都押牙馬處鈞與朱弘昭、馮赟道:「秦王欲帥牙兵入宮中侍疾,且備非常之變。
」二人答馬處鈞曰:「主上萬福,王宜盡心忠孝,不可妄信浮言。
」秦王怒,再遣馬處鈞語朱弘昭、馮赟曰:「公輩不愛家族耶,何為拒我?」朱、馮二人告王淑妃、孟漢瓊,急召康義誠謀議。
從榮已将馬步軍一千人在天津橋伺候;再遣馬處鈞到馮赟居第,謂曰:「秦王今日決然入宮,您等死生禍福,在須臾間耳。
」赟馳入右掖門見弘昭,責康義誠道:「咱自布衣至将相,苟秦王兵馬得入此門,當置主上何地乎?」義誠徘徊議論未決,忽監門報曰:「秦王軍至端門外了,計将安出?」漢瓊拂袖起去,徑入殿門。
朱弘昭、馮赟繼踵而入。
漢瓊見明宗曰:「從榮反叛,軍已攻端門矣!」明宗淚下,指天而言曰:「從榮負咱恩,爾曹善自處置,休驚動我百姓。
」是時從珂皂孩兒李重吉做控鶴指揮使,亦在侍疾。
明宗呼重吉謂之曰:「咱與爾父在軍中沖冒矢石以取天下,從榮有何功,乃為人所教,如此悖逆!當呼爾爺以兵柄授之,除這兇悖可也。
」重吉感泣,帥控鶴軍守着宮門。
孟漢瓊疾忙召馬軍指揮使朱洪實帥馬軍五百人攻讨從榮。
從榮走歸府。
皇城使斬從榮,函首來獻,并殺其子。
即日追廢從榮為庶人。
宋王從厚為天雄節度使,遣孟漢瓊征召入朝。
次日,明宗崩,時年六十七歲。
十二月,闵帝從厚立,改元為應順元年。
正月,征潞王從珂,從珂辭疾不赴。
使者至鳳翔,皆言得從珂私事。
朱弘昭、馮赟忌從珂之功,不欲使他的兒子重吉掌兵,出為亳州團練使。
從珂的女孩兒在洛陽為尼,亦召入禁中。
從珂因此轉生疑懼。
朱弘昭、馮赟不喜石敬瑭久在太原,更不降制書,隻差使命特宣授潞王從珂移鎮河東,石敬瑭徙鎮成德。
從珂内懷疑猜,不肯拜命。
從珂移檄鄰境,檄文雲: 朱弘昭等,專制朝權,懼傾社稷,今将入朝以清君側;顧兵單力弱,恐不能濟,願借靈藩之援,以迄大事。
時王思同等執其使以奏。
惟隴州相裡金傾心附從。
三月,朝廷差張彥威帥張虔钊、孫漢韶、張從賓、康福等五節度使會合軍馬讨鳳翔。
軍抵鳳翔,從珂登城泣向諸軍曰:「吾未冠時,從先帝出入行陣,間關百戰,出入生死,金創滿身,共取天下。
爾曹親睹其事。
今新君信任朱、馮老畜讒言,戕害自家骨肉,我有何罪而受誅戮?」道罷,因恸哭。
諸将聞得此言,皆為揮涕,反戈攻擊張虔钊。
虔钊走遁。
楊思權大呼曰:「大相公即我主也!」率諸軍解甲投戈請降。
潞王斂城中财帛,支犒軍士罷,遂建大将旗鼓,統率大軍,趨長安。
闵帝從厚聽得大軍将至,欲自迎潞王,以大位讓之。
那時康義誠要悉兵拒敵。
潞王軍至昭應,捉獲王思同,潞王诘責之,本欲赦宥其罪;楊思權、劉延朗待潞王醉,矯制殺之。
潞王先鋒至陝城下,呼曰:「禁軍十萬,已奉新帝來即大位!爾徒數人,待累一城生靈肝膽塗地乎?」士庶聞之,皆相率赴軍前請降。
闵帝從厚聞變,召朱弘昭謀所向,弘昭投井死。
安從進殺馮赟于居第,函二人首級,傳詣潞王軍前。
闵帝出奔魏州。
潞王從珂至蔣橋,百官班迎,潞王傳教敕曰:「未見梓宮,未可與諸人相見。
」潞王入谒太後、太妃,徑詣西宮,伏梓宮恸哭,自陳詣阙之故。
馮道率百官班見下拜,王亦答拜。
道兩上箋表勸進,潞王曰:「予此行甚非得已!俟皇帝歸阙園陵葬殡,自退守藩方。
諸公遽言這事,非所願聞。
」明日,太後下令廢卻闵帝為鄂王,以潞王知軍國重事。
又過了三個日頭,太後下令,潞王可即皇帝位,乃變服即位于柩前。
潞王元是鎮州平山人氏,本姓王;明宗兵過平山,掠得其母魏州并其子,明宗養以為子,名從珂。
及長成,骁勇善戰,莊宗常呼其字曰「阿三」。
登極後,改元清泰。
遣王巒賜酖飲闵帝,闵帝不飲,巒缢殺之。
磁州刺史宋全詢,遣使問起居,聞闵帝遇弒,恸哭者半日,乃自缢死。
有司百計斂民财賞軍,僅得六萬。
廢帝怒,下軍巡使獄,晝夜督辦;百姓無所從出,往往赴井自缢而死。
至□取傳國寶同上玄武樓,令軍士縱火自焚而死。
惟王淑妃與許王從益匿于球場免禍。
晉主入洛陽,唐主皆解甲投戈待罪。
下诏追廢從珂為庶人,時年五十一也。
晉高祖石敬瑭兵既至洛陽,命軍士收拾其燼骨,葬于徽陵城中。
徽陵蓋唐明宗葬處也。
穴于徽陵,其土一壟,封僅高數尺,行路之人見者,為之流涕。
詩曰: 堪笑鴉兒興後唐,四君三姓自相戕。
誰知一十四年後,曆數依前屬石郎。
晉史平話 卷上 (前缺) 王欲拜大将如召小兒,此信之所以去也。
」漢王乃築壇一所,在褒州四十裡頭,壇分三層,按天、地、人三才。
擇日齋戒具禮,拜韓信為上将。
未拜時分,人人将謂得甚麼大将;及拜後,乃是一個出胯的韓信,一軍為之驚怪。
信為大将後,虜魏王豹,虜齊王廣,下燕平趙,立了大大的功勞。
項王使武涉說韓信反漢,與楚約三分天下,封信為王。
信謝曰:「臣得事項王數年,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進言不聽,畫策不用,故棄楚歸漢。
漢王授我大将軍印信,擁數萬之衆,裂齊之土地而封我為王,南面稱孤,咱未為不遇也。
夫人深親信我,我若背之,不祥莫大焉。
公幸為我謝項王!」韓信得蕭何之薦,乃王齊,便是「成也蕭何」也。
與石敬瑭尊契丹為父,割十六州賂之,歲貢歲币三十萬匹,契丹立之為大晉皇帝,與韓信得蕭何之力一般。
及至高祖得天下,韓王初入楚,行縣邑,陳兵出入,人有告信反者,謀之陳平。
平教高祖僞遊雲夢,會諸侯于陳,信聞天子出巡狩,必出郊迎谒,谒而擒之,特一武士之力耳。
高祖用其策,果擒韓信,欲誅之;信乃歎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遂械系信歸洛陽。
赦信,封為淮陰侯。
信歸淮陰,怏怏不得志,與陳豨通謀,欲以兵襲呂後。
呂後與蕭何謀,蕭何教呂後詐言已得陳豨誅殺了,當绐信入賀,使武士縛信斬之,夷其三族,便是「敗也蕭何」也。
與晉出帝因杜威等叛附契丹,卒為契丹所執,死為虜地之鬼,與韓信中蕭何之詐,身死呂後之手一般。
契丹是夷狄之國,狼子野心,隻可以威德懷服,不可以勢利結托也。
且如唐高祖皇帝,舉兵篡隋時分,也曾聽從劉文靜之說,稱臣于突厥可汗,借突厥之兵力,以開創三百年之基業。
向無太宗皇帝英武仁恕,混一天下,夙夜聽政,宵旰忘疲,用房、杜之賢相,任李靖之将才,信魏證之忠謀,聽王珪之善谏,建府立衛,如周官鄉遂之師;口分世業,似周官井田之制;限官任才,如六卿之承屬;定律令格式,除肉刑、笞背,如五刑之禁暴。
故能緻貞觀太平之治,使突厥之渠系頸阙庭,蠻夷君長帶刀宿衛;所以能制伏了突厥桀黠變詐之情,故免末年狼狽也。
石敬瑭年方十歲,随從他爺臬淚雞出獵在洺州教場田地裡,共着哥哥厮共走馬,見空中有一雁孤飛。
杜工部曾有一詩: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如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啼噪自紛紛。
敬瑭隻因見了這孤雁,與哥哥厮誓:各放一箭,射中翼翅者為勝。
誓訖,拽起弓如滿月,放去箭似流星,恰好當那雁左翼射中。
他哥哥的一箭,射中了雁頸上。
為此與那哥哥互争勝負。
他哥哥不伏,被敬瑭揮起手内鐵鞭一打,将當門兩齒一齊打落了。
唬得敬瑭不敢回家見着父親,浪蕩走出外州去。
得個婁忒沒家收拾去做小厮,教敬瑭去牧羊。
敬瑭在曠野中将那羊群随他大小的排做兩陣,喝令羊鬥,羊便以角自相觸抵,各求勝負。
敬瑭做着主帥,指麾号令。
一日,婁忒沒出外撞見敬瑭如此嬉戲,心内頗以為異。
忽一羊為狼所噬,敬瑭直跳上狼背上,騎着狼,救得那胡羊再活,手搏生狼,歸獻婁忒沒。
婁忒沒見了,心中大喜道:「您有這般勇力,咱教您學習武藝,休辜負了這氣力麼!」敬瑭答雲:「咱自會走馬射弓,怎要學習?」婁忒沒道:「咱卻不知得您原會武藝,既是如此,我與您厮賽一交,看取誰強誰弱。
」敬瑭道:「小孩兒每怎敢與大大人厮試?願與您郎君共賽。
」婁忒沒見說,便喚他孩兒阿速魯出來,将兩匹馬、二張弓與兩個試那武藝。
敬瑭将身跳上馬,拿着一張弓,佩了一副箭。
待取阿速魯打扮出來,頭戴一頂金水鍍的頭盔,身披一副銀片砌的鎖甲,握弓上馬。
兩個馬如岩畔争餐虎,人似波心搶寶龍。
鬥不多時,隻見阿速魯眼上吃敬瑭射着一箭。
婁忒沒口中不說,心下懊悶,待要别尋個事,将這厮打死。
回家去,卻得他的渾家一言救解。
說個甚的? 啟開一點櫻桃口,救活千尋松柏身。
那婁忒沒的渾家兀歹兒道:「适間咱在樓上,望着兩個比試武藝,但見那小厮頭上有一片紫雲蓋着,馬上有一條黑龍露出,爪角皆做金色,光明眩耀。
這厮将來有發迹的分也。
」婁忒沒聽得此說,與那孩兒阿速魯商量,待帶他出去打獵時分,将他殺了。
兀歹兒聽得這話,密地将得黃金五兩,使敬瑭偷了好馬一匹騎坐逃去了。
卻說敬瑭得這盤纏,謝了兀歹兒夫人,疾忙騎着馬奔上魏州一路,去那節使張彥帳下投軍,喚做帳前銀槍效節都。
敬瑭為人沈厚,不好談笑。
在後賀德倫統軍攻下魏州,将張彥誅殺了,收取銀槍效節都一軍下騎士五百人,歸附唐莊宗軍前為宿衛軍。
敬瑭跟着莊宗名做李存勖,出入行陣間,多立了奇功,在李存審帳下充馬軍總管。
因明宗名做嗣源的在鎮州守德勝城,嗣源與張處瑾、韓正時厮殺,嗣源馬已跌倒,敬瑭跳下來将手扶嗣源上他馬走去;他回身将鐵檛擊死韓正時,殺虜一千餘人。
李嗣源為此愛重敬瑭,将那永甯公主嫁與敬瑭為妻,授殿前驸馬都尉。
至唐天成二年,累功為六軍諸衛副使。
一日,跟明宗出郊打圍,趕得一隻白狐,被軍卒拿與敬瑭面前,白狐或作人言道:「您休害我,他日厚報您恩德。
咱的女孩兒述律,見在朔方,有氣力。
您是大唐皇帝的,他日做我的外孫,善保富貴,他時異日休得相忘。
」道罷,起一陣惡風,揚沙走石,須臾間天地廓清,白狐或不知去向。
敬瑭道:「這事也好作怪!」 至唐長興元年九月,董璋在阆州反叛。
有一僧向董璋道:「大将軍名應圖谶,他日必有興王之業。
」璋問曰:「怎生說這話?」僧曰:「『千裡重重草,玉上有文章,國号羅平地,兔子上金床。
』千裡重重草,這『董』字也;玉上有文章,這是『璋』字也。
」董璋道:「咱是辛卯生,卯肖兔;庚辛屬金。
這兔子上金床,正應着小人也。
」董璋決意反叛,在蜀稱帝,改年号曰羅平。
唐主遣石敬瑭充天雄軍節度使,統兵去收董璋,在地名東原口下寨。
董璋自将精兵二千人,對壘排陣,出陣謂敬瑭曰:「咱事大梁皇帝,唐王滅梁後,咱自入蜀回避,何事更來相攻?您會事之時,速為退軍;若還不肯,就陣上生擒活捉,斬汝萬段,悔之無及!」敬瑭綽馬出陣,回話道:「老賊!你昔為李家奴,掃馬糞得脔肉,感恩無窮;今為節度使,天子何負于汝而反耶!」道罷,二馬交鬥,璋佯敗,敬瑭恃勇追擊,被伏兵掩擊,敬瑭與百餘騎突陣逃去。
軍回利州,路與董璋的兒子光業相遇。
董光業被敬瑭活捉,檻車解送唐主軍前斬了。
十一月,孟知祥攻陷黔州。
唐主命石敬瑭一就統軍攻取劍州。
敬瑭軍至劍門,趨劍州小地名北山下屯駐,排一個圓陣。
賊将趙廷隐在牙城後山田地排着方陣,李肇在河橋排個方陣。
敬瑭統步軍五千人挑戰。
趙廷隐選那善射的五百人在中路藏伏,按甲以待。
敬瑭回歸掩擊,二馬合鬥,未經十餘合,忽起一陣狂風,飛砂走石,人馬蹂踐。
敬瑭與廷隐矛?相及,敬瑭揚旗鼓噪奮擊,伏兵大亂,自相蹂踐。
敬瑭乘馬,将強弩射之,沖河橋陣上,李肇被敬瑭一箭射倒。
趙廷隐潰散,與馬軍數十人逃竄。
那時朝廷差着安重誨巡督征蜀諸軍,已到利州,召石敬瑭問:「征蜀已是半月,您如何不立奇功?」石敬瑭謂重誨曰:「蜀道險阻,難于進軍,所以成功較難。
」重誨曰:「限一月您要收捕董璋,如其不捷,待奏朝廷削奪官爵!」敬瑭領命而退。
才出,即得鳳翔節度朱弘昭遺書與敬瑭道: 弘昭書奉驸馬都尉大使石公座下:安公近過鳳翔,館于府舍,備言入蜀之由,頗有怨君之意。
舉措孟浪,謀略深沉,将至行營,必奪公兵柄,豈不使将士疑駭?為公之計,莫若奏聞朝廷,恐激軍變,乞早征還。
則公之用兵,可無中制之患。
不然,意向矛盾,動為安公掣肘,非公之利也。
辱愛之厚,用陳此忱,幸明公留意! 石敬瑭得朱弘昭書,觑了一過,轉生疑懼,即日統所部軍遁歸。
西川兵追至利州,不及而還。
長興三年,秦王從榮喜為詩文,每日聚會浮薄輕險之士,相與戲谑,頗自矜功誇大,一時在朝大臣,如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等皆被秦王輕侮。
石敬瑭妻永甯公主,與秦王是同爺異母的兄弟,素相憎惡。
敬瑭亦不欲在朝做六軍諸衛副使,待尋個在外的差遣,回避那秦王。
恰遇契丹舉兵入寇,唐主命群臣簡擇河東帥統兵防禦。
那時延光、延壽奏道:「今帥臣可任者,獨有那石敬瑭、康義誠可以應選。
」會諸大臣趣議差河東帥臣勾當,延光、延壽待奏薦康義誠。
石敬瑭亦願外補。
有樞密直學士李崧奏曰:「河東重鎮,非石太尉素有威望者不可。
」朝廷遂差石敬瑭充河東節度使。
敬瑭至晉陽,将軍事盡委部将都押衙劉知遠,帑藏事委軍司馬周?。
蔚州刺史張彥超,舊與石敬瑭有仇隙,聽得石敬瑭為節度,彥超歎曰:「怎生屈節事仇人乎?」遂舉蔚州降契丹。
契丹聞得石敬瑭統軍到鎮,遣使來通和,在晉陽城外殺馬取血結盟而去。
唐闵帝應順元年二月,朱弘昭在朝,不喜石敬瑭久在太原,徙石敬瑭做成德節度使。
那時潞王從珂亦準朝命徙鎮河東。
潞王内懷疑懼,在鳳翔舉兵謀反,軍至陝阌鄉,諸将及康義誠等皆詣潞王軍前投降。
唐闵帝奔魏州趨避。
四月,闵帝至衛州東數裡,石敬瑭方統兵入朝,恰與闵帝相遇。
闵帝大喜敬瑭兵到,獨召石敬瑭問計,托以興複之事。
敬瑭聽得康義誠從潞王叛,低頭長歎數聲,往見衛州刺史王弘贽,問之。
弘贽曰:「往時天子播遷在外,當有将相、侍衛、府庫、法物四件跟随一處來,使臣民有所瞻仰。
今獨有五十騎自随,是可疑也。
」敬瑭将那弘贽說的話,問弓箭庫使沙守榮、奔洪進,兩人道:「今天子獨與數騎擁從至此,縱咱有忠義之心,何以辦事?」洪進厲聲責敬瑭曰:「明公為明宗皇帝愛婿,無事時共享富貴,有事之時,憂患不相恤!今天子蒙塵在外,公合戮力讨賊,共圖興複,乃遷延不進,反以無将相、侍衛、府庫、法物四事為疑,是欲附賊賣天子也!」抽出佩刀待刺殺敬瑭,賴得親軍陳晖力救得免。
守榮被敬瑭一箭射死;洪進亦舉刀自刎死。
敬瑭麾下牙内指揮使劉知遠統軍盡入,将唐主左右從騎盡行屠殺,獨舍置闵帝而去。
石敬瑭遂趣洛陽,唐主慰勞存問,寵赉頗厚。
初,敬瑭與唐主比肩事明宗,皆以勇力善鬥聞于一時,然兩人素不相下。
敬瑭之入洛陽,非其本心,既已入朝,未敢自請還鎮。
那時敬瑭方病,經旬日,服藥皆不見效,請得陰陽人房衍來占六壬課,得一個課,名做天皇課。
房衍道:「這課主人心下憂疑,宜命道士告鬥禳度。
」乃請個道士張守一來軍中,行符咒水,為敬瑭拜章告鬥。
中夜後,張守一拜章已罷,忽報應道:「此病無妨,但利進動,不可守常。
」守一到得紫微宮,親見星君,判下四句雲。
那四句道甚麼? 借問和尚過河無?河南拱手待姑夫。
引得姑夫到中國,嫔妃卿相作戎奴。
石敬瑭見張守一說了這四句,心下自曉得這意義了,那病忽然蘇醒,如風行雲卷,日出冰消。
太後及魏國公主屢為敬瑭請命于唐主,奈緣鳳翔諸将佐,皆勸唐主留了敬瑭,不可使之還鎮。
惟韓昭胤、李專美為唐主道:「趙延壽在汴,不須猜忌敬瑭。
」唐主見敬瑭羸瘦,不以為疑,遂宣授石敬瑭複為河東節度使。
敬瑭既得還鎮,常思為全身之計。
唐主好采訪外事,令翰林學士李崧、端明殿學士李專美、知制诰呂琦等,更疊到中興殿直宿;或與語至夜半不寝。
那時敬瑭有兩個兒子做内使,将貨賄賂太後左右人,探伺密謀,朝廷的事,動息皆知之。
敬瑭在鎮嘗稱疾,每謂病體羸瘠,不堪為帥,冀望朝廷不生猜忌的意想。
那時契丹屢舉兵,在北邊寇掠,敬瑭懇求朝廷,求添兵運糧。
唐主诏借河東菽粟,仍令鎮州輸絹五萬匹,赴北兵總管府軍前交納;又遣鎮、冀二州出車一千五百乘,就代運糧應副諸軍食用。
是時,民困于水旱饑荒,敬瑭督趣嚴急,山東百姓往往流離外郡矣。
敬瑭自率大軍在忻州下營,朝廷遣使者赉诏撫谕,宣賜諸軍夏衣,軍士歡呼萬歲,敬瑭不得已,亦降階望北阙大呼萬歲。
幕屬段希堯請敬瑭誅為首唱萬歲的,立命劉知遠窮究得三十六人,實時赴軍前處斬,以徇諸軍。
唐主聽得這事,轉生疑惑。
靖泰三年正月初六日,唐主聖節,号做千春節,置酒内殿。
真是:筵中珠履三千客,座上金钗十二行。
宴罷,晉國長公主舉觞稱壽了,嘗雲:「妾啟奏皇帝陛下,欲辭歸晉陽,未敢擅便,取自聖旨。
」唐主醉酣,笑答之曰:「公主怎不且留此中?匆匆謀歸,待與石郎同反耶?」石敬瑭二子遞這言語,報與父親,轉生猜忌,将其私财帑藏留洛陽諸道者,盡數收拾歸晉陽,聲言軍需不足,轉輸私财,收給用度。
朝廷料其有歹意,唐主日夕以為憂,夜與近臣從容論事,因曰:「石郎與朕,自是至親,本無異志;但流言不已,恐彼自不安,萬一失歡,将如何救解?」皆不敢對。
朝退,李崧私與呂琦謀曰:「我等受恩深厚,豈得不關念慮。
計将安出?」琦曰:「石郎若有歹心,必結契丹為授。
契丹為求萴刺等,屢請和親,今朝廷誠能縱萴刺等歸契丹,約以歲納禮币十萬缗,彼貪此厚利,彼歡然從和。
如此,則河東勢孤,雖欲跋扈,無能為矣。
」崧曰:「此上計也。
但有一着,每歲捐十萬缗錢,不是細事,亦須與張相好生商量,然後聞奏。
」遂同去見張延朗,把二人謀議的事,從頭說了一遍。
延朗喜曰:「學士之計得之矣。
若朝廷聽從,不但可以制伏河東,銷未然之變,亦可省邊庭調度之費。
學士管教聞奏,若财谷之事,老夫自當措辦。
」一日,李崧、呂琦就内殿密奏其計。
唐主聞之,大以為喜,轉以其策咨問樞密直學士薛文遇。
文遇曰:「以天子之尊,屈身夷狄,國之辱也。
誰為陛下畫此謀?倘戎情無厭,他日求尚公主,如單于求要昭君之事,将何以拒之?」唐主急命召崧、琦責之曰:「朕一女尚乳臭,卿等使朕屈身以事戎狄,将欲使棄吾女于沙漠之地耶?」二人愧謝。
唐主曰:「有敢倡和戎之議者,以軍法從事!」次日,即出呂琦為禦史中丞。
石敬瑭在河東,欲觇朝廷意向,累表乞解兵柄,朝廷不允所奏,又稱病上表。
表文雲: 河東節度使臣石敬瑭,叨被國恩,濫充戚黨,以國家之盛衰,系一身之休戚。
受命驅馳以來,粉骨未知報效。
近因入侍,栉風沐雨,病勢日增,弱不勝衣,尪羸愈甚。
欲乞聖慈憐臣疲病,筋力已衰,與解兵柄,付一小壘,容臣養疴調理。
倘延犬馬餘生,則未死之年,無非報朝廷忠陛下之日也。
謹具表奏聞,伏取進止! 唐主得表,覽所奏,與執政大臣謀議,欲從敬瑭所奏,移鎮郓州。
李崧、呂琦等力谏以為不可允所請。
是時,薛文遇獨在樞密院直宿,唐主召文遇與之商議。
文遇奏曰:「以臣觀之,河東素有歹志,移鎮固反,不移亦反,不若先事圖之。
」唐主喜曰:「朕聞卿言,吾意決矣。
今年司天台奏,今年當得賢佐,出奇謀,定天下,卿其當之。
」即日寫着除目付學士院,降制徙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
制下,朝臣相顧駭愕。
使張敬達做西北都部署,趣敬瑭往郓州。
石敬瑭與将佐謀曰:「咱再來河東,主上面許,更不除人替代。
今有移鎮之命,是與千春節向公主說的話也。
我豈能束手死在道路乎?今且再發表稱病,以觇主上意向。
若其寬我郓州之行,則盡節事之;若有意加兵于我,則改圖以應之。
」段希堯、趙瑩等力沮其計。
惟劉知遠挺身向前,長跪而言曰:「教明公赴郓州者,是欲殺公于機阱也。
明公久在兵間,素得士卒心,今從河東形勝之地,甲兵不是寡少,糧食不是虛竭,士馬不是疲弊;若據險稱兵,遠近響應,傳檄諸鎮,帝業可成。
奈何聽命于一紙之制書,自投身于虎狼之口乎?」敬瑭曰:「公之言是也。
顧計将何先?」桑維翰曰:「明公入朝,主上聽公還鎮,以河東授公,此殆天意假公以興王之基也。
明公為明宗之愛婿,主上以庶孽奪天位,今以反逆疑公,豈空言可以首謝?但為自全之計,則可免禍。
吾聞契丹主與明宗約做兄弟之國,緩急相救援。
明公誠能推赤心,屈節以事契丹,朝呼夕至,顧何求不獲,何向不克哉?」敬瑭謝之曰:「策甚善。
」乃令維翰寫表奏: 臣敬瑭謹言:古者,帝王之治天下也,立儲以長,傳位以嫡,此古今不可易之法也。
晉獻公以骊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之亂者數十年。
秦始皇不早立儲君,殺扶蘇,立胡亥,卒以自墟其國。
唐之天下,明宗之天下也。
明宗皇帝,金戈鐵馬之所經營,麥飯豆粥之所收拾,提三尺劍從馬上得天下,厥功亦不細矣。
近者,宮車晏駕,主上以庶孽之子,入承大統。
天下忠義之士,聞者皆為扼腕。
區區臣愚,欲望陛下退處藩邸,傳位許王,有以慰明宗皇帝在天之靈,有以服天下忠臣義士之志。
不然,同興問罪之師,少正篡位之罰,徒使血污阙庭,生靈塗炭,彼時悔之亦噬臍矣。
冒昧奏言,伏候敕旨! 唐主見表文辭語蹇傲,裂破其表,擲之于地,罵道:「豎子欲稱兵向宮阙耶!」即手诏答之。
诏曰: 卿于鄂王,固非疏遠,衛州之事,卿實負之。
傳位許王,何人肯信?卿往鎮郓州,毋得翺翔不進。
故茲诏答,卿宜悉之。
唐主降制,削石敬瑭官爵。
雄義指揮使安元信帥部下兵奔晉陽,歸附敬瑭。
敬瑭謂元信曰:「強莫強于朝廷,弱莫弱于晉陽。
公何所見舍強而就弱耶?」元信曰:「元信不會觀星知氣,但以天下之事勢決之,以人事之情理蔔之,以定趨向耳。
」敬瑭曰:「子姑言之。
」元信曰:「帝王之所以統禦天下者,莫重于信與義。
今主上與令公至親且貴,尚待之以不信,況其它疏賤之小人乎?無信與義,何以為人?其敗可翹足而待也,何強之有?」敬瑭聽元信的話,大悅,悉以軍事委之。
振武巡檢使安重榮亦帥馬步軍五百人來奔晉陽。
秋,七月,敬瑭子弟之在京都者凡四子,朝廷盡收捕殺之。
敬瑭聽得朝廷恁地處置,遂東向大恸曰:「臣受明宗皇帝如天福蔭,今主上昏愚,聽信讒邪,将臣四子一日屠之。
臣不改圖,死無葬所矣。
臣非敢負明宗,顧今上激臣之叛耳。
皇天後土,實聞此言!」明日,大會諸将佐,辦個茶飯飲宴,共議舉兵的勾當。
即令掌書記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主,請假兵赴援,且約以父禮事之。
約事濟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賂之。
劉知遠聽得這話,力争曰:「稱臣可矣,稱子事父,其禮太過。
厚許歲币可矣,許割土田,所賂太厚。
乘快許之,雖足得其氣力,然他日反為中國之患,不無生受麼?」敬瑭曰:「但依咱說的寫去。
」表文曰: 臣石敬瑭表奏契丹大國可汗:臣唐室之愛婿,切惟明宗皇帝,與大國約為兄弟,非一日矣。
刑馬之誓,歃血之盟,緩急相援,憂患相恤,兩國信義,誓不食言。
今潞王從珂廢主自立,臣欲舉兵興問罪之師,顧兵單力寡,恐不足以辦大事。
願執子禮,父事可汗,願借精兵,共濟斯役。
事捷之日,願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北土地以為謝。
冒昧表聞,伏候報可。
表至,契丹主大喜,複書道: 契丹可汗德光,緻書于元帥石公。
得卿所奏,備見忠忱。
追念明宗兄弟之情,敢不聞命。
除已關報諸部落糾集軍馬外,候在秋高馬肥,棗子紅時候,傾國赴援。
幸持重自守,以俟援兵之來。
使回,不多祝。
八月,唐主遣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讨石敬瑭。
張敬達軍到晉陽,以為攻城計。
石敬瑭以劉知遠為馬步都指揮使;知遠收撫降附,用法無私,由是人皆為用。
敬瑭身擐甲冑,登城坐卧矢石之下。
知遠謂敬瑭曰:「咱觀敬達無它奇策,不足畏也。
願令公多遣間諜,經略外事。
守城至易,知遠獨力足以當之。
」唐主聽得契丹許敬瑭以秋高赴援,催趣敬達急攻。
奈天時風雨,長圍為水潦所浸,竟不能就。
而知遠不時遣輕兵抄掠,敬達無以制之。
九月,契丹德光将馬軍五萬,自武陽谷至晉陽,就地名虎北口下寨。
先遣使謂敬瑭曰:「契丹可汗,傳示元帥:大軍已到,吾欲今日即破賊,您但旁觀可也。
」敬瑭遣使馳赴契丹軍營,報曰:「勞頓爺爺親帥大軍來到,略備些犒軍物件赴軍前投納。
」寫着咨目道: 犒軍錢二十萬缗,酒一百酲,羊三百口,牛二百頭。
使者傳命道:「孩兒石敬瑭謹奉獻爺爺契丹可汗軍前,為犒設用度,伏望笑覽。
但南軍甚厚,請俟明日決戰如何?」使者未到時分,契丹軍與唐騎高行周、苻彥卿合戰;劉知遠亦出兵助其進擊。
那時,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等,帥步軍在城西北山下寨。
契丹遣輕騎三千人,不披甲冑,直犯北山陣。
唐兵追擊,奔至汾曲,契丹鳴鼓大噪,伏兵四起,沖唐兵斷為兩陣。
契丹與劉知遠合兵進攻,唐軍大敗,死者近萬人。
張敬達收召餘衆,退保晉安。
契丹帥兵歸虎北口。
敬瑭得唐降軍千餘人,盡行屠殺。
是夕,敬瑭出見契丹主,問曰:「皇帝跋涉遠來,士馬疲倦,卒與唐戰而大捷何耶?」契丹主曰:「始吾之來,料唐兵必斷雁門諸路,伏兵于險要之地,則不可得而進矣。
使人馳驿偵視,皆無伏兵,所以長驅而來,知大事必濟也。
我軍方來,氣勢方銳,若不乘機進擊,曠日持久,則勝負未可知矣。
」敬瑭歎伏,引兵圍晉安寨。
契丹就晉安之南置營,長百餘裡,厚五十裡,軍中多設鈴索及吠犬,外人跬步不能過。
張敬達士卒獨有五萬人,馬尚有一萬餘匹,顧瞻契丹大軍營壘,為之破膽,遣使入朝告急。
唐主大懼,遣苻彥超統軍屯駐河陽;诏天雄節度使範延光、盧龍節度使趙德鈞、耀州節度使潘環,共帥所部兵救晉安,下诏親征。
诏曰: 朕藉祖宗之靈,纂承大統。
賊臣石敬瑭,憑恃戚畹之親,誘緻契丹,大舉入寇,搖蕩我邊鄙,屠害我生靈。
朕将帥諸路兵馬親征。
咨爾臣民,各一乃心力,弘濟小子于多艱,則予于汝多士有嘉。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是時雍王重美谏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遠涉風沙,臨犯矢石。
臣雖童稚,願代陛下北行。
」唐主心下正怕北征,聽得雍王這說,大悅。
張延朗、劉延皓等慫恿唐主親征,唐主不得已離洛陽。
盧文紀曰:「河南國家之根本,胡兵倏然而來,忽然而往,不能久留。
晉安長圍甚固,況有三路援兵策應,計無難破之兵。
且河陽天下津要之地,且乞車駕留此,鎮撫南北,姑遣近臣督戰。
苟兵圍未解,然後進師,亦未為晚。
」唐主問曰:「近臣中誰可北行者,卿等但言之。
」張延朗與和凝等曰:「趙延壽的父親趙德鈞,帥盧龍兵馬來赴援,宜遣延壽會之,必能集事。
」乃遣趙延壽帥兵二萬往潞州策應。
唐主至懷州,朝夕以晉安為憂,出黃榜募有奇謀異策之士,聽條具詣行在所奏聞,待采用,升擢官賞。
明日,有那吏部侍郎龍敏趨行朝見帝有事聞奏,百官班定,越班而出,執笏跪奏。
怎道? 臣龍敏奏聞皇帝陛下:臣切睹契丹德光,傾國入寇,内固空虛。
為今之計,莫若搗其虛,且立季贊華做契丹主,發天雄、盧龍兩鎮分兵護送,自幽州取道直趨西樓,朝廷明明露檄,宣布中外。
契丹主必反顧巢穴,無暇久留屯于晉安。
俟其回軍,選募骁勇将士,帥精銳之兵邀擊之,此亦解圍之上策也。
事勢危急至此,不可捐遜以拯溺也。
惟陛下留神!吏部侍郎臣龍敏表。
唐主覽龍敏所奏,心中豁然大喜。
執政大臣争持議論,恐其無成,沮撓百端,不從所請。
唐主日夕憂慮,它無計謀,惟酣飲悲歌而已。
群臣有勸唐主北行者,唐主曰:「卿勿說石郎的事,聽得使咱每心膽堕地。
」唐主一日謂大臣曰:「契丹之圍不解,敬瑭之難未除,咱與卿等宜喚集僧道,就寺觀作些好事,以回天意。
」呂琦奏曰:「為今之計,須簡軍旅,募智勇以退敵。
為此不切之務,豈不诒笑遠近臣民乎?」盧文紀希望風旨曰:「此襘禳之法也。
您豈不見《觀音經》有雲:『我若向刀山,刀尋段段斷。
』《北鬥經》有雲:『家有《北鬥經》,兵難永不起。
』一心做好事以回天心,未為失計。
天意既回,然後藉民為軍,悉力以拒契丹,則百姓各自以保護生聚為心,人自為戰,契丹雖強,不足畏也。
」唐主曰:「文紀之言忠矣。
」乃酌卮酒以賞之。
即出文移喚集寺觀僧道,日夕鳴鐘擊鼓,焚香諷誦經咒,祝禳兵禍,唐主親自臨拜。
又出榜募民兵。
榜怎道? 大唐皇帝親征契丹,收剿敬瑭叛賊,大軍已次懷州。
廷臣奏請乞募民兵,藉民馬以為義軍,應副防禦勾當。
奏過,欽奉聖旨,大括天下将吏及百姓每有馬的,盡數拘收。
民間每上戶出壯丁一人,自備铠甲器仗,喚做義軍。
就數内擇有氣力的大戶充頭目,自行管領。
限在十一月十五日以前,到軍前聽候調遣。
诏下,得馬二千三百三十六匹,壯丁五千八百八十一人,撥隸範延光軍下調發。
十一月,唐主使趙德鈞做行營都統,命自地名飛狐,去踵契丹軍後,鈔掠部曲。
怎知道趙德鈞自有反叛的心,要乘亂圖取中原,卻統馬軍從土門路投西去,奏請合澤、潞兵并進。
那時範延光受诏,将帶軍馬留屯遼州,德鈞又請與魏博軍合戰。
延光知得德鈞已有歹心,表奏于朝,稱道:「魏博軍已入賊境,怎可南行數百裡與德鈞合兵?」德鈞本意要并了範延光的一軍,逗留不進,被延光恁地奏過,唐主不允所請,卻統兵去西陽與趙延壽合兵投北去,在那團柏谷口下營;已經月餘,按兵不動。
契丹主在柳林下營,其辎重老弱的軍,皆在虎北口。
才到日晚,各各結束行裝,待作遁走之計。
趙德鈞欲借契丹勢援,圖取中國,篡奪唐主帝位。
德鈞久蓄歹心,未敢發露,累表奏唐主,要為那孩兒趙延壽求成德節度使。
唐主覽他表奏,将謂是趙德鈞已破契丹奏捷,喜見顔色。
及見他奏請,卻隻是為兒子求節钺,乃大怒曰:「趙德鈞統諸路兵馬,防禦契丹,去已多時,做得甚麼功勞?便為兒子求讨節度使的名分!若他每父子能卻契丹,便要禅代我位,咱亦甘心。
若隻玩寇邀君,第恐大勢不能自立,如獵者防虞不密,犬與走兔俱斃,便得節使又怎生自活?」德鈞因此懷嫌,密遣兒子延福赉持黃金三百兩、緞五百匹,前去賂契丹德光,稱是犒軍禮數。
契丹主接了金帛,問道:「元帥有甚言語?」趙延福道:「孩兒每臨行時,大人說傳示契丹皇帝道:大軍遠來,跋涉風沙不易;今唐主出奔懷州,稱道親征,其實回避大國兵馬也。
大人見擁重兵,與大國兵馬對壘。
倘若皇帝肯立大人做着皇帝,為中原之主,大人便将部下軍馬,南平洛陽,與契丹約做兄弟之國,把那河東割與石郎自管。
若如此,則兩下休兵,免使生靈荼毒,顧不偉欤?」契丹主聽得這說,道:「您且安心,待咱思忖則個。
」契丹主自悔深入唐境,晉安之營未下,趙德鈞兵馬尚強,又有範延光将兵在其東,又怕山北諸州出兵,邀其歸路而擊之;莫若多得歲币,成約而歸:一則不損折了人馬,一則歲歲多得金帛子女之屬。
将欲從趙延福所請。
敬瑭聞之不自安,疾忙使桑維翰來使契丹軍中。
契丹見維翰至,問:「學士來此,有何言語?」維翰跪告契丹曰:「趙德鈞父子,久有歹心,不是個有信義的人。
其所将之兵,皆是臨期驅逼市人,收藉脆弱之夫,聞戰自潰,不足畏懼。
皇帝不可信從趙延福誕妄說謊,貪取涓滴之微利,而自棄丘山之大功乎!若使晉陽石郎得做皇帝,将竭盡中國事力事大國,歲時修貢如子事父,又豈若德鈞兄弟之約乎?」德光曰:「咱不是背盟,蓋兵家用權變處事,待來使姑得持兩可的話也。
」維翰曰:「皇帝傾國來救敬瑭之急,四海之人,皆服皇帝信義。
奈何一旦因小人的讒間,遽變前約,使大義不終,臣切為皇帝不取也。
」自旦至暮,跪于帳前,涕泣奏請。
契丹主乃召趙延福至帳前,指帳前石謂之曰:「咱每已許石郎做皇帝,盟誓已堅,待這個石頭爛了則可變約矣。
您為咱傳示趙元帥,他若會事之時,且退兵觀觑,待石郎做皇帝後,把一兩鎮歸他做主。
如不信從,當以鞍馬弓刀相見未晚也。
」契丹主一日召石敬瑭曰:「吾三千裡來赴難,必成大功。
觀汝器貌識量,真中原之主也。
吾欲立您做皇帝,您可早慰中國臣民之望。
」敬瑭跪謝曰:「孩兒每不能了事,勞頓大大人遠來赴接,欲藉皇帝威靈,扶持大唐社稷。
若舍棄明宗的恩義,自立為帝,人謂我何?」遜謝再三。
契丹主曰:「先立您做天子,則臣民有主,卻圖進取未遲。
」敬瑭乃從之。
契丹主命作策書。
怎道? 契丹皇帝誕膺天命,奄有朔方,痛念中原無主,四海罹兵戈之苦,百姓遭荼毒之災,親提大軍來赴急援。
切見石敬瑭以明宗之愛婿,擁節度之重權,人望所歸,天心攸屬。
議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即位于晉陽,定國号曰晉。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契丹主既作冊命,自解衣冠授與石敬瑭。
就晉陽城南築個三層壇,敬瑭就壇上即位,諸軍皆山呼萬歲稱賀。
石敬瑭舉觞為契丹壽,跪曰:「孩兒每今日遭遇聖恩,推戴為天子,全藉皇帝福蔭。
請割十六州土地為皇帝謝。
」那十六州,是甚州府? 幽州 薊州 瀛州 莫州 涿州 檀州 順州 新州 妫州 儒州 武州 雲州 應州 寰州 朔州 蔚州 即日召大臣趙瑩、桑維翰等,寫着個文字,撥取以上十六州,請契丹主差人前去交割。
又寫着個每歲貢約歲币三十萬匹的合同文字,赴契丹主帳前交納。
改唐長興七年喚做天福元年,禀晉朝正朔。
創立朝廷,其法制皆遵用明宗皇帝舊典。
宣授趙瑩做翰林學士承旨,宣授桑維翰做翰林學士權知樞密使事,宣劉知遠做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宣景延廣做步軍都指揮使。
立晉國長公主為皇後。
冊文曰: 大晉皇帝誕受上天明帝,晉承烈祖丕基,頃拜命于朔庭,俾宅尊于中夏。
咨爾皇後晉國公主,膺明宗之顯命,作嫔予家,頃國難未平,夙夜敬順,助予一人,雞唱儆戒之道。
朕甫登大寶,均拜洪休,宜崇位号,儀刑宮庭。
立晉國長公主為皇後。
爾惟奉若天道,表正中宮,美《關雎》之風,修彤史之行,無忝我明宗之休命。
晉王即位,立後已定,即日宣趙瑩做左相,桑維翰做右相,兼同平章事。
晉王乃命庫使籍晉陽府庫,得錢三十萬缗、絹五千匹、金銀各三千兩,盡數輸送契丹主帳前犒軍。
軍中歡聲如雷。
近來有詠史一詩,道是: 底事疑心惱石郎,甘臣胡虜滅天常。
潞王未返懷州駕,無奈天心屬晉陽。
晉史平話 卷下 詩曰: 細閱青編論是非,石郎舉事不知幾。
一朝反噬無遺孽,堪笑妖狐假虎威。
晉主即位,處置已定,欲從契丹主引兵南下。
晉主謂契丹主曰:「河東形勝之地,須留一子守着。
」契丹主曰:「您出諸子來,咱自擇一人。
」晉主的兒敬儒早喪,有一子名做重貴,晉主養以為己子,形貌狀晉主而短小。
契丹主指重貴曰:「此大目者可也。
」乃命重貴做北京留守。
晉主與契丹主諸軍進屯團柏田地,使契丹将高谟翰做先鋒。
唐軍迎戰,趙德鈞和趙延壽先逃走了,唐軍不戰自潰,殺死萬餘人。
劉延朗走至懷州,唐主始知晉主即位。
楊光遠殺了張敬達,降附契丹。
朝臣忷懼,不知所向。
唐主召李崧議事。
薛文遇不知事由,亦到行朝。
唐主大怒。
李崧私蹑文遇足,令他出去。
唐主曰:「我見此等頭口,使咱肉顫,幾欲抽刀刺殺之,亦不足以洩我這憤怒也。
他自謂天生賢佐,出奇謀,定天下,誤咱每至此,有何面目來見我耶!」崧跪曰:「文遇小人,淺謀誤國。
陛下親手刺之,轉彰其醜。
」因勸唐主曰:「今日之事,不利進攻,隻宜退守。
何似整駕南還,别圖興複。
」唐主即擇日起發。
懷州居民,竟攜老幼,逃竄山林,監門者請嚴刑禁止。
雍王重美曰:「國家多事,未能為百姓做主,又禁他避死求生,徒增百姓之怨,不若聽其自便。
」乃出令任從逃竄。
唐主擇定十二月初五日離懷州,命諸将分守了南北城。
卻說晉主與契丹主統軍到潞州,趙德鈞父子在高河地面,備辦拜見禮數,迎谒契丹主,詣軍前面縛投拜;被契丹喝令鎖着,差人管押歸契丹國去也。
德鈞父子到得契丹國,見述律太後。
太後問道:「汝既做唐帥,近者又往太原是怎生?」德鈞跪曰:「奉唐主之命。
」太後指了天曰:「您從吾兒求做天子,何得謊說?」又自指着心曰:「這裡不可欺也!吾兒将行,咱戒之曰:『趙大王若引兵北向渝關,急須引歸,太原不可救也。
』您既要做天子,怎不用兵擊退吾兒?就唐主陰圖禅位,亦未為晚。
您為唐臣,負其主為不忠,乘時邀利為不義。
不忠不義,何所容身于天地之間?」令左右将去剝取皮來,将付軍中蒙鼓。
命其子趙延壽與張砺為翰林學士。
晉主将離上黨,契丹主舉酒與晉主曰:「咱若引兵南下,河南之人必大擾動。
您自引漢兵南下,咱令太相溫帥馬軍五千人,送您到河梁田地。
咱且留此,俟您音問。
若有急,則下山救您;若洛陽大事已定,則咱自北去。
」晉主道:「藉皇帝福蔭,以有今日之功。
」約以他時修朝貢以謝。
道罷泣下。
契丹主曰:「世世子孫,休得相忘。
如劉知遠、趙瑩、桑維翰,這三個皆是創業功臣,苟無大故,不得棄絕也。
」唐主聞南兵大下,複歸洛陽。
晉主至河陽,苌從簡已具舟楫迎降。
唐主欲複過河陽,晉主怕唐主西奔,使契丹馬軍千餘人據守渑池。
唐主知大勢傾亡,計無從出;唐主從珂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重美、宋審虔等,攜傳國玺同上玄武樓,使軍士縱火将樓焚燒。
引皇後并欲将洛陽宮室一齊燒卻,有雍王重美勸曰:「新天子且至,必不露居。
他日重勞民力營繕,死而遺怨,将焉用之?」遂不果焚。
是日晚,晉主入洛陽,唐軍皆解甲待罪。
晉主謂劉知遠曰:「您部署京城,分漢軍使歸營宿,頓契丹主館待于天宮寺。
」城中肅然,無敢犯令。
追廢唐主從珂為庶人。
以馮道同平章事。
範延光聚卒繕兵,将謀作亂,桑維翰曰:「大梁北控燕、趙,南通江淮,乃資用富饒之所。
今延光反形已露,大梁去魏不過十驿田地,彼若有變,大軍尋至,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也。
」托以洛陽漕運有阙,東巡汴州。
天福二年七月,白奉進在滑州,軍士有夜掠者,捕獲五人,将三人棣奉進,二人棣苻彥饒。
奉進将三人斬之,彥饒怒。
明日,奉進詣彥饒軍謝過,彥饒怒曰:「軍中各有部分,奈何無客主之禮?」奉進謝曰:「軍士犯法,何分彼我。
我已謝公,公怒不已,怎個要與範延光同反麼?」拂衣而起。
彥饒命甲士擒奉進殺之。
那時,奉國左廂指揮使馬萬,帥部兵欲從彥饒叛亂,有那右廂指揮使盧順密帥部兵出營,厲聲謂萬曰:「苻公擅殺白公,必與魏城通謀。
此去行宮才二百裡,奈何不思報國,乃欲助亂自求族滅乎?今日當共擒苻彥饒送與天子立大功。
軍士從命者賞,違命者誅!」馬萬不得已,執苻彥饒送大梁斬之。
楊光遠麾下軍卒,欲推楊光遠為主,光遠呼軍卒責之曰:「天子怎是爾等販弄的物?晉陽之降,實出窮迫。
今若推戴咱每為主,是教咱做反賊也。
相尋去讨誅夷之罪何邪?」衆卒遂不複敢言。
晉主盡以掌軍事委劉知遠。
知遠禦下甚嚴,乃設為利禁。
下令後,有軍卒盜人紙錢一幞,被擒。
知遠曰:「軍卒犯令,請行軍法。
」喝左右将去推轉了來。
左右曰:「所犯者輕,請宥其罪。
」知遠曰:「吾誅其情。
犯令必誅,不計其值,雖一錢亦不恕之也。
」竟押出斬之,衆皆畏服。
十二月,契丹主還國,改元會同,國号大遼,公卿百官皆仿中國之制,仍參用中國人,授趙延壽做樞密使。
天福三年二月,大赦天下。
張允上疏駁論: 右散騎常侍臣張允,切謂帝王遇天災多肆赦宥,謂之修德。
借有二人坐獄遇赦,則曲者幸免,直者銜冤。
冤氣升聞,乃所以緻災,非所以弭災也。
願陛下謹之慎之,無輕放赦,則下無僥冀之心,适足為省刑之一端也。
晉主覽疏大喜,下诏褒之。
七月,作受命之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
八月,晉主上尊号于契丹主及述律太後。
差左仆射馮道、劉昫兩人做冊禮使,奉表稱臣。
表文曰: 臣大晉石敬瑭謹奉表朝賀于父皇帝契丹可汗陛下:臣叨辱聖恩,義同父子,曩在上黨,拜别慈光,首末三載,顧瞻阙下,豈勝馳情。
切謂聖武英明太上皇帝尊太後号徽明柔裕太上皇後。
仍輸送金帛三十萬匹兩,随表以獻,伏取聖旨。
天福三年七月初五日,大晉皇帝臣石敬瑭表。
契丹主覽表大喜,下诏慰答: 覽您所奏,甚慰老懷。
今後遣使,不須上表稱臣,隻作書稱「兒皇帝緻書于父皇帝殿下」,如家人禮足矣。
善撫中夏臣民,永承天休,予亦與爾有無窮之聞。
契丹主寫着了诏,書遣報聘使同使者回大梁。
晉主館使者于宣德殿,即就别殿拜受诏敕。
初,契丹主割得幽州,喚做南京,使唐降将趙思溫做留守。
思溫的孩兒趙延照在晉做祁州刺史,思溫知契丹動息,背地令人與延照言契丹終變,乞以幽州内附。
晉主畏契丹不敢受。
九月,楊光遠統軍攻廣晉,逾年無功,晉主怕師老民困,遣内職朱憲入城,說誘範延光曰:「若舉兵來附,當以大鎮相處。
若降而殺汝,白日在上,吾無以享國。
」範延光見朱憲恁地說,舉手加額曰:「主上重信義,許以不死,則吾不死矣。
」乃撤去守備。
至是月遣牙将奉表待罪,诏赦之。
降制授範延光為天平節度使,仍賜鐵券。
将佐除授防團刺史以下,牙兵升為侍衛親軍。
楊光遠為天雄節度使。
十月,契丹主加晉主尊号。
晉主拜受其诏,待奉使寵賜甚厚。
晉主改汴州為開封府,号東京。
以其地乃舟車所會去處,漕運尤便,故徙都東京。
遣王權充契丹報謝使。
權謂人曰:「吾老矣,安能向穹廬屈膝耶?」上表以老疾辭。
晉主怒,勒停其官。
那時,方鎮有楊光遠最為跋扈難制,晉主召桑維翰分其權。
維翰曰:「宜分天雄兵柄,則可制矣。
」乃加光遠為西京留守,兼河陽節度使。
光遠緣此怨望朝廷,背後遣使厚賂契丹主,養部曲千餘人,有反叛異心。
晉主建邺都于廣晉府;置彰德于相州,将澶、衛二州棣之;置永清于貝州,将博、冀二州棣之。
澶州舊治在頓丘,晉主恐契丹為後世之患,遣劉繼勳徙澶州城,跨德勝津。
以高行周為邺都留守,王廷胤做彰德節度使,王周為永清節度使,欲以陰制契丹也。
天福四年三月,加劉知遠、杜重威同平章事。
知遠謂重威起自外戚,無大功,恥與同制,杜門不受。
晉主大怒,謂趙瑩曰:「知遠堅拒制命,朕欲落他軍權,使歸私第,怎生是得?」瑩拜請曰:「陛下昔在晉陽,兵不過五千人,為唐軍十萬所攻,危如累卵,設非知遠心如金石,怎成大業?奈何以小過棄之?竊恐此語外聞,非所以彰人君之大度也。
」晉主怒解,遣和凝詣知遠第谕旨。
知遠惶恐受命。
天福五年二月,北都留守安彥威入朝,晉主曰:「朕所重者信與義,昔契丹以義救我,我今以信報之。
聞契丹征求不已,公能屈節奉承,深稱朕意。
」彥威對曰:「陛下以生靈之故,猶卑辭厚币以事之,臣何屈節之有?」晉主大悅。
七月,西京留守範延光請歸河陽私第,朝廷許之。
楊光遠奏道:「延光叛臣,恐其逃入敵國,請朝廷除之。
」朝廷敕延光居西京。
光遠使承貴帥甲士圍延光第,逼令自殺。
延光曰:「天子賜咱鐵券,您父子何得如此相逼?」承貴将白刃驅逼延光擠于河。
詭奏延光赴水死。
朝廷雖知其冤,怕光遠之強,不敢诘問。
會楊光遠入朝,授光遠為平盧節度使。
天福六年正月,吐谷渾從晉割雁門後部屬契丹,不禁契丹貪虐,思歸中國;成德節度使安重榮複誘之,至是以部落千餘帳來歸。
契丹主大怒,遣使責讓晉。
晉主遣人逐吐谷渾歸故土。
初,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恥臣契丹,見契丹使者,必箕踞謾罵,或密地遣人殺之。
契丹以此責讓于晉,晉主為之遜謝。
六月,安重榮執契丹奉使拽剌,乃使輕騎掠幽州南境,上表稱道:「今有吐谷渾、兩突厥、渾契苾、沙陀等,各率部衆歸附;黨項等亦将契丹告牒來納;皆言為契丹侵暴,願各帥十萬衆,與晉會合共擊契丹。
」又為書遺朝貴,及移文藩鎮,謂已勒兵必與契丹決戰。
晉主患之。
那時,泰甯節度使桑維翰,聽得此說,密地使人上疏來谏晉王。
疏曰: 臣維翰竊謂善兵者撫幾而發,不善戰者彼已不量。
伏惟皇帝陛下,免于晉陽之難,而有天下,皆契丹之功,不可負也。
今重榮恃勇輕敵,吐渾假手報仇,皆非國家之利,不可聽也。
臣觀契丹士馬精強,戰勝攻取,其君智勇過人,其臣上下輯睦,牛馬蕃息,國無天災,此未可與敵也。
且中國新敗,士氣凋沮,又和親既絕,則當發兵守塞,兵少則不可以待寇,兵多則饋運無以繼之;我出則彼歸,我歸則彼至,臣恐禁衛之士,疲于奔走,鎮、定之地,無複遺民。
今天下粗安,烝民困弊,靜而守之,猶懼不濟,其可妄動乎?契丹與國家恩義非輕,信誓甚着,彼無間隙,而自啟釁端,就使克之,後患愈重;萬一不克,大事去矣。
議者以歲輸缯帛,謂之耗蠹;有所卑遜,謂之屈辱。
殊不知兵連禍結,财力将匮,耗蠹孰甚焉?武吏功臣,過求姑息,屈辱孰大焉?臣願陛下訓農習戰,養兵息民,俟國無内憂,民有餘力,然後觀釁而動,則必成矣。
況邺都富強,國家藩屏,今主帥赴阙,軍府無人,乞陛下略加巡幸,以杜奸謀。
冒昧謹言,伏取敕旨。
天福六年六月 日,泰甯軍節度使臣桑維翰謹疏。
是時,劉知遠為邺都留守,赴阙禀議,正在東京,亦勸晉主不可輕啟兵端。
晉主猶豫未決,忽得桑維翰疏,大喜,謂使者曰:「朕比日以來,煩懑不決,今見桑公所上表疏,如醉夢中忽然醒覺也。
」晉主召劉知遠問計,因謂知遠曰:「安重榮跋扈,朝廷思有以制之。
北京留守,非卿不可。
浼卿一行,為朕鎮撫其民,陰以制之。
」知遠遂行。
八月,晉主至邺都降诏谕安重榮。
诏曰: 吾因契丹得天下,爾因吾緻富貴;吾尚不敢忘契丹之德,爾乃忘之耶?今吾以天下臣之,爾欲以一鎮拒之,不亦難乎?宜審思之,毋取後悔! 重榮得诏愈驕慢,聽得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有反謀,密地遣使與之通謀,結為外援。
十月,劉知遠遣親将郭威赉诏招誘吐谷渾酋長白承福,欲使之叛安重榮來歸朝廷。
威謂知遠曰:「虜惟利是嗜,安鐵胡止以袍褲賜之,今欲其來朝,必重賂乃可緻耳。
」知遠出府庫金一百兩、缣二百匹,使威赉以賂之。
诏曰: 大晉皇帝诏谕吐谷渾酋長白承福等:朝廷已割爾曹棣契丹,爾曹當自安部落;今乃南來助安重榮為逆。
重榮已為天下所棄,朝夕敗亡。
爾曹宜早從化,勿俟臨之以兵,南北無歸,悔無及矣! 白承福得诏大懼,帥衆來歸知遠。
知遠處之于太原岚石之間,表聞于朝。
使白承福領大同節度使,收承福精騎以棣知遠麾下。
達靼、契苾聞之,亦叛安重榮歸晉。
重榮之謀稍沮。
初,晉主離汴州時分,和凝奏曰:「車駕已行,安從進必反。
請密留空名宣敕十數通,付留守鄭王重貴。
萬一有變,則書填諸将名目遣擊之。
」十一月,安從進舉兵反,鄭王重貴遣高行周、宋彥筠、張從思等伐之。
安重榮聽得安從進反叛,召集境内饑民數萬,南向邺都,托言入朝。
晉主聞之,以杜重威為诏讨使,在宗城西南與重榮戰,重榮敗走,還城自守。
晉兵戰及凍餓死者二萬餘人。
天福七年正月,鎮州牙将從西郭水碾門導官軍入城,殺守陴民二萬人,執安重榮斬之。
晉主函安重榮首送契丹,卑辭遜謝。
契丹因晉主招納吐谷渾,遣使來讓,晉主憂憤成疾。
一旦,馮道獨對,晉主命幼子重睿出拜道,又令宦者抱重睿納道懷中,欲使道輔立之。
六月,晉主殂。
道與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曰:「國家多難,宜立長君。
」乃奉齊王重貴為嗣。
是日,齊王重貴于柩前即皇帝位。
初,晉主有疾,亟召劉知遠入朝,欲托知遠輔政。
重貴寝其命,不遣使宣召。
由此知遠怨望新主重貴。
八月,高行周圍襄州,奉國軍都虞候王清與指揮使劉詞帥衆攻拔襄州。
安從進舉族自焚死。
且說晉主初即位,大臣議奉表稱臣,遣使命詣契丹主告哀。
景延廣曰:「緻書稱孫是矣,奉表稱臣,其禮太過。
」李崧力争之曰:「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冑與契丹交戰,悔無及矣。
」延廣固争。
馮道持兩可之說。
晉主卒從延廣的議,緻書不稱臣而稱孫。
契丹主大怒,遣使命責讓。
景延廣對使者複以不遜語激之。
契丹盧龍節度使趙延壽,請于契丹,欲代晉為帝;屢勸誘契丹,興兵伐晉。
八月,晉主聽得延壽有反謀,亟還東京。
然尚與契丹往來,問遺無虛月。
初,河陽牙将喬榮,從趙延壽入契丹,契丹使喬榮做回圖使,往來販易,晉就大梁置邸居之。
九月,景延廣說晉主曰:「契丹之使在晉販易者皆殺之。
将回圖使喬榮囚之于獄,拘收其寶貨。
」一時在朝大臣,皆言契丹不可負。
乃赦喬榮,慰谕而使歸契丹。
榮臨行入辭景延廣,延廣大言曰:「爾歸告汝主,先帝為北朝所立,故奉表稱臣。
今上乃中國所立,所以屈身于北朝者,正以不敢忘先帝盟約故耳。
為鄰稱孫可也,萬無稱臣之理。
翁怒則來戰,孫有十萬橫磨劍可以相待。
翁若輕舉,萬一為孫所敗,取笑天下,悔何及矣。
」喬榮乃詐言:「公之言語頗多,怕有遺忘,願以紙墨書之。
」延廣命吏悉寫所說的言語授喬榮。
榮以呈契丹。
契丹主大怒,決意舉兵;晉使之在契丹者,契丹皆殺之。
劉知遠是時鎮河東,知延廣必虛言召禍,但募兵增置十餘軍,為之守備。
十月,晉主立其叔母馮氏為皇後。
初,高祖将馬三百匹,借平盧節度使楊光遠;十二月,景延廣以诏命取之。
光遠怒,遣使命将玉帶禦馬金帛賂契丹主,謂契丹曰:「晉境大饑,乘此攻之,一舉可取。
」趙延壽亦慫恿契丹伐晉。
契丹主乃揀精兵五萬,使趙延壽統率,與之約曰:「若得中國,立汝為帝。
」延壽信之,聞命即帥軍就道。
是歲,晉境春夏旱,秋冬水蝗大起,竹木葉皆盡;兼是朝廷搜括民谷,督責嚴急,有坐匿谷抵死者,縣官往往納印自劾去;民之餒死者,數十萬口,流亡不可勝數。
開運元年正月,契丹前鋒将趙延壽、趙延照将兵入寇貝州。
在先,朝廷謂貝州水陸要沖,多聚刍糧,為大軍數十年之儲。
契丹主自攻貝州,權知州事吳巒戰敗赴井死。
晉主遣高行周做都部署,與苻彥卿、皇甫遇等帥衆禦之。
晉主将兵屯澶州,遣使奉書遺契丹。
恰契丹諸軍在邺都下營,使者不得達而返。
晉主宣景延廣為禦營使。
晉主方離東京,契丹兵已到黎陽。
晉主軍屯澶州,契丹主軍屯元城;契丹又分遣偉王統帥軍馬寇太原。
宣授劉知遠與白承福會合兵馬禦之。
偉王在秀容田地裡與劉知遠會戰,被劉知遠殺了偉王。
契丹聽得偉王已死,一夕遁去。
二月,博州刺史周儒降契丹。
晉主命石赟守麻家口,白再榮守馬家口。
周儒引契丹主之弟名麻答的,從馬家口渡河,在東岸下營,攻打郓州北津,待與楊光遠會合兵。
為晉主差李守貞、皇甫遇、梁漢璋、薛懷讓等,将兵萬人,緣河水陸并進。
那時,高行周、苻彥卿、石公霸等,統帥大兵,在戚城田地下營。
契丹主進軍,将戚城圍了。
晉主自将馬步軍二萬人解圍。
契丹遣步軍萬餘人築壘屯河西,諸軍渡河未盡,晉軍迫之,契丹退走。
晉軍乘勝追擊,契丹大敗,溺河而死者數千人,俘斬數千人;河西之兵,恸哭而去。
定難軍節度使李彜殷與諸将佐謀曰:「契丹舉兵伐晉,内必空虛,莫若帥精兵侵契丹之境,彼有内顧之憂,可以少纾晉國之難。
」諸将曰:「元帥之言是也。
」即日帥騎兵三萬攻掠契丹境内。
契丹佯棄元城而去,卻就古頓丘城田地多設馬軍藏伏,以俟晉軍來追,合兵掩殺。
晉軍因霖雨不止,更不追擊。
契丹人馬饑疲,趙延壽謂晉主曰:「晉軍悉在河上,畏我鋒銳,必不敢前。
不如就其城下,四合攻之,奪其浮橋,則大事成矣。
」三月朔日,契丹主自将十餘萬衆,屯于澶州城北。
高行周跳馬出戰,自午至晡,彼此各有勝敗。
契丹主自将精兵當中軍而來,晉主亦自将精兵出陣待之。
契丹
嗣源聞唐王駕至城下,開門躍馬出迎,見唐主急下馬山呼稱賀。
唐主喜甚,将手攬住嗣源衣袂,以頭撞其懷中曰:「咱得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與汝共之。
」段凝統軍入援,使杜晏球為先鋒,行至封丘田地,聞梁主已亡,遇李從珂軍,晏球先納款降附。
段凝繼至,以所部軍五萬詣李從珂軍前歸降。
唐主慰勞之,賜段凝姓名曰李紹欽,賜晏球姓名曰李紹虔。
段凝出入公卿間,揚揚自得,了無慚色。
梁之舊臣憤之,皆欲磔其面皮,抉其心以食之。
即日毀壞梁宗廟,追廢朱溫、朱友貞為庶人。
诏漆朱友貞首級,函之藏于太社。
唐加李嗣源為中書令。
楚王殷遣其子希範入見,将行營都統印繳納,上本道将吏籍。
唐主遣使告吳王以滅梁之捷。
徐溫怨嚴可求曰:「公前沮吾計,今将如之何?」可求笑曰:「聞唐主始得中原,志驕氣盈,禦下無法。
不出數年,将有内變。
」徐溫曰:「未到數年之間,彼若萌不肖之心向我,又将奈何?」可求曰:「但當卑辭下禮,保境安民,以待其變耳。
」唐使初稱诏谕,吳主不拜。
使者奏聞唐主,易诏為書,隻用敵國之禮。
吳人複書稱大吳國主,辭禮如箋表之體。
十一月,梁李紹欽納貨賂于伶人景進,結托掖庭,授李紹欽為泰甯節度使。
蓋唐主幼善音律,好伶優之戲;或時自傅粉墨,與伶人共舞于庭,以娛悅劉太後。
唐主優名為李天下,嘗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優人敬新磨趨前遽批唐主頰。
唐主變色而怒曰:「爾無君臣之禮邪!」新磨徐徐答之曰:「理天下隻有一人。
連呼李天下、李天下,尚呼誰邪?」唐主悅,厚賜之。
嘗在中牟縣放獵,馬蹂踐民田禾稼,中牟令伏馬前谏曰:「陛下為民父母,奈何踐民田禾稼,将使百姓轉死溝壑乎?」唐主怒,叱去,令左右推轉了來。
新磨追還,擒赴馬前,告責之曰:「汝為縣令,獨不知天子好田獵否?奈何縱民耕稼,以妨吾天子之馳騁乎?汝罪當死,固合行刑。
」唐主聞之有愧色,因笑而釋之。
唐朱友謙與溫韬入朝,唐主賜宴,仍賜朱友緝姓名曰李繼?,賜康延孝姓名曰李紹琛,賜溫韬姓名曰李紹沖。
紹沖多赉金帛,賂劉夫人及權貴伶官,旬日複遣還鎮。
郭崇韬謂唐主曰:「溫韬發唐山陵殆盡,其罪與朱溫同科,怎可複居方鎮?豈不為天下義士之笑?」唐主曰:「入汴之初,已赦其罪矣。
」竟遣就鎮。
十二月,唐遷都洛陽,從張全義之請也。
禦史台奏請複行唐舊律令。
同光二年正月,歧王李茂貞遣其子繼曮入貢,上表稱臣。
唐主以其先朝耆舊,特加優禮,賜诏不稱其名。
唐自天佑以來,憤宦豎用事幹政,多用士人代為内諸司使。
至是複敕内官千餘人詣阙,使為内諸司使;後置諸道監軍。
自此宦者幹政,陵忽主帥,怙勢争權矣。
唐主遣李存渥、李繼岌往晉陽迎太後、太妃。
太妃曰:「陵廟多在晉陽,若俱去,則歲時甚人主奉祀事?」遂留晉陽,惟太後入洛陽。
唐主議行祀南郊。
是時孔謙好聚斂以媚人主,凡赦文所蠲免者,謙複征求無已。
自是雖有诏令,皆不取信,百姓為之怨怒。
那時郭崇韬兼将相之權,豆盧革間之曰:「汾陽王郭子儀本太原人,公世家居雁門,豈其派裔否?」崇韬曰:「嘗見先人說上距汾陽王十四世爾。
」革曰:「如此則郭子儀乃公之從祖也。
」崇韬緣此認郭子儀為宗譜,每以膏梁子弟自處,好品藻人門地高卑,故嬖幸之徒,多怨嫉之。
崇韬與親信人謀曰:「吾備位宰相,令嬖寵之徒、勳舊之族,往往憎怨咱居其上。
吾欲還本鎮回避它如何?」左右曰:「您豈不見蛟龍失水,反為蝼蟻所食?不可出外。
公但請主上立劉夫人為皇後,則伶人宦官之讒,不能入矣。
」崇韬曰:「此謀是也。
」即日帥百官共奏,請立皇後。
表文雲: 臣崇韬伏聞:禮本夫婦,詩始後妃,治亂因之,興亡系焉。
是故《關雎》之求淑女,以無險诐私谒之心;《雞鳴》之得賢妃,則有儆戒相成之道。
于以表正宮中,所以化美風俗。
臣仰惟皇帝陛下,自居尊履位以來,未正中宮位号。
切見夫人劉氏,懿柔淑恭,舊有令聞,弼亮帝德,綽有壺儀。
乞早崇位号,以副四海之望。
臣昧死謹言,伏取進止。
同光二年正月日,臣郭崇韬表上。
唐主覽奏,即日命翰林院草冊文,下太常寺讨論立後典故,簡冊劉夫人為皇後。
冊文曰: 維同光二年,歲次甲申,二月乙醜朔,越六日庚午。
皇帝若曰:自昔有天下者,必擇建厥配,以承宗廟,以禦家邦。
肆朕受帝踐祚以來,考慎冊典,以祈協于神民。
咨爾劉氏,徽柔溫淑,綽有令儀。
越朕初載,來嫔藩邸,資饋在中,率禮無違。
以至君臨萬方,隻承内事,齊明夙夜,罔有曠失。
宜崇位号,表正宮闱。
今遣攝太尉佐理功臣光祿大夫檢校太傅行尚書省事上柱國汾陽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賜紫金魚袋郭崇韬,持節冊命爾為皇後。
于戲!匪初惟艱,惟慎厥終,王忱念茲。
朕以永享天祿,爾亦有無疆之福。
猗欤休哉! 唐主既命崇韬冊劉氏為皇後,劉皇後詣殿下謝恩已罷,歸宮厚有饋送郭崇韬。
卻說那劉皇後生自寒族,其父以醫蔔為業,幼年被擄入宮,得幸從唐主。
在魏時,父聞其貴,詣魏州上谒,後深恥之,怒曰:「妾去鄉時,父不幸為亂兵所殺,今何物田舍翁,敢至此!」命笞之宮門外。
後性狡悍淫妒,專務蓄财,如薪蔬果菜之屬,皆販賣以求利。
及為後,四方貢獻皆分為二:一以獻天子,一以獻中宮。
皇後無所用,惟以寫佛經布施尼僧而已。
三月,河南尹張全義及諸鎮各進獻暖殿物,珍珠寶貨,各以萬計。
四月,孔謙貸民錢,使以賤估貴,後屢檄州縣督之。
唐主往年胡柳之役,伶人姓周名匝為梁所獲,唐主每思之。
入汴之時,匝來谒見,因泣言:「臣之所以得生者,皆梁教坊使陳俊、内園使儲德源二人保全之力也,願陛下得二州刺史以報之。
」唐主許之。
郭崇韬谏曰:「陛下所與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人。
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加于戰陣之士,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忠義之士扼腕,緩急無以為用。
」唐主乃止。
逾年,伶人周匝再以為請,上乃語崇韬曰:「朕已許周匝矣。
公之言雖正,然當為我屈意行之。
」五月,乃命伶人陳俊、儲德源為刺史。
七月,駕幸雷山,祭賽天神。
十二月,唐主及劉皇後,往幸河南尹張全義居第。
全義大陳貢獻之物。
酒酣,皇後奏:「妾幼失父母,請父事全義。
」唐主許之。
全義皇懼固辭,後強之,然後受後拜,複貢獻謝恩。
明日,令翰林學士趙鳳草書謝張全義。
鳳乃奏曰:「自古及今,未有天下之母,稱人臣為父者,不敢奉诏。
」唐主嘉其直,乃以銀胡瓶一個、絹一百匹賞之。
司天台奏孛犯熒惑,當主火災。
群臣奏請修德以消弭災異。
上曰:「火之為災,但令城門多置水以禳之可也。
」 同光三年正月,義成節度使王都将入朝,唐主欲辟球場以待之。
留守張憲謂場有即位壇不可毀,請更就宮西辟場。
用工數日未畢,上竟命毀即位壇。
憲又奏曰:「此壇主上受命之所,若之何毀之?」唐主立命兩虞候毀之。
張憲退,私謂崇韬曰:「忘天背本,莫不祥于此矣!」宦者欲增廣嫔禦,詐言宮中夜見鬼物,因言:「鹹通、幹符時,六宮不減萬人。
今掖庭空虛,故鬼物遊之耳。
」唐主乃命宦者王允平、伶人景進,采擇民女三千餘人以充後庭。
初,五台山有妖僧誠惠,自言能降伏天龍,命風召雨。
唐主以四月大旱,遣使迎誠惠至洛陽,上帥後妃百官皆拜之。
惟郭崇韬不拜。
誠惠安坐不起。
使祈雨,數旬不應。
郭崇韬曰:「誠惠狂惑官家祈雨,□□□春秋之世,焚巫尪以祈雨。
今誠惠亦可代巫尪,焚之即雨。
」誠惠聽得這話,密地逃去。
主上亦不以為罪。
至六月,連雨七十五日,百川皆滿溢,田疇無青草。
那時,唐主苦溽暑,宦官因說:「長安全盛時,宮中有數百樓。
今官家曾無避暑之所!」唐主命王允平别建一樓。
宦官曰:「郭崇韬常謂孔謙言用度不足,為之蹙眉。
恐陛下雖欲營繕,彼必有言說。
」上曰:「朕自用内府錢,又何害于事?」乃遣中使語崇韬曰:「今歲盛暑非常,朕昔在河上,行營卑濕,被甲乘馬,親當矢石,猶無此暑。
今居深宮之中,暑不可度,為之奈何?」崇韬謂中使道:「您歸奏主上,謂昔在河上時,勁敵未滅,仇恥未報,雖有盛暑,亦不顧也。
今外患已除,海内賓服,雖珍台閑館,猶覺郁蒸也。
陛下倘不忘河上之時,則暑氣自消矣。
」唐主畢命王允平營治清暑樓,所費巨萬,日役萬人。
崇韬谏曰:「今河南水旱,軍食不充,願且息土木之役,以俟豐年。
」唐主不聽,越兩旬而樓成,百姓愁歎。
同光四年,唐主以軍食不足,敕河南尹預借夏秋稅,民不聊生。
宰相率百官上表請出内庫之财以繕軍食,唐主欲從之。
劉後曰:「吾夫婦君臨萬國,雖借武功,亦由天命。
咱每既得天命,則人怨其如我何?」宰相于便殿論之,後就屏風後屬耳聽其言,須臾出妝具并二銀盆、幼皇子三人,出示宰相曰:「四方貢獻,随以給賜,所餘止此耳。
請宰相鬻之以贍軍。
」大臣皆皇懼而退。
卻說李嗣源為亂軍所迫,李紹榮在衛州奏言嗣源已叛,嗣源遣使上表,自訟其冤,皆為紹榮遏絕不得達。
石敬瑭說嗣源曰:「大梁者,天下之要會,願假三百騎先往取之。
」唐主發洛陽,止于地名汜水,聽得嗣源兵在黎陽,遣其子繼璟召之,中道為李紹榮所殺。
嗣源至滑州,唐主遣使輸款與嗣源,約曰:「先入者得之。
」石敬瑭以勒兵入封丘據其城,遣人趣嗣源入大梁。
唐主至萬勝鎮,聽得嗣源已入大梁,是日,唐主即命旋師;扈從二萬五千人,潰散萬餘人。
還過罂子谷,道遇衛士,謂之曰:「适報魏王進西川金銀五十萬到京,當給與您每。
」衛士曰:「陛下賜亦遲矣,不濟得事。
」唐主又索袍帶賜從官,有内庫使張容哥稱頒給已盡。
衛士抽刀逐之曰:「使吾君失社稷,皆因此輩!」容哥走謂同黨曰:「皇後吝财至此,今乃歸罪于咱輩!事若不測,将磔吾黨萬段,不能待也。
」赴河而死。
四月初一日,唐主複如汜水,備辦行裝,将趨發,為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率所部兵攻興教門;聽得軍變,急引兵憩茂林下,近臣宿将,皆解甲逃遁;獨散騎都指揮使李彥卿,軍校何福進、王全斌等十餘人拒敵。
唐主俄為流矢所中,鷹坊人善友扶至绛霄殿廊下,拔箭渴懑而死。
左右皆散。
善友斂樂器覆屍而焚之。
劉後将金寶收納囊中,系馬鞍,與申王存渥、李紹榮等焚嘉慶殿出走。
那時,李嗣源至罂子谷,聞唐主死,乃恸哭入洛陽,居于私第。
下令禁諸軍焚掠,就灰燼中收拾莊宗骨殖而殡葬之。
豆盧革帥百官上箋勸進,嗣源谕諸将曰:「吾奉诏讨賊,不幸部曲叛散;待入朝自訴,又被李紹榮攔當,緻主上及禍。
諸君見推,非我意也,願勿複言。
」百官凡請李嗣源監國,箋凡三上,嗣源乃入興聖宮。
百官班見,下令稱教。
劉後奔晉陽,與存渥私通,存渥為軍殺死;劉後往晉陽為尼,嗣源使人一就殺之。
又執李紹榮斬之,複其姓名曰元行欽。
下教切責租庸使孔謙奸佞、侵克軍民之罪,斬之。
因罷諸道監軍使。
有司勸進議即位禮;李紹真、孔循請改國号。
嗣源曰:「吾年才十三事獻祖,視吾猶子;又事先帝垂五十年,經營攻戰,未嘗不與同甘共苦。
武皇之基業,吾之基業也;先皇之天下,吾之天下也。
安有同家而異國者乎?」嗣源乃服斬衰,于柩前即皇帝位,百官缟素。
至于受冊時分,始禦衮冕。
百官且吉服,山呼萬歲稱賀。
大赦天下。
簡汰後宮,量留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鷹坊二十人,禦廚五十人。
诏中外毋得獻鷹、奇玩。
凡諸司使務,有名無實,廢之。
仍遣諸軍就食近畿,以省饋運。
除夏秋之稅,卻諸侯之貢。
初政清明,有可稱者。
唐主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開讀。
重誨亦不甚曉悉,奏置翰林端明殿學士,選文學之士馮道、趙鳳二人充選。
天成三年正月,唐主更名亶,以馮道、崔協同平章事。
三月,以石敬瑭為六軍諸衛副使。
十月,唐免三司逋負二百萬缗。
十二月,有相者周玄豹在晉陽見唐主,因言唐主貴不可言。
及即大位,唐主欲召玄豹赴阙,趙鳳曰:「玄豹之言已驗,陛下無所詢問。
今若召之來到京師,則輕躁狂妄之徒,必輻湊其門,争問吉兇。
自古術士妄言,緻人族滅者多矣。
」唐主從其言,就除光祿卿緻仕,厚賜金一二百兩、缣二百匹以賞之。
天成三年二月,皇子從璨性剛蹂,是時安重誨招權納寵,從璨不為之屈。
上東巡,與客宴于會節園内,酒酣戲登禦榻,謂客曰:「吾若得坐此榻,卿毋憂不富貴。
」重誨以無君奏坐之,唐主賜從璨死。
北都留守從榮,年少驕蹇傲狠,不事政治。
唐主遣左右往北都諷導從榮。
其人謂從榮曰:「河南相公恭謹好賢,有老成之風。
相公年齒居長,直自勉勵,不可使聲名在河南之下。
」從榮退與楊思權謀曰:「大家左右有此等言話,我将廢乎?」思權因與從榮言:「相公宜募部曲勇士,繕治甲兵,為自固之計。
」其人密知其說,告馮赟。
赟密奏于上。
及朝廷召馮赟入為宣徽使,謂大臣曰:「從榮剛褊而狂輕,宜選重德之士以輔之。
」唐主曰:「朕當與大臣議之。
」史館修撰張昭遠進谏,其疏曰: 臣切見先朝皇弟皇子,皆好俳優,入則飾姬妾之奉,出則誇仆馬之多,習尚如此,何由而成其賢德?臣愚,切謂諸皇子宜精選有德之士,以為師傅,令皇子屈身師事之,使之聞正言,行正行,講明經史,以知義理之所歸;親近儒生,以知安危之所伏。
古者,人君即位,則建太子于春宮,所以明嫡庶之分,塞禍亂之原也。
今蔔嗣建儲,臣未敢輕肆诋議;至于恩澤賜予之際,婚姻省侍之間,嫡庶長幼之分,宜示以等威,絕其僥冀之心,則養成德器于少成之時,習慣自然,将無所往而非正矣。
謹具疏聞,惟陛下采擇。
唐主覽疏,稱歎其忠,然卒不能用也。
是年歲大熟,唐主與馮道從容論治,因言今年禾谷屢登,四方無事。
道因言:「臣昔在先皇幕府,差咱奉使中山,行曆井陉之險阻,臣恐馬跌,執辔甚謹慎小心,所以無颠仆的患。
及至道途坦平處,此心夷然,不以為懼,放辔縱逸,馬踬,颠隕反不能免。
此無他,患生于所忽也。
凡為天下者何以異此?昔馮異告漢光武曰:『願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臣亦願陛下無忘在大梁時,則天下生靈受安靖和平之福蔭,宗社幸甚。
」唐主稱善再三。
且說話說裡怎生說馮異的事?光武收王郎時分,士馬饑乏,主簿馮異在無蒌亭進豆粥;及至滹沱河,又進麥飯。
及光武中興,登極後,遣中使赉珍寶衣服錢帛賜與馮異;道與中使曰:「倉卒無蒌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至今未報謝。
」異頓首謝道:「咱聞齊管仲對威公道:『願君無忘射鈎,臣無忘檻車。
』所以齊國賴之以伯。
」馮道舉這故事告着唐主,望唐主居安慮危也。
一日,明宗問馮道曰:「今歲谷豐登,百姓還贍足否?」道答雲:「農家乃四民中之最可憐者,歲荒則死于流離,年登則傷于谷賤。
臣記得進士聶夷中嘗有一詩《傷田家》,說得最好。
」明宗曰:「試舉似其詩如何?」道誦曰: 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明宗深有味乎其言,令左右錄其詩,常諷誦之。
明宗為見世亂無主,于宮中每夜焚香,告天密禱曰:「臣本胡人,不能做中國主,緻令甲兵未息,生靈愁苦。
願得上天早生聖人,為中國萬民之主!」是年趙太祖生于汴梁夾馬營中。
長興元年,安重誨矯诏使河中牙内指揮使楊彥溫,用計逐皇子節度使李從珂。
蓋是明宗在真定路時分,李從珂共安重誨飲宴,因酒酣後,從珂毆重誨;及到酒醒後,謝罪悔過;重誨終是内懷不平。
至從珂為河中節度使了,重誨屢在明宗前讒谮,欲陰害之。
明宗不聽其讒,故為矯诏之事以激從珂反叛。
楊彥溫受安重誨之令,伺候從珂出城閱馬軍教習,彥溫勒兵閉門,拒從珂使不得入。
從珂使人诘問,彥溫對曰:「咱非敢負恩,受樞密宣,請公入朝。
」從珂遣使告急于明宗。
明宗問重誨,重誨對曰:「此奸人妄言,宜誅之。
」明宗欲誘彥溫親問這事;重誨因請伐從珂,乃命索自通部兵攻從珂。
明宗謂自通曰:「必生緻彥溫解來,吾欲面诘其事。
」從珂倍道兼行入朝,自訟其冤。
明宗責使歸第。
自通至河中,竟斬彥溫,使從珂受讒無以自明。
明宗召安重誨責之曰:「吾兒為奸黨傾陷,未明曲直,公遂不欲置之人間,何也?朕昔為小校時,家貧,賴此小兒拾馬糞自贍,以至今日。
咱為天子,顧不能庇吾兒邪?卿要如何處之,于卿為便?」重誨曰:「惟陛下裁之。
」明宗曰:「使閑居私第可也,毋得複言!」明宗乃立皇子從榮為秦王,從厚為宋王。
曾有一詩詠道: 忍教骨肉自相屠,重誨讒邪總诋誣。
不是明宗全父道,恐為矯诏殺扶蘇。
話說裡說這扶蘇的事:如秦始皇巡幸骊山,至沙丘而崩。
李斯為丞相,秘不發喪,與趙高謀矯诏賜太子扶蘇死,立胡亥,卒亡秦家天下。
設使唐明宗不能察見安重誨之讒,則□父子自相屠戮矣。
明宗由是漸疏安重誨。
因那石敬瑭攻蜀未下,明宗欲自行督戰,安重誨曰:「軍威不振,臣之罪也。
臣請自往督戰。
」 長興二年,召安重誨還,授安重誨為護國節度使。
明宗既解安重誨機務,乃召李從珂泣謂之曰:「如重誨意,汝不得複見老爺矣!」授從珂為左衛大将軍。
且說明宗的妃王氏,餅家子也,有姿色,号為「花見羞」。
少年賣在梁故将劉鄩家為侍兒,明宗納之後宮。
明宗議立皇後,曹氏當立。
曹氏謂淑妃曰:「我素多病,性不耐煩,妹代我為後。
」淑妃曰:「後,帝之匹偶,至尊之位,誰敢幹之?」乃立曹氏為皇後,王氏為淑妃。
五月,安重誨表請緻仕;閏月,诏以太子太師緻仕。
皇城使翟光邺素惡安重誨,明宗遣詣河中察之,因語光邺曰:「重誨果有異志,則殺之。
」光邺至河中,李從璋以甲士圍其第,自入見重誨。
從璋乃拜于庭下,重誨驚愕,下階答拜,從璋奮檛擊殺重誨及其妻張氏。
六月,诏天下均民田稅。
九月,敕解縱五坊鷹隼,内外無得更進。
馮道曰:「陛下思慮至此,可謂仁及禽獸。
」明宗曰:「朕昔從武皇畋獵時,秋稼方熟,忽有獸走入田中,遣馬騎取之。
比及得獸,則禾稼無成。
以此思之,獵之有損無益乃如此,故不欲複遊獵以妨民田耳。
」 長興三年二月,初令國子監刻九經闆印賣。
且說初秦王從榮為人輕隽,兩目作鷹視,喜為詩,好招文學之士賦詩飲酒。
明宗問從榮曰:「爾軍政之餘,習何事業?」對曰:「有暇則讀書,與諸儒講論經義。
」明宗曰:「經有君臣父子之道,必碩儒端士乃可親之。
汝将家子,文章必不能工,傳之于人,徒取笑也。
吾老矣,于經義雖不能曉,然此心每喜聞之;如浮薄之詩,不足學也。
」安重誨死,王淑妃、孟漢瓊宣傳制命,範延光、趙延壽為樞密使,從榮皆輕侮之。
石敬瑭兼六軍諸衛副使,其室永甯公主,與秦王從榮異母兄弟也,素相憎惡。
從榮每忌從厚聲名出于其上。
敬瑭不願與從榮共事,每欲求外鎮回避那從榮。
會契丹入寇,明宗命擇河東帥,範延光、趙延壽皆以石敬瑭為薦。
明宗乃授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
敬瑭軍至晉陽,以部将劉知遠、周瑰為都押衙,托以心腹之任:故軍府事,悉委劉知遠;帑藏事,悉委周瑰。
長興四年三月,立子從珂為潞王,從益為許王。
太仆少卿緻仕何澤上表請立從榮為皇太子。
明宗覽表泣下,謂左右曰:「群臣請立太子,朕當歸太原舊第,以終吾生耳。
」诏宰相樞密等議之。
從榮見上曰:「臣幼少,且願學治軍民,不願當此名也。
」退見範延光、趙延壽曰:「執政欲奪我兵柄,幽之東宮邪?」延光等白明宗,授秦王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十一月,明宗疾作,秦王從榮入問疾,明宗俯首不能舉。
從榮才出宮,聽得宮中哭聲。
明日,稱疾不入侍,遣都押牙馬處鈞與朱弘昭、馮赟道:「秦王欲帥牙兵入宮中侍疾,且備非常之變。
」二人答馬處鈞曰:「主上萬福,王宜盡心忠孝,不可妄信浮言。
」秦王怒,再遣馬處鈞語朱弘昭、馮赟曰:「公輩不愛家族耶,何為拒我?」朱、馮二人告王淑妃、孟漢瓊,急召康義誠謀議。
從榮已将馬步軍一千人在天津橋伺候;再遣馬處鈞到馮赟居第,謂曰:「秦王今日決然入宮,您等死生禍福,在須臾間耳。
」赟馳入右掖門見弘昭,責康義誠道:「咱自布衣至将相,苟秦王兵馬得入此門,當置主上何地乎?」義誠徘徊議論未決,忽監門報曰:「秦王軍至端門外了,計将安出?」漢瓊拂袖起去,徑入殿門。
朱弘昭、馮赟繼踵而入。
漢瓊見明宗曰:「從榮反叛,軍已攻端門矣!」明宗淚下,指天而言曰:「從榮負咱恩,爾曹善自處置,休驚動我百姓。
」是時從珂皂孩兒李重吉做控鶴指揮使,亦在侍疾。
明宗呼重吉謂之曰:「咱與爾父在軍中沖冒矢石以取天下,從榮有何功,乃為人所教,如此悖逆!當呼爾爺以兵柄授之,除這兇悖可也。
」重吉感泣,帥控鶴軍守着宮門。
孟漢瓊疾忙召馬軍指揮使朱洪實帥馬軍五百人攻讨從榮。
從榮走歸府。
皇城使斬從榮,函首來獻,并殺其子。
即日追廢從榮為庶人。
宋王從厚為天雄節度使,遣孟漢瓊征召入朝。
次日,明宗崩,時年六十七歲。
十二月,闵帝從厚立,改元為應順元年。
正月,征潞王從珂,從珂辭疾不赴。
使者至鳳翔,皆言得從珂私事。
朱弘昭、馮赟忌從珂之功,不欲使他的兒子重吉掌兵,出為亳州團練使。
從珂的女孩兒在洛陽為尼,亦召入禁中。
從珂因此轉生疑懼。
朱弘昭、馮赟不喜石敬瑭久在太原,更不降制書,隻差使命特宣授潞王從珂移鎮河東,石敬瑭徙鎮成德。
從珂内懷疑猜,不肯拜命。
從珂移檄鄰境,檄文雲: 朱弘昭等,專制朝權,懼傾社稷,今将入朝以清君側;顧兵單力弱,恐不能濟,願借靈藩之援,以迄大事。
時王思同等執其使以奏。
惟隴州相裡金傾心附從。
三月,朝廷差張彥威帥張虔钊、孫漢韶、張從賓、康福等五節度使會合軍馬讨鳳翔。
軍抵鳳翔,從珂登城泣向諸軍曰:「吾未冠時,從先帝出入行陣,間關百戰,出入生死,金創滿身,共取天下。
爾曹親睹其事。
今新君信任朱、馮老畜讒言,戕害自家骨肉,我有何罪而受誅戮?」道罷,因恸哭。
諸将聞得此言,皆為揮涕,反戈攻擊張虔钊。
虔钊走遁。
楊思權大呼曰:「大相公即我主也!」率諸軍解甲投戈請降。
潞王斂城中财帛,支犒軍士罷,遂建大将旗鼓,統率大軍,趨長安。
闵帝從厚聽得大軍将至,欲自迎潞王,以大位讓之。
那時康義誠要悉兵拒敵。
潞王軍至昭應,捉獲王思同,潞王诘責之,本欲赦宥其罪;楊思權、劉延朗待潞王醉,矯制殺之。
潞王先鋒至陝城下,呼曰:「禁軍十萬,已奉新帝來即大位!爾徒數人,待累一城生靈肝膽塗地乎?」士庶聞之,皆相率赴軍前請降。
闵帝從厚聞變,召朱弘昭謀所向,弘昭投井死。
安從進殺馮赟于居第,函二人首級,傳詣潞王軍前。
闵帝出奔魏州。
潞王從珂至蔣橋,百官班迎,潞王傳教敕曰:「未見梓宮,未可與諸人相見。
」潞王入谒太後、太妃,徑詣西宮,伏梓宮恸哭,自陳詣阙之故。
馮道率百官班見下拜,王亦答拜。
道兩上箋表勸進,潞王曰:「予此行甚非得已!俟皇帝歸阙園陵葬殡,自退守藩方。
諸公遽言這事,非所願聞。
」明日,太後下令廢卻闵帝為鄂王,以潞王知軍國重事。
又過了三個日頭,太後下令,潞王可即皇帝位,乃變服即位于柩前。
潞王元是鎮州平山人氏,本姓王;明宗兵過平山,掠得其母魏州并其子,明宗養以為子,名從珂。
及長成,骁勇善戰,莊宗常呼其字曰「阿三」。
登極後,改元清泰。
遣王巒賜酖飲闵帝,闵帝不飲,巒缢殺之。
磁州刺史宋全詢,遣使問起居,聞闵帝遇弒,恸哭者半日,乃自缢死。
有司百計斂民财賞軍,僅得六萬。
廢帝怒,下軍巡使獄,晝夜督辦;百姓無所從出,往往赴井自缢而死。
至□取傳國寶同上玄武樓,令軍士縱火自焚而死。
惟王淑妃與許王從益匿于球場免禍。
晉主入洛陽,唐主皆解甲投戈待罪。
下诏追廢從珂為庶人,時年五十一也。
晉高祖石敬瑭兵既至洛陽,命軍士收拾其燼骨,葬于徽陵城中。
徽陵蓋唐明宗葬處也。
穴于徽陵,其土一壟,封僅高數尺,行路之人見者,為之流涕。
詩曰: 堪笑鴉兒興後唐,四君三姓自相戕。
誰知一十四年後,曆數依前屬石郎。
晉史平話 卷上 (前缺) 王欲拜大将如召小兒,此信之所以去也。
」漢王乃築壇一所,在褒州四十裡頭,壇分三層,按天、地、人三才。
擇日齋戒具禮,拜韓信為上将。
未拜時分,人人将謂得甚麼大将;及拜後,乃是一個出胯的韓信,一軍為之驚怪。
信為大将後,虜魏王豹,虜齊王廣,下燕平趙,立了大大的功勞。
項王使武涉說韓信反漢,與楚約三分天下,封信為王。
信謝曰:「臣得事項王數年,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進言不聽,畫策不用,故棄楚歸漢。
漢王授我大将軍印信,擁數萬之衆,裂齊之土地而封我為王,南面稱孤,咱未為不遇也。
夫人深親信我,我若背之,不祥莫大焉。
公幸為我謝項王!」韓信得蕭何之薦,乃王齊,便是「成也蕭何」也。
與石敬瑭尊契丹為父,割十六州賂之,歲貢歲币三十萬匹,契丹立之為大晉皇帝,與韓信得蕭何之力一般。
及至高祖得天下,韓王初入楚,行縣邑,陳兵出入,人有告信反者,謀之陳平。
平教高祖僞遊雲夢,會諸侯于陳,信聞天子出巡狩,必出郊迎谒,谒而擒之,特一武士之力耳。
高祖用其策,果擒韓信,欲誅之;信乃歎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遂械系信歸洛陽。
赦信,封為淮陰侯。
信歸淮陰,怏怏不得志,與陳豨通謀,欲以兵襲呂後。
呂後與蕭何謀,蕭何教呂後詐言已得陳豨誅殺了,當绐信入賀,使武士縛信斬之,夷其三族,便是「敗也蕭何」也。
與晉出帝因杜威等叛附契丹,卒為契丹所執,死為虜地之鬼,與韓信中蕭何之詐,身死呂後之手一般。
契丹是夷狄之國,狼子野心,隻可以威德懷服,不可以勢利結托也。
且如唐高祖皇帝,舉兵篡隋時分,也曾聽從劉文靜之說,稱臣于突厥可汗,借突厥之兵力,以開創三百年之基業。
向無太宗皇帝英武仁恕,混一天下,夙夜聽政,宵旰忘疲,用房、杜之賢相,任李靖之将才,信魏證之忠謀,聽王珪之善谏,建府立衛,如周官鄉遂之師;口分世業,似周官井田之制;限官任才,如六卿之承屬;定律令格式,除肉刑、笞背,如五刑之禁暴。
故能緻貞觀太平之治,使突厥之渠系頸阙庭,蠻夷君長帶刀宿衛;所以能制伏了突厥桀黠變詐之情,故免末年狼狽也。
石敬瑭年方十歲,随從他爺臬淚雞出獵在洺州教場田地裡,共着哥哥厮共走馬,見空中有一雁孤飛。
杜工部曾有一詩: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如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啼噪自紛紛。
敬瑭隻因見了這孤雁,與哥哥厮誓:各放一箭,射中翼翅者為勝。
誓訖,拽起弓如滿月,放去箭似流星,恰好當那雁左翼射中。
他哥哥的一箭,射中了雁頸上。
為此與那哥哥互争勝負。
他哥哥不伏,被敬瑭揮起手内鐵鞭一打,将當門兩齒一齊打落了。
唬得敬瑭不敢回家見着父親,浪蕩走出外州去。
得個婁忒沒家收拾去做小厮,教敬瑭去牧羊。
敬瑭在曠野中将那羊群随他大小的排做兩陣,喝令羊鬥,羊便以角自相觸抵,各求勝負。
敬瑭做着主帥,指麾号令。
一日,婁忒沒出外撞見敬瑭如此嬉戲,心内頗以為異。
忽一羊為狼所噬,敬瑭直跳上狼背上,騎着狼,救得那胡羊再活,手搏生狼,歸獻婁忒沒。
婁忒沒見了,心中大喜道:「您有這般勇力,咱教您學習武藝,休辜負了這氣力麼!」敬瑭答雲:「咱自會走馬射弓,怎要學習?」婁忒沒道:「咱卻不知得您原會武藝,既是如此,我與您厮賽一交,看取誰強誰弱。
」敬瑭道:「小孩兒每怎敢與大大人厮試?願與您郎君共賽。
」婁忒沒見說,便喚他孩兒阿速魯出來,将兩匹馬、二張弓與兩個試那武藝。
敬瑭将身跳上馬,拿着一張弓,佩了一副箭。
待取阿速魯打扮出來,頭戴一頂金水鍍的頭盔,身披一副銀片砌的鎖甲,握弓上馬。
兩個馬如岩畔争餐虎,人似波心搶寶龍。
鬥不多時,隻見阿速魯眼上吃敬瑭射着一箭。
婁忒沒口中不說,心下懊悶,待要别尋個事,将這厮打死。
回家去,卻得他的渾家一言救解。
說個甚的? 啟開一點櫻桃口,救活千尋松柏身。
那婁忒沒的渾家兀歹兒道:「适間咱在樓上,望着兩個比試武藝,但見那小厮頭上有一片紫雲蓋着,馬上有一條黑龍露出,爪角皆做金色,光明眩耀。
這厮将來有發迹的分也。
」婁忒沒聽得此說,與那孩兒阿速魯商量,待帶他出去打獵時分,将他殺了。
兀歹兒聽得這話,密地将得黃金五兩,使敬瑭偷了好馬一匹騎坐逃去了。
卻說敬瑭得這盤纏,謝了兀歹兒夫人,疾忙騎着馬奔上魏州一路,去那節使張彥帳下投軍,喚做帳前銀槍效節都。
敬瑭為人沈厚,不好談笑。
在後賀德倫統軍攻下魏州,将張彥誅殺了,收取銀槍效節都一軍下騎士五百人,歸附唐莊宗軍前為宿衛軍。
敬瑭跟着莊宗名做李存勖,出入行陣間,多立了奇功,在李存審帳下充馬軍總管。
因明宗名做嗣源的在鎮州守德勝城,嗣源與張處瑾、韓正時厮殺,嗣源馬已跌倒,敬瑭跳下來将手扶嗣源上他馬走去;他回身将鐵檛擊死韓正時,殺虜一千餘人。
李嗣源為此愛重敬瑭,将那永甯公主嫁與敬瑭為妻,授殿前驸馬都尉。
至唐天成二年,累功為六軍諸衛副使。
一日,跟明宗出郊打圍,趕得一隻白狐,被軍卒拿與敬瑭面前,白狐或作人言道:「您休害我,他日厚報您恩德。
咱的女孩兒述律,見在朔方,有氣力。
您是大唐皇帝的,他日做我的外孫,善保富貴,他時異日休得相忘。
」道罷,起一陣惡風,揚沙走石,須臾間天地廓清,白狐或不知去向。
敬瑭道:「這事也好作怪!」 至唐長興元年九月,董璋在阆州反叛。
有一僧向董璋道:「大将軍名應圖谶,他日必有興王之業。
」璋問曰:「怎生說這話?」僧曰:「『千裡重重草,玉上有文章,國号羅平地,兔子上金床。
』千裡重重草,這『董』字也;玉上有文章,這是『璋』字也。
」董璋道:「咱是辛卯生,卯肖兔;庚辛屬金。
這兔子上金床,正應着小人也。
」董璋決意反叛,在蜀稱帝,改年号曰羅平。
唐主遣石敬瑭充天雄軍節度使,統兵去收董璋,在地名東原口下寨。
董璋自将精兵二千人,對壘排陣,出陣謂敬瑭曰:「咱事大梁皇帝,唐王滅梁後,咱自入蜀回避,何事更來相攻?您會事之時,速為退軍;若還不肯,就陣上生擒活捉,斬汝萬段,悔之無及!」敬瑭綽馬出陣,回話道:「老賊!你昔為李家奴,掃馬糞得脔肉,感恩無窮;今為節度使,天子何負于汝而反耶!」道罷,二馬交鬥,璋佯敗,敬瑭恃勇追擊,被伏兵掩擊,敬瑭與百餘騎突陣逃去。
軍回利州,路與董璋的兒子光業相遇。
董光業被敬瑭活捉,檻車解送唐主軍前斬了。
十一月,孟知祥攻陷黔州。
唐主命石敬瑭一就統軍攻取劍州。
敬瑭軍至劍門,趨劍州小地名北山下屯駐,排一個圓陣。
賊将趙廷隐在牙城後山田地排着方陣,李肇在河橋排個方陣。
敬瑭統步軍五千人挑戰。
趙廷隐選那善射的五百人在中路藏伏,按甲以待。
敬瑭回歸掩擊,二馬合鬥,未經十餘合,忽起一陣狂風,飛砂走石,人馬蹂踐。
敬瑭與廷隐矛?相及,敬瑭揚旗鼓噪奮擊,伏兵大亂,自相蹂踐。
敬瑭乘馬,将強弩射之,沖河橋陣上,李肇被敬瑭一箭射倒。
趙廷隐潰散,與馬軍數十人逃竄。
那時朝廷差着安重誨巡督征蜀諸軍,已到利州,召石敬瑭問:「征蜀已是半月,您如何不立奇功?」石敬瑭謂重誨曰:「蜀道險阻,難于進軍,所以成功較難。
」重誨曰:「限一月您要收捕董璋,如其不捷,待奏朝廷削奪官爵!」敬瑭領命而退。
才出,即得鳳翔節度朱弘昭遺書與敬瑭道: 弘昭書奉驸馬都尉大使石公座下:安公近過鳳翔,館于府舍,備言入蜀之由,頗有怨君之意。
舉措孟浪,謀略深沉,将至行營,必奪公兵柄,豈不使将士疑駭?為公之計,莫若奏聞朝廷,恐激軍變,乞早征還。
則公之用兵,可無中制之患。
不然,意向矛盾,動為安公掣肘,非公之利也。
辱愛之厚,用陳此忱,幸明公留意! 石敬瑭得朱弘昭書,觑了一過,轉生疑懼,即日統所部軍遁歸。
西川兵追至利州,不及而還。
長興三年,秦王從榮喜為詩文,每日聚會浮薄輕險之士,相與戲谑,頗自矜功誇大,一時在朝大臣,如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等皆被秦王輕侮。
石敬瑭妻永甯公主,與秦王是同爺異母的兄弟,素相憎惡。
敬瑭亦不欲在朝做六軍諸衛副使,待尋個在外的差遣,回避那秦王。
恰遇契丹舉兵入寇,唐主命群臣簡擇河東帥統兵防禦。
那時延光、延壽奏道:「今帥臣可任者,獨有那石敬瑭、康義誠可以應選。
」會諸大臣趣議差河東帥臣勾當,延光、延壽待奏薦康義誠。
石敬瑭亦願外補。
有樞密直學士李崧奏曰:「河東重鎮,非石太尉素有威望者不可。
」朝廷遂差石敬瑭充河東節度使。
敬瑭至晉陽,将軍事盡委部将都押衙劉知遠,帑藏事委軍司馬周?。
蔚州刺史張彥超,舊與石敬瑭有仇隙,聽得石敬瑭為節度,彥超歎曰:「怎生屈節事仇人乎?」遂舉蔚州降契丹。
契丹聞得石敬瑭統軍到鎮,遣使來通和,在晉陽城外殺馬取血結盟而去。
唐闵帝應順元年二月,朱弘昭在朝,不喜石敬瑭久在太原,徙石敬瑭做成德節度使。
那時潞王從珂亦準朝命徙鎮河東。
潞王内懷疑懼,在鳳翔舉兵謀反,軍至陝阌鄉,諸将及康義誠等皆詣潞王軍前投降。
唐闵帝奔魏州趨避。
四月,闵帝至衛州東數裡,石敬瑭方統兵入朝,恰與闵帝相遇。
闵帝大喜敬瑭兵到,獨召石敬瑭問計,托以興複之事。
敬瑭聽得康義誠從潞王叛,低頭長歎數聲,往見衛州刺史王弘贽,問之。
弘贽曰:「往時天子播遷在外,當有将相、侍衛、府庫、法物四件跟随一處來,使臣民有所瞻仰。
今獨有五十騎自随,是可疑也。
」敬瑭将那弘贽說的話,問弓箭庫使沙守榮、奔洪進,兩人道:「今天子獨與數騎擁從至此,縱咱有忠義之心,何以辦事?」洪進厲聲責敬瑭曰:「明公為明宗皇帝愛婿,無事時共享富貴,有事之時,憂患不相恤!今天子蒙塵在外,公合戮力讨賊,共圖興複,乃遷延不進,反以無将相、侍衛、府庫、法物四事為疑,是欲附賊賣天子也!」抽出佩刀待刺殺敬瑭,賴得親軍陳晖力救得免。
守榮被敬瑭一箭射死;洪進亦舉刀自刎死。
敬瑭麾下牙内指揮使劉知遠統軍盡入,将唐主左右從騎盡行屠殺,獨舍置闵帝而去。
石敬瑭遂趣洛陽,唐主慰勞存問,寵赉頗厚。
初,敬瑭與唐主比肩事明宗,皆以勇力善鬥聞于一時,然兩人素不相下。
敬瑭之入洛陽,非其本心,既已入朝,未敢自請還鎮。
那時敬瑭方病,經旬日,服藥皆不見效,請得陰陽人房衍來占六壬課,得一個課,名做天皇課。
房衍道:「這課主人心下憂疑,宜命道士告鬥禳度。
」乃請個道士張守一來軍中,行符咒水,為敬瑭拜章告鬥。
中夜後,張守一拜章已罷,忽報應道:「此病無妨,但利進動,不可守常。
」守一到得紫微宮,親見星君,判下四句雲。
那四句道甚麼? 借問和尚過河無?河南拱手待姑夫。
引得姑夫到中國,嫔妃卿相作戎奴。
石敬瑭見張守一說了這四句,心下自曉得這意義了,那病忽然蘇醒,如風行雲卷,日出冰消。
太後及魏國公主屢為敬瑭請命于唐主,奈緣鳳翔諸将佐,皆勸唐主留了敬瑭,不可使之還鎮。
惟韓昭胤、李專美為唐主道:「趙延壽在汴,不須猜忌敬瑭。
」唐主見敬瑭羸瘦,不以為疑,遂宣授石敬瑭複為河東節度使。
敬瑭既得還鎮,常思為全身之計。
唐主好采訪外事,令翰林學士李崧、端明殿學士李專美、知制诰呂琦等,更疊到中興殿直宿;或與語至夜半不寝。
那時敬瑭有兩個兒子做内使,将貨賄賂太後左右人,探伺密謀,朝廷的事,動息皆知之。
敬瑭在鎮嘗稱疾,每謂病體羸瘠,不堪為帥,冀望朝廷不生猜忌的意想。
那時契丹屢舉兵,在北邊寇掠,敬瑭懇求朝廷,求添兵運糧。
唐主诏借河東菽粟,仍令鎮州輸絹五萬匹,赴北兵總管府軍前交納;又遣鎮、冀二州出車一千五百乘,就代運糧應副諸軍食用。
是時,民困于水旱饑荒,敬瑭督趣嚴急,山東百姓往往流離外郡矣。
敬瑭自率大軍在忻州下營,朝廷遣使者赉诏撫谕,宣賜諸軍夏衣,軍士歡呼萬歲,敬瑭不得已,亦降階望北阙大呼萬歲。
幕屬段希堯請敬瑭誅為首唱萬歲的,立命劉知遠窮究得三十六人,實時赴軍前處斬,以徇諸軍。
唐主聽得這事,轉生疑惑。
靖泰三年正月初六日,唐主聖節,号做千春節,置酒内殿。
真是:筵中珠履三千客,座上金钗十二行。
宴罷,晉國長公主舉觞稱壽了,嘗雲:「妾啟奏皇帝陛下,欲辭歸晉陽,未敢擅便,取自聖旨。
」唐主醉酣,笑答之曰:「公主怎不且留此中?匆匆謀歸,待與石郎同反耶?」石敬瑭二子遞這言語,報與父親,轉生猜忌,将其私财帑藏留洛陽諸道者,盡數收拾歸晉陽,聲言軍需不足,轉輸私财,收給用度。
朝廷料其有歹意,唐主日夕以為憂,夜與近臣從容論事,因曰:「石郎與朕,自是至親,本無異志;但流言不已,恐彼自不安,萬一失歡,将如何救解?」皆不敢對。
朝退,李崧私與呂琦謀曰:「我等受恩深厚,豈得不關念慮。
計将安出?」琦曰:「石郎若有歹心,必結契丹為授。
契丹為求萴刺等,屢請和親,今朝廷誠能縱萴刺等歸契丹,約以歲納禮币十萬缗,彼貪此厚利,彼歡然從和。
如此,則河東勢孤,雖欲跋扈,無能為矣。
」崧曰:「此上計也。
但有一着,每歲捐十萬缗錢,不是細事,亦須與張相好生商量,然後聞奏。
」遂同去見張延朗,把二人謀議的事,從頭說了一遍。
延朗喜曰:「學士之計得之矣。
若朝廷聽從,不但可以制伏河東,銷未然之變,亦可省邊庭調度之費。
學士管教聞奏,若财谷之事,老夫自當措辦。
」一日,李崧、呂琦就内殿密奏其計。
唐主聞之,大以為喜,轉以其策咨問樞密直學士薛文遇。
文遇曰:「以天子之尊,屈身夷狄,國之辱也。
誰為陛下畫此謀?倘戎情無厭,他日求尚公主,如單于求要昭君之事,将何以拒之?」唐主急命召崧、琦責之曰:「朕一女尚乳臭,卿等使朕屈身以事戎狄,将欲使棄吾女于沙漠之地耶?」二人愧謝。
唐主曰:「有敢倡和戎之議者,以軍法從事!」次日,即出呂琦為禦史中丞。
石敬瑭在河東,欲觇朝廷意向,累表乞解兵柄,朝廷不允所奏,又稱病上表。
表文雲: 河東節度使臣石敬瑭,叨被國恩,濫充戚黨,以國家之盛衰,系一身之休戚。
受命驅馳以來,粉骨未知報效。
近因入侍,栉風沐雨,病勢日增,弱不勝衣,尪羸愈甚。
欲乞聖慈憐臣疲病,筋力已衰,與解兵柄,付一小壘,容臣養疴調理。
倘延犬馬餘生,則未死之年,無非報朝廷忠陛下之日也。
謹具表奏聞,伏取進止! 唐主得表,覽所奏,與執政大臣謀議,欲從敬瑭所奏,移鎮郓州。
李崧、呂琦等力谏以為不可允所請。
是時,薛文遇獨在樞密院直宿,唐主召文遇與之商議。
文遇奏曰:「以臣觀之,河東素有歹志,移鎮固反,不移亦反,不若先事圖之。
」唐主喜曰:「朕聞卿言,吾意決矣。
今年司天台奏,今年當得賢佐,出奇謀,定天下,卿其當之。
」即日寫着除目付學士院,降制徙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
制下,朝臣相顧駭愕。
使張敬達做西北都部署,趣敬瑭往郓州。
石敬瑭與将佐謀曰:「咱再來河東,主上面許,更不除人替代。
今有移鎮之命,是與千春節向公主說的話也。
我豈能束手死在道路乎?今且再發表稱病,以觇主上意向。
若其寬我郓州之行,則盡節事之;若有意加兵于我,則改圖以應之。
」段希堯、趙瑩等力沮其計。
惟劉知遠挺身向前,長跪而言曰:「教明公赴郓州者,是欲殺公于機阱也。
明公久在兵間,素得士卒心,今從河東形勝之地,甲兵不是寡少,糧食不是虛竭,士馬不是疲弊;若據險稱兵,遠近響應,傳檄諸鎮,帝業可成。
奈何聽命于一紙之制書,自投身于虎狼之口乎?」敬瑭曰:「公之言是也。
顧計将何先?」桑維翰曰:「明公入朝,主上聽公還鎮,以河東授公,此殆天意假公以興王之基也。
明公為明宗之愛婿,主上以庶孽奪天位,今以反逆疑公,豈空言可以首謝?但為自全之計,則可免禍。
吾聞契丹主與明宗約做兄弟之國,緩急相救援。
明公誠能推赤心,屈節以事契丹,朝呼夕至,顧何求不獲,何向不克哉?」敬瑭謝之曰:「策甚善。
」乃令維翰寫表奏: 臣敬瑭謹言:古者,帝王之治天下也,立儲以長,傳位以嫡,此古今不可易之法也。
晉獻公以骊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之亂者數十年。
秦始皇不早立儲君,殺扶蘇,立胡亥,卒以自墟其國。
唐之天下,明宗之天下也。
明宗皇帝,金戈鐵馬之所經營,麥飯豆粥之所收拾,提三尺劍從馬上得天下,厥功亦不細矣。
近者,宮車晏駕,主上以庶孽之子,入承大統。
天下忠義之士,聞者皆為扼腕。
區區臣愚,欲望陛下退處藩邸,傳位許王,有以慰明宗皇帝在天之靈,有以服天下忠臣義士之志。
不然,同興問罪之師,少正篡位之罰,徒使血污阙庭,生靈塗炭,彼時悔之亦噬臍矣。
冒昧奏言,伏候敕旨! 唐主見表文辭語蹇傲,裂破其表,擲之于地,罵道:「豎子欲稱兵向宮阙耶!」即手诏答之。
诏曰: 卿于鄂王,固非疏遠,衛州之事,卿實負之。
傳位許王,何人肯信?卿往鎮郓州,毋得翺翔不進。
故茲诏答,卿宜悉之。
唐主降制,削石敬瑭官爵。
雄義指揮使安元信帥部下兵奔晉陽,歸附敬瑭。
敬瑭謂元信曰:「強莫強于朝廷,弱莫弱于晉陽。
公何所見舍強而就弱耶?」元信曰:「元信不會觀星知氣,但以天下之事勢決之,以人事之情理蔔之,以定趨向耳。
」敬瑭曰:「子姑言之。
」元信曰:「帝王之所以統禦天下者,莫重于信與義。
今主上與令公至親且貴,尚待之以不信,況其它疏賤之小人乎?無信與義,何以為人?其敗可翹足而待也,何強之有?」敬瑭聽元信的話,大悅,悉以軍事委之。
振武巡檢使安重榮亦帥馬步軍五百人來奔晉陽。
秋,七月,敬瑭子弟之在京都者凡四子,朝廷盡收捕殺之。
敬瑭聽得朝廷恁地處置,遂東向大恸曰:「臣受明宗皇帝如天福蔭,今主上昏愚,聽信讒邪,将臣四子一日屠之。
臣不改圖,死無葬所矣。
臣非敢負明宗,顧今上激臣之叛耳。
皇天後土,實聞此言!」明日,大會諸将佐,辦個茶飯飲宴,共議舉兵的勾當。
即令掌書記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主,請假兵赴援,且約以父禮事之。
約事濟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賂之。
劉知遠聽得這話,力争曰:「稱臣可矣,稱子事父,其禮太過。
厚許歲币可矣,許割土田,所賂太厚。
乘快許之,雖足得其氣力,然他日反為中國之患,不無生受麼?」敬瑭曰:「但依咱說的寫去。
」表文曰: 臣石敬瑭表奏契丹大國可汗:臣唐室之愛婿,切惟明宗皇帝,與大國約為兄弟,非一日矣。
刑馬之誓,歃血之盟,緩急相援,憂患相恤,兩國信義,誓不食言。
今潞王從珂廢主自立,臣欲舉兵興問罪之師,顧兵單力寡,恐不足以辦大事。
願執子禮,父事可汗,願借精兵,共濟斯役。
事捷之日,願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北土地以為謝。
冒昧表聞,伏候報可。
表至,契丹主大喜,複書道: 契丹可汗德光,緻書于元帥石公。
得卿所奏,備見忠忱。
追念明宗兄弟之情,敢不聞命。
除已關報諸部落糾集軍馬外,候在秋高馬肥,棗子紅時候,傾國赴援。
幸持重自守,以俟援兵之來。
使回,不多祝。
八月,唐主遣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讨石敬瑭。
張敬達軍到晉陽,以為攻城計。
石敬瑭以劉知遠為馬步都指揮使;知遠收撫降附,用法無私,由是人皆為用。
敬瑭身擐甲冑,登城坐卧矢石之下。
知遠謂敬瑭曰:「咱觀敬達無它奇策,不足畏也。
願令公多遣間諜,經略外事。
守城至易,知遠獨力足以當之。
」唐主聽得契丹許敬瑭以秋高赴援,催趣敬達急攻。
奈天時風雨,長圍為水潦所浸,竟不能就。
而知遠不時遣輕兵抄掠,敬達無以制之。
九月,契丹德光将馬軍五萬,自武陽谷至晉陽,就地名虎北口下寨。
先遣使謂敬瑭曰:「契丹可汗,傳示元帥:大軍已到,吾欲今日即破賊,您但旁觀可也。
」敬瑭遣使馳赴契丹軍營,報曰:「勞頓爺爺親帥大軍來到,略備些犒軍物件赴軍前投納。
」寫着咨目道: 犒軍錢二十萬缗,酒一百酲,羊三百口,牛二百頭。
使者傳命道:「孩兒石敬瑭謹奉獻爺爺契丹可汗軍前,為犒設用度,伏望笑覽。
但南軍甚厚,請俟明日決戰如何?」使者未到時分,契丹軍與唐騎高行周、苻彥卿合戰;劉知遠亦出兵助其進擊。
那時,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等,帥步軍在城西北山下寨。
契丹遣輕騎三千人,不披甲冑,直犯北山陣。
唐兵追擊,奔至汾曲,契丹鳴鼓大噪,伏兵四起,沖唐兵斷為兩陣。
契丹與劉知遠合兵進攻,唐軍大敗,死者近萬人。
張敬達收召餘衆,退保晉安。
契丹帥兵歸虎北口。
敬瑭得唐降軍千餘人,盡行屠殺。
是夕,敬瑭出見契丹主,問曰:「皇帝跋涉遠來,士馬疲倦,卒與唐戰而大捷何耶?」契丹主曰:「始吾之來,料唐兵必斷雁門諸路,伏兵于險要之地,則不可得而進矣。
使人馳驿偵視,皆無伏兵,所以長驅而來,知大事必濟也。
我軍方來,氣勢方銳,若不乘機進擊,曠日持久,則勝負未可知矣。
」敬瑭歎伏,引兵圍晉安寨。
契丹就晉安之南置營,長百餘裡,厚五十裡,軍中多設鈴索及吠犬,外人跬步不能過。
張敬達士卒獨有五萬人,馬尚有一萬餘匹,顧瞻契丹大軍營壘,為之破膽,遣使入朝告急。
唐主大懼,遣苻彥超統軍屯駐河陽;诏天雄節度使範延光、盧龍節度使趙德鈞、耀州節度使潘環,共帥所部兵救晉安,下诏親征。
诏曰: 朕藉祖宗之靈,纂承大統。
賊臣石敬瑭,憑恃戚畹之親,誘緻契丹,大舉入寇,搖蕩我邊鄙,屠害我生靈。
朕将帥諸路兵馬親征。
咨爾臣民,各一乃心力,弘濟小子于多艱,則予于汝多士有嘉。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是時雍王重美谏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遠涉風沙,臨犯矢石。
臣雖童稚,願代陛下北行。
」唐主心下正怕北征,聽得雍王這說,大悅。
張延朗、劉延皓等慫恿唐主親征,唐主不得已離洛陽。
盧文紀曰:「河南國家之根本,胡兵倏然而來,忽然而往,不能久留。
晉安長圍甚固,況有三路援兵策應,計無難破之兵。
且河陽天下津要之地,且乞車駕留此,鎮撫南北,姑遣近臣督戰。
苟兵圍未解,然後進師,亦未為晚。
」唐主問曰:「近臣中誰可北行者,卿等但言之。
」張延朗與和凝等曰:「趙延壽的父親趙德鈞,帥盧龍兵馬來赴援,宜遣延壽會之,必能集事。
」乃遣趙延壽帥兵二萬往潞州策應。
唐主至懷州,朝夕以晉安為憂,出黃榜募有奇謀異策之士,聽條具詣行在所奏聞,待采用,升擢官賞。
明日,有那吏部侍郎龍敏趨行朝見帝有事聞奏,百官班定,越班而出,執笏跪奏。
怎道? 臣龍敏奏聞皇帝陛下:臣切睹契丹德光,傾國入寇,内固空虛。
為今之計,莫若搗其虛,且立季贊華做契丹主,發天雄、盧龍兩鎮分兵護送,自幽州取道直趨西樓,朝廷明明露檄,宣布中外。
契丹主必反顧巢穴,無暇久留屯于晉安。
俟其回軍,選募骁勇将士,帥精銳之兵邀擊之,此亦解圍之上策也。
事勢危急至此,不可捐遜以拯溺也。
惟陛下留神!吏部侍郎臣龍敏表。
唐主覽龍敏所奏,心中豁然大喜。
執政大臣争持議論,恐其無成,沮撓百端,不從所請。
唐主日夕憂慮,它無計謀,惟酣飲悲歌而已。
群臣有勸唐主北行者,唐主曰:「卿勿說石郎的事,聽得使咱每心膽堕地。
」唐主一日謂大臣曰:「契丹之圍不解,敬瑭之難未除,咱與卿等宜喚集僧道,就寺觀作些好事,以回天意。
」呂琦奏曰:「為今之計,須簡軍旅,募智勇以退敵。
為此不切之務,豈不诒笑遠近臣民乎?」盧文紀希望風旨曰:「此襘禳之法也。
您豈不見《觀音經》有雲:『我若向刀山,刀尋段段斷。
』《北鬥經》有雲:『家有《北鬥經》,兵難永不起。
』一心做好事以回天心,未為失計。
天意既回,然後藉民為軍,悉力以拒契丹,則百姓各自以保護生聚為心,人自為戰,契丹雖強,不足畏也。
」唐主曰:「文紀之言忠矣。
」乃酌卮酒以賞之。
即出文移喚集寺觀僧道,日夕鳴鐘擊鼓,焚香諷誦經咒,祝禳兵禍,唐主親自臨拜。
又出榜募民兵。
榜怎道? 大唐皇帝親征契丹,收剿敬瑭叛賊,大軍已次懷州。
廷臣奏請乞募民兵,藉民馬以為義軍,應副防禦勾當。
奏過,欽奉聖旨,大括天下将吏及百姓每有馬的,盡數拘收。
民間每上戶出壯丁一人,自備铠甲器仗,喚做義軍。
就數内擇有氣力的大戶充頭目,自行管領。
限在十一月十五日以前,到軍前聽候調遣。
诏下,得馬二千三百三十六匹,壯丁五千八百八十一人,撥隸範延光軍下調發。
十一月,唐主使趙德鈞做行營都統,命自地名飛狐,去踵契丹軍後,鈔掠部曲。
怎知道趙德鈞自有反叛的心,要乘亂圖取中原,卻統馬軍從土門路投西去,奏請合澤、潞兵并進。
那時範延光受诏,将帶軍馬留屯遼州,德鈞又請與魏博軍合戰。
延光知得德鈞已有歹心,表奏于朝,稱道:「魏博軍已入賊境,怎可南行數百裡與德鈞合兵?」德鈞本意要并了範延光的一軍,逗留不進,被延光恁地奏過,唐主不允所請,卻統兵去西陽與趙延壽合兵投北去,在那團柏谷口下營;已經月餘,按兵不動。
契丹主在柳林下營,其辎重老弱的軍,皆在虎北口。
才到日晚,各各結束行裝,待作遁走之計。
趙德鈞欲借契丹勢援,圖取中國,篡奪唐主帝位。
德鈞久蓄歹心,未敢發露,累表奏唐主,要為那孩兒趙延壽求成德節度使。
唐主覽他表奏,将謂是趙德鈞已破契丹奏捷,喜見顔色。
及見他奏請,卻隻是為兒子求節钺,乃大怒曰:「趙德鈞統諸路兵馬,防禦契丹,去已多時,做得甚麼功勞?便為兒子求讨節度使的名分!若他每父子能卻契丹,便要禅代我位,咱亦甘心。
若隻玩寇邀君,第恐大勢不能自立,如獵者防虞不密,犬與走兔俱斃,便得節使又怎生自活?」德鈞因此懷嫌,密遣兒子延福赉持黃金三百兩、緞五百匹,前去賂契丹德光,稱是犒軍禮數。
契丹主接了金帛,問道:「元帥有甚言語?」趙延福道:「孩兒每臨行時,大人說傳示契丹皇帝道:大軍遠來,跋涉風沙不易;今唐主出奔懷州,稱道親征,其實回避大國兵馬也。
大人見擁重兵,與大國兵馬對壘。
倘若皇帝肯立大人做着皇帝,為中原之主,大人便将部下軍馬,南平洛陽,與契丹約做兄弟之國,把那河東割與石郎自管。
若如此,則兩下休兵,免使生靈荼毒,顧不偉欤?」契丹主聽得這說,道:「您且安心,待咱思忖則個。
」契丹主自悔深入唐境,晉安之營未下,趙德鈞兵馬尚強,又有範延光将兵在其東,又怕山北諸州出兵,邀其歸路而擊之;莫若多得歲币,成約而歸:一則不損折了人馬,一則歲歲多得金帛子女之屬。
将欲從趙延福所請。
敬瑭聞之不自安,疾忙使桑維翰來使契丹軍中。
契丹見維翰至,問:「學士來此,有何言語?」維翰跪告契丹曰:「趙德鈞父子,久有歹心,不是個有信義的人。
其所将之兵,皆是臨期驅逼市人,收藉脆弱之夫,聞戰自潰,不足畏懼。
皇帝不可信從趙延福誕妄說謊,貪取涓滴之微利,而自棄丘山之大功乎!若使晉陽石郎得做皇帝,将竭盡中國事力事大國,歲時修貢如子事父,又豈若德鈞兄弟之約乎?」德光曰:「咱不是背盟,蓋兵家用權變處事,待來使姑得持兩可的話也。
」維翰曰:「皇帝傾國來救敬瑭之急,四海之人,皆服皇帝信義。
奈何一旦因小人的讒間,遽變前約,使大義不終,臣切為皇帝不取也。
」自旦至暮,跪于帳前,涕泣奏請。
契丹主乃召趙延福至帳前,指帳前石謂之曰:「咱每已許石郎做皇帝,盟誓已堅,待這個石頭爛了則可變約矣。
您為咱傳示趙元帥,他若會事之時,且退兵觀觑,待石郎做皇帝後,把一兩鎮歸他做主。
如不信從,當以鞍馬弓刀相見未晚也。
」契丹主一日召石敬瑭曰:「吾三千裡來赴難,必成大功。
觀汝器貌識量,真中原之主也。
吾欲立您做皇帝,您可早慰中國臣民之望。
」敬瑭跪謝曰:「孩兒每不能了事,勞頓大大人遠來赴接,欲藉皇帝威靈,扶持大唐社稷。
若舍棄明宗的恩義,自立為帝,人謂我何?」遜謝再三。
契丹主曰:「先立您做天子,則臣民有主,卻圖進取未遲。
」敬瑭乃從之。
契丹主命作策書。
怎道? 契丹皇帝誕膺天命,奄有朔方,痛念中原無主,四海罹兵戈之苦,百姓遭荼毒之災,親提大軍來赴急援。
切見石敬瑭以明宗之愛婿,擁節度之重權,人望所歸,天心攸屬。
議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即位于晉陽,定國号曰晉。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契丹主既作冊命,自解衣冠授與石敬瑭。
就晉陽城南築個三層壇,敬瑭就壇上即位,諸軍皆山呼萬歲稱賀。
石敬瑭舉觞為契丹壽,跪曰:「孩兒每今日遭遇聖恩,推戴為天子,全藉皇帝福蔭。
請割十六州土地為皇帝謝。
」那十六州,是甚州府? 幽州 薊州 瀛州 莫州 涿州 檀州 順州 新州 妫州 儒州 武州 雲州 應州 寰州 朔州 蔚州 即日召大臣趙瑩、桑維翰等,寫着個文字,撥取以上十六州,請契丹主差人前去交割。
又寫着個每歲貢約歲币三十萬匹的合同文字,赴契丹主帳前交納。
改唐長興七年喚做天福元年,禀晉朝正朔。
創立朝廷,其法制皆遵用明宗皇帝舊典。
宣授趙瑩做翰林學士承旨,宣授桑維翰做翰林學士權知樞密使事,宣劉知遠做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宣景延廣做步軍都指揮使。
立晉國長公主為皇後。
冊文曰: 大晉皇帝誕受上天明帝,晉承烈祖丕基,頃拜命于朔庭,俾宅尊于中夏。
咨爾皇後晉國公主,膺明宗之顯命,作嫔予家,頃國難未平,夙夜敬順,助予一人,雞唱儆戒之道。
朕甫登大寶,均拜洪休,宜崇位号,儀刑宮庭。
立晉國長公主為皇後。
爾惟奉若天道,表正中宮,美《關雎》之風,修彤史之行,無忝我明宗之休命。
晉王即位,立後已定,即日宣趙瑩做左相,桑維翰做右相,兼同平章事。
晉王乃命庫使籍晉陽府庫,得錢三十萬缗、絹五千匹、金銀各三千兩,盡數輸送契丹主帳前犒軍。
軍中歡聲如雷。
近來有詠史一詩,道是: 底事疑心惱石郎,甘臣胡虜滅天常。
潞王未返懷州駕,無奈天心屬晉陽。
晉史平話 卷下 詩曰: 細閱青編論是非,石郎舉事不知幾。
一朝反噬無遺孽,堪笑妖狐假虎威。
晉主即位,處置已定,欲從契丹主引兵南下。
晉主謂契丹主曰:「河東形勝之地,須留一子守着。
」契丹主曰:「您出諸子來,咱自擇一人。
」晉主的兒敬儒早喪,有一子名做重貴,晉主養以為己子,形貌狀晉主而短小。
契丹主指重貴曰:「此大目者可也。
」乃命重貴做北京留守。
晉主與契丹主諸軍進屯團柏田地,使契丹将高谟翰做先鋒。
唐軍迎戰,趙德鈞和趙延壽先逃走了,唐軍不戰自潰,殺死萬餘人。
劉延朗走至懷州,唐主始知晉主即位。
楊光遠殺了張敬達,降附契丹。
朝臣忷懼,不知所向。
唐主召李崧議事。
薛文遇不知事由,亦到行朝。
唐主大怒。
李崧私蹑文遇足,令他出去。
唐主曰:「我見此等頭口,使咱肉顫,幾欲抽刀刺殺之,亦不足以洩我這憤怒也。
他自謂天生賢佐,出奇謀,定天下,誤咱每至此,有何面目來見我耶!」崧跪曰:「文遇小人,淺謀誤國。
陛下親手刺之,轉彰其醜。
」因勸唐主曰:「今日之事,不利進攻,隻宜退守。
何似整駕南還,别圖興複。
」唐主即擇日起發。
懷州居民,竟攜老幼,逃竄山林,監門者請嚴刑禁止。
雍王重美曰:「國家多事,未能為百姓做主,又禁他避死求生,徒增百姓之怨,不若聽其自便。
」乃出令任從逃竄。
唐主擇定十二月初五日離懷州,命諸将分守了南北城。
卻說晉主與契丹主統軍到潞州,趙德鈞父子在高河地面,備辦拜見禮數,迎谒契丹主,詣軍前面縛投拜;被契丹喝令鎖着,差人管押歸契丹國去也。
德鈞父子到得契丹國,見述律太後。
太後問道:「汝既做唐帥,近者又往太原是怎生?」德鈞跪曰:「奉唐主之命。
」太後指了天曰:「您從吾兒求做天子,何得謊說?」又自指着心曰:「這裡不可欺也!吾兒将行,咱戒之曰:『趙大王若引兵北向渝關,急須引歸,太原不可救也。
』您既要做天子,怎不用兵擊退吾兒?就唐主陰圖禅位,亦未為晚。
您為唐臣,負其主為不忠,乘時邀利為不義。
不忠不義,何所容身于天地之間?」令左右将去剝取皮來,将付軍中蒙鼓。
命其子趙延壽與張砺為翰林學士。
晉主将離上黨,契丹主舉酒與晉主曰:「咱若引兵南下,河南之人必大擾動。
您自引漢兵南下,咱令太相溫帥馬軍五千人,送您到河梁田地。
咱且留此,俟您音問。
若有急,則下山救您;若洛陽大事已定,則咱自北去。
」晉主道:「藉皇帝福蔭,以有今日之功。
」約以他時修朝貢以謝。
道罷泣下。
契丹主曰:「世世子孫,休得相忘。
如劉知遠、趙瑩、桑維翰,這三個皆是創業功臣,苟無大故,不得棄絕也。
」唐主聞南兵大下,複歸洛陽。
晉主至河陽,苌從簡已具舟楫迎降。
唐主欲複過河陽,晉主怕唐主西奔,使契丹馬軍千餘人據守渑池。
唐主知大勢傾亡,計無從出;唐主從珂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重美、宋審虔等,攜傳國玺同上玄武樓,使軍士縱火将樓焚燒。
引皇後并欲将洛陽宮室一齊燒卻,有雍王重美勸曰:「新天子且至,必不露居。
他日重勞民力營繕,死而遺怨,将焉用之?」遂不果焚。
是日晚,晉主入洛陽,唐軍皆解甲待罪。
晉主謂劉知遠曰:「您部署京城,分漢軍使歸營宿,頓契丹主館待于天宮寺。
」城中肅然,無敢犯令。
追廢唐主從珂為庶人。
以馮道同平章事。
範延光聚卒繕兵,将謀作亂,桑維翰曰:「大梁北控燕、趙,南通江淮,乃資用富饒之所。
今延光反形已露,大梁去魏不過十驿田地,彼若有變,大軍尋至,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也。
」托以洛陽漕運有阙,東巡汴州。
天福二年七月,白奉進在滑州,軍士有夜掠者,捕獲五人,将三人棣奉進,二人棣苻彥饒。
奉進将三人斬之,彥饒怒。
明日,奉進詣彥饒軍謝過,彥饒怒曰:「軍中各有部分,奈何無客主之禮?」奉進謝曰:「軍士犯法,何分彼我。
我已謝公,公怒不已,怎個要與範延光同反麼?」拂衣而起。
彥饒命甲士擒奉進殺之。
那時,奉國左廂指揮使馬萬,帥部兵欲從彥饒叛亂,有那右廂指揮使盧順密帥部兵出營,厲聲謂萬曰:「苻公擅殺白公,必與魏城通謀。
此去行宮才二百裡,奈何不思報國,乃欲助亂自求族滅乎?今日當共擒苻彥饒送與天子立大功。
軍士從命者賞,違命者誅!」馬萬不得已,執苻彥饒送大梁斬之。
楊光遠麾下軍卒,欲推楊光遠為主,光遠呼軍卒責之曰:「天子怎是爾等販弄的物?晉陽之降,實出窮迫。
今若推戴咱每為主,是教咱做反賊也。
相尋去讨誅夷之罪何邪?」衆卒遂不複敢言。
晉主盡以掌軍事委劉知遠。
知遠禦下甚嚴,乃設為利禁。
下令後,有軍卒盜人紙錢一幞,被擒。
知遠曰:「軍卒犯令,請行軍法。
」喝左右将去推轉了來。
左右曰:「所犯者輕,請宥其罪。
」知遠曰:「吾誅其情。
犯令必誅,不計其值,雖一錢亦不恕之也。
」竟押出斬之,衆皆畏服。
十二月,契丹主還國,改元會同,國号大遼,公卿百官皆仿中國之制,仍參用中國人,授趙延壽做樞密使。
天福三年二月,大赦天下。
張允上疏駁論: 右散騎常侍臣張允,切謂帝王遇天災多肆赦宥,謂之修德。
借有二人坐獄遇赦,則曲者幸免,直者銜冤。
冤氣升聞,乃所以緻災,非所以弭災也。
願陛下謹之慎之,無輕放赦,則下無僥冀之心,适足為省刑之一端也。
晉主覽疏大喜,下诏褒之。
七月,作受命之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
八月,晉主上尊号于契丹主及述律太後。
差左仆射馮道、劉昫兩人做冊禮使,奉表稱臣。
表文曰: 臣大晉石敬瑭謹奉表朝賀于父皇帝契丹可汗陛下:臣叨辱聖恩,義同父子,曩在上黨,拜别慈光,首末三載,顧瞻阙下,豈勝馳情。
切謂聖武英明太上皇帝尊太後号徽明柔裕太上皇後。
仍輸送金帛三十萬匹兩,随表以獻,伏取聖旨。
天福三年七月初五日,大晉皇帝臣石敬瑭表。
契丹主覽表大喜,下诏慰答: 覽您所奏,甚慰老懷。
今後遣使,不須上表稱臣,隻作書稱「兒皇帝緻書于父皇帝殿下」,如家人禮足矣。
善撫中夏臣民,永承天休,予亦與爾有無窮之聞。
契丹主寫着了诏,書遣報聘使同使者回大梁。
晉主館使者于宣德殿,即就别殿拜受诏敕。
初,契丹主割得幽州,喚做南京,使唐降将趙思溫做留守。
思溫的孩兒趙延照在晉做祁州刺史,思溫知契丹動息,背地令人與延照言契丹終變,乞以幽州内附。
晉主畏契丹不敢受。
九月,楊光遠統軍攻廣晉,逾年無功,晉主怕師老民困,遣内職朱憲入城,說誘範延光曰:「若舉兵來附,當以大鎮相處。
若降而殺汝,白日在上,吾無以享國。
」範延光見朱憲恁地說,舉手加額曰:「主上重信義,許以不死,則吾不死矣。
」乃撤去守備。
至是月遣牙将奉表待罪,诏赦之。
降制授範延光為天平節度使,仍賜鐵券。
将佐除授防團刺史以下,牙兵升為侍衛親軍。
楊光遠為天雄節度使。
十月,契丹主加晉主尊号。
晉主拜受其诏,待奉使寵賜甚厚。
晉主改汴州為開封府,号東京。
以其地乃舟車所會去處,漕運尤便,故徙都東京。
遣王權充契丹報謝使。
權謂人曰:「吾老矣,安能向穹廬屈膝耶?」上表以老疾辭。
晉主怒,勒停其官。
那時,方鎮有楊光遠最為跋扈難制,晉主召桑維翰分其權。
維翰曰:「宜分天雄兵柄,則可制矣。
」乃加光遠為西京留守,兼河陽節度使。
光遠緣此怨望朝廷,背後遣使厚賂契丹主,養部曲千餘人,有反叛異心。
晉主建邺都于廣晉府;置彰德于相州,将澶、衛二州棣之;置永清于貝州,将博、冀二州棣之。
澶州舊治在頓丘,晉主恐契丹為後世之患,遣劉繼勳徙澶州城,跨德勝津。
以高行周為邺都留守,王廷胤做彰德節度使,王周為永清節度使,欲以陰制契丹也。
天福四年三月,加劉知遠、杜重威同平章事。
知遠謂重威起自外戚,無大功,恥與同制,杜門不受。
晉主大怒,謂趙瑩曰:「知遠堅拒制命,朕欲落他軍權,使歸私第,怎生是得?」瑩拜請曰:「陛下昔在晉陽,兵不過五千人,為唐軍十萬所攻,危如累卵,設非知遠心如金石,怎成大業?奈何以小過棄之?竊恐此語外聞,非所以彰人君之大度也。
」晉主怒解,遣和凝詣知遠第谕旨。
知遠惶恐受命。
天福五年二月,北都留守安彥威入朝,晉主曰:「朕所重者信與義,昔契丹以義救我,我今以信報之。
聞契丹征求不已,公能屈節奉承,深稱朕意。
」彥威對曰:「陛下以生靈之故,猶卑辭厚币以事之,臣何屈節之有?」晉主大悅。
七月,西京留守範延光請歸河陽私第,朝廷許之。
楊光遠奏道:「延光叛臣,恐其逃入敵國,請朝廷除之。
」朝廷敕延光居西京。
光遠使承貴帥甲士圍延光第,逼令自殺。
延光曰:「天子賜咱鐵券,您父子何得如此相逼?」承貴将白刃驅逼延光擠于河。
詭奏延光赴水死。
朝廷雖知其冤,怕光遠之強,不敢诘問。
會楊光遠入朝,授光遠為平盧節度使。
天福六年正月,吐谷渾從晉割雁門後部屬契丹,不禁契丹貪虐,思歸中國;成德節度使安重榮複誘之,至是以部落千餘帳來歸。
契丹主大怒,遣使責讓晉。
晉主遣人逐吐谷渾歸故土。
初,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恥臣契丹,見契丹使者,必箕踞謾罵,或密地遣人殺之。
契丹以此責讓于晉,晉主為之遜謝。
六月,安重榮執契丹奉使拽剌,乃使輕騎掠幽州南境,上表稱道:「今有吐谷渾、兩突厥、渾契苾、沙陀等,各率部衆歸附;黨項等亦将契丹告牒來納;皆言為契丹侵暴,願各帥十萬衆,與晉會合共擊契丹。
」又為書遺朝貴,及移文藩鎮,謂已勒兵必與契丹決戰。
晉主患之。
那時,泰甯節度使桑維翰,聽得此說,密地使人上疏來谏晉王。
疏曰: 臣維翰竊謂善兵者撫幾而發,不善戰者彼已不量。
伏惟皇帝陛下,免于晉陽之難,而有天下,皆契丹之功,不可負也。
今重榮恃勇輕敵,吐渾假手報仇,皆非國家之利,不可聽也。
臣觀契丹士馬精強,戰勝攻取,其君智勇過人,其臣上下輯睦,牛馬蕃息,國無天災,此未可與敵也。
且中國新敗,士氣凋沮,又和親既絕,則當發兵守塞,兵少則不可以待寇,兵多則饋運無以繼之;我出則彼歸,我歸則彼至,臣恐禁衛之士,疲于奔走,鎮、定之地,無複遺民。
今天下粗安,烝民困弊,靜而守之,猶懼不濟,其可妄動乎?契丹與國家恩義非輕,信誓甚着,彼無間隙,而自啟釁端,就使克之,後患愈重;萬一不克,大事去矣。
議者以歲輸缯帛,謂之耗蠹;有所卑遜,謂之屈辱。
殊不知兵連禍結,财力将匮,耗蠹孰甚焉?武吏功臣,過求姑息,屈辱孰大焉?臣願陛下訓農習戰,養兵息民,俟國無内憂,民有餘力,然後觀釁而動,則必成矣。
況邺都富強,國家藩屏,今主帥赴阙,軍府無人,乞陛下略加巡幸,以杜奸謀。
冒昧謹言,伏取敕旨。
天福六年六月 日,泰甯軍節度使臣桑維翰謹疏。
是時,劉知遠為邺都留守,赴阙禀議,正在東京,亦勸晉主不可輕啟兵端。
晉主猶豫未決,忽得桑維翰疏,大喜,謂使者曰:「朕比日以來,煩懑不決,今見桑公所上表疏,如醉夢中忽然醒覺也。
」晉主召劉知遠問計,因謂知遠曰:「安重榮跋扈,朝廷思有以制之。
北京留守,非卿不可。
浼卿一行,為朕鎮撫其民,陰以制之。
」知遠遂行。
八月,晉主至邺都降诏谕安重榮。
诏曰: 吾因契丹得天下,爾因吾緻富貴;吾尚不敢忘契丹之德,爾乃忘之耶?今吾以天下臣之,爾欲以一鎮拒之,不亦難乎?宜審思之,毋取後悔! 重榮得诏愈驕慢,聽得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有反謀,密地遣使與之通謀,結為外援。
十月,劉知遠遣親将郭威赉诏招誘吐谷渾酋長白承福,欲使之叛安重榮來歸朝廷。
威謂知遠曰:「虜惟利是嗜,安鐵胡止以袍褲賜之,今欲其來朝,必重賂乃可緻耳。
」知遠出府庫金一百兩、缣二百匹,使威赉以賂之。
诏曰: 大晉皇帝诏谕吐谷渾酋長白承福等:朝廷已割爾曹棣契丹,爾曹當自安部落;今乃南來助安重榮為逆。
重榮已為天下所棄,朝夕敗亡。
爾曹宜早從化,勿俟臨之以兵,南北無歸,悔無及矣! 白承福得诏大懼,帥衆來歸知遠。
知遠處之于太原岚石之間,表聞于朝。
使白承福領大同節度使,收承福精騎以棣知遠麾下。
達靼、契苾聞之,亦叛安重榮歸晉。
重榮之謀稍沮。
初,晉主離汴州時分,和凝奏曰:「車駕已行,安從進必反。
請密留空名宣敕十數通,付留守鄭王重貴。
萬一有變,則書填諸将名目遣擊之。
」十一月,安從進舉兵反,鄭王重貴遣高行周、宋彥筠、張從思等伐之。
安重榮聽得安從進反叛,召集境内饑民數萬,南向邺都,托言入朝。
晉主聞之,以杜重威為诏讨使,在宗城西南與重榮戰,重榮敗走,還城自守。
晉兵戰及凍餓死者二萬餘人。
天福七年正月,鎮州牙将從西郭水碾門導官軍入城,殺守陴民二萬人,執安重榮斬之。
晉主函安重榮首送契丹,卑辭遜謝。
契丹因晉主招納吐谷渾,遣使來讓,晉主憂憤成疾。
一旦,馮道獨對,晉主命幼子重睿出拜道,又令宦者抱重睿納道懷中,欲使道輔立之。
六月,晉主殂。
道與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曰:「國家多難,宜立長君。
」乃奉齊王重貴為嗣。
是日,齊王重貴于柩前即皇帝位。
初,晉主有疾,亟召劉知遠入朝,欲托知遠輔政。
重貴寝其命,不遣使宣召。
由此知遠怨望新主重貴。
八月,高行周圍襄州,奉國軍都虞候王清與指揮使劉詞帥衆攻拔襄州。
安從進舉族自焚死。
且說晉主初即位,大臣議奉表稱臣,遣使命詣契丹主告哀。
景延廣曰:「緻書稱孫是矣,奉表稱臣,其禮太過。
」李崧力争之曰:「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冑與契丹交戰,悔無及矣。
」延廣固争。
馮道持兩可之說。
晉主卒從延廣的議,緻書不稱臣而稱孫。
契丹主大怒,遣使命責讓。
景延廣對使者複以不遜語激之。
契丹盧龍節度使趙延壽,請于契丹,欲代晉為帝;屢勸誘契丹,興兵伐晉。
八月,晉主聽得延壽有反謀,亟還東京。
然尚與契丹往來,問遺無虛月。
初,河陽牙将喬榮,從趙延壽入契丹,契丹使喬榮做回圖使,往來販易,晉就大梁置邸居之。
九月,景延廣說晉主曰:「契丹之使在晉販易者皆殺之。
将回圖使喬榮囚之于獄,拘收其寶貨。
」一時在朝大臣,皆言契丹不可負。
乃赦喬榮,慰谕而使歸契丹。
榮臨行入辭景延廣,延廣大言曰:「爾歸告汝主,先帝為北朝所立,故奉表稱臣。
今上乃中國所立,所以屈身于北朝者,正以不敢忘先帝盟約故耳。
為鄰稱孫可也,萬無稱臣之理。
翁怒則來戰,孫有十萬橫磨劍可以相待。
翁若輕舉,萬一為孫所敗,取笑天下,悔何及矣。
」喬榮乃詐言:「公之言語頗多,怕有遺忘,願以紙墨書之。
」延廣命吏悉寫所說的言語授喬榮。
榮以呈契丹。
契丹主大怒,決意舉兵;晉使之在契丹者,契丹皆殺之。
劉知遠是時鎮河東,知延廣必虛言召禍,但募兵增置十餘軍,為之守備。
十月,晉主立其叔母馮氏為皇後。
初,高祖将馬三百匹,借平盧節度使楊光遠;十二月,景延廣以诏命取之。
光遠怒,遣使命将玉帶禦馬金帛賂契丹主,謂契丹曰:「晉境大饑,乘此攻之,一舉可取。
」趙延壽亦慫恿契丹伐晉。
契丹主乃揀精兵五萬,使趙延壽統率,與之約曰:「若得中國,立汝為帝。
」延壽信之,聞命即帥軍就道。
是歲,晉境春夏旱,秋冬水蝗大起,竹木葉皆盡;兼是朝廷搜括民谷,督責嚴急,有坐匿谷抵死者,縣官往往納印自劾去;民之餒死者,數十萬口,流亡不可勝數。
開運元年正月,契丹前鋒将趙延壽、趙延照将兵入寇貝州。
在先,朝廷謂貝州水陸要沖,多聚刍糧,為大軍數十年之儲。
契丹主自攻貝州,權知州事吳巒戰敗赴井死。
晉主遣高行周做都部署,與苻彥卿、皇甫遇等帥衆禦之。
晉主将兵屯澶州,遣使奉書遺契丹。
恰契丹諸軍在邺都下營,使者不得達而返。
晉主宣景延廣為禦營使。
晉主方離東京,契丹兵已到黎陽。
晉主軍屯澶州,契丹主軍屯元城;契丹又分遣偉王統帥軍馬寇太原。
宣授劉知遠與白承福會合兵馬禦之。
偉王在秀容田地裡與劉知遠會戰,被劉知遠殺了偉王。
契丹聽得偉王已死,一夕遁去。
二月,博州刺史周儒降契丹。
晉主命石赟守麻家口,白再榮守馬家口。
周儒引契丹主之弟名麻答的,從馬家口渡河,在東岸下營,攻打郓州北津,待與楊光遠會合兵。
為晉主差李守貞、皇甫遇、梁漢璋、薛懷讓等,将兵萬人,緣河水陸并進。
那時,高行周、苻彥卿、石公霸等,統帥大兵,在戚城田地下營。
契丹主進軍,将戚城圍了。
晉主自将馬步軍二萬人解圍。
契丹遣步軍萬餘人築壘屯河西,諸軍渡河未盡,晉軍迫之,契丹退走。
晉軍乘勝追擊,契丹大敗,溺河而死者數千人,俘斬數千人;河西之兵,恸哭而去。
定難軍節度使李彜殷與諸将佐謀曰:「契丹舉兵伐晉,内必空虛,莫若帥精兵侵契丹之境,彼有内顧之憂,可以少纾晉國之難。
」諸将曰:「元帥之言是也。
」即日帥騎兵三萬攻掠契丹境内。
契丹佯棄元城而去,卻就古頓丘城田地多設馬軍藏伏,以俟晉軍來追,合兵掩殺。
晉軍因霖雨不止,更不追擊。
契丹人馬饑疲,趙延壽謂晉主曰:「晉軍悉在河上,畏我鋒銳,必不敢前。
不如就其城下,四合攻之,奪其浮橋,則大事成矣。
」三月朔日,契丹主自将十餘萬衆,屯于澶州城北。
高行周跳馬出戰,自午至晡,彼此各有勝敗。
契丹主自将精兵當中軍而來,晉主亦自将精兵出陣待之。
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