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是以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無所不度。
所以一念歸依。
遂生其國。
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自然長大。
亦無乳養之者。
皆食自然之食。
其容貌形色端明淨好。
固非世人可比。
亦非天人可比。
皆受自然清靈之身無極之壽。
遍彼刹中皆諸上善人無有婦女。
皆壽命無央數劫。
皆洞視徹聽。
遙相瞻見。
遙相聞語聲。
皆求善道者。
無複異人也。
雖曆萬劫。
已所從來靡不知之複知十方世界去來現在之事。
複知無央數天上天下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心所欲念。
口所欲言。
複知此等衆生當于何劫何歲盡度脫為人。
得生極樂世界。
以其慧性通徹故爾。
淨土總要五 淨土傳雲。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
乘大願船泛生死海。
就此娑婆世界。
呼引衆生上大願船。
送至西方。
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
觀此則是與菩薩憫念衆生沉淪苦海無由得出故。
自以誓威力招誘人生淨土。
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
人唯恐不信耳。
若信心肯往。
雖有罪惡。
亦無不得生。
蓋佛不可以凡人比。
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
非有益于己不與人交。
此所以為凡人也。
賢人君子已不如此。
況于佛乎。
蓋不慈悲不足為佛。
不濟度衆生不足為佛。
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
為其慈悲故見衆生沈于苦海而欲濟度。
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
此所以為佛也。
經雲。
大醫王能治一切病。
不能治命盡之人。
佛能度一切衆生。
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
蓋信者一念也。
若人在生時。
心念要去。
身則随去。
心念欲住。
身則随住。
是身常随念。
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系者。
身壞時唯一念而已。
一念到處則無不到。
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
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淨土總要六 阿彌陀佛有誓願雲。
已生我國欲往生他方者。
如其所願永不複墜三惡道。
何則生淨土者必證無生法忍。
且無生法忍者。
乃了生死者。
雖入生死界中。
此一性已不昧矣。
一性既不昧。
何由而為惡乎。
論其理固無墜堕。
況又仗佛刀故墜堕必無。
是以生淨土者非徒長生不老。
又生死自如故。
欲設化一切衆生而入一切衆生生死界中。
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
不複惑于外物。
不複牽于業緣。
雖在輪回世界。
而無複輪回。
所謂出世間者是也。
謂雖在世間而出世間矣。
是故生淨土而生死自如者。
欲生天上亦可。
欲生人間亦可。
欲生大富貴中亦可。
欲生清淨中亦可。
欲長生不滅亦可。
欲滅而複生亦可。
随意所欲無不自在。
此所以貴于修淨土也。
世人不知此理。
徒為生死所苦。
欲生富貴中反生于貧賤。
欲生快樂中反生于愁戚。
欲生而長壽反生而夭促。
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惡趣。
種種皆外物所惑。
業緣所牽。
不得自在。
是以無始劫來輪回六道不得出離。
當念此等憂苦回心淨土。
所以名極樂世界者。
其意可見矣。
淨土總要七 無為楊傑次公少登高科。
明禅門宗旨。
謂衆生根有利鈍。
即其近而易知簡而易行。
唯西方淨土。
但一心觀念仗佛願力直生安養。
其為王敏仲作直指淨土決疑序雲。
阿彌陀佛光明如大圓月。
遍照十方。
水清而淨則月現全體。
月非[起-巳+孚]水而遽來。
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
月非舍水而遽去。
在水則有清濁動靜。
在月則無取舍去來。
故華嚴經載解脫長者。
予雲。
知一切佛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彼諸如來不來至此。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
阿彌陀如來随意即見。
是知衆生注念定見阿彌陀。
若生彼土則無諸苦。
般舟三昧經雲。
跋陀和菩薩問釋迦佛雲。
未來衆生雲何得見十方諸佛。
佛教令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又大寶積經雲。
若他方衆生聞無量壽如來名号。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
歡喜愛樂。
所有善根回向願生其國者。
随願往生得不退轉。
此皆佛言也。
不信佛言。
何言可信。
不生淨土。
何土可生。
東坡雲。
次公晚年作鹽司大守。
常畫丈六阿彌陀佛像。
随行供養觀念。
至壽終時。
感佛來迎。
端坐而化。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之二(終)
是以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無所不度。
所以一念歸依。
遂生其國。
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自然長大。
亦無乳養之者。
皆食自然之食。
其容貌形色端明淨好。
固非世人可比。
亦非天人可比。
皆受自然清靈之身無極之壽。
遍彼刹中皆諸上善人無有婦女。
皆壽命無央數劫。
皆洞視徹聽。
遙相瞻見。
遙相聞語聲。
皆求善道者。
無複異人也。
雖曆萬劫。
已所從來靡不知之複知十方世界去來現在之事。
複知無央數天上天下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心所欲念。
口所欲言。
複知此等衆生當于何劫何歲盡度脫為人。
得生極樂世界。
以其慧性通徹故爾。
淨土總要五 淨土傳雲。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
乘大願船泛生死海。
就此娑婆世界。
呼引衆生上大願船。
送至西方。
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
觀此則是與菩薩憫念衆生沉淪苦海無由得出故。
自以誓威力招誘人生淨土。
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
人唯恐不信耳。
若信心肯往。
雖有罪惡。
亦無不得生。
蓋佛不可以凡人比。
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
非有益于己不與人交。
此所以為凡人也。
賢人君子已不如此。
況于佛乎。
蓋不慈悲不足為佛。
不濟度衆生不足為佛。
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
為其慈悲故見衆生沈于苦海而欲濟度。
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
此所以為佛也。
經雲。
大醫王能治一切病。
不能治命盡之人。
佛能度一切衆生。
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
蓋信者一念也。
若人在生時。
心念要去。
身則随去。
心念欲住。
身則随住。
是身常随念。
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系者。
身壞時唯一念而已。
一念到處則無不到。
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
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淨土總要六 阿彌陀佛有誓願雲。
已生我國欲往生他方者。
如其所願永不複墜三惡道。
何則生淨土者必證無生法忍。
且無生法忍者。
乃了生死者。
雖入生死界中。
此一性已不昧矣。
一性既不昧。
何由而為惡乎。
論其理固無墜堕。
況又仗佛刀故墜堕必無。
是以生淨土者非徒長生不老。
又生死自如故。
欲設化一切衆生而入一切衆生生死界中。
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
不複惑于外物。
不複牽于業緣。
雖在輪回世界。
而無複輪回。
所謂出世間者是也。
謂雖在世間而出世間矣。
是故生淨土而生死自如者。
欲生天上亦可。
欲生人間亦可。
欲生大富貴中亦可。
欲生清淨中亦可。
欲長生不滅亦可。
欲滅而複生亦可。
随意所欲無不自在。
此所以貴于修淨土也。
世人不知此理。
徒為生死所苦。
欲生富貴中反生于貧賤。
欲生快樂中反生于愁戚。
欲生而長壽反生而夭促。
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惡趣。
種種皆外物所惑。
業緣所牽。
不得自在。
是以無始劫來輪回六道不得出離。
當念此等憂苦回心淨土。
所以名極樂世界者。
其意可見矣。
淨土總要七 無為楊傑次公少登高科。
明禅門宗旨。
謂衆生根有利鈍。
即其近而易知簡而易行。
唯西方淨土。
但一心觀念仗佛願力直生安養。
其為王敏仲作直指淨土決疑序雲。
阿彌陀佛光明如大圓月。
遍照十方。
水清而淨則月現全體。
月非[起-巳+孚]水而遽來。
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
月非舍水而遽去。
在水則有清濁動靜。
在月則無取舍去來。
故華嚴經載解脫長者。
予雲。
知一切佛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彼諸如來不來至此。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
阿彌陀如來随意即見。
是知衆生注念定見阿彌陀。
若生彼土則無諸苦。
般舟三昧經雲。
跋陀和菩薩問釋迦佛雲。
未來衆生雲何得見十方諸佛。
佛教令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又大寶積經雲。
若他方衆生聞無量壽如來名号。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
歡喜愛樂。
所有善根回向願生其國者。
随願往生得不退轉。
此皆佛言也。
不信佛言。
何言可信。
不生淨土。
何土可生。
東坡雲。
次公晚年作鹽司大守。
常畫丈六阿彌陀佛像。
随行供養觀念。
至壽終時。
感佛來迎。
端坐而化。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之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