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楚漢的成語

關燈
,這反倒把後面幾路接應的秦軍沖亂了。

    章邯自己也逃到巨鹿南邊的大營裡。

     項羽的士兵殺到秦軍的第二路、第三路。

    喊殺的聲音好像山崩海嘯似的震動了天地。

    秦軍再也抵擋不住,紛紛嘩啦啦地垮了下去。

    楚軍所向無敵,勢如破竹,三天裡面連着打了九個勝仗,秦将王離邊打邊退,偏偏項羽那匹烏骓&ldquo嘶&rdquo的一聲叫,歡蹦亂跳地追上去,逼得王離隻好鼓起勇氣再次迎敵。

    項羽見他一槍刺來,就抽出銅鞭,向上一掄,&ldquo啪&rdquo的一聲,王離虎口發麻,握不住槍杆,那支槍脫手飛了出去。

    王離還想逃命,項羽已經把他從馬背上像老鷹逮小雞似的抓了過來,扔在地下,叫士兵們把他綁了。

     這一場大戰真是非同小可,殺得天昏地黑,秦國的士兵四散逃命。

    大将蘇角死在亂軍之中,另外幾個秦将有被殺了的,也有連滾帶爬地逃了的。

    大将涉間一見王離被活活地逮了去,九路兵馬又都被楚軍打得秋風掃落葉一樣,覺得性命難保,就放了一把火,把軍營燒了,自己也燒死在了裡面。

     這次大戰,秦兵死傷過半。

    按說各路來援趙的諸侯總該一齊加入戰鬥了吧。

    可是他們都沒出來。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先前王離放出話來:&ldquo誰敢出來,就先打誰!&rdquo他們可不敢跟秦兵交戰。

    後來各路諸侯聽見了楚軍喊聲動天,都擠在壁壘上看情況。

    一見楚軍以一敵十,都愣住了,等到他們瞧見項羽專挑人多的地方橫沖直撞地殺去,好像閃電劈開烏雲似的,他們就都睜着眼睛,伸着舌頭,連氣都喘不過來了,哪裡還能出來打仗呢?直到項羽打敗了秦兵,請各路諸侯和将軍到大營裡相見,他們這才收了舌頭,清醒過來。

     諸侯們到了轅門,就瞧見一顆人頭挂在那兒。

    定睛一看,正是他們最害怕的秦将王離的腦袋。

    他們倒吸了一口氣,還沒見到項羽呢,就跪在地上拿膝蓋走道,哆哆嗦嗦地爬了進去。

    等到他們知道了上頭坐着的就是項羽,大家誰也不敢擡起頭來。

    直到項羽請他們坐下,他們還都跪着不敢坐呢。

    他們當中有個膽兒大的擡起頭來,抻一抻脖子,咽了一口唾沫,開口說:&ldquo上将軍神威,從古至今沒有第二人。

    我們情願聽從上将軍的指揮!&rdquo其餘的諸侯一齊像背書似的說:&ldquo情願聽從上将軍的指揮!&rdquo他們就公推項羽為諸侯上将軍,各路諸侯和軍隊全由他統領。

     轅門 古時候帝王出獵或者軍隊駐紮,紮營之後四周拿戰車排列起來,作為屏障,出入處仰兩輛車,車轅對着車轅,排成大門的樣子,稱為轅門。

    後來也指領兵将領的營門及督撫等衙署的外門。

     趙王歇和張耳出了巨鹿城,首先拜謝過項羽,接着又往各營去謝過救趙的諸侯。

    張耳跟陳馀相見,兩個人争鬧了一場。

    從這兒起,兩個好朋友就變成了死對頭。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有載:&ldquo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rdquo 項羽讓士兵們把鍋都砸破,把船都鑿沉,斷絕自己的後路,以彰顯隻前進不後退的決心。

    士兵們見此,個個兒視死如歸,舍生忘死,楚軍這才勢如破竹打敗了秦軍。

     這個成語後用來比喻下最大的決心,無所畏懼地一拼到底。

     指鹿為馬 項羽準備繼續去追趕章邯(hán),範增勸住他,說:&ldquo咱們三天之内連勝九仗,将士們已經夠累的了。

    再說趙高專橫,秦二世昏庸,章邯打了敗仗,想必他們也不能輕易饒過他。

    我們不如把大軍駐紮下來,讓将士們休息一下。

    再趁着章邯在進退兩難的時候冷不丁打過去,準能大獲全勝。

    &rdquo項羽就把大軍駐紮在漳南,與章邯的軍隊遙遙相望。

    章邯還有一二十萬人馬,可就是誰也不打誰。

     &ldquo姜還是老的辣&rdquo,果然不出範增所料,章邯把秦軍打敗仗的情況報告上去,請秦二世再發兵來。

    趙高怕秦二世責備他,就把章邯的奏報壓了下來。

    這麼大的事雖然瞞過了秦二世,可是火已經燒到眉毛上來了,怎麼還瞞得過别人?鹹陽城裡早就嘁嘁喳喳地傳開了。

    内侍和宮女們也都交頭接耳地說:&ldquo楚兵打到關裡來,我們可怎麼辦哪?&rdquo膽小的宮女們慌了神,也有哭起來的,秦二世雖說昏庸,但他也有耳朵。

    他問内侍和宮女們:&ldquo你們鬧什麼鬼?&rdquo他們說:&ldquo聽說章邯連連打了九次敗仗,人馬死了不知道多少,眼看楚兵就打進關裡來了。

    &rdquo秦二世聽了,吓得渾身發軟。

    他連忙問:&ldquo你們怎麼知道的?&rdquo他們說:&ldquo上上下下哪一個不知道,就隻瞞着皇上您一個人哪!&rdquo 秦二世叫趙高進來,噘着嘴責問他。

    趙高好像受了委屈似的說:&ldquo我雖然做了丞相,可主要是管理内事。

    至于用兵的事全由章邯、王離他們掌管。

    一來我不會打仗,二來裡裡外外一個人也管不過來。

    章邯沒有能耐,打了敗仗,皇上也用不着操心,隻要責備他一頓,另派一個大将去就行了。

    外面的傳言哪能信哪!&rdquo秦二世覺得趙高的話句句有理,就不再責備他了。

     趙高恨透了章邯,他對秦二世說:&ldquo章邯統領三十萬大軍,為什麼還打不過那幾個強盜,這一定要查問查問。

    請皇上發一道诏書,我馬上派人送去。

    &rdquo秦二世就依了他。

    秦二世質問章邯的诏書到了軍營,章邯是又氣又怕。

    他打發司馬欣當面去向秦二世申訴。

    司馬欣到了鹹陽,可是一連等了三天,别說見不到秦二世,連趙高也不跟他相見。

    他花了些錢一打聽,才知道趙高正在想辦法害他。

    他趕緊從小道逃了回去。

     司馬欣見了章邯,對他說:&ldquo趙高掌權,從中作梗,我們在他手下還能幹什麼?我們打勝了,他妒忌我們;打敗了,他懲辦我們。

    勝也死,敗也死,請将軍另拿主意吧。

    &rdquo章邯聽說項羽要進攻,本來就在幹着急,現在聽了司馬欣的報告,簡直逼得他無路可走。

    正在悶悶不樂的時候,他收到了趙将陳馀給他的一封信,勸他跟諸侯聯合起來,為天下除害。

    信裡還說:&ldquo共同滅了秦國,将軍還可以分封為王;為昏君、奸臣賣命,自己免不了一死,還得滅九族。

    輕重得失,希望您自己拿個主意。

    &rdquo 章邯這時候,真是&ldquo羊撞籬笆&rdquo,進退兩難。

    可項羽卻是有進無退的,接下來他又接連兩次大破秦軍。

    章邯隻好打發司馬欣到楚營裡去求和。

    項羽一想起章邯殺了他叔父,恨不得把他抓來,親手給他一個千刀萬剮,怎麼還能答應他求和呢?可是司馬欣曾經救過項梁,項羽不能不好好地招待他,卻并不願意跟章邯講和。

     範增可另有主張,他對項羽說:&ldquo将軍這麼威武,到了今天還不能進關,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章邯的軍隊沿路擋着嗎?這會兒秦二世和趙高逼得他無路可走,不得已來歸附将軍。

    如果将軍能不計前嫌,拿恩典和義氣去待他,那他一定會感激将軍,替将軍出力。

    章邯是秦國的主将,他一歸順,别的秦将也就容易收服了。

    如果将軍不收留他,他要是去投奔别的諸侯,那等于說,秦國還沒滅,另一個秦國倒又出來了。

    再說,咱們營裡的糧食已經不太充足了。

    這麼耽擱下去,恐怕困難會越來越多。

    希望将軍下定決心:要成大事,得忘私仇。

    &rdquo項羽拍拍腦門,說:&ldquo先生說得對,我一定聽從先生的教誨。

    &rdquo 項羽出來,對司馬欣說:&ldquo章邯殺了我叔父,我本來不該答應與他求和。

    可是替叔父報仇是一個人的私事,國家用人卻是天下的公事。

    隻要章邯真心歸順,我絕不因私害公。

    請他過來吧。

    &rdquo 章邯拜見了項羽,流着眼淚說:&ldquo承蒙将軍收留,我決心聽從吩咐,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可是上次在定陶&hellip&hellip&rdquo項羽擰了擰眉毛,不讓他說下去。

    他說:&ldquo過去還提它做什麼?隻要以後同心協力,以前的舊賬一筆勾銷!&rdquo項羽就封章邯為雍王,把他留在楚營裡,立司馬欣為秦軍上将軍。

    司馬欣帶着投降的一二十萬秦軍走在前頭,項羽自己帶着章邯,率領着楚軍和諸侯的将士,浩浩蕩蕩地跟着司馬欣的兵馬往西打過去。

     章邯投降楚軍的消息傳到了鹹陽,趙高卻并不驚慌。

    他早已有了打算:隻要把一切過錯都推在秦二世身上,把他殺了,然後投降項羽,不是還可以做大官嗎?他怕有其他大臣不服,就牽着北方送來的一隻鹿給秦二世和大臣們瞧。

    那隻鹿真奇怪,樣子有點兒像馬,可又不是馬。

     趙高指着這隻鹿對秦二世和大臣們說:&ldquo這是一匹好馬,特來獻給皇上。

    &rdquo秦二世笑着說:&ldquo丞相别說笑話了,這明明是一隻鹿,丞相怎麼說是馬呢?&rdquo趙高把臉一繃,正經八百地說:&ldquo怎麼不是?衆位大臣都在這裡,請他們說說吧。

    &rdquo 秦二世就問大臣們:&ldquo這是不是鹿?&rdquo大臣們雖說都有眼睛和嘴,可是大多都是瞧着趙高的眼睛說話的,他們低着頭,挺起上眼皮,偷偷地向趙高瞟了瞟,隻見趙高瞪着眼睛,把一對三角眼拉成吊死鬼眼。

    他們連忙說:&ldquo是馬,是馬!&rdquo有的大臣不開口。

    隻有幾位大臣說:&ldquo是鹿。

    &rdquo沒過幾天工夫,那幾個說鹿是鹿的大臣,有暗地裡被殺了的,也有借個罪名被治死了的。

    這樣一來,宮内宮外大小官員沒人再敢反對趙高,連秦二世都怕他了。

     等到各路諸侯繼續往西攻破了武關,趙高唯恐秦二世辦他的罪,就告了病假,不再去朝見他。

    秦二世問手下的人:&ldquo外面強人作亂,到底怎麼樣了?&rdquo他們流着眼淚,說:&ldquo楚軍已經進了武關,眼看就要打到這兒來了。

    &rdquo秦二世吓得直打哆嗦,慌忙派人叫趙高發兵去抵禦。

     趙高就跟他的兩個親信秘密商議。

    那兩個人,一個是鹹陽令閻樂,是趙高的女婿;另一個是郎中令趙成,是趙高的兄弟。

    他們鬼鬼祟祟合計了半天,就發動起來。

    閻樂和趙成帶領着一千多名士兵偷偷地到了秦二世居住的望夷宮,對宮門外的衛士們說:&ldquo宮裡有賊,我們來抓賊。

    &rdquo衛士們一見這兩人橫眉豎眼的樣子,哪兒還敢多話。

    這兩人一直跑到秦二世面前,拿着兵器,數落他的罪狀,逼他自殺。

    秦二世吓得臉都白了。

    他問:&ldquo丞相在哪兒?我要見他。

    &rdquo閻樂說:&ldquo我們就是奉了丞相的命令來懲辦你這個昏君的。

    &rdquo秦二世哆哆嗦嗦地說:&ldquo丞相叫我退位,我就退位。

    請你們轉告丞相讓我做個一郡的王吧。

    &rdquo閻樂說:&ldquo不行!&rdquo&ldquo那讓我做個萬戶侯吧。

    &rdquo&ldquo也不行!&rdquo秦二世哭着說:&ldquo那麼,請放我一條生路,讓我和我的家小去做平頭百姓吧。

    &rdquo閻樂和趙成瞪着眼睛,說:&ldquo你就閉嘴吧。

    &rdquo秦二世一見四面都是要他命的人,隻好鐵了心,自殺了。

    他做了三年皇帝,死的時候才二十三歲。

     閻樂和趙成趕緊回去報告了趙高。

    趙高跑到鹹陽宮裡把皇帝的大印拿在手裡,身子就像躺在雲端裡那麼舒坦,他本來想自己做王,可是一來還沒跟楚軍聯系上,二來又怕大臣們不服,他隻好叫别人先頂一頂,作為一個過渡。

     秦朝最後一位皇帝&mdash&mdash子嬰 子嬰,即秦三世。

    秦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僅僅46天。

    秦二世三年九月,趙高逼殺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

    五天後,子嬰誅殺趙高。

    十月,劉邦入關,在位僅46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一個月後,項羽率軍進入鹹陽,子嬰被殺。

    子嬰即位時秦朝内外交困,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子嬰迅速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才幹和魄力,意圖重振秦廷,但大勢已去,秦朝滅亡隻是時間問題。

     趙高召集了朝廷上的大臣和下一輩的公子們,對他們說:&ldquo二世暴虐,人人怨恨。

    他已經自殺了,我們必須另立新君。

    子嬰素來仁厚,又是秦二世的親侄兒,可以繼承他的位子。

    你們看怎麼樣?&rdquo大臣們上過&ldquo指鹿為馬&rdquo那一課,都說:&ldquo丞相錯不了。

    &rdquo趙高就請子嬰齋戒五天,準備在廟堂上舉行即位的儀式。

     到了即位那一天,趙高和别的大臣都在廟堂上等着,子嬰卻沒來。

    趙高派人去請他,他說:&ldquo不舒服,今天不能來。

    &rdquo趙高可火兒了,心裡想:&ldquo這小子這麼不識擡舉!你不來,難道我自己就不能做王嗎?&rdquo可是大人物得沉得住氣,他對大臣們說:&ldquo已經定了日子,病了也得即位。

    &rdquo他就親自去催他。

    趙高進了子嬰齋戒的屋子,冷清清的,隻見子嬰趴在案頭上打盹。

    趙高說:&ldquo今天公子即位,怎麼還不&hellip&hellip&rdquo他話還沒說完,冷不防從背後蹦出三個人來,沒頭沒腦地向趙高亂砍亂刺,當時就切下了他的腦袋。

     子嬰殺了趙高,大快人心。

    大臣們知道趙高死了,都來迎接子嬰。

    有的說:&ldquo趙高應當碎屍萬段。

    &rdquo有的說:&ldquo趙家應當滅門。

    &rdquo子嬰都同意了,他把閻樂、趙成和趙高的一家都處以死刑。

    子嬰做了秦王,發兵五萬去守峣關(峣yáo)。

     指鹿為馬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載:&ldquo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lsquo馬也。

    &rsquo二世笑曰:&lsquo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rsquo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rdquo 趙高想殺二世,自己篡位。

    為了試探大臣們的态度,故意把鹿說成了馬。

    那些不肯順從趙高的大臣,都被殺死了。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公然颠倒是非黑白。

     約法三章 楚懷王跟諸侯們有約在前:誰先進關誰做王。

    劉邦趁着項羽去救巨鹿的時候,從南路往西北繼續進軍。

    他急于往西去,沿途遇到打不下來的城,他也不願意去跟守城的秦兵死拼,他甯可繞個彎往前走。

     劉邦到了颍川(颍yǐng),那一帶正好是張良打遊擊的地區,劉邦請示過韓王成,帶着張良一起去進攻南陽。

    南陽郡守打了敗仗,投降了,劉邦封他為殷侯。

    郡守投降了還可以封侯,周圍幾個郡縣聽說了,都紛紛投降了。

    劉邦的軍隊有了糧食,沿路又不搶掠,秦人都挺喜歡,劉邦的兵馬就越來越多。

     公元前207年8月,劉邦進了武關。

    就在這個時候,趙高殺了秦二世,派人來求和,說隻要讓他做關中王,他願意把秦國獻給劉邦。

    劉邦怕他使詐,沒立刻答應。

    誰知沒幾天工夫,秦王子嬰就把趙高殺了,還派了五萬兵馬去守峣關。

    這五萬秦兵要對付項羽的四十萬大軍當然是螳臂當車,可是對付劉邦的幾萬人馬卻可以拼個上下高低。

     劉邦就用了張良的計策,派小兵在峣關左右的山頭上插了無數的旗子,作為疑兵,随後打發謀士郦食其(lìyìjī)帶着一份挺貴重的禮物去見守關的秦将,吓唬他,說:&ldquo沛公有幾十萬精兵,要攻破峣關不費吹灰之力。

    可是沛公素來欽佩将軍,特地派我奉上禮物,請将軍為天下除害,一同去攻打鹹陽,萬一将軍不答應,也請收下禮物,沛公願意先禮後兵。

    &rdquo秦将滿口答應,說:&ldquo情願訂立盟約,替楚軍帶道去進攻鹹陽。

    &rdquo一切都說妥了,秦将就請郦食其喝酒。

     疑兵之計 疑兵之計是指為了虛張聲勢、迷惑敵人而布置的軍陣。

    布置疑兵是為了争取更大的勝利。

    用兵雙方注重詭道,一方的誘敵成功,必以另一方的判斷失誤為前提。

    古今傑出軍事家,都是能在深入了解敵情的基礎上領略其兵法的奇妙之處,做到誘敵深入,使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的。

     郦食其喝夠了酒,回來報告。

    劉邦很是高興,就要再派郦食其到關裡去訂盟約,張良這會兒也怕秦兵靠不住,就出來攔住他,說:&ldquo秦将受了禮物願意歸附将軍,可是五萬秦兵不一定都能心服。

    現在他們準備訂盟約,一定不做打仗的準備。

    不如趁着這個機會突然打過去,準能打赢。

    &rdquo劉邦就吩咐大将周勃帶領兵馬繞過峣關,從東南側面打進去。

    秦将安心地等待訂盟約,就讓士兵們都休息了。

    猛一下子從後面進來了這許多楚兵,秦兵慌得走投無路。

    秦将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親自出了軍營去制止騷亂,沒想到正碰上周勃。

    周勃迎頭一刀,就把秦将的腦袋瓜劈成兩半。

    秦兵沒有主将,胡亂地抵抗一陣,死的死,逃的逃,那些沒死可也逃不了的就都投降了。

     劉邦的軍隊進了峣關,一路跑去,到了灞上,迎面來了一支好像送殡的儀仗隊。

    秦王子嬰帶着大臣前來投降,車馬好像戴孝似的都用白顔色。

    子嬰脖子上還套着繩子,表示準備自缢,他手裡拿着皇帝的大印、兵符和節杖,彎着腰,候在路旁。

    樊哙對劉邦說:&ldquo砍了他算了!&rdquo劉邦說:&ldquo當初懷王派我來,就因為他相信我能寬容人。

    再說,人家已經投降了,殺了他,也不吉祥。

    &rdquo他就收了大印、兵符和節杖,把僅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交給将士看管起來。

     劉邦的軍隊進了鹹陽。

    将士們亂哄哄地争着去找庫房,各人都揀值錢的東西拿。

    秦國的财寶都是他們的了,誰不渾水摸魚才傻呢。

    蕭何可不稀罕這些東西,他首先走進丞相府,把那些有關天下戶口、地形、法令等的圖書和檔案都收起來。

    他認為這些文件比金銀财寶更有用。

     劉邦也趁着這個機會進了阿房宮,金碧輝煌的宮殿、五光十色的帷子、稀奇古怪的擺設讓他看得頭昏眼花。

    忽然,前面又來了一群雪白粉嫩的美人兒,嬌滴滴地跪着迎接她們的新主人。

    他隻覺得神魂颠倒,好像一個跟頭栽在雲彩裡,又是舒坦又是受不了。

    他想:在這兒住上幾天也不算白活了。

    他進了秦二世的卧室,往龍床上一躺,捋着胡子,閉着眼睛,美滋滋地養起了神。

     突然,進來了一位将軍,是劉邦的連襟樊哙。

    他粗聲粗氣地說:&ldquo怎麼啦,您是要打天下呢還是要做大财主呢?秦國為啥滅亡?還不是因為這些奢侈的東西嗎?您要打天下,就不該留戀這些亡國的東西。

    咱們還是回到灞上去吧。

    &rdquo劉邦慢吞吞地坐起來,說:&ldquo什麼話!你先回去。

    我就在這兒歇歇乏兒。

    &rdquo 恰巧張良也進來了。

    樊哙把他勸告劉邦的話向張良說了一遍。

    張良對劉邦說:&ldquo正因為秦朝暴虐、奢侈,秦二世荒淫無道,将軍您才能夠到了這兒。

    将軍想為天下除害,就得樸素、節儉。

    現在您剛進鹹陽就想到享樂,這不是換湯不換藥嗎?俗語說&lsquo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rsquo,希望将軍能聽從樊将軍的話。

    &rdquo劉邦聽了,隻好硬着頭皮把這服&ldquo挺苦的藥&rdquo喝下去。

    他馬上出來,吩咐将士們封了庫房,關了宮門,然後帶領兵馬回到灞上駐紮下來。

     劉邦召集了各縣的父老豪傑,對他們說:&ldquo你們吃秦朝的苦頭已經夠了。

    懷王跟諸侯有約在前:誰先進關誰做王。

    我來了,應當管理關中。

    今天我跟諸位父老約法三章:殺人的償命;打傷人和偷盜的,看犯罪的輕重辦罪。

    除了這三條以外,其他秦國的法律、禁令一概廢除。

    官員和老百姓們隻需安心做事,不必害怕。

    &rdquo大夥兒聽了高興得不得了,都說:&ldquo這下可好了!&rdquo 劉邦又叫各縣的父老和秦國原來的官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布這三條法令。

    秦人謝天謝地地感激劉邦,大夥兒争先恐後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糧食來慰勞士兵。

    劉邦好言好語地勸他們把這些東西拿回去。

    他說:&ldquo糧倉裡的糧食多得是,千萬不要讓老百姓費心。

    &rdquo秦人更加高興了,他們現在什麼都不怕,隻怕劉邦不做關中王。

    劉邦也什麼都不怕,隻怕做不成關中王。

     約法三章 《史記·高祖本紀》:&ldquo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rdquo 成語的意思是約定三條法律。

    劉邦進入秦的都城鹹陽後,廢掉了嚴苛的秦律,針對殺人、傷人和盜竊制定了三條法律,百姓都挺高興。

     後來,這個成語比喻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矩、條例。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劉邦進了鹹陽,一心想做關中王,正擔心着項羽來了怎麼辦,有的人就瞧出他的心事來了。

    有一個姓解(xiè)的謀士向劉邦獻計,讓他一面派兵守住函谷關(函hán),别讓其他諸侯的軍隊進來;一面招收關中的壯丁,擴大自己的軍隊以抵禦諸侯。

    這話說到了劉邦的心坎兒上,他就派兵去守函谷關,阻止項羽的軍隊進關。

     項羽聽說了,氣得連眼珠子都要蹦出來了。

    謀士範增說:&ldquo劉邦不讓我們進關,明擺着他自己要做王。

    他也不想想:是誰殺了秦将王離?是誰收了主将章邯?是誰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又是誰給他将士,幫他打下豐鄉,讓他起了家?劉邦沒有将軍,絕進不了關;将軍沒有劉邦,一樣可以進關。

    我們射倒的一隻鹿,他扛了去算他的,天下哪有這個理兒?&rdquo當陽君英布也說:&ldquo咱們沿路消滅了那麼多秦兵,才到了這兒。

    他不但不出來迎接咱們,怎麼反倒不讓咱們進去呢?原來約定同心協力為天下除害,現在他一進了關,就把咱們當作敵人!難道咱們流血就為了他嗎?&rdquo 項羽就派英布帶兵去攻打函谷關。

    不消多大工夫,他們就打進了關。

    項羽的大軍繼續前進,一直到了新豐鴻門。

    人馬也乏了。

    項羽就把大軍駐紮下來,召集将士們商議怎樣懲罰劉邦。

     範增說:&ldquo劉邦原本是個無賴,又貪财,又好色。

    這會兒他進了關,反倒不貪圖财物和美女,他的野心不小哇。

    今天不消滅他,将來一定後患無窮。

    &rdquo 正在這時,來了一個使者,說是劉邦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來報告機密的。

    那個使者傳達曹無傷的話,說:&ldquo沛公要在關中做王,那個秦王子嬰,不但沒辦罪,聽說還要拜他為相國。

    皇宮裡的一切珍寶,他都占為私有。

    沛公借着将軍的威力才進了關,按理應當等候将軍的命令再決定大事,他反倒忘恩負義跟将軍作對。

    我雖然在沛公部下,到底是楚國的臣下,因此,特意派人前來奉告。

    &rdquo項羽聽了,瞪着眼睛罵道:&ldquo可恨劉邦,目中無人。

    天下人恨透了秦王,他反倒要拜他為相國,還跟我作對。

    哼!明天一早,我就領兵打過去,看他能逃到哪兒去。

    &rdquo 這時的項羽,兵馬四十萬,号稱一百萬,紮在鴻門,劉邦兵馬十萬,号稱二十萬,紮在灞上。

    兩地相距不過四十裡,項羽一發動,說話就到。

    哪兒知道項羽營裡還有一個吃裡爬外的家夥連夜把這個消息洩露出去了。

     那個洩露消息的人是項羽的另一個叔父,名叫項伯。

    項伯曾經殺過人,逃到下邳,投奔了張良。

    張良把他收留下來,跟他做了朋友。

    這會兒張良正在劉邦營裡,項伯怕他受牽連,連夜騎着快馬跑到劉邦營裡,私底下見了張良,說了一個大概,就要拉他一塊兒走。

    張良說:&ldquo韓王派我送沛公進關,現在人家有了急難,我獨自逃走,太沒有情義了。

    要走也得去打聲招呼。

    請您等一等,我馬上就出來。

    &rdquo 張良進去把項伯的話都告訴了劉邦,劉邦聽了,吓得連話都說不利落了。

    他着急地問:&ldquo這這這可怎麼辦哪?&rdquo張良問:&ldquo将軍真要對抗項羽嗎?&rdquo劉邦皺着眉頭,說:&ldquo解先生叫我派兵守關,不讓其他人進來。

    &rdquo張良問他:&ldquo将軍自己合計合計,能不能對抗項羽?&rdquo劉邦不吭氣,過了好久才說:&ldquo本來就不行啊,現在可怎麼辦哪?&rdquo張良替他想了個計策,告訴他怎麼去結交項伯,請他從旁幫忙。

     張良出來,見項伯還坐在那兒,就拉他去見劉邦。

    項伯隻好跟着他進去。

    劉邦很恭敬地請他坐在上位,還擺上酒席,一次次地給他敬酒。

    劉邦挺小心地說:&ldquo我進關以後,什麼都不敢拿,什麼都不敢做主,隻把秦國的官員和老百姓安撫了一下,封了府庫,一心一意地等候着魯公(就是項羽)。

    為了防備盜賊和突發情況,這才派些将士去守關。

    我日日夜夜盼着魯公到來,哪兒敢背叛魯公啊!請您在魯公面前替我分辯幾句,我對魯公始終忠誠,決不辜負他的恩德。

    &rdquo張良又從旁懇請項伯幫忙,項伯就答應了下來。

     劉邦還是不放心,他要求和項伯結為親家,把他女兒許給項伯的兒子。

    項伯也答應了。

    張良就替他們斟酒道喜。

    項伯說:&ldquo我回去就替親家說去,可是明天一早您得自己快去向魯公賠不是。

    &rdquo劉邦說:&ldquo當然,當然!我一定去!&rdquo 項伯回到鴻門,已經三更天了,項羽卻還沒睡。

    他見項伯進來,就問:&ldquo叔父去哪兒了?&rdquo項伯說:&ldquo我有個朋友叫張良,他曾經救過我的命,現在他在劉邦營裡。

    我怕明天打仗,張良性命不保,特意叫他來投降。

    &rdquo項羽也知道張良,就問:&ldquo他來了嗎?&rdquo項伯搖搖頭,說:&ldquo他不敢來。

    他說,劉邦并沒得罪将軍,将軍反倒去打他,未免有失人心。

    &rdquo他就把劉邦的話複述了一遍,還說:&ldquo要是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我們怎麼能那麼容易進來呢?人家有了功勞,還要去打他,這是不合情理的。

    他說他明天要親自來跟您賠不是。

    依我看,人家既然願意聽從指揮,不如好好兒待他。

    &rdquo項羽點點頭,沒說話。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劉邦就帶着張良、樊哙、夏侯嬰等幾個心腹和一百來人到鴻門來了。

    到了營門前,劉邦一看項羽的軍營威武森嚴,心裡就有幾分害怕,在營門口磨磨蹭蹭不敢進。

    這時,有個将軍傳令,說:&ldquo不準多帶随從,隻準帶文官或武将一名。

    &rdquo劉邦隻好帶上張良硬着頭皮進去了。

     劉邦見了項羽,不敢像過去那樣向他行平輩禮。

    他趴在地上,行着大禮,說:&ldquo劉邦拜見将軍,靜候吩咐。

    &rdquo項羽殺氣騰騰地問他:&ldquo你有三項大罪,知不知道?&rdquo劉邦說:&ldquo我隻不過是個沛縣亭長,聽了别人的話興兵伐秦,才有幸投在将軍的旗下,聽從将軍的指揮,我絲毫不敢冒犯将軍。

    不知道什麼地方得罪了将軍。

    &rdquo項羽說:&ldquo天下痛恨秦王,你自作主張把他放了,還要重用他,這是第一項大罪;就憑你一句話,随便改變法令,收買人心,這是第二項大罪;對抗諸侯,不準他們進關,這是第三項大罪。

    你犯了這三項大罪,怎麼還敢說不知道?&rdquo 劉邦回答說:&ldquo請将軍允許我表明心迹,再辦我的罪。

    第一,秦王子嬰前來投降,我不敢做主,隻好暫時收管起來,等候将軍發落;第二,秦國法令苛刻,老百姓活在水深火熱中,天天盼着有人來救他們,我急于約法三章,目的是為了宣揚将軍的恩德,好叫秦人知道,進關的先鋒都能這麼愛護百姓,他們的主将就更不用說了;第三,我怕盜賊未平,秦軍的殘餘可能作亂,不能不派人守關,絕不敢對抗将軍哪!&rdquo項羽聽了,眼珠子轉了轉,臉色緩和多了。

     劉邦接着說:&ldquo将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雖說軍隊分作兩路,可同心協力卻是一樣的。

    托将軍洪福,我進了關,能在這兒見到将軍,高興還來不及呢!哪兒知道有人從中挑撥,叫将軍生氣,這實在是太不幸了。

    還請将軍體諒我的苦衷,多多包涵。

    &rdquo項羽連想都沒想,就挺直爽地說:&ldquo就是你們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要不然,我怎麼會發火呢?&rdquo說着,他扶起劉邦,請他坐下,還留他喝酒。

     他們就挨位次坐下:項羽和項伯是主人,坐了主位,範增作陪;劉邦做了客位,張良作陪。

    五個人喝着、吃着、聊着,帳外吹吹打打奏着軍樂。

    項羽和項伯殷勤地勸酒,劉邦卻提心吊膽地不敢多喝。

    範增和張良各有各的心事,再說都是陪客,不便多說話。

    範增早就勸過項羽及早殺了劉邦,免得以後吃他的虧,這會兒他見項羽對劉邦這麼寬容,急得跟什麼似的。

    他拿起身上佩帶的一塊玉玦(jué,玉玦是腰帶上拴着的一塊玉,表示決心的飾物,所以叫&ldquo玉玦&rdquo),給項羽遞了一個眼神,叫他下決心,殺了劉邦。

    項羽明白了。

    可是人家到這兒來賠罪,怎麼能害他呢?他瞧了瞧範增,不理他,隻管喝酒。

     過了一會兒,範增又拿起玉玦來向項羽遞暗号。

    項羽向範增有意無意地點了點頭,還是不聽他的。

    項羽心想:&ldquo人家既然能來,我就這麼謀害他,還像個大丈夫嗎?再說既然已經和好了,就該合作下去,要是連一個劉邦都容不下,怎麼能容得了天下呢?&rdquo他反倒又向劉邦勸酒。

     範增着了急,第三次拿起玉玦來,連連向項羽遞眼色,項羽當作沒瞧見。

    範增心裡嘀咕着:&ldquo今天不殺了劉邦,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rdquo他實在忍不住,就找個借口出去了。

    他叫項羽的叔伯兄弟項莊過來,對他說:&ldquo魯公太厚道,他不願意自己動手。

    你快進去勸酒,給他們祝壽,完了就給他們舞劍,趁機殺了劉邦。

    要不然,咱們将來都得做他的俘虜。

    &rdquo項莊就進去給他們斟酒,說:&ldquo軍營裡的音樂沒啥意思,請允許我舞劍,給諸公下酒。

    &rdquo說着就拔出寶劍舞起來。

    舞着,舞着,慢慢兒地舞到劉邦面前去了。

    項羽不說話,劉邦臉都變白了,張良直拿眼睛看項伯。

    項伯起身對項羽說:&ldquo一個人舞,不如兩個人對舞。

    &rdquo項羽說:&ldquo叔父有興緻,請吧。

    &rdquo項伯就拔劍舞起來,可他老用身子擋住劉邦。

    張良一瞧不對勁兒,他也像範增那樣向項羽告了個便兒出去了,留下項羽和劉邦兩個人喝酒。

    項羽看着項莊和項伯舞劍,劉邦可直擦鼻子上的汗珠兒,渾身有氣無力,像隻墊桌腿的蛤蟆。

     張良到了軍門外,樊哙就上來問:&ldquo怎麼樣了?&rdquo張良說:&ldquo十分緊急。

    項莊舞劍,老靠近沛公。

    &rdquo樊哙跳起來,說:&ldquo要死死在一塊兒,我去!&rdquo他右手提着寶劍,左手抱着盾牌,直往軍門沖去。

    衛兵們橫着長戟(jǐ),不讓他進去。

    樊哙拿盾牌一頂,就撞倒了兩個衛兵。

    他們還沒爬起來,樊哙已經進了中軍帳内,用劍挑起簾子,沖到項羽面前。

    他拿着寶劍、挂着盾牌,氣呼呼地一站,頭發向上直豎着,兩隻眼睛睜得連眼角都快裂開來了。

     項莊、項伯猛然見這麼一個壯士進來,不由得都收了劍,呆呆地瞧着。

    項羽按着劍,問:&ldquo你是什麼人?到這兒幹嗎?&rdquo張良已經跟了進來,就搶前一步,替他回答,說:&ldquo他是給沛公駕車的樊哙,前來讨賞。

    &rdquo項羽說:&ldquo好一個壯士。

    &rdquo接着回過頭去,說:&ldquo賞他一鬥好酒,一隻肘子。

    &rdquo底下的人就給他一鬥酒,一隻生肘子。

    樊哙站着,一口氣喝完了酒,蹲下來把盾牌覆在地上,把生豬肉擱在盾面上,用劍切成幾塊,就這麼把生肘子吃下去了。

     樊哙 西漢開國大将軍,左丞相。

    原以宰狗為生,後成為呂雉妹夫,深得劉邦信任。

    他随劉邦平定臧荼、盧绾、陳豨、韓信等,為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将。

    劉邦建立了漢朝,後期呂後勢力越發龐大。

    劉邦死前忌憚呂後,樊哙身為呂雉的妹夫也被劉邦懷疑。

    劉邦派陳平去除掉樊哙,還沒動手,劉邦就晏駕了。

    樊哙得以死裡逃生,官複原職,又受到重用。

     項羽說:&ldquo壯士還能喝嗎?&rdquo樊哙說:&ldquo我死都不怕,還怕喝酒嗎?&rdquo項羽覺得這個大老粗說話雖然魯莽,可是挺好玩兒的,就說:&ldquo你幹嗎要死呢?&rdquo樊哙說:&ldquo秦王好像豺狼虎豹一樣,隻知道殺人、壓迫人,才逼得天下都起來反抗。

    懷王跟将士們約定:誰先進關,誰就做王。

    現在沛公先進了關,他可并沒稱王。

    他封了府庫,關了宮室,把軍隊退到灞上,天天等着大王來。

    他派士兵去守關也是為了防備盜賊和不測的情況。

    沛公這麼勞苦功高,大王不但沒封他什麼爵位,沒給他什麼賞賜,反倒聽了小人的挑撥,要殺害有功勞的人,這跟秦王有什麼兩樣呢?我不懂大王是什麼心意。

    &rdquo項羽不回答他,隻說:&ldquo請坐。

    &rdquo樊哙就一屁股坐在張良旁邊。

    項伯也歸了座,項莊站在旁邊伺候着項羽。

    項羽還是叫大夥兒喝酒。

    他喝多了,閉着眼睛想着樊哙的話,橫靠着幾桌好像打盹似的。

     過了一會兒,劉邦起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