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假觀。
此一觀門。
所說之經乃解深密經。
所說唯識法門。
所謂迷如來藏。
名阿賴耶識。
依此賴耶。
具有三分。
變起根身器界。
一切山河大地衆生。
世界之假法。
乃唯識所變之影。
如鏡中像。
如水中月。
有而不實。
故名為假。
問曰。
然佛因何而說假觀耶。
答曰。
由前二乘之人。
執涅盤以為實有。
是堕偏空。
故佛說般若真空。
以破執有之見。
故令觀般若實相真空。
又有一類樂空增勝菩薩。
執但空而不能涉有。
不肯度生。
故佛說一切衆生身心世界。
皆唯識變現。
全是假法。
以此唯識法門。
和會空有。
要顯即空之有。
即有之空。
直觀唯識以證真如。
此乃教前菩薩出空入假度生之法門也。
故此一觀門。
在經有深密密嚴等經。
當說此經時。
在菩薩大根。
已能信受。
其小根二乘。
畢竟不敢入俗利生。
故佛說維摩一經。
以淨名居士示現處俗。
有妻子眷屬。
假托問疾因緣。
與文殊對談不二法門。
以呵斥二乘。
激發入俗度生之心。
其教名為彈偏斥小。
歎大[〦/(口*(丞-一))/衣]圓。
為小不思議法門。
以祛二乘狹劣之見。
此乃吾佛深慈大悲。
為小根人種種方便權巧。
引入大乘之意也。
是知菩薩涉俗利生之事。
誠非小根劣檞之所能堪。
已經四十餘年教化之功。
尚費如此方便神力。
如今現在五濁。
煩惱生死苦海之人。
口口談空。
談禅說道。
動以向上一着為己任。
蔑視正法。
不懼因果。
不知揣己。
妄自狂誕之如此耶。
以觀吾佛利生之方便權巧。
費了多少苦心。
不敢輕易說教人成佛一字。
今人動說超佛越祖。
非妄而何。
可不懼哉。
唯吾佛出世說法四十九年。
所集諸經。
有一大藏。
始終隻說了八個字。
所謂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從初至此。
已經四十年。
才說破萬法唯識一句之義。
然猶未敢顯示唯心之旨。
以唯心乃萬法之極則也。
從上以來。
諸大弟子已聞唯識法門。
故此以後。
乃說楞伽經。
顯示三界唯心法門。
直欲令人悟此一心。
以為極則。
若攝前二空假。
泯絕二谛。
總歸一心。
然後圓滿一心。
融歸中道。
為理究竟。
故楞伽經雲。
寂滅者。
名為一心。
一心者。
名如來藏。
謂識藏。
即如來藏。
非空非有。
直指一心。
離名絕相。
泯絕聖凡。
不屬修證階差。
頓觀藏性。
名為自覺聖智境界。
直離一切攀緣妄心。
但了妄想無性。
即悟無生。
是為頓教法門。
達摩祖師。
傳二祖可大師。
以此經為心印。
故此經獨被上上根人。
其二乘絕分。
祖師門下。
故初學參禅。
要離心意識參。
離妄想境界求。
出凡聖路學。
是乃純以此經為宗極也。
此教乃說一心之極則。
已經四十餘年。
多方開示。
曆過多少法門。
今方說此經。
小根尚爾絕分。
而今之僧俗。
教眼未明。
修行無路。
盲然無知。
自己心中妄想攀緣。
全然不知起滅頭數。
日夜未嘗一念清涼。
即以向上離心意識一着。
以為己任。
話頭亦未夢見。
便開大口說禅。
其自欺之心何如哉。
可謂大無慚愧人也。
可不懼哉。
且今不但俗人無知妄談。
即吾法門後學僧徒。
全未聞佛教修心法門。
全不知用心工夫。
但隻妄想幾時。
全無正見。
便稱悟道。
自以為足。
此又誰之欺。
誰之誤耶。
戒之戒之。
慎之慎之。
在佛過此四十年後。
方示一心法門。
足見法不易說。
不易修。
不易悟也。
唯吾佛世尊。
特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世閑。
一大事者。
所謂衆生佛之知見也。
以衆生本具佛之知見。
今迷之而為妄想生死之知見。
曆劫以來。
迷而不知。
譬如窮子持珠作丐。
枉受辛勤。
故佛興同體大悲。
特特出世而為開示。
衆生本有佛之知見。
使其悟入。
猶如指示窮子衣裡之珠。
令其自知得受用耳。
然佛知見者。
即是楞伽所說一心。
名自覺聖智是也。
一向不敢頓說。
以觀衆生根鈍。
不堪受此法故。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直至四十年後。
多方淘汰。
根機已熟。
且化緣将畢。
故說楞伽經。
示一心法門。
以為顯理究竟。
此後即說法華經。
示諸法實相。
以顯事究竟。
此佛說法之次第也。
以理事究竟。
方盡一心之極則。
故諸二乘人。
到此始信佛心決定不疑。
亦悟各各自己本有佛性。
一向不失。
譬如窮子。
久逃他國。
今始歸來見父。
亦信父家業。
原是己有。
心相體信。
堪紹家業。
故長者委付。
嘗謂此法華一經。
如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
乃佛利生究竟之本懷。
故佛謂諸弟子。
一一授記。
将來必定成佛。
且雲。
凡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此一大事因緣已畢。
故為終教。
過此不久。
即入涅盤。
然在法華一時。
已盡吾佛出世利生之本懷。
至于涅盤一經。
顯佛性義。
以收法華未盡之機。
以破前來弟子未盡之疑。
以佛說凡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此恐弟子前聞闡提無信之人。
不許成佛。
于此生疑。
故此經說闡提亦有佛性。
故假廣額屠兒。
放下屠刀便作佛事。
此則的信。
凡有知者。
畢竟成佛。
決定無疑。
如此方盡如來出世一番。
化利衆生之能事。
至此已畢。
故此即入涅盤也。
如上所說。
乃吾佛出世一代始終化生之儀軌。
漸次修因之法門。
雖觀衆生本有佛性。
各各具足。
無不願成佛者。
但以煩惱障厚。
罪業根深。
不堪頓示大法。
故将一乘法。
分别說三。
此乃一乘三乘之所由設也。
故楞伽以前。
乃三乘之權教。
楞伽法華。
乃一乘之實教。
故天台判為開權顯實之教。
是知四十年前所說。
皆為權設故。
為根機不等故也。
此上所說。
頓漸不一。
通為教義。
然楞伽頓示一心為如來清淨禅。
而教豈非禅宗也。
至若世尊自雲。
我四十九年未說一字。
末後拈花示衆。
人天百萬。
罔然不知。
獨迦葉一人。
破顔微笑。
世尊乃雲。
吾有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
用付于汝是為教外别傳之旨。
從此二傳阿難。
以至西天四七。
東土二三。
達摩西來。
目為禅宗。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謂之單傳法門。
故自曹溪以下。
二派五宗。
傳燈所載千七百人。
皆悟心大士。
凡有言句稱為公案。
以禅本離言。
但留此一言半句。
為心印之證據。
如世公庭之案牍。
非是要人以此為實法。
口耳流布。
以當自己之玄妙知見也。
然吾佛業已說了一大藏教。
至若一心法門。
何所不具。
而必以拈花為心要者。
以一心之旨。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以從前聞者雖悟本心。
然有未能離相。
故假末後拈花。
為遣執言說之習氣。
乃治執名言之病。
以此為金篦耳。
今人不知教禅一心之旨。
乃吾佛化度衆生之方便。
各人妄執一端。
以為必當。
故執教者非禅。
執禅者非教。
然執教非禅者。
固已自誤。
而執禅非教者。
又誤之更甚也。
以執禅者。
執愚自是。
妄認己見。
以為自誤。
非毀大乘了義為文字。
以緻究竟無成。
更可憐者。
觀今末法之世。
講席已微。
無大師匠。
故伶俐少年。
無多聞慧。
至有志向上參禅。
又無決定久遠之志。
以無明眼知識。
但隻循情欺狂。
以緻誤堕者多。
此可大為流涕者也。
且又有僧徒。
妄自以為悟道者。
诳惑世俗愚夫。
貪求供養。
有歸依者。
即開示參禅。
為向上一着。
有信之者。
話頭未熟。
妄想縱橫熱沸。
便以印正。
以為有悟八處。
以緻誤堕邪見。
如此。
為害更甚。
此尤不可不知懼而自省也。
愚見不是不要參禅但說參之不真。
又無久遠決定之志。
妄自為悟。
誤人甚多。
愚意假若看教。
不能參禅。
與參禅之無決定者。
總不若專心淨業。
且不空過一生也。
智者自能鑒之。
請各自思。
幸無自欺自誤為望。
竊觀宰官士大夫。
參禅了悟者。
從古不少。
曆曆傳燈所載。
非一人也。
今世宰官中。
有志外護法門。
多以參禅為向上者。
此不比尋常一概。
固自有說。
蓋昔有法門參禅之士。
未大悟徹。
即發願護持佛法者。
亦有諸祖有大願力度生。
及菩薩示現救世者。
亦有昔在僧中參究未透。
而以習業牽引。
故今出世者。
雖在俗谛塵勞之中。
而宿習一念般若種子。
光明透露。
不能自掩。
故發為文章功名事業。
以為外護法門者。
種種方便。
作用不同。
其行門亦非一種。
有專向上者。
有專功行者。
有建立三寶證願護法者。
有單為自己生死者。
有發而為忠孝者。
種種所行。
皆菩薩道。
不可以僧中行門。
一概視之。
然在僧中不知禅教二宗。
亦有苦行頭陀者。
此一觀門。
所說之經乃解深密經。
所說唯識法門。
所謂迷如來藏。
名阿賴耶識。
依此賴耶。
具有三分。
變起根身器界。
一切山河大地衆生。
世界之假法。
乃唯識所變之影。
如鏡中像。
如水中月。
有而不實。
故名為假。
問曰。
然佛因何而說假觀耶。
答曰。
由前二乘之人。
執涅盤以為實有。
是堕偏空。
故佛說般若真空。
以破執有之見。
故令觀般若實相真空。
又有一類樂空增勝菩薩。
執但空而不能涉有。
不肯度生。
故佛說一切衆生身心世界。
皆唯識變現。
全是假法。
以此唯識法門。
和會空有。
要顯即空之有。
即有之空。
直觀唯識以證真如。
此乃教前菩薩出空入假度生之法門也。
故此一觀門。
在經有深密密嚴等經。
當說此經時。
在菩薩大根。
已能信受。
其小根二乘。
畢竟不敢入俗利生。
故佛說維摩一經。
以淨名居士示現處俗。
有妻子眷屬。
假托問疾因緣。
與文殊對談不二法門。
以呵斥二乘。
激發入俗度生之心。
其教名為彈偏斥小。
歎大[〦/(口*(丞-一))/衣]圓。
為小不思議法門。
以祛二乘狹劣之見。
此乃吾佛深慈大悲。
為小根人種種方便權巧。
引入大乘之意也。
是知菩薩涉俗利生之事。
誠非小根劣檞之所能堪。
已經四十餘年教化之功。
尚費如此方便神力。
如今現在五濁。
煩惱生死苦海之人。
口口談空。
談禅說道。
動以向上一着為己任。
蔑視正法。
不懼因果。
不知揣己。
妄自狂誕之如此耶。
以觀吾佛利生之方便權巧。
費了多少苦心。
不敢輕易說教人成佛一字。
今人動說超佛越祖。
非妄而何。
可不懼哉。
唯吾佛出世說法四十九年。
所集諸經。
有一大藏。
始終隻說了八個字。
所謂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從初至此。
已經四十年。
才說破萬法唯識一句之義。
然猶未敢顯示唯心之旨。
以唯心乃萬法之極則也。
從上以來。
諸大弟子已聞唯識法門。
故此以後。
乃說楞伽經。
顯示三界唯心法門。
直欲令人悟此一心。
以為極則。
若攝前二空假。
泯絕二谛。
總歸一心。
然後圓滿一心。
融歸中道。
為理究竟。
故楞伽經雲。
寂滅者。
名為一心。
一心者。
名如來藏。
謂識藏。
即如來藏。
非空非有。
直指一心。
離名絕相。
泯絕聖凡。
不屬修證階差。
頓觀藏性。
名為自覺聖智境界。
直離一切攀緣妄心。
但了妄想無性。
即悟無生。
是為頓教法門。
達摩祖師。
傳二祖可大師。
以此經為心印。
故此經獨被上上根人。
其二乘絕分。
祖師門下。
故初學參禅。
要離心意識參。
離妄想境界求。
出凡聖路學。
是乃純以此經為宗極也。
此教乃說一心之極則。
已經四十餘年。
多方開示。
曆過多少法門。
今方說此經。
小根尚爾絕分。
而今之僧俗。
教眼未明。
修行無路。
盲然無知。
自己心中妄想攀緣。
全然不知起滅頭數。
日夜未嘗一念清涼。
即以向上離心意識一着。
以為己任。
話頭亦未夢見。
便開大口說禅。
其自欺之心何如哉。
可謂大無慚愧人也。
可不懼哉。
且今不但俗人無知妄談。
即吾法門後學僧徒。
全未聞佛教修心法門。
全不知用心工夫。
但隻妄想幾時。
全無正見。
便稱悟道。
自以為足。
此又誰之欺。
誰之誤耶。
戒之戒之。
慎之慎之。
在佛過此四十年後。
方示一心法門。
足見法不易說。
不易修。
不易悟也。
唯吾佛世尊。
特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世閑。
一大事者。
所謂衆生佛之知見也。
以衆生本具佛之知見。
今迷之而為妄想生死之知見。
曆劫以來。
迷而不知。
譬如窮子持珠作丐。
枉受辛勤。
故佛興同體大悲。
特特出世而為開示。
衆生本有佛之知見。
使其悟入。
猶如指示窮子衣裡之珠。
令其自知得受用耳。
然佛知見者。
即是楞伽所說一心。
名自覺聖智是也。
一向不敢頓說。
以觀衆生根鈍。
不堪受此法故。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直至四十年後。
多方淘汰。
根機已熟。
且化緣将畢。
故說楞伽經。
示一心法門。
以為顯理究竟。
此後即說法華經。
示諸法實相。
以顯事究竟。
此佛說法之次第也。
以理事究竟。
方盡一心之極則。
故諸二乘人。
到此始信佛心決定不疑。
亦悟各各自己本有佛性。
一向不失。
譬如窮子。
久逃他國。
今始歸來見父。
亦信父家業。
原是己有。
心相體信。
堪紹家業。
故長者委付。
嘗謂此法華一經。
如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
乃佛利生究竟之本懷。
故佛謂諸弟子。
一一授記。
将來必定成佛。
且雲。
凡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此一大事因緣已畢。
故為終教。
過此不久。
即入涅盤。
然在法華一時。
已盡吾佛出世利生之本懷。
至于涅盤一經。
顯佛性義。
以收法華未盡之機。
以破前來弟子未盡之疑。
以佛說凡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此恐弟子前聞闡提無信之人。
不許成佛。
于此生疑。
故此經說闡提亦有佛性。
故假廣額屠兒。
放下屠刀便作佛事。
此則的信。
凡有知者。
畢竟成佛。
決定無疑。
如此方盡如來出世一番。
化利衆生之能事。
至此已畢。
故此即入涅盤也。
如上所說。
乃吾佛出世一代始終化生之儀軌。
漸次修因之法門。
雖觀衆生本有佛性。
各各具足。
無不願成佛者。
但以煩惱障厚。
罪業根深。
不堪頓示大法。
故将一乘法。
分别說三。
此乃一乘三乘之所由設也。
故楞伽以前。
乃三乘之權教。
楞伽法華。
乃一乘之實教。
故天台判為開權顯實之教。
是知四十年前所說。
皆為權設故。
為根機不等故也。
此上所說。
頓漸不一。
通為教義。
然楞伽頓示一心為如來清淨禅。
而教豈非禅宗也。
至若世尊自雲。
我四十九年未說一字。
末後拈花示衆。
人天百萬。
罔然不知。
獨迦葉一人。
破顔微笑。
世尊乃雲。
吾有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
用付于汝是為教外别傳之旨。
從此二傳阿難。
以至西天四七。
東土二三。
達摩西來。
目為禅宗。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謂之單傳法門。
故自曹溪以下。
二派五宗。
傳燈所載千七百人。
皆悟心大士。
凡有言句稱為公案。
以禅本離言。
但留此一言半句。
為心印之證據。
如世公庭之案牍。
非是要人以此為實法。
口耳流布。
以當自己之玄妙知見也。
然吾佛業已說了一大藏教。
至若一心法門。
何所不具。
而必以拈花為心要者。
以一心之旨。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以從前聞者雖悟本心。
然有未能離相。
故假末後拈花。
為遣執言說之習氣。
乃治執名言之病。
以此為金篦耳。
今人不知教禅一心之旨。
乃吾佛化度衆生之方便。
各人妄執一端。
以為必當。
故執教者非禅。
執禅者非教。
然執教非禅者。
固已自誤。
而執禅非教者。
又誤之更甚也。
以執禅者。
執愚自是。
妄認己見。
以為自誤。
非毀大乘了義為文字。
以緻究竟無成。
更可憐者。
觀今末法之世。
講席已微。
無大師匠。
故伶俐少年。
無多聞慧。
至有志向上參禅。
又無決定久遠之志。
以無明眼知識。
但隻循情欺狂。
以緻誤堕者多。
此可大為流涕者也。
且又有僧徒。
妄自以為悟道者。
诳惑世俗愚夫。
貪求供養。
有歸依者。
即開示參禅。
為向上一着。
有信之者。
話頭未熟。
妄想縱橫熱沸。
便以印正。
以為有悟八處。
以緻誤堕邪見。
如此。
為害更甚。
此尤不可不知懼而自省也。
愚見不是不要參禅但說參之不真。
又無久遠決定之志。
妄自為悟。
誤人甚多。
愚意假若看教。
不能參禅。
與參禅之無決定者。
總不若專心淨業。
且不空過一生也。
智者自能鑒之。
請各自思。
幸無自欺自誤為望。
竊觀宰官士大夫。
參禅了悟者。
從古不少。
曆曆傳燈所載。
非一人也。
今世宰官中。
有志外護法門。
多以參禅為向上者。
此不比尋常一概。
固自有說。
蓋昔有法門參禅之士。
未大悟徹。
即發願護持佛法者。
亦有諸祖有大願力度生。
及菩薩示現救世者。
亦有昔在僧中參究未透。
而以習業牽引。
故今出世者。
雖在俗谛塵勞之中。
而宿習一念般若種子。
光明透露。
不能自掩。
故發為文章功名事業。
以為外護法門者。
種種方便。
作用不同。
其行門亦非一種。
有專向上者。
有專功行者。
有建立三寶證願護法者。
有單為自己生死者。
有發而為忠孝者。
種種所行。
皆菩薩道。
不可以僧中行門。
一概視之。
然在僧中不知禅教二宗。
亦有苦行頭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