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且免堕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之苦。
故曰五戒不持。
人天路絕。
今為佛弟子。
遵奉佛教。
以度生為事業。
若不漸次方便。
誘引入道。
一旦示之以大法。
則反使橫生疑謗。
自取三途之苦。
是以醍醐為毒藥矣。
乃不善導之過也。
故今遵佛所制。
在家善男子名優婆塞。
善女人名優婆夷。
當持五戒以修人天善果。
在家五戒者。
一不殺生(此戒感将來長壽。
及如意眷屬和合。
現在子孫昌盛之報)。
二不偷盜(凡不與而取。
皆名為盜。
此戒感來世得大富饒。
衣食豐足。
所求如意之報)。
三不邪淫(非己妻妾。
妄生淫欲。
名為邪淫。
此戒感來世得妻妾貞良。
父慈子孝。
眷屬六親和合之報)。
四不妄語(凡言不實。
鬥構兩家。
名為妄語。
此戒感來世智慧過人。
言語真實。
聞者皆信。
依教而行之報)。
五不飲酒(酒能昏迷亂性。
發狂生禍。
為衆惡之本。
此戒感未來智慧明達。
識見超越之報)。
右上五戒。
乃我佛出世。
初為世閑在家之人。
特設此教。
令人依戒修因。
則不負此生。
免堕惡道。
能感來世。
不失人身。
得長壽大富子孫。
家道豐盛。
文明特達之報。
凡今高官尊爵。
富厚豐盈。
聰明利達之人。
皆從修持五戒中來。
然此五戒。
即儒門五常。
不殺。
仁也。
不盜。
義也。
不邪淫。
禮也。
不飲酒。
智也。
不妄語。
信也。
故佛法有裨王道者。
以五戒化人。
則無詞訟。
省刑罰。
家治而風淳矣。
此吾佛最先所設。
化生之儀也。
今世俗之人。
不知佛法。
全無好善之心。
而返生謗佛謗法謗僧之見。
是自甘愚迷。
自取苦趣耳。
又有一等之人。
雖能吃蔬。
而不知佛法正修行路。
聽從無為外道邪人。
不敬佛祖天地。
不孝父母。
不燒香禮拜三寶。
專一味邪行邪說。
盲盲相引。
相聚妄談。
以為傳法。
全不知有正修行路。
而返謗佛法僧。
堅執不化。
此乃最愚癡人。
是可憐者。
即今奉诏旨。
所當禁者是也。
唯願當世高明君子。
辯白邪正是非。
凡遇此輩。
即當開示。
令其舍邪歸正。
不但護佛法。
是亦有助于王化也。
然學邪學正。
總是一念善心。
可惜不知是邪而誤堕。
今若知非。
又何不舍彼邪徒。
而為真正善人。
為聖世之良民乎。
右上五戒。
乃佛教修人道之因果。
又設十善業道。
為人天之因果。
所言十善者。
一身三惡業。
謂殺。
盜。
淫。
若斷此三惡。
則名三善道。
二口四惡業。
謂妄言。
绮語。
兩舌。
惡口。
若斷此四。
名四善道。
三意三惡業。
謂貪。
嗔。
癡。
若斷此三。
名三善道。
如上十惡。
乃常人日用而不知者。
今若能斷此十惡。
則名十善。
為生天之因。
是為純善之人。
此十善法。
即儒門正心誠意修身之道也。
若果能修此。
則現世為聖為賢。
則定感來世生在天宮。
受勝妙樂。
此萬萬真實之行。
世人何故愚迷不知。
而專向邪道為得。
豈不辜負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
乃吾佛特為世閑在家之人。
所設之教。
要人依此修因。
不失人天之福。
此金口所宣。
不妄之談。
若不遵此修。
總是邪道。
非正行也。
總肯苦心修行。
都無利益。
反增苦果。
是謂以苦舍苦。
吾佛已深痛之矣。
今世閑五部六冊之說。
乃外道邪人。
妄稱師長。
偷竊佛祖言句。
雜集世俗鄙俚之言。
以惑愚民。
所謂邪道亂真者。
即今聖旨所禁。
皆此輩也。
在家之人。
既有好善之心。
何不歸依三寶。
而必堕此邪法。
豈智人哉。
又觀今世好善男子。
已能歸依三寶。
以自恃世智聰明伶利之見。
便生下劣魔心。
薄五戒十善而不為。
以好禅為上乘。
三業不修。
乃以祖師現成公案。
看了幾則。
記在胸中。
便逞利口。
動使機鋒。
當自己妙悟。
以此為是。
全不知非。
又且诽謗大乘經典。
為文字不足取。
又笑真修實行之僧為小乘。
妄起種種邪見。
全不信有因果罪福。
甚至慢佛慢法慢僧。
殊不知自堕愚迷業障坑中。
妻子聚首。
衆苦熱惱交煎。
且妄指目前是道。
如此愚癡之人。
是為大可憐憫者。
既有一念向上之心。
何不真真實實。
做些着落工夫。
所謂說得十分。
不若行得一分。
如此妄談。
譬如貧人。
妄稱帝王。
自取誅戮。
可不哀哉。
奉勸世之善士。
聰明利根。
有志出生死者。
當自量根器。
參禅固是向上一着。
以此乃佛祖專為上上根人說。
在諸人試自點檢。
果是上上根人否。
果能一一頓悟否。
果能當下便了百劫生死否。
如其根非上上。
即宜量自己力。
專心修淨土門。
回向西方。
願生極樂。
永舍娑婆之苦。
此一法門。
從古修因。
僧俗依之出生死者。
不可勝數。
所謂萬修萬人去。
最是穩穩當當。
一毫不錯之大法門也。
祖師雲。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以此法門。
全不誤人。
若能放下身心。
依此修行。
所有應行規則。
略示于後。
一淨土一門。
往往士大夫談說。
專為中下根設。
殊不知此門。
三根普攝。
無機不收。
最為廣大。
且又簡而易行。
即古之祖師。
悟道之後。
回心向淨土者不少。
如永明中峰諸大祖師。
非一人也。
但修行念佛。
有上中下三根不同。
故淨土九品。
亦因根有别也。
然淨土有三種者。
一常寂光土。
二實報莊嚴土。
三方便有餘土。
此即凡聖同居土。
且此三土修因不同。
故所感各别。
試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
即圓覺經所雲大光明藏。
此中聖凡平等。
依正不分。
唯佛法身湛然常寂。
乃諸佛所證法身境界。
此唯從上諸祖。
一念頓悟法身。
妙契同體。
入佛境界者所居。
此正上上根人之淨土。
豈可輕視為中下人設也。
二實報莊嚴土。
此即二十重華藏世界。
乃我盧舍那佛。
曠劫修行。
感稱法界量無盡莊嚴之妙土。
即華嚴經所說。
重重無盡世界莊嚴者。
此乃報身佛所居。
單為十地菩薩。
轉大法輪之淨土。
即二乘聲聞。
不見不聞。
此即法華會上諸授記之人。
待多劫修因。
将來所感此中一分之淨土。
此殊非尋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餘土。
亦名凡聖同居土。
此正九品分别。
乃阿彌陀佛之化土也。
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
從第一重有一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
下小上大。
如倒浮屠。
從此以上。
倍倍加增。
至第十三重。
然此娑婆世界。
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刹。
其極樂土與娑婆正等。
從中至西。
花葉邊際。
故雲過十萬億佛土之外。
與娑婆并列者。
以十方佛土。
獨有娑婆為穢惡。
土石諸山。
雜穢充滿。
三途八難。
衆苦所聚。
名為堪忍。
衆生剛強。
最難調化。
故我釋迦文佛。
縱以十善化導人天。
亦在生死之中。
未出輪回。
若參禅悟心。
又難頓悟。
故設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名橫超三界。
以仗阿彌陀佛因中願力。
雲十方世界衆生。
有能念我名号。
不生我國者。
誓不成佛。
以仗此願力。
凡念佛者。
彌陀定來接引。
生彼淨土。
故易生耳。
然此淨土。
開有九品者。
若參禅悟心。
未能忘心境者。
則生上上品。
有念佛一心不亂者。
則生上中品。
有參禅未悟。
持名精純。
萬行莊嚴。
則生上下品。
若修萬行。
持大乘經。
專持名号。
志願往生。
則生中三品。
有精持五戒十善。
專心念佛。
發願回向。
不論僧俗。
多生下三品。
此雖未斷煩惱。
以但得生彼國。
見佛聞法。
居不退地。
永不落三界生死。
從此發願。
再來三界度生。
則來去自在。
不被生死苦惱羁留。
所以永明禅師說。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是也。
此一法門。
一生精誠可辦。
一得生彼。
頓脫生死。
永出輪回。
如此直捷法門。
又何患而不修。
且薄之耶。
然參禅了生死難。
念佛了生死易。
隻要當人一念真實肯切苦心耳。
從古生淨土者。
無量無數。
皆世人眼見而不信。
又有何法可信耶。
今奉勸高明智士。
當信自心。
不可謬信邪說也。
即在法門中。
有禅淨兼修之士甚多。
如永明所說念佛參禅。
參禅念佛。
所謂有禅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将來作佛祖。
此亦最上之行也。
與夫妄稱悟道。
堕大妄語者。
天淵也。
惟夫一切衆生。
自迷本有之佛性。
堕落三界生死。
輪回六趣苦難之中。
長劫沉淪。
不得出離者。
皆因貪嗔癡愛。
以資淫殺盜妄諸惡之業。
舍身受身。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生生世世。
父母妻子六親眷屬。
恩愛牽
且免堕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之苦。
故曰五戒不持。
人天路絕。
今為佛弟子。
遵奉佛教。
以度生為事業。
若不漸次方便。
誘引入道。
一旦示之以大法。
則反使橫生疑謗。
自取三途之苦。
是以醍醐為毒藥矣。
乃不善導之過也。
故今遵佛所制。
在家善男子名優婆塞。
善女人名優婆夷。
當持五戒以修人天善果。
在家五戒者。
一不殺生(此戒感将來長壽。
及如意眷屬和合。
現在子孫昌盛之報)。
二不偷盜(凡不與而取。
皆名為盜。
此戒感來世得大富饒。
衣食豐足。
所求如意之報)。
三不邪淫(非己妻妾。
妄生淫欲。
名為邪淫。
此戒感來世得妻妾貞良。
父慈子孝。
眷屬六親和合之報)。
四不妄語(凡言不實。
鬥構兩家。
名為妄語。
此戒感來世智慧過人。
言語真實。
聞者皆信。
依教而行之報)。
五不飲酒(酒能昏迷亂性。
發狂生禍。
為衆惡之本。
此戒感未來智慧明達。
識見超越之報)。
右上五戒。
乃我佛出世。
初為世閑在家之人。
特設此教。
令人依戒修因。
則不負此生。
免堕惡道。
能感來世。
不失人身。
得長壽大富子孫。
家道豐盛。
文明特達之報。
凡今高官尊爵。
富厚豐盈。
聰明利達之人。
皆從修持五戒中來。
然此五戒。
即儒門五常。
不殺。
仁也。
不盜。
義也。
不邪淫。
禮也。
不飲酒。
智也。
不妄語。
信也。
故佛法有裨王道者。
以五戒化人。
則無詞訟。
省刑罰。
家治而風淳矣。
此吾佛最先所設。
化生之儀也。
今世俗之人。
不知佛法。
全無好善之心。
而返生謗佛謗法謗僧之見。
是自甘愚迷。
自取苦趣耳。
又有一等之人。
雖能吃蔬。
而不知佛法正修行路。
聽從無為外道邪人。
不敬佛祖天地。
不孝父母。
不燒香禮拜三寶。
專一味邪行邪說。
盲盲相引。
相聚妄談。
以為傳法。
全不知有正修行路。
而返謗佛法僧。
堅執不化。
此乃最愚癡人。
是可憐者。
即今奉诏旨。
所當禁者是也。
唯願當世高明君子。
辯白邪正是非。
凡遇此輩。
即當開示。
令其舍邪歸正。
不但護佛法。
是亦有助于王化也。
然學邪學正。
總是一念善心。
可惜不知是邪而誤堕。
今若知非。
又何不舍彼邪徒。
而為真正善人。
為聖世之良民乎。
右上五戒。
乃佛教修人道之因果。
又設十善業道。
為人天之因果。
所言十善者。
一身三惡業。
謂殺。
盜。
淫。
若斷此三惡。
則名三善道。
二口四惡業。
謂妄言。
绮語。
兩舌。
惡口。
若斷此四。
名四善道。
三意三惡業。
謂貪。
嗔。
癡。
若斷此三。
名三善道。
如上十惡。
乃常人日用而不知者。
今若能斷此十惡。
則名十善。
為生天之因。
是為純善之人。
此十善法。
即儒門正心誠意修身之道也。
若果能修此。
則現世為聖為賢。
則定感來世生在天宮。
受勝妙樂。
此萬萬真實之行。
世人何故愚迷不知。
而專向邪道為得。
豈不辜負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
乃吾佛特為世閑在家之人。
所設之教。
要人依此修因。
不失人天之福。
此金口所宣。
不妄之談。
若不遵此修。
總是邪道。
非正行也。
總肯苦心修行。
都無利益。
反增苦果。
是謂以苦舍苦。
吾佛已深痛之矣。
今世閑五部六冊之說。
乃外道邪人。
妄稱師長。
偷竊佛祖言句。
雜集世俗鄙俚之言。
以惑愚民。
所謂邪道亂真者。
即今聖旨所禁。
皆此輩也。
在家之人。
既有好善之心。
何不歸依三寶。
而必堕此邪法。
豈智人哉。
又觀今世好善男子。
已能歸依三寶。
以自恃世智聰明伶利之見。
便生下劣魔心。
薄五戒十善而不為。
以好禅為上乘。
三業不修。
乃以祖師現成公案。
看了幾則。
記在胸中。
便逞利口。
動使機鋒。
當自己妙悟。
以此為是。
全不知非。
又且诽謗大乘經典。
為文字不足取。
又笑真修實行之僧為小乘。
妄起種種邪見。
全不信有因果罪福。
甚至慢佛慢法慢僧。
殊不知自堕愚迷業障坑中。
妻子聚首。
衆苦熱惱交煎。
且妄指目前是道。
如此愚癡之人。
是為大可憐憫者。
既有一念向上之心。
何不真真實實。
做些着落工夫。
所謂說得十分。
不若行得一分。
如此妄談。
譬如貧人。
妄稱帝王。
自取誅戮。
可不哀哉。
奉勸世之善士。
聰明利根。
有志出生死者。
當自量根器。
參禅固是向上一着。
以此乃佛祖專為上上根人說。
在諸人試自點檢。
果是上上根人否。
果能一一頓悟否。
果能當下便了百劫生死否。
如其根非上上。
即宜量自己力。
專心修淨土門。
回向西方。
願生極樂。
永舍娑婆之苦。
此一法門。
從古修因。
僧俗依之出生死者。
不可勝數。
所謂萬修萬人去。
最是穩穩當當。
一毫不錯之大法門也。
祖師雲。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以此法門。
全不誤人。
若能放下身心。
依此修行。
所有應行規則。
略示于後。
一淨土一門。
往往士大夫談說。
專為中下根設。
殊不知此門。
三根普攝。
無機不收。
最為廣大。
且又簡而易行。
即古之祖師。
悟道之後。
回心向淨土者不少。
如永明中峰諸大祖師。
非一人也。
但修行念佛。
有上中下三根不同。
故淨土九品。
亦因根有别也。
然淨土有三種者。
一常寂光土。
二實報莊嚴土。
三方便有餘土。
此即凡聖同居土。
且此三土修因不同。
故所感各别。
試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
即圓覺經所雲大光明藏。
此中聖凡平等。
依正不分。
唯佛法身湛然常寂。
乃諸佛所證法身境界。
此唯從上諸祖。
一念頓悟法身。
妙契同體。
入佛境界者所居。
此正上上根人之淨土。
豈可輕視為中下人設也。
二實報莊嚴土。
此即二十重華藏世界。
乃我盧舍那佛。
曠劫修行。
感稱法界量無盡莊嚴之妙土。
即華嚴經所說。
重重無盡世界莊嚴者。
此乃報身佛所居。
單為十地菩薩。
轉大法輪之淨土。
即二乘聲聞。
不見不聞。
此即法華會上諸授記之人。
待多劫修因。
将來所感此中一分之淨土。
此殊非尋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餘土。
亦名凡聖同居土。
此正九品分别。
乃阿彌陀佛之化土也。
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
從第一重有一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
下小上大。
如倒浮屠。
從此以上。
倍倍加增。
至第十三重。
然此娑婆世界。
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刹。
其極樂土與娑婆正等。
從中至西。
花葉邊際。
故雲過十萬億佛土之外。
與娑婆并列者。
以十方佛土。
獨有娑婆為穢惡。
土石諸山。
雜穢充滿。
三途八難。
衆苦所聚。
名為堪忍。
衆生剛強。
最難調化。
故我釋迦文佛。
縱以十善化導人天。
亦在生死之中。
未出輪回。
若參禅悟心。
又難頓悟。
故設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名橫超三界。
以仗阿彌陀佛因中願力。
雲十方世界衆生。
有能念我名号。
不生我國者。
誓不成佛。
以仗此願力。
凡念佛者。
彌陀定來接引。
生彼淨土。
故易生耳。
然此淨土。
開有九品者。
若參禅悟心。
未能忘心境者。
則生上上品。
有念佛一心不亂者。
則生上中品。
有參禅未悟。
持名精純。
萬行莊嚴。
則生上下品。
若修萬行。
持大乘經。
專持名号。
志願往生。
則生中三品。
有精持五戒十善。
專心念佛。
發願回向。
不論僧俗。
多生下三品。
此雖未斷煩惱。
以但得生彼國。
見佛聞法。
居不退地。
永不落三界生死。
從此發願。
再來三界度生。
則來去自在。
不被生死苦惱羁留。
所以永明禅師說。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是也。
此一法門。
一生精誠可辦。
一得生彼。
頓脫生死。
永出輪回。
如此直捷法門。
又何患而不修。
且薄之耶。
然參禅了生死難。
念佛了生死易。
隻要當人一念真實肯切苦心耳。
從古生淨土者。
無量無數。
皆世人眼見而不信。
又有何法可信耶。
今奉勸高明智士。
當信自心。
不可謬信邪說也。
即在法門中。
有禅淨兼修之士甚多。
如永明所說念佛參禅。
參禅念佛。
所謂有禅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将來作佛祖。
此亦最上之行也。
與夫妄稱悟道。
堕大妄語者。
天淵也。
惟夫一切衆生。
自迷本有之佛性。
堕落三界生死。
輪回六趣苦難之中。
長劫沉淪。
不得出離者。
皆因貪嗔癡愛。
以資淫殺盜妄諸惡之業。
舍身受身。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生生世世。
父母妻子六親眷屬。
恩愛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