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二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題跋
題壇經首示智境禅人
從上佛祖。
為生死大事。
出現世間。
靡不大舍身命。
曆盡艱難。
自萬死一生中來。
觀吾本師和尚。
釋迦老子。
曠大劫來。
為此法故。
舍頭目髓腦。
不啻恒沙。
即此翻出頭。
猶向雪山凍餓六年。
以至馬麥金槍。
何所不受。
剛剛博得四十九年粥飯氣息而已。
猶未見有奇特處。
且又末後惹得一場笑具。
至今流布寰區。
乃教碧眼特特西來。
把作實事。
賺他神光誤堕一臂。
及至老盧俗漢子。
被他一語調弄。
刺向黑漆桶中。
悶絕至死者。
又不止萬萬也。
自黃梅夜半。
放下腰間石頭。
拾得一些子破落索。
當作奇貨。
豈料被他累至于死者。
又萬萬矣。
且幸自獵叢跳出。
滿目羞慚。
每每向人申說平生負堕處。
即以太虛為口。
猶吐露一點不出。
直令話柄流落江湖。
傳者又為實事。
悲哉。
餘亦為此法故。
上幹 宸怒。
實出九死。
幸爾絕處再蘇。
蒙恩貶雷陽。
以萬曆乙未冬日。
出 帝都。
冒雪南行。
至白下。
攜弟子智境如廣作形影。
及至雷陽。
瘴疠大作。
飲者萬萬無完人。
餘與從者。
俱冒毒疠病。
而廣竟不起。
境則再死而複生。
苟非仗諸佛神力加持。
及自願持之。
蓋萬萬無遺類矣。
境病稍瘥。
餘即遣歸盧山。
省乃師。
且以借萬頃湖光。
千尺瀑布。
以洗未盡習氣也。
臨行無以為屬。
案頭蓦拈此卷。
遂以付之。
将見古人大死後。
如此消息。
但非真死者莫可得。
境當持之于孤峰頂上。
萬丈岩前。
試在措手處。
定當看。
苟能真個大舍身命如古人。
則不但不負老人今日之事。
抑且不負自己萬劫千生。
種來最勝金剛種子也。
爾其勉旃。
無忘所囑。
時萬曆丙申長至月十九夜燈前。
記于五羊東郭之壘壁間。
觀楞伽記略科題辭 科以分經。
從古制也。
昔道安法師以三分科經。
時人譏其離析經義。
及親光論至。
果以三分斷其全經。
時乃歎其雅合。
蓋經經各有綱宗。
科乃提綱挈要。
使觀者得其要領。
庶離言得意而悟入之。
令舍筌蹄。
殆非支分節解。
逞臆斷也。
後之義學。
昧于離言之旨。
各恃己見骈枝其說。
以取謗法之愆。
使學者莫之适從。
正所謂以多歧亡羊耳。
楞伽以離言說第一義為宗。
文博義幽。
舊解但科其文。
而未盡挈其義。
于通途一貫之旨未暢。
使觀者狥文而失義。
以緻修心三觀。
不得其門而入。
雖古今講演流通盡大地。
而依之造修者。
鮮知其要。
有負如來開示正修行路也。
今予妄為通議。
直欲發心條貫。
使學者一覽便見指歸。
其略科但先撮要義。
以示文外之旨。
使知問答來源。
融會一貫。
了然心目。
冀可忘言得義。
不以文句為障礙耳。
然即此已為剩法。
後之學者。
切不得以此為欠。
而更增益其說。
自取謗法之罪不淺矣。
萬曆戊戌孟夏佛成道日。
沙門德清題于五羊之青門壁壘間。
題金剛經注解後 佛性之在纏。
如珠之在懷。
水之在地。
然雖固有。
不指不知。
不鑿不得也。
是則善友知識。
乃指珠之人。
無量法門。
特穿鑿之方耳。
豈實法哉。
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
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知見者。
乃衆生之佛性。
即般若之真智也。
且此真智。
吾人本自具足。
曾無增減。
正猶衣底之珠。
本無明昧。
地中之水。
源有淺深。
此其法無頓漸。
悟有易難。
由根有利鈍。
障有厚薄耳。
上根利智。
障薄德厚者。
一觸便了。
此悟之易。
故稱為頓。
如六祖大師。
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
頓悟本有。
便悟無生。
是多劫般若緣熟。
當機一觸。
即了然自信。
如披襟見珠。
原自本有。
不假外求。
此豈易見哉。
嗟乎人者。
無明之地堅固。
法性之水益深。
疏鑿之功未着。
求其乘順流而歸智海。
蓋亦難矣。
是以聖人不得已而施設。
因五性而立三乘。
循利鈍而開頓漸。
此八部般若之談。
猶為創入大乘初步。
而此經者。
特八部之一。
所稱金剛。
取其能斷耳。
蓋直指當人佛性。
堅固不壞。
頓斷無明。
離一切相。
如如不動。
正若衣珠從來不昧。
第指示須人。
悟之在己。
是則經乃指知之方。
注特穿鑿之法耳。
若夫吸滴水而獲清涼。
除熱惱而解渴愛。
爽然意消神釋處。
是飲者自知。
殆非可以向人吐露也。
蘇君叔達。
夙具般若種性。
生平酷嗜此經。
與焦太史諸大知識遊。
自信彌笃。
得此注本。
如獲至寶。
即壽諸梓。
以廣法施。
餘見歡喜合掌而贊曰。
婆竭龍王。
能以滴水霪滿閻浮。
潤焦枯而成百物。
斯特業力變化乃爾。
況般若神智所熏發乎。
因是而知蘇君法施之功大矣。
書金剛經頌後 右金剛頌十七首。
蓋餘己酉季秋。
在曹溪寶林。
為諸來弟子。
講金剛般若而作也。
嘗念六祖大師。
聞此經一語。
即見自心。
如觀掌果。
直到不疑之地。
故從黃梅已來。
單以此經為心印。
予向随波流。
未達彼岸。
以不知話頭落處。
概以文字目之。
故反為作障礙耳。
頃于空生歎希有處。
猛然觑透。
始信古人不欺之地。
皆從現前日用疑根發耳。
靈山會上。
諸大弟子親近如來。
晝夜無間者。
三十年。
竟如盲若聾。
故于世尊日用。
揚眉瞬目。
行住坐卧中。
未觀一毛。
至于種種開示。
皆堕疑網。
若非空生今日看破。
則終當面錯過矣。
何況末法中志求道者。
親近師友。
豈易信哉。
六祖一入黃梅之室。
徹信不疑。
臨濟初入黃檗之室。
三度吃棒。
正似靈山三十年前弟子也。
及從大愚處命根斷後。
再見黃檗。
便能道。
隻為老婆心切一語。
此正若空生冷地。
看破世尊。
便歎希有時也。
嗟乎。
自古師資授受之際。
誠不易易。
所謂見過于師。
方堪傳授。
似水投水。
如空合空。
睹空生對世尊時。
莫道不疑。
隻是就世尊舉揚處。
如良馬見鞭影而行。
比未開眼時天淵矣。
此頌在空生分上。
大似畫蛇添足。
且喜見空生肝膽。
如空生見世尊處不異。
如為幻人歌者擊節耳。
善侍者執侍老人二十餘年。
其為日用舉揚此事。
不減靈山。
而從患難艱虞。
又與空生遠矣。
若此心不似空生見處。
何能消受種種苦惱耶。
時以魔業。
系芙蓉江上一葉舟中。
寒夜書此付之。
大似寒空雁影耳。
物不遷論跋 予少讀肇論。
于不遷之旨。
茫無歸宿。
每以旋岚等四句緻疑。
後有省處。
則信知肇公深悟實相者。
及閱華嚴大疏。
至問明品。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競奔逝。
清涼大師。
引肇公不遷偈證之。
蓋推其所見。
妙契佛義也。
予嘗與友人言之。
其友殊不許可。
反以肇公為一見外道。
廣引教義以駁之。
即法門老宿。
如雲栖達大師諸老。
皆力争之。
竟未回其說。
予閱正法眼藏。
佛鑒和尚示衆。
舉僧問趙州。
如何是不遷義。
州以兩手作流水勢。
其僧有省。
又僧問法眼。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如何不取于相。
見于不動去。
法眼雲。
日出東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也于此見得。
方知道旋岚偃嶽。
本來常靜。
江河競注。
原自不流。
其或未然。
不免更為饒舌。
天左旋。
地右轉。
古往今來經幾遍。
金烏飛。
玉兔走。
才方出海門。
又落青山後。
江河波渺渺。
淮濟浪悠悠。
直入滄溟晝夜流。
遂高聲雲。
諸禅德。
還見如如不動麼。
然趙州法眼。
皆禅門老宿将。
傳佛心印之大老。
佛鑒推之。
示衆發揚不遷之旨。
如白日麗天。
殊非守教義文字之師。
可望崖者。
是可以肇公為外道見乎。
書此以示學者。
則于物不遷義。
當自信于言外矣。
重刻佛頂首楞嚴經跋 首楞嚴經者。
乃無上頂法。
文該三藏。
教攝五時。
徹迷悟之根源。
究聖凡之要路。
真修妙門。
無尚于此。
故參禅之士。
不入此法。
則正眼不明。
探教之徒。
不通此經。
則重關莫辟。
自入中土。
解者固多。
而通途大旨。
總未究竟。
近有邪解之徒。
甚至曲引玄言。
以附外論。
壞正見。
世莫能辨。
為害非細。
荷擔慧命者。
為之寒心。
頃楚萍圓上人。
久居豫章。
攝受有緣。
深悲邪見之幟難拔。
乃集缁白法侶。
捐刻本文梵冊。
将以豎正法幢。
冀諸有志法門賢哲之士。
深究佛意。
不堕闡提。
則法海津梁。
此為帆楫。
其護法之功。
豈小補哉。
敬題此以為先唱。
刻起信直解題辭 此論乃禅宗關鑰。
為大教之宏綱也。
親教者。
非此無以知宗要。
參禅者。
非此無以開正眼。
實性相二宗之指南也。
文簡義深。
法界一心。
理事因果。
修證頓漸。
包括無遺。
故法門學者。
舍此而求悟入。
是卻步而求前也。
賢首舊疏
為生死大事。
出現世間。
靡不大舍身命。
曆盡艱難。
自萬死一生中來。
觀吾本師和尚。
釋迦老子。
曠大劫來。
為此法故。
舍頭目髓腦。
不啻恒沙。
即此翻出頭。
猶向雪山凍餓六年。
以至馬麥金槍。
何所不受。
剛剛博得四十九年粥飯氣息而已。
猶未見有奇特處。
且又末後惹得一場笑具。
至今流布寰區。
乃教碧眼特特西來。
把作實事。
賺他神光誤堕一臂。
及至老盧俗漢子。
被他一語調弄。
刺向黑漆桶中。
悶絕至死者。
又不止萬萬也。
自黃梅夜半。
放下腰間石頭。
拾得一些子破落索。
當作奇貨。
豈料被他累至于死者。
又萬萬矣。
且幸自獵叢跳出。
滿目羞慚。
每每向人申說平生負堕處。
即以太虛為口。
猶吐露一點不出。
直令話柄流落江湖。
傳者又為實事。
悲哉。
餘亦為此法故。
上幹 宸怒。
實出九死。
幸爾絕處再蘇。
蒙恩貶雷陽。
以萬曆乙未冬日。
出 帝都。
冒雪南行。
至白下。
攜弟子智境如廣作形影。
及至雷陽。
瘴疠大作。
飲者萬萬無完人。
餘與從者。
俱冒毒疠病。
而廣竟不起。
境則再死而複生。
苟非仗諸佛神力加持。
及自願持之。
蓋萬萬無遺類矣。
境病稍瘥。
餘即遣歸盧山。
省乃師。
且以借萬頃湖光。
千尺瀑布。
以洗未盡習氣也。
臨行無以為屬。
案頭蓦拈此卷。
遂以付之。
将見古人大死後。
如此消息。
但非真死者莫可得。
境當持之于孤峰頂上。
萬丈岩前。
試在措手處。
定當看。
苟能真個大舍身命如古人。
則不但不負老人今日之事。
抑且不負自己萬劫千生。
種來最勝金剛種子也。
爾其勉旃。
無忘所囑。
時萬曆丙申長至月十九夜燈前。
記于五羊東郭之壘壁間。
觀楞伽記略科題辭 科以分經。
從古制也。
昔道安法師以三分科經。
時人譏其離析經義。
及親光論至。
果以三分斷其全經。
時乃歎其雅合。
蓋經經各有綱宗。
科乃提綱挈要。
使觀者得其要領。
庶離言得意而悟入之。
令舍筌蹄。
殆非支分節解。
逞臆斷也。
後之義學。
昧于離言之旨。
各恃己見骈枝其說。
以取謗法之愆。
使學者莫之适從。
正所謂以多歧亡羊耳。
楞伽以離言說第一義為宗。
文博義幽。
舊解但科其文。
而未盡挈其義。
于通途一貫之旨未暢。
使觀者狥文而失義。
以緻修心三觀。
不得其門而入。
雖古今講演流通盡大地。
而依之造修者。
鮮知其要。
有負如來開示正修行路也。
今予妄為通議。
直欲發心條貫。
使學者一覽便見指歸。
其略科但先撮要義。
以示文外之旨。
使知問答來源。
融會一貫。
了然心目。
冀可忘言得義。
不以文句為障礙耳。
然即此已為剩法。
後之學者。
切不得以此為欠。
而更增益其說。
自取謗法之罪不淺矣。
萬曆戊戌孟夏佛成道日。
沙門德清題于五羊之青門壁壘間。
題金剛經注解後 佛性之在纏。
如珠之在懷。
水之在地。
然雖固有。
不指不知。
不鑿不得也。
是則善友知識。
乃指珠之人。
無量法門。
特穿鑿之方耳。
豈實法哉。
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
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知見者。
乃衆生之佛性。
即般若之真智也。
且此真智。
吾人本自具足。
曾無增減。
正猶衣底之珠。
本無明昧。
地中之水。
源有淺深。
此其法無頓漸。
悟有易難。
由根有利鈍。
障有厚薄耳。
上根利智。
障薄德厚者。
一觸便了。
此悟之易。
故稱為頓。
如六祖大師。
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
頓悟本有。
便悟無生。
是多劫般若緣熟。
當機一觸。
即了然自信。
如披襟見珠。
原自本有。
不假外求。
此豈易見哉。
嗟乎人者。
無明之地堅固。
法性之水益深。
疏鑿之功未着。
求其乘順流而歸智海。
蓋亦難矣。
是以聖人不得已而施設。
因五性而立三乘。
循利鈍而開頓漸。
此八部般若之談。
猶為創入大乘初步。
而此經者。
特八部之一。
所稱金剛。
取其能斷耳。
蓋直指當人佛性。
堅固不壞。
頓斷無明。
離一切相。
如如不動。
正若衣珠從來不昧。
第指示須人。
悟之在己。
是則經乃指知之方。
注特穿鑿之法耳。
若夫吸滴水而獲清涼。
除熱惱而解渴愛。
爽然意消神釋處。
是飲者自知。
殆非可以向人吐露也。
蘇君叔達。
夙具般若種性。
生平酷嗜此經。
與焦太史諸大知識遊。
自信彌笃。
得此注本。
如獲至寶。
即壽諸梓。
以廣法施。
餘見歡喜合掌而贊曰。
婆竭龍王。
能以滴水霪滿閻浮。
潤焦枯而成百物。
斯特業力變化乃爾。
況般若神智所熏發乎。
因是而知蘇君法施之功大矣。
書金剛經頌後 右金剛頌十七首。
蓋餘己酉季秋。
在曹溪寶林。
為諸來弟子。
講金剛般若而作也。
嘗念六祖大師。
聞此經一語。
即見自心。
如觀掌果。
直到不疑之地。
故從黃梅已來。
單以此經為心印。
予向随波流。
未達彼岸。
以不知話頭落處。
概以文字目之。
故反為作障礙耳。
頃于空生歎希有處。
猛然觑透。
始信古人不欺之地。
皆從現前日用疑根發耳。
靈山會上。
諸大弟子親近如來。
晝夜無間者。
三十年。
竟如盲若聾。
故于世尊日用。
揚眉瞬目。
行住坐卧中。
未觀一毛。
至于種種開示。
皆堕疑網。
若非空生今日看破。
則終當面錯過矣。
何況末法中志求道者。
親近師友。
豈易信哉。
六祖一入黃梅之室。
徹信不疑。
臨濟初入黃檗之室。
三度吃棒。
正似靈山三十年前弟子也。
及從大愚處命根斷後。
再見黃檗。
便能道。
隻為老婆心切一語。
此正若空生冷地。
看破世尊。
便歎希有時也。
嗟乎。
自古師資授受之際。
誠不易易。
所謂見過于師。
方堪傳授。
似水投水。
如空合空。
睹空生對世尊時。
莫道不疑。
隻是就世尊舉揚處。
如良馬見鞭影而行。
比未開眼時天淵矣。
此頌在空生分上。
大似畫蛇添足。
且喜見空生肝膽。
如空生見世尊處不異。
如為幻人歌者擊節耳。
善侍者執侍老人二十餘年。
其為日用舉揚此事。
不減靈山。
而從患難艱虞。
又與空生遠矣。
若此心不似空生見處。
何能消受種種苦惱耶。
時以魔業。
系芙蓉江上一葉舟中。
寒夜書此付之。
大似寒空雁影耳。
物不遷論跋 予少讀肇論。
于不遷之旨。
茫無歸宿。
每以旋岚等四句緻疑。
後有省處。
則信知肇公深悟實相者。
及閱華嚴大疏。
至問明品。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競奔逝。
清涼大師。
引肇公不遷偈證之。
蓋推其所見。
妙契佛義也。
予嘗與友人言之。
其友殊不許可。
反以肇公為一見外道。
廣引教義以駁之。
即法門老宿。
如雲栖達大師諸老。
皆力争之。
竟未回其說。
予閱正法眼藏。
佛鑒和尚示衆。
舉僧問趙州。
如何是不遷義。
州以兩手作流水勢。
其僧有省。
又僧問法眼。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如何不取于相。
見于不動去。
法眼雲。
日出東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也于此見得。
方知道旋岚偃嶽。
本來常靜。
江河競注。
原自不流。
其或未然。
不免更為饒舌。
天左旋。
地右轉。
古往今來經幾遍。
金烏飛。
玉兔走。
才方出海門。
又落青山後。
江河波渺渺。
淮濟浪悠悠。
直入滄溟晝夜流。
遂高聲雲。
諸禅德。
還見如如不動麼。
然趙州法眼。
皆禅門老宿将。
傳佛心印之大老。
佛鑒推之。
示衆發揚不遷之旨。
如白日麗天。
殊非守教義文字之師。
可望崖者。
是可以肇公為外道見乎。
書此以示學者。
則于物不遷義。
當自信于言外矣。
重刻佛頂首楞嚴經跋 首楞嚴經者。
乃無上頂法。
文該三藏。
教攝五時。
徹迷悟之根源。
究聖凡之要路。
真修妙門。
無尚于此。
故參禅之士。
不入此法。
則正眼不明。
探教之徒。
不通此經。
則重關莫辟。
自入中土。
解者固多。
而通途大旨。
總未究竟。
近有邪解之徒。
甚至曲引玄言。
以附外論。
壞正見。
世莫能辨。
為害非細。
荷擔慧命者。
為之寒心。
頃楚萍圓上人。
久居豫章。
攝受有緣。
深悲邪見之幟難拔。
乃集缁白法侶。
捐刻本文梵冊。
将以豎正法幢。
冀諸有志法門賢哲之士。
深究佛意。
不堕闡提。
則法海津梁。
此為帆楫。
其護法之功。
豈小補哉。
敬題此以為先唱。
刻起信直解題辭 此論乃禅宗關鑰。
為大教之宏綱也。
親教者。
非此無以知宗要。
參禅者。
非此無以開正眼。
實性相二宗之指南也。
文簡義深。
法界一心。
理事因果。
修證頓漸。
包括無遺。
故法門學者。
舍此而求悟入。
是卻步而求前也。
賢首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