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九

關燈


     大火橫流。

    銷金铄石。

    甕牖兩閑者。

    鮮不為其燒煮矣。

    嗟乎人者。

    苟得吾皮骨以自持之。

    則食息起居。

    唯命是聽。

    使清涼之樂。

    頓生于肘腋。

    炎蒸之狀。

    即解于肌膚。

    蚊蚋之隊。

    指揮而立退。

    嘬噆之苦。

    擘畫而潛消。

    又何誇生羽翩以禦泠風。

    乘飛雲而遊六合。

    悲夫。

    涼飙一至。

    委成棄捐。

    霜露才興。

    視為長物。

    是豈非為而不宰。

    功成而不居者。

    夫何以與此哉。

     寂寞說 寂寞之為言易。

    而履之為難。

    其自得于心。

    尤難于履行焉。

    即淴淴世故。

    無論其低昂。

    然在古豪傑士。

    或出或處。

    行顯而心隐。

    誠難以概迹見。

    非夫具超力之眼。

    而持圓照之鑒者。

    又何以壯其形容哉。

    噫。

    宜乎楚狂行歌于仲尼。

    許由掉頭于堯舜。

    雖然。

    豈二子之是。

    而三聖之非耶。

    是各是其是。

    而以是為得者。

    原于大道皆影響耳。

    惡影而和響者。

    其難語寂寞之旨。

    向道君子。

    有寝處焉。

     誠心說示昙支 心不誠不明。

    性不靜不定。

    精不聚不完。

    神不凝不逸。

    志不壹不笃。

    氣不養不和。

    忿不懲不平。

    欲不窒不寡。

    學不講不博。

    問不辯不通。

    節不立不堅。

    操不持不勁。

    是故君子之學。

    在重其人所輕。

    益其人所損。

    取其人所棄。

    得其人所無。

    故道大德弘。

    身裕名貴。

    超然而無對者也。

     澤山說 聞之莊生有言曰。

    藏舟于壑。

    藏山于澤。

    謂之固矣。

    然有力者。

    負之而趨。

    昧者不覺。

    蓋言有所藏。

    則有所負。

    無藏則無負矣。

    雖然以無藏為至。

    愚意有所藏。

    則較不藏者勝焉。

    故曰。

    山懷玉而草木潤。

    川貯珠而岸不枯。

    豈非内有所藏。

    而外有所光者耶。

    是故君子貴藏器于身。

    待時而後用也。

    且夫山之積也厚。

    故高而衆美具。

    澤之積也深。

    故下而衆德歸。

    取象君子。

    又有以焉。

     覺夢說 幻人方乘一葉。

    而泊幻海之[陟*頁]。

    将與窈淼之衆。

    居廣漠以休焉。

    适有浮遊先生者。

    觸而問曰。

    嘻。

    異哉。

    吾睹子之難窮也。

    望其形也飄若雲。

    目其容也凄若冰。

    叩其中也空空。

    即之也溫。

    繹之而淵且深。

    緘乎若悶。

    泛乎若乘。

    拟之而似人非人。

    何居何事。

    而至此乎。

    幻人無以應。

    唯唯默默。

    無知無識。

    無示無說。

    與之寝息。

    坐卧飲食。

    起居寤寐。

    無閑者旬日。

    先生心爍意消。

    而将與之俱化。

    先生且行。

    有請于幻人曰。

    予風波之民也。

    願假舟楫。

    即浮遊而之彼岸者以憑。

    師無意乎。

    曰居。

    是何說也。

    子獨不見夢人乎。

    方其長夜之寝也。

    必沉酣颠瞑。

    精神惛瞀。

    魂慮變懾。

    形若屍解。

    而心若魍魉。

    居不移席。

    而百怪生焉。

    時不加頃。

    而千載邈焉。

    至其冥冥漠漠。

    彷徨四顧。

    或登無極之颠。

    或臨不測之淵。

    毒龍在前。

    猛兕在後。

    進之而履危。

    卻之而迫險。

    入之而無罅。

    升之而若墜。

    且将攀枯枝而挹朽藤。

    加以蜂[蠢-春+萬]攢眸。

    蛇蠍系足。

    當是時也。

    窮心困智。

    出之而無方。

    脫之而無術。

    救之而無人。

    呼之而誰與為親。

    是何惶惶業業。

    現諸形色。

    而發乎呻吟。

    即有覺者。

    竟何以甯。

    惟其猛然叱咤。

    躍然而起。

    一覺而大寤之。

    回視夢事。

    若依稀仿佛。

    然求之而不得。

    語之而不及也。

    是必将與覺者。

    一笑而釋之矣。

    噫。

    豈獨夢人哉。

    世盡然也。

    先生試将持此自覺。

    以覺諸夢者。

     醫說贈李高士 餘被放之八年。

    癸卯冬。

    偶自曹溪。

    随緣乞食于淩江水西。

    适有丈人。

    龐眉皓髯。

    訪餘于旅泊。

    睹其狀貌偉然。

    知為隐者也。

    扣其業。

    則曰岐黃。

    餘是知為達士也。

    或曰。

    昔人有言。

    達則為良相。

    不達則為良醫。

    餘謂不然。

    蓋達為醫。

    而不達為相耳。

    何者。

    夫相之任。

    燮陰陽而葆元氣。

    劑衆物而仁群生。

    緻人君于泰定。

    措天下于又安。

    此其職也。

    而未必盡。

    即盡而功未必忘。

    以其先己後物。

    因利輸忠。

    且必外假人主之權。

    資衆多之手。

    以濟其事。

    況兢兢于得失是非榮辱之場。

    終身卒業。

    而道未必光。

    日夜營營。

    勞神焦思。

    以至戕生傷性。

    老死而不悟者衆矣。

    奚其達。

    若夫醫則反是。

    其職也。

    以命為任。

    以仁為心。

    以義為質。

    以物為己。

    以去邪為務。

    以正氣為理。

    以經為度。

    以權為用。

    故其治也。

    必緻心君于晏然。

    措四肢于調适。

    凡遇危履困。

    運獨斷之智。

    持特立之操。

    不惑于衆口。

    不避其群邪。

    多方緩急。

    進退合宜。

    以大中為準。

    以至靜為先。

    及其奏效也。

    不計其利。

    不伐其功。

    斯豈為而不宰。

    功而不居者耶。

    非天下之至達者。

    又何以與于此。

    由是觀之。

    忘己之功大。

    忘利之名高。

    不忘者。

    顯報而幽罰。

    兼忘者。

    先微而後着。

    足知忘功者。

    後必大也。

    嗟乎人者。

    苟能操良醫之心以治國。

    則何國不治。

    持忘己之心以禦物。

    則何物不容。

    物容則并包。

    國治則兼善。

    此聖人之成功。

    丈夫之能事也。

    斯則術異而功一。

    名異而實同。

    又何以顯晦計其等差。

    貴賤拟其神明者哉。

    以丈人高其行而神其醫。

    餘因論醫之秘。

    以贅丈人之行李。

    冀觀者。

    不獨知丈人之醫。

    且因醫以進君子之業。

    将施之于天下國家。

    共睹軒黃之化也。

    丈人。

    達者也。

    知丈人之心。

    則無往而不達矣。

     此光樓說 曲阿曰鶴溪。

    為紫柏大師演化地。

    居士賀氏。

    聚族而奉師最謹。

    有雲峰長者。

    先于丁亥歲。

    建樓一區以奉三尊。

    越丙申。

    大師過而眉之曰。

    此光。

    又二十年。

    大師入滅。

    已一紀。

    老人自嶺外。

    走雙徑。

    會大師入塔期。

    取道溪上。

    諸長者居士。

    見老人如見師。

    悲喜交集。

    齋款連日。

    有長者子懋謙。

    得承此光。

    未達本有。

    作禮乞說。

    志不忘也。

    老人欣然謂曰。

    此大師以斯樓作廣長舌也。

    且盡十方是常寂光。

    一切衆生。

    用此光于六根門頭。

    照天照地。

    是故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草芥人畜。

    鱗甲羽毛。

    無不從此光中顯現。

    斯則樓即此光。

    光即此樓。

    包含萬象。

    無不融攝。

    居此樓者。

    敬事三寶。

    禮念歸依。

    磬聲佛号。

    乃至妻子團圞。

    食息起居。

    十二時中。

    折旋俯仰。

    戲笑譏呵。

    一切動容。

    無非此光之妙用。

    雖夢想颠倒。

    猶是此光之所發揮。

    苟能一念知歸。

    則此光固是吾家本有。

    天然自在。

    不從外得。

    如是現成。

    一切受用。

    豈可自昧。

    甘為光外之人耶。

    懋謙日用真見。

    善能應用。

    不孤本有。

    不唯大師法身常住。

    說無盡法門。

    盈耳洞心。

    即可不出塵勞。

    端居極樂矣。

    又何于光外别見此樓耶。

    即老人此說。

    大似日下挑燈。

    畫蛇添足耳。

    士其識之。

     無情佛性義說 予養疴匡山。

    閉關謝緣。

    空一子扣關而請曰。

    某甲乞食人閑。

    聞士君子談佛性義。

    有不信無情說法者。

    有謂衆生佛性。

    各各分具。

    如大海漚。

    不信圓滿具足者。

    願請大師為決所疑。

    予曰。

    固哉。

    此義甚深。

    難解難入。

    非夙具上根種子者。

    未易信也。

    即其所見。

    亦佛所說。

    但非了義之談耳。

    苟不證信了義大乘。

    參請明眼知識。

    未悟唯心之旨者。

    則鮮有不作如是解也。

    無情說法。

    教有明言。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雲。

    辟如諸天。

    有大法鼓。

    名為覺悟。

    若諸天子。

    行放逸時。

    于虛空中出聲告言。

    汝等當知。

    一切欲樂。

    皆悉無常。

    虛妄颠倒。

    須臾變壞。

    但诳愚夫。

    令其戀着。

    汝莫放逸。

    若放逸者。

    陊諸惡趣。

    後悔無及。

    諸天聞已。

    生大憂怖。

    慚愧改悔。

    且天鼓音豈有情耶。

    而能說法覺悟諸天。

    至若光明雲台寶網。

    各出妙音。

    說偈贊佛。

    乃至塵說。

    刹說。

    此又誰為舌相耶。

    即光音天人。

    全無覺觀語言。

    但以光中出音。

    各各辦事。

    且光中之音。

    豈從口出耶。

    是皆無情說法之實證也。

    又若宗門。

    香嚴聞擊竹以明心。

    靈雲睹桃花而悟道。

    又從何善知識口門而入耶。

    又雲。

    衆生佛性。

    各各分具。

    此亦教中有說。

    但為三乘劣機。

    覆相之談。

    非究竟一乘極則語也。

    即如華嚴經雲。

    我今普見于一切身中成等正覺。

    且毗盧遮那一佛也。

    一切衆生非一人也。

    若衆生佛性。

    各各分具。

    則一切衆生各成一佛。

    是則齊成有多佛矣。

    若止一佛。

    且是各具。

    又何言一切衆生。

    身中成正覺耶。

    又雲奇哉。

    奇哉。

    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然如來德相。

    法身全體也。

    衆生具有。

    豈分具耶。

    三祖雲。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